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上书房》影评10篇
日期:2017-1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上书房》影评10篇

  《上书房》是一部由曾丽珍执导,袁弘 / 杨幂 / 何苗主演的一部剧情 / 古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书房》影评(一):温情脉脉的毒鸡汤

闲极无聊看了这部剧,感觉也算制作精良了。演员演技一板一眼像模像样,从服装到台词无不考究——但无论表面文章做得多好,也掩盖不了人物设置的失败和剧情的牵强!说实话,如果没有后来大红的烂剧女王杨幂拔牙以前的认真出演,我都坚持不下5集,再加上从第一集起就不喜欢女一号,所以我真想看看最后女二号是如何上位的。

导演和编剧一定都很喜欢红楼梦,这部剧里随处可见红楼梦的影子。

男主角乾隆天资聪颖、人品贵重、相貌出众、文武双全、康熙宠爱、雍正看中、不骄不躁超凡脱俗~具备白莲花宝宝与生俱来的一切特质。当然,过刚易折,不愿接受心术不正之人的巴结攀附,无形中得罪了一大波小人。因为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从而开启了倒霉模式,各种打击迫害接踵而至防不胜防,他却洁身自爱不忘初心以不变应万变,不急不慌不喊冤不自救~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真堪是封建帝王之圣人典范!但是说回袁弘演绎的乾隆,一言一行一个眼神含情脉脉娓娓道来,像极当年的贾宝玉!而且同样有对他重视疼爱的老祖宗,有对他恨铁不成钢的父亲,有多情才女做红颜知己,有名门淑女当稳妥备胎~但是他可不是补天剩下的无用顽石,他是承载着掌管天下的命运的。皇帝恢复父爱后,对于他的“胡闹”给了这样一句安抚:你要怨,只能怨自己托生错了地方!

女一号慧如,是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多情才女。四阿哥为其才情倾倒,视为红颜知己。再加上有个对四阿哥肝脑涂地的父亲,所以两个人有了诸多接触了解的机会。相比女二号富察墩儿,她和四阿哥没有那么门当户对。恰似宝玉有玉宝钗有金,外人都道金玉良缘,黛玉难免介怀。她不希望四阿哥当皇帝,一是她本人淡泊名利,二是那样她会更加不安,她对墩儿偶有阴阳怪气的小气言语像极了黛玉调侃宝钗的酸话。被嫁到徐家后,反倒似一夜长大,懂得忍耐顺从,开始为别人考虑,有点讨人喜欢了。

女二号富察敦儿识大体、有能力,出身高贵自信沉稳,但是少了点浪漫才情。喜欢弘历,却因为重视和慧如的闺蜜情谊而克制隐忍。对慧如照顾忍让有加,似宝姐姐对林妹妹的谦和包涵,但又比宝姐姐对林妹妹的感情纯粹,这种真诚也让宝钗的那一点心机相形见绌,当然也只有这样纯良的白莲花才配得上男主这朵白莲花。

再说正派的朱师傅,一个正直清廉才高八斗的谦谦君子,一个脸谱化的正面人物。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把男女主人公联系起来,找存在感的唯一方式就是讲大道理唱高调。当然,演员演得是极好的,堪称教科书级的演绎了一个说教的楷模。为了四阿哥的前程,牺牲一切在所不惜

反派的田师傅比朱师傅有看头多了,但是多得又过了。他是道貌岸然的小人,师圣贤之书行龌龊之事以沽名钓誉,将帝王之家玩弄于鼓掌,日行一坏而有恃无恐,这还要归功于咱们处女座的纠结皇帝——

开头看雍正如果真是这样的性格,打死我也不相信他能夺得江山。这分明是琼瑶戏里的男主角,拖拖拉拉深情款款,不过是把重点放在了和自己的儿子怄气上面。这样的性格设置还非要给加上贾政的“假正经”属性,一见弘历吹须瞪眼,错也是错、对也是错!宁信贼人不信自己的儿子,全然不听解释不讲道理——然而贾政见不得宝玉是因为宝玉不求上进还成日厮混在脂粉堆里,皇帝见不得四阿哥是为什么?是为惺惺作态吧!以“爱之深责之切”的名义笨拙地管教,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过,强迫儿子认同自己,用“孝”字来绑架良知!再加上被谗臣一再误导,不求真相数次任性地冤枉自己的儿子,只是怕伤了自己的面子——这样的人也配为人父?许多影视作品中雍正都是矫旨篡位、残杀手足的狠厉之人,但是这里的雍正我只觉得烦人,是老糊涂了吗?

