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是一本由郝景芳 / 王立铭 / 童行学院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为父母,是我们的幸运,于万千人中,在特别的时间与特别的你相遇,我愿意用一生的爱与关怀陪伴你。阅读《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在明媚阳光的午后,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将化作今后亲子关系的点滴。 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由来已久,即使阅尽世界所有的亲子书,也无法宣泄心中的焦虑与恐慌,总是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然而我们却无法识别事情的关键,跑道在哪儿。所以,我们愿意以孩子有限的时光去尝试、去试验,或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让孩子牺牲,去成就家长的一厢情愿。不过,这一切并非无解,郝景芳、王立铭与童行学院的携手之作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窗户。 推荐序《未来很美、童心最美》颇是煸情,一语双关地写出了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在孩子少时,我们有力量有信心让其成长成才,待到我们年华老去,孩子的陪伴何尝不是一种求之不得的天伦之乐。我们早已脱离了教育稀缺的年代,进入了选择困难期,尽管心中知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运作过程中就演变成成绩第一,心中念念不忘的素质教育总抵不过千人恨万人嫉的应试教育。全书以过来人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亲子培育中所遇到的喜悦与忧愁,恰到好处地解释了“三岁看大、七岁见老”这一俗语所意味的内涵。相比于丰裕的物质,我们的精神世界尚未饱满,因此我们总想以识字、算术教育代替所谓的启蒙,更有甚者,要求孩子学多门外语、多科乐器,孩子真的是受不起我们的折磨啊! 提高学习力不等同于提高学习成绩,前者是能力,后者是结果,但二者并没有天然的联系,如果以当前的记忆力考察所得到的成绩来衡量孩子的潜力与作为,则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真实的生活需要我们的专注力与判断力,而不仅仅是记忆力,那些活到青少年没有动力继续前行的往往就是因为动力与压力的转化机制出现了故障,由此引发的厌学、自杀等也在意料之中。 孩子最初的思维培育是“共赢互利”还是“自私自利”,直接影响到后天的发展程度,我们佩服那些智商高、情商佳、逆商优的同志,却从来忽略了这原本不是天生的,而是其父母精心浇灌的结果,因此我们如果希望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你的后续者能出类拔萃,就该从现在努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
《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读后感(二):为了孩子的未来
在儿童成长教育的书本学习上,已经不止一次的看到郝景芳这个名字了,对她介绍的一些理念还是很信服的。觉得里面很多对中西方文化不同的研究,和人物成长的教育背景的研究比较有道理,作为个人我还是很承认的。比如讲到杰出人物的使命感:解决人类和社会的问题。如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应是从未有过这样宏大的理想吧!而我们国家的教育弱项也在这里,欠缺些理想境界的教育。逃不脱应试教育,千篇一律的普及教育培养了很多中端人士,他们不是特别伟大,却也并非庸庸碌碌。刚刚还和同事探讨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地大物博,人口太多,若人人都思想奋进,就无法能够像如今这样团结统一了,算个玩笑话吧。
作为一个一岁孩子的家长,天知道这一年来我们的心理经历了什么。在前进的道路上边走边学习着,就像作者说的,教育投入这个事情,不到时间是看不出什么成果的,所以就更加的让人焦虑啊,不仅在健康养育上学习研究,在心理、能力等方面,更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去规划。坦白说,无知和博学都不错,就怕如我这种知道一点的,不做,怕祸,做了,怕错。清楚父母的影响与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于是乎整天战战兢兢的做着,绷紧的神经稍一松懈,就开始懊悔自责没有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如此的纠结,就是我的常态。
