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是黑色的》是一本由刘梓洁著作,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云是黑色的》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有些书适合不走心的阅读
从拿到书到看完就用了一个晚上!为什么这么快!不得不说,这是一本让人失望的书!
1.内容:7个故事,无厘头的撰写!虽然说七个故事是有一定的关联!但是这些故事剧情在营销号上也是随处可见!企图传递一种爱情的无奈而又很喜欢,但是缺少了点真情实感!
2.文章的写作手法,在很深之处给予我最大的感触是:在写高中作文么?为了不跑题,在有意无意中一定要加上一句:云是黑色的!而这种点题,却是没必要的
3.快餐式爱情!也许是我经历不足,现代人的感情并没有那么文艺,大家都忙着生活,这么大章幅的书写,是为没必要!
4.不能说这是不可读的一本书,但是起码是不需要较真的去读比较好!简单翻阅,在等人的时候随手阅读就好!看后也无需去纠结太多!
《云是黑色的》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
这次受到了命运的眷顾,即使面对这样一本对我无感的小说集,毫无写作的想法与冲动,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为什么说对这本小说集毫无感觉,如标题言:“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在这样一本字大行疏的集子中,没有任何事物是值得被铭记的,值得被书写的。快速而短暂的都市爱情症候群的人们,还能有多少时间慢慢认识一个人,去追寻一段真正走心的爱情。恋人原本为世上最幸福的人们,因为爱情的到来总是被不确定的偶然所包裹,而这种偶然又蕴含着各样的可能性。一个转身与插肩,你可能错过,也可能相遇,一切归乎命运,也成为生命的自然。
然而爱情的偶然与未知在现代的症候下变得失去了任何光彩,没有什么永恒的感情发生在恋人们的周围,时间快速流过,而每个人又还是原来的样子。爱情无法让他们变得优雅高贵,只留下一身空洞的激情。
故事是很乱的,爱情故事是不需要多复杂的情节的。一切归于某种单纯的叙事,而单纯却包含爱情某种最重要的品质。
——天是白色的。
——但云是黑色的。
很美。但是现在,必须得加上“我这儿很冷”了。
《云是黑色的》读后感(三):【豆瓣荐书团】好多桥段、好多都不浪漫
书拿到手后,发现是这么薄薄的一本,作为一个喜欢薅羊毛的人,马上翻到封底看下价格,发现如此贵,再翻里面,发现行距和书边距如此宽厚,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kindle了,实体书的性价比越来越低,尤其是大部分快餐小说。
看过了推荐序之后,心里就有一种感觉,可能文笔超越了正文,果不其然。
高翔峰的推荐序写的非常棒,露骨的文子像是一把刀,隔开了爱情表面的美满。其实哪有什么美满的爱情,越来越多的已婚男女都是仰仗于相亲活动,哪有书中那么多偶然的桥段。可能年纪越大对这种言情小说的鉴赏能力越差,经常没有耐心读完整个故事,狗血的桥段让我不忍直视事故结局。言情小说的恶俗之处就在于,百个人千个人读故事,也只有那么两个结局,happy ending or game over,留给我们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几乎为零。
最后,想摘抄一段推荐序,私以为这是全书最棒的一段话~
爱与被爱的人,正在做爱的人,等待接受与被接受的性器,眼神交会时彼此传递的信息,结婚证书为社会带来的制度轨道与为爱带来的钳制束缚,也有类似像是多份同时存在的爱情,或者是情色女友在拍摄作品时,会不会对眼前大腹便便的男优,随着潮吹溢出了充满汁液感的真爱呢……
《云是黑色的》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合格的快餐小说
