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速5厘米》是一本由[日] 加纳新太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秒速5厘米》读后感(一):与书有关的碎碎念
轻小说风格的日本文学。我认为合适的中长篇小说是三分描写,七分剧情,那么此书缺是七分描写,三分剧情,所以会觉得很慢很慢,看着心静,到最后竟觉有些冗长沉闷。大部分的笔墨花在心思刻画和场景渲染,仅仅读来都能脑补初曼妙的画面,很适合电影化的一本书。
其实是无关爱情的书吧,明里和贵树更像是彼此心灵的交汇者,共鸣,陪伴和深处的执念。人称和叙述者在不停地转换,我喜欢明里的部分,纤细,柔弱,倔强,集合一身。生命的忧愁,困惑,迷茫贯穿全书,杂糅在漫飞的樱雪之间,抒情胜于思考,有点阴郁的书,却从未真正远离阳光。
读罢自己也觉得乱乱的,不知道真的要表达什么。梦想的泡泡被吹破了,语言的灵力被打碎了,神圣的远方被拉下神台了,只留下幼年时的挚友和恋过的对象弥留在脑海,而生命继续,人生路向前,过往还是只能存在记忆中,哪怕回首重逢。。。都不能。
《秒速5厘米》读后感(二):让这份感情持续
记得是大学的时候看的《秒速5厘米》电影,那时被男孩火车上等候的焦虑所感染,或者是大学准备毕业找工作的焦虑感同身受吧,就是一种想努力前进又无能为力的无助感,确实,当时的我从学生转变为工作者,那种想一夜长大的心情就如同男主角。之后再看《秒速5厘米》,被第二个故事里的小女生所着迷,那时我也在经历着一段无结果的苦恋,我深深明白那种表白所需要的勇气,最后她什么都没说男主角离开了,而现实的我说出来得到一段伤心的回忆。可以说,这部电影对我意义重大,就好像最后的结局,它会让我明白,许多事情并非如此美好完整,遗憾总会有,释怀和祝福才能让自己和别人都继续走下去。
这次的小说版,是加纳新太先生在原作的基础上采用补充视角的写作方法写出来的,但里面人物所表达的情感是不是就是原作新海诚的意思呢?可惜书中从头到尾都不见有作者的前言后话,或者是新海诚先生的推荐引言,所以只能当作一个非常有心的人用自己的主观感受来猜测里面其他人物的情感罢了。
小说也分三个部分,第一话变成了女主角的视野,强调他们为什么成为好朋友的纽带,是很好的补充,不过电影第一话着力点在他们见面那一晚的等待,是因为遥远的距离和年幼的身躯,让他们都认清了现实,才有了那种祝福和思念。不过不能要求书中如电影,起码在电影里,女主角就是一个笔墨很淡的存在,现在书里就充实许多。
第二话电影是以女二号第三人称的视野来看待男主的,其实我觉得这话很不错的,到书中,变成了男主的一堆空想,毫无乐趣所言,而且书中所说他和女主在那晚分开后还一直保持通信最后慢慢减少至没有,我认为是败笔,电影里没交代,就是要让他们所有的美好都停留在那一晚,之后也没有任何负能量加在这段感情里,所以才能保存完好,才会有男主写了短信又删掉,因为如果传过去和女主发生联系,就打破了那晚的美好啦,既然在现实中无法重聚,为何要去冲破呢?
第三话就两边都有讲了,比较伤心的是,女主角能慢慢坚强起来享受幸福生活,而男主角却被自己的执念压得转不过身。而我伤心的点是我居然相信了作者写的,因为在小说里,第一话最后时,男主在电车里的那种将所有力量活力希望祝福都交给女主的喊话,是让女主能获得勇气的源泉,之后第三话里女主自信的微笑,手上戴着戒指幸福的神情,都显示她的生活走向了正轨。而反观男主角,永远是冰凉的夜晚,冷漠的表情,还有疲倦的身躯,好像被什么抽干了似的。但小说里说男主角回复正常是因为看到杂志上飞船的消息,倒也算个合理解释,不然电影里最后他们的相遇和不见,男主理解的笑容,就单看电影时会替男主难过,如果是加上小说,我会安心些,起码男主也开始走入正轨了。
最后是他们当年准备给对方的书信,我不知道为什么男主的信只有一半,是印刷问题还是信就是这样中断的,因为信里最后一句是:但我想成为一个不管何时无论何处偶然遇见明里都不会羞涩的人 关于这个,我想和明里作个约定。这就是最后一句了?好奇怪,好像没写完似的。
《秒速5厘米》读后感(三):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磨磨蹭蹭了10多天我总算把它个看完了。也就来这儿解解闷儿、发发牢骚吧!
