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摇亦点头》是一本由刀尔登著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亦摇亦点头》读后感(一):读书
同样是刀尔登,那个北大中文系的才子,几年前读过他的《不必读书目》,那本书里的抨击与犀利在这本里面没有了。同样是谈读书,不恰当的比喻来说,上本的姿态是“你应该怎样”,而这本的姿态是“我是这样的”。同样是深刻的谈古论今,上一本是急切地替读者操心、替社会操心,而这一本是温和得有些冷漠,冷漠得连序言都没有了,大概是作者已经进入或“升华”到“不以格己的尺度度人”的境界了吧。尽管表述的姿态有别,书中的几个观点和上一本一样,梳理一下即:
4.读书要趁早,有些书错过了合适的年龄段,就错过了享受的机会,例如让我现在去读《金银岛》,可能并不如一位小学生来得愉悦。
当然,刀尔登在观点的表达中,并未如此直白,而是抽象随性,模糊与明晰浑然天成。
《亦摇亦点头》读后感(二):有点小失望
从某宝上买了这本书,为了提早取到它,赶了好几家快递公司。拿到手的一刻很激动,期待着它能一如既往地给我带来惊喜。
刀尔登的大多数书,我都买了,如《不必读书目》、《旧山河》、《七日谈》、《中国好人》等,个人觉得写得最好的是《中国好人》,而这本《亦摇亦点头》,无论是标题,还是网络上资深媒体人的“力荐”,都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
可惜,我还是有点小失望,没有《中国好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也许,这本书是刀尔登写给自己的随笔,也许,是我没能看懂,好吧,就当我没看懂吧。
本来想给7分的,可惜只能评6分或8分,好吧,给8分。
#碎碎念#读书的乐趣之一在于可以透过一名作者的视野去结识另外的作品,另外的一部分人。刀尔登就是这样在我零星及胡乱的阅读中跳进我眼帘的作者。这是我第一本阅读他的散文集,满满都是一个认真读书人的即视感。我相信阅读本身和其他任何技艺一样,熟一定能生巧,量最终蜕变为质。但是思想系统的建立与整理后通过语言输出真是需要一定的天资。技艺高低就在于此!
王尔德说:“我们都在阴沟,很少人抬头望向星空”;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 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 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我想刀尔登字里行间勾勒出的正是日常行走在“江湖”的我们,希望能够挣脱枷锁抬头仰望星空的愿望吧!正如他说的:“我们要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也要睡向另一个世界,更好的世界。”
没有给满分,主要有2个原因。1)我希望我的读书原则是“入世”。我承认我目前读书的动机还是很功利。倒不是说一定是“有用说”,如标的为“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但一定可以在现实中起到”直接的”应用作用。为啥有这个原则,以后有机会再表。2)很期待阅读他的大作“中国好人”,留点盘缠吧!综合来说,以作者60年代的生人,光是阅读量,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
以下书摘,乃取自观之。
《亦摇亦点头》读后感(四):未知的和已知的同样迷茫
《亦摇亦点头》这本书读下来其实并没有肺多大力气,书页不多,行间距和页边距都不小,不知道编辑是不是为了让它看起来要有点“厚度”。作者笔名刀尔登,这位作者出名有一段时间了,曾经读过他的《中国好人》,无奈每页不认识的字都有几个,没能读完便束之高阁。这本书倒是没有几个不认识的字,看来还算通俗。书的内容我大概归纳了几个层次,一是整体是在讲读书,二是讲读书人的心境变化(这里的读书人指的就是读者),三是时代对文学整体环境的影响,四是读书的哲学问题,五是作者读书的个人感受。但是就个人感觉来说,作者的犀利在于谈笑间遍把一些个人的历史观点表述了出来,而且在不断的强调着作为读者的主管思维的重要性,这一点来说,感觉作者功力还是很深的。但是,不足的地方就是本书没有序言,而且文章篇数不少,但关联性不好,感觉像是作者的专栏作品大集合。不过也无妨了,刀尔登的作品确实还是值得一读的。
《亦摇亦点头》读后感(五):读书随感
已知的未知,真是个有趣的说法。刀尔登的机灵劲儿还在,只是这次,在回顾往事的时候,变得温柔了。对于个人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并不多么深刻,而文字也一如既往的如微烫的水。
由于童年和青年的经历与我们不同,一个聪明的人,读鲁迅的人,眼光自然会更加不同一些,而刀尔登所描绘的,不仅仅是当时的心境与情形,而是驱使人寻找一种共鸣,在文字中忽然时光回转,只是对我而言,纵使有镜头闪回,也只是一个看客。
刀尔登所列的书籍,在我看到20%的时候, 发现都没看过、或毫无印象。本该在少年时积攒起的阅读量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只记得了书名。因此,不曾拥有对世界名著,那些最通俗的,最知名的作品的印象,只能嗯嗯啊啊的把那一部分看过去了。刀尔登也不会记得自己看过所有那些书,大约这就是在一种阅读中的积累,终于化为养分,使其成长。
我是对作品感兴趣而非对作者本人感兴趣的人,尽管刀尔登是我极极欣赏的作者,而对他的过往依旧无有什么兴趣,只是藉此,可以看到一个高人的成长历程,并且偶尔对自己进行一点点反思。
读到28%,刀尔登的总结一如既往简单且深刻,今人的进步比之古人已经极微小了,却如此倨傲。
读书时,只是读过,如登山时,可看的景物本就不多。我去冰岛时,也不曾觉得美如大片。如今看了旁人拍的,也只是觉得是后期加工,只是刀尔登一直行路读书,虽然不曾道出什么奇魄万千的景地,也不曾显出胸中沟堑的模样,却也已经胸有自在城府了。
瓦尔登湖我曾买过,没有读完。大约是适合散读的书籍,刀的评论正中我心:离社会的距离与离自然的距离完全是不相干的,我想起了荒野生存的男主,他比梭罗更纯粹些,然而作为社会动物,这种逃离是不切实际的。那部无趣的电影也无法将之美化。
对西藏的行记的研究有些意思,那么,对西藏有如此之多的向往者,大多是不曾研究过西藏的历史的,那么,会去看这些年代久远的笔记更是寥寥,这个大约就是印证。同之前的植物,鸟类的印证相似了。刀并非不想写出,只是那种道可道又非道的事情,他自己觉得不好写,或者只是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