两小时翻完了这本书,七个简短的关于“爱”的故事,文字通俗白话,单篇人物关系简单,情节好懂,没有太多的矫揉造作的抒情。在以第一人称为主要叙事视角的基础上,尽量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技巧,让形式和结构活泼一点,不至于过于单一。每篇故事也抓住了不同的点,如《小兔》是最终没有在一起的“李大仁和程又青”,《小芝》借一个花花公子写前女友和前前女友间的微妙,《叶妍玫》写年轻女孩的差点脱轨,《赖彩霞》的老师为丈夫拉皮条,等等等等。人之情感内心有高洁有污糟。对网络世代的一些现象的调笑,一些偶尔闪现的诙谐幽默,总之都让这本书成为一顿还可以的家常便饭,有肉有菜,有滋有味。
七篇故事单独成篇,但又有一些隐晦的线索将他们串联起来。作者刘梓洁还有一个身份是编剧,这种技巧在诸多电影中非常常见,而且在讨好观众方面非常事半功倍,相信作者操作起来应该非常得心应手。我也从这种谋篇布局中获得了一定的在阅读快感。
但这本书也就仅到这里了。每个故事的结尾都是点到为止,但留白的另一个意思也可以是,没有挖透。
要我说,《周期》是这七篇中我比较喜欢的。因为字里行间提供的想象空间比较大:母亲与父亲的故事,我与大余的故事,周盼的故事,杰西以及由此延伸到后篇的米歇尔的故事,也是一个比较台湾的故事,有一些独特的东西在里面。如果可以还是很期待作者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丰富。
读完习惯性翻到封底,发现此书定价39.8,额……
《云是黑色的》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云是黑色的》——小兔跳到米歇尔
我看的台湾文学不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以及《断代》,因此对台湾文学有一个辞藻华丽的片面印象。《云是黑色的》算是打破了这个印象,也让我对台湾文学的风格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就风格而言,《云是黑色的》的语言是冷静透彻的,偶尔还有人物对自己的促狭的自嘲。每一个短篇也不拖拖拉拉,而是很干脆利落地停在该停的地方,给人以回味悠长之感,最后米歇尔一篇一出,砰,连一块儿了,恍然大悟。
由于我不是一口气看下来的,所以像庄福全和施文蕙这两人就没让我想起来曾在前篇出现过,看完赖彩霞和米歇尔后我才恍然大悟,赶紧往前翻,终于对作者的构思惊叹不已。
后记作者也说了,这种叙事形式并非由她首创,但能用的好也是非常加分的,编剧功底由此可见。
看小说最重视情节。这本书是以“感情”为主题的,或者如序言所说:“爱”。暗恋之爱,背叛之爱,欢爱之爱,貌合神离之爱……都是纯粹又不纯粹的爱。爱的密度很重,写的不好容易齁得慌,该感谢清淡的文风,让浓墨重彩的爱变得娓娓道来了,好像再撕心裂肺都被冷冻过,能够超脱出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了。
印象比较深的是“小兔”、“周期”及“米歇尔”。
“小兔”简直扎现代单身男女的心。喜欢的人求而不得,试图上网找对象(还是你爱慕对象建议的),对隔着网线的人的印象全靠脑补,不怪别人因为自己也没法坦陈,最后留个也不怎么暧昧的讯息留待后续……很无奈,很真实。小兔可以是任何人,任何一个失意人。
“周期”和“米歇尔”该合一块儿看。之所以印象深刻就是因为我的大脑自动而快速地把它们联系起来了,它们用两个人的角度讲述了以大余为中心的感情故事,在“周期”中没看懂的地方全在“米歇尔”里给出了答案。由此引申,我找到了“小芝”里的施文蕙,又兜兜转转找到了“叶妍玫”里的庄福全。可以说我的发现之旅是从读完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正式起航了,过程令人惊喜。
刚读完书写的这篇零零碎碎的书评,其实这本书很适合再读一遍。第二遍不在于发现,在于感悟。
《云是黑色的》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记忆如斯,周而复始
