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养蜂人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10-13 03:4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养蜂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养蜂人》是一本由王晋康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72页,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养蜂人》读后感(一):看完这本书,随便发表想法

  这本书还是蛮不错的。说其中几个故事吧,水星播种的这种写作顺序奇特,起初读的时候没搞懂,怎么突然插进一段这个来,后来,每隔一段就插一点,到后来就明白了,原来这是后面的链接,是水星的世界,这样的插叙会刚开始让人迷惑,让人更有兴趣读下去,最后豁然开朗。我感觉最好的是七重外壳,我都有种融入其中的感觉,到下一节时我还以为那不是真的,是制造出来的假象。百年守望,是一个比较悲哀的故事,是关于克隆人的,故事情节比较曲折,不过结局已经算是很好了。分析到了克隆人造成的一些麻烦和克隆人的生存尊严总的来说作者的想法很奇特很大胆,这些故事都很好。

  《养蜂人》读后感(二):极限在哪里?!

  记得当时是在《科幻世界》杂志上看到的这篇小说,在那一期的最后面,在现在玄幻小说大行其道时期,我反而很是怀念十年前的科幻小说,无论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都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养蜂人》正是其中的一篇。

  故事由一宗杀人案件开始,引出蜜蜂群体意识,由此而散发出人类是否也存在群体意识。由此让读者思考,人类1400克的大脑是否也有极限,上帝是否存在等等一系列层次问题

  故事没有结局,案件没有侦破,似乎林是自杀还是他杀已经完全重要了,只留下读者对这些问题悠悠的思绪

  《养蜂人》读后感(三):王晋康不愧是中国科幻的代表人物

  看完之后我觉得唯心的部分比较多,尤其前几篇,颇有宗教信仰之上讨论意味。比如《水星播种》宗教意味就很强,跟《兀鹫与先知一样都可以算作宗教与科学碰撞与辩证吧。在文章安排上算是层层推进,一篇比一篇读得有感觉。如果把《七重外壳》拍成电影绝对是比《盗梦空间》更加精彩作品。而且读完不寒而栗。最后一篇《百年守望》读得很感动,在我脑海里一直给这情节预留了一条黑暗路线,所幸最后的结局那么充满希望,也算是一种宽慰。

  讲到唯心这点,现在的宗教的确很值得思考,尤其是对在一个讲唯物论的国家成长的人来说。

  科学的发展会不会导致人类的最终毁灭,也是读完之后一个思考的点,不过毕竟只是科幻小说,想多了,就都是细思恐极的感觉了。

  《养蜂人》读后感(四):王晋康和中国科幻浅析

  王晋康作为中国科幻小说的代表人物,拥有中国科幻作家普遍缺陷,但也具有自己特点。从缺点来看,中国科幻作品具备科学性,但缺少文学性。中国科幻作家拥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甚至“谙熟万物赖以运行的深层次机理,可以随手拈出,娓娓道来”,但由于文学性的缺乏,往往把作品写成干瘪的科普文章,人物刻画也较差,难以留下印象。王晋康的特点也很明显,就是充满人文关怀,把科学和人性冲突充分展示出来,引发思考。

  最后谈谈《水星播种》、《七重外壳》和《百年等待》三篇文章。《水星播种》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在写作手法上采用的是双线叙事,内容上揭示了科学与宗教之争,物质与信仰之争。《七重外壳》就是“盗梦空间”的原始剧本啊,可惜中国没有好的科幻片导演。《百年等待》就让我大跌眼镜了,这是对邓肯琼斯的“月球”的赤裸裸抄袭啊。

  《养蜂人》读后感(五):中国科幻界的泰斗

  王晋康,男,1948年生于河南南阳,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科普作协会员兼科学文艺委员会委员,河南作协会员。迄今已发表短篇小说40篇,长篇小说5篇,计200余万字。曾获97国际科幻大会颁发的银河奖。

  《养蜂人》是王晋康的作品集,因为作者是四十年代的人,作品写成于八九十年代,思想必然受到那个时代的局限,一些想法没有当今信息时代的作者那么开阔,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一些桥段设计还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但尽管如此,能在文化相对封闭情况下,写出这种立得住脚的科幻作品,也是难能可贵的,很多故事的想法和创意,即使以当今的眼光看,也是叹为观止

