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源泉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源泉经典读后感10篇

  《源泉》是一本由[美] 安·兰德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7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源泉》读后感(一):我以为自己是洛克 其实我只是华纳德

“每个人都创造着自己的意义,具有自己的形式,抱有自己的目标。为什么别人所做的事情那么重要?为什么仅仅因为它不是你自己的作品,它就变得神圣了呢?为什么任何人或每一个人都是对的,只要他不是你自己?为什么这些人的数量竟然取代了事实和真相?为什么真实的东西被迫成为算术问题,并且只是建筑的次要部分?为什么要歪曲所有的意义,却转而如附和他人的一切?”以上出现在《源泉》第十二页,对于一本七百多页八十万字的书,在开头就出现这样接连不断的问句,实在是让人觉得难以承受,因为可想而知接下来的篇幅里,作者一定会一遍遍让读者思考这些问题。
安兰德其实不算高明的小说家,把彼得吉丁放在开头让人一下子就看出来她的用意了,拿来跟主角霍华德洛克作对比。在书的开头我就知道了结局一定是吉丁最终失败了,但是对洛克有点吃不准,我不知道安兰德是不是邪恶到会把洛克逼到绝境,让他一直到最后的最后还是不被理解,甚至更可怕一点,洛克也妥协了,就像他的朋友盖尔华纳德一样。不过好在安兰德还是很善良的,不但让洛克在最后的审判中被无罪释放,还给他安排了一个美女多米尼克弗兰肯。
其实洛克一开始让我想到的是加缪《局外人》中的莫尔索,但是存在主义强调的是个人与世界是完全分离的,并且世界对个人来说是无意义的甚至是荒诞的。洛克则不同,他只是不关心别人,他在乎的只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置之不理。看完这样的书,一般来说会想要做洛克那样的人,像他一样哪怕被全世界指责也不管不顾,但可惜的是,洛克那样的人真的不可能多的。
这书在中国没什么大名气,以至于在百度文库和新浪爱问都找不到全本的TXT只有不能转格式的PDF,逼着人非得去买书。据说《源泉》在美国有很大的影响力,安兰德本人也是美国青年崇拜的偶像,头像竟然可以像切格瓦拉一样被印在T恤上。我不知道美国现在的环境之所以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有没有安兰德的功劳,但是这自我主义确确实实就是可以看得到的美国精神。从小一直被教育的就是集体主义,因为是社会主义国家没办法嘛,但是安兰德这个不折不扣的右翼分子,用自我主义狠狠扇了所谓的利他主义者一个耳光。是的,利他主义其实是所谓的奉献精神的客观说法,大多数人都只是二手货,没有自我思考独立创造的能力,所以不论是思想还是吃穿,都在抄袭他人,真是彻彻底底的二手货啊。虽然二手货利他主义者占据了绝大多数,但是改变世界的却是那些自我主义者,他们极其聪明并且内心强大,保持独创性的同时竟然可以做到完全无视外界的指指点点。当然,洛克在最后的抗辩中也说了,自我主义者到最后都会付出代价,但是明知道结局可能是死无葬身之地却还能坚持下去,那才叫牛逼爆表了。
然后是多米尼克,我作为一个女人其实很能理解她的做法,一开始她说尽了洛克的坏话,其实只是要保护他,她不希望洛克被这个利他主义者统治的世界发现,因为她明白,当洛克最后不得不与这个世界对峙时,一定会受伤。她或许不可能比华纳德更懂洛克,因为她毕竟是女人,但多尼米克真的是聪明的女人,她爱洛克,所以她做了一切可以使洛克免受伤害的事。同时她也是内心强大的女人,最后选择与洛克站在一起,那样的决定所需要的勇气是我无法想象的。
事实上,说安兰德善良是不对的,因为她给出了一个华纳德。当洛克毁掉安居工程后,华纳德那么努力想要挽回局势,他把那称为一场圣战。华纳德看着洛克一定就像看着自己一样,他遇到了洛克,仿佛看到了理想中的自己,他是在为自己而战。但事实上华纳德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二手货,他用二手货的手法创建了华纳德帝国,虽然他甚至不愿意看自己的报纸《旗帜》。他要证明自己跟洛克一样,所以他拼尽全力想要赢得圣战,但是结局我们也知道了,最后他还是妥协了。而我看着华纳德就如同华纳德看着洛克一样,一直希望自己是个自我主义者,但是其实只是个二手货,想要成为一个自我主义者,但事实已经摆在那里了,反抗都没有用的。看到华纳德全力以赴想要扭转舆论,我激动地眼含热泪,但是我心中清楚的明白,安兰德花那么多笔墨来让我看到华纳德的努力,只是为了在最后给出重重的一击。果不其然,安兰德才不会把美好结局摆出来,华纳德还是妥协了还是放弃了,我也矫情到眼泪掉下来了,仿佛看到了自己最后的结局。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已经是一个二手货了,无论多么坚信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成为洛克那样的人的。在最后,华纳德还是给了洛克华纳德大厦,但华纳德大厦只属于洛克一个人,跟华纳德已经没有关系了。阅读时最害怕的就是在书中看到自己,然后当可怕的结局摆到眼前时,就像是自己最后也会如书中人物一样。
在这个世界上,吉丁自然是大多数,在乎名誉,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我有时候一定会觉得自己是洛克,或者觉得自己会成为洛克那样的人,但是事实上我只是华纳德,最后只能妥协只能放弃的华纳德。
另外,或许可以去印一件安兰德头像的T恤,她那么美,至少比切格瓦拉看起来顺眼多了╮(╯▽╰)╭

