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之死》是一本由(日)三岛由纪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仲夏之死》读后感(一):朝子真的得到治愈了吗?
读完整本书,觉得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翅膀》,少年和少女之间暧昧懵懂的情愫,应该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鸣,可作为时代的受害者,两人的结局不禁引人唏嘘。《仲夏之死》说真的最后一句话没怎么看懂,朝子失去挚爱陷入自责和悲働,到后来慢慢治愈,获得新的希望,可最终似乎又陷入无法言喻的空虚。最后朝子回到失去挚爱的海边,故地重游,文末所说的‘期待’指什么,胜心中一惊,惊的又是什么呢?
《仲夏之死》读后感(二):这本书可以这样理解
1,我抽了第一根烟
2,我被小姨以及她的女朋友睡了
3,我把我的单位搞坏了
4,我表妹有翅膀
5,我拐卖了老板的孩子
6,我和顾客的***
7,我把孩子淹死了
8,我找到替身了
10,朋友做爱的时候,我必须帮忙
11,我甩了女朋友
《仲夏之死》读后感(三):选择
说实话,我读不懂,我没读过这种短小说集合在一起的书,我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是什么,战争?题目为什么要叫做仲夏之死,她的死象征什么,读完我整个人一脸懵,我又去了解了三岛的背景,他又是为了什么去自杀,还选择了切腹的方式,又让我想到了他的朋友川端,总之思考了很多关于自杀的东西,为什么,勇气从何而来,为什么要抛弃所有,选择离开,是厌倦,还是厌恶,还是恨,怎么说,可能这篇书评你们也读不懂,只不过在抛出我心中的疑问罢了,
其实我也想过离开,我个人的好胜心把我折磨得很难过,很痛苦,有时我就真的想离开,可是我可能是有牵挂的,毕竟双亲健在,还指望我改变生活,选择离开可能就是最大的不孝了吧,我有时觉得我的心理有些病态,年纪轻轻的自己为什么会想这些,其实就是忍不了自己的无能。
上面扯了一大推没用的,我想可能我还是年龄不够,理解不了这些东西,或许多年以后再去看,就会了解了吧
日本的作家也读过不少,与本国同属一个文化体系的东瀛日本,在文学创作上受西方影响应当更大。偏重心理描摹、意识的流动。人物之所以为人,肉体的躯壳仿佛隐退不见,抑或肉体只是盛装思维的河岸,意识的河水在其当中缓缓流动。
这流动可以扬扬洒洒地写上几大页,纠结、繁密、缠绵、沉闷、抵生抵死。虽然看得人闷闷地,但对这精妙的刻划手法佩服到五体投地。
即便是同样男权高张的文化背景,对女性的内心情感,用笔却更加细腻绵长。
相较而言,本地作家的文笔更加肉感,物欲。包括获诺奖的莫言,在他们笔下,人就是人,人就是动物。虽然文笔高妙,浓墨重彩,但满纸皆是生物躯体的生生灭灭,苟且为生的挣扎与卑微。
不见了万物之灵的高蹈,人的肉体像牲畜一样,生产、吃喝、病痛、性爱、死亡......这一从生到死的过程当中,一个个无论对人的生与死、存在与毁灭都被动而随遇而安,独独缺乏深刻思索和主动意识的人类,肉体的每一处美或不美的存在,偷生与残喘的细节都细致刻划,有时细致到令人作呕。
尤其是女性,在男权社会当中的男性作家笔下,其动物性被更加强调。在一幕幕场景当中,女性是一系列器官的聚结、生理变化的集成。她们有情感和思维吗,在本土作家的笔下,读者难以获取。
正如三岛由纪夫在《显贵》当中写到:“我们不能用指甲将鼓胀重合的花瓣掰开来查看,而只能任视觉仔细审视那一层层花瓣相互重叠的天然结构,随即想象着这朵玫瑰所深深包藏的秘密......”而本土作家却与之背道而驰,他们把人,尤其是女性的人,“鼓胀而重合的肉体掰开来查看”,却缺乏想象这肉体下面“所所深深包藏的秘密.....”
