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泉》是一本由(美)安·兰德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9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本文的题目纠结了很久,到底是浪漫的理性主义还是理性的浪漫主义?安兰德的《源泉》的主人公洛克,他的真面目确实让人费思量,不得不让人多想。
花了一周的时间看完这部80万字的小说,按照本人阅读的常速来说,这次是完全是新手上路。作为新手总是有着望断天涯路的惴惴不安和些许期待的。《源泉》的主人公洛克却没有这种焦虑,或者说紧张与兴奋并存的复合情绪——刺激,他是个老司机,不,他是天才,他是尼采仰慕的超人,不管是他的智商还是情商(无相境界),不管是他的建筑师专业知识还是他的职业精神(professional Spirit),他的超人意志已经先验地被安兰德预设好了。一出场,他就已经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独孤求败,时时事事保持着人剑合一的状态,他宁愿被开除也不愿意更改自己的毕业作品,而我们大部分人在临近大学毕业时还在苦苦地等候应聘单位的用人意向。从开头,我们就可以觉察,这将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甚至带有一丝魔幻色彩。好在这是小说,不然没文凭的洛克是和《平凡的世界》男主角孙少平一样在搬砖还是在黑心煤矿挖煤得了矽肺无钱医治朝不保夕都两说呢!作为茅盾文学奖获奖者路遥因《平凡的世界》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而安兰德因《源泉》和《阿特拉斯耸耸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个人感情出发,实在禁不住要拿文化的西方中心主义来说事。
故事情节毫无悬念地向主人公遭受的各种折磨推进,仍然是按照尼采的超人哲学演绎。超人是在不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憎恨、嫉妒、顽固、怀疑、严酷、贪婪和暴力只能是超人更坚强。超人洛克终于去采石场做小工了!能不能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 稍微为超人洛克增添一丝人间烟火的情节,就是他"强奸"了采石场老板、建筑业大咖弗莱肯的女儿多米尼克。超人也是有欲望的,也是有性冲动的。可是他超出善恶观念之上,不受良心的责备。这依然是超人占有一切,无视一切,征服一切的性格维度。很奇怪,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没有基于女性性的自由权让洛克受到法律的严惩,却反而让被害人多米尼克显示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爱上了洛克。或许被害人早已爱上了强奸犯,只是半推半就?这怎么可以?政治灰常灰常不正确!!(好羡慕哦!)也许1943年本书出版的时候,美国女权主义还处于潜伏期。20世纪60年代在黑人民权运动的启发和鼓舞下,才有了美国历史上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与超人、精英截然相反的概念是庸人、群氓,用小说的话说是二手货。哎,二手货这个词语让人联想到处女呀!对的,多米尼克被强奸的时候就是处女,啊,她的第一次原来是给超人的祭品啊!本书中最大的二手货彼得在大学是个循规蹈矩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多米尼克的父亲弗莱肯与海耶合伙开的建筑师事务所。他是个精于算计的人,在群众眼中是个勤奋上进的人,他的事业顺风顺水,终于通过气死海耶成了建筑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并娶了多米尼克这个被洛克玷污过的"二手货"。关于情节,实在不想说太多。对于本书来说,所有的情节铺垫都是只是为了引出洛克在最后一章法庭审判上的那一通超人意志的演说,这也是作者安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的宣言。安兰德在该书二十五周年再版序言中所说的:"这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和目的:'理想人物的形象化'。