  《源泉》读后感(二):读《源泉》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兰德却说,人是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给揉成一团,再扔到垃圾桶里去的骄傲而已。
刘瑜引的兰德(Ayn Rand)的这句话,虽然经不起推敲,但说得俏皮,还带着股气鼓鼓的小脾气,很可爱。我没有读过她的《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但刚看完《源泉》(The Fountainhead)。回头再看这句话,发现这本小说和那句话一脉相承,显示出兰德的一面:激越,战斗,脑中涌动着热血。
兰德是俄裔美国人,1905年出生在圣彼得堡富裕的犹太家庭。她14岁那年十月革命爆发,走来了列宁和他的同志们,兰德家的生意被充公。20岁那年她大学毕业,去美国探亲,被天空中曼哈顿的轮廓深深震撼。她去好莱坞写剧本,找到了做演员的丈夫弗兰克·奥康纳(Frank O’Connor),1929年成为美国永久居民,1931年入美国籍。
回头看这个故事。情节在第四章的科特兰德安居工程(Cortlandt Homes)案审判到达高潮,检察官及埃斯沃斯·托黑(Ellsworth Toohey)代表的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一方与霍华德·洛克(Howard Roark)代表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或曰自我主义(egoism)一方展开殊死搏斗,分别化身为各自「主义」的「喉舌」,慷慨陈词。初读者如我,不免觉得作者想宣扬自己思想的欲望太过强烈,几乎让人疑心她是不是真的信奉她鼓吹的那套独善其身的「道德理想」——她甚至借主角之口提到欧洲,简直让一个标榜自我主义的建筑怪才变成了关心国际政治的疑似麦肯锡主义者。
显然,作者精心设计了这个审判,让「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正面交锋,让她自己心中所想得以借主角之口滔滔流出。在我看来,这并不高明,但至少坦诚。她在25周年版的介绍中说,她认为自己写作的目的和动机就是「一个理想的人的投射」(the projection of an ideal man),是「对一个道德理想的描摹」(the portrayal of a moral ideal)。不用说,这个「理想的人」就是霍华德·洛克,这个「道德理想」就是洛克所践行的「个人主义」。
1. 另一种圣人
The noble soul has reverence for itself.
——Friedrich Nietzsche, Beyond Good and Evil
兰德说她本将这句话(以及之前的几句)放在自己的手稿抬头,但之后由于怕引起读者误解,最后删去了。她本人虽不认同尼采的哲学观点,但认为这段话的确最好地表达了《源泉》一书的生命观。
且译为「高贵自尊」吧。这里的「自尊」,比一般意义上的「自尊」有着更深厚的意思。与它相对的、书中倾尽笔墨讨伐的「利他主义」(altruism),藉霍华德·洛克之口被定义为「要求人类为他人而活并将他人置于自己之上的主义」(the doctrine which demands that man live for others and place others above self)。那么,反过来,这里的自尊应该就是「为自己而活并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
在这本书中,「高贵者」霍华德·洛克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但他的超然与佛教徒的超然是不同的:佛教徒的超然是通过体会「无常」,「众生皆苦」,产生怜悯,戒除贪嗔痴;但洛克(或者说作者兰德)却认为怜悯是一种下等的情感。当无数次利用、背叛了洛克的彼得·吉丁(Peter Keating)前来忏悔,洛克说,他自己并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所以也就没有什么需要被原谅的事情——一个独立的人既然只在乎自己,那么任何他人的伤害,就不可能造成真正的「伤害」。
作为作者设置的「理想的人」,洛克真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心做自己风格的建筑,并且从工作本身,而非赞扬、金钱中获得快乐。他不被那些在常人看来无法容忍的卑鄙行径所伤害,他刀枪不入,因为他是自足的,他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他将自己放在他人之上,他如尼采所说,「对自己有尊重」。他茕茕独立,不会被伤害,也无需原谅;他是另一种圣人。
顺便一提:我没有读过尼采的这本《超越善与恶》,但这书名倒使人记起钱锺书在《论快乐》里面的一段话:
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对快乐这样的洞见,与兰德的道德标准倒是很有相通之处。
想起马克·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在《沉思录》里写过一笔,大意是,要记住,全宇宙所有的观点加起来,都比不过一种观点有力量:那就是你自己的观点。
2. 「我」加上「世界」
Independence is the only gauge of human virtue and value. What a man is and makes of himself; not what he has or hasn't done for others. There is no substitute for personal dignity. There is no standard of personal dignity except independence.
——Howard Roark, Part IV
兰德的「利己主义」,并非「损人利己」,而是道德的「自我主义」。对这一点她给出了透彻的表述:
I don’t see anything evil in a desire to make money. But money is only a means to some end. If a man wants it for a personal purpose—to invest in his industry, to create, to study, to travel, to enjoy luxury—he’s completely moral. But the men who place money first go much beyond that. Personal luxury is a limited endeavor. What they want is ostentation: to show, to stun, to entertain, to impress others. They’re second-handers.
——Howard Roark, Part IV
也就是说,行为的道德与否,在于这种行为是「为了谁」。如果它是为了自己的,再怎样「骄奢淫逸」,也是道德的;如果它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誉、奖赏,为了炫耀,那么即便是仗义疏财,也是不道德的。这与上面引述的「独立是人类道德和价值的唯一尺度」之论断是统一的。
