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年锦时》是一本由安妮宝贝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素年锦时》读后感(一):微笑向暖
已经近10年不读安妮,
偷偷的在作文课上度,
所以才会10年才读她的作品。
十年,我们都改变了,
又恰好的在一起,
怎么能美好到如此地步!
她读到泪奔。
喜欢这种状态,
时光会让我们老去,
这种心底的安然,
《素年锦时》读后感(二):兰花
全书篇章中,我最喜欢《兰花》。真似空谷幽兰一般,沁人心脾。前面一部分大抵是这样,因为这部分都是干货,都是作者实实在在的历程,甚至是安妮过往的人生。童年,城市,乡村,小溪,食物。可是童年经历总是有限的,就像鲁迅把《三味书屋》《社戏》《闰土》写完后他的童年同样会终结一样。后面作者开始写她现在的生活,各种生活的细枝末节,在咖啡厅看到的人,友人写的信。终于这些也写完了,她开始写梦。各种稀奇古怪的梦。可是再稀奇古怪,匪夷所思,因为那是梦境,如果发生在生活中,这没什么,发生在玄幻电影中,更没什么。更何况还只是个梦。女人怀孕易多梦多思,神情惊悸。所以,这真只是安妮女儿的种种胎梦。旁观的看者,不会觉得有太多的兴趣。
至于简介中说的,对于生活的种种见解,对于人生的思考,我真不觉得类似于“女人到了一定年纪后要有一两件贵重的首饰”这种,是某种人生的思考。而“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盛宴之后,泪流满面。这种话,似乎就是为了遇见我而生的”,如此种种。更只是作者自己的小情小调,她已是成熟的写作者,应知道避免这些,可是她终究还是藏不住。
最后一篇是自己经历的小说。安妮是写小说的高手,任何一篇小说,都能让她写的委婉动人,让人欲罢不能。文字的优美,情节的剪切,更加上其中隐藏在过于直露的情调、器物背后的某种有距离的审美、观照更是让文章文情并茂,余味无穷。所以,有太明显自我风格痕迹的写作者其实不适合写散文,那样会让人很轻易的看穿自己。
所以,我反倒非常期望看到她的下一部作品。在写完这一切以后。
《素年锦时》读后感(三):摘
11.11.
“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现在也是【冬】
3. 那个人绣完了花,另一个人拿起来闲来无事地看。【自谈】
14. 母亲买应季的食物,螃蟹、虾、贝壳都是生鲜的,何时吃笋,何时吃鲥鱼,喝何时的茶叶,吃何时的稻米,都有讲究。/刚挖出来的一口袋土豆,刚摘下来的一篮子当地水果,慈溪的杨梅,奉化水蜜桃或者黄岩蜜橘。几只鲜活的鸡鸭。/一竹箩水蜜桃,一包羊尾笋,一大袋海虾和白蟹,粗草绳捆扎的大青蟹,都用盐水灼熟。又寄来包裹,里面分装着紫菜、虾皮、海蜒、笋干,每一包附上一张纸,写上具体食用和保存方法。【人情】
18. 不喜欢哭,但却顽固。/在祖母家寄养,房子后院有个大池塘。夏日午后,蝉声嚣叫,我一般不午睡,精神充沛,偷偷溜出家门,在池塘边玩耍嬉戏。野草繁杂,红色蜻蜓成群飞舞,杨柳搭出绿荫,小小天地,好不热闹。一直逗留到暮色弥漫,空气逐渐清凉,浑身沾满湿热的汗水,依然不知道归处。隐约有人在户外叫唤,才穿过潮湿腥气的草丛,回家去。头发上粘着碎花瓣,膝盖上带着被硬叶片边缘划伤的细小血痕。手心里捏着水滴。也不觉得自己孤单。【池塘】
11.14.
25.他渐行渐远,寻找兰花的踪迹,又只采摘六七捆,内心清朗,一点都不黏着。采完就回转。/外祖父知道它们在哪里。年年春天,心怀爱慕走过远路,去故地拜访它们。【兰花】
27.惊动一个寻常清晨。【童年】
11.18.
【秋】无别事。
65.依然熟门熟路,能找到喜欢的旧日店铺。【回顾】
11.22.
