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秋词(2):莫相负》是一本由掠水惊鸿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宫秋词(2):莫相负》读后感(一):刻画最好的是杨廷和
各种诱因走向最后的血色结局。嘉靖初期的大礼仪事件横贯整本书。文中人物的命运全都随着这个事件浮浮沉沉。一边是想维持内阁的相权的文官集团+维持自身地位的张太后,一边是想拥有完整的皇权的皇帝。君臣的拉锯战造成后面的左顺门哭谏廷杖事件。在其之中浮沉的是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这也是本书中描写最好的人物形象了。身为四朝老臣的他腹黑、有手段,可是对立面的天子却也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大的主。他们是一样的人。下卷男女主之间的情节反倒不那么精彩,精彩的是嘉靖皇帝和各位大臣之间的交锋和奏对。刻画其中各色人等的众生相比较贴近历史形象。期待这部能拍成电视剧,希望由一个老戏骨演杨廷和。
《明宫秋词(2):莫相负》读后感(二):道是无晴却有晴
接长评任务之前,我对“掠水惊鸿”之名早有耳闻,但尚未拜读过她的作品。念姐问我有无时间为她的《明宫秋词》写篇长评,我想着也不过是三五天的事,便应下了。但我不曾想到,居然是这样一位作者,这样一篇文章,感憾之前不得相识之余,也惶恐自己的仓促会否轻慢了这篇文章。而后又有雪满梁园与醉吟浮生两位珠玉在前,深觉自己的长评有沦为续貂狗尾之势。所幸这原是为了抛砖引玉,纵不能锦上添花,却也无碍珠光玉华。
我自知时空观念极差,历史地理素来是一知半解,惊鸿依史著书,我读来自是颊齿留香,但要说个所以然来,却是不能,实在辜负了她的苦心孤诣。又无半点见微知著、高屋建瓴的本事,政治军事那是一窍不通,惊鸿对制度弊益的真知灼见,为军事描刻的惨淡经营,我读来总似醍醐灌顶,却又无法一言以蔽之。凡此种种,皆应了陶先生那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唯有的那点学识,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面前,相形见绌,不得不藏拙,以期不贻笑于大方之家。
思来想去,还是论情。一来,情字无解,当局者迷,旁观者也看不分明,哪怕我的所观所感与作者的所思所想有所违背,也是无碍。二来,正如醉吟说的“现在上架的一本书估计也难逃被tag的命运”,《明宫秋词》最终估计也不离“言情”的标签,那便来说说“情”字。但在此之前,我忍不住为“言情小说”辩白几句。常有些看过几本世界名著的伪文艺青年或自认高级知识分子的读者对言情小说嗤之以鼻,而速食文化造就的言情小说市场也的确良莠不齐,这使得一些贴上“言情”标签但极其优秀的小说处于酒香却怕巷子深的境地。然而,言情其实并不浅薄,查阅百度百科,言情“是艺术创作的元素种类之一”“在内容上多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婚恋情感需求和歌颂爱情为主”,这是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题材,甚至也是最古老的题材,几千年的文化都没能将她阐述明白。如此值得深思的问题却被一些三教九流的小说污个彻底,归根结底还是速食文化造的孽,只盼有一天,速食文化能回归到素食文化上来。
言归正传。
情,并不单指爱情,亲情、友情、恩情皆属情的范畴,但我们往往将其默认为爱情。《明宫秋词》并不主情,又处处关情,尤其女主婉贞的感情自成一线,情脉相承,情意绵长。
情之所起,起自双亲。
