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平洋》是一部由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查理·汉纳姆 / 菊地凛子 / 伊德里斯·艾尔巴主演的一部动作 / 科幻 / 冒险 / 灾难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环太平洋》影评(一):与怪兽进行同感的博士更能让我印象深刻!
我给了3颗星,6分。离平均7.9差的有点多。
看过的人都给我推荐,于是在今天有人请客的情况下我义无反顾的去了。
但我发现,这不是我的菜!
我们这儿我看的女孩的翻译是“麻子”,我一直觉得她小时候好看的没辈儿啊!
是不是每个电影都要走主角一定会幸福的在一起配角都得死的结局!
我一开始就觉得这是影片要结束的节奏!
中间打那两个怪兽用了半个多小时,再说是去看3D的,哥哥咱不能这样啊!!
我从那里看它们翻来滚去的实在无感啊!还不如修它们的时候给我震撼大啊!
它从水里都不生锈吗!!
为什么人家身经百战一遇到男主女主就死了!让我以为他俩是克星啊!
白头发很帅你给点儿戏份好吗!
中国做不出这样的特效。剧情不再吐槽了。
我就这么想的,不喜勿喷。
《环太平洋》影评(二):特效看的爽翻了
1、 视觉效果简直好得没话说,非常震撼!!!特效片就是要看这样的好么!!暑期超级大片的地位绝对无以撼动,前面重返地球、惊天危机全部都是环太平洋的预热,美味大餐前的开胃小凉菜。
2、 日式机甲+怪兽,剧情略小白和基友一猜一个准的,但衔接还是很紧凑一环扣一环,全程无尿点。虽然影片开头一股子浓浓进击的怪兽和奥特曼的味道。但到机甲和怪兽大战那个场面!!真心逼真到爆啊!黑夜里能把动作场面拍成那样简直神作!CG光影制造的里程碑!!!!!
3、 音乐效果!恢弘!契合!极搭场面,分分种跟着揪着一颗心!
4、 情感部分很到位,蓝衣服小女孩一出来萌翻了QAQ 年纪小小上得了好莱坞巨作,演技也好得没话说,前途无量!长官赴死那段挺感人的。有点遗憾的是。最后男主不死和女主太平洋上相拥的时候不应该来个激情四射绵长的拥吻才比较有料么哈哈哈哈哈哈XDDDDDDDDD~~~~
5、 总之强推!最好挑巨幕和IMAX看,普通3D一开始看得我晕得呀= =………
《环太平洋》影评(三):伪非的萝卜观察
看完的第一感受是太宅了,伪宅一名也能感到各种梗。3D的问题还算凑活,不算毁,可惜导演没有诺兰这种腕儿啊。然则iMax是必须有的,所以国内有没有2D的iMax版本就看发行商懂不懂了。比较遗憾一点的是中俄的机设还挺顺眼的来着,相比美澳的正统风格颇有点是男人就开扎古的感觉,但是预算不够各自几十秒的镜头就完全沉默了。
全程各种萝卜梗,伪非一名能观察到的萝卜装备比如什么火箭拳头,等离子加农炮,旋转锯爪,胸前火箭发射器,弹出式的插入栓等等不一而足。萝卜由数个大运输机悬挂运输到战场,萝卜从高空坠落高温突破大气层,战斗服里注入的LCL液(不知道看错没),女主初次同步居然暴走……萝卜战斗过程也各种既视感,海岸迎战(第七使徒来袭有木有),街道抡战舰砸Kaiju(第六使徒来袭有木有),还有经典桥段Kaiju展翅飞空摔萝卜,跟着最帅的是高频震动粒子刀飞空KO。
感觉战得最爽的还是中间街道迎战那段,海底那段感觉就一般一点,不过海底战开始的时候伪非还想,海岸战抡战舰都来了真够EVA的,就差来个火山的战斗了,跟着前方Kaiju传送门出现,居然神似海底火山,当时就鸟肌了有木有 =w=
再有就是片尾曲的Jaegar和Kaiju模型也挺值得一看的,挺多宅宅挺着片尾曲结束才走,确实有惊喜哦。