  所以当这些作品出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获得这么多奖项,也就是实至名归的事情了。

  《养蜂人》读后感(六):写出自己的味道

  其实写这个的时候才看到一半,不过反正也只是评论一章而已,所以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我以前一直认为,中国这种小农意识膨胀的社会,无法作为科幻小说的背景。然而王晋康的那个短篇却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对,不是套用圣经的《兀鹫与先知》,不是审视人类发展历程的《水星播种》,也不是难懂晦涩的《养蜂人》。

  震撼我的是在文革中勇于突破极限的盗取《天火》者林天声。

  文革的背景,代表了在这个时代文化就是一片零。然而王晋康却以几个早于文革的事例直接体现了“盗火者”的不凡,一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林天声太爱钻牛角尖,比较烦他,可一旦这种倔强转化成了对事物探索热情,那一切就都改变了。

  先说一下,或许“穿墙”这个题材有些愚昧、有些神叨,但用一个科学天才选择迷信这样的例子,来的对比不是更加强烈吗,影响不是更大吗?

  因此,在最后林天声被社会人的不认同所杀死(被民兵枪杀)后,我感觉到的不是惋惜悔恨,而是深深的震撼、一种为了突破极限、为了信仰和真理不顾一切浪漫主义壮美之感。

  因为我知道,那位天才已经满足

  当然啦,这有一种披着科幻外衣讲理想的感觉,不过我觉得这也是可以自成一家的。

  毕竟,对于中国这种和西方国家差别极大的社会,写科幻带着人文关怀和历史感慨,那就是特色,就是自己的味道。

  (PS:看了一半,感觉老王写书其实很学术....好多概念看的一团晕.......)

  《养蜂人》读后感(七):读后的一点杂感

  多年前的作品在现在看来多少有些粗陋了,整本书看戏来最有感觉的反而是《三色世界》这部作品,虽然这篇的科幻支撑很弱,但提出的问题是最实际的。三年前我还是刚上大学的小P孩,读的时候还在想作者是不是太过杞人忧天了;但现在有些事情看得多了,反而顿觉老王的高瞻远瞩

  《水星播种》《七重外壳》可以归入老王的杰作一类,尤其是考虑到作品的完成年代的话更是要大大加分。想到《七重外壳》构思类似的《盗梦空间》火遍全世界,更觉得老王实在领先时代。

  不过里面有几篇实在不令人满意,完全对不起老王的名气(老王最大的硬伤就是作品水品的参差不齐,杰作可以代表中国科幻的最高水准,劣作连《科幻世界》里那些校园科幻都比不上):

  《突兀与先知》展开不足,大致是套了一个耶稣殉教的例子,还是宣扬了《生命之歌》那套理论(《生命之歌》无疑是杰作,但里面的idea也被老王用烂了)。

  《养蜂人》完全没有像样的情节,不如改成科普吧。

  《百年守望》基本照搬电影《月球》的情节,不过查了一下,老王本人没有否认这一点,坦率地承认是感觉这个构思很好,将其改写到了一个中国的文化环境下。这个怎么说呢,如果老王只是写着玩,骗骗《科幻世界》的稿费,这倒也没什么;不过要是编辑自己的作品集,这种作品就完全没理由放进来了。

  我一直认为老王的短篇小说与刘慈欣是不相上下的(还有一个何夕),但刘慈欣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已经甩了国内其余作者N条大马路了,再加上老王近几年短篇创作昏招迭出,历史地位恐怕要降一格了,哎~~~~

  其实,老王的作品比大刘的更适合拍成电影。大刘的小说场面太大,不是全球浩大工程(《地球大炮》《流浪地球》),就是宇宙尺度的大场面(《乡村教师》《三体》),拍成电影对特效方面要求太高,就目前而言似乎更适合拍成动画(当然不是让中国那帮大爷来拍)。反观老王,倘若十几年前中国有导演愿意拍摄《七重外壳》,基本上不需要什么编剧,就现有情节就行,探讨一下虚拟世界的影响,再发挥一下谈谈文化差异啦、科技工作者精神状态啊,必要的时候再加一点H情节,绝对是部有深度内涵片子,可惜中国没有像诺兰那样既有眼光又有能力的导演。就算现在有人愿意拍,估计也会被当成《盗梦空间》的跟风之作吧。老王其他的如《生命之歌》、《三色世界》等都很适合拍成电影,特效要求不是很高,又很有深度。可惜,老王生在中国啊,国产科幻市场还只是局限在书籍上,算是生不逢时吗?

