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们游向北京》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8 05: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们游向北京》的读后感10篇

  《我们游向北京》是一本由唐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元,页数:28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游向北京》读后感(一):我游到了北京

  唯一一次参加招聘会,在学校体育馆寥寥无几的无名公司,还几乎都是敷衍性质坐坐就走,有些摊位甚至根本没人;学生递进简历对方开出的薪资都是一千三、一千五。我迟疑地把简历送进唯一一个写着“文秘”的摊子

  几天后接到电话,让我去面试。去了才知道,这是家小中介业务就是介绍工作……让我去是因为简历上有照片大概不讨人厌,有望发展业务员,底薪八百。我默默地思考着八百是不是不够用啊。接待我的大姐便说:不用想了,赶紧吧,你们学校有个同学前天来我们这的,现在已经跑起来了。

  当时的我虽然毫无社会经验,但意外地大概处在人生中仅有过居然不犯浑的时刻,几乎没犹豫拒绝了,白白错失一段少林修女式的生活体验。于是,该公司又一个电话,送来了另一次体验生活机会

  这次的职位据说是本地某大报的主编助理

  该主编一口官腔,先数落了一通现在的大学生如何如何没用,接着说了自己当年如何如何牛逼,然后本报社多么多么有名,跑广告比起卖保险来多么多么好听是的,号称要招收私人助理,但在说了一通当今大学生根本没本事胜任助理后就婉转而直接地表示要让我们做“业务记者”。不是报社的事业编制,是XX报业下面的XXXX报下面的XX子广告公司的企业编制。先试用,再签约,签约后第一年没有底薪,只有提成。也不是真正的记者,就是个报社下属写作跑广告读作跑钱的单位员工。但顶上是XX报社哟,说出去很好听倍儿有面子哟。具体工作内容就是去私企,委婉而直接地告诉对方:我们是很牛逼的XX报,有人投诉你们违法,快把钱交出来,不然等着我们XX报搞死你。

  当然,主编还善良地提点我和另一位女生说,私企老板会占你便宜,千万不要丢报社的脸,如果对方要动手动脚当然你脸上还是要笑,但脚下还是可以踹过去的。

  当时我就震惊了。以致多年后的今天我都在困惑当时为什么没有一脚踹过去。

  写到这里好像跑题太远了。

  后来我很长时间都在“面试——被拒——面试——试用——不想干了出门玩——玩了几天玩腻了——面试——被拒——面试——试用——不想干了出门玩”类似这样随便的状态里随便地滚来滚去,月收入曲线也随便就差不多随便是“0——0——200——0——1000——0——0——400——0”……大概任何一个二流院校出身脑洞可观射手座都会这样吧,那些一路升学一路名校进五百强再一路升职加薪的高富帅白富美不会理解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我们这些把人生随便过得莫名其妙的人吧。

  可是……我们这些其实面前从来就没有一条金光大道人才巨大北京的主流吧。

  ……好像又扯得更远了ノ_ <我该怎么拉回主题?(主题是啥?)

  上月前的某一天,下班路上,我发了一条广播

  毕业前夕在南京看过一个女生转租的房子,她说打算转了房去北漂追求理想。当时觉得北漂难度太高了,好厉害。没想到后来我就来北京了。来北京以后看了个房,找合租的女生说她想在对面的大楼工作,我心说,我也想啊,痴人说梦吧。今天下班,在天桥上回头用当年的角度看了看这栋楼,觉得生活好奇妙。

  是的,这是楼主不靠谱的找工作故事的另一面。毕业后辗转了数个城市,最后北京给了我一份工作、一个家庭。才渐渐体会到为什么那些明明活得并不光鲜人愿意在北京漂着:这里人多。人多了,才有那个冷门到适合你的工作,那个难得和你有缘的人。这是一种活法,虽然未必能比小城平静乏味的那种好,但谁能说就不好呢。

