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最后100天》是一本由王国平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276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读后感(一):从最后的100天看到的
书买回来后,一口气读完了。
意犹未尽,意犹未尽。
如果说书名及其内容应该统一的话,那么,作者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创作。从与南先生接触的最后100天的时光中,摭拾出吉光片羽,让南先生的形象真实可亲,而不是将其描述为一个偶像或是别的什么。窃以为,这就是对南先生的最大尊重。
就是这样了?就是这样了么?难道就是这样了?!
南先生曾经幽默地说过,如果你吃鸡蛋觉得不错,干嘛非要认识下蛋的鸡呢?但是,我认为,言传与身教的力量毕竟是不同的。与在讲台上的南先生相比,平常生活中的南先生更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
希望作者还有更大部头的传记问世。希望如此。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读后感(二):大师远去,却见大师
虽然很早就听过南怀瑾大师的声名,但是却从未读过相关的著作,只是偶尔在网上看到老师写过的某些文字,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感谢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不为人知的一代大师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南师有次对我说:“国平啊,我这一辈子,没有一张文凭,没有一个好的学位,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和总结:“一无是处,一事无成”。你来写传记,可能要失望哦?“”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中的尊重、敬仰之情已经无法用任何言语来表达了。正如人至最悲痛时时哭不出来的,当那种从来没有过的,至高无上的崇敬之情涌来时,我只有默默地让自己沉浸其中。
每每读到动情之处时,脑海里都会想起那个穿着一袭灰布长衫,拄着拐杖,面带微笑,步履轻盈的和蔼、安详、平静、慈悲的老人。仿佛自己也加入了他们的人民公社,在旁边听他们谈笑风生,那位平静、安详的老人,让我每个阅读的早晨和晚上都不再害怕,仿佛他就在身边陪着我,慈祥地笑着,让人觉得无比放心。
全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商业的气息,有的只是对大师浓浓的崇敬之情。老师以天下人为孩子,以孩子为天下人的博大胸襟无不让人动容。而他为了弘扬佛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即使年过90仍不遗余力到处奔波,竭尽自己所能,到处讲学,希望能够感化更多的人;对于来访者也都平等对待,尽心尽力的态度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南师传奇的一生,在作者的轻描淡写中却被完整的讲述出来了,入川、赴台、旅美,直到回到大陆建立太湖大学堂,无以不令人惊叹。那个芳草凄凄、精英荟萃的大学堂总是让人向往,那个欢声笑语不断的人民公社让人无比羡慕,那些长随老师身边左右的学生让人敬佩。在这个喧嚣浮华的城市里,在自己的小屋里安静地读完这本书,领略着从未涉足过的世界,体验着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是人生难得的美好回忆。
看着封面上的大师,我想他真的并未远去。能够让那么多著名学着、世界名流、国内外知名人士共同敬仰并甘愿拜在门下的老师,怎么可能会离我们而去呢,他活在每个人的心中。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再也没有比此句更能概括大师的一生了。愿大师的学生们,能够继承大师的遗愿,继续弘扬佛法,传播传统文化,我相信,大师看得到。
“师为教育试耕田”,老师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早在数十年前,老师就曾讲道:“今日的世界里,由于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如交通的便利,建筑的富丽,生活的舒适,这在表面上来看,可是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而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这在精神来看,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为了挽救这个危机,老师筹办了太湖大学堂,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且身体力行,公开授课五十多次。并且“骗”公益组织“未来中国助学联盟”的创始人王红女人筹办女学,教育、培养中国当代女性。
此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大师讲那个关于,捡了个金元宝的故事。大师远去,但感谢这本书,让我又见大师。真正的大师,随着岁月的沉淀,会在人们心中永驻,正如孔子一般。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读后感(三):零距离看南怀瑾
零距离看南怀瑾
文/张宏涛