虽说大丈夫能屈能伸,但我要是四阿哥,宁可一死以唤起父亲的良心!可能是这剧要表达的孝心更“纯善”吧,四阿哥甘之如饴逆来顺受!后来害他的人未遂,皇帝可能也是觉得玩累了,突然间就恢复了他,还对他展现出了慈爱——合着皇上对他经历的一切都心中有数,那么惩罚他折磨他是什么用意?是将降大任与他,特意苦其心志?对此我真是不理解,弘历在经历这一切的过程中受尽屈辱,早已看清了许多人,尤其是老三老五俩兄弟,突然又让他得势,就不怕他有朝一日双倍奉还?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皇帝这是有意让儿子们自相残杀

四阿哥重回上书房,不为自己出气也罢,反倒总结出从前怠慢兄弟的不是,开始故意示好笼络人心,这就是他得的教训?不是亲贤臣、远小人,反而拉拢安抚小人……一路下去难怪乾隆后期会出现和珅这样的巨贪!

还有一点我也看不懂,富察敦儿凭什么要处处帮着让着朱慧如?好朋友就应该有求必应?给吃给穿给钱给人都不说了,可是因为慧如和四阿哥一时任性要带三个孩子去玩,她居然冒着一家人被砍头的危险帮忙掩护!她是豪门小姐,慧如不过是一个寒门女儿,她却像是慧如的一个衷心的丫鬟。玛丽苏也要有限度好吧!

小王爷从开始就自作主张暗中帮助四阿哥,但是老感觉力不从心。后来亲自出马拆散慧如和四阿哥,跟徐家瞎老太太的一番对话,才发现这个小王爷当真是了不得的一个人物——跟四阿哥一对比,他所用的不过都是四阿哥最看不上的手段,但这些手段却直接体现出小王爷的果敢决断。有人希望墩儿最后能跟小王爷在一起,觉得他俩般配——确实是,他俩都是明白人,不似四阿哥和慧如活在美梦中。但是编剧又为了墩儿的圣母人设,总让她违心地去做糊涂事。

看了二十多集感觉有点看不下去了,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我们不爱完美人》,四阿哥太完美了,我已累觉不爱。相比较我更喜欢三阿哥,最起码是个真实的草包,而且,对老婆好啊!

这剧的主题大概是“忍耐”吧,你是四阿哥,命运就是你皇阿玛,不管他如何捉弄你,但你的一切他都看在眼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忍得住不抱怨命运就会像你皇阿玛一样对你露出慈爱的笑容

  《上书房》影评(二):记忆中的冬天

日子一晃,8年竟过了。其实并不是这个电视剧有多好看,倒是当年看这电视剧的日子,让人至今都忘不了。感觉那是什么都很棒的日子,一切都是那么的充满希望。家里的日子变得好了起来,有能力在超市里给我买零食了,最高兴的是能在超市外面的所谓专卖店里买了件白色的羽绒服,还有喜欢的帽子,记得那个冬天,穿着新衣服,带着新帽子,去找当时的小伙伴,专门显摆了一下呢。那冬天,有朋友,有希望,似乎也有着未来。家里的人围在一起看着电视剧,姥爷当时还很健康,感觉一切都是那么棒。如今,离开了家,姥爷也走了,家也早就搬了,记忆中的那个冬天,有这个电视剧的冬天,感觉可真棒。
如今,一个人,在电脑上看,什么都回不去了,当年的小伙伴,已经有3年没有联系了,当年一起看电视的人哎。。。并不知道杨幂,袁弘,的年幼的我,现在,感觉那么的孤独失去了全部希望的感觉。

