文章吧手机版
《色戒》影评10篇
日期:2017-12-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色戒》影评10篇

  《色戒》是一部由宾·纳伦执导,古桑 / 钟丽缇 / Neelesha BaVora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冒险 / 情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色戒》影评(一):一滴水

  一滴水如何让它不干涸?融入大海。

  可是如何才叫融入大海?难道在海中就叫融入大海了吗?在海中如果是一滴水,那仍然还是一滴水。所谓融入大海,是消除这滴水的对立和偏执,是消除作为一滴水的痕迹,是成为海。消除了与所有水滴的界限,没有一滴水的概念,才能成为海。

  为什么会有善恶?有对错?有朋友敌人?是因为心有了界限。是把自己隔离了开,与这个世界对峙。是因为有了自我。有了自我就有了他人。有了他人就有了判断,就有了亲疏。然后就有了善恶对错。试想,如果自我不是自我,现在对于自我来说的善恶判断是否还存在呢?

  有了自我,就有了孤独

  这世界上有三类人。第一类人该干嘛干嘛,“雨过青苔湿”。不会想太多。就像大海中大部分的水滴一样;就像人群中大多数人一样。就像琵玛一样。他们是朴素的,是构成海或人存在的基础。第二类人是聪明的,他们意识到了什么,却又参不透什么。他们有了自我。于是有了迷惘和孤独。他们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找不到出路。第三类是经历了第二类人之后又回归第一类人的人。他们是重新融入大海的人。这类人经历了一个痛苦过程才明白,第一类人才是自然存在的状态,才应该是生活,是目标。达世为什么痛苦?因为他是聪明了,他有了自我。所以他有欲望,他孤独。所以他会去计较谷物买卖是否合算,麦地里着火一定是有人害了自己。最后他的哭泣,是一种找不到出路的痛苦。他可以在外界环境随波逐流,回寺院或者回到琵玛身边。可是在内心的世界里,他把自己隔离开来,想太多,而不知道何去何从。相对来说,琵玛就洒脱的多。她是第一类人,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去计较那么多。她包容、接受。她没有那么多的判断,她就在那,就是她。和所有的事物,所有的人,都一样。

  迷惘的时候就会孤独。这个时候,把自己融入大海试一试。

  《色戒》影评(二):人世间的生死轮回

  amsara -- 佛教用语,指永无止境的生死轮回。

  影片讲述的是自幼出家的Tashi成年后经过3年多的静坐苦修拿到学位。偶然一次为乡村丰收做道场被村姑Pema吸引后夜夜性梦,由于色欲导致对其四大皆空的信仰产生质疑。师兄为其可惜,长老规劝无用,尤其是在Tashi问道:佛祖都是在经历俗世后29岁才出家成为佛祖,我5岁出家,俗世是什么样的都不知又如何四大皆空?严厉的寺院规则下根本无自由可言……之后并不责怪他而且还准予他入世还俗。

  ***Dashi 对长老提问是全片中他唯一大段集中的台词,经过长达3年多独自一人的荒漠闭关后他对青灯古佛的生活开始厌倦,并且质疑严厉寺规下信仰的本质,透露出他对俗世生活强烈的向往:

  (Even He was allowed a worldly existence until he was 29! But since the age of five I've been disciplined to live like Buddha after He renounced the world. Why? How do we know that His Enlightenment was not a direct result of His worldly existence,too?

  Apo, where is that freedom promised to me after a strict monastic discipline? Where is the promised satisfaction from our vow of celibacy? 'You should not accept my teaching on heresay unless and until you understand it from your own point of view' he said once.

  There are things we must unlearn in order to learn them. And there are things we must own in order to renounce them. )

  Tashi离开寺院时还是有些不舍,不过他立即回到村寨在Pema父亲手下当农夫,Pema不计较他的来历与之互相爱慕,Tashi如愿以偿娶到美人,2人默契一起经历探索性的美妙。年轻气盛的Tashi在历年的收购环节上戳穿收购商的伎俩不畏长途与农场主的岳父将麦子运到镇上集市卖出好价钱,由此取得全家信任多年代替岳父位置。Pema生下儿子,Tashi成为父亲,自此他的俗世生活圆满。

  Tashi不仅自己卖麦子到镇上,还不满其他村民照老习惯卖给收购商。一夜麦田起火,损失一半。他认为是因他得罪了收购商对他施行的报复便到收购商处打闹,反而被商人义正严词斥得脸面全无。受挫后的Tashi无颜再去市镇,由Pema带儿子去卖麦子。空虚的Tashi借机与临时工女孩偷情,哪料女孩是场中老手反被耍,Pema又刚巧归家Tashi狼狈不堪。