有人说,老贵族(old money)和暴发户(new money)的区别在于,前者将钱花在不一定会被人看见,但确实能让自己的生活更舒服的地方——比如家里的供暖系统,一套床垫;而后者却相反,无论是否真的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适,只要能让别人看到就好。「贵族」的「贵」,在于不需要别人来承认自己的「贵」——「贵」是生来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便在落魄的生涯开端,洛克也是个精神贵族,因为他不需要别人的承认,他给予自己以承认自己的权力。
Work like you don't need the money. Love like you've never been hurt. Dance like nobody's watching.
这句话流传过广,导致真实的原作者几乎不可考;但用来总结洛克或者说兰德的工作观、生活观、爱情观却是十分切题。
回头想想,我们所有的所言所行,有多少真正是「为了自己」,有多少却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呢?有多少梦想和誓言是用「我要让他们看看……」的句式作出的?我们又真的必须从别人那里获得承认吗?——我们真的能从别人那里获得承认吗?
不过,确实有科学,特别是神经学的研究支持这样的论点:生物学上的神经结构决定了,我们感受到的快乐必须依赖于周围其他人的快乐——我们事实上无法真正「自己快乐」。笔者不谙神经学,此处不赘,且作为兰德的浪漫主义和偏执倾向的又一注脚。
话说回来,我们应该很早就意识到,从终极的意义上来说,没有任何事情不是「自私」的,因为「人只能感受到自己感受到的事」(郭力尼安语),人从根本上不可能真正感受到别人的感受,而我们不可能为了一种自己感受不到的感受行事。所有「为了别人」的行为,归根到底只是「为了」经过自己内心透射之后的「别人」。今天一个人在地铁站施舍给乞丐一元钱,他可能是因为这样能让他对自己感觉更良好,也可能是因为他「真的想让乞丐生活得好一点」——但注意,真正驱使他行动的,依旧是他自己主观的「这样能让乞丐生活得好一点吧」这样的想法。从根本上来说,他仍然是为了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行事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为了别人」,因为我们感知这个世界必须借助自己的感官和心灵作媒介,永远。
而「媒介就是隔阂」(郭力尼安语)。笔者曾这样困惑地写道:
我要么就是这整个世界唯一真正的玩家,要么就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员。
前者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佛陀语),但加上了笛卡尔的怀疑论。借用游戏的概念,只有「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语)的「我」是「人」,是「玩家」,而其他所有的一切、所有的人,都可能是设置好的NPC(即「非玩家角色」)。后者则比较接近一般的「朴素情感」,倾向于在理性层面上相信其他的人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前者是二元的,是「我」与「世界」;后者也可能是二元的,不过是「世界」和「人」(或扩展到「生命」)——其中没有「我」,只有包含了千千万万个「我」的一个集合。
兰德给人的观感显然更近于前者——宇宙是这样形成的:「我」,加上「世界」。
3. 通往奴役之路
To sell your soul is the easiest thing in the world. That's what everybody does every hour of his life. If I asked you to keep your soul–would you understand why that's much harder?
——Howard Roark, Part IV
兰德认为只有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概念上的艺术流派」(conceptual school of art),因为它「不仅关涉事物是什么样的,还关涉事物可以是什么样和应该是什么样的」(亚里士多德语)。
整本书也确实被浸泡在浪漫主义之中——所有的主人公都不太像「人」,而更像一种种价值观和利益的人格化:霍华德·洛克出身寒微,但看起来好像无亲无故,在世上孑孑一身;盖尔·华纳德(Gail Wynand)在这一点上和洛克几乎一样;多米尼克·弗兰肯(Dominique Francon)有个爸爸,但从一开始两人的关系就被作者设定为水火不容,因而基本上也就是一个比较有钱的孤儿;埃斯沃斯·托黑(Ellsworth Toohey)更被描绘得阴暗可怕如同幽灵。
唯一比较有「人味儿」的角色是彼得·吉丁:他是现代社会中「正常人」的一个代表,在这个浪漫主义的故事中沦为一只在洛克、华纳德、多米尼克、托黑这些怪胎之间飞来飞去的皮球,似乎只是为了故事的发展才被安插进去。
洛克是兰德心中「理想的人」,他「既不愿服务也不愿统治」;华纳德和托黑是「不愿服务但愿意统治」;而把财富和权力还有「灵魂」贡献给统治者的「愿意服务」的人,就是被隐没了的无数的社会公众。后两者构成了这个社会「统治-服务」的二元结构,而洛克们的罪过就在于,他们不属于这个二元结构的任何一端。
华纳德和托黑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有鉴赏美的能力和强大的权利欲。借托黑之口,作者把通过「出卖灵魂」获取权力的模式阐述得很透彻:统治者通过构建利他主义价值观、颁发奖章,获得被统治者者心甘情愿的「服务」。操纵大众,同时又屈服于他们——无视真相和理性;公众想要什么样的言论,就给他们,让他们满意。统治者俯首帖耳,坐享其成;人民拥有一切,被奴役而浑然不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想统治世界的托黑们,他们的精神和人格,同样被千千万万民众奴役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相互奴役。世界上不存在独立的人格,人人都是某个他人的奴隶,「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语)。
如果这样说你还不能感受到作者这一洞见的震撼,那么请看看我们的报纸、杂志、电视吧。在这个时代,「忽视民意」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东西却更加可怕,那就是「顺从民意」的狂潮。
华纳德和托黑的区别在于,前者被激发出了保卫美的冲动,而后者没有。华纳德先是为了洛克发动了一场圣战,向主流舆论和价值观炮火全开,但终于为了保全自己的报纸《旗帜》(The Banner)向公众屈服了。而在作者一厢情愿地安排的那个无罪判决之后,他又选择了关闭报社,以此向托黑们作最后的斗争,并兑现向洛克作出的承诺,帮助其实现梦想。
说实话,我看不出这个结尾除了体现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之外还有什么作用。我宁愿这本书停在洛克发表辩护词之后,陪审团作出判决之前。我宁愿作者多留一点时间给我们想一想,如果这样的一场审判发生在今天,我们所身处的社会又会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对霍华德·洛克作出怎样的判决?

