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是一本由(美)严歌苓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50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扶桑》读后感(一):书读完了——《扶桑》
书读完了,很累,有点搞不懂。感觉是很艺术性的写作,但让我很迷茫,扶桑,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前半部分一直说你是个傻子,没有心的,可我也看到了你是有爱的、有感觉的、有思想的。我能看出克里斯非常爱你,可你又是怎么想的呢?明知道你们不合适,明知道你们有年龄、种族、身份背景的差异,所以对他的爱不能有所回应吗?那么对大勇呢?被大勇宠爱与蹂躏,可依然像对待丈夫一样对待他,和他拜堂成亲,送他荣归故里。所以你是爱大勇的对不对?大勇是个勇士,克里斯是个孩子,这是你的选择吗?
我依然无法真正读懂扶桑,也无法真正体会你的苦难。但我能看出身处那个时代的艰辛,身为一名妓女的无助。很心疼你,却又触不到你。
一开始吸引我的绝对是扶桑这个名字,仿佛从诗经里走出来的女子,即便是妓女也绝不同“阿珠”、“阿彩”等等。
“你以为海以它的汹涌在主宰流沙,那是错的。沙是本体,它盛着无论多么无垠、暴虐的海。尽管它无形,它被淹没。”扶桑是沙,是一片纯净无比的沙,它主宰着很多很多男人,这些人以为他们在享受她,欺凌她,殊不知他们的良心只能匍匐于扶桑脚下。
书中写到的中国苦力,他们安静地忍耐,让人践踏也浑然不觉,是天生的奴隶。很悲哀,但这确实是事实,不争的事实,那时当我们在谈论自由,平等,民主,更多的人关注怎么活下去,为了活下去全然不顾一切。也是这种安静,这种忍耐才最刺痛人心。
扶桑最后的选择,既不是克里斯也不是大勇,她选择了让一个死去的,不再干涉她的大勇来保护,以免她再被爱情侵扰、伤害,她最后选择的只是自由。
《扶桑》读后感(三):妓女与佛性
这是一个妓女的故事。
这个漂洋过海独自生存在远洋的妓女,她本应当是个贤妻,本应当是个良母,本应当在乡下伺候婆婆与丈夫。可偏偏兜兜转转,成为了最让人鄙夷的妓女。
命运的阴差阳错,让她在大洋彼岸遇到了本该成为自己丈夫的那个人,甚至还遇到了一个十二岁的洋人男孩。
我看不懂她。
她有过很多男人,可她似乎谁也不爱。又或许在她身上有一种佛性——并不是母性,母性只为保护自己的后代,而佛性则包纳万物,沉沦自我,拯救世人。她对所有的男人都温柔的笑,温柔地接纳他们的身体,而同样的,她也叫不出他们任何一个的名字。
大勇对她的爱,除了日久生情外,大致是猜测中升起的矛盾情绪。而克里斯对她的爱,大概是源于性启蒙和初恋的难舍。
而这些爱都发生在百年前的太平洋彼岸,那个用肤色来划分贵贱的地方。本就是妓女,还偏要因为肤色更加低人一等,她便成为了北美大陆上最为低贱的存在。白种人上得,黄种人上得,上完了,倒还要来唾一句脏。
谁也无法正大光明的说爱她,她倒也不在乎,只是那么笑着,仿佛从未尝过人生之苦。
这个故事并没有什么波澜,所有最传奇的部分都落在了结局上。克里斯当着所有人的面牵起了她的手,她也当着所有人的面跟大勇拜堂成亲。最后,她远渡重洋,送自己的丈夫回家。
扶桑或许懂,或许不懂。
她拥有妓女最高的职业道德,对待每一个嫖客,都如同对待自己的丈夫。
她所受过的苦难,如同凤凰涅槃时的火焰。相反的是,她愈美便愈沉沦。
洋鬼子眼中落后脏乱的一切成就了这样一个她,温吞恬淡而又神秘的东方女人,如同一个看不透的谜。
是的,她叫扶桑。
原本应当扶犁采桑,在遥远又贫瘠的乡土间度过自己平淡完满的一生。
《扶桑》读后感(四):拯救、思念
枕边书对我来说真的是不存在的一个概念,放在枕边几个月也没动它,在不到两个小时的动车上面,一个来回便终于看完了。
看《晓说》拜访冯小刚,那时《芳华》正上映,他们聊到了严歌苓。是啊,严歌苓真的对自己创造的人物没有一点怜悯,毫不慈悲。那什么是慈悲呢,为什么要怜悯呢?我从小就觉得当有人频繁的对其他人表示同情的时候,你还不如骂人让人来的舒服。