  Tashi对这些得失倍感困惑,冥冥中命中注定似的师兄带着长老圆寂前的亲笔信来见他。读信后的当天晚上Tashi未作任何告别就独自离开妻儿回寺院。

  *** 在长老的信中一如既往的没有半句责怪,只是在告别中淡淡地问Tashi:是去满足无穷尽的欲望重要还是专心致志克服一种渴望更重要,Tashi受到鞭策决心放弃家庭回归宗教:

  ( I realize now that my task is not over and so I will be returning to Samsara. I know that we shall meet again. Perhaps when we do you will be able to tell me what is more important. Satisfying one thousand desires or conquering just one. - Yours Apo. )

  步行的Dashi没料到在通往寺院的十字路口,被妻子Pema赶来拦住。Pema 引用Siddhartha的故事,S也是为了成为佛而离开妻子Yashodhara和儿子Rahul,临别也是没说一句话。Y深爱丈夫因此一蹶不振,Pema质问Dashi有无考虑到她的感受,并且斥责他天下只有男人才会干出夜半离家的事。Dashi受到良心谴责恳求原谅,Pema失望离去。Dashi痛哭一场。

  *** 这是钟丽缇接拍的第一部国际电影,她借此片向演技派转型,在我看来相当成功。此时生活中的她已生子并与第一任加拿大老公离婚。在Pema的大段独白中她的表演相当内敛,虽然是声泪俱下,但不过火,又将被弃的伤心失望表现出来。Pema的性格在这时也充分展示出来,独立有主见。她拦住Dashi并不是哀求他回家,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自私冷酷,当Dashi主动提出跟她回家她立即看轻他,因为他对信仰的不坚定

  ( Yashodhara had shown compassion for the sick and ailing long before Siddhartha ever did, long before Siddhartha was even aware of suffering! Who can say if he owed his Enlightenment to her? Perhaps Y wanted to leave S and Rahul. How can we ever know if Y fell victim to anger to loneliness or bitterness after S left her?

  What must she have said when her son asked that eternal question: where is my father? How could a mother leave her own child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It is only possible for a man to do.

  After that, Y had no choice. She had to lead a life of renunciation. She cut off her hair and lived like an ascetic....

  Tashi, if your thoughts toward Dharma were of the same intensity as the love and passion you have shown me you would become a Buddha in this very body in this very life.

  Tashi痛哭后更觉迷茫不知何去何从,这时发现路口的石头上有字,一面刻着:How can one prevent a drop of water from ever drying up? 反面是答案:By throwing it into the sea... (影片在这里结束)

  我相信从这段俗世人生中Tashi一定对佛的哲理有了更深的理解:什么是欲望?欲望从何而来?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如何平衡自己的欲望与信仰? 在这段生活后他其实已经历过一个生死轮回。

  而对于在俗世中的我们,没有那个可出世的青灯古佛的地方,我们是否也该时时反省,我们的痛苦与迷茫到底是由于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还是太多膨胀的欲望

  *** 影片拍摄地点:Ladakh, also called 'moon land',is one of the most remote regions of India. It is a barren cold desert. People live at up to 15,000 feet in altitude, thus making it one of the highest civilized places in the world. It was closed to outsiders until 1975 due to its strategic location. Even today it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access.

  因为地处与中国、巴基斯坦敏感的军事交界处,很多好莱坞大制作的拍摄要求都被当地政府拒绝,出生于印度的导演还是花了2年时间取得拍摄许可。其实酝酿影片整整有7年时间,开拍后还因为克什米尔地区的战事被迫停机。因为高原反应,每天的拍摄时间最多为5-7小时,但又不得不延长时间,因为此地全年只有短短4个月的夏季适合拍摄,除开夏季,整年大雪封路。

  ***男主演是Shawn Ku,专业舞蹈演员,从哈佛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纽约的剧院出演歌舞剧,此片是他的电影处女作。导演透露选择他因为影片对白很少,所以对肢体语言的要求很高,而他作为舞蹈演员形体上和高原上生活的和尚比较符合,另外肢体语言丰富。

  师兄的扮演者Jamayang Jinpa真实生活中就是喇嘛,出生于西藏,十几岁流亡到印度,目标是成为喇嘛中的学者。而扮演长老的Sherab Sangey已75高龄,年轻时也是西藏的一名喇嘛。

  --------------------------------------------------------------------------------------------之所以写这么长的评论是因为豆瓣的牛头不对马嘴的剧情介绍(不知为何通常外语片的出入没这么大)尤其是把Pema描述成勾引喇嘛的荡妇。片名的翻译也是乌龙。Samsara在任何英文词典中的翻译都是生死轮回。Anyway,我同意评论中有些人的观点,就是如果一点都不了解藏传佛教或者西藏或者盲目跟从某些论调,是无法感受到片中那潜在寓意。

  《色戒》影评(三):“钟丽缇”版的!比“汤唯”版的有过之而无不及!老片新看!强烈推荐!