  《上书房》影评(三):爱风流缱绻,只是独悲

     女主的性格是分时期的,在小王爷去找慧如的时候,女主还没有转变,她说:你们可以让我的父母看着我,但管得了我的人,管不了我的心,这时的女主,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别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自己依旧,转折点在被迫嫁入徐家,女主说:在皇上赐婚的那一天她就明白了,明白了再深刻的爱情也抵不过现实的阻隔,再深情的故事那些人也不会怜惜,于是,女主不求他们,只变了自己,这转变,是因为看清了现实,但慧如的选择与现实无关,或者说关系不大,只有一个目的,只为了那个自己爱的人,那个即使只以诗文相交却也能让自己欢喜的人。慧如的转变开始觉得有点太快,但若从合理性上去解释,可以归结为对四阿哥的情,之前因为这份情,慧如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四阿哥相交,愿意陪他去独石口,想着他做不做阿哥无所谓,之后因为这份情,她愿意牺牲自己,牺牲自己,故事里常有,但却不是容易的,谁都能做到的,纵然是现在开放的社会,封建制度与礼教只是被金钱利欲给代替了而已。
      开始的时候,十分喜欢慧如,饱读诗书,才情过人,智慧聪颖,冰雪聪明,活泼伶俐,追求自我,崇尚真爱,那个时代,再也找不出第二个那样的女子,但也曾觉得慧如的一些做法和言语偏于随性,不过可以理解,有人看不起女主前期说的什么当不当阿哥皇帝也没有什么,这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女子,她不懂宫里的事,她和四阿哥以文会友,他们不聊抱负,又为什么要求这样一个女子有那么高远的见识呢,不是她做不到,而是她未曾接触又不想接触,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绝对不单单是靠完美来支撑的。
      慧如与四阿哥诗文唱和的时间里,她给了四阿哥自由自在时光,她让四阿哥暂时逃避了紫禁城逃避了宫墙甚至避开了抱负,如果没有慧如即使偶尔出了宫也没有太多意思吧,慧如与四阿哥私奔前后,其中的牺牲,不必说。那个活泼俏皮的女子最后沉默少言,那个追逐自己爱情的女子最终不求人不求天只牺牲了自己,我倒宁愿她不必有着什么天下人的见识,我倒宁愿他们真正远走高飞。她是真正的懂得她倾慕的人,她多么想要和四阿哥在一起啊,可是她太懂四阿哥了,在独石口四阿哥想要为那几个孩子回京城,还没有说出口她就明白了,她更支持着,即使她说当不当阿哥没关系,但她从来不是只为了自己和他在一起,而是四阿哥的心意,从这里看,女主性格上的转变并不突然,因为即使是最初的女主最看重的也是对四阿哥的成全。
      她是那么的喜欢四阿哥,做梦都想嫁给他,但是她一生只穿了一次不想穿嫁衣,从此之后,葬送了自己。
     男主,女主曾说这样好的人,老天爷是一两百年也不肯给人世间一个的,是的,剧中的四阿哥太好,好到戏外的观众都要为他太善良太君子而气不过,但如果不这样,他就不是四阿哥了,就不会让慧如倾心,对这样的人,怎么能不由衷的爱呢,皇上曾说:小王爷看不上三阿哥,那么他为什么看得上四阿哥呢,因为关系好,又为什么关系好呢,纵然小王爷自己不是那样的君子,但也会被四阿哥折服,他和女主一样,饱读诗书,才情过人,但他和女主又不一样,他的心里有抱负,即使他不会刻意去求得,但他仍然希望写入历史,只不过因为他又是一个始终坚持着心中的准则的人,愿意为小事情上的道义放弃大事情上的得失,所以他不能不让人喜欢,但又注定了慧如必须迁就他,迁就他心中的抱负心中的道德准则,慧如可以放下一切去爱四阿哥去牺牲,但四阿哥却不能像慧如那样放下一切,即使他可以义无反顾,也比不得慧如彻彻底底,这不是他有所保留,而是人物本身的限制。
      墩儿,女主那样的女子热烈,即使最后的她性格变了,仍然不掩热烈的心,女主值得被怀念,而墩儿值得拥有一个好结局
      悲剧有两种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那么这一场是命运还是性格呢?墩儿对女主说,我倒宁愿你和他做一对神仙眷侣,那么他们可以吗,恐怕不可以,女主说得对,男主属于天下人,天妒英才,不只是磨难更是命途的注定,这样好的男主偏偏不能做自己的主,偏偏要失去自由。我想,男主曾经说的那句当仁不让,不只是因为抱负,更因为对自己的认可,他知道除了自己别人难当大任,所以,他一定要做阿哥,所以他最后回来了。注定的悲剧,没有的结局。这个悲剧是注定了的,现实不会退步,女主一定会这样选择,注定了的,注定了的,越因为不可改变越觉的无尽悲伤,言不尽,意难平,伤难抚,悲难去。
      慧如离开的时候,那么多人都在,无一不流泪,可是有谁想着去告诉四阿哥一声呢,封建礼教下的人们,怎么可以这样残酷呢?
       一场落花流水终究春去也的爱情。纵使风流缱绻,不过如秋风逝。
       女主终究是没让男主知道最后的设计,就连最后的归宿也是隐瞒,她真的轻飘飘的化作一声叹息离去了,再也不见了。只愿那周围的人们能将女主真的安葬在草长莺飞的地方。同在一座城,就隔得那么近,却是没有结局,没有最后。这是最合适的结局也是最不禁唏嘘的结尾。
      写照女主:爱风流缱绻,只是独悲。