对道德理想的描写,作为我的终极文学目标——其本身是书中所含的任何说教的、理性或哲学的价值观的目的——只不过是手段而已。"我认为她这么说是不诚恳的。作为小说人物,她笔下的每个人性格都比较单一且极端,好像仪器一样精密标准而界限分明,故而有人说她的表达描述能力是低下的,或许这也将被她视作二手货的仇视。她在序言中还表白了自己对尼采哲学的极不赞成,可是她又将尼采《善恶的彼岸》中的一段话作为《源泉》表达的情感的注解:在此,对作品本身的层次和地位具有决定意义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那种信念 ——再一次采用一个宗教的惯用语表达一种更为深刻的意义,这种信念就是某种原始确定性,而每一个高尚的心灵自身都具备这种确定性,那种东西是无从寻觅的,无从发现的,或许也是不可或缺的。高尚者必然怀有自尊。"
尽管情节简单,人物朴素,但本书还是值得花上一周的时间去读,并花上几个晚上去思考的。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很少表达过这样的人生观。今天,这种观点实际上并不存在。然而,人类青年中的佼佼者正是抱着这样的观点走上人生道路的——他们怀着不同程度的渴望和激情,经历了几多沉思和几多痛苦的困惑。对于他们大多数人来说,那甚至还算不上什么观点,它只不过是一种朦胧的,仍在摸索中的、还没有界定的意识,这种意识得自他们未经风雨的痛苦和难以言表的快乐。那是一种抱着莫大希望的意识,在这种意识里,人生是重要的;伟大的成就是人力所能及的,以及伟大的事业就在前方。"
quot;人类或者其他任何活着的实体,在生命之初不是放弃,不是自我唾弃,也不是对自己的存在进行诅咒。那些都是需要一个腐败和堕落的过程的,这一腐败过程的速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刚碰到压力便放弃了;有些人出卖和背叛了自己的意识;有些人不知不觉地慢慢熄火了,却从来不知道自己何时已经失去了这种意识。然后,长者们蜂拥而上,百折不挠地教导他们说,成熟就是摈弃个人见解:放弃了价值观,他们便获得了安全感;失去了自尊,他们便具有了实践的可能。此时,所有这一切意识都消失殆尽了。然而,少数人坚持了下来,继续前进,深知这种热情是不可背叛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如何使这种热情具有一定的目的,他们修正它,使之成型,并最后实现它。但是,无论前途如何,在人生之处,他们便开始寻求生命的无限潜能和人类的高贵身影。"与这本书相映成趣的是,同为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加缪早一年出版的《局外人》则描述了极端理性导致的另外一种结局。默而索理性地孤独地生活着,宛如一个局外人。在毫无缘故地射杀了一个阿拉伯人之后,他被逮捕,被审判,被要求忏悔,他仍然如局外人一般,既不否认事实,也不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护,他忠实地表述自己。不出意外,法庭判他死刑。“局外人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由那个世界本身所孕育的,默而索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本书写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时期,西方世界正处于战争的恐慌之中,人们对社会充满迷惘,精神没有归宿。默而索们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他们孤独、痛苦、冷漠,但又不甘于被现实的世界如此凌迫,于是他们变成了世界的局外人,自我成了自我的陌生人。他们以冷漠来反抗生活,却最终未能逃脱在命运面前的惨败,悲剧是注定的,但蔑视悲剧的态度却让他成了一名挑战荒谬的英雄。
在既定的社会准则下,人的命运是未知的,是不可控地被裹挟着的,要么异化,要么被审判,于是,想做个真诚地忠于内心的人还是做个随大流的人,是至今为止,很多人都面临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默尔索。”
那么,同样的是理性主义,到底是做洛克还是做默而索?
本书不光适合青年阅读,而且适合仍然向往诗和远方想要避免停滞感的中年人。虽然,要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理性的人,一个创造者,要经受各种折磨,会精疲力尽垂头丧气,但是好在总有《源泉》这类红牛饮料给你加油!