奇怪的是,这种在小说上刻划人物手法的差别,在绘画上却正好相反。
西方古典绘画太过写实,漫纸胴体横陈,白肉翻滚。而中国传统人物绘画当中,则衣袂飘渺,肢体渺然,目光涣散,千人一面。仿佛画的不是一具一具人体,而是一缕缕诗魂。
《仲夏之死》读后感(五):美如三岛
三岛的文笔真的是好细腻,总是让人抽离于循规蹈矩的生活,体验着心潮被他的文字慢慢搅动,撒一点致幻剂,加一勺温牛奶,就这样被温润的感觉包裹,晕晕乎乎地死去。
他艰涩压抑的文笔是灰白色的,浪漫细腻的文笔则是柔和暧昧的樱红色的。
小说主人公的身上都有一些令人产生拧巴情绪的各种幻想,三岛极力描写甚至是夸大,仿佛主人公的独特三观是多么的特立独行放浪形骸,以至他做的事都是那么的情理之中,甚至于有些可供研究的美学价值。
-香烟的描写近似《假面自白》;
-离宫的松树:帮人照顾孩子的女佣,最后把孩子送给了自己喜欢的男人以及他的配偶,并视为那是自己和喜欢的人生的孩子,就这么撒手离去,我似乎嗅到了一丝野子味。
-猜字谜:很喜欢的一篇。我在猜你给我的隐喻义,我在你残留的气味中幻想着你,我在等你的回应,一天两天一个月…我如一粒被你扬起的尘埃借助你的气流和我的毅力飘了很久很久,你走了气散了,我本可以靠着自己维持一段时间,但…我放弃了挣扎,我也终于落定。
-焰火:戛然而止的结尾,作者停笔,读者的脑海却开始了一场烟火大会。但我没有做过多的想象,在读着描写烟火大会情景的时候就很令人愉悦,会开个小差想到夏目友人帐。
-显贵:追忆亡友。但更多的我想是三岛在表达自己。(摘录)“啊,即使自己力不能及,也从别人创造的色彩和形态中寻出至上的东西,由于比其他千篇—律的色彩和形态更美,因而可以寄托自己的人生——治英深切地体到,这是错误的。更好的色彩、更好的形态,预先选择好这些东西,以此网罗自己的人生,这是要不得的。更好的东西总是包裹于薄明之中,包裹于氤氲的未知的迷雾之中,它不能不躲藏起来。”
-葡萄面包:(摘录)“腕子和鱼鳍恋恋不舍地缠绕在一起,组合于爱的肉块的周围。一方面,他们的喉咙和胸脯,骤然间彻底变成一团青绿色,发散着海藻的腥气……”
-仲夏之死:(摘录)“我们的生命里,不仅有着使人觉醒的力量,生命有时还会使人沉睡。善于生活的人,并不是一直清醒的人,有时是立即可以酣然入梦的人。”
《仲夏之死》读后感(六):《仲夏之死》一篇的感想
“我们的生命里,不仅有着使人觉醒的力量,生命有时还会使人沉睡。善于生活的人,并不是一直清醒的人,有时是立即可以酣然入梦的人。
“正如死给予将要冻死的人难以抵御的昏睡一样,有时候,生将同样的处方给予祈望生的人。逢到这种时候,祈望生的意志,出乎意料地依靠意志的死而获得生。
……
”……死也不过是我们生的一个事件罢了。或者她在看到孩子们死的一瞬间,于悲叹袭来之前,早已背叛了他们的死。”
生者总是希望能为死者多做些事,即使死者已经无法从中得到任何益处。生者总是说:“忘却就是背叛”,因此朝子会为了自己不再悲伤而内疚。但是,死者还会被背叛吗?经常看到这种说法:死去的孩子,如果地下有知,应该是会希望父母继续爱着自己,不要忘记自己吧。可我们是无神论者。这种想法只是生者为了减轻痛苦的一厢情愿而已,死者不可能有知。忘却是人类记忆的特质,如果没有忘却的能力,人根本无法活下去,很快就会被痛苦的经历压垮。这是生物在数万年的历史中,为了更好地活下去而进化出来的特质。忘却让人们麻木,将更多的心思用在继续生活上,而不是终日同痛苦相伴。朝子明白这一点,但她的负罪感让她努力地抗拒忘却。然而,与生俱来的力量是难以战胜的。我想,之后的人生中,她终究会慢慢淡忘死去的孩子吧。
其实,根本没有必要为了赎罪而强行让自己记住。逝者并不需要生者过分的悲悯。人从死去的一刻起,肉体便开始分解,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其他生物体内重新开始循环。他以全新的形态存在于风、鸟、花、树中,世界万物中都有他的分子……也是很美的事啊。人们对死的悲痛,大多都是被人为放大化了的。除去生者的怀念,死不过是一个平常的自然过程,是生命附带的必然结果。《挪威的森林》中有类似的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正因如此,“死”永远不会停止“生”迈向前方的脚步。一味沉浸于过去是愚蠢的。
作者在对这篇小说的解说中说:
“女主人公朝子在这起天灾人祸中收到巨大冲击,在时间的慢慢变迁中逐渐治愈,又从痊愈后产生的令人发指的空虚中,渴望着宿命的再次到来,这就是这部小说的主题。当人花费漫长的时间,好不容易将残酷可怕的宿命成功地溶解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中后,将重新渴望宿命。"