《环太平洋》影评(四):这不是EVA,也不是奥特曼,这里是太平洋(附自制剧本)剧透警告
【常用词汇】
男一号:Raleigh Becket
女一号:Mako Mori
黑人队长:Stacker Pentecost
怪兽:Kaiju(来自日本语“怪獣”)
机甲:Jaeger(德语“猎人”的意思)
【亮点】
绚丽的CG,视觉特效。囊括了近海战,空战,深海战,城市巷战等诸多场景。在3D IMAX的影响下,观影结束后的一个小时之内,作者仍处于机器人大战怪兽的兴奋之中。
菊地凛子(Mako的扮演者)的眼睛实在是太美了。看过预告片以后我只是认为这个日本女不过又是一个女强人角色,但观影过后她清澈的眼眸的确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槽点】
防护墙计划实在是太傻了,让我不禁想起了当年的马其诺防线。二战当中德国人为防止盟军登陆,做了很多反登陆部署,奥马哈滩便是其中最牢固的海滩之一。《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前40分钟表现的便是这个海滩登陆战的惨烈——在德军密集的子弹和炮火下,盟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电影中的防护墙,连大型火炮的影子都没看到,所有的火力就只有战斗机,而且超低空飞行,开了几枪就撞Kaiju身上了,仿佛当年日本的突击队员。
Mako提到Becket的格斗技巧不同寻常,时常不按套路出牌。但真正到了实际打斗,这“不寻常的格斗技巧”却完全销声匿迹了,反而一切招式都是如此的自然,水到渠成。
中俄机器人纯炮灰。当Stacker第一个介绍的机器人居然是中国产的机器人时,我也鼠躯一震——心想这电影难道准备进军中国市场,像《钢铁侠3》那样不要脸地大捞一笔?但很快就发现我错了:“雷云阵法”不过就是炮灰,彻底的炮灰。估计广电总局是不会喜欢的……虽然中国机器人张牙武爪像河蟹一般,还好它不是拿着镰刀和锤子作武器。
Kaiju怀孕怎么说?我开始还以为这是《哥斯拉》式的结局,准备拍《环太平洋2——环大西洋》的。结果那个胎儿Kaiju存在的意义就是:Kaiju和Jaeger的打斗太华丽了,很容易就把头给打烂了,这时为了一个新鲜的大脑延续剧情,只好出此下策。Kaiju能够怀孕,而且胎儿有脐带,照常理说在怀孕期间的动物为了保护自身和胎儿的安全,其攻击性会减弱。我实在很难想象一个怪兽挺着个大肚子和机器人打架。
在大脑上随便贴几个圆片,然后对着怪兽的大脑一插,是不能和怪兽进行精神沟通的吧?但电影就是电影,没办法……
感情戏太少(后面附有作者本人提供的加强版剧本)
【和EVA比较】
观影约40分钟后,我惊奇地发现——我这看的不是《环太平洋》,是EVA的真人版!于是作者在这里比较该影片和EVA的区别:
1. 相同点:
1) 世界的设定都是危难关头,世界末日
2) 都有巨型怪兽(使徒)
3) 常规武器都是无效的
4) 只有大型机器人才能救世界
5) 反正世界都要毁灭了,怎么也要擦出一些爱情的火花
6) 结局的时候男女主角身体都是有接触的(you know what I mean)
2. 不同点:
1) 精神同步对象不同。EVA是人机同步,因为EVA本身是肉体;而Jaeger是两个驾驶员同步,目的是为了交换记忆和思想以强大的脑电波驱动Jaeger.
2) EVA可以暴走,而Jaeger不可以
3) 结局不同。EVA的结局是人类被“补完”,几乎所有人都化为生命之水,融为一体。而环太平洋的结局是末日审判被终结。
【自制加强版剧本】
暗线一:队长流鼻血
核辐射后遗症弱爆了!