本书针对0-7岁儿童,所以,我仅仔细阅读了1周岁前后的部分,希望能够现学现卖,已经过去的一年不知自己有没有打下什么好的基础,只是能够意识到的正确的做法也都在做着,在这里又看到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未来需要的三大能力:与人工智能相处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超越人工智能的能力。叛逆是人工智能目前做不到的“觉醒”,所以我们需要辩证的去看待孩子的叛逆。
尽可能让孩子用所有的感官认识世界,尽可能地扩大孩子的认知和联想范围,建立其对世界的综合认知。
大脑的营养不是来自事物,而是来自信息。每一次新的信息、新的经历、新的思考、新的探索机会,都会增加大脑细胞突触的连接,从而让孩子变得更会思考。童书阅读是从生活到符号的最好过渡。
转眼间,我的女儿已经从婴儿跃升到了幼儿阶段,作为一个母亲,在快要牺牲自己全部的危机时刻,悬崖勒马,及时总结,总算是挽留了属于自己的一丝空间,但此生注定还是要把大半的精力奉献给她,因为她是你的娃儿,你把她带来,便有责任与义务培养与保护,或许不会倾我所有,但求尽我所能,不让我们的人生有太多遗憾。
C��;��P
《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读后感(三):家长需要学习的知识
当越来越多的人告诉你该如何教育孩子,人会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那种不知所措。当我们初为父母的时候,需要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时候发现,不等我们学完,孩子已经长过这一阶段。如何能更好的学习在孩子成长之前,如何去规则孩子的学习之路,是我们家长不断在思考,在探索的问题。而现在这本《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就能很好的帮助我们。
这本《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重点在于0-7岁,孩子发展关键期的培养教育问题。全文以学习为线索,围绕着大脑力,学习力,科学力,思考力,软实力,这五部分来讲述。既从不同方面来讲,又有按年龄段来细细讲述的。于我们家长而言,可谓是一本说明手册。
本书的两位作者是郝景芳与王立铭。一位是世界科幻界诺贝尔将雨果将的得主,一位是科普界吴大猷金奖的得主,很难以想象这么两位,竟然以科学的严谨,以幻想未来的大胆创新,带给我们这本家庭教育的说明实操手册。
整本书,可谓是干货满满,对个人而言,收获最多的就是以下几点:全景认知世界,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多角度去认识世界,以及试错学习。全景认识世界,就是不光从书上,从旅行,更多的是从我们生活中,将点,面,线,平行,交叉,圆,方,直,垒加,等等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让书上的知识立体,让知识改变世界,让孩子创新未来。
在孩子初期,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错误,态度还算是可以,慢慢来,一点点来,不急,但是慢慢孩子一点一点长大后,家长的心态变了,孩子错一个字,错一道题,家长就不淡定,又是吼又是叫,恨不得打恨不得亲自去手把手教。我们在家长的位置呆的越久,就越是忘记了我们当初是如何学,越是忘记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当作者把这一点列出来的时候,自己深深的反省了一下,看来得时刻保持批评与自我批评。毕竟孩子在不断试,不断尝试,在这其中学习,谁又能说得准,错就是真的错,没准也是创新。
这本书的另一个出彩出,归功于他的科学态度。以科学讲述事实,以科学道理服人,以科学方式学习,以科学引领未来。我们教育孩子,无非是让他们适应世界,被世界所接纳。但同样,孩子是世界的未来,未来是被他们所创造。比如我们通常会认为学习不好的孩子,是他们智力不行。但是科学告诉我们:不要进入大脑开发的误区。而真正影响大脑发展,让孩子学业有成就的是:左右脑均衡发展,自控力,坚持力,理性审慎的心智,以及不断的学习,正是这些因素,才促进了学业和人生的成功。再比如我们会认为女孩子理科不好,男孩子理科学得好。但是在科学面前,他告诉我们虽然男女有先天差异,但是加以平衡引导,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
教育孩子没有相同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教材,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实践,落实到每个不同的孩子身上,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家长要好好学习,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完善自我。
《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读后感(四):本书是孩子写给父母的一封信,你还不肯认真读吗?