说实话,我是在当年中考完了那个毛毛雨纷飞的下午一个人在镇上的一家网吧里把电影给撸完的。
中考完了,我知道自己的人生也该有个转折了。
于是我就逃避了,我逃避了他们的毕业狂欢。口里说着是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其实心里是在逃避与她的碰面。
我对她还是心存情愫,多年后我犹心有体会。但,中考结束的钟声响起的时候,我忽然惊奇地发现
……
好吧,其实我打了1000来字的,可惜没按Ctrl+A和Ctrl+C,不知怎的一个退格全军覆没。就只剩这点了。
《秒速5厘米》读后感(四):回不去的那段相知相许美好 都在发黄的信纸上闪耀
一个叫莜原明里的女孩,由于父亲工作缘故经常搬家,而得了难以融入周围生活的心病。在一次转学至东京的机遇中,得到了一个叫作远野贵树的男孩的心理援助。因此而心生感激。后来交流得知,贵树也是一名转校生,两人也都喜欢读书,兴趣相投,因此结下友谊,暗生情愫。在两人谋划着要考入同一所中学之后,明里却再一次搬到了东京的郊区。由此种下心结。一年后,贵树要搬到国土南端的鹿儿岛。在搬家之前见了明里。两人似乎发现爱上了对方。
分居异地之后,两人在几年之内保持书信来往,可依旧无法阻挡时间对感情的冲淡。各自开始了各自的生活。可是生活却不是那么舒畅,总感觉灵魂深处有什么东西让自己牵肠挂肚。
后来贵树回到了东京,明里也回到了东京。两人开启了各自在东京的生活。贵树有了女朋友,又和女友分手;明里有了自己的婚姻家庭。可是始终找不到心底的那种幸福感。贵树在一次樱花飘落,电车飞过之时,想到了儿时的残忍场景,他多么希望那个和他擦肩而过的人是明里,能和他一样,回首看看对方。可是电车驰过后,等来的却是人去楼空。两人就像同一平面里的平行线,再也没有交集。
第一次看的是动漫,是因为良心画质而看的。可是因为睡的迷迷糊糊,而且不懂日语,所以并没有看懂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后来把小说翻出来看,才发现故事是如此的震撼人心。如果最后的结局是两个人又重新走到了一起,可能会让人如释重负,有情人终归眷属。可能是一个好的故事,但是我相信不就后就会被大家抛之脑后,忘得一干二净。可是这样的结局却让我久久难以释怀。每次想起总会是对灵魂的一种猛烈冲击,或许这才是血淋淋的现实,这就是伤痕累累的青春。总有一些难忘,总有一些遗憾,明明知道回不来,也不想去挽回,不想去改变,可就是难以释怀。
我觉得动漫承载的信息太过庞大,一次性并不能吸收的了。在效果上来讲,小说可能会更好一些。不得不赞,这真的是一部很棒的小说。不仅仅故事讲的动人心弦,大量手笔的画面描写将景色层层铺开,让人觉得身临其境。
天空的颜色并不匀称,明显不属于地球的昏暗的天空上有十分可疑的不确定的光点在闪烁。与褐色相近的深蓝色的天空中漂浮着气团星云,看上去就像洗了绘画工具的池水般,呈现出紫红色及浅蓝色条纹。
远处浓腻的白色云彩正在借风飞行,它正在渐渐接近那片类似星云的东西。镶嵌在天空中的繁星若隐若现,有些星星甚至感觉就在眼前,非常闪亮,其散发出风光芒以十字的形式渗透至星空。形如飞机云的细细的云彩一边画着螺旋状,一边屹立于天际之中。
那团流逝于深蓝色天空中的类似气团星云模样的东西从天顶落到了其下方接近水平线的地方。靠近地平线的天空的颜色变得有些浅淡。也可以这么说,天空自上而下的颜色从深蓝色变成了蓝色,再从蓝色变成了与珊瑚礁海域相似的绿色。
光线从地平线以下慢慢渗透。
一点一点,却很真切。
深夜被浅浅的绿色势力所包围侵蚀,而这些变化全都在一种温柔的气氛下进行。温柔的黑夜中,温柔的光线渐渐渗透进来。
触手可及的云彩飞走了。
耳边传来风的声音。
没错,这里位于山丘之上。
这里可以看见最为广袤的天空,这里可以看到最为遥远的地平线。
然而,这里的一切却是如此的让人心旷神怡。
登上山丘。
一人是我
另一个是女生
脚踏草地的足音。
《秒速5厘米》读后感(五):花开了,你是否看见?
在我看见,这本书把我带入了这纯纯,唯美的爱情故事中。这也是我看的第一本爱情小说。而《秒速5厘米》早已是人们熟知,最受欢迎的动漫电影。而我选择了看书,书中优美细腻的文字是看电影所感受不到的,让我身临其境,仿佛在那棵巨大的樱花树下。
“没关系,别紧张!”这句充满温暖关心的话语,让明里感到不再恐惧 害怕孤独与转学,并让她认识了原野贵树。两人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在飘落樱花的放学路上,两人在一起观赏那美丽的樱花树。
然而,命运把两个人永远地分离开来了,他们生活在不同两个城市里,彼此用书信往来,随着电车到来的那个晚上,他们在樱花树下吻别了。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书信再也无法维持这段感情了,因为中间隔了很长的距离,这段美好的感情也随风逝去了吧。
长大后的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工作,各自的伴侣。明里早已戴上了结婚戒指。贵树也永别了水野丽莎的爱情。两人都不曾记得对方了。。。。
最终两人在那盛开的樱花树繁多的影花公园擦身而过,就在铁轨的正中间,两人都有所察觉。渐渐回头望去那熟悉的身影,找回那段回忆,可是
在这一霎那,电车驶过来了,高大 快速 吵闹的电车遮住了两人的视线和身影,电车把两人的界线划分的那么清楚。电车开走后,明里已经走了,贵树并没有走,一阵风吹过,樱花飘落,是如此的美丽。贵树也回过神走了。。。。。。
也许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吧。当初明里和贵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曾承诺要永远在一起。可是在现实生活是不可能的,那只可能停留在单纯 美好的幻想里。
“来年我们一起赏樱花”这句话依然没有实现,在他们长大后,在樱花盛开的樱花公园,看见那飘落的樱花,是否记得当初有一个人陪你一起欣赏过,是否记得那句“没关系,别紧张!”。但秒速5厘米过后,这份感情也将在岁月里沉香。
花开了,你是否看见,是否想起那个在记忆深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