  《养蜂人》读后感(八):各篇简评,还是挺喜欢中国民科味十足的科幻小说的

  兀鹫与先知

  关于机器人十年寿命能量块的设定还不错,不过最后的逆转显得太突然的,所谓的兀鹫机器人虽然有了自我意识,但十足令人讨厌,因此最后将它塑造为先知没什么共鸣

  天火

  这完全就是民科啊,到最后天火也没有,就是来了个穿墙术,整体大概就是为了说明执着精神的可贵吧。当然这种民科和其中的文革背景似乎相得益彰,呵呵,不由得令我想起刘慈欣的某篇。

  水星播种

  这篇双线叙事,一线是人类制造出全新生命放到水星上的事情,一线是水星上的生命出现智慧并寻找“上帝”。人类线比较一般,有一种倪匡小说的感觉,重点在水星线上科学与宗教之争,不过最后的原罪有些牵强。

  养蜂人

  这个同名作实在是有点……反正说了好多东西,但看到结局等于没说什么,大致上透着一股绝望可能作者自己都没想明白吧。

  三色世界

  一开始说智力开放的,简言之就是群体智慧,对人类来说似乎有一种超能力可将人类连接起来,就是某种心灵感应思维场。但是后来只有某些特定的人才有,造成了种族主义,没的要杀有的。反正最后邪不胜正,而问题也没真正解决典型制造某种环境变量,进而讨论人性,但环境变量无法令人信服,而人性也没探讨起来。

  七重外壳

  虚拟世界设定,看能不能在虚拟世界中找到费现实世界的证据。不能判定虚拟世界为假,就不能回到现实世界。但如果虚拟世界能完全模仿现实世界,一旦进入之后,又怎么知道自己退出回到的是现实世界呢?过程还是挺精彩的,但没有什么新意

  沙漠蚯蚓

  利用纳米技术做成的沙漠蚯蚓改造沙漠,有一种《沙丘》的赶脚。但是沙漠蚯蚓却进化了,它们之中流行其了瘟疫,人类要杀死沙漠蚯蚓。但是沙虫最终开始反噬人类,人类求助外星人,但外星人说各种生命形式之间不可以干涉,而残暴的沙虫也中有一天会进化得文明呢。

  黑钻石

  古怪老爸物理学家出现了,一开始探讨宇宙热寂,然后老爸又说什么黑钻石,原来是制造了一颗4000克拉的钻石,其实极端压力使其内部形成了一个微型黑洞,毫无疑问这个黑洞会一点点吞噬所有空间。然后结尾又煽情了一点,又黑色幽默了一把,没有解决黑洞的问题。

  百年守望

  先是说月球基地,还秋娥广寒子的,真不是向神舟献媚吗?然后出现克隆人,然后……别说了,不就是《月球》吗?

  总体而言,文学性是没有的,完整性是不够的,不过民科的那点味道还是不错的,足以阅读下去,但不足以成为经典

  《养蜂人》读后感(九):王晋康,中国科幻之魂

  邂逅王晋康的作品,还要追溯到十几年前的高中时代。那时还是个科幻迷的我,曾经一期不落地购买《科幻世界》,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无疑就是王晋康老师的作品。大学以后,由于各种原因而没能坚持订阅,但对于王晋康作品的喜爱却不曾变过。好几次想买他的作品集,可惜国内科幻出版业的装帧水平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老是把小说集的封面整得像科普教材一样,让人看了就兴味索然。于是,看到这次由磨铁出版的“王晋康科幻精选集”时,顿时有眼前一亮之感。无论是版面、装帧、封图、纸张,都堪称用心,不是以前那些版本所能比拟的。对于如我一样想要买一套收藏或是重温的读者,绝对是最佳选择;对于第一次接触王晋康作品的读者,选取了其作品精华的这套书也是十分合适的。