在一代Jaeger面世后不久,因为性能不足和对抗怪兽的经验有限,在某次战斗中,所有具有战斗经验的驾驶员都阵亡了,这时队长作为板凳驾驶员中的最强者,尽管他连实体机测试都没有经历过,更别说战斗,他也必须驾驶机器人保卫地球了。但问题是,谁和他搭档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选择板凳驾驶员中的第二名——一位女性。但由于两位完全没有合作经验,无奈之下两人服下伴随后遗症的精神类药物,使得他们在第一次合作时就能达到良好的默契,对抗Kaiju并获得了成功。但从此这次服药在他身体里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暗线二:这世界上只有两个人独自驾驶Jaeger,并活着完成了战斗
队长自从有了第一次战斗经验,之后的战斗中和女搭档一直都很默契。他们彼此心灵相同,逐渐彼此暗生情愫。在东京湾的战斗中,女搭档为了保护他,在机器人头部(驾驶室所在地)即将受到重创的那一刻,将自己的驾驶位置面向攻击,壮烈牺牲了自己。队长含恨独自完成了战斗,也报了仇。
之后如同电影中描述的一样,队长不大愿意讲自己以前的故事,当他向Becket说起当年的往事时,可以这样:
队长:小子,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的脑电波可以强大到驱动Jaeger吗?
男主(一脸茫然):……
队长:仇恨……当你失去最心爱的人的时候,你强大的复仇情绪便可能带动Jaeger,一个人完成战斗。所以我从你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也选择了你。你失去了骨肉相连的哥哥,而我……(眼泪流下)
男主:那你为什么没有像我一样,反而愿意当队长,继续对抗Kaiju呢?
队长:因为Mako……我相信你也在Mako的记忆里看到了。我本来想有个家,然后有几个孩子,但因为服用过药物,就没有希望了。在东京湾的战斗中,我看到了Mako,是她,促使我走出失去爱人的痛与恨。
《环太平洋》影评(五):去电影院见证历史吧!
又发了一次病去看了《环太平洋》的IMAX首映,尽管我是抱着很高的期待去看的,但实际电影比我能想象的还要赞很多,我真的没想到《环太平洋》的特效能到达这么一个高度。
这部电影剧情和演技都不谈,因为确实也没什么好谈的,如果你看电影只为了看剧情和演技,这部电影不会适合你。这篇影评只来很业余地谈一谈特效。这是一部一定会在电影历史里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电影,如果要拍一部有关好莱坞电影特效的纪录片,这部电影也是里程碑式的,就像《星球大战》《终结者2》《侏罗纪公园》《变形金刚》《钢铁侠》《阿凡达》,都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
作为一部制作成本大概2亿美元的电影,《环太平洋》依然只在演员上花了比较少的钱,请的都是不怎么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把大部分的制作费都花在了特效上。这部电影的主要特效公司是大名鼎鼎的工业光魔(关于工业光魔可以Google百度),当然现在好莱坞的特效制作正深陷被中国和澳洲的公司成本压制的泥潭中。特效最领先的工业光魔今年也只主要制作了《钢铁侠3》和《环太平洋》两部影片。回顾电影特效发展史,每一次特效技术重大发展,几乎都是工业光魔做的,这次他们又给力了!
CG技术发展到现在,虽然好多年前好莱坞的电影就可以做到几乎一切效果都可以以假乱真,一切镜头都可以由电影特效来完成。但是大家留意的话应该发现,之前好莱坞那些牛逼的CG特效几乎都发生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尤其是3D电影,一旦到了暗处,观影效果就大打了折扣,即使是用3D摄影机摄制的真3D电影,一到黑暗场景就会被观众狂喷“伪3D”,画面细节丢失严重,CG特效精细精致的特点荡然无存。不仅如此,问题不光出现在CG本身的表现力上,还表现在CG与画面的其他组成部分不能完美融合上,完整的一副画面很难照顾到各部分的打光,造成会有细节突兀的情况。而《环太平洋》,把以前十数年的技术瓶颈克服了,130多分钟的电影,几乎全部在黑暗环境下,从影片播映的第一帧起,你会发现,再怎么糟的光线条件,每一帧画面的每个细节,都精细清晰,都和画面完美融合,3D层次感前所未有的好。想象一下,月光下,太平洋中,机甲和怪兽在高速打斗,机甲的金属感,怪兽的生物属性,精细到一个个水滴的大海,水珠水雾,不同材料的断裂感以及阴影的变化,每个画面都是如此复杂和难搞。假如世界真的有这一幕,你即使拿着最好的单反相机去拍,也难以搞定这么复杂的打光问题,一个画面主体复杂,照顾到其中一样的光照,其他东西效果就不行了。想想这部电影有多少帧画面,就知道这部电影有多么了不起了。
黑暗中的光影天堂,让我们去电影院见证历史吧!
