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遣悲怀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10-14 03:1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遣悲怀读后感精选10篇

  《遣悲怀》是一本由骆以军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遣悲怀》读后感(一):遣悲怀

  这是第一本不以情节取胜却令我入迷如痴如醉小说故事优美得像一幅风情画,笔触温和而舒缓。渡边的文字有一种很奇妙吸引力,像这种浑身流淌着古典气息传统守旧的作品,我怎么也读得津津有味?合上最后一页,满心感慨,却闷在心口说不出。

  《遣悲怀》读后感(二):如何遣悲怀

  死亡和爱欲的话题未免沉重了些,可是那些冰冷的肉体是宁愿将这些托举再摔下。将时间喊停只能是生者权利,那是受死者的感召在浑浑噩噩中寻找无比残忍清醒大学学习太宰治多次自杀未遂,偌大的教室没有悲哀气氛只有一丝丝诡异笑声细语,生命之轻在此弥漫。今日我懂得无论如何死都是完整的。

  《遣悲怀》读后感(三):让大脑去死亡的气息中走一圈

  不知该称作小说还是随笔,更像是生活片段的截取,因友人的自亡,因友人女同性恋的身份,那些生活片段的截取就像一帧帧定格的画面,当中必然充盈了死亡的气息,还有在那个片段怪诞的心理。你我都有过这样绝望的一刻,一定的。那时候你有没有对死亡有过一种崇敬的向往~~?这本书很适合随意翻到一页慢慢读,再由思绪胡乱想,像跌入一个黑暗漩涡,对窗外流进来的一丝光亮转而撒手放弃快感。反复读,会有不一样感觉

  《遣悲怀》读后感(四):作为小说

  比喻过当,有些地方堆砌了过多的比喻句,反而导致句子原意模糊;上架建议说是小说,其实更偏向于散文(作为小说的话,过多的意象让整本书的结构有些凌乱);引入不同时代小事件,透过性、童年回忆亲情纠葛等等探寻死亡的真相,立意深刻但(窃以为)作者的笔力并不足支撑起这个架构;行文间穿插着许多作者灵光一闪般的念头(就像是巴尔扎克的某些怪癖:喜欢在故事中突然上帝视角插话),用得好可以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然而本书作者并没有很好的掌握这一写法;最后,作为一个写小说的作者,他讲故事的能力不错

  《遣悲怀》读后感(五):于黑夜里凝望

  高中时,同学有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借来看,看了好久才看了一大半。同学说,你怎么看那么久?我当初一星期就看完了!我纳闷极了,一个星期看完?那不是糟蹋么!你究竟是读书还是赶着去投胎?里面的句子就像梁文道形容《百年孤独》时所说的那样“闪闪发光”,以至于你读完一遍后无法释怀,又重头再读一遍,如是反复,直至每一字每一词犹如泰坦尼克般在你的脑海里沉积,再于日后的某个瞬间,犹如Rose缅怀往昔般重现脑海,而那时又如《论语》所言那样,温故而知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遣悲怀》正是这样的一本书,但它又有点不同;它是读完后让我又想再读一遍,某些场景甚至不知不觉间铭刻进我的心里。

  于校园偏僻楼梯角落里窥看赤裸一家子,着魔般不知因何缘由于所有同伴离去后仍望夫石般守望;这样孤寂阴暗时光,竟与我高中时惊人相似我会于晚修休息间隙,跑到课室阳台窗户对着的空置教学楼,隔空遥望灯火通明的课室里那个或埋首功课、或嬉笑闲聊、或离座打水的她。偶尔会有人经过,在目光交汇的刹那,我们读出彼此的寂寞却又行若无事地别过头去;对了,那句话怎么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要相识?