  《源泉》读后感(三):恰逢其时读《源泉》

      想钻进小说,暂时逃离眼前乏味迷茫的生活。于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在学校图书馆找到这本大部头。
       次日晚,已经看到780页。第三天,我把《源泉》背在书包,挤地铁,挤火车,挤出租车,来西塘。朋友问我,这本书的剧情,我答不上来。这不是一本以剧情取胜的书,甚至剧情本身就线条模糊。
       书足有九百页,背在书包或者捧在两掌间,都能感受它的分量。作者自命此书无废话,不过是她自大。此书的毛病,第一就是太长。第二点,是文笔寻常,至少中文很寻常,不知作者的原文是否会更出彩。我的视线在本书正文第一页,就不多停留,飞快扫过。书中最有意思的,也许就是它的对话了。像主人公洛克那样的人,总会叫如学院主任、吉丁他妈等俗人吃瘪。而洛克投奔卡麦隆时,也发生了很多精彩的对话,有趣又见人情。
       除了对话外,也有些心理描写让读者开心。比如吉丁吓死年老的海耶,后来却发现海耶不仅愿意他接替自己合伙人的位置,更把大笔遗产留给他了。更让我感到有意思的是,吉丁这个处处讨人喜欢,号称没有泡不到的马子的家伙,竟然会喜欢凯瑟琳这个瘦小而怯于交际的女孩。每当良心不安时,只要来到凯瑟琳的身边,吉丁就能宁神。吉丁放现在,虽不是高富帅(因为他家没钱啊),但品学兼优人见人爱,会喜欢凯瑟琳这样的女孩,也是奇怪。不过想想,凯瑟琳从来不曾主动找心中的男神,只是每一次都有求必应,可怜的孩子。
       起先,我以为凯瑟琳会是个像《飘》中梅兰那样的奇女子,后来发现她是棋子。凯瑟琳是托黑的侄女,跟着托黑生活在一起,后来扛不住内心的矛盾,向她敬重的舅舅or叔叔忏悔。她惊恐地发现,她即使投身到看似无私的慈善事业中去,可内心的自私自利和冷漠无情却翻滚不息。她就是被托黑洗脑的典型,作者借助凯瑟琳这个人物,让我们见识到托黑施加的这种影响在一个人身上时,她的内心是如何的挣扎。吉丁离婚后,作者安排了凯瑟琳和吉丁的一场再遇见。这时,凯瑟琳不再是那个笨拙得事事需要吉丁指示的女孩,而凯瑟琳懂得交际后体现出的得体,让吉丁意外,甚至有些失落。那个依赖他属于他还被他伤害过的傻女孩,离开他也能生活得很好。
       书中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讲述托黑、盖尔成长史的部分。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表述,不知是否合理。但毫无疑问,洛克这个身世贫寒、无亲无故的小子,竟生长出惊人独立的品格和堪称伟大的才华,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考虑他是一本小说的主角,我们容忍这朵凭空而来的奇葩。我庆幸,我不是在高中读到这本鼓吹自我主义的书。那时,这本书可能会让我更自以为是。
      书中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多米尼克和洛克的爱情。有人用相爱相杀,来形容他们之间的相互对抗。而我却以为,这里边满是骄傲。多米尼克在报刊上诋毁洛克的建筑,阻止洛克接到新的建筑任务,因为想到凝聚他智慧和伟大的建筑,将被许多庸人分享,她就无法忍受,这是骄傲的占有;还有一种骄傲,就是竭力保持自己在爱情里的自我,而不要沦为仰慕者的骄傲。为了这种骄傲,她可以嫁给自己厌恶的人,并在一场场聚会上演戏,她可以与死神共舞,配合洛克炸掉安居工程。深深为洛克吸引,并挣扎着拜托他的引力,在这个过程中,多米尼克痛苦极了,而这种痛苦更展现了她的强大。
       乔帮主常说的,追随你的内心。而我也听到太多人说追随我心。那时,我被说服,追随内心是对的,难,但还不是太难。而作者让我看到:在理想情况下,一个完全信赖自己判断、感觉,在常人眼中最自私的人。他不折不扣地追随内心,究竟要迎接多少冲突。况且作者还只是把洛克设定为没有亲情羁绊的人,要是他有个和吉丁老母一样的母亲,他又会增加多少抗争。
      儒家的三纲五常,就是告诉人们要遵循君主、父亲、兄长、丈夫的指令。在我们这个被儒家浸润了两千多年的国家,要倾听内心的声音,倾听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太多的智慧,甚至是一点自私和残忍。
       而我给此书评五星,是因为我在正确的时间读了它。在我要多听自己心声的时候,在我想坦然面对自己的需求的时候,在我想自得其乐的时候,她给我讲了一个可爱的故事。

  《源泉》读后感(四):向霍华德*洛克---创造者致敬

序:
看完书后好几天,才提手写评论。很难作为一个局外人来评论,因为在阅读《源泉》的同时,我的价值观因此改变和成长。
1943年的书至今,其歌颂自我主义对人类文明推进的观点仍历久弥新。
一:《源泉》不止是描写建筑:
《源泉》随着洛克在坚持自我和创造的建筑道路上勇往直前而展开分支。
塑造了五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彼得*吉丁、埃斯沃斯*托黑、盖尔*华纳德、霍华德*洛克、多米尼克*弗兰肯:
1.彼得*吉丁:是妈妈宝宝,思想如浮萍飘忽不定,工作中附庸风雅,自尊是从他人身上得到的,几乎丧失了自我,是个寄生虫。
2.埃斯沃斯*托黑:是思想家,他有自我,但是个可怕的追求:控制大众的思想/收集他人的灵魂,把世界打造成一个完全平等的,每个人都依赖他人而存在的,服务于统治者的世界。
3.盖尔*华纳德:是天赋异禀的思想家,他有自我,但他的灵魂在被遭受唾弃时,他选择背弃了自己的灵魂。于是他想要成为统治者,他靠出卖自己的灵魂来控制他人的灵魂。他的灵魂一直存在身体内,但他把它尘封在角落里。
4. 霍华德*洛克:是踽踽独行的天赋异禀的建筑师,从来只注重人的一点而已---创造力。
5. 多米尼克*弗兰肯:是个冷眼观世界,因不想与人分享所爱之物而会去破坏的自由主义者。她愿意和彼得在一起,因为她可以随时离开,而逃避和洛克在一起,因为她从第一眼就深深爱上他。她选择跳入世俗纷争,想从这个乱套的世界找出个所以然。
二:《源泉》革命了我的思想
打一开始,我是想看看洛克在建筑路上的故事而拿起《源泉》,待阅读时,却从这背后发现了巨大的思想宝藏。
且持保留意见对于建筑设计是人性的的还是设计者的自我表现。书中对于人生在世的生存态度---寻找自我与发掘创造力,深深打动了我。
(一):
书中有一个片段:一个刚刚毕业的男孩在峡谷散心。
男孩对于大学所教的社会责任感、关于服务与自我牺牲,毫不感到鼓舞。
他觉得人类应该被敬仰而不是被统治,他在人群中感受不到却只能在这蛮荒之地感受到自己的追求。然后,男孩看到了洛克在峡谷上建的度假别墅群。
因为它与峡谷的浑然一体、它完美地征服了峡谷、它是由人类所创造而感动。
洛克给了男孩面对一生的勇气。
(二):
我如同那个男孩,在人群中四处张望、慌张、迷茫地寻找内心的追求/信仰时,《源泉》跳入了我的眼帘:
《源泉》对人独立思想的肯定和对人创造力的歌颂;
洛克茕茕孑立、踽踽独行于崇尚传统装饰主义为主流的建筑界,拒绝让自己的建筑被其他思想凌驾其上;
《源泉》对二手货的不齿---依赖他人才能获得自尊、无思想的寄生虫和控制大众思想来获得权力的统治者;
洛克在法庭上的演讲:若不尊重创造者、个体自由,世界将无节制的自我牺牲中死去;
……
他们给了我独立思想、追求自我、发掘创造力的勇气。
三:结语:
安*兰德是有预见到的,《源泉》的历久弥新是必然的。
从第一台发动机、第一架飞机、第一台动力织布机、第一次麻醉……伟大的新思想、新发明的诞生常常伴随着异想天开、不道德的……质疑。可是那些具有原创洞察力的“洛克”们继续勇往直前。
到72年的今天,我们使用电脑上网快速了解全球的资讯,我们使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联系他人,我们足不出户逛街购物……是比尔盖茨、乔布斯、马云……:
是天赋异禀的“洛克”们,打破传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