《源泉》读后感(二):安兰德带给我的一次冲击
刚毕业1年的时候,遇到瓶颈,繁重的工作和混乱的环境,整个圈子充斥着一股动荡和浮躁的气息,普罗大众一如既往的迷恋着至高无上的“妙手仁心”,殊不知我们都害怕成为下一个华佗。
在纠结离开还是留下的时候,我看到了安兰德的这本《源泉》。第一次读下来,说实话,很激荡人心,那些青年的志向,为理想拼搏和坚持,一种彻底的理性贯彻始终,让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懂得了美国的自由。
其实要说故事本身,很简单,两句话就能说完,就是一个才华过人的建筑学生肄业后努力奋斗,从工地小工做起,最后终成一位建筑师,并抱得美人归。咋一看,好像是我们朋友圈里常见的鸡汤文,的确,主人公的经历也确实曲折坎坷,但,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故事线外那些若影若现的思想,那些千百年来被无数哲学家探讨思忖的难题,在这里,得到了另一个版本的诠释。
这是一本勇于把“个人主义”凌驾于“全体福祉”之上的著作,在这里,个人主义不再被赋予原罪,反而是那些坚持个人理想、勇于开拓创新的人,带领着这个世界朝前走,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到这里,我才恍然意识到,是那些发明家们,用自己的心血给了我们所有人更便利、更舒适的生活。在那些追逐利益的背面,正是我们享用现代生活的成果理当付出的费用。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的进步让全世界所有人都享用到了更加丰富的物质,饥饿、疾病、自然灾害大大降低,同200年前的人们相比,我们过着更加幸福的生活,这一切都是那些勇于开拓的先驱者披荆斩棘带给我们的,这,就是安兰德在全书中努力为那些“个人主义者”的辩护。
难道有人辛辛苦苦种出了粮食,就能因为一句你说你饿了,要吃饭,就该白送给你么?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强盗逻辑”。
全书默默的在故事线外阐释了美国梦的精髓,鼓励每一个人为自己的梦想拼搏奋斗,并且整个社会保护你的奋斗成果,也心甘情愿为你的付出和成就买单。
. 那些赞同“我弱我有理”的人,还是不要看这本书了,毕竟真还挺厚的,不是真爱,还挺难有耐心读完。
《源泉》读后感(三):天才的自信与坚持
关于哲学我算是一知半解,也可以说是根本不懂,关于文学只停留在文字表面的功力之上,但是关于这本书我想说的是,于文学价值确实不令人十分满意,但于哲学价值可能有它自己的存在空间。
不懂英文,所以不能读到原著,翻译的水平往往决定一本外国文学的好坏,对于书中一些翻译得晦涩难懂的句子往往要读两到三遍才能明白。我不知道是原文如此还是翻译的笔力有限,但好在,读懂了。
我印象中的创造者都是富有激情的,但洛克的冷静克制还有他近乎不理世俗物我两忘的境界还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其实在最初的故事里,我看着洛克的坚持,看着冷峻的微笑,看着他对彼得的宽容,对所有名利的不屑一顾,那似乎不是一个通常的人类的存在。这世上竟有冷漠至此的人。但当我看到他对多米尼克的爱,对华纳德的爱时,我明白,这是一个如此至情至性的人。
但是我一直不能明白,多米尼克为什么要离开,而是和彼得结婚,继而又嫁给华纳德。虽然后来说服自己说,她的离开是怕,怕不能承受那些非议,那些加诸在洛克身上的所有不幸,还有一种自我惩罚。但这并不合情理,实在让人费解,所以我权且用这种解释来回答自己吧。
华纳德最后的失败让人看着心碎,当你拥有一切的时候,也许是最身不由己的,华纳德如此。他将洛克的照片取下,再次称乎他为洛克先生时,一切又回到他最初的生活,那个出卖灵魂而得到一切的人。但是他是如此清醒的知道自己所有失去的人,比起那些从来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二手货,却还乐此不疲地做着二手货的人们来说,他更加痛苦。
托黑的鄙劣让人憎恨,他将所有平庸推向神殿,却在一旁无赖地笑着,然后自己走上神殿的最顶端,但他怕洛克,喜欢与华纳和多米尼克斗。洛克对他不是屑的,这连他自己都觉得没意思,他想得到洛克的哪怕一点点评价,但洛克却从不对他发表任何意见。并不是没有,而是不屑,他的目的其实昭然若揭,还有什么再讲的必要,只不过世人被蒙骗的看不清事实罢了。
其实用了那么多文字来叙述这样一个故事,最终我只想说一句,你要有足够的才华才能支撑你足够的自信与坚持。
《源泉》读后感(四):我们无处可逃,唯有逃向自我
极不喜欢书的装帧,看到腰封上一连串标签,厌恶之情涌了起来,什么,又是一本“心灵鸡汤”么?
是的,不论评价,不论标签,对书的判断,一如对你自己人生的判断一样,永远是捏在自己手里的。如果那些评价和先入为主的概念动摇过你的审视立场,那不过是一次对你独立判断能力的检验和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勇气的挑战。
不论在哪个时代,在哪个社会,在哪种或打或小的环境中,这样的检验都不可避免,而那样一种独立判断的精神都至为重要,
“独立是人类衡量美德和价值的唯一尺度。”
如果把这本书在脑袋里压缩的话,在所有人物、背景、情节都灰飞烟灭之后,在一场巨大的精神洗礼之后,留下的或许只有这句话了。
那不仅仅是一种人类崇拜的论说,不仅仅是对人类理性的推崇,而是对人类保持自我,用即渺小又无限伟大的自我去对抗非理性无原则放弃思考的集体意识的勇气的支持。这种勇气,是那些自诩为长者的人蔑视的,是你的同伴们或为之迷茫,或逐渐放弃的,是你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缴械投降的。而当你正在思考这种勇气的时候,当你正在为之挣扎、经历困苦的时候,你正在经历人类最伟大的自我救赎,这个时候,你会想起作者,想起她告诉你,人类有这种抗争的可能,而你,不要轻易放弃。
想一想,你是不是讨厌那些跟在权利背后舔其屁股的人,你是不是蔑视那些明明无权评价他人却掷地有声地品评他人优劣的人,你是不是无法忍受卑躬屈膝依靠他人的人际关系存活还沾沾自喜的人?