  《遣悲怀》读后感(六):评论遣悲怀

  请尊重创作者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很不错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

  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很不错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很不错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很不错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很不错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很不错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

  《遣悲怀》读后感(七):关于死亡

  某日翻阅此书中的一段之后,恰逢我去了加德满都的烧尸庙。那时我想死为何物?是岸边身着白衣面部肌肉僵硬的具具尸身。是亲友痛哭哀号下置于遗体之上的绝丽花朵。还是艳阳炙烤皮肉焚烧和袅袅檀香混合的诡异气息?人们坚信只有将已故之人焚于此才可直达天堂

  以这样一种姿态直面死亡,脑海中隐隐浮现此书中的字字句句。难以想像在邱妙津死后,她一辈子蜗居乡下的父母是如何忍着莫大悲痛奔赴异国,取回她残破冰凉的尸首。

  她吟唱道:"...这只特殊眼睛在我青春期的某一刻睁开后,我的头发快速萎白,眼前的人生偷换成一张悲惨地狱图。所以当我还没成年时,我就决定要无、限、温、柔,成为这一个人。把自己和这只眼睛关进去暗室..."

  世间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涌现过自死的念头,以一种暴烈的方式销匿人间。有些人不断以正面力量慰藉自身,久而久之,这只阴郁的眼睛被彻底隐藏,灿烂笑容取而代之。这部分人也变成了真正无限温柔的人。而另一部分人则被困于生生死死的无尽轮回中难以自拔,将自死之意付诸实践。从世俗标准来讲前者符合道义,但大凡瑰丽深沉艺术家皆出于后者。邱属于后者。从骆以军的缓缓叙述中我很怀疑邱妙津是第四型人格悲情浪漫者。如同我一直坚信芥川龙之介亦属第四型一样。这类人格的人不乏有自毁倾向艺术家、作家音乐家。或许他们秉性与生俱来价值观残酷现实格格不符,如同一个臆想自己生活在纯真世界的分裂者,一面外界显性的现实不停周旋,一面捍卫血液中流淌的纯粹柔情

  《遣悲怀》读后感(八):片段--遣悲怀

  原来自己之前在锵锵三人行中看过骆以军,只是名字和人对不上号。原来那个眼睛大大长相憨厚得过抑郁症男人就是《遣悲怀》的作者骆以军。当时看节目的时候很好奇长得如此憨厚的一个男人如何在新书里能大量描述性爱

  在《遣悲怀》的第二书,明明是描述花园的花繁叶茂的情景而我想到的却是浪漫延伸的性爱。骆以军以他细腻的触笔从一个近乎女性思维直男角度串联生命中的一幕幕印象深刻的画面来展现对时间,生命,人生的思考。在书中每每以时间按钮的终止键来表达对生命中那些无法挽回的逝去所产生悔恨或是无力。

  读书,读的不仅是文字的本身而是读人。骆以军是近年来思维与我最接近的作家。读他,我觉得一部分是在读我自己。那些生命的片段,那些无法忘怀的画面,深深的烙在我的脑海里。对生命的感怀,对情感的纯粹,对悲伤以及孤独的思考,都是如此的接近。曾经我也想将这些画面用言语,文字描述出来,但是常常词不达意。看到骆以军的文字,一幅幅浮现眼前,那玻璃缸里保持安全距离的鱼; 沉沦在深海里的立方块,迷宫般的楼层

  在无力挽回的时间与逝去面前,虽然哀伤但仍带着深爱。没有爱就没有悔恨;

  听到书中骆以军一声声的妻,心在不禁有种被刀割过的感觉。虽然妻言语不多,虽然妻现已年华逝去,但是在梦里妻乘坐的飞船坠落,你想象着妻最后的时刻会做什么事情,字字都看出你对妻的深爱,梦醒后担心逝去妻的后怕。妻,一个多么珍贵称呼,特定的情感加上特定的社会契约承诺才能配得上的称呼。何时我才能成为某人的妻?何时某人会为了梦中失去我而在醒来后狠狠将我抱住呢?