.S.这部电影的票房应该是很难达到预期了,好莱坞就是不如天朝实在啊,天朝的电影花2000万软妹币请几个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其他全部摆烂,就算被骂死,坐收2亿票房还是不成问题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等)。《环太平洋》没有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果然票房不给力,面对2亿美元的制作成本压力山大啊。
《环太平洋》影评(六):趁还热乎,默默吐槽一下
纯粹来吐槽,优点什么的就不说了
没顺序不解释...
1.玛利亚之墙什么的,果然就是个渣渣。但素,和进击的巨人一样,明知道是敌人进攻的前线还不疏散群众到内陆,把海岸城市打造成军事堡垒明显更安全...
2.香港真是个繁华的地方,都濒临世界末日了还灯火繁华,一点都不知道节约用电,那些满目的装饰灯光到底浪费了多少产能了...&&那坐被打穿了的大厦,里面怎么还有这么稳定的电压供电...
3.怪兽都打来了,逃难的群众真心淡定,慢吞吞的走着,还不忘打伞!!!真心高素质,国人连排个队都熙熙攘攘的,差别就在这!
4.怪兽会飞好正常,不过没了尾巴还能飞得那么平稳、快速,这真的科学?至于说怪兽会喷强酸,连伟大的中国火球(大雾)都能腐蚀了,那群人竟然随随便便就进去采集!且不说那光膀子的几位,薄薄的防护衣比机甲效果还好...如果说二氧化碳中和酸性什么的...这么大一个怪兽这么强的酸要打多少二氧化碳进去,而且里面怎么可能没有残留!!!不过寄生虫真萌0.0
5.谁造的船能当棒子使啊!!!狠甩了这么多下竟然还没变形!!!玛利亚之墙真心弱,还不如一艘空心货船来得结实!!
6.码头也是个好结实的地方,路面也是,这么庞大的一人一兽追逐游戏竟然没有压坏它们~奥特曼和小怪兽到底多轻盈~所以6架直升机(还是8架来着)就能吊着奥特曼到处飞了!!
7.从香港派直升机飞往关岛...呵呵
8.话说怎么实现海底无线通讯的?那种程度还可以遥控...进入了异空间(隧道)也还能通讯!!救生艇也还能飞出去!!
9.都海底了,怎么死的不是深海鱼...
10.奥特曼的材料结构是怎么能同时应用在深海和陆地的...&&在海底跳跳什么的真的科学?
11.不合时宜的煽情不是一般的多...最后半个小时基本都是煽情戏
12.两个博士真的好萌!!!互相吐槽什么的哎呀呀呀
《环太平洋》影评(七):Pacific Rim - 7/10
这不就是好莱坞版的机器人大战恐龟吗?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新世纪福音战士》。Pacific Rim的视觉和声音效果绝对算得上一流,不过对于这样的题材,如今的电脑特效还是很难做到百分百的完美,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战斗的画面都发生在雨夜,如此一来适当的偷工减料也不至于影响到本片的整体观赏效果,在细节上,本片还是没有Avatar做的那么精致。当然,在怪兽的制作上,恐怕没有人能够超过Guillermo del Toro的想象力,拥有这样的一位导演,本片的质量还是不错的。演员上整体表现合格,男主角的神态有点小像Leonardo。虽然剧情无亮点,但是我对本片的喜爱程度还是超过了今夏的Iron Man 3和Man of Steel。。
.S.建议去看IMAX,真的震撼!
《环太平洋》影评(八):估计最终还是得靠在电影里打酱油的天朝来拉票房。。
第一次写评论,略逼求轻喷。。
刚好最近在看进击巨人也在重温EVA剧场版,所以看这片时带着相当严重的既视感。为抵御入侵的怪兽而筑造的高墙依然不堪一击,危险流浪者头部安置到躯体时也联想到了插入栓,还有机器人打怪兽的剧情,这是在向日漫致敬嘛?