  《源泉》读后感(五):自由的基础是发现自己

在看这本书之前,这个名字已经在我脑海中盘旋了很久,突然有一天巧合的翻开想先看几页,其结果,就像一只脚踏进了泥沼,所能做的,是乖乖的把另外一只脚也放进来。这里所说的泥沼,是激发着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泥沼啊。
书中人物性格鲜明且充满力量。我不喜欢以是不是符合常理和人性来分析其合理性,毕竟合理性不是唯一的判断,合理性也不一定非要是万物的基础,合理性反而是一个安全的空间。我觉得这一切都是非常合理的,人应该为这种合理而感叹,感叹人自己的生命可以有意志,可以从始至终的自由。
吉丁和洛克仿佛是世界上离得最远的两个灵魂,在各自的世界里打转和忍受折磨。吉丁忍受的折磨是没有才华并且希望别人认可其是一个天才的自我欺骗和欺骗他人的痛苦;霍克忍受的是有才华希望独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没有人认可其才华而无法达成愿望。
这仿佛是一个必然要做出的选择,你是要活在别人的眼睛里,还是活在自己的身体里?
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意识到除了在他人眼里之外,确确实实还有一个存在的自己;坚持自我意识的基础是认识自己。
在一个自我意志的世界里,人的存在都是由他人在证明着,互相证明着存在,也互相证明着不存在。
首要的事,要分清你坚持的自己,是自己的自己还是别人的别人?