南怀瑾的人生是个传奇,他行走海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一生桃李芬芳、著作等身。很多人说他是名满天下的国学大师,但也有人说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大名人总是毁誉参半,南怀瑾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南怀瑾指定的传记作者王国平所著的《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让我们与大师零距离接触,相信读完后,对大师会有更多感性的认识。
作者王国平21岁时,中专毕业被分配到某机械厂的车间当工人,超负荷的劳动之余,他就在工厂附近的灵岩山脚下读借来的南怀瑾的著作。后来,他得知,南怀瑾年轻时曾在灵岩山练剑、参禅。他惊异于自己与南怀瑾的缘分,开始搜集南怀瑾与灵岩山的资料,并在几年后出版了《未进山门先一笑——20世纪40年代佛学大师袁焕仙、南怀瑾在灵岩寺的佛事活动》。南怀瑾读过该书后,希望他能根据自己的口述,写一本传记。
很多人想写南怀瑾的传记,但南怀瑾看中了年轻的王国平,因为他的文笔既尊重历史事实,又有文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就这样,作者来到了南怀瑾所在的太湖大学堂。
零距离接触南怀瑾后,作者发现他是一个宅心仁厚、善解人意、平易近人、谦卑、幽默、爱摆龙门阵,关注时事,以提倡国学教育、复兴传统文化为己任的胸怀远大的老人。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位可以教你怎样吃饭、怎样走路、怎样说话、怎样问好、怎样读书、怎样做人的老师,细小到站坐卧,宏大到儒释道。”南怀瑾也是个谦虚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没有认为自己开悟得道了,也没有认为自己在弘扬佛法,也没有所谓的山门,也不收弟子,数十年都是如此。”从他这些书名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谦逊:《论语别裁》、《孟子旁通》、《易经杂说》、《老子他说》。他认在自己身边学习的人为学生,而没有以弟子相称。作者亲眼见证,南怀瑾不收任何红包,总是把钱退还,只收一个空红包。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孩给他下跪磕头,他也都立刻跪下磕头还礼。
全书共分二十章,大都是对南怀瑾生活的描述,穿插大量回忆,比如太湖大学堂的建设过程,南怀瑾年轻时向袁焕仙学佛的经历,南怀瑾与学生们的交往,南怀瑾的抱负(比如办女学、办书院)和实现过程,南怀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南怀瑾的教育理念,南怀瑾如何寻访恩师遗骸下落并捐助修灵塔,南怀瑾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贡献……可惜,南怀瑾最想口述的人生历史和他心中的百年历史,却只讲了很小一部分就因为去世而中断了。这是作者最大的遗憾,也是所有读者最大的遗憾吧!
本书不能让你全面了解南怀瑾,但却能让你知道南怀瑾一生最怀念的人,最牵挂的事;更能激发你读南怀瑾著作的兴趣。
字数:1030
已发《锦州晚报》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读后感(四):书摘2014.2.22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焦虑的家长造就了同样焦虑的孩子。世界不快乐,注定在这个世界中孩子们也不会快乐。南师曾说,家长们最大的毛病就是“将自己未达成的愿望,转嫁到子女身上,这个转嫁忽略了子女的能力
、兴趣与性向”。不快乐的学习注定是病态的。快乐还需要训练吗?南师认为;在不快乐的社会,快乐的确需要训练。
2、你们要知道人生。什么叫人生?生存。生存,具体地讲就是生活,就是衣、食、住、行,怎么样穿衣服,怎么样吃饭,怎么样睡觉,怎么样小便,怎么样大便,这些生活都是教育,处处要规矩、礼貌。
3、世界上的人类,有一个特性。所有的人都喜欢听故事,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有)文化的生命,都喜欢听故事,从母亲肚子里生下来,到小孩,一边唱歌一边拍啊拍的,喜欢听故事。人,从生到死,昼夜都喜欢听故事,没有故事自己就会编,骗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是人性很奇怪的一面。不但爱听故事,而且爱听谎言。任何人都没有一句真话。我这个话很严重吧?包括宗教家的教徒和圣人,一切圣人和普通人,都爱说谎言,为什么叫谎言,因为都是对研究历史文化没有用的,几千万亿年都没有用。因此说,一部历史都是这么个大谎言、大故事,(那么)古人的话更是谎言,更是故事。换句话说,我们所学回来的人生,从生到死,都是欺骗自己,说谎言,编故事,活力一辈子。
4、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读后感(五):亦师亦侠忆南师
合拢书页,可巧窗外也是阴郁的天,细细的春雨点点滋润着浮土。这心情也是阴郁里带着一点点润泽的快慰,就像是看了翩翩少年笑傲江湖功成身退的传奇故事那样,感慨又赞叹。感慨这精彩的一生也不免会到尽头,又赞叹这世上真有这等奇人奇事。
用南师比江湖奇侠大概是有一点不妥,因为他虽身在红尘之中,却俨然出世之人般超脱;即习武修身,又饱读诗书;以为他只识之乎者也,他却又对西方文化如数家珍…….好像总也看不透这位老人家胸中究竟沟壑几何,却每每能从他身上看到诸多大智大慧的影子。
南怀瑾先生之所以被尊称为大师,从这本书里终可窥一斑。
先生的大名自是久闻了,可是一看见国学这么大的名号,就觉得自身才疏学浅大概是难以捉摸大师的胸怀了,直到捧起这本书,才觉得这位老人的可亲可敬,让人不觉唇角微扬。
无论是对川话的喜爱,歇后语的活学活用,还是与众人齐聚说要“摆摆龙门阵”的活泼俏皮,都让这位大师的形象活了起来,像是封面上那浅浅而笑的老人就坐在对面,朗声笑道:小朋友,一起来摆摆龙门阵可好?