  我觉得剧情说的不妥。在我看来,钟丽缇扮演的女主角并没有勾/引男主角,是他自己凡心未灭,春心不死。

  还有最后……蕴含哲学意味的超脱,在我看来就是对自己自责内疚的逃避!对家庭责任的冷漠!

  剧情亮点:

  1、少男少女之间的调/情;

  2、住持发现喇嘛梦/遗;

  3、喇嘛还俗,创业,发达,出/轨/偷/情;

  4、也有点科幻神秘色彩,苦行闭关修炼那段,神秘神奇;

  5、最后“一滴水若想不干涸,就必须融入大海”……但似乎与最后喇嘛的再次出家无关啊!他是自责内疚!看破红尘就可以抛弃妻儿老少?……

  6、钟丽缇的性感演出以及大胆尝试!

  个人觉得比汤唯、梁朝伟的《色/戒》好!

  《色戒》影评(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色戒不是彼色戒,译名也是醉了。10年前的电影,今日才听说得见,2小时的空灵秘境,导演格调高远,演员入戏,诚意之作。特别是现场感的原声,像刺客聂隐娘,草长雪落的声音,衣服摩挲的声音,村庄市集的声音,很让人穿越。李安的“色戒”是商业片,不可类比。

  欲望与禁忌,人性与宗教,这是电影所要讲述的,"是满足一千种欲望?还是克服其中一种?

  叶子绿了,叶子黄了,随手捻起,随手放下

  在青藏高原超凡脱俗的仙境中,仿佛我就是一开始被那只鹰的欲望无意中砸死的绵羊。我听到石头划破天际的声音,风的声、尘的声、悠远天空的声,轮回到空灵。电影的最后,鹰没了欲望,在云中自由穿行,再也不会搬着石头砸了绵羊。

  一开始,闭关3年3月3周3天的达世出关,经过的玛尼堆写着:如何让一滴水免于干涸?出关的达世,在重新刚开始睁眼、说话、走路后,就先是春梦,再是呆看少妇喂奶,再是遇到村姑钟丽缇,老僧的红粉骷髅也不能让他断了念想,结果还俗成家育儿偷情,到最后,达世看着坐化的老喇嘛留下的问句,悄悄离开妻儿,重踏出家之路,钟丽缇截住他说“若你渴求佛法,像对我的爱欲一样强烈,你可成佛”,说罢决然离去,达世恸哭,又看见玛尼堆,这次他把石头翻了过来,他看到了答案:将它投入大海

  《色戒》影评(五):任何你接触的都是学道之地

  耶轮陀罗嫁给释迦牟尼

  她非常爱他

  有一晚,释迦牟尼离开

  她和儿子路荷

  他们正熟睡,他去寻求觉悟 成为佛祖 他走时,什么也没说

  耶轮陀罗关怀病人 她早于释迦牟尼,救治他们 她早于释迦牟尼,理解民间疾苦

  说不定,他的觉悟由她启发

  或许耶轮陀罗想过

  离开释迦牟尼和路荷

  我们怎知道耶轮陀罗

  在释迦牟尼离开后

  没有愤怒

  没感到寂寞、悲苦

  谁会想起她

  当儿子路荷不断问她同一问题

  父亲在哪里? 她怎回答? 她怎告诉他

  母亲怎可在半夜撇下儿子离去

  只有男人做得到

  达世,只有男人做得到

  之后,耶轮陀罗别无选择

  她抛弃过往生活

  剪去头发

  过着苦行生活

  噢,达世

  若你渴求佛法

  像对我的爱欲一样强烈

  你可成佛

  在今生

  这副躯体

  琶玛

  原谅我

  我跟你回去,我属于那里

  怎样令一滴水不会干涸

  让它流人大海

  让它流人大海

  让它流人大海

  ------

  以上是对白翻译。

  .S:

  女性的伟大: 博爱,宽容, 比男人更强烈的感受力。这部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是一种懦弱,不负责任(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样) 在上帝视角...或许就是这样.

  对于从小在寺里长大的达世而言,这种选择没有什么对错,"悟性高的人"会选择战胜一个,"悟性相对低"的则只能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去挑战一个(打引号说 悟性高与悟性低,本来不应该有这种划分的,因为我还有大多数人都觉得或许还有更好的方式,所以我是悟性低的这一类吧)

  中文翻译真不应该叫这个名字,感觉还是轮回比较好.

  《色戒》影评(六):不负如来不负卿

  《色戒(钟丽缇版)》影评(严重剧透)

  本影评来自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yimin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

  前几天,在翻阅《不负如来不负卿》这本书的时候,作者介绍了,钟丽缇主演的《色戒》,于是就赶快下下来看,才发现,原来这部电影居然好的令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

  一开始,就是,印度,海拔15000公尺以上的高原,湛蓝湛蓝的天空,一只鹰滑过天空,抓起一块大石头,“砰”的一声,砸死了一只羊;

  显然这是导演精心设计的,整部电影结束时,也是同样的天空下,还是一只鹰在那里滑翔,只是这次这只鹰什么都没做,就是悠闲的遨游在天空中;或许,这就是导演所要传达的吧;

  尘归尘、土归土!!!!