毛骨悚然。再想一想,这大概就是弗罗伊德所说的“强迫性重复”吧。渴望重复没有任何好处的、甚至是痛苦的经历,乃至因为害怕忘却而不惜让悲剧重演。希望她只是想想,不要真的把那可怕的想法付诸实施。
《仲夏之死》读后感(七):迎春哀曲
若干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在人声嘈杂的快餐店读完了《金阁寺》,已然在细节上没有了任何印象,只剩下没有辨明的南泉斩猫,还依稀盘亘在脑海。每年的这个时候似乎总是特别难过。
那件事情出了之后到现在已经十天,出事之后的第二天,我在人生中第一次感觉到不想出门见人,虽然只是醒来后坐起身的倏忽之念,却也让我惊惧,我应该不会料到,这件事情会有如此的杀伤力。
即便如此,还是在之后的几天之中拖拉着完成了所有为了解决事情所做的行动,对未来的判断开始变得无足轻重,对于生活本身也失去了目标,这本身就让我难堪,我惧怕这种茫然。
我是在昨天出的门,只是为了出门而出门。我在电车里翻看《香烟》的时候,听着对面两个衣着明艳的女子说,“原来他心里这么阴暗,这是不好的”,不好么?我内心莞尔,不好就不好吧。
早上起来,翻开来看《猜字谜》,那个帅哥侍者一出现,我就觉得我认识的C君开始在纸面上走动起来。C君的纤弱敏感很适合这个侍者吧,我仿佛能看到他在301号房间的阳台上眺望远处的背影,或是不善言辞却满心焦虑的样子,最后愿望落空,C君那本就黯然的侧影终于随着书页的翻面而消失不见了。我仿佛看着C君的人生戏码,却不带任何情感。知识分子本就是最异化的动物吧。可怜塔夫里一直想着知识分子如何改变这种异化的状况,怎么能够啊,心里突然升起一种耻笑。
虽说并没有真的惧怕与人见面,却对人之间的接触多了厌恶感。对难以逃避的对话既不知所措,也惶恐不安。
在这过去的十天中,我怪异而不断地陶醉在官能的低级刺激中,却也未曾沉溺。刚开始的两天不停寻找着能够翩然起舞的音乐,可是家中并不真的有场地供我旋转跳跃,花在寻找音乐上的时间终究只是为了寻找,一如之后寻找想要高声演唱的歌曲一般,曲子刚演到一半就已兴味索然。
与朋友聊起去日本的计划,想象着远方的田野在脚下展开,费心收集来的旅游攻略却再也不曾细看。且等等再说吧。旅行的期待或者驱散了内心的茫然,却收拾不起来那份惰性。
我花了一天的时间贪看梓君姣好的面容,熬着夜看到了结局,然而梓君的面容就这样消失了,他的姣好似乎只开一夕,终究也未能唤醒那件事情所造成的创伤。
实际上那件事情单纯来说并不十分严重,只是我在午后看着治英苍白的面孔时才明白,它击碎了我的灵魂。让我不得不长时间毫无反应地查看着那些碎片,而在这些碎片没有黏合在一起之前,我始终无法面对外界。是的,我相信自己跟战时的治英一样,如果没有内在的世界,就无法面对外在的世界。因为我们本就没有外在的世界,不愿相信自身的一个部分是直接取决于外界的,即便沉静如自然也不可以。
《仲夏之死》读后感(八):宿命与治愈 就这样周而复始
女主人公朝子在午睡了,丈夫的妹妹带着三个孩子去了海边玩耍。朝子在睡梦中被叫醒,有人告诉她,妹妹晕过去了,整整四个小时,她守在妹妹身边。但是妹妹还是去世了。
此时,她才想起自己的三个孩子,如今只有小儿子在哭,在闹。另外两个孩子不见了。她自己都没办法接受,一个母亲居然把自己的孩子遗忘了。孩子寻找未果。
她不敢打电话给丈夫告知这个噩耗,于是改发电报。丈夫在归来的途中,恨不得把这悲惨的遭遇告诉每一个人。可是,回到家里,他就是妻子的依靠。
葬礼期间,大家都对他们夫妻俩表示深切的同情,但是人们大多关注的是妹妹的离世,朝子不禁想:自己的孩子呢?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记挂了。
夫妻俩给孩子们选了环境极好的墓地,朝子想:葬在这里,孩子还能时不时地欣赏优美的风光,也不错。但是,她总是在夜里做噩梦,梦到死去的孩子,生活里也时不时地就陷入悲伤去了。有时,她甚至觉得丈夫也过得太过潇洒了些,他真的爱这个家,爱孩子们吗?看到和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儿童时,会想着:为什么不幸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了,为什么死去的是自己的孩子?会想着,自己的生命是不是也就这样结束了才最好?