这龙门阵摆的真是巧妙,无论是与袁师的对答,还是对少年习武的趣事,乃至对佛,道,教三家的通俗解答,无不让人钦佩这位老人的智慧和阅历,那种随着岁月而沉淀的属于智者的幽默,竟然能用这种方式传达给周围的人,笑过之后再浅浅回品,蒙在眼前那说不清辨不明的迷雾竟仿佛被清风一拂而散了!可巧,可妙哇!
之所以称南师为“师”,除了因为他的大智慧大学问实在堪称大师之外,亦是因为这位老师终其一生,无时无刻不致力于如何将所学所知传赠于人。大半生辗转各大学府讲学,传道授业解惑,而南师传达得更多的,其实是为人,以及为(四声)民的精神。无论是建立太湖大学堂,还是“骗”人办女学,以及接待各国来访求学的友人,都无不体现出南师无私传授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早在许多年前,南师便提出文化衰亡则国亡的理念,更是将所学所悟之国学精粹整理成文,讲解给学生听。若不是对国家深深的爱,对国人深深的爱,何以鞠躬尽瘁直到生命最后时光?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本书短短二十章,记载了作者眼中所见所听,南怀瑾大师最后的岁月,倚湖而居,心怀家国。让这位老人的音容笑貌于读者眼前重现,仿佛这拥有传奇一生的老人不曾远离。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读后感(六):大师已去,再无大师
南怀瑾老师说:" 做人的根本--生活教育。生活的本质是学会做人。衣、食、住、行,怎么样穿衣服,怎么样吃饭,怎么样睡觉,怎么样小便,怎么样大便,这些生活都是教育,处处要规矩、礼貌。" 南师不仅是大学者、大宗师,他更是一位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的老师。这是一位可以教你怎样吃饭、怎样走路、怎样说话、怎样问好、怎样读书、怎样做人的老师,细小到站坐卧,宏大到儒释道。 说到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也是受益者之一,南师的睡觉方法着实让我受益匪浅。在对睡眠方面我一向相当重视,可以说还挺有一套自己的睡眠方法,曾经写过一篇《亲身经历告诉你如何拥有好睡眠》。可产后一直都是独自带宝宝,特别是前3个月,睡眠明显不足。有天无意间在网络中看到南师的睡眠方法。比如右侧睡, 就用右手盖住右耳,左手盖住肚脐。反之亦然,时常左右交替着睡。这样就自然形成一个小周天,可以达到阴阳相济、水火交融的效果。 一得到这个方法, 便立马去尝试了。刚开始好几次睡得手麻了亦又或是全身发热。但那几天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睡得特别沉, 好像很长时间都没睡过觉一样,整天都昏昏沉沉的。这样睡了4天以后,不知怎的一下就有精神了,也不嗜睡了。一上称,瘦了两斤,不得不说真的很神奇! 就像南师说的修行是不分时间和场合的,行走坐卧都可以修行。 带着这份崇敬和好奇心翻开了这本《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为南怀瑾老师晚年亲自指定的口述传记作者王国平编辑完成。他说:"真话不想说,说了没人信,假话不肯说。"所以以这种口述记录的方式来写他的传记是最好不过的了。 全书共21个章节,有南师的口述,有他人的眼中的南师,也有作者与他相处这100天的感受,大致描绘了南师的一生。最大最深的感触就是他对人是应机设教,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这么大的年纪,那样的只争朝夕,传道解惑,呕心沥血。 朱清时说:"南老师上这五百年第一人。"南师岂止对儒、道、佛皆有精深造诣,精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诸学,又曾远赴美国、欧洲等地考察讲学,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真正称得上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声望。 造就南老师这样的高度有几个原因: 一,他本人是个天赋很高的神童,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习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20岁前,南怀瑾所拜的师父,门派众多,多达80余人。 二,十八九岁入川, 当时,全国文化界人都在四川避难。近距离的接触到了很多文人,读了很多经典。与袁焕仙师生情谊甚笃,有如父子。 三,二十多岁就当司令,自称北汉王,可谓是万人瞩目服从。