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庸衍义》是一本由编者:因缘生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的193图书,本书定价:20.0,页数:2017-04-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庸衍义》读后感(一):书读之前的‘诚意正心’
每次读书读序言,都有收获,因为不懂的实在如浩海深洋,没有基础,就只能如此亦步亦趋,看到一点点赶紧记下来。
听上净下空老法师讲学,最先听到蔡礼旭老师,读书海贤老和尚识得因缘生老师,都是了不得的承继者,学问深厚且行辞谦退。
自序里头有段话,讲孔门之学,从汉及唐,到宋儒、明清至今人学问,讲个大致的研究概括,使人约略有个印象,自古以来,孔门之学其中历史背景当中激烈的各家争端、弯弯绕绕小九九,今人在这断层的百年当中又雪上加霜浮躁之气下引以为戒,阅读之人学习之下需有的警惕,以及‘诚意正心’的学习存心,
因缘生老师有两段话,其中一段简括孔门之学,
至于心性与天道,则深微难知,非是常人可学。
夫子教育偏重于人道,心性与天道之力理罕少言之。
这与宣化上人、净空法师解说孔夫子与大众有情,从浅显的角度向人传授宇宙人生真相的教学,而不是一步到位与人讲佛、讲‘道’一脉相承。就是那句‘道失而后有德,德失而后有仁,仁失尔后有义,义失而后有礼’,‘礼’是最后一道关卡,这是根据现实状况来讲,到两千五百年以后的今天都是如此。
另一段,感觉更像对习者警言,
一言以蔽之: 悟则全是,执则全非。
对我们这样学佛不通,有缘听得老师教诲,从学儒开始,成年以后才来打基础的半道学子,当吸取前人狭隘自窄的教训,拓宽心量,心得其正,站在真正悟道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汲取。
先读一个序言的抄录 2018.9.25 戊戌八月十六 14.06
《学庸衍义》读后感(二):‘下下根’鲁顿之人通往‘明心见性’的‘后天学习’之关键: 信受与重复
这世间有几种人,生而知的圣人,这种‘中庸’里头,因缘生老师解说他是圣者,乘愿再来,不会再历出胎的迷闷,生来即已通晓自性之理,老师举了黄帝、尧、舜都是。剩下的都是要从学而恢复的,这里头还分,说的通俗一点,一点即通的,资质鲁顿的。
前者‘中庸’里称之为‘学而知之者’,因缘生老师解释,这种入胎时迷了自性天真,借助师友开导,自身问学之力,恢复的自性,老师举了商汤、武王、周公与孔子。
虚云老和尚曾在被论述中也有此一说,出生时为一肉球,有融镜老和尚一路点播指引,经历各种长途跋涉的行脚与宗门学习,从身的自了汉解脱,到四十岁过高旻寺开悟,结束禅学,开始入世教学。
剩下的‘中庸’里讲它属‘困而知之’,因缘生老师解说,天资鲁钝,虽学心智却不开,但不自暴自弃,发愤向学终得成就的,这里举了曾子。
圣贤人都是如此,何况我们不是一听闻即信受的‘下下根’辈,如何不去透过后天学习‘千年经典’。
首先要明了什么是真理自性,要向善道行,必得明了真正的善道是什么。这是个非常的时代,没有比现在更容易堕落的时代,在这个五浊恶世群当中,如何‘明辨’?