  《上书房》影评(四):浮波柳絮,夕阳长堤

只看了前20集,结局怎么样也猜的到:
1、私以为慧如这姑娘书虽然读的多,却对情之一字过于专注在意:第19集,母女两个闲话,一听母亲说当初与父亲婚姻艰难,差点有性命之忧,慧如第一个反应是追问父母是否私奔,整张脸喜形于色,当得知并不是时,又马上兴致不高。
2、撇开其他,慧如的性子说不上坏,乐观活泼,心地纯善;只是相比之大姑,就如小家碧玉与大家闺秀,浮波柳絮与夕阳长堤;一个精灵,一个淑雅,然柳絮纵是才气逼人,到底在生活中输夕阳一些沉稳大气,与人相处间也少了些体谅,在京城勋贵之家生存,终究不适宜,缘也,命也。
3、整部剧人物塑造、剧情都不算上好,倒是一些生活上的小处很能一观,比如第3集:砌诗塔,先有下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再来对上一句~夕阳返照长堤外;夕阳之下,长堤浮波,可不就能将柳絮照红吗?
慧如是被返照出不同于那个时代女性的勇气聪慧,但大姑那从内而外一身的大家气派也不会叫人忽视。
(出自扬州八怪之一,金冬心的~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岸,柳絮飞来片片红。)
诗意人生,才叫人心向往之。

  《上书房》影评(五):最后应该留白的

看第三遍了,此剧就像中国的超级英雄类作品,只不过超能力是为人的道理;

觉得最后应该留白的,这样的结尾就相当于说事业责任就是比陪伴温情更重要,而向往的自由终是打不过命里注定;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就算慧如不能和四阿哥在一起,他们的心有灵犀也不是就一文不值了,读了那么多书,慧如看到的不只是命运,最后的牺牲很大程度上是她自己选的,要是小王爷力争似乎也不是不可能。而四阿哥突然之间拉起了敦儿,就好像是说这两个人之间必须选一个,能成就事业的必须是一心在他身上的敦儿,而不能是并肩站立的慧如,这个不好,也辜负了前面对慧如的描写。

