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3 03:01: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读后感10篇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读后感(一):三味补药

  第一次看胡适的书,看的那么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讲的三味补药:1、找准一个问题,让自己不要丢失年轻的求知的心;2、要有一个额外的兴趣,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3、要有信心。作为2014届的毕业生,感慨如今这个剧烈竞争的社会,这三味药方恰像及时雨,把我的迷惑的心滋润。未来的路还很长,竞争还会继续加剧,唯一能做的就是孜孜不倦渴求知识,培养自己的修养,充满信心的迎接生活的一场一场暴风雨。

  挪威作家易卜生的个人自由主义深深的影响了胡适先生,有的时候我也很困惑该怎么面对集体与个人这个两难的选择。他提供了一条路,也许是极左的,一个人如果没法把自己锻造成器,说其他为社会做贡献,纯粹害人害己害社会,到头来还是社会的渣滓。百炼成钢,少年,趁年轻,赶紧 去学习吧,找准一个问题点,享受生活的美好,信心百倍的成长吧!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读后感(二):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做一回蔡元培先生的北大门生

  这是一本杂糅了许多序、讲稿、札记的杂文集。

  胡适先生说,整理这么一本文集,是担心青年朋友们买全他的书负担太重,所以甄选一些能大致介绍他本人思想的文章来结集出版。

  最终有没有列印,我们这些早已买不到民国任何版本读物的孩子自然是不得而知了……

  我们错过的,是怎样一个神奇的时代。

  独独以文艺、思想、创造、风雅而言,再无一个时代能出其右。

  可是,那些风云人物,就这么被悄悄的刻板化、符号化了,在此之前,胡适只是一个名字,甚至忘了是否确曾在语文课本中读过他的文字,而至此之后,我知道了他的身世渊源,也了解了他的文史研究,明白了他的立场与呼吁,也见识了他的文才与境界。这个人,如此鲜活饱满,呼之欲出。

  是要怎样的自信与自持,才能如此坦荡而骄傲的“介绍我自己的思想”。须知今时今日,“我自己”都已难寻,普罗大众面目模糊之程度直接催生二维码否则难以辨认,“思想”更是凤毛麟角,连想法都基本欠奉大多只是“假如***就好了”的YY,更别提“介绍”了,偶有启民智之声,都被列为禁书……能最终面世的,都是阉割版,或只剩愤青之言而无启世之道。

  也因此,愈发瞻仰先生们的风范。

  得空的时候,一定要好好读一读蔡元培先生,这个让北大真正成为思想与学术标杆的真性情校长,据说他的名字,在北大百年校庆的名人榜上,几不可见?若果真如此,那真是自戳双目--没眼看了。

  留几段胡适先生的话以自勉:

  易卜生说,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读后感(三):思想就是知识

  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一本书,因为连正规的ISBN码都没有,可以说没有正式的单册发行过。但她却是在亚马逊上作为一本单独的书在买,当然是免费的买了,这也是我为什么选了这本书的原因。一来免费,二来够薄,三来因为胡老先生。这本书其实就是《胡适文选》的自序,前半部洋洋洒洒的八千多字,再加上后半部二十二篇的札记,也有二万来字,算个短篇了。虽然这是我看过的最长的序言,但想想《胡适文选》那一百四、五十万字的厚度来说,还是觉得值了。估计这辈子都看不完那厚厚的文选,但看过这个序言后,对胡老先生的思想也算有个初步了解。老先生虽然不能说是个伟人,但也是个影响中国历史的一份子,他的思想肯定有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作为一个破万卷的读书人,老先生对读书的态度是绝对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读书方法。最让我感触的一句话就是:“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 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这是我写了那么多读后感之后的感悟,也恰恰无法表达出来,直到看到这一句话。其实看的书越多其实觉的越可惜。看过的每本书都是好书。看的时候激动万分,感慨万千;刚看完的时候有如打了鸡血,觉得学到点什么,应该改变点什么,已经知道点什么;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去回忆,却什么都记不得了,当初的共鸣全部抛之脑后。当然这和记忆力有关,和理解能力有关,因此如此之笨鸟岂能不先飞呢。不管是札记,节选,读后感,心得等等,无论是几十字小感,几百字大感,还是几千字的深感,我觉得都应该留下点什么。作为这本书的一个阶段性的了解,和对自己时间付出、精力付出、思考付出的总结。这才是你真正从书中可以吸收的养分。