但他很快就警醒了,认为这条路不可为,就放弃了兵权,挂印而去。 四,他一生不从政、不当官、不去惹闲事,潜心学问。 南师说:"教育是影响不是靠管理。" 这句话说的实在是太好了!孩子不是靠管出来的,是靠影响出来的,丈夫妻子等等也是一样的,想要对方变得更优秀更好,就得靠影响,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对方,而不是靠说教,管理。可现实生活中往往大多数人都采用后者了。 南师更是把这句话做到了极致,以自己的身教言传,影响着有缘见面的人,借以影响群伦,影响社会。几乎每天都要应酬有缘来访的客人,这些客人三教九流都有,并非传言所说的非富即贵。南师有教无类,有缘能来见面的,他都慈悲平等相待,谈笑风生,希望人家不空来一回,希望对人家有启发、有帮助。吃晚饭的3小时,90%都是他在说,答复客人的问题,寓教育于谈话中。南师常常调侃自己就是个,陪吃饭,陪聊天,陪笑脸的三陪老人。 南师数十年如一日,没有休假,不肯空过一天,没有享清闲。每天至少十二个小时马不停蹄的应对各种事物。2006年建立了太湖大学堂, 90岁的高龄还在为国人的教育发愁。希望能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找到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子。 他还说:"母教,比哪个学校都重要,中华民族需要站起来,未来的时代需要女性站出来,这不是说一定要女性来做领袖的意思,而是女性作为社会的基本力量,需要培养建立妇女的道德,来影响男人,影响社会与世界。"办女校,就成为他晚年最重要的事。 看到南师90岁的高龄还如此孜孜不倦的工作, 怎能不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感到汗颜! 南怀瑾大师,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于苏州与世长辞,享年95岁。10月5日由宗性法师主持,打开荼毗炉,发现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舌头完整,上满布满莲花状舍利子;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大师已去,再无大师!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读后感(七):感谢这些文字,让我靠近你
翻读《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似乎要沐浴更衣,方显对逝者的尊重。于我,一切被冠之以“大师”名义的,都有点望而生畏,害怕自己的浅薄将会暴露无遗。我偷偷翻开此书,带着一种试探的无知无畏精神。
我眼中的南师,是被打上各种标签的被各种描述后的认知,若不是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去世新闻,甚至以为南师早已是历史中人物。紧随着的是遗憾,遗憾未能在南师有生之年亲睹其音容,听其智言,受其调教,而《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作者国平先生是如此幸运,近60年的时空间隔,却割不断他与南师的特殊情缘。幸甚,还有这些文字,让迟到者有“功课补习”的机会。
南师说:“感谢你邀请我回四川。对不起,人怕老,老了以后,当年的老朋友一个个都没有啦,找不到老朋友了,跟很多人坐在一起,都无话可谈了……现在很多老朋友都走了,还只剩一两个了……”彼时,南师已年届95高龄,虽然深深怀念四川,却深切地明白,故景在而人已非,何必去徒增悲切。即使身边随侍者不断的南师亦难免老来孤独。
南师兴建、创办太湖大学堂,只因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南师从物质文明角度说,这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而从精神信仰角度,却可以说是最痛苦的时代。他欲以己之力,凡事但尽心,担起东西文化精华、古今文化传承的重任,以期缓解甚至挽救这信仰缺失的文化危机。2006年,年届九旬的一位老人,开始了他人生最后的使命,方才有了名声在外的太湖大学堂。
“你们要知道人生。什么叫人生?生存。生存,具体地讲就是生活,就是衣、食、住、行,怎么样穿衣服,怎么样吃饭,怎么样睡觉,怎么样小便,怎么样大便,这些生活都是教育……”兴许,你听了这段会忍不住笑起来,吃饭、睡觉、小便、大便,这些是本能,挂上教育的高度,岂不“挂羊头卖狗肉”?可你再想想,这些你称之为“本能”的生活,你真的做到得体、健康了吗?古代君子多玉树临风,今日学士现近视佝背,你把生活真的处理好了吗?