要‘明辨’,我必得自己是‘对的’,我‘对’了我才‘照’的出‘不对’的,佛儒里头讲‘执著’不对,但在这般浊世,不得道之时,非常时期,明辨‘善道’,择取‘善道’,如司马光大人于‘训俭示康’中提到的‘宁固’,‘坚固执持’。
‘中庸’里讲‘择善固执’,因缘生老师解说它加了几个字,‘择善固执,引发其诚’。
除了‘断疑起信’,在所遭遇的境界当中不怀疑圣言真理,相信古圣先贤,因缘生老师对‘勉而持行’的‘困而知之者’,举了孔夫子《春秋繁露》里一段话,这话的关键在不可小看的‘重复’,
‘书之重,辞之复,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
提醒我们:书中重复之处,不可以轻易放过,必定有美好的东西隐藏与其中。
2018.10.12 戊戌九月初四
《学庸衍义》读后感(三):中庸讲‘率性反情’,‘孝’乃‘天下之大本’,是可达‘感而遂通’的方式,达圆满‘天下之孝道’需个人福德因缘,人能尽的是‘自性’,约所谓‘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反情’不是没有感情,恰是‘多情的智慧慈悲’
昨天因为思及一个学习次第问题,孝之中国精神之大本,而舜王由农夫感得万物相助尧帝传位,而在彼时他并未完成感化他的继母,直至继母晚年,而思及到遇缘不同的疑惑与自我解析,今即在‘中庸衍义’论武王、周公乃为行天下之达道之人的论述中,提及这个问题。
中庸的核心是‘率性反情’的修道教化,这个‘性’佛法讲‘自性’,儒家讲‘明德’,‘性德’,六祖慧能讲它是‘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纯净纯善,纯粹纯真。
这里的‘情’是人后天习染了贪嗔痴慢疑,遮蔽了‘自性’光明之后的人的‘秉性’‘情绪’,而不是世间普通意义上的‘情感’,‘情感’能够理智得起来,达到‘悲智双运’即有智慧的慈悲,人能够‘克己复礼’地内心没有了自己,没有了‘我我我’的贪心、嗔恨、愚痴、傲慢、怀疑,念念都是他人,而不是‘反对情感’,恰恰佛儒讲的是‘多情是慈悲’。
因缘生老师讲,‘孝为天下之大本,能行其孝,则为天下之达道。’
‘帝舜尽性之大孝’,就是他在行孝过程当中把‘明德’、‘自性’都发挥了出来,所以是‘尽’了‘性’,念念没有自己。
‘但亦是仅能立天下之大本,未能达天下之孝道’,因缘生老师解释他原因,‘因其上则父顽母嚚,其下则子孙不肖,论其福德难及文王’,我想这即是自身因缘过去生所种福田不同。
因缘生老师论述,‘帝舜之建树皆从忧患中来,忧道之不行,为众生,不是自身烦恼,也是无忧圣人’。
行孝是激发自身良知良善的最捷径方式,但各人因缘福德不同,目的是成就‘道业’,感而遂通天下,这个自性激发出来以后,与宇宙虚空法界都是一体,所以表面上他受难,其是为众生受难,他感而遂通天下之后,是一通百通,世间的事,与他不是学来的,我们世间是愈学愈多便是得有学位,他的通达是清净心做‘减法’,通通‘放下’而来,最终‘不见世间过’,所以六祖慧能在猎人队里行出来的大道,我们世人有时候看甚至是‘懦弱’,在宇宙间却是‘大智大仁大勇’,他当时的身边没有人理解他,只觉他可欺好笑怯懦无能,我想我看慧能大师觉得他很孤独,是因为我没有体会到‘万物与我同根,宇宙与我一体’,颜渊夫子‘一箪食一瓢饮’,净空法师一直讲的那句孔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法滋味。
‘中庸’里提到舜王时,有一句‘大德者必受命’,‘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因缘生老师衍义里头解说道,‘上天化育万物,必定根据万物之材质加以治理,为善者报之以福,为不善者报纸以祸’,鼓励我们‘自身若肯上进者,上天必也长养其善,全力助其成德’,即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一月份第一次读到这句话,十个月以后,自己读‘中庸’再读到这段话,当时大约觉得这句话很美,很感人,好像看到包好的鲜花油然而生出来美的体验,现在美感消退下去,平实现出来,好比一见钟情到了婚姻里头相濡以沫,这种依旧美的感受过到了不一样的层面。
2018.10.10 戊戌九月初二 晚上21.23
为什么那么难做到?我想想这些经历,人不仅仅是是在跟佛儒名词中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杀盗淫妄酒当中,跟那个后天的自己做‘格物’革除习气的搏斗,除了相当的自省力,从起心动念里头出发到言行举止,这其中我们还要在现实娑婆生活当中,碰得侮辱冤屈毁谤哪怕一句辱骂被践踏被整到整个身心心力交瘁,甚至哪怕跟你在这世间有关的外物损毁不成样子,能不能忍,能不能如如不动,不是身不动,是心不动,心不动,身动不动是为表相上的成事,这时候忍辱能不能做得到。
所以,真正要明理,明理还得有智慧在这样的世间遭遇,还能‘行的出来’,这个‘自己’任重而道远。
2018.10.10 戊戌九月初三 凌晨4.0406
人要在这当中放下那个‘我我我’的‘自己’,起头开端好比万金重的艰辛,因为有肉眼看得见也有看不见的种种不同纬度空间的障缘,一路走过来,往回看看,跟2003年第一次在佛教概论大课上听到‘业力’这个词,到2013年接触到地藏经,念字都念不齐全,还都能睡着,再看看到现在,接触到儒释道,与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中自省,听懂什么叫‘格物致知’,一共走了多少年,可论起行持的千分之一,这路都像是崭新崭新的,可见‘下下根’的这么个人,她的一路‘改之艰难’,从疑惑到信,信里头还百万级阶梯的不同层次在累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其中有一点,‘感而遂通’应当是真实存在的,‘真心碰真心’,是从‘恭敬真诚’里感知到的,看不见摸不到。4.24
《学庸衍义》读后感(四):心有所守,克念诚中
先读到前边大三段。
因缘生老师的‘衍义’里头,可能亲身在经历过,但没有听闻、自身意识到、总结得出来的‘点析’零散整理一点,都是文中抄录,
「1」心有所守,坚固笃实的‘定、静、安、虑、得’五个次第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老师讲的是,知有所止,念兹在兹,心就有定向。
安其所学,心不见异思迁。
精研明辨,识见高远,有谋有断。
对下愚者警戒,只可缓行,次第不乱,不可中辍,长时薰修。
「2」一直说的‘诚意’,它的核心点
里头有句话,‘诚者,不欺’,能‘克其念’。这个‘克其念’,我自己理解的是‘我我我’的私念,没有‘自己’。
净空老法师在‘无量寿经菁华’中讲过一句话,‘身不是我,这是我的身体’。这个身体是个工具,所以无有生死,孔夫子讲‘游魂为变’,连灵魂也不是自己,意念都是假的。念念都是别人,大概就‘诚’了。(理解不深刻)
因缘生老师引了曾国藩先生一句,‘一念不生是谓诚’,不欺,不欺,是首先‘不自欺’,自己能省察得出来。‘诚’要诚到‘意念’里,达标到最后是善恶顺逆一切境界都不起妄念。
「3」‘致知’,即是‘致良知’,怎么个‘至’法?