看过网上各机甲的性能介绍,再对比电影,感觉完全没体现出机甲的特色,比如老毛子的切尔诺阿尔法,看着像是最耐操的,攻击方式也是简单粗暴的拳头,大招就是个雷光拳,看着还不及流浪者的天马流星拳(不忍直视),不过也是便当命;还有澳大利亚的尤里卡突击者,说是最高最快最强,驾驶员查克还牛逼哄哄的对主角说你跟不上我,结果全片看下来唯一能体现他快的地方就是下海迈开腿跑两步,紧要关头还因故障害的查克和司令只得自爆给主角开路。
结尾主角二人最终活了下来,有点奇怪,进隧道时要带个怪兽验身份,出来时就不管了?那几秒钟主角还真能逃得出来,这种太大众的结局看多了也真是腻烦。如果是最后流浪者死光突袭者幸存或是男主角嗝屁众人缅怀这样的结局会不会更好些?
出场的几个怪兽看着没多大区别分不清哪个是哪个,不知道是个人问题还是什么。。
恐龙时期由于不适应空气,异世界人无法生存于是回了老家,现在环境污染适宜异世界人居住便开始入侵。。老美环保意识真棒= =
大爱菊地凛子在片中的扮相,发型和以前的通天塔里的一样,挑染潮爆!还有,芦田爱菜好萌!
搜了下,在豆瓣格瓦拉时光网还是在IMDB、Metacritic这些国外网站上,环太平洋的评价都挺不错,甚至高于钢铁之躯等较被看好的大片,但北美与大陆两地票房的巨大差异就让人有点看不懂了。近两亿美元的投资,看网上说首周票房3.4亿也没个货币单位,求解释。
《环太平洋》影评(九):以《悍战太平洋》浅谈叙事学与科幻片
关于理论的理解,如有错请指正
--------------------------------------------
我是个无法抵挡机械人和科幻片诱惑的宅男,刚上画不久的《悍战太平洋》(Pacific Rim,下称《悍》)实在对我带来极大震撼。碰巧最近我正在读一些有关电影叙事学和科幻片的书,因此决定拿《悍》一片来当读书笔记/练习对象,简单介绍一下在电影叙事学下,科幻类型片的一些特色。
先简介介绍叙事学。顾名思义,叙事学便是对叙事作品的研究,与其斟酌于叙事形式(文学?戏剧?还是电影?),叙事学更重视作品之结构和其内部关联,它也是结构主义大展拳脚的实践领域。 「结构主义之父」-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和俄国学者普罗普(Vladimir Propp)分别对「神话」和「俄国民间故事」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即使「神话」或「民间故事」数之不尽,并有着千变万化的故事和人物,但原来「万变不离其中」 ─ 当中始终有一些永恒不变的定律/元素,例如总会有好人和坏人之分。普罗普将人物归纳成7大类「行动范畴」(身份),即使该人物如何独特,他也能被归类为其中一种范畴,例如坏人、英雄。这些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亦被归纳成31种「叙事功能」(当中有英雄计划对付坏人、坏人遭惩罚等),并以「叙事功能」组成公式,协助分析作品。
而科幻片之下的一个子类别,灾难/怪兽片,则非常适合以叙事学进行分析,因为它们和神话、民间故事有着相同特征─ 其两大神话性。此类灾难怪兽片主要刻画人类如何面对外来的未知生物的挑战。不论它是异形、哥斯拉、火星人或者《悍》中的怪兽(Kaiju),它们都为这类电影提供了永恒不变的功能序列(公式):外来生物入侵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出现危机→英雄出现解决危机→人类社会重获和平,此种圆满结局的故事具有社会神话性。另一条序列则是个人神话性,意指受一定挫败的英雄的自我拯救。
《悍》一片除了适用于此两条公式,更能在当中体现此一类型科幻片的特色。 《悍》中的地球于2013年起被来自太平洋深海的怪兽持续(Kaiju)攻击(外来生物入侵人类社会),人类开发了巨型机械人(机甲猎人,Jaeger)作为反击武器,男主角莱利成为其中一名驾驶员但经历战败、兄长被怪兽杀死的挫败(英雄受挫败),同时机甲猎人已陆续不敌越来越频繁的强大怪兽攻击,人类末日危在旦夕(人类社会出现危机),只能靠莱利和女主角─ 训练员森真子(菊地BB)的旧机械人战斗并战胜怪兽,拯救了全人类。 (英雄出现解决危机+人类社会重获和平+英雄自我拯救)