  我不知道是谁翻译的这个标题,还真的是蛮有意思的,原本的标题是《Samsara》字面的意思应该是《轮回》更贴切一点,但居然中文标题被翻译成《色戒》,呵呵,倒是很直白的交代了影片的一个主旨了;

  色,到底是当戒还是不当戒?戒,如何戒?不戒,又要如何不戒?

  当然,此色,是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女色,情色,色欲的范围了;

  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在讨论修行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对“色”字稍作解释一下,这样,《色戒》这个标题才是有意义的;

  色,耳熟能详的即是,“色即是空”,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来四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好,那么面对这些物质现象,我们到底要该怎么做呢?是克服它还是要去经验并满足它?用电影中阿普法师的话就是,“什么比较重要,是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

  所以这里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修行的问题了,阿普,用了一生也没弄明白,他期待下次轮回时,碰到达世时,达世可以告诉他;而达世到底明白了没有?最后电影也没有交代;当然,电影其实是从另一条主线含蓄的交代了,那条主线就是琶玛了;

  闲言少叙,还是从电影开始吧(严重剧透哦~~~);

  故事一开始讲的就是,阿普一行去接闭关3年3个月3星期又3天的达世出关的情形;

  然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瘦骨嶙峋,干枯纠结的长发,长长的指甲,木乃伊一般的盘腿枯坐的遁世修行的苦行者;如果是佛教徒的话,想必一看这个画面都是很熟悉的,因为,咋一看达世此时的样子是与佛陀在菩提树下的苦行图是没什么两样的!(从这开场的这一段,僧人去唤醒入定中达世的方式与仪轨就可以看出,导演真的是对佛教的修行做过深入了解的,不然无法做到如此具体细微,这些画面又熟悉于电影《小活佛》)

  所以,达世一出关就得到了温普利活佛授予他修成业,当然3年3个月3星期3天的闭关,本来就是少有人做的到的;所以,这里就交代很明确了,这是一个极为勇敢而且无谓的修行者,敢行如此苦行,绝非一般人能做到;所以,大决心,大毅力于他实在不是问题了;

  因此在影片最后的,达世扑地大哭,哭的泪流满面,那个哭,真的是会哭的让人痛彻心扉的,那个绝望,只有真正追求过的人,去为之努力过的人,才会明白的一种痛,不是我不愿意努力,不是我不吃苦,只是,我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

  这其实也就是对传统信仰,传统修行之路的质疑,到底何去何从才是真正的成就之道?

  电影也就是这样,慢慢的把这个主题展开了,很多人看完电影后,会认为,导演又是只抛出问题,然后就搁置在哪里了,其实认真看,没那么简单的;

  所以,还是从达世说起吧,达世一回到寺庙后不久,一恢复了元气,食了人间的五谷杂粮之后,就开始发梦,夜勃,然后就开始遗精了,也就是情欲开始萌动了,当然当时是还没有接触诱惑的,尚未有色的接触,所以这个时候的情欲显然与女人无关,与色无关,只是生物本能,人的天性的萌动而已,纯粹发乎于自性;

  然后随着电影的推进,我又注意到一个细节(好的电影中是不会有一处闲笔的),也就是,达世是从小,五岁就出家的(镜头里面是一个藏民,把自己的五岁的孩子送到庙里面来修行,从侧面交代达世也是这样来到山上的),这就不能不令人发出一个疑问,五岁,就开始修行,这到底能说明什么?一个五岁的孩子是什么都不懂的,他在家里,从父母身上吸取的爱都还不够,就开始所谓的修行?那么为何修行,为何要剃个光头?为何要披上这身袈裟?他怎么会知道!!!然后就要他按照教规教义,开始守那清规戒律!

  这,又有何用?

  所以,这也是达世会发出那个疑问的最大来源了,因为出家本不是他选择,为何出家,他也不清楚,只是被送来,只是被安排了,这么一条路走来,虽然他很努力;

  解脱?解脱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那又要如何修行?

  所以,又一个问题了,修行到底是要保持未经世事的单纯,还是得经验过沧海后的放下呢?

  “悉达多王子离开了王宫和他奢侈的生活;坐着他的黄金马车,第一次看见了人间疾苦;那一夜,释迦牟尼决定,离开美丽的妻子,和儿子路荷,他不辞而别”——喇嘛在讲述着佛陀的故事;

  “他离开了他的儿子?”那个刚刚剃光头的五岁的男童问到

  “是的,因为他想找出,我们受苦的原因”喇嘛回答道;

  “哇~~”然后孩子就哭起来了,孩子是刚刚感受到了被父亲抛弃之痛的;而,释迦牟尼所抱着的伟大理想,为了找出众生受苦的原因,于这孩子显的太远了;

  “我想回家”,孩童继续哭泣到;

  这段,就很好的呼应了影片最后,琶玛对达世的那一番痛斥;

  所以。也就是阐述了一个主题,发心很重要,到底是为了什么在做这些事;到底是为了什么在修行,如果不清不楚,那么这条路,就会走的很迷茫;就会有很多挫折;

  所以,即使是活佛给达世授予了修成业,又如何?有什么用?

