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书贼》是一本由马克斯·苏萨克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是先看了电影再来看书的。对于电影是否高于原著,或者与原著有点距离。我只是个爱好者,并不会去评论。对于是用死神来讲述这个故事,的确是深深地吸引着我,但如果要说的话,就感觉到故事并不是那么自然。书中提到莉赛尔对于书的追求,让我深受感动,姑且不去谈论背景,那种追求不正是国人所一、需要的吗?。。。希望今后也保持者这种激情。=====感谢小鹿君
《偷书贼》读后感(二):想起小时候
小时候家里就有很多书,几乎包含各种,文学、绘画、医学、生活百科等等,但那个时候学习总是第一位的,爸妈会将课本之外的书都归结为——闲书。但对知识的渴望什么都无法阻挡,只要有片刻闲暇,就会马上捧起书来读,上学的路上,夏日午休时清凉的树荫,都留下我啃书的身影。书籍永远带给我们物质无法给予的力量和希望,在艰难困苦,乃至绝望的境地,让我们重新鼓起生之希望,继续活下去,活下去再去领略那些美好。
《偷书贼》读后感(三):markus 的经典书
澳大利亚70后作家马克斯•苏萨克(生于1975年)的《偷书贼》,和日本80后作家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 马克斯•苏萨克是当代澳大利亚小说界获奖最多、著作最丰、读者群最广的作家。伴随着《偷书贼》的出版,他被澳大利亚和美国的评论家称之为“文学现象”。 该书是2006亚马逊网络书店年度选书,荣登《纽约时报》青少年文学排行榜第一名,稳居台湾诚品书店、金石堂网络书店畅销书榜首。
《偷书贼》读后感(四):偷书贼
有种莫明的感动。
这种感动不是由始至终,而是隐隐触痛,而是轰然崩塌。
先前看似平淡的叙述在深深地埋藏着伏笔,一笔,又一笔,直至将你整个心都填满,将你整个吞入爱的世界。随后而来的结尾,动人心魄。你会惊讶于眼泪不由自主的掉下来。如若不是之前全身心地投入情节,恐怕做不到如此的共鸣,如此的自然。
另外讲讲以外的收获。
有些句子不故作深沉,不无病呻吟,却切切实实地割进肉里,让人回味无穷,还想再念几遍。虽不像钱钟书的句句冷嘲热讽,却在温暖中讲述着冰冷的现实。
《偷书贼》读后感(五):經典
发烧时候看的这本书,用了两个傍晚。
这个古怪的书名会让人觉得那是个有特殊嗜好的孩子徜徉在书海里的幽默故事,我便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开始翻读的,结果错得离谱了。
书是人类精神传承的宝物,也可以是思想蒙蔽和诱导的饵,在某些时候,书也会带来杀身之祸。以这个宏观而又复杂的线索开题,作者给全文打下了个很深的主调,那是明媚灿烂的希望,却在罪恶的肆虐被搅和成了一片杂色。
当然,这不是一个说书的故事。书的存在只是为了记录一些事,影响一些人,我们面对的,就是那些被影响的人和被倾诉的故事。虽然他们很遥远,如在天边,但有种力量,把他们拉到了我们跟前。我并不是为自己的流泪找借口,虽然我已经许久没为什么书流过泪了,请原谅我说话的颠三倒四,直面那个岁月,没有人能够彻底镇定。
《偷书贼》读后感(六):书评
打卡#小说#《偷书贼》完结 与之前想像不一样,这不是一部描写和平年代主人公寻求逆袭并创造人生奇迹的故事,而是一部战乱年代德国慕尼黑汉密尔顿街附近发生的关于生存和死亡的故事,其中又夹杂着爱,对父亲的爱,对伙伴的爱,等等,我想爱总能让人心生感动和希望,这也是我比较喜欢这本书的原因。莉赛尔海明格,一个德国女孩,在短短四五年时间里经历了德国纳粹盛极而衰的过程,她的成长与不幸伴随着一串人名不断演变着,父亲汉斯休伯曼,伙伴鲁迪斯丹娜,犹太人马克思范登伯格,母亲罗莎休伯曼,镇长夫人。这是一个从死神眼中描述的故事,而这个女孩儿则是死神挑选出来目睹世界发生一切的幸存者。直到故事逐渐演变成魔幻的最后,死神与女孩(这时应该说是一个老太太)的对话,给这个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我想,人间最难忘的记忆还是那些曾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刻在你身边驻足过的那些人,那些消逝在回忆中并逐渐模糊到只有身影的人,因为他们带给了你最珍贵的经历,比一切都重要。