  王晋康的作品,缘何使人过目难忘?只因他的作品中,有着科幻小说应有的神髓。科幻小说,是科学和文学的融合,对其作者,既要求有对前沿科技的了解认知,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当然,优秀的科幻小说,更是不能缺少天马行空想象力。在国内,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作家凤毛麟角,王晋康就是其中一个。科幻小说和普通小说的区别在哪里?并不是把故事背景放到“未来世界”,就能称得上科幻的(虽然许多人就是这么理解的),其所关注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种影响,是以小说的形式对未来做出的预言。科技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福是祸?针对这个问题向来有不同答案,彼此争论不休。王晋康无疑并非一个技术悲观论者或反对派,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对于人类探索未知,追寻真理的科学精神与智慧火花的赞美与讴歌(如《天火》)。然而如果仅止于此,那么他也不过是个技术进步乐天派而已。王晋康之所以不同,因为他并不一味歌颂科学进步,而是站在人性的,人的存在的制高点上,俯瞰科学和社会,让自己的目光超越时代群山的阻隔,洞彻那遥远的未来。王晋康关怀的是全人类的命运,不分国界,种族,在《三色世界》《生死平衡》《西奈噩梦》等作品中,我们都能强烈感受到他对于种族主义的不忿和声讨。也正是因为这种一视同仁的态度,使得他可以摆脱狭隘的偏见,从更大的角度探讨人类的命运。当普通人还在赞美科学进步带来的舒适生活时,他却已经看到了这种进步对人类本身的威胁。科学进步是否会让人们迷失真正的自我?(《七重外壳》)是否会带来一系列道德伦理的冲突?(《百年守望》《豹人》)是否会产生连人类自己都无法驾驭,最终吞噬人类社会的怪物?(《沙漠蚯蚓》《黑钻石》)是不是会产生新的智慧生命,乃至威胁到人类自己?(《生命之歌》《兀鹫与先知》)……这种深刻的思考,有时甚至超出了人类本身,带上了旷古宇宙的那份苍凉与深邃,令人过目难忘。另一位科幻大师刘慈欣说王的作品“既有太空的广阔,又有大地的厚重”,所言不虚。

  称王晋康为“先知”,也许是一种过度的恭维,但他确实有着属于自己的水晶球,而且乐于将所见以一种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出来。于是我等读者便有幸随他一窥未来世界的模样,也算幸事。

  期待第三本短篇集《终极爆炸》以及长篇精选集的上市。

  《养蜂人》读后感(十):读者·养蜂人

  12次获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

  1997年国际科幻大会银河奖得主。

  2010年世界华人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奖得主。

  与刘慈欣齐名的当代科幻名家。

  这是这本书封面的宣传文案,看起来真的是很高大上,似乎很牛逼的一个人,但是自从刘慈欣获得了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以后,中国科幻似乎只剩下了刘慈欣一个人,其他的科幻作家似乎都一下子消失了,国人谈起科幻小说,也只能想起来刘慈欣和他的《三体》来,王晋康作为曾经的中国科幻三巨头之一,如今也鲜有人提起他了。

  事实上在作品知名度和好评度上王晋康的确不如刘慈欣,但毕竟是依旧奋战在科幻小说创作道路上的高龄作家,还是应该值得尊敬的。

  我以前没看过他的小说,大家都叫他老王,也有称他为黄晋康的,据说是他的小说有大量情爱描写,我当然比较好奇了,再加上他毕竟还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所以买了他的好些书。

  老王属于高产作家,目前我已经有科幻世界出的七本长篇,还有磨铁出的一套六本,磨铁这套书三本是短篇集子,三本是长篇集子,差不多应该覆盖了他大部分的作品了,但书买回来一直都没有阅读,前段时间总算是开始看他的小说了,因为时间碎片化,花了好几天才看完,每看完一篇便写写所思所想,现在就将这些文字整理一下。

  1.《秃鹫与先知》

  这是看的第一篇老王的作品,感觉一般,科幻色彩不浓厚,没什么硬科幻元素,故事也没什么特点,结尾不是太懂,是有什么深意吗?原谅我没有看出来,加入了宗教的性质却没有什么深度,算是一篇平庸之作吧。

  2.《天火》

  在一个荒诞的暗夜中发生的荒诞故事,但暗夜中仍有不死的火种,那是爱心,天才和不屈的探索精神。

  这是文前的评论,似乎说的挺好的,而故事最后想要表现的也的确是这种精神,但林天声对于穿墙的实践多少还是带有强烈的唯心主义。

  意念这个东西有时候你可以把它解释的很科学,但有时候说不清那便成了胡诌,而这个故事中便是如此,没有解释,意念一出就穿墙了,这跟前半部分的文风完全不一样,前半部分通过实际的物理科学进行推导猜测,这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不论是否真假,都是真正的科学幻想。

  但后半部分当林天声开始实验自己的推想时,用一句意念就解释了,可是这能解释吗?这根本不是解释,也让一个硬科幻的开始变成了轻科幻的结尾,当然,也许这篇小说的主题就是在突出一种未知的探索精神?