里头有句话,‘先天之知’必须融合‘后天之知’,而后生出仁、义、礼、智。‘后天之知’,即是历史文献、前言往行。‘致知’,借助圣贤遗教启发自身良知。
「4」‘格物’的一段说法
因缘生老师讲,‘不打通义利关头,不轻言学问’,所谓的‘致知在格物’,引用了《续小儿语》中一段如何执行的‘良训’,
抄录于2018.9.28 戊戌八月十九 傍晚17.42
《学庸衍义》读后感(五):‘无心’之化‘的‘意诚忠信’,大约才好高低贵贱、动物凶猛、荣辱得失、讥称毁疑、生死存亡都撼不倒她
即便已经是解析过的衍义,以自己的基础和水准,也只是获得个大概印象,有几点留在心里面,应该跟自己的‘疑惑’也有关系,都是零散的。
净空法师讲‘信、解、行、证’,‘信’跟‘解’可以老师来教,但是‘行’跟‘证’必得是自己,只有‘证悟’才是自己真正得到,从‘笃行’中去验证获得,而且不是一步到位,有五十二个层级,一层一级慢慢往上。
以下大部分为文中抄录。
「1.」
‘自己’为物之本,就是要自己修身,抽象往下解就是‘心、意、知’。
因缘生老师举了句佛法里的话,‘身’是我们的正报,身外的家国天下都是我们的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
蔡礼旭一直讲,要能转境界,不要境界一来,被境界转。非常难,我自己意识得出来的,基本上没有及格过。
昨天听到一段‘无量寿经菁华’净空法师讲整个宇宙组成就三样东西‘物质、能量、信息’,我们一直提的‘境界’是‘物质’,而这三样组成的实质最终是宇宙一体观,无有对立。(这个没理解透彻)
「2. 」
学问的根本在‘良知’的显现,孔门之学就是那个‘恕’字,恕道。
「3.」
通篇多处反复提到了‘诚意’的详示,有几个点,
1)诚意,是‘自新’,不安于旧习,格物致知,旧习熏染已久,最初用功非常难,不得不勉强。
2)里头提到,虚伪不实之辈,言辞闪烁,不能坦诚待人,从这个对比中,自己可以从反面给自己照一照。
3)因为‘诚意’非常难做,令人顾虑很多,‘大学’就鼓励‘只要用‘真诚心’去做事,纵然不能达到,也是离中庸不远。
4)原文最后提到‘忠信’就是‘诚意’的另一个名字。
「4.」
讲到‘格物’时,有几点深入,实际行持,可以比对,
1)主观太深,心就有偏执,这些偏执里头讲根本还在‘格物’没有做到。
2)这个‘主观’在衍义当中尤其提了一点‘人的好恶’,老师讲,‘人有好恶,本身就是未能‘格物所致’,无好无恶,才能持中不偏。
「5.」
最后谈到的点是‘义’跟‘利’。
1)‘以财发身’,不‘以身发财’,借助财富以立身,不是以身力积聚财富,财富用于流通济众,才发挥功用。
2)分利于民,行仁义为利益。
3)不要把小人置于上位,小人帮助以利为先,最后天灾人祸必定纷然并至,到那时节,就算有贤人君子,也无法挽留危局。
4)以义为利,就有人、有土、有财用,这里结尾有句重点,‘虽不求利,但利在其中了’。
2018.9.29 戊戌八月二十 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