  唐缺写的九州,不着调而好看,于是好奇入了这本书。收获的是意外的感动。以前也翻过号称描写北漂的作品,不是YY飞黄腾达左拥右抱,就是盯住极端贫困群体逆流成河猛煽情

  这本书里,陈非的故事,才是我唯一所愿看见的北漂常态——不上不下的出身,不上不下的自己,不上不下的工作;周围时有惨剧发生,自己一直小心避免;金钱从不宽裕,也无中彩期望,但在谁都知道财富无法侵入的国度里,他是感情富豪

  这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一点小小运气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幸福。是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最大的慰藉也是最大的意义很喜欢小麦,为她给这本书加一星。

  《我们游向北京》读后感(二):不是北京逼你 是你自己作死

  好的小说,总是能反映一个时代。如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余华的《活着》。时代其实是个虚无缥缈东西,你身在其中,潜移默化的被其改变,却看不清楚。但终有些人,他们能看个大概,他们称自己为写书的。

  就像所有的天朝百姓一样,唐缺同样是个普通人,所有在文中他会嘲笑王小骚的老婆是个胖子事实上主角陈非就是一个胖子。王小骚取了胖胖的北京老婆姑且称之为悲剧,那么胖胖的陈非取了身材姣好的苏小麦便是皆大欢喜了?这便是一个时代对思想上的禁锢,身处其中的没有人可以逃脱。佛家讲“入世”与“出世”,若无“入世”何谈“出世”。“入世”的人未必看得真切,但一定看得真实

  唐缺笔下的北漂一共有两类,一类是以杜愚、胡二为代表的死皮赖脸不愿出社会的北京游民,另一类便是以陈非、老罗、王小骚为代表的世故圆滑节操满地在社会中摸爬滚打使出浑身解数往上挤的工薪一族。前者整日唉声叹气,抱着理想奋勇向前。后者已是被社会磨平了棱角,为房为车为结婚将理想喂给了门口的大黄。或者说,这些已经替代了他们最初的理想。理想是个很严肃的东西,但有时候又很可笑,它可大可小可好可坏,唯一的共同点便是你得不到。

  先说杜愚。杜愚的结果从最开始便注定了的,所谓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不作死就不会死。卖几天猪肉可能活不下去,但卖上几年的猪肉就一定能活下去。杜愚从心底里惧怕,惧怕去面对社会。但这都不是根源,根源是他心底所存的那点希望,那丝通向他理想的光。杜愚自始至终都是个浑浑噩噩的人,迷茫而不知方向,心存幻想得过且过。他如同一只掉入温水青蛙,却是浑然不知。当周围的水慢慢加热,将他煮沸的那一刻,他已经无力挣脱。母亲绝症,属着“杜愚”大名的小说无望出版,倾尽全力所写的回忆录一文不值。杜愚最后的那丝希望破灭了。他什么也不剩,只剩下了死亡。也许,直到杜愚一跃而下,狂风从他的耳边呼啸而过的那一刻,他也没有想明白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他只不过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杜愚的遭遇其实有所暗喻,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暗喻着浮躁社会下文学的可笑。

  再说胡二。胡二在文中存在的意义只有一个,那便是反衬杜愚。他们是同样一类人,却是不同的结果。这并不能说明胡二聪明,只能说明社会的无奈。唐缺所要昭示的便是,北京就是这般残酷,不愿面对她的人要么死去要么离开,妥协了便能活下去。那之后呢?人去楼空后一世的悲凉

  老罗和王小骚其实很像,他们凭着独有的信念,受尽周围人的讥讽,假装着毫不在意,却是将一件件事刻在心里。但是他们成功了,从夹缝里,成为了北漂中的胜利者。可他们失去的,却是千万个北京都无法弥补的。相比杜愚,或许后者的死显得幸运的多。