遥想当初,刚刚知道宝宝来到我的腹中报道,那种紧张和兴奋,那种满满的幸福和期待,一直支撑着我度过了整整十个月,那个时候正值九月十月,天气尚好,我每天上午都会带着日渐隆起的肚子去公园散步,走到一棵树下,一株花前,我都会和宝宝兴致勃勃的聊天,诉说这个世界的美丽和我对他的祝福,甚至有一次,我独自一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一个人开始胎教,唱起歌来,一会唱歌,一会背诵顺口溜小歌谣,热热闹闹的晒太阳做胎教,结果旁边的一对情侣一脸惶恐的站了起来,挪到了较远的位置去,开始不明所以,后来我才想明白,他们不会是当我已经精神失常了吧?
因为我比较容易长胖,市妇幼医院的营养科,还为我制定了体重增长的预警线,让我一定要控制饮食多散步,为了预防妊娠高血压和糖尿病,给宝宝一个最安全的环境。就连睡觉我也只面朝左侧,不敢乱翻身,一切都是为了宝宝的健康和安全。
好不容易,熬到了宝宝30周,我又进入了听胎心做胎监严阵以待的最后冲刺,怕宝宝脐带绕颈脐带扭转怕宝宝宫内缺氧,各种玻璃心各种莫名的担心,恐怕只有做妈妈的人才能体会吧。
孕期为了胎教,读了很多很多书,在我心里面,我希望宝宝爱读书多余爱电子产品,喜欢热闹但是能够忍受孤独,坚强勇敢但是内心柔软善于理解,怎么给他最好的陪伴,最好的养育,我一直胸有成竹。
可是,但是,但可是,宝宝出生后,我却迷茫了,随着他慢慢的长大,他已经不是那个可以静静的平躺着听我读故事,陪我看绘本的任我摆布的小人偶了,更不是那个安安静静在我肚子里面听我唱歌的胎宝宝了,育儿的方式和方法,要每天都和宝宝充分的互动,知道宝宝想要什么,宝宝能接收什么,而不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去安排教育的内容,这些是最大的挑战,也许一个你满心以为他会喜欢的很棒的早教玩具,他摆弄几下就扔到一边不再垂怜,也许当你抱他过来翻开你满心以为他会喜欢的绘本却只换来他手蹬脚刨的不耐烦,我才发现,原来育儿有着难度,有着方法,有他的专业性。
在这个时候,我最好的朋友和指导,来自我身边的这些真心非常棒的书籍们,每一页都是爱的知识,都是暖暖的指导,比如我现在正在读的这本《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他把如何带领孩子迎接充满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的未来,如何培养孩子可以最快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社会,如何think big ,如何支撑孩子的想象力,本书通过五章30节课,给出了最细致的指导,其中不乏非常多的实例,比如如何给7岁以下的孩子做大脑的启蒙教育,如何建立孩子的数感,如何让孩子从涂鸦向写字过渡,怎么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真的做到了好看好玩可操性很强。
非常喜欢这本书,很精致,很好看,我到现在一直还带在身边,值班的时候不和同事闲谈不看手机,抽空多看看书,就像在家里不要看手机,多陪陪孩子一样,不要让琐碎的东西分割属于孩子的时间,这是爱孩子的第一步,给他最好的,包括你的时间你的关注。
《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读后感(五):未来 水到渠成
短短10年间,我国实现了智能化的飞跃,小时候无法想象买东西不用花现金,拿着手机就不怕出门,也无法想象足不出户就可以要吃要喝,在这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一词已经变得不怎么新鲜,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售货超市等等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也感到害怕,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代替,那我们下一代的未来该怎么教育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是否一技之长就足以立足这个社会?
