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江南》是一本由谈正衡 王毅萍等著作,10.00元出版的15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舌尖上的江南》读后感(一):值得细细品味的一本书
虽然有几篇文章写得比较散,总体来说,这本说还是值得一读,一杯茶,一个小屋,感觉还是不错的
《舌尖上的江南》读后感(二):舌尖上的清新
提到江南 给人的感觉便是小桥流水人家 细雨朦朦 温婉的女子 等等清新的感觉 而本书的文字亦给人一种清新细腻的感觉 分块的介绍非常明确了然 看过之后 想通通去江南游历一番 痛痛快快的吃上一番 很值得购买的书~
《舌尖上的江南》读后感(三):可仔细品味的一本书
不知道是编者有意而为,简短的小文章还就像吃一道好菜,意犹未尽之时已经结束
《舌尖上的江南》读后感(四):谈老师的文章在上面
乍一看以为跟着《舌尖上的中国》想火一把呢,一看内容才知道,不是的,文人的吃法,吃出品味.
《舌尖上的江南》读后感(六):又一个舌尖上的菜单?
看到目录,真的像一本菜单,萝卜、茄子做出的菜或者是臭豆腐也让作者写出这么犀利的感受,吃东西还得有文化?还有那些菜的做法,作者指出了关键所在,是菜单,也不是菜单。
记得李幼谦的“鸭血和它的粉丝们”,——鸭血粉丝上面多有一撮香菜,葱绿葱绿的,鸭血像一块块紫玉,紫红紫红的,粉丝纠缠其间,雪白雪白的,还有象牙白的鸭绵揪揪的……
《舌尖上的江南》读后感(七):一般般,内容太少了
感觉很朴素的一本书,内容比较少啊
《舌尖上的江南》读后感(八):美味的食材闻所未闻,美味的食物慢慢消失
名为《舌尖上的江南》,不如讲是江南的民俗饮食文化更贴切,虽然通篇都是讲各种各样的吃,但是其中蕴含的古今历史却能够娓娓道来,吃的不仅仅是一道道美食,吃的更是一道道文化大餐,没有序言没有后话,就是那样直接了当。从蔬菜、鱼,到小吃,简单而直白,却没给人突兀的感觉。好多美味的食材闻所未闻,好多美味的食物正在慢慢消失,只存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生长在长江边,能够感受到长江鱼类逐步的消亡,江刀已经很少见到,江鱼的品种日渐稀少,现在快餐文化的普及让我们离我们传统的饮食文化渐行渐远,急功近利的心态让我们吃什么都不放心,也很难吃到原汁原味的好的食物,希望传统的美食继续存留在我们记忆中并一直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书中好多东西都没吃过,但是看到书已经闻到其香尝到其味了,有机会一定会去尝下书中提到的美食。
《舌尖上的江南》与前不久很火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是讲述大酒店里的鲍参翅肚,而是百姓的家常小菜。
书中有几道美食我居然也吃过。可见里面的食物并不难寻,但有些又带有独特的江南气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俗话果然没说错。
在每篇美食的最后还夹杂着作者对人生的一些感慨,让我在品读美食之余又多了几分思考。也不知为何,我最喜欢描写辣椒的一篇,“这辛辣的红椒,一下子就把平素清淡的日子提出味来”这句话好像把我多年一直特别喜欢辣椒的原因和感觉表达了出来,它为我们平淡的生活添上几分刺激。
在一本讲舌尖上的外国的书《吃》中,有两个关于食物的熟语。一条是“没有小鲱鱼就没有犹太人”。在东欧乡村,只能以干豆类为主食,常年缺乏动物蛋白,所以他们每顿饭将些许熏干的鲱鱼作为开胃菜,久而久之,变成犹太人片刻不能离的口味;一条是爱尔兰的名菜“马铃薯指一指”。先水煮一锅马铃薯,然后在餐桌上方用细绳悬起一块腌猪肉。吃饭时用叉子叉起一块马铃薯,朝腌猪肉指一指,再放到嘴里咀嚼,据说味道特别好。
所以读《舌尖上的江南》,除了顺着读的诗意,一片阳春野趣,一段绿豆糕的格律之美种种,名为食,其实叙的是一派江南山水的情趣,名为食,其实叙的是乡愁。穷人的味蕾,总是深如刀痕,吃下去的不仅是食物,还是人林林总总的过去;烈火烹油、慢炖细煮,酸甜咸辣也罢,苦也罢,烹调的也是一生无法抹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