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金庸政治学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3 03:31: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金庸政治学经典读后感10篇

  《金庸政治学》是一本由叶克飞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80元,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庸政治学》读后感(一):无处不政治

  所有武侠小说写的都是江湖,而江湖就是一个小社会,而社会就有政治。金庸政治学是从政治的角度去打量金庸先生笔下构建的宏大的武侠世界,可谓别有一番味道。

  金庸多年执掌明报,在政论时评方面一时有香江第一健笔之誉,风头一时无两。可以想见其必定把自己政治上的一些观点和思考注入武侠作品之中。多学些政治,有利于生存。

  《金庸政治学》读后感(二):翻了翻

  《金庸政治学》读后感(三):家喻户晓的金文 无处不在的政影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了解金老爷子的书是从电视剧开始的,后来知道了这两个句子,再后来读了书。

  字里行间的味道实在多影视作品千百,说实话当初只是因江湖事热血沸腾,为江湖人扼腕叹息。《金庸政治学》带我从另一个角度审视金庸的作品,江湖事亦有政坛影:领导班子的更迭、绩效考核、回避规则,乃至潜规则。

  金庸说他不写政治,也有人说金庸曾为知名政治评论员,评政的不写政。我只能说,也不尽然,金庸只是不直接写而已,他除了精彩的刀光剑影如果再无其他,那是不足以支撑起他长达十四部书的架构的,书中人物关系、人物成长历程、故事脉络都有政治因素穿插其中,这样才合情合理。

  《金庸政治学》深刻剖析了每一本书的情节中所存在的政治情节,我虽未看完,但以被深深吸引,让我们共同挖掘《金庸政治学》更多的亮点吧

  写到结尾,突然想以此句结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金庸政治学》读后感(四):洒家很是喜欢但并不推荐的一本书。

  【这不是在选老婆,而是在选以后的人生道路。选黄蓉,就是选一条充满光明的武学之路——洪七公的弟子、黄药师的女婿,那注定是日后江湖的头号太子党。而选华筝呢?那也是一条光明的路,跟着成吉思汗开疆辟土,一直打到欧洲去,身为驸马爷,再多立点战功,能没前途吗?】——当然,把话说的这么直白也是需要勇气的,但不可回避的是其中所包含的各种策略。所以说政治是这个世界上最黑暗的东西,但伴随而来的权利却又是这个世界上最耀眼的东西。这本书以《射雕英雄传》《射雕侠侣》《书剑恩仇录》还有《碧血剑》为切入点,非常的符合洒家作为武侠迷的口味,在品读武侠的过程中把玩政治,这境界还真不是一般的高。具体内容完全没有必要在此累述,只是感叹作者真心是个金庸迷,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的法眼,进而在设定的思维下,道出一些另辟蹊径的门道来。这和洒家原本看的《江山》一般,暗线重重,细节多多,值得回味。可能这就是看武侠看金爷的时间久了,自然而然的产生的一种本能了吧。当然洒家作为一个伪金迷,在此无意聒噪,只是聊表对纯粹的侠之大者的仰慕和钦佩之情罢了,别无他求。

  《金庸政治学》读后感(五):金庸小说中最有政治意识的高手

  在一个论坛里看到说金庸小说中最有政治意识的高手是《笑傲江湖》里的方正。

  首先该书本来就是讲述的古代政治斗争。你说最后的赢家是谁?东方不败、任我行、左冷禅、岳不群这些有野心的人都死了。是令狐冲?也不是,他最后归隐了,而且也没有功名利禄。是冲虚道长?他和方正是一伙的,而且明显他是方正的副手。最后赢得就是方正了。很明显日月神教没了,五岳剑派也没了,少林抱住了他的老大地位。(我这里说的方正赢了,并不代表他是坏人,有野心。而是说他的目的很明确,保住少林在江湖中的地位。)