我们用之前的方法教育当下的孩子,却让他去面对多变的未来。这些知识在未来到底作用有多大呢?而我们找不到更好的教育方法。科技前瞻思维的教育家妈妈郝景芳、科学家爸爸王立铭,用《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一书,打造0-7岁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
首先作者对国内外的教育做了对比,分析了国内教育的优劣势。的确,中国的教育虽然一直在革新,但是还是过于应试。好多情况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自主。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认知很少。很多时候看似学霸的学生真正到了社会后还需要重新适应。
本书从几方面的能力进行介绍:
第一:激发大脑力
建立孩子的常识系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发展创造了,告诉孩子智能时代的样子。尽早的对孩子进行大脑启蒙并坚持。左右脑同时发展,达到均衡。多读书,广接触,多体验。我很有感触,从小给儿子读绘本,已经形成了习惯,所以坚持下来我觉得孩子的记忆力,和认知度都比平常小朋友要强。
第二:提高学习力
不在乎你学了什么或学了多少,重要的是你要拥有学习的能力。因为学无止境,知识的更新速度太快了,只有学习能力强,才能应变飞速的变化。在家就可以轻松的建立数学概念,从游戏中获得快乐,了解知识。从涂鸦到书写能力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儿子喜欢画画,一直下来最大的好处我觉得就是培养了他的专注力和耐力,至少他能在桌子前安静的坐半个小时。我想这对他上学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培养科学力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们生活在一个科学大爆炸的时代,虽然我没有奢望孩子能成为科学家。那么我们应该教会孩子技能知识和方法。
第四:锻炼思考力
我们不光要教给孩子知识和学习的方法,还要教给他们顶尖高手具备的思维方式。试着制定一份行之有效的计划,激发孩子的动力,多给孩子鼓励提问题,创造机会让孩子展示计划的成果,不断的去开拓孩子的创新能力。你会发现这个能力是很惊人的。
第五:塑造软实力
什么是软实力。我觉得就是情商,自我管控的能力等等。情绪的管理不是成人才必备的,而是从娃娃就要开始培养。有的孩子见到玩具就想买,不买就哭闹,有的孩子就能很好的用零花钱有计划的去选择玩具,难道这些是天生的吗,no!书中一些情绪管理训练的方法可能对你会受用终身!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感谢作者,这无疑是一本好书。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影响和指导对孩子今后的教育。开启了一条通向未来的门!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线,最为关键的节点,最为重要的场所,在教育孩子前首先接受教育和改造的都应该是父母,当我们不断地学习后,坚信可以成为理想的父母。
祝孩子的未来,水到渠成。
《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读后感(六):写给孩子的未来之书
我们不妨回溯一下我们小的时候。那个年代我们的父母辈十分相信“一技之长”这几个字。最被标榜的是个人能力,以及各种技能的培养,所以我们的童年总是在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中度过。学琴、学英语、学下棋……上学以后比的成绩也是拿具体的数字说话。
然而,等我们从大学毕业后,却发现,当初成绩好的同学,不一定是发展最顺利的,也不一定是生活最幸福的。
这本书适合:
孩子0-7岁,对升学问题有些焦虑的你;
相信未来在不断变化的你;
希望把孩子培养成符合未来时代需要人才的你;
相信软实力重要性的你。
这本书适合:
孩子0-7岁,对升学问题有些焦虑的你;
相信未来在不断变化的你;
希望把孩子培养成符合未来时代需要人才的你;
相信软实力重要性的你。
以下是目录:
推荐序 未来很美,童心最美
推荐序 科学育儿照亮孩子的未来
推荐序 未来之路可以被设计吗?