你厌恶的不是这些个体,而是这些个体背后混乱的社会秩序,是在社会秩序里一张更大的无形的网,一张人们趋炎附势,放弃思考,放弃判断的网。
可是当今世界,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样一张网织成的。
你固然渴望逃脱,但是又能逃到哪里去呢?在这些荒谬的现象中,人,就是荒谬本身,你也是荒谬的一部分,你,又可以逃到哪里去呢?
或许这本书给予了一个出路,逃到自己的思想里去,逃到自我中去,逃到专属自己的坚固的堡垒中去。
或许不该用“逃避”一次,该用“回归”,从'回归“中找到力量,找到源泉,找到对抗的法则,那便是坚持独立的自我,纵然无法逃离荒谬的世界,但是能在自己心中保持一汪清泉,也即是保卫住了自己生命的唯一法则,和不灭的生命之火。
《源泉》读后感(五):愿我们不被这个世界绑架,勇敢做自己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最值得庆祝的事情就是,遇见了安兰德的《源泉》,遇见了迷笛音乐节。它们让我更多的去关注自己本身,而不是别人。
将近900页的大部头,前后差不多20天才读完。
一开始就被封面上安兰德写的再版序言深深吸引了:
《源泉》之所以具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对青年志气的认可,同时它歌颂了人类的光荣,显示了人类的可能性有多大。
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完全理解和 完全实现人类的才能,而其余的都背叛了它。不过这并不重要。正是这极少数人将人类推向前进,而且使生命具有了意义。
我所一贯追求的,正是向这些为数不多的人致意。其余的人与我无关:他们要背叛的不是我,也不是《源泉》。他们要背叛的是自己的灵魂。
世界上有两种人,坚持自己的人和背叛自己灵魂的人(或者被世俗绑架的人)。
按照安兰德的说法,我们大部分人是背叛了自己的灵魂的:没有自我,生活在别人的意识里,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追求别人眼中的“伟大”。就像书中的彼得吉丁一样,他人就是他的动力和首要关注的东西。他原本不想搞建筑,他只是想被人称作建筑师,让人羡慕。他借鉴别人的东西,因为他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他为了别人眼中的伟大放弃了自己唯一真正想做的事—娶凯蒂。他一直被托黑利用,操纵,走向毁灭。
我们大部分人也许都被生活所迫,被世俗所迫,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不敢叛逆,因为世俗会告诉你,你到这个年龄该结婚养小孩负起家庭的责人,世俗会告诉你你太异类不会有好下场。很少有人会告诉你,坚持自己想要的你才会真正的快乐。我们都被世俗绑架了,我们也少有洛克那样的魄力,在自己一贫如洗甚至连房租都交不起的时候,还能对只要自己肯妥协就能赚到的大笔财富视而不见。
我们大部分人时常觉得不快乐,因为每一种类型的快乐都是个人化的。我们生命中最伟大的时刻是个人的,自我激发的,而非被触动的。
而那些坚持自己的人,会一眼分辨出来自己的同类。他们会根据这种品质来选择朋友---一个自我满足的我。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他们不害怕这个世界,只对自己的心灵负责。他们做事情是喜欢做这件事,而不喜欢这件事的结果,结果仅仅是第二位的。他们看中的是工作本身,而不是那些为之工作的人。如果他们所做的工作得到别人的认可,他们会喜出望外,可那并不是其工作的真正动机。它不是其工作的理由,也不是对其工作的奖赏。
我已经意识到并且承认我是生活绑架的人,但我会努力,不背叛自己的灵魂。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人可以帮的上忙,用洛克的话就是:
“一个人是不可能伤害另外一个人的,在任何重要的方面都不可能。既伤害不了,也帮助不了。”