  陈非这个人,最初是夹杂在两个极端之间的一个人。其实整部小说,讲述的都是社会逼迫他离开这个折中,走向老罗、王小骚等人的极端。但是陈非不愿,他想要挣扎,想要反抗,最终只能遍体鳞伤,甚至差点失去苏小麦。而到故事的最终,同样没有个结果,矛盾由苏小麦偷到户口本暂时得到缓解。结尾那句“咱俩来拼一拼吧”,只是唐缺给了读者些希望。但事实上,这希望就像是杜愚接到的剧本那般,故事的主人公以为魔王已经死了。

  但这仅仅是以为。

  如果让我来评论这部小说,我只想写上一万个可笑。可真要算起来,它又并不可笑,因为他就发生在你身旁。

  无论你看不看,北京都站在那,她想告诉你的只有:不是北京逼你,是你自己作死。

  这是一本让你读了浑身不舒服的小说。

  《我们游向北京》读后感(三):即便微弱,依然星光闪烁

  很现实的一本书啊,但读了之后没有什么过多的感叹失望,社会本来就如此残酷啊。只是大家不愿意去接受真相一般都是血淋淋的。结尾部分是好的苗头,作者停在这里选择结束明智。陈非没失去工作岗位,也没失去爱情,后面会怎么样呢?绝不会比之前轻松,给读者足够压抑现实之后又给了一点积极力量。陈非有没有成功呢?我们不得而知,选择自己所相信的所希望的就好了。

  书中有几个比较深刻形象。老罗的成功算不算成功呢?能省则省能抠则抠,在北京省下一个房子。他不会理会别人的感受别人的看法,他心里的目标很明确,那些让别人眼里很不堪当做笑资的事情也是在为了实现目标而做出的努力啊。所以当陈非被房子逼得心力交瘁的时候,他发现老罗才是最明白最清楚的人。还有王小骚,和老罗虽不同但有类似之处。假设故事顺利进行,王小骚娶了有北京户口的胖姑娘,在北京安家生存稳定下来。王小骚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有的人大概会对这种做法嗤之以鼻心中不屑,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怎么知道王小骚心里不快乐呢?再说杜愚,他的死虽然意外但想想绝对合乎人设情理之中。两万稿费无疾而终推理小说出版未果母亲的病再加上"大唐"的拆迁,压死杜愚绝不止一根稻草。杜愚在得知稿费无法追回后心里很平静,因为他觉得很合乎常理他已经习惯了处处不顺。从刚开始的卖猪肉被别人骂,性情温和内向甚至怯懦,他不敢也不愿和别人交际,写作不需要和太多人接触键盘像是他的一个排泄口,他活在自己编排的各种故事情节中。他的性格是他悲剧命运来源,同样不如意看看胡二。胡二坚持北大考研六年,单这一点常人就很难做到,即使有也是少数。胡二靠着做枪手家教能让自己在北京活下去,卖电脑顾客打交道毫不含糊,会交际会和人打交道,同时他还是一个学霸。胡二执着,坚持,敢于变通,懂得人情世故,最后点出胡二并不一定要留在北京。杜愚怕丢面子不甘回家,无法打开性格缺口,死守着电脑打转。两人都不如意,命运不同,差就差在性格上。陈非努力上进做事认真敢拼敢闯还很重情义,在同学中是混得好的那一类,即便如此在丈母娘和房子的威压下也直不起腰,让他压抑又痛苦生活中像陈非这样的人,衷心祝福你们啊!要有陈非的努力上进还要有胡二杜愚的执着坚持,还要有老罗王小骚的目标性。人生不易,要想轻松过活还得要点运气。除非你是土豪二代老宋一样的存在,土豪无贬义,结尾老宋的话也说明他同样也是在打拼的人,为孩子为家庭抑或是自己。

  很喜欢结尾引用高老头的这段 :