  所以,一个女性哺乳的画面可以一下子击溃达世20年苦修的成果;

  所以,在丰收节上,琶玛的出场,只是以一只带着银手镯的手出现;而这已经令达世心慌意乱了,更不用说直视琶玛本人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理上都明白,可是做的到吗?那位无名禅师给达世看的春宫图,换个角度即是白骨皑皑,可是,在没有体验过之前,跟他讲这些有用吗?

  最后从无名禅师那得到的,是“任何你接触的,是学道之地!”,而这应该是影片要讲的学道的真正方法吧!色,戒或不戒,其实已经不是重点了!怎么做才是重点吧?

  “他(指佛陀)在29岁前,仍过着俗世生活,但我自五岁起,便过着他遁世后的苦行生活,为什么?我们怎知他的觉悟,不是直接由俗世生活引起?阿普,严守僧人戒律后,应许给我的自由在哪里?我们矢志禁欲,但应许给我的满足在哪里?他曾说过,你不应道听涂说,接受我的教诲,除非你明自我的立场,我们必须抛开成见,才可真正学习,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拥有过,才可放弃”

  所以,达世也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就不奇怪了;

  所以,达世选择了,接触、体验之旅,选择了,去接触而不是去回避压抑;

  只是,开始的是一场不清不楚的体验;他选择的是去满足一千个欲望;

  于是,为了追求愉悦的满足,为了满足内在的欲望,达世就被点燃了

  他的妻子倒是从头到尾都是在践行,必须要自己体验过后才明白的道理,像,达世和孩子说,外面很冷,她就主张不要过分保护,让孩子被冻了以后,自然就知道外面很冷了,还有就是,让孩子自己去观察,然后,孩子才知道那个顺水而下的树枝最后会怎么样;

  琶玛只是高原村庄的一个平凡女子,遵从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做好本分的事,满足于当前的生活,仅此而已;

  再反观这个修行者,就很有意思了,第一,戒律依然如此强大;第二,欲壑难填;这是相互相成的,因为他用戒律来压抑自己的天性,于是,压抑有多深,反弹就有多强,所以,当戒律在某个时候不起作用时,欲壑难填就不奇怪了;

  所以,在喇嘛的心中,性反而是洪水猛兽一般,从做爱不想让孩子进来,孩子睡在旁边他就不敢做爱的顾忌,这就可以看出他心中的条条框框,清规戒律可多了去,而对于琶玛,这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还有后面与那个女工的偷情之举,就更耐人琢磨了,凡是不被允许的,凡是被严戒的行为(偷情,在佛教上是属于毫无疑问的邪淫之举了),对他却总是有特别的诱惑力,而做了之后又是会在他的心中产生那么多的愧疚;

  所以,这里就延伸出一个问题了;

  琶玛是在纯天然的环境中,没有那么多禁忌,没有那么多压抑,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所以,她反而对性是健康的,是没有忌讳的,同样的对物质,他们整个村的人,都是需求简单的,明知道杜华会欺骗他们,可是他们依然不会为了更多的报酬去做什么;

  而达世呢,这个曾经的出色的修行人、被授予修成业的喇嘛又如何呢?

  他开始,为了所谓的不被杜华剥削,就自己把粮食运到城市里去卖,后来更是要策动其他人一起不把粮食卖给杜华;

  后来,为了收获更多的利益,就开始计划着裁剪短工;

  再后来,遇到女工的诱惑,于是又忍不住了,就开始偷情了,

  达世的行为,在这个村庄里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当他蛊惑也马扬把粮食自己挑到集市去卖的时候,也马扬却不同意;

  当他以为田地被杜华放火烧毁的时候,迫不及待找杜华算账时;杜华,很不客气的骂他,“蠢才,去问邻居吧,你以为我烧你田地,这里没人会做这种事,成熟点”

  达世显的那么的格格不入;他根本不明白,为何大家都是这样的生活着

  他以为他掌握了真理,他以为他是对的,可是,为何,显的很奇怪呢,在这个淳朴的高原山村里;他就是处处显的是个十足的市侩了,倒像个汉地的商人了;

  看到这里,我有点明白,电影在一开始提出的疑问了;

  “怎样令一滴水不干枯?”原来流入大海的意思是,回归本性,回归本源,回归自然,不压抑不控制,发乎自然,回归自然;

  答案当然大家现在都知道是“流入大海”;可是我自始自终都找不到,这个“流入大海”与本片要阐述的主题有什么关联?