《素年锦时》读后感(四):通过你,看见我
《素年锦时》 读完它,看到安妮,看到自己。 透过书看到对父亲倍加思念的她,看到童年、少年时奔跑的她,看到大商场里独坐观望他人的她,看到咖啡屋里执笔的她,看到习惯网上购物接收物品的她。看到独立、坚强却不失妩媚的她,看到朋友不多内心平和安宁的她,看到在洒脱写字偶尔烦躁的她,看到渴望寻找温暖爱情婚姻的她 也看到了自己。我们眼里的父亲那么相似,家里长子,聪颖有志向。从不娱乐,别无爱好。本质上是个格局远大的人,有别于身边普通的人。一直试图超越命运带给的压抑,像一个穿越森林却陷入沼泽的人,奋起之心格外激烈,挣扎的勇气,又实在是悲凉。也许没有取得俗世概念中的成功,却也不乏精神之力量。 我也一样从小被父亲当作儿子在养。给予厚望,从小灌输的观念是要努力有上进心的心。而这似乎属于一个男子的价值体系和格局。 也曾年少恣意,朝向父母期待的另一方向去,却依旧心有所定,骨子里性格还是更接近男子,非常刚硬,不易屈服。也时常会回望过去,梦里也是。看见童年的自己,顽劣、淘气,爱干坏事,根本没有女孩子的娇气。同样会喜欢在喧闹的商场里,独处一隅,观察来来往往的男女神色;同样赞同认可内心强大、精神独立自给自足的女子,像植物一样的中性女子,此中性无关外型装束,而来自内心的格局、力量;同样笃定相信内心平和,自我调度,终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透明、温暖的爱情、婚姻。 读罢此书,我才发现自己与安妮间有如此多的“同样”,我们都是一样的人,内心渴望强大,却也带着人间气味,乐于柴米油盐的好。这个发现是个意外。几年前读安妮的书,感觉充斥了叛逆、不驯、晦暗,似在阳光的背面,终不能继续读下去。而今偶然读其近年作品,发现我被吸引读下去。作者安妮也在成长,我也成长,也许是因为成人们都相似?还是源于骨子里的认同,我坚信是后一种。 序言里安妮说《月棠记》是一例外,本书的例外,它是一个成人童话。读完我心认同,然而,安妮何尝不是重光?只是借小说讲出了自己 的状态,经历与渴望实现的温情。只是小说可以由人营造华美的背景,想要的人,想要的结局,现实却不见得尽如人意。只是,无碍什么,我们依旧可以相信小说中身处闹市的高人的那句话“人与天地交流靠的是德。有德的人在任何环境之中都可以无畏无惧,不受束缚。一个有德的人,自然也会得到适宜的婚姻。” 安妮这样说“一个人想解决问题,就首先要解决自身的问题,如果她希望得到一个清淡、实际、单纯的婚姻,她首先得先成为这样的一个人。” 我们的想法竟然是如此的一致。
《素年锦时》读后感(五):读《月棠记》记
我想今天大概会写一篇很长很长的文字。
买书最不喜欢繁杂的包装。一本原已完好的书,出版社由于各种缘由,非要给他加上书皮,书皮上再加五颜六色印有各种名人推荐语句的书腰封,更多的书现在也裹上了塑膜外衣。这些生生是把原本简洁、质朴的书打扮的花枝招展、浮华不堪。层层包裹的实用性看不到多少,只是平白无故又浪费了很多资源。塑膜是拿到书首先撕开扔掉的。至于腰封和多余的书皮,扔掉觉得可惜,不扔又实在没什么用处,带在书上面看书不方便特别碍事。我想出版社有那么多的心思精力资源制作腰封,还不如将它用做来给书配一个简单的书签。既节约资源又实用。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不喜欢书上繁杂的包装,尤其是对腰封深恶痛绝。但不得不承认自己看书也会受腰封的影响。 看安妮的这本《素年锦时》就是最好的例证。之前基本没读过安妮的书,在我心里她的文风总是抑郁、颓废的。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从来都是绕过她的书。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素年锦时》腰封这么一段话“ 夜月浮云走廊日影 花枝晚凉晨露无光 世上所有的美好 原本都是平常的 细微的 如在梨花树下的小坐 清茶浅酌 花好月圆 时间这样过去就很好”。无端让人觉得安静、恬淡和温暖。冲着这段话,读这本书。
《素年锦时》分冬、秋、夏、春四节。看过安妮散文集《且以永日》,再读这本书,前三节都是一个调调,自己不是那么喜欢,只翻看了几页便搁置。直到最近发现了一种新的读书方式,就是对于相对各节比较独立的书,前面读不下去,可以试着从后面往前读。继这样成功读完白落梅的《相思莫相负:静守宋词的清韵》之后,我又翻出《素年锦时》也准备从后往前读。果然有很大的收获。