婉贞有一段自述,不妨摘录“我幼年的家便在太湖边上,临山傍水,每到春夏之教,苍藓迎阶,落花满径,柳影参差,鸟鸣上下。每日清晨,趁露汲清泉,拾松枝,焚香煮茗,爹随意教我读《诗》《书》《离骚》四五篇,娘间或唱南曲三两调。午睡初足,则从容步湖畔,挽小舟,游荡于藕花深处,与鸥鹭共偃息,弄莲子,钓游鲤,近瞻烟水,远睇云山。傍晚归来,一家人聚于厨下,剥笋蕨,煮麦饭,欣然一饱,酌酒和风,弄琴明月”。这是一种神仙眷侣式的生活,也是年幼的婉贞对男女之情,对夫妻之意的最初也最深刻的理解。
情之所结,结于长姊。
婉贞十岁失怙丧恃,被堂姐秀眉接回家中教养,直至及笄,其间五年正是少女情窦初开的年纪。此时秀眉早已倾心杨慎,非君不嫁,在幼妹面前难免絮诉过意中人的卓尔,哪怕是念着他的诗赋,也带出满腔的情意。最终,八年等待终换来一枚钑花银坠,从此琴瑟和谐,举案齐眉。
对于秀眉的接济养育,婉贞提及便是恩情难顾。没有秀眉,婉贞固然要糟践在嫡母的余恨难消中,但也因秀眉,婉贞成了她感情观上的傀儡。她将姐姐与姐夫的缠绵与父母的恩爱重合,幻想着她的良人也便是如父亲姐夫一般,然父亲早逝,记忆遥远,她便旁观着姐姐的有始有终,听闻姐夫的谦谦君子文采斐然,把一腔幻想投射在姐夫身上。在我看来,婉贞对杨慎的感情更像一种移情,在此之前,她对情懵懂,在此之后,杨慎满足了她所有的幻想,她的幻想便有了具体的寄托。所谓深刻,更像一种初恋情结,又有着近在咫尺远在天涯、尚未开始便已结束的怅然若失之感。
情之所惘,惘自刘妃。
刘妃与正德,一个词概括便是饮食男女,未必没有真心,但到底是三分真心七分游戏还是三分游戏七分真心却是无人理会。刘妃说,情啊爱啊,还是要让人开心,若为了它痛苦伤心,要来作甚?
婉贞对此无可辩驳,但又无法认同。刘妃是自以为得到后再失去,从此失望不复求;婉贞不同,她没有得到过,所以愈加执着。然而,刘妃与正德的爱情已经打开了她感情观上的缺口,原来,男女之间并不都是一往情深的方式,夫妻之间也并不只有相敬如宾的模样。
情之所系,系于嘉靖。
嘉靖与婉贞初见于文华殿,婉贞因着邵太妃的惦念,对这新帝有着“朝堂君明臣贤,天下海晏河清”的期盼,嘉靖通过老祖母的书信,对这宫女有着“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安慰。然而更多时候,在嘉靖与婉贞之间,我看到的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一个是危居朝堂,如临深渊;一个是独处深宫,如履薄冰。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各自有各自的苦痛,谁也替代不了谁的难处。
杨慎和嘉靖,究竟谁才是婉贞的情之所系?其实,这问题着实让我反复了许久。直到看到此处——婉贞凄然一笑,嘉靖以为保全秀眉即可,他不知道秀眉等了杨慎八年,他不知道长安月色下的琵琶,他不知道那双桂堂的榴花红得多么娇艳灿烂,也不知道杨慎写在秀眉衣袖上的诗多么荡气回肠。这一切的美满是秀眉性命所系,她不敢让那美满有一点损伤——方才了然,婉贞对于杨慎,无论情真意假,都早已放下,她此刻放不下的是秀眉的放不下。再细思,她救得未必是杨慎,为的也不止是秀眉,而是她情投意合鸾凤和鸣的婚姻理想,她得不到,就更重视秀眉的得到,护着、见证着这种理想在世间的存在。
絮絮叨叨两页纸,通篇不知所云,离题十万八千里。无妨无妨,不过是引玉之砖,《明宫秋词》方是主角,掠水惊鸿二零一四精心力作,古风言情又增一部经典。再有,替自己谋个私利,借这篇长评,望有幸结识掠水惊鸿这位博学严谨的作家,日后不吝赐教。
《明宫秋词(2):莫相负》读后感(三):终相负
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
因为,我最喜欢的婉贞死了,作者负了我对女主的一片痴情(笔者玩笑),但确实,掩卷时的我是帐然若失的。先前看文总是以女主的视角代入,到了最后,反而成了嘉靖,半梦半醒间,想见的是婉贞,是那个提着灯款款而来,是那个会唱昆山腔,是那个在雪天看姐姐姐夫秀恩爱,是那个在醉酒后吐露心声的江南女子。
故事结束在嘉靖十八年。离那场骇人听闻的宫女之变还有三年。幸好是停在这里。起码还能保留嘉靖在我心目中最后的那一点出世痴情的形象。