  《源泉》读后感(六):可疑的自我

当一个人能屡屡写出“它是一个不道德的笑话,喜剧效果没有体现在舞台上,而是体现在观众中。它是一个基座,神像被从上面拉了下来,取而代之的不是佩剑的撒旦,而是一个适合被放在角落里的、吸着一瓶可口可乐的傻瓜。”这样的华丽辞藻时,她不可能是一个蹩脚的作家。当一本书中随处可见“所有这一切往往让人类看到了自己的个体并不重要,纯粹的宏大胜过了他自身,把他沉浸在那种对神圣的恐惧之中,那种恐惧通向温顺的美德。”这样的句子时,你很难不为它那种冷峻的犀利而击节叫好。这个人叫安·兰德,而这本书就是《源泉》。
在很多方面上,安·兰德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任何一种正确一旦被推向极致时,它往往就会蜕变成一个错误,一项风险,甚至是一种邪恶。
安·兰德在《源泉》25周年的再版前言里直言不讳地说,她的写作动机和目的就是“理想人物的形象化”。但问题在于,她在《源泉》里所刻画的每一个主要角色——从洛克、多米尼克到华纳德和托黑——无一例外都是一些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人物。他们不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而是用大理石雕出的塑像,是各自观念的人体容器。当然,你可以说这里存在着一种罕见的纯粹性。但也正是这种纯粹性,让安·兰德笔下的人物不再是自主的个体,而成了她手中的提线木偶。因为任何一个真实的人物,都难以负荷那种近乎圣洁的纯粹。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切都再正常不过了。在一部极力推崇“自我主义”的小说里,每一个角色的背后都将不可避免地浮现出作者的轮廓。
料想,青年时代从苏联流亡至美国的这一经历,给安·兰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灵印记。在我看来,她从一个利维坦的血盆大口里劫后余生,远隔重洋来到了一片自由的土地。但即便在这里,自由也无法给予她足够的安全感,于是她开始着手打造另一头巨兽好与前者抗衡。
她用精英主义对抗民粹主义,用个人主义挑战集体主义,用利己主义批判利他主义。她自称不赞成尼采的哲学观,认为后者那充满神秘主义的强力意志学说并不符合理性。但事实上,她和尼采所顶礼膜拜的显然是同一种“超人”。除此之外,安·兰德笔下的埃斯沃斯·托黑也多多少少有一点马克思的影子。但其实她本人与马克思之间的距离也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遥远。为了解释这个纷繁复杂甚至自相矛盾的世界,他们采用了同样的对策:将其简化。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选用的工具是阶级,而安·兰德选用的工具则是创造力。她将所有人分为两类:创造者(超人)和二手货(庸众)。前者负责创造,而后者只会临摹。她借多米尼克之口说,这两种力量自从地球诞生就开始了斗争,他们之间的对立是上帝和魔鬼的对立。上帝是一个庞然大物,而魔鬼是“很多、很猥亵、很渺小的东西”。你看,马克思和安·兰德两者截然不同,却又如此相像。回溯一下历史,你会发觉这并不是偶然。
如果在安·兰德看来,上帝和魔鬼之间的唯一区别在于创造力的高低,那么事实上在安·兰德的世界里,邪恶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平庸的代名词。或者可以换一种说法:最要紧的就是踏入富于创造力的“超人”的行列,因为只有这个身份才足以使人免于邪恶。
接着,安·兰德还借华纳德之口说:“为能力寻觅一个替代物是很简单的事——唾手可得得的代用品,包括:爱,魅力,宽厚,仁慈。可是能力是没有代用品的。”所以,你不会奇怪她笔下的霍华德·洛克会有这样的感受:“他想这就是怜悯,接着他奇怪地将头抬起来。他觉得这个世界肯定是出了什么严重的问题,在这样的世界里,这种可怕的情感被称作美德。”对安·兰德而言,这想必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她的“客观主义伦理学”最终治愈了人性。归根结底,这一哲学的内核与种族主义并无不同:只不过将定义一个人的标准从肤色变成了才能而已。所以,当罗尔斯批评自然天赋的分配具有随意性和专横性,因而并不是一种道德应得时,我想他是对的。(虽然他在将个人天赋视作一项公共资源这一点上,或许又走得太远了。)
安·兰德在她《自私的德性》一书里宣称客观主义伦理学令“人们的理性利益并不互相冲突”,她实在是过分天真了。当《源泉》里的华纳德信誓旦旦地向洛克保证说,他将用他手上的传媒和财富的权力去操纵陪审团,去呼风唤雨,改变他们的主意,让他们无人敢站出来判洛克有罪时,安·兰德似乎一点也没看出其中的矛盾来。当“创造者”和“二手货”的自我意识相冲突时,她不加解释地就站在了前者的一边。所以,在她以《源泉》700页之巨的篇幅将“自我”这个概念推上神坛时,她其实只是在捍卫一小部分人的“自我”,绝大多数的人被抛弃在了神坛之下,庸众的“自我”理当被超人的“自我”覆盖和践踏。或许对此,安·兰德可以进一步自辩说,庸众本就没有“自我”——甚至是,庸众不配享有“自我”——但在给出一个合理论证之前,“才能”和“自我”分明是两个互不相干、各行其是的评判标准。安·兰德对此毫无解释。在她那雄辩而热情的学说里,有着一道巨大的逻辑缺失。
关于创造者和二手货的关系,她是这样描述的:第一个创造者发明了车轮,而第一个二手货(复制车轮然后)捏造出利他主义。然后,她又盛赞创造者在“负载着整个人类向前发展”,而二手货们除了“设置障碍之外,没有丝毫贡献。”奇怪之处在于,没有二手货的复制和转播,创造者所发明的车轮又该以何种方式造福人类呢?仅仅以“存在”这种形式就能造福人类了吗?而第一个“捏造”出利他主义的二手货难道不也是一个创造者吗?区分“捏造”和“创造”的客观标准在哪里呢,尤其在你自我标榜是一种“客观主义伦理学”的时候。
说到现实感,安·兰德则几乎没有。她笔下冰冷的人物只是证据之一。在全书的最后部分里,她借洛克之口这么说道:“没有任何工作是通过大多数的意见集体完成的。每一件创造性的工作无不是在单一的个人的思想的指引下完成的。”这一武断的结论就有点啼笑皆非了。显然,这时的安·兰德完全忘记了美国宪法是如何诞生的了。但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在她看来,互相妥协是人类卑微而渺小的证明。制宪会议不该是讨价还价的菜市场,而应该再现古罗马斗兽场的辉煌——在那里,北美13州的超人们互相搏杀,好决出一个最后的获胜者。
我不会说,安·兰德是一个邪恶的人,她只是因过于偏执而走上了极端。她始终在努力对抗某种东西,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一个相似的反面。她也不是一个大错特错的人,她对错参半——但无论是其中哪一部分,她都同样热情似火且富于煽动性。她还谈不上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也绝对不会被认作平庸。至于这本《源泉》呢,它依然是本值得一读的书,如果你足够警觉的话。