南师说:“国平啊,我们要抓紧时间,有可能我讲不完就死了!”这带有先知的担忧竟一语成谶,南师的离去,如文章尚来不及转折,便遽然语止,留下的不仅是悲痛,更是缺失。南怀瑾书院,先生未能亲临讲课,令人痛悔无尽。南师口述传记,只做了个开头,留下永远的遗憾……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幸而尚有这些文字。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读后感(八):了解南怀瑾《南怀瑾的最后100天》
了解南怀瑾《南怀瑾的最后100天》
对于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也没少买,看不懂原文,就解读,甚至连《禅门日诵》这样的小册子都没少看。五台山、峨眉山,去过好多好多寺院,在网络中听过很多高僧的讲解,也曾经和西藏的喇嘛通信,却一直没有真正进入佛学的大门。
也曾多少次听说过南怀瑾的故事,多少次翻过南怀瑾的书,可是得承认真没看懂,我想和我有同样困惑的人也肯定有不少吧。这是一道很深的代沟,文化的代沟,南怀瑾先生1918年出生,是读古书,写毛笔字长大的,而我们,只能够去想象,去模仿,却再也回不到那种传统当中去了。
2012年9月29日南先生在苏州吴县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当年十月我到苏州学习,也去了吴县,只是无缘去领略大学堂的风采。这次看到了《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虽然名字叫做最后的一百天,但是里面介绍了南怀瑾的生平。
南怀瑾是传统中华文化孕育长大的学者,所以他反对五四运动,和王国维一样沉浸在中华文化的魅力当中,用马未都的话就叫做醉文明。有人说中华文化成熟得太早,是一种老年文化,年轻人很难了解和喜欢。年轻人更容易看到这种文化的腐朽,没落,呆板,僵滞的一面,和西方文明一对比,马上就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阴暗面。可是只有当你过了不惑之年,你才会一点一点的发现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辉。你才会知道为什么这种文化看似没落和腐朽,却经历了数千年,而延绵不绝。
东西方文化并不是你死我活,非左即右,其实文化的发展就是融合的过程,就好像当年中华文化吸收了佛教文化,并且加以改造,使得佛教文化在中国脱胎换骨,变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现在的生活,基本上已经西方化了,很难在找到多少传统的东西了。就连汉字也简化了,连古书都读不懂,读不通,还怎么去承续传统。
书里面提到解放以后南怀瑾去了台湾,如果留在大陆,很难还能继续去研究和宣讲国学,南怀瑾刚到台湾的时候,发现在台湾竟然找不到一本中国的书,台湾几十年的殖民生活,使得传统已经所剩无几了。可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南怀瑾先生大力弘扬国学,使得现在,台湾保留下来大量的传统,至少台湾人读古籍,在文字上没有隔膜。也许我们也需要一次文艺的复兴,需要我们重新检视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财富了。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读后感(九):侠骨仙风,高山景行
不二门中有发僧,聪明绝顶是无能。
此身不上如来座,整理河山还要人。
——南怀瑾
南怀瑾先生是一个不出家的出家人,行走于红尘之中,超然于世俗之外,学习佛法,切身修行,保持本真,道体长存,普及教化,心系世人。
可以明确的是——要想了解南师其人其道,只读他的传记是绝对不够的,毕竟南师钻研传播的是经几千年文明传承的儒释道精华,要学习,必须去读南师的著作,如《金刚经讲什么》、《论语别裁》、《老子他说》、《禅海蠡测》等书。
但我也知道,若只读南师著作,那么对他的了解便仅限于学术智慧方面,而无法领略南师其人的整体风貌,不能将知识很好地融合贯通。
所以,读传记,是读他一生经历的浓缩,是从高度和广度上建立大体框架,是鸟瞰式的了解;读他本人的著作,是给框架增添血肉,是对深度的挖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要想了解南怀瑾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他人所写的传记与他本人的著作,二者缺一不可。
如此,既是南师亲自指定的传记作者,王国平所写的这本《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便令人感到欣喜了,南师对自己传记的要求是“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有文学性、趣味性、可读性”,本书很好地做到了这几点。
在本书的引子《南缘》中,作者把与南师结缘的过程娓娓道来,从初读南师的书,到发现南师与自己是同时代的人,再到收集资料写作与南师相关的书稿,然后得以拜访南师,得到指导,直到被钦点为传记作者,有一种渐强、渐近的期待和惊喜,一位国学大师也就风轻云淡却又浓墨重彩地走进了读者的心田。
本书有两条时间线,一条是从作者的角度延伸,一条是从南师的经历发展,两条线交互进行,线索清晰。
在南师的主观叙述中,个人认为最精彩的当数第三章《月在波心说向谁》。在这一章当中,大量的南师引语非常有价值,铿锵有力地指出发达的物质文明带来的生存竞争、欲海难填是当今时代的弊端,表达南师对人类面对的精神危机的深切忧虑,指出当今一代人应承担起“使古人长存,使来者继起”的任务,这也是南师一生辛劳的旨意所在。