七个隐约交错的故事,故事里的她和她,曾经的卑躬屈膝,在事过境迁之后,却变成了别人眼中的理所当然。
前两个故事看的最有感触,后面渐渐失了些味道,看到米歇尔,又把前尘往事串了起来。
我一直觉得,如果相处多年仍无法有所进展的感情,就叫不得命中注定,按理来说,是该放手的。可是那么多年的陪伴,再加上有个毫不介怀的另一半,为了证明自己清白无辜,她自然就这般藕断丝连了。于我,这是断断不可如此的境地,但是却很是理解这样的暧昧和揪扯。
生活的疲惫和打磨之下,往日心有灵犀的情人也变得黯淡了起来,坐实了一个叫做父亲的角色,多了烟火气,却少了迎合感。轻描淡写的语气下,是掩饰不住翻涌而出的期许与失望。此时彼刻,遇见另外的某某某,过去的也只好过去,“天空是白色的,但云是黑色的”渐渐变成了心底独自收藏的暗语,既说不清也道不明。
多么奇妙又固执的想法,又是如此冠冕堂皇,在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有过这样的宿命论吧。
因为是心怀叵测的接近,所以总有那么一分不恰当的亲近隔在俩人中间,隐隐的有种较劲的疏离,对自己足够的为难之后干脆选择真相大白,有种一了百了的自我摒弃,如此这般之后,才能真正释怀放下吧。
这种略有些神经质的小矫情,作者写的如此明明白白,感同身受之外也不免叹服时间的伟大,拉远焦距之后,曾经的天崩地裂也不过变成了如今的一粒细沙,淡的几乎没了痕迹。
《云是黑色的》读后感(七):【豆瓣荐书团】遇见一叠可以承受的白烂
这几年新出版的书,大多有个让人生气的特点,就是行距和页边距出奇地大,和连年飞涨的纸价形成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背道而驰,将内容短小到不太好意思成书的文字打包成册,如同这几年的中秋月饼礼盒,拆开声势浩大的包装,里面只有四颗圆圆小小的蛋黄酥。
拆开声势浩大的包装——上书“洞悉爱情角力的荒谬与精彩,冷酷与温柔的短篇小说集”。
爱情故事,梗再老再俗套,只要讲故事的水平足够好,是完全能够打动人心的。遗憾的是,这盒圆圆小小的蛋黄酥集各种老梗之大成,却从故事内容、行文风格、伏笔设置几个方面将白烂烘托到了最显眼的位置。
由于集老梗之大成,每个故事的篇幅又短,所以每篇的内容全都既丰富又狗血。
七个故事有五个用第一人称,写得都比较流水账,行文又特别口语化,几乎每个故事都让人觉得好像在看一篇回忆感情经历的豆瓣日志。不知是不是每个从狗血感情经历里回过神来的人,在用文字回忆往事时,都会带有这种平铺直叙的时过境迁感,如果是的话,那么作者对这种语气的还原度还真是蛮高的。剩下两个第三人称的故事,也写得很流水账,行文依然特别口语化,有种不带感情色彩地将别人的狗血故事告诉你的感觉。
在作者的精心设置之下,七个小故事里出现过的人物之间互相关联,配合着这一通口语化的狗血故事流水账,通读下来的体验非常奇妙。这种奇妙,并不是让人感受到作者构思之精巧的奇妙,这种奇妙是如同你在生活中连续接触到了好几个八卦,最后发现八卦主人公的人生全都搅和在一起,感叹一句世界真小的那种奇妙,而内心却毫无波澜。
诚如书中第二篇推荐序的标题所言,这整本书是一叠可以承受的白烂。可以承受的意思是,合上这本中等厚薄的书,一看手机发现它只花掉了周末午饭后无所事事地消食的两个多钟头,浪费掉的时间并不多,不至于让人感到难以承受。
————————————————有意思的分割线————————————————
书中有个桥段让我觉得很妙。有位角色,在有人打算介绍对象给她的时候,托介绍人去问对象,去年读过哪几本书,结果对方让介绍人来回话说觉得这个人自视甚高,不打算继续接触,角色腹诽道: 太奇怪了,这世界。问人家有几个老爸有几栋房子不叫瞧不起人,问人家读几本书就叫自视甚高。这是我在读这本书时难得感到有趣的一刻 ——大概在哪方面露怯就最不喜欢别人提哪壶,即便现在的人都不太看书了,潜意识多少是以没文化为耻的。
《云是黑色的》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云是黑色的》读后感: 互联时代,角色流转
用过微信吗?