  《源泉》读后感(七):力量的源泉

2015年11月读书笔记
力量的源泉
——《源泉》读后随笔
             一风行者
     并不是当月读的《源泉》,但一直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的人。从来不曾因为哪本小说如此动容,也许是缘分,省图偶然的一次邂逅,让我读到了她。而此时的我,内心充满了困惑和不解,正面临着人生的迷茫和无助。
“霍华德·洛克放声大笑。他全身赤裸地站在高崖边上,临渊俯视脚下极深处静卧着的湖。花岗岩冷冰冰的崩裂声越过岑寂的湖面直入云霄。水面仿佛静止不动,岩石却在飞逝而过。在彼此撞击的瞬间,岩石静止了,这一刹那,水流也仿佛定格,比流动时更为摄人心魄。阳光下,沐浴在水中的岩石湿漉漉地发着耀眼的白光。悬崖下的湖面仿佛只是一副纤细的钢圈,把岩石切割成两半。山岩在湖水深处绵延不断,在湖面上却有峻拔之势,两峰峭立,直冲云霄。于是,世界宛如虚空中悬浮的小岛,无所傍依,仅仅把锚固定在这位临崖兀立的男人脚上。他倚天而立,身材修长,全身肌肉强健有力,面部棱角分明。他纹丝不动地站着,双手垂在两侧,掌心向外,神情肃穆。他能感觉到自己肩胛的紧绷、颈项的曲线以及臂部血液的流动,还有从身后穿过脊沟的风。风撩起他的头发,在天空的映衬下,那头发的颜色既非金黄也非纯红,恰似熟透了的橘皮色。他嘲笑今天早上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嘲笑着眼前的一切。” 这样的一个开头紧紧抓住了我,这个临崖而立的男人,狂野而自信,于这天地间无所无惧地活着。看着他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无比的自信,虽然无知者无惧,但能够无畏地看这世界。而今,我们也沦为茫茫众生,没有了当初的志向,也没了雄心和坚持。
小说分四个篇章,“彼得•吉丁”、“埃斯沃斯•托黑”、“盖尔•华纳德”、“霍德华•洛克”,四个从贫穷中走出来的男人,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彼得•吉丁能够很快地融入这个社会,熟悉社会规则,通过扳倒挡在前面的障碍,依附有名望,慢慢自己也成了有名望的人;埃斯沃斯•托黑作为一个清醒的文化人,深刻认识到有能力是种悲哀,所以一面通过评论建筑来获得名望,另一方面却打压真正有能力的人,嘲弄般地推出一个三俗的小说家和建筑师;盖尔•华纳德从码头的小混混做起,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和名望,却只能世俗去讨好,想真正从心做出点事情,最后还是妥协了。而洛克是真正坚持自己的理念到最后的人,从最初的不肯改动设计一丝一毫,到追寻现代主义建筑不被接受而去当建筑工人,再到设计被扭曲而亲手毁掉自己成果,这个男人从头到尾都在践行自己的理念,不因女人(多米尼克)、委托人、社会所影响,正如贯彻小说始终的信念,“我们不能把这个世界,留给那些我们鄙视的人”。
    那些我们鄙视的人就是书中的二手货。所谓“二手货”指的就是缺乏原创力、没有自我,只会模仿他人,在精神上依附于他人的人。《源泉》直截了当揭示二手货的真面目,对那些矫饰的人进行批判,“不是去判断,而是去重复。不是去做,而是为了给人留下做的印象。不是创造,而是夸耀。不是靠能力,而是靠友谊。没有美德,但有影响力”。仔细审视我的生活,发现无论自己把自己想得多么牛逼,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二手货。不曾去创造些什么,万事百度之,没有自己真正的观点,从原来的不敢做成为不敢说,再成为现在的不敢想,在所谓成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离自己的梦想也越来越远。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指出,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首要就是要敢于面对真正的自己。问问自己,是否真的二手货?在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么?在关键的人生节点能自己做出判断么?认为正确的能坚持么?抑或从来只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从百度、公众人物、权威专家听来靠谱不靠谱的,然后觉得生活有了方向,即便是小众思想也不是自己的思想,也是别人的。我们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模仿,直至依附他人。
而霍华德洛克就是这样一个坚决抵制成为“二手货”的人,也是为那些有追求的人也有了一个活的标本,知道自己的存在并不孤独。一般小说中关于主角写得太过随意,关于苦难往往一笔带过。而这本书客观的地方在于并没有少写一笔主角的苦难和坚持。被踢出学校、被踢出流行建筑师的队伍、无活可干直到设计所经营不下去、被人设计毁坏名声失去工作,心爱的女人因为无法阻扰他一个人抵抗整个主流而不能并肩,还有那些来自“二手货”的嫉妒和拉扯,我们不优秀也不允许你优秀。一路观察他的生活,从他的失去中感受到我们的付出,离卓越还差很多。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而实现的寥寥无几,总是在不该坚持时坚持,比如那些偏见和坏习惯,不该放弃时放弃,比如迎难而上,不想付出而免费获得,于是我们始终拥有一个美梦却不能成真。以后在每次抱怨生活不如意,抱怨自己付出了却没有收获的时候,我就想到洛克,他的付出和他的坚持,和他的不因别人而动摇的决心。
有人说这是一本励志小说,塑造了一个美国式的个人英雄,最终坚持下来获得成功。我更想说,这本书传递的是一种信念,不是只有这样才能成功,而是这样也能成功,为那些坚持信念的人树立了一个标杆,让他们知道人生可以这么过,不是委屈求全,不是二手人生,不是浑浑噩噩,不是众人之云...
《源泉》700多页,类似砖头,在看到那一刻起,就停不下来,白天看黑夜看,五天内看完,长舒一口气,然后人生稍微转了转向,让我记住了洛克,记住了多米尼克,还有那些首创者、卓尔不群者。所以,这本书愿与你们共享!