  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老先生对大学生开的三个药方虽然当时是对应届大学生说的,而我等已经在社会上历练多年,但如果我们回头反省一下,或者深思下现今,都一直没有做到,是不是应该尝试用用这个药方来改善下自己的“病态”生活呢。第一味“问题丹”,在还没有迈入古稀之年之前,在还没有参透人生中那些不可不想的事情前,我们是不是不该放弃研究些问题。特别是近不惑之年,多些形而上的思考才能做到真正的不惑。第二味“兴趣散”,有爱好是件好事情,让生活充满更多的色彩,虽然追逐欲望,痴迷事物不是一个智者应该做的事情,但把握好喜好的度,对些美好的事物有一定的追求,对于世俗之人来说还是必要的生活润滑剂。第三味“信心汤”,这味药还是很长效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都明白信心的意义,哪怕你很小众或很懦弱。这三味基本药方可以说是补品,如果缺少任意一条,那还是应该补补的。

  作为一个严谨的哲学家,老先生对人生观也阐述一二。坦率的说,个人认为有点偏左,但的确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特别是认为如果要想为社会贡献,最好的做法是让自己先成器。不必考虑为社会做过点什么,成器才是最大的贡献。用在家庭教育上是不错的理念,当然还应该对“器”的定义做一定的时代化界定。如果只是单纯财权利的话,这种“器”则不一定会对社会有好的贡献。当然我认为偏左的还有一个观点是在学习西方思想上,隐约的觉得过分的崇洋媚外了,希望的是全盘西化,对传统文化的极力鄙视。可能现在的社会就是老先生期望的状态,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消弱,中国只剩下中国特色的经济,中国特色的政治,而中国特色的文化已经渐渐消隐起来。

  当然,从我的能力,我的立场实在无权无力去评价胡老先生,只能说记录些自己的想法,作为日后的回顾,也许过了些许时间再来看这点文字又会有新的觉悟,以此来纪念胡老先生,也感谢胡老先生教我把他的思想变成自己的知识。

  2013-7-26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读后感(四):生错了时代的胡适

  http://www.lifeweek.com.cn/magazine/lifeweek/2012/615/

  《三联周刊》2012年21期 胡适与他的自由主义

  之前对胡适的印象是模糊的,好像除了历史书中关于提倡白话文的寥寥数语,脑海中并没有胡适留世的其他有代表性的思想和著作。读罢文章,才明白这其中的因果。

  但现在的中国可以了。

  胡适所代表的不是某种思想,也不是某种主义,他是方法的坚持者,是问题的解决者。

  现在的中国,不缺思想,不缺主义,不缺口号,不缺理论,缺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缺的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实践。

  但胡适能否成为中国的摩西?现在看来,仍是未知。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读后感(五):大羊宜宾胡同

  是日院部培训,看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消遣。突然看到他写1930年9、10月份借住在大羊宜宾胡同任叔永家中,这个胡同两天前在《巨流河》中刚刚看到过,1945-1946齐家曾暂住此处,名字颇怪所以印象很深。原以为会跟《巨》书中报国寺等地名一样在南城根儿,手机一查竟就在贡院后身。中午吃了饭慢慢踱过去,经过宝珠胡同蛋姐推荐“大碗实惠”的有家店,再走上十几步即是。

  二百米长,三个公厕一家巫山烤全鱼几个超市两排车,间或几个行人都是古稀老人和外地流入人口,比如今典型的胡同还衰落些。无人尝道,寄奴曾住,历史的痕迹被生生洗脱了。就像最近一直看民国的往事或论争,满眼是茫然和新鲜。不禁诧异于,这是怎么做到的?

  建国后的历史我们比较熟悉,杨小凯在《牛鬼蛇神录》里与明朝类比,归纳为清洗彻底,可稳坐百年江山。杨书过了三十年,我们更能体会到,如果“缄默期”足够长,没有见证人没有讨论和反思,从文化上也能彻底wash out。

  但是建国前发生了什么,让历史,特别让是文艺界、学界人士,纷纷转向左倾了呢?令LY嚎啕大哭的有坚守和风骨的知识分子,在抗日时期跋涉内迁,冒着空袭的炮火“不到最后一刻弦歌不辍”的学生们,为何在抗战胜利之后,演讲游行罢课,奔赴延安?