  特别是性与欲与修行与成佛,到底是如何关联的?

  所以,先岔开一下,说说情欲与修行吧;

  自古,情欲与修行好像就是矛盾的一对,特别是几乎每个宗教,都是提倡禁欲,可是,欲望,性,却又是,所有人都无法避开的一个关卡;人从性,从欲望而来,又从欲望,从性中去传播下一代;若无性,何来佛子佛孙?若无性,又何来灵童转世?

  所以,情欲与修行,到底要如何才能兼得呢?如何才能“不负如来不负卿”呢?

  最后,在写本文的时候,突然间脑袋里闪过,与神对话里面的那句话,“成为神是那不可避免的”;突然一切都豁然开朗了,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答案所在吧!

  所以,其实换句话说,水流入大海也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你抗拒它;这也是琶玛扔下那根树枝的含义吧,因为它必然是要流入大海的;

  你抗拒他,逃离他,压抑它,扭曲她,也是徒然的;

  修行中的人经常会经历禅悦的情景,这个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但通过阅读,与身边一些经历过的人的分享,大概知道,这是一种比性爱更为强烈而持久的愉悦感;

  那么我就想到了,其实所谓的性爱,以及,大部分男人都孜孜以求的性福人生,或许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吧?

  只是我们对性的理解,以及整个社会对性的偏差错乱式的定义,给性爱,加上了,层层不属于它的社会信念、社会价值、道德框框;而那个原本赤裸裸的,原始的张扬的性愉悦,也变形为偏差错乱,甚至成了每个人手上一种控制与证明的工具了;

  或许,真正的性快乐、性愉悦,也是通达到彼岸法门吧?只是,我们现在都已经散失了单纯获得原始、不带任何附加的性快感的可能了;因为,我们也不是那个单纯的,赤裸裸的,如初生般那种原生态的我们了;

  也因此,密宗里面有谭崔,而奥修,则把谭崔修法发展到了极致,成为一门直入觉悟核心的修行方法;那就是从性里面启动那个成就之门,去跨越过那道门,进而进入那个与真正大我合一的静心之中;

  性本来不就是合一的最好解释吗?

  所以,本片中,那段,琶玛与达世在野外做爱的场面刻画的特别美也在于此吧!性本身是美的,色,又何需去戒呢?

  或许,琶玛,无意中早就给出了答案,也就是和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就其实告诉孩子们了,当然,只是那个时候的达世,是一片茫然而已,

  琶玛,倒是一直都是清清楚楚的,而达世从头到尾都是不清楚的;所以,他才不知道,才茫然,在每一刻,他都要抓着一个他所以为是的道理

  因此,琶玛最后对达世的那番话,道出了本部影片的所有;

  摘录如下:

  “耶轮陀罗,听过这名字吗?释迦牟尼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佛祖,所有人也认识”

  “耶轮陀罗,耶轮陀罗嫁给释迦牟尼,她非常爱他,有一晚,释迦牟尼离开,她和儿子路荷,他们正熟睡,他去寻求觉悟,成为佛祖,他走时,什么也没说”

  “耶轮陀罗关怀病人,她早于释迦牟尼,救治他们,她早于释迦牟尼,理解民间疾苦,说不定,他的觉悟由她启发;或许耶轮陀罗想过,离开释迦牟尼和路荷;我们怎知道耶轮陀罗

  在释迦牟尼离开后,没有愤怒?没感到寂寞、悲苦?谁会想起她?”

  “当儿子路荷不断问她同一问题,父亲在哪里?她怎回答?她怎告诉他?”

  “母亲怎可在半夜撇下儿子离去,只有男人做得到,达世,只有男人做得到”

  “之后,耶轮陀罗别无选择,她抛弃过往生活,剪去头发,过着苦行生活”

  “噢,达世,若你渴求佛法,像对我的爱欲一样强烈,你可成佛,在今生,这副躯体”

  2010-11-10

  一敏

  更多身心灵博文,移步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yimin

  《色戒》影评(七):剧情

  自从在大学演了话剧之后,他们计划了一场彻底的爱国行为。在香港策划了周详准备刺杀汉奸,为了得到易的信任,王彩芝甚至练习了如何做,牺牲了很多。但是易却意外升迁搬回上海,祸不单行,他们的行动被老曹发现了,当晚,老曹威胁他们,结果反遭杀害。王逃离了这片痛苦的土地,回到上海。3年后,邝找回王,并成功说服王色诱易,此时他们不再是之前势单力薄,毫无经验地冲动行事,而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根据上面提供的方法和资料按步行事。易被王的美貌和智慧深深吸引住,渐渐没有了防范,把她当作自己人,还送了鸽子蛋钻石给她,王在最后一刻心软了。当大家都准备好刺杀易的时候,王看到钻石后,忍不住劝易快逃。他们精心策划已久的计划,她为此忍辱负重已久的阴谋因为她最后的心软功亏一篑了,大学6个人一起被易处决了。