  拉斯蒂涅一个人在公墓内向高处走了几步,远眺巴黎,只见巴黎婉蜒曲折的躺在塞纳河两岸,慢慢的亮起灯火。他的欲火炎炎的眼睛停在王杜姆广场和安伐里特宫的穹窿之间。那便是他不胜向往的上流社会的区域。面对这个热闹的蜂房,他射了一眼,好象恨不得把其中的甘蜜一口吸尽。同时他气概非凡的说了句: “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

  《我们游向北京》读后感(四):寻找迷宫出口……

  “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去/我希望人们把我埋在这里/在这儿我能感觉到我的存在/在这儿有太多让我眷恋的东西/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儿死去……”北京夏季的夜晚,多雨而潮湿,在汪峰《北京北京》略带嘶哑歌声中,最适宜翻开《我们游向北京》这本书,去寻找你我关于青春的故事。

  作为一个已经在北京待了七年的“外来游鱼”,当我在毕业季看到成千上万年轻面孔为了一纸北京户口奋力厮杀,当我终于以一千五的“高价”在东五环过起和合租者抢占洗手间的生活,当我练就以凌波微步疯狂地铁脚不沾地的绝世神功,我开始思索,北京之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我们游向北京》中,北京生活是大国企白领陈非和领导升职加薪中的博弈,和同事朋友在事业与生活上横向、纵向的深入比较,和被丈母娘拉高的北京房价间的艰苦战斗以及被“一张无数人削尖脑袋得到的北京集体户口”捆缚的无奈;北京生活是苏小麦在老娘一日三遍催婚、催房、棒打鸳鸯中的焦虑,在北京小脚老太太查阅暂住证时高傲、鄙夷目光中的屈辱,然而蝴蝶飞不过沧海,爱情在现实面前几乎一败涂地;北京生活是把北京当作梦想与一切的高材生杜愚挤在城中村群租屋里做复制粘贴文字的“自由撰稿人”时浑身上下散发出的方便面和臭脚丫味儿,然而北京留给他的却是一无所有绝望和一具冰冷的尸身;北京生活是胡二像南归的大雁般奋战三年考研北大的执着和做枪手挣取生活费的艰辛,然而最终却只能带着或释然或不甘的心情向北京和自己的青春做最后的告别;北京生活是“土豆王子”王小骚每天苦练肌肉,围着北京姑娘大献殷勤,把恋爱当做一种投资或交易的世故和钻营;北京之于我们,抑或是李萌拒绝都市诱惑,急流勇退的睿智。

  现实寒冷,残酷凸显;繁华背后,千疮百孔。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这样评价他所处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对于北京,我要说:“这是最好的城市,这是最坏的城市。”在书里,你会发现,北京不再只是天安门城楼上那张庄严地画像,也是七弯八绕、杂草丛生的胡同深处那一声悠远的吆喝;不再只是世贸天街闪烁的灯光和汹涌的人潮,也是唐家村肮脏、粗陋、无序的街道和飞扬在半空中的五彩缤纷的床单、内裤;不再只是蹬着十公分高跟鞋匆匆走进电梯的都市白领光鲜亮丽的生活,也是房子、车子、票子、孩子等一把把悬挂在“北漂一族”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我们像是一条条奋力游向北京的小鱼,但是在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的世界,有多少人能够如愿以偿?我们在这座都市迷宫中四处寻找,四处碰撞,头破血流,又有多少人能够找到迷宫的出口?这座城市就像一张血盆大口,把无数的青春和梦想吞进肚里消化干净,排出无人怜悯的残渣,却依然阻挡不了无数人像精子游向卵子般游向北京的不容置疑、义无反顾,他们仍然选择留在北京,守在北京,赖在北京,不成残渣终不悔。我们是无根的一代,如同蒲公英般从遥远的故乡飘荡到这座城市,却发现此处并没有扎根的角落。我们在这里缅怀故乡安逸宁静却回不去的旧时光,我们在这里回忆大学时代纯真的爱恋、和兄弟们喝酒吹牛的青葱岁月,一觉醒来,仍然要为房子和金钱奋力厮杀。于是,我们焦虑,我们恐慌,我们缺乏安全感,我们生怕哪一天就被这辆飞速前进的城市列车甩出窗外,生怕自己会因为跟不上趟而成为被抖落进泥土里的藤蔓,于是我们只能选择在这个巨大如迷宫般的城市里,在一阵阵袭来的空旷的寂寞里用尽全力踽踽独行。