  在看一些细节。1,他为什么要收留令狐冲,传授给他易筋经。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左冷禅、岳不群他们要做什么。他清楚风清扬对他青睐有加,只有利用它才能和那些政治家们抗衡。所以要救他。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他还是把令狐冲拉到了他的同盟阵营来了。

  2,他为什么要放走任我行一行?他真的打不过任我行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方正放水了。他放走任我行有几点原因:首先,他留下任我行一点用处没有,相反还会惹来麻烦。其次,为了令狐冲,因为令狐冲和任盈盈很好。所以不让令狐冲左右为难,进一步拉拢他。再次,还有一个更大的对手等着他对付,那就是东方不败。他知道放走任我行,任我行一定会找东方不败报仇。从以上几点就能进看出方正的政治头脑。

  3,他和冲虚一直是同盟关系,但是通过全书可以看出,冲虚一直在前台,像试探啊,出主意啊等等都是冲虚上前,而方正都是在幕后,很少出主意说不好的话。

  真的是高人一枚啊

  《金庸政治学》读后感(六):潜规则,也是一种规则

  《金庸政治学(一)》,顾名思义,是作者《金庸政治学》系列的第一册。作者从政治的角度,巧妙分析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书剑恩仇录》《碧血剑》中,无处不在的“潜规则”。

  作者叶克飞,80后,大学时为《南方都市报》撰写专栏。爱淘碟,沉湎于成长片;爱读史,热衷于在蛛丝马迹中寻觅历史钩沉。发表影评、乐评、小说等数百万字,2008年开始在《南方都市报》连载《金庸政治学》。

  本书从派系、权谋、制衡入手, 乍看不过又是一本“职场宝典”、“官场手册”而已, 实则不然。政治,不外人事与制度两端。作者对金庸小说中人际关系、人事安排的解读,颇有精彩之处。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则是:

金老下笔无意,但每一次人手分拨、人员排名,以及很多个针锋相对的场景,都能让我与现实生活扯到一起,派系、制衡这样的政治名词总在我脑袋瓜里飘来飘去,几近走火入魔。

  其实,我并不喜欢这类书籍,原因无他,只是看了后让人感觉这个社会到处是黑暗一片,尽管事实上也差不多。潜规则无处不在,但我们心中不能只有潜规则。我认为还是得在自己心中留一片光明之地,否则人生活在这个世上也太痛苦了。

  作者的视角让我很排斥这本书,但他用的材料却又是我所喜爱的。在这种矛盾中,我开始阅读。因为是自己所喜欢的背景材料,所在在阅读过程中,我很少将注意力放在主题上,只是当作一个故事分析来看,居然很快就读完了。之后回味,内容不太记得了,但是阅读过程却感觉愉快。

  若有朋友对人际关系,或者人性、人心分析感兴趣,但又反感理论说教,这本书可以一读。 若有朋友对金庸小说感兴趣,想八卦一下小说背后的故事,这本书也值得一看。

  《金庸政治学》读后感(七):肯吃亏

  事实上,任何一个组织体系中,都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和谐,而在管理学里还有这样一个法则:当和谐程度过高时,内部的要求很容易变得松懈,也就容易出现决策失误,通俗点说,假如领导和下属们都好到穿一条裤子了,毫无距离可言,举目皆是兄弟姐妹,那反倒也耽误事——所谓过犹不及,内部存在党争倾轧,当然会导致执行力大幅下降,但内部的高度统一,没有不同声音,同样也会造成决策的偏差以及执行力的下降。

  很多人提及官场之道,总爱强调什么眼明手快、什么城府深沉,其实都是些小儿科的玩意儿,官场上最需要的,莫过于“肯吃亏”。  换句话说,最眼明手快、最能揣摩上意的,莫过于肯吃亏的人,城府最深沉的,也莫过于肯吃亏的人。