所以除了这个“男人成就伟业必须要女人做贤内助”的观点之外,还是很不错的。

非常喜欢慧如,这个被卷在命运里,又抗争到最后的人。

  《上书房》影评(六):爱风流缱绻,只是独悲

     女主的性格是分时期的,在小王爷去找慧如的时候,女主还没有转变,她说:你们可以让我的父母看着我,但管得了我的人,管不了我的心,这时的女主,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别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自己依旧,转折点在被迫嫁入徐家,女主说:在皇上赐婚的那一天她就明白了,明白了再深刻的爱情也抵不过现实的阻隔,再深情的故事那些人也不会怜惜,于是,女主不求他们,只变了自己,这转变,是因为看清了现实,但慧如的选择与现实无关,或者说关系不大,只有一个目的,只为了那个自己爱的人,那个即使只以诗文相交却也能让自己欢喜的人。慧如的转变开始觉得有点太快,但若从合理性上去解释,可以归结为对四阿哥的情,之前因为这份情,慧如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四阿哥相交,愿意陪他去独石口,想着他做不做阿哥无所谓,之后因为这份情,她愿意牺牲自己,牺牲自己,故事里常有,但却不是容易的,谁都能做到的,纵然是现在开放的社会,封建制度与礼教只是被金钱利欲给代替了而已。
      开始的时候,十分喜欢慧如,饱读诗书,才情过人,智慧聪颖,冰雪聪明,活泼伶俐,追求自我,崇尚真爱,那个时代,再也找不出第二个那样的女子,但也曾觉得慧如的一些做法和言语偏于随性,不过可以理解,有人看不起女主前期说的什么当不当阿哥皇帝也没有什么,这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女子,她不懂宫里的事,她和四阿哥以文会友,他们不聊抱负,又为什么要求这样一个女子有那么高远的见识呢,不是她做不到,而是她未曾接触又不想接触,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绝对不单单是靠完美来支撑的。
      慧如与四阿哥诗文唱和的时间里,她给了四阿哥自由自在的时光,她让四阿哥暂时逃避了紫禁城逃避了宫墙甚至避开了抱负,如果没有慧如即使偶尔出了宫也没有太多意思吧,慧如与四阿哥私奔前后,其中的牺牲,不必说。那个活泼俏皮的女子最后沉默少言,那个追逐自己爱情的女子最终不求人不求天只牺牲了自己,我倒宁愿她不必有着什么天下人的见识,我倒宁愿他们真正远走高飞。她是真正的懂得她倾慕的人,她多么想要和四阿哥在一起啊,可是她太懂四阿哥了,在独石口四阿哥想要为那几个孩子回京城,还没有说出口她就明白了,她更支持着,即使她说当不当阿哥没关系,但她从来不是只为了自己和他在一起,而是四阿哥的心意,从这里看,女主性格上的转变并不突然,因为即使是最初的女主最看重的也是对四阿哥的成全。
      她是那么的喜欢四阿哥,做梦都想嫁给他,但是她一生只穿了一次不想穿嫁衣,从此之后,葬送了自己。
     男主,女主曾说这样好的人,老天爷是一两百年也不肯给人世间一个的,是的,剧中的四阿哥太好,好到戏外的观众都要为他太善良太君子而气不过,但如果不这样,他就不是四阿哥了,就不会让慧如倾心,对这样的人,怎么能不由衷的爱呢,皇上曾说:小王爷看不上三阿哥,那么他为什么看得上四阿哥呢,因为关系好,又为什么关系好呢,纵然小王爷自己不是那样的君子,但也会被四阿哥折服,他和女主一样,饱读诗书,才情过人,但他和女主又不一样,他的心里有抱负,即使他不会刻意去求得,但他仍然希望写入历史,只不过因为他又是一个始终坚持着心中的准则的人,愿意为小事情上的道义放弃大事情上的得失,所以他不能不让人喜欢,但又注定了慧如必须迁就他,迁就他心中的抱负心中的道德准则,慧如可以放下一切去爱四阿哥去牺牲,但四阿哥却不能像慧如那样放下一切,即使他可以义无反顾,也比不得慧如彻彻底底,这不是他有所保留,而是人物本身的限制。
      墩儿,女主那样的女子热烈,即使最后的她性格变了,仍然不掩热烈的心,女主值得被怀念,而墩儿值得拥有一个好结局,
      悲剧有两种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那么这一场是命运还是性格呢?墩儿对女主说,我倒宁愿你和他做一对神仙眷侣,那么他们可以吗,恐怕不可以,女主说得对,男主属于天下人,天妒英才,不只是磨难更是命途的注定,这样好的男主偏偏不能做自己的主,偏偏要失去自由。我想,男主曾经说的那句当仁不让,不只是因为抱负,更因为对自己的认可,他知道除了自己别人难当大任,所以,他一定要做阿哥,所以他最后回来了。注定的悲剧,没有的结局。这个悲剧是注定了的,现实不会退步,女主一定会这样选择,注定了的,注定了的,越因为不可改变越觉的无尽悲伤,言不尽,意难平,伤难抚,悲难去。
      慧如离开的时候,那么多人都在,无一不流泪,可是有谁想着去告诉四阿哥一声呢,封建礼教下的人们,怎么可以这样残酷呢?
       一场落花流水终究春去也的爱情。纵使风流缱绻,不过如秋风逝。
       女主终究是没让男主知道最后的设计,就连最后的归宿也是隐瞒,她真的轻飘飘的化作一声叹息离去了,再也不见了。只愿那周围的人们能将女主真的安葬在草长莺飞的地方。同在一座城,就隔得那么近,却是没有结局,没有最后。这是最合适的结局也是最不禁唏嘘的结尾。
      写照女主:爱风流缱绻,只是独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上书房》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