  “北京柔软而刚硬,善良而残忍,温情脉脉而冷酷无情,它能改变一个人毕生的命运,却永远不为任何人的命运而做出改变。”这就是北京,从不为谁而停留,从不赐予谁怜悯与温情。在最终的结局里,有些人像是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在无知无畏的梦想中被北京这个强大的对手打得遍体鳞伤,颓然倒下;有些人像是《高老头》中充满膨胀的野心与欲望的拉斯蒂涅,在这座城市灯火辉煌的高处呐喊出“拼一拼”的宣战……

  这是一本关于梦想的书,但是却记录了梦想凋零的残酷过程;这是一本关于残酷青春的书,但是在残酷中我们仍能看到一抹青春温暖的底色。作者的文字幽默、风趣而又犀利、沉重,如同用一枝鹅毛笔在心头写字,让我们痒得想要发笑,却又痛得想要流泪。如果你看完这本书,因为作者的幽默而会心一笑,那么借用果戈理的一句名言:“你们笑什么?你们笑你们自己。”如果你看完这本书,为人物的命运而痛哭流涕,那么也许,你看到了自己的青春浮光掠影,一闪而过。

  “我们游向北京,并且不知道未来会游向何方,生存与毁灭几率各半,或者说生存的几率远小于毁灭的。”然而,生活还要继续。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明天,还要面对地铁2号线“波澜壮阔”的人潮。北京,晚安!

  《我们游向北京》读后感(五):用坐如针毡形容再好不过了。

  看小说的过程里,我一直坐的不安稳。

  生活哪儿有那么惨啊,不结婚买房能死啊?开始我一直这么想,后来觉得生活还真的是不如自己所愿所想的。

  陈非的日常是再平常不过的普通人了,就算没有那么凶残的丈母娘,什么三姑六婆几姨妈的,买房有车是真真实实的资本。以前听闻过北京恐怖的放假和密密麻麻的人流量,买房几乎是人生奢望。幸运的是,他还有一个坚定支持的苏小麦,生活如何摧残他,生病困苦劳累都还有一个苏小麦。胡二那么呆萌的宅男人生里,还能有一个“黑色枪骑马”(这名字真是炫酷极了)的指引着。可见,美好人生首先要有个好伴侣。╮(╯_╰)╭

  活的究竟是像老罗那样,还是陈非那样,我无疑更偏向后者。有房有车又如何,就算稳定下来了,那种生活状态,无疑是铺好了一生的轨迹。和归去家乡安稳度日一样无趣。

  所以,心中有希望的我,从书里的各种难受里找到的是挣扎的希望。买房结婚离我还有点距离,但最近看的小说里都在警醒我,好歹存点小钱吧。随手记的周报每星期都在提醒我,我的存款仍在温饱线上挣扎着。

  北上广在我心里,还没那么恐怖。

  《我们游向北京》读后感(六):你的梦在雾霭天里还能照亮你多久?