  狼狈其实是最恰当的表现——官场之上,该狼狈就得狼狈,该装傻就得装傻,适当的时候选择做个呆瓜,绝对不是坏事。比如说这些风月场上的事情,要是能像个小男生一样在皇上面前脸红,那效果肯定极好。领导不一定喜欢老实人,但最放心的就是老实人。至于拍着胸脯跟领导说“这事儿我最熟,我带您去乐乐”,那是弄臣才能做的事情——皇帝自然会养着弄臣,专门服侍自己开心,封疆大吏不该干这个,要做的是本职工作。

  政治婚姻有三种,一是平等的结盟,二是自上而下的笼络,三是自下而上,寻求进身之阶或者帮助。

  在官场上,很多时候都过犹不及,与其把工作做到“最好”,不如做到“挺好”,唐朝藩镇有“养寇”之说,精兵强将把农民起义军赶得到处流窜,但就是不将之消灭,为啥呢?“贼都没了,还要兵干吗”?这也就是“兔死狗烹”的道理。

  作为一个业务能力极其突出的人,他反而更应该强调团队合作,否则既不容易处理好业务,也很容易招人忌妒,但他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我们说考察干部时,协调能力往往比业务能力更重要,也正是这个道理,可以预见的是,领导就算真的想提拔张召重,民主评议这关基本过不了。

  《金庸政治学》读后感(八):把书读歪也是一乐——by林园林

  有些人总是在另眼看东西,或者说我们在看东,他却在看西。我们看《射雕英雄传》,看的是英雄乱世金戈铁马,他却能看出:洪七公不是个好领导,玩消失、没有处理好丐帮内部净衣派与污衣派的权力之争!我们看《神雕侠侣》,看的是孤儿成为大侠,他却能看出全真教在培养接班人问题上,阴晴不定,出了好多高人也出了好多小人。

  我想大多数朋友读金庸都是起于初中。我们跟随书中的主人公一起成长,打败大人、坏人、敌人,遇到朋友、团队和女人。可当我们读完这些书时,这个梦也就醒了,老老实实听讲、规规矩矩做功课,不许打闹、不许早恋。好像武侠情节跟现实完全不同。然而,叶克飞却在武侠与现实中找到了共通。金氏江湖成了披着幻彩外衣的职场甚至官场。

  叶克飞,专栏写手,爱读史,热衷于在蛛丝马迹中寻觅历史钩沉。2008年开始在纸媒上连载《金庸政治学》,此书一出,立刻引起围观。“郭靖是史上最强投资者,暗流涌动的全真教,洪七公不是个好领导,丐帮的路线之争与权力交替,成吉思汗的接班人之争,失败的李莫愁,铁掌帮的崛起与散伙,忽必烈的班底……”

  书中对于英雄、领导、悲剧人物以及帮会教派的政治立场与斗争给出了全面的分析与解答,使我们从中获得混迹当今职场与社会的法门,让我们的生活为之简单而感到自在局中可自清。而他又在以旁观者的身份谆谆告诫以自清而居的我们,每当我们想反驳时,却又找不到任何借口,只能承认作者对金庸武侠了如指掌、浸淫至深。

  说到此书的妙处,融会贯通了武侠与政治职场在其一,语言在其二。诸如全真教不知道少生优生落得个武林除名的下场,让你在暗骂有理的同时,常常会心而笑。

  叶克飞就是这么个指东挖西的人,让他读史,他偏给你讲笑话,让他读武侠,他偏给你深挖政治,又能以自己的独特悟性,道出你看到的却想不到的东西,表面上似乎是走火入魔了,实际上却是开创了新的门派——歪读门。立派宗旨就是:把书读歪了,也是一种乐!