  骆以军,愿你与你的妻能。。。也许相守是我唯一能用的词吧。

  《遣悲怀》读后感(九):帶上錯頻發報機趕着去死

  身處巴黎的文藝女青年嘗試着去探訪邱妙津的自殺細節,從所住街區至寵物屍首埋骨地點,最好還有木地板上的剪刀擦痕,除了這夥人,也沒別的傢伙對蒙馬特高地的這次慘案有興趣了,靠,自殺的人何其多,巴黎鬼故事是某世紀小報上面持續數十年的連載。

  從文字的蛛絲馬跡出發,拼湊作者全貌總是件愚蠢的事,上下兩冊的日記甫一出版,就被我等八卦群體盯上,連越洋郵費也再所不惜,拿到手,複印出的原始痕跡上標明書寫人和我們一樣,日日夜夜為長居,水電,法文,學校,學位擔憂,一筆一筆的明細賬,TMD老子也算過。

  除此之外,滿篇的愛,求救,責任,喂,我搞不懂她為什麼會去死,也搞不懂我之前某個遙遠的朋友為什麼會去死,一言不發,屍體一週以後才被房東發現,好在是冬天,否則必定慘不忍睹,反正你們已經掛了,身後事什麼都早已不在乎,好看難看都是一回事

  駱以軍卻偏要避開臉色(死人沒臉色,女同志們有臉色),把屍身挖出來,陪它走一段,與其稱之為運屍人,不如稱之為趕屍人,他要挖出靈魂的殘片,驅趕自己前行

  王德威認為遣悲懷是第一佳構,我不這麼認為,駱曾經說過寫完一本小說,就像洗掉硬碟似的重新來過,我也沒看出來。小說無疑上佳,但內核永遠是一樣破碎的故事(世界都被死炸掉了),有道聽途說,有新聞八卦專欄,有被篡改的童年記憶,還有亦幻亦真的私下經驗,浮現奇異的張力,讓小說沉浸於完整的,連續的氛圍裡面。但掰開了看,是一段模糊又錯誤的電碼。

  翻譯出來,是駱對自身的質問,而如此質問,他猜想作為同代人的邱也有。

  反正對接不上也無所謂,再也尋不到破譯程序,就看情節如數字一般兜兜轉轉。是向死去的邱傳送訊息,向過去的駱以軍傳送訊息,也向未來的我們轉達愛與傷害的困惑

  可惜頻率完全錯了。

  《遣悲怀》读后感(十):写和读

  谴悲怀是写死亡的书。它在第二段里忽然提到了顾城以及英儿。虽然只有一小段话,但似乎就对上了暗号一样。

  他写的东西其实并不好懂,结构上的安排内容的庞杂。

  谴悲怀用了我喜欢的那个方式,画一个圈,结尾重叠到开头,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过,只是一个徒劳的圆圈

  其实读书的人看写书的人,都比较难以体会,为什么他要写成这样?他好好地讲一个故事,按时间按顺序不就很好懂了吗?

  他们不懂其实写的人,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这么写,是他自己觉得最顺的,最能读明白,最能讲清楚的。

  这其实也是一个沟通问题

  骆以军在谴悲怀里很危险地采用了一些比较难以引起共鸣私密道具。他在里面提到了很多的小说,电影里的情节。其实并不是很多人读了这些书,看了这些电影,这些大量素材使用,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大多数人对他所讲的内容的理解和共鸣。

  这些私密的自我体会,可以有。但不能太多。

  如果你想绝对的,自我的写一本书。那只然真像英儿那样,做到顾城那样绝对。他完全写他自己的。那样呈现一样绝对化个人的东西,但那个能不能打动别人?顾城或者可以,因为他的那个本质,那个核,是那样干净纯洁,一滴水一样。每个人都能从里面倒映出自己。而人都是自私自怜的。这个共鸣非常奇特,但也非常稀有。骆以军还做不到这一点,他还只是一个人,他不是神。

  书里讲了很多人的死亡,这些死亡对另一些人的影响。如果那个死亡并没有到达,被推迟或者重排时间,对那个人的命运的另一种安排。很多时候,我能读出那种空洞的感觉。就像翻开一本旧书书页中小虫咬出的窟窿正好啃噬了一些字,导致这本书的故事无法继续。那个空洞永远在那。在被死亡侵袭过的生命里。它让那个生命出现破损,但又在另一个层面让它更加完整。

  之前,我一直没有看上过现代写作的华语作家。包括朱天文天心一家,我总觉得她们是上一代的人。骆以军,是我目前读到给我希望的一位。虽然他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很尊敬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遣悲怀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