最后,是洛克被迫和多米尼克分开时候对她讲的话,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
“你一定要学会不害怕这个世界。不要像你现在这样被它束缚住。永远不要被它伤害,就像你在法庭上没有被它伤害一样。我必须让你知道这一点。我不能帮助你。你必须找到自己的路。当你找到的时候,你会回到我身边。他们不会毁掉我的,多米尼克,他们也不会毁掉你。你会赢的,因为你已经为自己选择了最艰难的方式来赢得自由。我会等着你。我爱你。我为我们将必须等待的时光而向你说这些。我爱你,多米尼克。”
写于2016年1月17日。
以上。
《源泉》读后感(六):人自身。
安兰德在序中写道: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完全理解和完全实现人类的才能,而其余的人都背叛了它。。。。。。他们要背叛的是自己的灵魂。
叔本华将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区别分为三项: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和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而在其中,对人的幸福快乐而言,主体远远比客体来得重要。
歌德也在自己的观点中说到:大众,不分贵贱,都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
安。兰德在《源泉》中也向读者传递着这样的观点:人自身,才是一切的源泉。
撇开意识形态的成分,不做唯物唯心的区分,就仅仅从何物能让人真正的平静、充实、强大和无憾的角度来说,唯有人类自身。
《源泉》讲述了建筑师霍华德洛克如何坚持内心对抗社会,最后走向成功的故事,它不单纯是本小说,更是本哲学著作或者说是一部宏大的灵修著作。安兰德对青年志气的认可,让人们看到了人类的力量,看到了人类无限大的可能性。主人公洛克,从价值观角度来说,是一位典型的个人主义者,他不关心身外的财富、地位、世俗、评价,他只关心自己想要做的,自己内心真正显现的东西。从社交学角度来说,洛克是及其不和谐的一份子,他始终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懒散样子,懒散中让人感觉到被忽视的气愤。
“你为什么不说说你对我的看法呢?”
“我为什么要对你有看法。”
“我对你没有看法”是洛克一生的写照,他只忠于自己的内心,从不受他人及其社会评价的影响。而他的这种超强的意志,坚定的内心,永不妥协的人生轨迹,正是威胁到其他人的东西,让其他人感到不爽甚至害怕。因为其他人都不愿意直面自己的灵魂,洛克却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灵魂。
有着相同内心灵魂的老卡麦隆对要为落魄的、被社会排挤的他工作的洛克说:“把你所学到的东西浪费在一个你永远无法达到的理想上是没有用的,这个理想他们永远不会让你实现。那没有用。你那么了不起的本事会把自己折磨得痛苦不堪。背叛它吧,洛克,现在就背叛它。。。。。你不懂,可是我懂。不要让你自己走这条路。离开我。去找别的什么人吧。”
老卡麦隆的一生坚持内心对抗社会,到头来仍然输了,自己老来以酒浇愁的苦闷,让他清醒得认识到这条路的艰辛和不现实,虽然无比欣赏和喜悦着洛克,但是他不能自私的留下洛克去重蹈他的覆辙,当他违背意志说下这些的时候,那种被迫的妥协,那种怜惜洛克的无奈,那种想抓又不要放手的挣扎,老卡麦隆露出最最痛苦的表情,洛克笑了。
“那您当初背叛自己了吗?”洛克依然坚定。
当洛克有了自己的事务所,当洛克最终能够只按照自己的设计接活,这是对老卡麦隆的肯定,说明老卡麦隆没有错,只是时间不够多。
吉丁彼得,是与洛克相反的一个人,内心不坚定,不强大,容易被社会推着走,在安兰德的笔下,他就是一个背叛灵魂的其他人。当洛克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吉丁感到令人作呕的怨愤,他不愿意面对这个事实,决定像是对他的污辱,觉得让他丢脸。他去向洛克求证,或者说是向自己求证。
“那你是没把握了,霍华德?是吗?”