  看了一半的时候打的四星,看完后很想给他改成五星。

  很久没看到这么心塞的小说,代入感太强,以至于在办公室里也没忍住的哭了。

  记得18岁的自己,想着一定要成为女强人,无论每天工作到几点,归家多晚都没有怨言,因为,这是那时的梦。现在,我也只是22岁的年纪,却想着嫁人过着主妇的日子,这是现在的梦。转变之大,我自己都愕然。现在没有毕业还在实习,很轻松的活儿,却完全受不了朝九晚五的日子。就算这是个人人羡慕的职业又如何?高新,轻松,口碑好,但却不是我喜欢的。业余的开着家淘宝小店,发现每一次和顾客交流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但我能以这个为职业吗?爸妈辛苦把我送出国,我辛苦的钻研了这么多年自己不喜欢的工科,我不后悔,可是我不愿让父母背负上太大的压力。平日里他们总对人自豪的提起自己的闺女在哪哪哪留学考的怎么怎么好,若让他们告诉别人自己闺女学成归来不去上班却在家开淘宝,实在是给他们太大的压力。我并没有说开淘宝不好,只是针对我之前的专业和工作实在是相差太远。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努力,真的,这个世上没有人是不努力的。只是有些人被现实打败,所以放弃了。有些人出于无奈,还在和这个残酷做着斗争。而有些人乐于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想起刘同写的谁的青春不迷茫,是呀,谁的青春不迷茫呢?我乐于的生活状态是开着小店,虽然忙碌却不用赶着公交上班日落而归,而且我是真心喜欢和顾客交流。不需要很多钱,积攒到了可以旅行的钱就和丢丢说走就走。没有小孩,陪伴我们的是一只大狗。看看书,发发货。

  理想终归是理想,我幻想的有些太过于美好。但是有时又觉得,我就活这么一次,为什么不能按照我自己的意愿活?为什么一定要按着世俗标准要房子车子票子整日迷失自己的忙碌着?忙碌到头来是让你找寻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还是让你再一次迷茫?北京的雾霭已经够让人找不清方向了,你的梦在雾霭天里还能照亮你多久?

  我一直都是个任性的人,我不愿意妥协。我能做的只是努力经营自己的小店让他变得更好,好到可以让父母放心。你看,我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怨天尤人,我在努力。我在努力让自己的理想生活实现。

  雾霭终会有退去的那天。

  《我们游向北京》读后感(七):故事会自己长出尾巴

  北漂本是个复杂的话题,而这部《我们游向北京》用了很多聪明的办法,将其化繁为简。

  作者首先舍弃了专家视角,以免大而无当,吃力不讨好。从个人经验出发,反而真切鲜活,也让我等北漂屌丝感同身受。

  其次,作者精心设计了诸多典型人物,穿插交织,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一个或多个)小故事。一个个小故事串起整本书,也免得去构思一个复杂的大故事了。

  可能有些读者会对此感到失望,认为它不够深刻、不够宏大、不够精致……但作者自己本没有写作巨著的意愿,只是在养病期间自娱之作,求仁得仁,无可非议。再者,化繁为简又何尝不是技术活儿?

  小说最后留了个“光明的尾巴”,在读者间引起一些争议:现实究竟会不会留下这样一个光明的尾巴?抑或会一黑到底?结尾的光明或黑暗,是否只是作者在创作中的一念之差?

  我觉得一个故事的发展有其内在逻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作家会说“某个人物最后不得不死掉,我对此无能为力”之类的话。那么从故事本身的走向而言,它必定会以这微薄的光明收尾。

  因为这是一个现实的故事,应当符合现实的情况。之前故事情节的暗黑走向已经显得有点夸张,只有一个光明的尾巴才能让它重新找回平衡。如若不然,就会使得整部小说走向夸张无度的境地。

  北漂生活并没有暗黑到置人于死地的程度。更多的人都在通过个人努力逐渐改善境遇。就算离开北京,也往往不失为可行的选择。——无论读这部小说时多么激发悲观情绪,事后也不该忘记这一点。

  作为一部描写北漂生活的小说,重点着眼于北漂的种种痛苦遭遇,当然没有问题。适度夸张乃艺术创作之常用手段,也没有问题。但如果一黑到底,夸张无度,一定会损害整部作品的品质,让批判失去分量。

  顺便说一句:这种一黑到底,夸张无度,乃是慕容雪村老师一贯的毛病。

  所以,苏小麦一定会回来,陈非的工作一定会有转机。这种结尾并非作者的一念之差,而是故事本身不可阻挡的走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们游向北京》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