  3.《水星播种》

  以前曾听说过老王的这篇作品,有出版社以此为名出版过他的短篇集子,这个故事几乎可以说是科学和宗教结合之下的科幻故事,那股浓浓的宗教色彩让小说呈现出一股史诗般的感觉。

  几亿年前人类在水星上放养了新型生命,他们进化成文明,但索拉人刚刚进入文明启蒙,科学和宗教并存,但理性被愚昧摧残,信徒们因狂热而害死了他们的缔造者,从而背负上沉重的原罪。

  近未来的时代,以及两亿年后的水星文明。两段故事交替行进,直到最后才发现是如此的悲壮与震感,洪其炎两亿年的守望,最后换来的却是惨死。

  不考虑故事内容,其实小说所描绘的水星文明进化史就像是另一个版本的圣经故事,这个时候,宗教才是故事的主体。

  不过,其实当科学追根溯源时就会发现,科学的源头是宗教,而当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有可能又会变成宗教,这两者之间在文明的进化史中可能从来都是没有界限的,而我们的文明,未来又会发展成什么程度呢?

  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迎来创世纪,而现在的这一切,将是他们的启示录。

  4.《养蜂人》

  严格来说,这其实算不上是一篇科幻小说,它几乎没有科幻的故事情节,只是在一段查找凶杀案真相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看似很科幻的假设。

  林达在对蜜蜂文明的研究中想到了更高层次的假设,所谓的整体智力,或者说群体文明,即独一不活,群体时智力暴增,不过这个现象并不是猜测,人类发现了蜜蜂的类似文明,但对于其中的机理却无法探知,这才让林达开始恐慌,是否我们现在的文明仅仅是更高层次文明眼中的蜜蜂呢?只能说细思极恐。

  题目感觉并不应题,文中结尾作者对于人类社会中电脑的未来发展做出了相应假设,也就是电脑未来会向着整体发展,从而产生出电脑的整体文明,那种跨越纬度的超级智力,只是我并不这么认为,人工智能未来应该是单体存在的,没有所谓的整体文明,也许是我的眼界低吧,至于未来会怎样,拭目以待吧。

  5.《三色世界》

  这个故事的科幻色彩并不浓厚,几乎没有太多的科幻点子来支撑故事,开始看的时候还真以为不是科幻,怎么对于老教授泡情人有这么细致入微的描写,但随着故事的深入,渐渐有了起色,而关于人类之间思维传输的设定也很新颖,但点子并不是很科幻有创意。

  全文一直到最后也没有去探讨或假设这种思维传输的原理和过程,以至于让我感觉就是拿超能力的壳讲了一个并不怎么好看的故事,老王在科幻小说的质量上还是跟刘慈欣有些差距的,至少这几篇都不能算硬科幻。

  但本文还是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社会话题,如果大自然中真的出现了一种“种族主义”的自然法则,那么地球上的“三色世界”又要如何去面对这个问题呢?真的是一个很值得去深思的问题,并且是要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去审视这个问题。

  当然老王的小说还是很有中国特色的,而我这个读者虽不至于极端种族者,但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能有优越感,而此时我的想法,以及其他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想法,真的应该好好思考下,如果真有那样的自然法则,人类的文明会走向何方?

  6.《七重外壳》

  这是一篇类似于《盗梦空间》的小说,利用虚拟技术创造真实的现实世界,但本文在开头所设定的真实虚拟世界我感觉应该不会实现,或者说就算技术上能实现,但也不应该应用到生活中,100%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又有什么区别呢?而其中的人又要如何来判断自己处在哪个世界?

  这样一个真实的、100%的虚拟世界,如果被创造出来,那么在现实世界的人又要如何去判断自己的现实世界其实也是别人创造的虚拟世界?