在作者的客观叙述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八章《我为南师做川菜》,是非常有生活气息的一个章节。苏东坡有《老饕赋》,袁枚有《随园食单》,梁实秋有《雅舍谈吃》,汪曾祺有《故乡的食物》,自古文人雅士似乎都离不开对美食的喜爱,南师自也有他魂牵梦萦的川菜。作者的描写面面俱到,斟酌菜谱,百转千回,香透纸背,颇有意趣。虽然这章的重点似乎并不在南师,但也是南师生活中的一段很有趣的插曲。
在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人物的出场也为本书添了不少光彩,比如第十二章《南师“骗”人办女学》,通过女强人王红的故事,向大家介绍了南师在女子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南师指出“办女子教育,不能只教琴棋书画女红之类,还应教她们怎样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女人”,这不仅是教育女子所应注意的,而是如今整体教育都应该奉行的——要教人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优秀的人。南师的太湖大学堂就是这样一所有风骨、有理想的学校。
如此,既有南师口述的忠实记录,又有作者的客观、侧面描写,加上许许多多与南师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的故事,使得本书血肉丰盈,角度多变,南师的形象便在这精巧的编织中逐渐浮现,逐渐清晰。让我们暂时合上厚厚的典籍,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感受南师的儒雅睿智。
如今,南师已经离开我们一年有余,大师远去,揖别众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刊于《珠江商报》2014年3月23日 A7版)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读后感(十):先生已逝,孰能承其衣钵
从一开始,我就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似乎得等到身心都做好了准备才能够真正地开始读手中的这本自传,似乎这样才足以表达我对南怀瑾先生的尊敬和敬畏。而实际上,对南怀瑾先生,除了知晓这个名字以外,其人其事,我是一无所知。虑及此,愈加惶恐,唯恐自己的无知,更唯恐自己的一知半解,终不能让自己去阅读、去全面而真切地感知南怀瑾先生在这人世间走的每一步、每一路、每一程。
翻开书,对南怀瑾先生的介绍是“著名国学大师”。所谓国学,一直都不曾主动深究和理解其内涵。如今,能够立马联想到的,无非是过往的某段时间被炒作得相当火热的天价国学班。国学,在媒体的渲染下,在眼球经济的效应下,似乎成为了高档奢侈品,而不是寻常百姓所能及,跟平日的柴米油盐似乎更是没有任何干系。若真的去检验一下自己的国学知识储备的,在苦思冥想之下能够浮出脑海的也只有“王国维”这三个字了。只是羞于承认的是,自己至今仍未读过那本享誉天下的《人间词话》。一直想读,始终未读。
实在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于是习惯性地百度,“国学”。始知,仅仅就国学概念本身,就存在诸多争议。如今一般认为国学是“以易学为根基发展出来的华夏诸子百家学术”。或许,简而言之的话,国学就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之集合。
朱清时先生反复说,南怀瑾先生是“五百年来第一人”。南怀瑾先生的知识渊博广泛,先生不仅在佛学上相当有造诣,对儒学、道学等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南怀瑾先生也并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埋头学者,他更是个行动派,尽其所能,倾其一生,为重拾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精粹,为唤醒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学习。
在这人生之旅的最后100天,南怀瑾先生还在深思熟虑地为将来做打算,为他未竟的事业做打算。时间是紧迫的,是催人的,南怀瑾先生想必在这最后的日子也曾备受煎熬,但是或许是担心身边人的担心,这种煎熬的痛苦也只能独自消化。在作者的一字一语之间,总是感觉,南怀瑾先生哪里是九十多高龄的老人家,又哪里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与世长辞。或许,和那样的南怀瑾先生朝夕相处,面对那样的南怀瑾先生,会不自由地产生写幻想,南怀瑾先生当永世长存吧。
读着读着,渐渐觉得,南怀瑾先生这一生或许可以说是在为理想而战,为信念而战。先生终其一生或许是想找回已消失或逐渐在消逝的中华民族精粹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下,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逐渐地被打败,甚至于是不战而败。这种文化失落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们在理想信念的传递上,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出现了断层。越来越多的国民在国际化的潮流之下,渐渐地被同化,被异化,而丧失了为中华民族儿女之本、之根。
世上再无南怀瑾。之后,我们又能做到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