吉丁想听到洛克说:我没有把握,我一定会失败的。吉丁想要告诉自己,洛克是错的。因为吉丁也有这样的梦想,只是他顺应了社会的需求,只是他背叛了自己的内心,现在洛克这样做了,他无法接受洛克会成功的事实,他希望听到洛克的不坚定,这样他才能肯定自己,才能相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吉丁彼得是洛克的相反面,他不希望洛克成功,因为洛克的成功是对他的否定。而老卡麦隆而是洛克的前世,他知道洛克将要面对什么,爱惜洛克却不忍让洛克背叛灵魂,洛克的胜利是对卡麦隆的肯定。一个人,要幸福,要有创造力,要强大,这些源泉都在于内心,吉丁放弃了。一个人,要将自己的创造力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还是离不开时机和社会,卡麦隆的时间不够,他走在了社会之前,走在了时代前,当然,洛克,结合了二者。
内心强大者,不需要外界的肯定,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最好的,这与叔本华所说的“骄傲”不一样,骄傲者知道自己的力量,不需要从别人的肯定中肯定自己,但是骄傲者看重别人的评价,在乎自己在他人那里的表象。洛克不需要,因为他走在外界之上。
内心非强大者,必从社会中寻求肯定,以坚定自己的选择。这就是叔本华所说的“虚伪”,虚伪者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表象,自己不坚定,不确信,需要通过他人的肯定来肯定自己。
为人,为事,都不能违背灵魂。
为人,为事,都不能随波逐流。
《源泉》读后感(七):我们都是幸运的人
本书评转自我自己的知乎回答
作者:延聿竹巩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919375/answer/3451946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源泉》一书13年再版之后售出约两千,均到盐城一市不过五六本,就连北京一年也只卖出去二十二本(好吧,不包括网上数据)。不出意外的话,盐城也就只有在工学院图书馆才收藏了这两本。幸而能读到。读完每一本当代外国文学后都是这样,好像被什么启了似的。想到一本外国文学中国首印不过万本,随即大为庆幸。十数亿人中如我般幸运的,不过数千人罢了。
14.12.04
——————————分割线
上面的答案是半年前写的,显然当时是文不对题的。但是没想到非还是有人给赞。半年后登上来一看感动得都要哭出来。所以打算好好(慢慢)回答一下。
这书我是在我们学校图书馆找到的,当时正巧要去建筑认知实习,八小时大巴车要有本厚厚的书来打发,于是我选了这本。看了开头,大呼好巧,这书居然是关于建筑的。
那时我大二,对建筑算是懵懵懂懂。对于现代派和古典派的争斗仅仅停留在建筑概论课上的几句话。看了这本书,我大致知道这个主角是个新锐的建筑师,但是后来越看越不对劲。这些个人真的是因为建筑风格而责难他的么?
显然不是。
单看一本源泉虽说也无大碍,但是看了《阿特拉斯耸耸肩》和《一月十六日夜》之后,想来可以更好地理解安兰德的理念。说实话,安兰德的小说文学性算不得多高,人物的形象、对话,情节的设置,场景的渲染跟大师是没法比的。她的小说中最闪光的地方是哲学观点。作为一个人,应该追求怎样的生活方式。是昏昏碌碌地将自己隐于平庸大众之间,还是奋发立于众人之颠。作为一个社会,是应该是人人争先而创造价值,还是人人庸碌而求所谓的平等。安兰德完完全全地肯定了人作为个体的价值,告诉大家不用将自己托庇于群体。这是安兰德给我最大的启示。
无论是农业时代还是工业时代,人总是要托庇于群体的。一个人不可能种出来够所有人吃的庄稼,一个人也组不成工厂。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越来越可以和整个世界抗衡。而传统的群体恐慌于这一改变,当然这一恐惧也是理所当然的。而在群体和个人抗衡的这个节点上,各个国家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安兰德告诉我们,不肯定个人的价值,就无法肯定创造。如果逼迫个人屈从于集体,那无异于扼杀整个世界的活力。这就是《阿特拉斯耸耸肩》中的世界。