用过LINE吗?
用过脸书(Facebook)吗?
用过email吗?
如果有一个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你肯定也正享用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
这些工具让人与人更容易地连接、碰撞,在一个故事里成为主角,而在另一个故事里成为配角。
刘梓洁的《云是黑色的》这本书就是一本融合了这些时代变化,主角、配角在各个故事交错的小说。通过这些科技进步,陌生人可以轻易地连接上,轻易地一起制造一段故事。可以是以相亲为目的来话家常,可以在邮件里共同吐槽前男友,可以......做到那么多在多少年之前做不到的事。当然,在其中的一个故事里,也有传统的通信手段--寄信。可以说,不管交流方式如何改变,这本书说的都是属于我们人类的故事。时代貌似变了,而人所演绎的一直都是人性的故事。
作者刘梓洁历任编辑、文案、记者。现在为专职作家、编剧。说是在被记者问:最喜欢写什么?的时候,刘梓洁答道:我喜欢赶快写好出去玩。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刘梓洁除了专注工作外,爱玩的一面。
《云是黑色的》这本小说用七篇故事,戳中人们心中的友情,爱情,亲情,或许也有一些可以说成情欲、出轨、变味的师生情......当然也有像这样让人联想到缘分的句子。
如果是命中注定,应该不会那么难遇见。遇见之后也不应该有那么多困难。书名《云是黑色的》源自于第一篇小说中提到的内容。女生小兔说“天空是白色的”,而男生马修说“但云是黑色的”。就这么自然而然。因为他们都知道《新桥恋人》。但这种遇见是不是就是命中注定呢。谁知道?
想知道的话,就来《云是黑色的》找答案吧。
阅读《云是黑色的》,或许你会在里面看到自己的身影。
也许是主角,也许是配角。
也有可能现实中的我们一身正气,背地里却和某些角色宛若一人。
时代变了,角色却没有变化。始终是。
男人,女人。
儿子,男友,前男友,丈夫,父亲,情人......
女儿,女友,前女友,妻子,母亲,情人......
这些角色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在这样互联的新时代,这些角色还是如此。
而《云是黑色的》这本小说里,角色一个个鲜活地穿梭在各个故事里。
做着可能你也想做的事,或者发生着让你嫌弃的故事。
互联时代,角色流转。
《云是黑色的》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我遇见你是( )的意外
这个世界很大,我们想要遇见的人,怎么样也遇见不了。这个世界很小,我们总是能狭路相逢。有些人,他的出现仿佛就是你逃不开的劫。你明知道飞蛾扑火,仍然义无反顾。就像马修之于小兔,他是他的毒瘾吧!有些时候有些人就是那么好,他给不了你幸福,却还是让你沉浸其中。他就像你的毒瘾,你已经戒不掉了。你试过用很多种办法,甚至放荡形骸于自己的肉体,可是灵魂不妥协能怎么办呢?你都没办法想象没有他的世界,只要他一招招手,你就还是乖乖的去了。这就是爱情的悲哀吧!也可能是一种幸福吧!因为,人这一生,也许有的人就从来没有遇见过这种感情。
有的人就会像故事里面那些爬上庄福全床上的女人一样,他们不爱他,却可以和他们享受鱼水之欢,他们不在乎爱情,只在乎这片刻的欢愉。和他们谈爱情,可能是一个笑话吧!在这个世界摸滚打爬这么多年,你还相信纯粹的爱情,那么你就太傻了。就像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一样。没有坚固不可催的爱情,这个世界谁爱上谁,都会更爱自己。走了这么多年,爱已经是一个筹码,而不是一种感情了。至于那之后,什么彼此双方约见前男女友吃喜酒,什么发邮件给前女友宣誓主权什么的,那就像是一场场哗众取宠的闹剧,娱乐别人,也娱乐一下自己罢了。就像现在火了的叶璇事件,她在前女友面前宣誓着自己的主权,好像这样自己就能比较幸福。最后,被搞得限制消费。其实,这样在我们看来不亚于一个爱情疯子,逮谁咬谁。我们不在乎这里面的边边角角,只是觉得,自己不用担心今天中午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没有话题聊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再也不是那个爱情里面懵懵懂懂的小女孩了。相信着简单的誓言,相信着天长地久。我们有的时候妥协原谅了,也不过是因为需要原谅了。却不是因为爱。是谁埋藏了曾经单纯美好的爱情呢?是现世的生活。它抹平了我们所有的棱角,我们还记得那时候怦然心动的感觉,还记得那些山盟海誓。如果没有再次遇见,大抵它就是我们一辈子的追求,也永远保存我们年轻时美好。此后经年的遇见,大抵是为这场青春懵懂的爱情,来的一个盛大的告别仪式。感谢你的出现,完整了我的初恋。米歇尔还爱大余吗?谁知道呢?可能爱吧!可是那重要吗?没有人在乎了吧!只要各自达到各自得目的,这样的爱情就能够幸福一辈子吧!或许吧!