  《色戒》影评(八):戒色的理由

  电影的推进与高潮在三次性交。

  如果从初衷看,王佳芝确实一次一次地逃走,从家庭的悲伤中逃到个人价值的体现,从羞于表达爱逃到委曲求全,后来又从不能就接受血腥的杀害逃到了文艺的平凡。紧接着,从不能融入鸡毛蒜皮小事,太慢走到脚疼中逃到冒险的生活里。在冒险中她又因为善良不能接受现实逃到性里,最后,她在挣扎中逃到真爱。只不过这个时候她再也逃不到哪儿了。

  于是,死亡给她画上了句号。

  这个人相比玉娇龙少了太多让人羡慕的东西。只是让人心疼。张爱玲笔下,李安眼中,汤唯身上的王佳芝看起来是一个充满勇气一直在挑战的有着灵气的女人。其实,只有她自己知道,那是被黑暗追赶着,早都双腿发软,但还是得不停往前奔跑的人生。没有任何可以拯救,就算是性,也还是把她推向了死亡。

  这可以刻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我们在被各种恐惧追着跑,过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又被人永恒的丑恶制服。

  没有谁可以躲避色戒中的欲望,除非你在遇不见的另一处忍受着其他丑恶。

  这就是支配我们的力量。

  《色戒》影评(九):你看懂了色戒吗?

  色戒,表面上是谍战三级片,实际上是情爱文艺片,然后是一部隐讳的历史政治片,最后才发现更是一部极致隐藏的黑色悬疑片。如果我说,易先生从一开始,无论香港还是上海,就知道王佳芝是特务。那不是很谍中谍,很惊人吗?这能是张爱玲吗,全不是了。难道这个电影有几个层面,可以分开看,每个层面都是不同的电影,别急,我只能说不但要有证据的有说服力的,而且导演(编剧)有明确提示前后能呼应的,而且还要圆的出的,这三点都得站稳。

  谍战三级片:色戒可以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经典主旋律。不少人还真的是这么看的,一路刺杀汉奸的美人计,也很好看,最后姑娘紧张,汉奸狡猾,功亏一篑,烈士赴刑场,敌人都流泪,表现了爱国青年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散场后,我听到一位大爷说,过去都是暗杀成功的,这个片子比较特别,是描写暗杀失败的。我想,李安一定高兴的,这就是这部完美的作品,在各个层次、各个受众都自圆其说的超级特性。所谓三级片,不必多说。

  情爱文艺片:还是伦理片,这是普遍的认识。是明写刺杀实写男女情爱,是可怜可悲的王佳芝易先生的色戒。不管是王佳芝和易默成,还是郑苹茹和丁默邨,还是张爱玲和胡兰成,评论汗牛充栋了,我就不再这议论了,本文只谈悬疑。说一句题外话,“默成”,是易先生的名字,片中出现了四次,名片,签名、书房墨宝和办公桌上印章。意思是躬行不言默而成事。语出《易.系辞上》:"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合成为易(易经)默成。默成又是丁默邨和胡兰成两个原型名字的合成。躬行不言默而成事,又是易的个性和后面我要揭露的"默而成事"的谜底。仅仅从这个名字设计,王蕙玲和李安真是有神灵相助了,是天堂里的张爱玲吗,她还给了原著小说啊。原著中的名字-佳芝-呢?就是戒指的意思,在上海话里读音完全一样。

  历史政治片:或者政治寓言片,这个不是一般观众能看出来的,极其复杂,大概需要学术界去研究的。一些学者在研究,李安到底在这部电影里,有没有藏入他自己的政治观念或者诉求。电影里面邝裕民在排练的时候说,“左一点,再左一点,还要再过来”,极具深意。封锁线上老百姓的话语,也是别有味道,那深渊和大学生的痛苦呻吟,是否是有用心的电影叙事呢?不少电影语言反映出,李安在这方面下了功夫,战难和也不易,至于电影藏了什么历史观和政治观,是否许多角色和镜头都代表或象征了现实中的政治符号,寓言了国共内战和政治斗争等等,不是本文关心的。