引言:我们的教育还差什么 /008
第一章 激活大脑力
传统教科书上只说如何用奖惩实现教育,但实际上,儿童的学习远远不止这些。与人工智能的学习方法相比,孩子的学习有一系列非常独特的学习特征:以偏概全,走神,厌倦,出错,依赖情感,叛逆。但这些特点反而是人类小孩的优势。
01人类学习能力的精华,都凝结在孩子身上 /024
教育百宝箱: 建立孩子重要的常识系统
02 决定孩子学业与成就的,恰恰不是智力 /053
教育百宝箱:7岁前孩子的大脑启蒙
03最适合孩子大脑发展的学习,发生在生活里 /065
教育百宝箱:影响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因素
04做好学龄前知识启蒙,轻松化解上学难 /077
教育百宝箱: 学前就该掌握的三种知识
05以问题为导向学知识,还能保护创造力 /088
教育百宝箱:培养创造力的三个层面
第二章 提高学习力
人类基因经过数十万年进化,语言能力、物理空间能力、运动能力等已经变成了先天的本能,但可能是因为出现时间太短,文字阅读和数学还没能成为人类的本能。因此,“幼升小”以后学习困难,不是因为一部分人特别笨,而是因为我们都天然地缺少阅读和数学基因,必须靠后天努力来建立思维通道。
06 数学启蒙的核心,就在于建立数感 /100
教育百宝箱:6岁前要掌握的数学能力
07不擅长数学的父母也能做的数学启蒙 /112
教育百宝箱:孩子抽象思维的基础
08语言赢在起跑线,真人交流最有效 /123
教育百宝箱:婴儿都有的神奇语言能力
09两个游戏,教孩子更丰富的词与更好的表达 /134
教育百宝箱:语言习得的文化差异
10幼小衔接难,难在掌握“学业语言”/145
教育百宝箱:影响学写字的重要因素
11从涂鸦到写字,书写能力发展的必经之路 /156
教育百宝箱:幼儿期读写技能发展
第三章 培养科学力
对于绝大多数将来不会直接从事科学的孩子来说,生活在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持续和强有力地改变我们已经习惯了几千年的生活,用科学的逻辑思考,用科学的方法验证,这样科学的“方法论”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生活方式。
12 就算不当科学家,也该从小培养科学思维 /168
教育百宝箱:让孩子对知识感兴趣的方法
13三个技巧,教孩子科学地讨论问题 /180
教育百宝箱:用“小生命”培养孩子观察力
14 没有定量思维,就很难客观地理解世界 /190
教育百宝箱:带孩子做小实验的正确方式
15善用科学思维,破解育儿焦虑 /203
教育百宝箱:机智应对孩子的无心之失
16分清巧合、相关和因果,不做杞人忧天的父母 /216
教育百宝箱:训练孩子的思维恒常性
17科学家奶爸这样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229
教育百宝箱:拥有一个问题记录本
18用游戏打开科学大门,养出讲理性、有逻辑的孩子 /241
教育百宝箱:观察力养成的思维方法
19从小带娃做实验,培养科学探索力 /253
教育百宝箱:完成一份可以晒朋友圈的实验报告
第四章 锻炼思考力
埃隆•马斯克的重型猎鹰火箭载着一辆特斯拉汽车开往火星的画面,让大家又一次热议起这位奇才的“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也就是回归事物本质,实现颠覆式创新。越来越多人开始明白,面对未知的未来,我们不光要教会孩子知识和学习方法,还要教给他们顶尖高手具备的思维方式。
20 从一份计划开始,培养孩子的目标感和执行力 /264
教育百宝箱:让孩子养成共赢思维
21 会不会提问,关系着20 年后人与人的差距 /271
教育百宝箱:开启孩子深入思考的习惯
22正向思维,真正的高手都具备的思维方式 /282
教育百宝箱:孩子也能用的麦肯锡思考武器
23 掌握思考原理,轻松实现高质量家庭教育 /294
教育百宝箱:为孩子设计的批判性思维工具
24新旧“棉花糖实验”,关于“延迟满足”的进一步思考 /303
教育百宝箱:保护孩子的心智带宽
25 儿童哲思启蒙的重要性,可能从来没人告诉过你
教育百宝箱:突破定势的高效思考方式
第五章 塑造软实力
假如你的孩子在家人面前表现得很活泼,在外却很内向、羞怯、不自信;情绪化,喜欢以自己为中心;不愿接受批评、害怕失败、害怕被人拒绝;持久性和意志力比较差,做事容易半途而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这样或多或少,都已经开始有软实力不足的问题了。
26一个人的职业成就80%由软实力决定 /320
教育百宝箱:创造力培养小工具
27正确的自我认知,给孩子一副“幸福”的眼镜 /330
教育百宝箱:积极心理学的幸福小工具
28真正决定成功的关键不是智商,是情商 /339
教育百宝箱:终身受用的情绪管理训练法
29四个关键,培养自信而不自负的孩子 /350
教育百宝箱:孩子成长需要你的“深描”
30 帮助“弱势”的孩子,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356
教育百宝箱:良好的社交从发现别人优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