她开始尝试各种事情,企图逃离这无处不在的悲伤与绝望,对唯一幸存的小儿子有求必应,宠溺到了极点。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后来,朝子怀孕了,生下一个女儿。丈夫、公婆都高兴极了。似乎生活又回到了妹妹活着的时候。
但是朝子却高兴不起来,她强烈希望去孩子死亡的地方看一看。百般央求下,假期里,一家四口,再次来到孩子溺水的地方。
看着那片海,朝子的眼里闪着期盼的光。丈夫本想问:她到底在期盼着什么?
却突然想到了什么?惊恐之下,拉住了两个孩子的手。
作者在作品的自序中写到:女主人公朝子在这起天灾人祸中收到巨大冲击,在时间的慢慢变迁中逐渐治愈,又从痊愈后产生的令人发指的空虚中,渴望着宿命的再次到来,这就是这部小说的主题。
当人花费漫长的时间,好不容易将残酷可怕的宿命成功地溶解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中后,将重新渴望宿命。
我想,她是怕自己在日常顺遂的生活里,慢慢地将那两个可怜的孩子遗忘了吧!毕竟在她看来,如今这世上,自己是唯一记着这两个孩子的人了。
她内心对两个孩子是有愧疚的吧,后悔自己没能照顾好他们,后悔自己当时没能立马想到他们。
这种痛楚和愧疚无处排解,无人可以倾诉。那么便让它如此周而复始!
说实话,这些想法细思极恐,但是又可以理解。我无法想象,当自己经历如此的噩耗时,会是怎么样?或许和朝子一样也说不定。
所以说,哪有什么感同身受,对于别人的故事,我们都是看客。不亲身经历,也只能是理解罢了。
愿我们的人生安好、顺遂。
(转载请务必告知、注明出处)
《仲夏之死》读后感(九):能从平静中作出这么多死,叫我如何不欢喜呢
能从平静中作出这么多死
叫我如何不欢喜呢
非常不专业的评论
只是害怕自己过两天就忘记情节
香烟/
get your point. 装逼没装好,但是我成长了啊!
我蛮喜欢的,谁没有只为了冲破或者证明什么而逼迫自己做什么啊
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现在我只会翻一个白眼说,就算我是傻逼那关你什么事喽?
春子/
这个故事碉堡了。
睡了传奇小姨因为她的传奇,
睡了传奇小姨的妹妹因为妹妹也喜欢小姨,
只是到了最后....
为什么不来一场凄凉唯美同床异梦各自心怀鬼胎的3P?
非常失望呢。
马戏团/
哦
翅膀/
好萌啊。
我一直以为你有翅膀呢,
不然你怎能如此闪闪发光,
你怀着世人都不解的大秘密,
只有我懂你呢。
离宫的松树/
哎呦这个故事写的。
所以你们这些凡夫俗子啊,
要小心提防那些没有正常生成的爱情。
小心它在你看不见的地反疯长,
吞没你小心维护的一切,
你还甘之如饴呢。
#被自己这么一说突然觉得好理解女主,本来觉得她很傻逼呢#
猜字谜/
我好喜欢这个故事啊啊啊啊啊啊
虽然没有看的有点着急没有get到字谜
但我真的好喜欢
好喜欢好喜欢这种模糊不清绵长又短暂的情绪
full of hopeful and hopeless moments
full of owning someone and losing her at end
尤其是结尾
“她回来了吗”
“不,没有,等了一个月都还没有回来。那之后紧接着,我同现在的老婆结婚了”
你给的,空欢喜我也要呢。
仲夏之死/
至少终于看明白为什么叫仲夏之死。
焰火/
啥?