《素年锦时》最后一节是“春”,这节也是全书的例外。前三节都是短小的散文集。而春这节是一篇不长的小说《月棠记》。正是这个小说让我找到了书腰封那段话温暖恬淡自然的感觉。从昨天下午至今天竟把《月棠记》读了三遍。
《月棠记》讲了一个特别温暖美好的故事。重光,二十多岁北京单身女青年,任性固执却心地单纯随性、时常感到孤单却从不愿随便将就自己、真诚善良却从不会刻意讨好取悦别人、从来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却不会去找寻与争取、对恋爱厌倦却希望得到一个清淡实际单纯的婚姻。重光在基金会做义工,她读《圣经》、佛经、听昆曲、吃简单健康的食物、住简易的小旅馆。她愿望以后种花草果树、养猫,每天料理这些生命,她觉得这样身边生命力蓬勃,自己也不会觉得寂寞,这样不用考验任何来自别人的人性,不用与任何多余人交往。她宁愿把大半时间花费在路上,因为旅途使人有目标。她习惯穿红绣鞋、白色刺绣上衣、各种棉或丝绸大裙摆褶裙、尼泊尔式拼片布裙、长裆大布裤,虽然显得邋遢,但也好看。她从来不修指甲,因为她的手需要打字、洗衣、做饭、翻书。她是这样一个边缘和不合理的女子,但她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场合里、过任何一种质地的生活。重光想要一个能帮她在院子里种树的男子。与她一起种树种花,生养两三个孩子,晚上在庭院里摇着扇子闲话家常,对着月亮喝点小酒。她想让他们的感情像大树一样稳稳当当的生长起来,逐渐枝繁叶茂,逐渐不可拔离。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建立起来的家,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总是让她觉得安稳踏实。重光与清祐第一次见是在八月。清祐,四十多岁离过婚的商人男子,他谦和温文、干净有力,却感情细腻。重光第一次见到清祐就觉得特别,因为他把一件白衬衫都可以穿的十分好看。她觉得清祐能把一件棉布衬衣穿的似乎总在闪烁出一种细细光芒。觉得四十多岁的清祐因为有信仰、有力量,比二十多岁的她还好看。清祐有自己美丽的花园和绿色菜地,有一条温顺活泼的金毛犬,自己会做木工家具。当然清祐也会种树,银杏、樱桃、合欢、枣、苹果、桃树。重光看到清祐建立起的花花草草,繁荣昌盛。看到清祐情深意长、风清月朗,又欢喜愉悦,与世无争。看到清祐勤劳朴素、细致耐心。她觉得清祐用双手创造一切,这是清祐身上最珍贵的地方。即便重光和清祐都是这世上难得珍宝一样的人,他俩也会对自己没什么信心。重光起初知道清祐喜欢她,会说“那次读经会我都没化妆,心神不定,他居然看得上我”,清祐觉得重光很好、高不可攀,差点想要知难而退,说即使只能做朋友也已十分满足。幸好,重光一直知道自己要什么,才会给桂兴说“不,我很喜欢他”。幸好,清祐坚信自己会给她幸福,才会勇敢的给重光说“我很愿意照顾你”。重光只是简单的回应“我想马上就结婚,我没有力气再谈恋爱”。即使这时候从他们在读经会上认识,才不过十五天,见过三次面。可是那又如何,她相信她的决定,愿意把赌注押到他身上。他们之前为等到对方,付出的时间已太过漫长。现在要做的只是拼命抓住时间珍惜彼此。他们不宴宾客、不告知外界,只是一起布置家、一起去老照相馆合影、一起注册,仅此而已,因为他们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只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我想这个时候重光应该会想起卜卦的人曾对她说“你会遇见一个命中注定的人,他会自己来到你身边,你不必做任何努力。人与天地的交流靠的是德。一个有德的人,自然也会得到适宜的婚姻”。正是他们之前的耐心经营自己,才让他们现在的相遇如此美好。后来重光怀孕了,重光觉得会是一个女孩,她还想,某天,她会给孩子讲地理自然史,会带孩子背农谚,会背着她去旅行,会给她衣服上绣小鸟和花朵。重光给孩子取了名字叫“月棠”,来自一个很美的词牌名“月上海棠”。世间任何平常的美好事情,也就是如此了。
是的,这个故事就如安妮所说的它更接近一个童话。它讲述成人的故事,属于孩子的心。
孩子的心总是简单美好的。愿你我会和重光一样幸运。
最初书评写在个人qq空间。http://rc.qzone.qq.co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