  缸中之脑这一假设细思极恐,中国也有庄周梦蝶的故事,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当然这一命题在某些方面其实是无解的,就像本文故事结尾,作者其实并没有明确甘又明是否已回到真实世界,层层外壳之下,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光主人公开始怀疑,就连看书的读者也迷失其中。

  《盗梦空间》结尾那个旋转的陀螺到底有没有停下来,也许永远都是一个无解的迷了。

  七重外壳之下就是真实世界了吗?既然有七重外壳,那么第八重,第九重呢?

  7.《沙漠蚯蚓》

  这篇小说说的是利用纳米技术改造沙漠的故事,但科学这把双刃剑常常割裂科学家的人格,当他们穷奇心智,打开科技魔盒时,并不能确定盒中飞出的是希望还是明天的灾难。

  从古至今,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总是具有两面性,能带来人类文明进步,也会一瞬间毁掉所有的文明。

  本文的沙漠蚯蚓由科技创造,能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灾难,这一不确定性让科学家也难以分辨,甚至分裂了精神,但人类总是要面临选择,一步之后,结果分晓。

  在文中最后人类选择毁灭沙漠蚯蚓,但似乎沙漠蚯蚓也酝酿着文明的进化,由单体文明朝着整体文明进化,适合生存,这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真理。

  老王的科幻小说中,总是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更添了一种神秘气质。

  人类的未来,会走向何方?

  8.《黑钻石》

  本文一半内容在写关于物理方面的熵增,但仅是一种科学幻想,夏侯无极在实验室想造出一颗世界上最大的黑钻石,但却不料也造出了五个黑洞,作者在技术层面并没有过多的创造,只是在对这一物理现象进行描述后,写出了这个不太科幻的故事。

  本文另一半内容便是很生活化的故事,丈夫沉迷科研,夜不归宿,却有数个情人一般的协助,而主人公作为他的夫人,知晓这一切,也维持着这状态,独守空房,故事看似两条线,实则是通过熵增这个概念来说明,人们一步步有序的行为,最终却累积为美丽的毁灭。

  女主人公就算这样习惯了好多年,但最终还是会慢慢爆发,就像那五个黑洞最终会成长起来,毁灭一切。

  老王总是能在极其平凡的生活中描述一些终极的科学幻想,也许这便是科幻小说的魅力吧。

  9.《百年守望》

  作为这本书中的最后一篇小说,我读着读着就感觉不对劲了,月球,基地,克隆人,独自一人,合同到期返回地球,这不是我曾看过的一部低成本科幻电影神作《月球》的剧情吗?简直一模一样啊,难道是电影原著?又或者是谁抄袭了谁?

  按耐住心中的疑惑我还是坚持着一路看下去了,发现小说和电影还是有些不同的,最主要的不同是克隆人的原型出现,但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两者太过相似,于是百度了一下,原来老王曾在杂志发表时有过说明,是借鉴电影故事进行的二次创作,其实也就是电影原著的同人创作,说好听叫同人作品,说难听就是抄袭,绝非借鉴,你用别人的故事原型,得到别人的授权了吗?

  原作是科幻电影中不可多得的经典,小说虽然进行了二次创作,也有自己的创新,但二者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两者的主题也有不同。

  电影的主题是对人性更深刻的探索思考,显得更加宏大悲壮,小说的主题就是爱情了,虽然悲凉,但是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

  同人作品有时候虽然也有粉丝的喜爱,但毕竟不是官方,也毕竟不是原著,高下立判,就像《三体》和《三体X》之间的差距。

  不过让我有些恼火的是,小说在杂志上有作者说明,但是在这本作品选中却没有这样的说明,不明情况的人还真以为会是抄袭现象,影响肯定不好的,也不知道当初磨铁出版这本书的编辑是怎么想的。

  一共九个短篇,一路看下来,其实还蛮不错的,没有说中间突然不想看了的那种感觉,作为中国科幻作家中重量级的人物,老王的作品还是有一定特色的。

  他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俯瞰科学与人类社会,既有科学的写意,又有大地的厚重感,笔触冷峻沉重,颇有中国文化的本土风貌,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我买了他不少书,可以好好欣赏了。

  2018年3月30日14:13于西安,天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养蜂人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