《偷书贼》读后感(七):B1812 偷书贼
有一点不知道说什么,看的好几本这种类型的书,但是每次看完都好难受好难受。二战时候死的人太多了,不管是加害者还是被害者。那么多无辜的人,都死了。死了就是不存在了啊。
死神说,他的天空,是犹太人的颜色,从沐浴室,从断崖下将他们接走。
德国的人们也有很多是清醒的啊,像是莉塞尔的爸爸,他是一个人,很平常的,但是他和他的妻子,莉塞尔的妈妈都是一个真正的人,是世界配不上他们。
但是他们起码还可以选择,虽然可以选择的范围很小,也是危险重重,但是还是可以选择。很多人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就被杀死了。
莉塞尔的犹太人在藏了22个月后,空袭的时候实在忍不住,偷偷上了楼,看了窗户外,看了外面的世界。莉塞尔回来,他说,星星把我的眼睛灼伤了。
如果22个月,我看不到外面世界的一切,一定会疯掉的吧?但是他没办法,他想活下去。哪怕有着背叛家人,抛弃家人的愧疚感,他也想要活下去。
鲁格把小熊放在濒死的敌人的飞行员的旁边,飞行员说谢谢的时候,好难受,明明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啊,有爸爸妈妈,有爱的人,有人在等着他们回去,但是他们回不去了。
最后除了偷书贼,其他人都死了,她的爸爸妈妈,邻居,爱的男孩儿,都死了,就在他们以为幸福就在身边的时候。
我想,经过这种事情,还可以坚强的活下去,真的好厉害。虽然说死掉就什么都没有了,但是活下去真的太痛苦了,像是背负着其他人的生命,期望一样。但是,人,最终还是会向前走吧。
《偷书贼》读后感(八):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个温暖的故事。
翻开书的序幕,这个故事的梗概就以死神的视角展现在我面前,一开始,就仿佛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在心中隐隐做好了迎接悲剧的准备。随着阅读的进行,养父母对莉赛尔的呵护,深爱她的小伙伴鲁迪的陪伴,一幕幕温馨快乐的场景在小小的莫尔钦镇上演着,虽然不时总有死神跳出来冷言几句即将到来的悲剧,在淡淡的悲伤氛围笼罩下,你也总能感受到莉赛尔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二战时期德国小镇简单无忧的快乐。作者以莉赛尔“偷”到的书为线索,从第一本在埋葬弟弟时偶然获得的《掘墓人手册》,到莉赛尔去镇长家偷到的《吹哨子的人》和《杜登德语词典》(从字里行间,读者可以善意地揣测出,那都是镇长夫人故意让她偷走的),莉赛尔在阅读中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也通过给他人读书抚慰了在战争笼罩下不幸的人们,藏在她家地下室长达22个月未曾见过天空的犹太人马克斯•范登伯格,她的邻居霍茨佩菲尔太太,以及因为躲避轰炸躲在地下防空洞中互相拥挤着不安的莫尔钦镇居民。
随着战争的进行,莫尔钦镇上居民的生活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由于爸爸情不自禁对经过镇上的犹太人的善意,从而导致了接连而来的不幸,犹太人马克斯被迫离开,爸爸被征去军队……故事的最后,死神带走了所有人的灵魂,也许是从一开始就已被预告了结局,内心并没有太大的惊惧,只有淡淡的悲哀和无奈,这就是战争带来的毁灭吧。说到底,整个故事是一个悲剧,以死亡开始,以死亡结束,但是在莉赛尔的一生中,快乐的时候也是那么的令人难忘,她写下了很多很多回忆,看到最后,是那些对美好过往的感念让人哽咽。