当然,安兰德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她给出的解决方案不一定对。但至少让我们这些从小在集体主义熏陶下长大的人,对世界有了一种新的视角。这就是让我感到幸运的地方。最上等的书提供的是看问题、看世界的新角度,这样的书看得越多,你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就更多。书是用来拓展眼光的见识的,所以我推崇安兰德和她的书。这类作品其实在中国是不怎么流行的,而且国家的引进也有层层限制。之前先锋书店就说过,一部外国小说在中国首印也就不过几千册,匀到一个城市不过也就几本,我才生出这个感慨。豆瓣、知乎、微博这些地方整天有各种读书人推荐书籍,我们便以为看书的人很多。但事实上,如我们这么幸运的人是很少的。所以如果你遇到一位和你看过同一本书的人,请带着友好,向ta致意吧。
《源泉》读后感(八):“一手货”的进退两难
《源泉》是安·兰德的成名作,出版时遭到美国十二家出版商拒绝,大都声称:太理想化,太有争议性了,是无法卖出去的,因为它根本就不可能有读者。最终《源泉》被博布斯—美林出版社接受,据说是一位编辑对老板以辞职相威胁,才使《源泉》得以问世。“如果你不拿下这本书,”那位年轻气盛的编辑打电报给出版社总公司,“那么我也不再是你的编辑了。”时至今日,《源泉》的全球销量已达到2000万册。正如洛林·普鲁提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所说的那样——“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一本由一位美国女性写就的有思想性的小说”,《源泉》经过七十年的检验,已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安·兰德是俄裔美国哲学家、小说家,她在小说中强调理性、自由、个人主义,她的哲学理论和小说开创了客观主义哲学运动。兰德在其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附录中说:“我的哲学,在本质上,是将人类当成英雄一般,以他的幸福作为他生命中的道德目的,以他高尚的行为达成建设性的目标,以理性作为他唯一的绝对原则。”《源泉》就表达了她的这一思想。
全书主要围绕洛克和吉丁这两个人物展开叙述,洛克是一个建筑设计天才,不过,因在设计课程学习中拒绝模仿过去大师的风格被建筑学院开除,而吉丁是一个平庸之辈,众人眼里的好孩子,在建筑学院以学生明星、学生会主席的骄人成绩毕业。“建筑不是一门生意,也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为了一种证明地球存在的快乐而进行的一场战斗献祭。”洛克抱着这样的想法,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违心地去赚钱,甚至是生存。而吉丁为了出人头地,不择手段,什么卑鄙下流的手段都在所不惜。“他着装考究,并且观察到人们在注意他的着装。他在离公园大街不远的地方买了一套公寓,虽然不大,但很时髦,他买了三幅很贵重的蚀刻铜版画,还有他从未读过的某部古典名著的第一版,买来后他连封套都不曾打开过。”
一个为自己的内心而活,一个则为活给别人看。此二人的命运,自然是一个处处碰壁,一个春风得意。不过读者如果认为吉丁是极其自私的人,那就错了,在小说里这被称为真正的无私。洛克如此评价:“他想要的不是伟大,而是被人认为伟大。他原本并不想搞建筑,他只是想被人称作建筑师,让人羡慕。他借鉴别人的东西,因为他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这才是你们所谓的真正的无私。他所放弃和背叛的是他的自我。可是所有人却都说他是自私的。”这种人是“二手货”,“不是创造,而是夸耀。不是靠能力,而是靠友谊。没有美德,但有影响力。”“一个真正自私的人是不为他人的赞扬所动的。他不需要那些赞扬。”就生活遭遇来讲,洛克是可怜的;不过就生命质量而言,吉丁则是可悲的。人若赚得全世界,可赔上自己的灵魂,又有什么益处呢?
然而,我们周围有太多太多的人生,是作者说的“二手货”。人生如木偶,大都不自知。有的人一生处于浑浑噩噩,从来没有弄明白过。有的人虽有清醒的头脑,但只肯糊涂地活着。一位报社编辑朋友说:想和别人不一样,又怕和别人不一样,这样的人生是最大多数的人生。
小说对于“一手货”洛克的描写,除了结尾之外,我认为还是可信的。不知是出于照顾读者的情绪考虑,还是为了寄托作者的理想,在小说的结尾,兰德给了洛克一个灿烂的未来。而这个未来是因为他遇到一个懂他的人,一个同样也是“一手货”的人对洛克的惺惺相惜,才使得洛克迎来理想生存的曙光,避免了一生的挫败。要知道,这样结果的取得是需有着巨大偶然性的。
当别人都是“二手货”的时候,“一手货”注定是另类,注定缺乏生存的空间。虽说他不用自我救赎,但是他依然需要生活,而周围似乎又没有救赎他的生存空间。优雅固然好,但至少要有生存的基础,虽说叔本华活得比较优雅,但倘若叔本华不是继承足以让他衣食无忧的家产的话,他还能优雅得起来吗?