作者写的故事是那么的不完美,可是又那么真实,那些背叛了的感情,又是那么的水到渠成。我们的人生或许就是这般的不完美,毕竟,有些偶像剧情就只能存在于电视剧里,那些弹指的岁月,那些戛然而止的故事,那些选择的美好。我们总需要一个美好的期盼吧!总不能还没遇见,就预知他是我生命的洪荒吧!我需要远远逃离吧!那么,好多故事还怎么开始呢?
我好佩服那个一辈子没结婚的老爷爷,那种不将就的态度。就像我喜欢的《何以笙箫默》里面那句话:“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其他人就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好多人这辈子为了太多事情而妥协了,能够坚持下来,等待那个对的人,是一件多么顽固的事情啊!
作者写的七个故事,串联到如今,好多事情仍在上演着,我们即使可以有前车之鉴,可是我们也能无能为力,也能视而不见。故事开头相亲网站,微信等等,在互联网成熟的今天,多的是更多你没想过的认识和相爱的途径。还有那一件女公交车司机事件,你在感叹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可能会有一场现场直播。确实是有了,一个年轻的女孩轻生,底下多的是冷漠的人,直播也开启了。无论时间怎么变化,有些事情它总是在每天重复上演着。只是有人给我们看过了盛大的烟花场景,就不会在小烟花上面再有过多的感动。就像是《如果我们错了呢?》这本书的观点,时代在不断的进步,有些东西它就适合哪个年代了。
《云是黑色的》读后感(十):爱的角色接龙
本文作者:小说家、编剧、导演/高翊峰
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想着关于爱的种种。
比如,爱的人与被爱的人,正在做爱的人,等待接受与被接受的性器,眼神交会时彼此传递的信息,结婚证书为社会带来的制度轨道与为爱带来的钳制束缚,也有类似像是多份同时存在的爱情,或者是情色女优在拍摄作品时,会不会对眼前大腹便便的男优,随着潮吹溢出了充满汁液感的真爱呢……
活着的人,应该有机会生成这些爱,是吧?
在死去之前,说不定,可以遇见各式各样的爱,对吧?
我在试着思考这类问题时,经常在疑问句上停下脚步。约莫在一个月前,我放下了这些思索。为什么?没有特别的理由。可能就像爱本身的抵达与消逝,没有可依循的逻辑。
就只是放弃了。包括书写的念头。
这么一段思索的时间后,关于爱的种种,得出的小结有些荒谬,仿佛一个经常反复的情境:
我停在红绿灯口,还没决定要跟着绿灯越过马路,还是等待另一边的红灯,如禁制的人形图腾一样止步,再等待另一个尚未到来的绿灯。我低下头,发现了脚边有一枚铜板,没有多加思索蹲身捡拾起来。我左看右看,身边并没有其他人一起等在这个路口。其他人,都在远一点的、各自停下来的十字路口等待。我无法判断铜板的面额与重量,只好把它放回到原来的地面,继续看着绿灯,以及逐渐减少的时计秒数,在只有我一个人的红绿灯口,持续等待。
我猜想,这个从梦里来的一段影像叙述,可能就是关于我的爱的种种吧。
写到这儿,意识到自己使用了许多不确定性的“可能”与充满犹豫的口语“吧”。这是面对其他小说命题时,应该避开的。我于是推想,是因为面对爱,也是以一种模糊之姿。
之所以模糊,是因为我没有角色,也或许,我还没有准备好面对角色,也还没准备好以协寻的姿态,裸露出那些躲藏于故事里的人物。
然而,我在刘梓洁的这本短篇小说集里,幸运地遇见了那么多关于爱的角色。
这本短篇集的形式并不特别新颖,一如“遇见”(“遇见”为该书的繁体版书名),这个词也是如此老派,如此平凡与日常。如米一样令人饥饿,如水一样使人饥渴,也可能如空气一样令人赖活与失去后感到窒息。当然,也一如爱的本身,可以不经意发生在街角。
爱,不就是那样?