  《金庸政治学》读后感(九):心里有了潜规则,就到处都是潜规则

  后记 读书读歪了也是种乐趣

  叶克飞

  我爱读书,书房里除了占据整面墙的书架上塞满了书之外,地上也堆得满满的,几无落脚之地,但偏偏以下几类书是我从来不买、从来不看的——修养类、成功类和心理调节类。

  之所以缺了这几类,是因为我坚定地认为书跟女人的打扮一样,若隐若现总显得更诱惑些。一本书若全是赤裸裸地讲大道理,那就无趣得很,跟保险公司晨会时所喊的口号没啥区别——我们都知道,不是天天嚷嚷“我要成功”、“我不是一般人”就能成功的、就不是一般人的。同样,大道理不是读书能读出来的,“悟”出来才能受益终生。换言之,死读书还不如不看书,你得读出门道来、读出花样来,要借着读书的机会悟道。

  所以,我读书讲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读史读小说都少不了不停琢磨,有时候还把几本貌似不相关的书联系在一起看。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我连读《男人装》那样的男性杂志都能总结出一堆道理来。不过,我自认功力不够,有时候一不小心就把书给读歪了,像金庸的小说,翻来覆去读了很多遍,愣是被我看出了一堆潜规则——比如红花会、天地会的内部关系,比如各大门派的变迁轨迹,比如选掌门选当家选盟主的种种“黑幕”。

  有人可能会说了:你要是分析左冷禅、岳不群的勾心斗角,那也就算了,但红花会、天地会群雄义薄云天,你怎么也往潜规则上面扯呢?

  好吧,我承认我把书给读歪了,把金老的十四部名著都给曲解了,但这种“过度解读”于我来说实在太有意思了。金老下笔无意,但每一次人手分拨、人员排名,以及很多个针锋相对的场景,都能让我与现实生活扯到一起,派系、制衡这样的政治名词总在我脑袋瓜里飘来飘去,几近走火入魔。于是,我鼓捣出了《金庸政治学》这样一个系列,并厚着脸皮标榜其为“官场手册”、“职场宝典”。

  怪不得有人说,潜规则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这种以牵强附会为己任的人来说,心里有了潜规则,就到处都是潜规则。

  《金庸政治学》读后感(十):心中有政治,处处有政治

  心中有政治,处处有政治

  评《金庸政治学》

  武侠小说乃成人之童话,乍一看和政治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小说经常借古讽今、从故事中汲取人生的经验等等,这些年来《三国》屡屡被水煮,《西游记》也多次被引申到处世哲学和管理常识,就是这个道理。喜欢金庸的读者可能最喜欢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显摆自己,小叶的《金庸政治学》也是一种显摆方式,只不过他的显摆方式比一般人高级,他从“做人做学问”的研究角度出发,把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用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颇有影评的味道,既有高度,还有亲和度。看过金庸小说的读者,继续看小叶的书,还能跟着更高级地显摆一下。

  金庸的武侠小说都能追溯到对应的历史朝代:《射雕英雄传》的元朝初期,《书剑恩仇录》中的乾隆时代,《碧血剑》的明末清初;在承接历史的过程中书写一个不为人知的“非官方组织”中的存在,然后再用相应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填充其间。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人物刻画的逼真,毕竟和历史有一定的关联;津津乐道的是情节描写的精彩,历史、文化和人与人的感情杂糅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大餐。金庸先生开始写武侠小说的时候,当时的身份是明报的政治评论员,将他的政治思想放入到他的武侠小说中,也属于一种顺理成章的写作思维。有句话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江湖规矩。按照我的理解,这个江湖规矩里面就掺杂着很多的政治,有个人政治、小团体政治,甚至是国家的政治。政治是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武侠小说中的帮派、侠客等在闯荡江湖争权夺利中形成的特定政治,与官场中的“潜规则”一样精彩,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办公室政治、处世原则。如果能在阅读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政治基础上,融会贯通并应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也是一次相当不错的心路历程了。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佛,就能处处看到佛。同理,小叶的《金庸政治学》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政治,便能在万事万物中读到政治,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更是如此。小叶自称是“歪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并为之乐此不疲,如前所述,这恰恰是一种金庸粉丝对于金庸武侠小说的显摆方式,让我们从金庸武侠的情节中走出来,回到了这个处处充满着政治的社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金庸政治学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