  黑色悬疑片:或者侦探破案片等等,就是希区柯克式的主题。再悬疑的片无论悬多久也要最后解疑或给出明确提示的,如《后窗》《蝴蝶梦》《七宗罪》等,观众是明确知道悬疑了,即使糊涂也能够很快自己或通过他人思考出来。但李安就是不解,倒引起了我的兴趣,变成留给观众猜谜破案搞研究了。这是1895 年卢米埃兄弟发明电影以来,第一部也可能是最后一部要观众自己破案研究的电影,是让所有人完全看懂后又慢慢发现完全没有看懂的电影,藏下的材料必须不能让观众起疑,还要让聪明人事后能够严密合理的推导出唯一的隐藏剧情。这个技巧,不仅令活人咋舌,也令死人炸尸(夸张否?)。李安王女士“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巧妙得把它藏起来,藏的很深,和小说手法一样。藏的过份,观众已经基本看不出是悬疑片了,舒舒服服看完拉到。这也造成我的推理分析肯定也有欠缺和错误的地方,有些也只能是合理推测,有些还要继续解析,但是我相信肯定是摸到了,文章会逐渐更新完善起来。如果你说,“没这回事”,或者你已经解答了上面的所有问题,就不必往下看了。至于黑色,就是荒诞、讽刺、无奈、悲观、哭笑不得却发人深思的意思,你看完就知道了。

  李安导演加上编剧王蕙玲女士其实是重新搞了一个新的李安版《色戒》,凌架在张爱玲的意思之上,借这个场子,却实实在在讲了一个自己的新故事,或者他们从小说里揣摩出的新故事,也许是因为张爱玲的盛名,也许是在悄悄等待观众的发现,影片主创人员事先、事后都选择沉默。最要命也是最令人佩服的就是,做了这个超级大手术以后,影片主题、主干逻辑和主体情节都已经完全不同了,除王佳芝外的主要人物都已经翻天覆地面目全非了。但李安巧妙得设计了一个水面,水面上看起来,张爱玲的场子却还完好无损,刚刚好还是那个小说《色戒》,原著得到了相当的尊重和表现,张迷和普通观众都在水面上看电影,必定心满意足、啧啧赞叹。但水面以下,是更为庞大的一个故事,李安把它整体的沉了下去,埋了下去,故意不让人看。本文的目标,就是把水排干,让整个冰山露出来,让大家看看,它--李安版本、李安主题的色戒--到底是什么个样子。

  《色戒》影评(十):一块石头,一只鹰

  石头上写着:如何让一滴水不干涸?

  三年的闭关没能解决这个问题,扎西只是压抑,而没能转化。(第一次错失解脱机会)

  莲母给予了慰藉与疏导,扎西没能解脱释怀放下,反而增长了烦恼,在禁与纵之间挣扎。(第二次错失解脱机缘)

  闭关老僧告诉扎西两件事:一、欲望杀人乃轮回的真相,同时,二、触处是道场。触不等于欲,三年不触不代表无欲,真无欲面对触不会逃避。于是扎西做出了与释迦牟尼相反的举动,夜半骑马弃道场师友而去,去体验红尘,选择后者却忘了前者。(第三次错失解脱机会)

  (“触处是道场”语出楞严经廿五圆通章之触因悟入:“跋陀婆罗并其同伴(云云)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时。闻法出家。遇随僧浴。忽悟水因。当沐浴时。以身触水。以水触身。中间炽然冷暖触现。由是追究此触。因何而有。若言因洗尘垢而有耶。则尘本无情。何能现触。是不因洗尘而现触也。若言因洗胜义根之觉体而有耶。则觉知之体。非洗可着。是亦不因洗体而现触也。推尘推体。两楹中间。安然自在。得无所有。达此触尘。杳无来处。从此悟入妙真如性。故在威音时。已得见谛。今从佛化。又得无学。昔为初心。今证深位。彼佛名我跋陀婆罗。从此一触。则触处道场。触目菩提。而妙触宣明。证于初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经历了世间种种,扎西的欲望不仅没得到解脱,反而不断攀缘增长,直到接到师父的遗言:下辈子仍在轮回中而再见面时告诉我,哪个更重要?满足自己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一问惊醒梦中人。于是扎西再次模仿释迦牟尼,夜半弃妻儿而去,踏上回寺庙的老路,而没想想究竟如何能永远战胜”那一个“,永远让这一滴水不干涸?(第四次错失解脱机会)

  然而莲母早已在前面等着他,告诉他释迦牟尼的妻子耶输陀罗的故事,于是扎西再一次动摇了,承认自己还是属于家庭,没能理解妻子的深意:佛不在庙,也不在家。(第五次错失解脱机会)

  就在扎西以为妻子会同他一道回去时,妻子如空行一般消失了,留下佛具包裹,让他踏实修行。扎西悔恨交加,自己所逃离的妻子就是自己要领悟的最终智慧。片名《轮回》,就是这视而不见、家寺两头跑的扎西的镜照。

  一滴水怎样才能够不会干涸?让他流入海洋。像莲母教导孩子:树枝最终流入大海。

  满足自己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用一千种方法战胜这一个,还是让这一个化作对众生一千种欲望的无私应顺?像莲母一样收养一批并不需要的帮工,或让扎西与印度姑娘自然享受鱼水之欢,或放开扎西允其弃家修行。

  鹰砸死羊令其得到解脱,莲花空行断了扎西的僧职前途,却最终让他抬头看见了蓝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色戒》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