转个角,就能有爱。
在形式的转弯处,发现了以为熟悉却无比新鲜的小说。
爱,一直都没离开那些十字路口,只是等待小说家的故事,将等在红绿灯下的他们与她们串联起来。
这部一式七份的爱情故事,以角色接龙,设计出现代感十足的浮世绘。不时出现的戏谑感,我不以为是黑色幽默,比较靠近的是你我他发现爱的不可驾驭的瞬间心境状态:哭不是,笑也无能。
有人真以为,可以驾驭爱,在爱的过程,完全不撞毁?
那些欢爱的心灵与肉体,绝对不可能是零失事率的。我以为,爱就是为了撞毁而诞生的。
我想,这部以人名角色串联的短篇连贯故事,运用了脸书、微信、LINE种种现代社会的方便社交平台,充分说明了爱的撞毁能力。这里面的许多设计,都是令我羡慕的。在几次阅读的当下,巧妙的衔接安排,我真心觉得如此安排,实在机灵。这也是作者身为编剧、导演、作家三种视界经验,交错编织出来的说故事方法特质。
刘梓洁以小说家的思索与经验之心,找到了导演眼中的镜位视角,再以编剧的留白功夫,为读者留足了最大的故事余韵。
这些短篇,充满了影像感的叙述发展,也充满视觉节奏感的情节剪接。在单篇里埋设爱的陷阱,也在更细小的碎故事里,建筑更完整的信号。这样的形式,让故事发展更加畅快,很快就能投射故事角色们的情感位置。同时地,我不禁想到,现代的爱,因一切都加快了,只求便捷与有感的“速度”,已经换妆成另一张脸样了。所以才得以如此解剖叙事观点的技术,承载从短篇计量成长篇的可能性。甚至,在各个单篇里,直接如剪贴般,再植入更加零散但有机的小说元素。
不管如何快速剪接,各个单篇小型故事,与横向拉开却也留空的中型故事,之于我个人,都不断传递出重要的信号:在爱与被爱之间,即便只是单纯的性行动里,人都是需要慰藉的。愈是荒谬的情节安排,愈是说明了人畏怯的,不是没有真实的爱,更无法抗拒的是孤单。只是,令人气馁的是,这一切无关概率,也无法以平均值受惠的心情获得爱的庇佑,而是偶然与巧合,决定了一切,决定了爱。
是吧,爱的完全不理性,才是它迷惑人的初衷。
我们因此相信,爱可以碎成短篇。
我们更是相信,爱是无法形成结构的。
这或许也是,爱是小说永恒命题之一的原因。
走过一整本故事,不难发现,刘梓洁是说故事的能手。之于我,有趣的是,每一个故事里的叙事者,我,都成了叙事观点的画外音,让人生出—原来我就是那样需要着爱,也被爱伤害着的我啊—这样的共鸣。
读完之后,我个人其实生出了另一层次的共鸣质问:
爱,一种如此暧昧的抽象体态,能否随着时间而渐渐具体,也渐渐坚固?
我深深觉得,爱是禁不起陈年的;爱一被安置,伤害就开始了。除非,你能一直一直一直,遇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