显贵/
讲了一个肉体得了败血症,灵魂得了文艺病的显贵少年。
我蛮喜欢的,
你就看见意识像脑浆一样流淌,
感人至深呢。
葡萄面包/
哎
我只记得两件事
1. 有个肌肉男的炮友很美。对她的描写很赞,非常赞;
2.他们俩for what the fuck reason i dont even want to know在男主家搞了一场
雨天的喷泉/
神经病啊!
总的来说,
我挺喜欢的。
金阁寺应该会好看吧。
《仲夏之死》读后感(十):关于香烟
第三页开始,第十五页结束。故事就是这么短。对于现在已经扫读小说成性的我已经很难酌字酌句地去看一篇故事,只有诗歌才让我可以字字分明得去阅读,或许是自身课业的问题,让我不知不觉感受到了数量的重要性而导致我丧失了中学时代慢慢沉浸小说的感知。
读了两遍‘香烟’,也是和一个好友说想要一起写一个剧本,如果可以的话,拍成一部电影。总是希望可以在年轻的时候,做出一些东西,哪怕没什么回报,过程总是幸福和令人期待的。
说说‘香烟’吧,‘有时把他当做大人,有时又把他看成小孩子。’这句形容长崎的话,用来形容我自己再贴切不过了。在我看来,这句话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也是开始。就我而言,我既希望别人可以把我看做小孩(可以宽容我,照顾我),又可以把我当做大人(可以尊重我的思想,我的话语和行为)。但往往很难实现,特别是在家长眼里,当然,一些朋友也是。所以,我和长崎一样,想竭力跳出这个圈子,想要证明别人看,我是一个小孩皮下的大人。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可是错就错在证明的方式。当别人认为你不成熟,那么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不成熟的。更何况,成熟又怎么可能用一个实体来证明呢?所以长崎从一开始吸香烟来证明自己的成熟就是错误的。香烟,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成熟的意向,一个脱离同龄人的标志。“我对所有的朋友都产生反感,我一味同他们对着干。”这就是长崎想要跳出他所生活的圈子,走向不一般的证明,因为在我在国内上学的阶段,也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很多人和我初中四年,高中三年,我都没有和他们说过一句话。可能也是我本身的原因,但是他们的话题实在是无聊的要死。当时也是默默地做一些不合群的事情,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和成熟。
描写长崎第一次抽烟的这一阶段很有趣:‘眼角涌出的泪水忽然使我感到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感,是他体会到和同龄人不一样的幸福感,一种和高年级融合的幸福感,此时的香烟,就是一个让长崎觉得自己特立独行的载体,一个从集体走向独特的象征。
他抽完烟以后的第二天,在学校的时间是有自信的,因为香烟成为了他的印记,一个酷炫的印记。
当他第二次主动要香烟的时候,他是很艰难地在抽。为了和他的同龄人不一样,他不得不一直吸烟,即使很想回头,但是无法做到,只好忍住。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长崎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少年。
夜间他在睡前思考的这一段很有意思:“我过去不是顽固坚持不做一个不同于自我的人吗?而眼下,我不是又开始切望做一个不同于自我的人吗?”这里不同于自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跳出同龄人的水,走向高年级同学的河流,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第二个阶段是逃离半进半出的高年级的帮派,重新寻找新的自我,新的不一样。所以不论怎样,不一样,是长崎所需要的。或者他只是想要找到一个发泄口,期望的到别人的关注,而这一点,在高年级同学里被看做一种玩笑;而他本身的懦弱,又无法向同龄人证明自己抽过香烟的事实。
最后的火灾描写个人觉得是有一些隐喻作用。首先,这个火灾到底是真的发生了还是没有发生,谁也不知道。火灾很容易隐射到香烟本身的火光--长崎真的体验到了香烟的味道,但他却没有真正地可以把持住香烟的象征(成人;成熟;相对于同龄人的与众不同)。对于他,香烟只能是一个意向,而不能成为他自我证明的工具,这或许与梦境没有什么区别:好像真实发生,并且见证了香烟的存在,但这只是一样梦而已,吸完以后,还是回到了最初的样子。不管这个火灾是梦还是真实,都只是一个小波折,长崎仍旧无法证明自己的独出一格,他仍旧被淹没在水流湍急的河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