  《源泉》读后感(八):《源泉》美国精神的代表

2016年12月亚马逊上购买《源泉》的电子书,趁着春节假期的时间,一鼓作气读完,得到的不只是感动,而是更到的震撼。 《源泉》 是美国作家安•兰德的代表作之一, 她的哲学理论和小书开创了客观主义哲学运动,其作品《源泉》,《阿特拉斯耸耸肩》等被誉为美国精神的代表。 《源泉》通过对主人公霍华德•洛克的职业生涯的描述,强调了个人主义的概念,这种个人主义是一种理性的个人主义,有坚定的个体选择并理性的按照自己所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 书籍购买 《源泉》由重庆大学引进,706页,大部头的著作。我于2016年12月在亚马逊上购买的电子书籍,当时的价格为RMB9.9 二:全书构架 全书通过对主要的四个人物的描述将整个故事串起。 主人公霍华德•洛克:一个具有英雄主义的个人主义者,他坚定的知道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坚决的个人主义者,任何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占用其时间和经历。他一步步的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向自己想要的生活,步履艰难,但从未背弃过自己的理想。 彼得•吉丁: 典型的生活中的普通人,凭借自己所及的小手段,一步步到达自己的人生目标,获得自己想要的社会地位。但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不敢为自己真正想要的争取,看其可悲,但实际就是真实生活中的你和我。 野心家埃斯沃斯•拖黑:于洛克相反,拖黑是一个满口道义的集体主义者,满口的心怀天下,但实际是以利用集体主义为由企图控制社会的野心家。于洛克形成了某一程度的明显对比 盖尔华纳德:坚信金钱的力量无穷,但骨子里还是有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所以能和洛克成为心心相惜的好友,但最终分道扬镳。 三: 全书脉络 霍华德•洛克和彼得•吉丁同在斯坦顿理工学院学习建造涉及。洛克在毕业的前一天被学校开除,原因是他的设计坚守自己的风格不愿意向所谓的古典主义致敬。而彼得•吉丁则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投入到当时著名建筑师弗兰肯门下,开始了正式的制图师生涯。两个同学,走上了同一行业不同的道路。 (1)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世界不会给他让路,他会自己创造出路 洛克被大学开除后,没有丝毫的抱怨和不满,直接整理行装找到自己想要跟随的建筑师的地址,投奔旗下。他的师傅卡麦隆曾经享誉美国的建筑师以自由主义其设计的理念,但最终倒在了大众化的复古主义流行下。 在洛克投奔他时,只能维持在一个小办公室里栖居,可以接到的设计任务少之又少。但即使这样的情况下,洛克义无反顾的加入其下,没有过多的情感和气氛的渲染,只是理想的讲述这个故事,最终建筑师事务所无法再维持下去, 卡麦隆正式宣布退出建筑界。 洛克需要走出去,找到一份能够保证基本生存的工作。没有哭天喊地的,抱怨命运的不公,洛克将建筑师事务所的名字一个个列出来,一个个的去拜访,没拒接一个,做个记录,再继续找下去。 这本小说,没有激情澎湃的鸡汤体,也没有宏大的背景渲染,完全就是主人公的行动和想法的理性描述,就是一步步看着主人公按照他既定的想法,一步步的走下去。生活的改善反而成为自己信念坚持的附属产品。 (2)你我可能都是洛克所说的“二手货” 整个故事的高潮出现在最后,洛克为炸毁政府安居工程科特蓝德在法庭上做的辩护。这个工程是应由彼得•吉定设计完成,但彼得•吉丁根本没有能力完成该项目,只能再次求助于洛克。 洛克一直对这种经济适用房很感兴趣,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设计师的安排可以为穷人提供更多的方便,通过应用新建造材料,保证房价在穷人可接受的范围内。 洛克同意帮助彼得,但有一个条件是,他以彼得的名义设计该项目,但必须保证他的设计方案不能有丝毫改动。 但最终在洛克度假回来后,发现他设计的基础上有了很多华而不实的更改。怎么办呢,洛克没有犹豫,用最适合他的方法捍卫了他的建造,炸掉它。因此他也被告上法庭,在法庭上,洛克没有找任何律师,自己做了一场精彩的辩护 以下为洛克的演讲节选 “一个人的独立程度以及他对于工作那种原始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决定着他作为一个工作者的才能和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所在。独立是人类衡量美德和价值的唯一尺度。是一个人是什么以及他讲自己百年城什么,而不是他为活着没有为他人做过什么。个人尊严没有替代品。除了独立之外不存在衡量个人尊严的标准” 看完《源泉》后马上在亚马逊上购买《阿特拉斯耸耸肩》,一定是另外一个震撼。

  《源泉》读后感(九):俄裔美国作家

安·兰德(1905-1982),俄裔美国作家、哲学家。青年时代从苏联流亡美国,以其小说和哲学闻名于世。小说《源泉》1943年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该书至今仍以每年超过10万册的数量再版。1957年《耸肩的阿特拉斯神》出版,成为美国历史上仅次于《圣经》的超级畅销书,被誉为对美国影响最大的10本之一,累计销售超过8000万册。
安·兰德崇理性,认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理性;她不顾传统舆论的偏见,力倡个人主义,认为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张的社会,就不是理想社会。她的客观主义哲学处20世纪50年代起风靡美国校园,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她本人也成为美国青年崇拜的偶像。安·兰德一生著述百余种,根据她的生平拍摄的记录片和故事片曾获奥斯卡奖。1982年安·兰德去世后,美国创立了许多兰德书友会和专门研究安·兰德思想的机构。

  《源泉》读后感(十):世界的源泉

暑假在家的时候下载的txt,结果读到一半就没了,在网上没找到完整版的,只好下载了pdf格式的看,我纳闷怎么看了这么久都没看完,查看一下进度条有700多页,中途差点失去了读完此书的勇气。
主人公洛克最先出场了,一出场就让我很惊讶,世界上竟会有这种人,竟然如此毫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这和吉丁母子两的虚伪形成了对比。
吉丁和洛克的事业是此消彼长的,毕业后吉丁在弗兰肯的设计院依靠计谋慢慢的成为了合伙人,而洛克跟随的亨利麦凯隆最终退出来建筑行业。洛克凭着自己的才华慢慢的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事业上也经历了很多波折,最终成功了,而吉丁变成了行尸走肉,在斗争中磨灭了任性和价值观,身败名裂而收场
我不太明白吉丁为什么会娶多米尼克,而多米尼克为什么会嫁给吉丁和后来的华纳德呢,她也没起到什么保护作用呀。还用洛克咋采石场强奸多米尼克的那段让我很不能理解,感觉很唐突
不得不说的就是托黑这个老谋深算的家伙了,他一开始觊觎的就是 权利(刚开始我没看出来),慢慢的控制人们的思想,在他后来的自述中我仿佛看到了1942中老大哥的影子,通过控制人们的思想以获取绝对的权利,太阴险了这个托黑
洛克一开始就是以一个叛逆者的身份出现,他是个天才,有着对石头的天生的美的感觉和控制,是安兰德的创造者,是个人主义的代表,一个人完全为自己而活的典范,我想像不到如果我是洛克要怎样才能活出自己,因为我是个不折不扣的二手货,很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大部分时间都是为别人活着。洛克和我就是美国精神和我们一直以来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缩影和代表,他能够不依赖任何人,不为了任何人而独立的,有尊严的活着,他的活法我是学不来的,或许不只是我,很多人没法去效仿,因为集体力量的强大,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因为我没有能够与这份勇气相匹配的才华,所以我们只能依靠别人活下去,但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才能尽可能的为自己多活那么几分钟,几小时,几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源泉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