(注: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虽然是驾驶员之一,但由她退出战斗被男主角拯救,至最后一幕紧抱男主角,她的身份不再是女英雄,只是经典叙事中女性─ 被男性保护的形象)
科幻灾难电影这种公式化的结构亦有其一定社会意义,便是将科学的复杂感觉转移。用一个老套的说法,科学和科技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人类崇拜、依赖它的功能;另一方面畏惧它所带来的威胁(尤其是二战后对原子弹的阴影)。这种矛盾的情感在科幻灾难片中得到转移:不论科学(及科技)是好是坏,为人类带来美好(如《悍》中人类的最后兵器机甲猎人) 还是威胁(最流行的例子─丧尸),最终成功拯救人类/人类社会的始终是人类自身。透过将重点由科学转移至人类,科幻电影大大强化了人的勇气和力量,多次为人们提供「想像性解决」之快感。而《悍》在叙事方面的一大成功之处,是它同一时间放大了外在威胁,又缩小了科学的贡献。电影中段,代表人类最后防线的科学结晶品─ 机甲猎人相继被怪兽破坏,只剩下一部残破的主角机,而缺少了人类的操纵,巨大的机械人也只是一堆废铁。此时人类面对的是BOSS级的多只强大怪兽,在如此一面倒的劣势下战胜强敌、挽救人类的是男主角的勇气和一己之力,《悍》成功营造敌极强、我极弱的重大反差,令观众更加投入尾段的战斗及结局。
而撇除叙事学及电影理论,科幻片(或其他类型电影)的观众要在新电影中获得快感,就要在新电影能否在已有公式中创造新变化,在此一方面《悍战太平洋》不只达标更加令人十分满意,它将日本美国两地的怪兽片、机械人动画完美结合于科幻─ 灾难电影之中,对于机械人迷、怪兽迷、科幻迷而言也是前所未有的爽快。
参考资料
《电影批评》,戴锦华
《类型电影》,聂欣如
《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郑树森
《环太平洋》影评(十):麻烦那些喜欢评论剧情的人了解下自己的无知
这部电影本人等了很久,因为听在国外的朋友提过才注意到,不得不说这种影片里面我们能看到很多经典日漫的影子。相信看过EVA的人就能知道,在预告片里女主角拿着伞站在基地平台外迎接指挥官跟男主角直升机的那个镜头,赤裸裸的致敬啊。
我不能管别人怎么样,但是我能管好自己,是个懂电影的人都知道越大的投资制片方就越需要票房的回报。简单的剧情,或者说是狗血的剧情是必然的。
典型的两个例子就是《阿凡达》跟《泰坦尼克号》了,两部都是大投资,两部都是简单的剧情,《阿凡达》不用说了一目了然的剧情。《泰坦尼克号》更是个二流的爱情故事。相信了解电影的人肯定知道,这种大制作电影给观众的不是剧情。也不是什么思想。只有画面。也可以说是一种刺激。至于意识形态也好,文化底蕴也好,还有更多的所谓的蒙太奇也好。我不懂,所以我也不会在这里好似自己很专业的一般瞎评论,那只会让人看笑话。
相信不明白的人也会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道理很简单,大投资的影片为了确保票房,需要适合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观影人群。很简单的例子。这跟白居易作诗一样,要让老人听得明白,小孩也能看明白。所以剧情的单一或者简单是这类影片不可改变的。当然了你要是找一群影帝级别的,钱全用在演员跟导演身上了,那你不玩玩剧情什么的,真心对不起你的投资人。
所以我只希望那些自认为专业,又喜欢品头论足的无知小儿们别再用你们那自认为专业的嘴来评论这部电影了。
用一句简单的话说明,孩子的水平,大师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