说同情,就这本书而言,扶桑,美国近代的中国妓女,需要人同情和拯救吗?克里斯爱她,敢于告诉她忘了种族年龄肤色身份,带她去允许白种人和有色人种通婚的州,他要娶她。扶桑离开他。大勇爱她,他们互相大概都猜出对方是谁,扶桑不说,大勇要被绞刑,扶桑也没有说,但是她在他临死嫁给了他。她,想嫁的是死去的大勇。那些排着队,想赎她出去的人,他们都没有想过,扶桑需不需要他们拯救。严歌苓一直没有描写扶桑的心里活动,你说当她被拯救会从妓院救出,自己干干净净穿着白色病号服,克里斯却对她有了距离的时候,她在想什么?她跑去垃圾桶翻出了她脏旧的红绸衣服,这就是她所想,我,不需要,你们救我。看评论区有大片的人说不喜欢扶桑,因为她代表中国的劣根性。这些人都是从小应试教育做阅读理解学出的傻子,凡事都有代表,都有深刻含义。你告诉扶桑,说她代表民族劣根性,说她天生是妓女,扶桑听了一定也是没有什么反应,笑一笑。她说不出,我想替她说她只代表她自己,也不需要同情、拯救。
思念。看到了真正的思念,和它真正的表现形式。那些我为你做的事情,不重要,也不想说,千头万绪,我只想要你,就现在。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实在想不出作者会写什么。扶桑是谁?是什么?我甚至以这本书的薄而轻巧适合作为读两本长篇小说的间歇而决定读它。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想到我将会如此震撼于这个生动而厚重的故事。
大勇。
或叫阿丁。这个浑身飒爽着英气的男人启动了整个故事。从他登上异国的土地开始,或从他踏上远航的轮渡开始,甚至在早些,从他们戴上那对雕龙刻虎的银镯开始,这个故事就注定无法阻挡,乘风破浪。大勇是一个充满神化气质的人,蔓延到后颈的浓密长发,不曾用过却令人们闻风丧胆、成为他的标志的飞镖,插科打诨不怒自威的言语,搁在乱世,当然会被视作异类。然而,我却认为最贴近这个人物的词语,是身不由己。由始至终,这个男人和千里之外的妻子都不曾分开过,即使近在咫尺未曾相认,即使他们都分别被时代和人性撕扯得体无完肤,又塑造得面目全非,初心始终不改。大勇最后一次出场是这本书中我最爱的一幕,精美的画面隆重哀伤,狱卒喽啰市井看客瞬间成为专程观礼的观众,其实他们比在场任何一个都活得长久。虽然从未得到深入描写,我始终认为大勇是深爱扶桑的,并且从他看到她的第一眼,他就认出了她是他的妻子,重叠到这种程度的两个人是不存在的。当马车事件发生后,大勇绝望地表达了他的杀意,这当然是爱,没有杀,便是爱得更深了。
克里斯。
克里斯的存在,为这本书蒙上了一层梦幻意境。扶桑是他的梦,他也是扶桑的梦。这一场梦时深时浅,若即若离,他们永远是醉着的,醉到无所谓是非对错,醉到不必多说,心之所向。作为跟着页码一同成长起来的人,克里斯的变化当然是最大的,但却并不惊人。无论活到多少岁,在我看上去他都是一副少年模样,一副在扶桑的怀抱中嗷嗷待哺的少年模样。在扶桑身边,他首先得到的是母爱,然后才是爱。我理解克里斯看见学校门外伫立的扶桑却视而不见,擦肩而过,这种挣扎的沉默正式少年对即将做出此生最重要的决定的必经之路,虽然结果是那么的不出人意料。对于克里斯,扶桑是母亲,是爱人,是在漫漫婚姻中陪伴着他的青春乌黑的那截断发,是他的病,是他的梦。克里斯在梦中重生,在梦中成长,在梦中死去。丰富得凄美幸福。
扶桑。
扶桑爱大勇。从她知道有大勇这个男人开始,她就爱着大勇了。默默为婆家挑水砍柴,义无反顾地被拐上金山,微笑着过上娼妓的日子,单凭一个不灵光的脑袋是撑不住的。扶桑也爱克里斯。还记得浓厚发髻中藏着的金口子么,有谁能把苦难与耻辱珍藏得这么郑重?不过扶桑得到了他们的爱,他们除了扶桑再也无法给出别人的爱,这是这个很不完美的故事中最美满最令人羡慕的结局。对于扶桑的晚年,作者并没有推敲,只是罗列了各种戏说般的片段。扶桑当然不属于任何一个。或许在我的意识里她的形象早已定格在抱着已是青烟的大勇走向老家婆婆的坟,同样一袭红装,纯净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