  《读书》七月选了一系列文章,从民族性、思想脉络等各个角度,探讨德、苏、中急剧左转的根源,其中我以为最新鲜有力的是中国知识界“科学主义,急于求成”说。从闭关自守到受到西方军事、经济、文化的冲击,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传入中国,在救国图强的紧迫感下,知识分子急于学,急于用,对社会科学的理解也近乎自然科学的教条,当时的资本主义深陷大萧条之中,而苏联的前几个"五年运动"展现出国家计划的巨大威力,所以对这种“先进”的,颠覆性的制度和主张,便如获至宝,寄予厚望。

  这一点从《巨》书中李大钊等学者的思想转型,学生们陶醉于学习苏联文化的读书会、以某种宗教般的热情颂唱《东方red》这种“幼稚的歌曲”(齐邦媛语),很能窥见一斑。而胡适《介》书各文按年代编纂,其中的变化也耐人寻味。

  -------------------引用胡适开始-----------------------

  三十年代初胡适写道: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以及1931年对北大毕业生说道:

  ----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1935年胡适再谈五四运动,为自由主义摇旗呐喊:

  ----近几年来,五四运动颇受一班论者的批评,也正是为了这种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平心说来,这种批评是不公道的,是根据于一种误解的,他们说个人主义的人生观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生观。这是滥用名词的大笑话。难道在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就可以不用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了吗?难道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就用不着有独立自由思想的个人了吗?难道当时辛苦奋斗创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志士仁人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奴才吗?

  ……

  ----民国十五六年的国民革命运动至少有两点是和民国六七八年的新运动不同的:一是苏俄输入的党纪律,一是那几年的极端民族主义。苏俄输入的铁纪律含有绝大的“不容忍”(Intoleration)的态度,不容许异己的思想,这种态度是和我们在五四前后提倡的自由主义很相反的。民国十六年的国共分离,在历史上看来,可以说是国民党对于这种不容异己的专制态度的反抗。

  --------------------引用胡适结束---------------------

  胡适是个温和却坚定的自由主义者,《介》书在历史的激流之中,始终耐心地呼喊自由和独立,让我想起王小波书信集中的一句“知识分子活在世上,除自由主义外,无它种立场可取”。王并不是喜欢坐而论道的人,这么绝对的判断非常少见。最近细细思量,越发感到胡、王精神的可贵:知识分子理应求深求新,不惧学术权威和政治限制,拓展人类知识的疆界。这个天然的使命没有终点,也不可能有人为指定的方向。否定之否定确实是知识增长的方式之一,但并不意味着否定了某种制度就获得了更为先进的位置,建构才是从无到有、更为艰苦、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对可行性、必然性点滴不漏、科学系统地考证,这其中,尤其宝贵的是科学的态度,需要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和国民,尊重知识发展的规律。

  因此,“科学主义,急于求成”这个诊断,给我们另外一种启发。当我们反思过去,喊出反专制、反强权,当我们反思“乌合之众”,“多数人的暴政”,我们并没有解释这股力量如何被主动接纳而成为主流。事实上,这样的病毒很多,过去有(放卫星、大跃进、赶英超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一步跨入共产主义),现在也有(后发优势、弯道超车),当病原体和传播途径都被操控,要切断它的传播只能从减少易感人群入手,从根源上祛除国民急于求成的心态。就好像制假售假、诈骗行为、传销组织不可灭绝,但更为重要的是灌输民众不要贪便宜,轻易受到快速发大财的蛊惑。在国家和民族为存亡求索之际,这种蛊惑防不胜防,民众易患,知识分子也易患。增强抵抗力的方式是:讲方法,讲证据,尊重历史,尊重规律。要做到这些,科学和科学方法的传播,切实有效的讨论,都不可或缺。

  回到胡《介》书,其中提到大羊宜宾胡同,是为记述王小航先生文存,文存中一段:

  ----戊戌年,余与老康(有为)讲论,即言“……我看止有尽力多立学堂,渐渐扩充,风气一天天的改变,再行一切新政”。老康说:“列强瓜分就在眼前,你这条道如何来得及?”迄今三十二年矣,来得及,来不及,是不贴题的话。

  王小航先生这段话到如今又过去了84年。历史的转向让人迷惑,但蕴藏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最快速、直接的道路往往都是骗局、弯路,看起来不见奇效的可能才有实功。一切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人的发展(马克思语),而思想解禁,放开出版和言论,改良教育,培育独立自主的公民,是阿尔法也是欧米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