如果有机会,想去看看原版,透过翻译的文字,都能感受到作者在描绘人心理及场景的绝妙之处,很多奇妙的比喻,也许原文会更棒。
《偷书贼》读后感(九):麦子书单⑥
2018/1/25 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本普通的偷书的故事,直到我真正开始读它才知道这绝不是一个平凡的故事,至少里面每一个人物都不简单。 “人类真让我捉摸不透”死神如是说,“我爱人类,同样的一件事,怎么会如此丑恶又如此美好,有关于此的文字和故事怎么可以这么具有毁灭性,又同时这么熠熠生辉。” 二战德国,纳粹德国,死神四处奔波忙个不停,在一次日常工作中——拾起人类灵魂——他遇见了小莉塞尔,并被这个瘦小的生灵吸引,便常在繁忙中抽时间默默观察她和她的身边人。于是,这个“偷书贼”的故事便有了一位特殊的叙述者,上帝命他冷酷无情,他却有一颗怦然跳动的火热的心,怜悯苦难的生者,守护亡者的灵魂。 好喜欢这位可爱的死神,他说“人们说战争是死神的密友,对这个说法,我必须提出异议。对我来说,战争就像一个让人难以忍受的新老板,他站在你肩头不停地重复着:“快点干,快点干。”于是,你加倍努力干活,完成了任务,然而,你的老板却不会为此感谢你,他还要更多。”是啊,战争迫害了所有人,收割着人类的生命,令上帝和死神也日夜操劳,多罪恶啊。 “可战争是如此奇怪,他们充满了血腥和暴力——但同样又充满了同样多的难以置信的故事。”而且其中大多数故事温暖美好,连死神也为之欢喜悲愁。 在以莉赛尔得到的10本书为章节的名字中,作者把各种情感倾倒了出来。一个个犹如卡片般的小标题让这本书看上去琐碎,但你只要读了,就停不下来。 白色代表寂静和安宁、红色是尖叫和鲜血、银色是永不磨灭的良知、蓝色是纯正直至愚昧、黑色是颠覆的痛苦记忆、灰色是无边的绝望和死亡。它们时而独立,时而混合在一起,随意间变幻出难以琢磨的颜色。如那最真实的人性——“有一点善有一点恶,只需要加水和和。”
《偷书贼》读后感(十):选择
《偷书贼》(作者马克斯·苏萨克)。
在豆瓣上跟某人“反目”。起因是豆娘,他因为频繁“过敏”被删,就咒骂检查员。我说人家不过是打工的。后来话不投机。
许多人切身体验到的不自在就是“过敏词”,第一恨的就是检查员。
检查员这个工种是怎么发明出来的?他是层层授命下来的,是审查制度中最底层的员工。
让我们来看《偷书贼》。某个德国成年公民,男性,长年对纳粹反感,不管谁邀请,都没加入党卫军和纳粹党。但后来他为了保护自己幼年的孩子,准备加入某党,并宣誓。但他的入党申请被驳回。
某军官冷笑对他说:现在太晚了。
他几乎预感到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会在随之而来的风浪中受损害。但他无能为力。他没什么可做的了。即使他这几天都在艰难地诵读那本“党章”。试着表现自己愿意屈服。
有许多刁诡的事。
例如希特勒本身并不具备雅利安民族的典型特征。他要么是混血,要么是犹太人。
而在德国军队中混进了不少犹太人。因为他们不想作为犹太人被消灭。不加入德军才是自杀行为。
他们冒充了其他“强大民族”混进了德军。德军官其实也知道他们可疑,但是战争全面铺开,战线永远缺人,不用白不用。
如果要谴责加入德军的犹太人不义,肯定是迂腐的。设身处地,明明有生路,你会寻死路?那是违反生物本能的。
如果一个极权政权感觉自身不安全,就会加强审查制度。而且他们拥有的军队和警察都可以作为暴力机器,仅仅一个网上论坛的检查员,只是牛刀小试。
你认为检查员有自由选择吗?他可以不做,换份工作。但世上饿得要死的穷人多了去,他们会争抢他离开的位置。他们会感激多一个饭碗出来。而你只会不断咒骂他们,却不会反思这一切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