《源泉》就像其九百多页的厚度一样,读起来让人有些沉重,不过感慨良多,不白啃。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这是每个人都无法躲避的思索。
《源泉》读后感(九):我想不出标题
这么厚一本书,并没有非看不可的必要。只需看一下百度百科里的简介,再看下最后洛克为自己做的辩护就够了。当然了,如果有时间的话,翻一翻也无妨。
“一个集体——一个种族,一个阶级,一个政权——的共同利益就是每一次专制统治的要求和理由。”而书中的洛克则是个人主义对抗这样的集体主义的一个代表。我们都知道,这种所谓的共同利益,这样的集体主义,对于一个集体、一个种族、一个阶级、一个政权来说,都是不健康的。现实中曾有一个显著的对比的例子,就是“美国梦”与“三个代表”,最近的口号则改成了“中国梦”,显然能够激起更多的共鸣。安·兰德在书中展现的这种思想观念显然比这本书的文学性强太多了。
---------------------------------
一个人,把一种性格发挥至极致;一群人,其中的每个人都把一种性格发挥至极致——或只会妥协、或只懂得反抗、或只会追随、或只……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群人,不是真正的人,只是舞台上的牵线木偶。而《源泉》中的每个人都是“极端”的,所以书中人物的冲突,并不是人的冲突,而是人性的冲突。但是《源泉》中有一个真正的人,那就是华纳德。
记得曾有部惊悚电影,讲的是一群人被困在小屋中相互撕杀,最后只剩下一个人——而事实上,这其实是一个精神分裂者各个人格之间的争斗,最终剩下的那个人就是胜出的人格。在我看来,《源泉》中只有华纳德才是真正的人,其他人都只是华纳德人性往各方面的放大版,而最终胜出的是书中所要向读者“推销”的“善”。但是胜出,并不代表失败的就都消失了,因此华纳德大厦代表的是洛克的精神的纪念碑,而不可能是华纳德的。
洛克代表了“源泉”,但不可能完全由“源泉”组成人,就像“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但是创造力不可能单由想象力组成。华纳德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
《源泉》读后感(十):一切的源泉不过是独立个体的思考与创造
这是一本越读下去越觉得精彩的书,刚开始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都是在丰满每一位的人物性格,读到最后,感觉酣畅淋漓。其实每每读到讲哲理的部分都觉得有些无趣,但是全书结尾部分霍华德洛克在法庭接受审判的那一段,他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想让我为之振臂高呼,总觉得那是全书最精彩最过瘾的片段。也正是那一段,让人彻彻底底的爱上了这个故事,也让人找到了一直以来爱上洛克的原因。
自我主义也许是自私的,但却是伟大的,拥有自我主义的人才是一个时代真正的创造者,因为他们往往比所谓的集体主义者更善于也更乐于进行独立的思考。因为人类只能依靠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思考,知识可以交流可以学习,但那只是对过去的资料的了解。只有思考,是一个人拥有的全部,是别人无法取代亦无法复刻的私人财产。一直以来人类都在宣扬集体主义,我们也一直理所当然的认为生存,就是该顺应时代,在集体中谋求到一丝立足之地才是稳妥的。也许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忘了,“ 头脑是个人的属性。并不存在所谓集体的大脑这种东西,并不存在所谓集体的思想。由一群人所达成的一致只不过是一种妥协,只不过是从许许多多人的思想中推论出来的一个结果而已。它只是一个二手的结果。”我们从来被教导的都是不要成为一名依赖者,但却忘了,当你不能作为一名创造者生存于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你就已然成了依赖者。
书中有太多我想截取下来的部分,因为它直抵人心,让人不由得去思考我一直坚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到底怎样才是正确的?引人深思的往往才是最值得推崇的。
复制一段我很喜欢的话,但也只是我喜欢的很多片段之一。
“你知道,人们都渴望永恒,但是他们正和生活过的每一天一起死亡。当你遇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不是你上次遇到的了。在逝去的任何时间里,他们都毁掉了自己的某一部分。他们改变,他们否认,他们矛盾——他们称之为成长。最终,没有任何东西被留下来,没有任何东西不被改变,不被背叛;好像没有任何独立自主的个体,只有一系列的附庸在不成模式的芸芸众生中隐隐约约的生活着。他们连片刻的时间都不能存留,又怎么能期望得到永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