离上本过去了一年,这场戏未免拖得有点久。以至于看完了下本,我又翻了上本来补充遗忘的剧情。
这一看,明白了作者的伏笔,原来上本的楔子就是下本的剧透。彼时,嘉靖还未登场,我没有作任何联想。如今一对上,才觉得当时惘然了。这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暗示太早了。
按照惯例,说说为什么要看这个故事。
因为这是一本有关明代女子的故事,以及里面的风俗,风物,用语,人物,时代背景,时局状态,无一不带着明代特有的语汇。我对这个时代感兴趣,想了解同样是朙粉的作者会用什么样的角度和笔法来写故事,写人物,写当时的政治(虽然我的政商真的太TM着急了,很多地方没看懂),但是大体上拎清了,就是明以来内阁和君主的权力之争,内阁明显的制约了君主的权力,而嘉靖所做的是削弱内阁,树立自己的权威。那场大礼议就是借父亲的尊号问题来强化自己的权力。而失去婉贞成为了他赢得胜利的代价。(江山与美人永远是多情皇帝的痛)
我无意对政治方面做过多自己力所不及的评价,这一点我十分佩服惊鸿以及其他敢于写政治观点的人,他们能够跳脱出这个时代,以当时的眼光去评论和描述,并作出客观的结论。很难得。其中的一些君臣间的描写,那种赏识和信任,我也感受到了。
我所关心的其实还是文中的女性和生活里的细节。下本里,秀眉退了场,婉贞成为了女主角,从依附青衣的小旦,渐渐的成长,变得勇敢,自信,有决断。我曾在上本她两次寻死时叹息,这是时代和环境赋予她的特质,虽然合理,但我依然觉得不值,我喜欢的女性应该是从容练达,镇定自若的,应该是秀眉那样的。知道自己要什么,追求什么,并且享受当下。而婉贞不是,起先她很被动,很无助,很压抑,先是默默爱恋姐夫,再是曲意侍奉正德,只有在听她唱曲,抄写青词,神情专注时才觉得这个女孩的自我是存在的。
上本的书评我说了,我是乐见她和嘉靖在一起的。嘉靖作为皇帝能给婉贞安全感和庇护,只有这样,婉贞才能立住脚,安好身,如同托了乔木的丝萝,渐渐的旺盛起来,丰盈起来,变得有生命力。
事实确实如此,她和嘉靖有一段甜蜜温馨的生活。(在大雨天的亭子里完成生命大和谐点赞,但是细节描写不到位。减去一颗星)
第二次床戏前戏写得很风雅,最后帘子落下的描述让人浮想联翩。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婉贞送嘉靖一个吸汗的荷包,后又说我绣的。这是萌点,想到了黛玉给宝玉的荷包,那是很私密的情愫,带有情人间专属的契约感。
他们在太子林时,有这样一段剧情,婉贞说野草闲花满地愁,江山不在一草一木。这句很正常,也很高贵冷艳。接下来嘉靖接了一句:你这么安慰我,不如赶紧给我生个太子,我们带他来种树。戏谑的言语令画风陡转,忍俊不禁。
还有效仿民间夫妇洗手作羹汤,在雪天里饮酒,诉说心事。这一刻我看到了婉贞的真性情,说漏了嘴的杨慎舞剑,也让我想起上本那幕剧情了。那时候,婉贞只是个旁观者。
他们的闺房乐事还有很多,不一一道来了。因为这些细节越美好,感情越真挚,后面的离别和决断就越痛苦……
所以我用终相负来作为题目,因为最后是参商永隔,只能梦中相会。
主角之外,我还注意到了一个人。沈琼莲。隐约觉得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她和婉贞有些像。于是我百度到了一篇没有完结的叫做弘治宫词的文,文风熟悉,女主正是沈,而她也是真实存在于历史的。作者是雪满梁园。由此会意,惊鸿是喜欢这个作者的,也许也喜欢这个故事,于是把沈写进了自己的秋词,给她一个归宿。
善哉。
其实文章的不足之处(或者是我觉得不太贴切)的地方还是有的,就是诗词典故的过多引用,有时反而显得掉书袋。还有秀眉的匆匆一瞥让我觉得遗憾,她应该有个独立的番外,毕竟她也是上本的主角,并且影响了婉贞很多很多,婉贞的死,她应该也是有所感怀的……其他暂时没有想到。
其实我还对到了南京的刘妃感兴趣,会成为秦淮上的一段风月传说么?哈哈。
为彩鸾姑娘点蜡,牺牲品。为王阳明先生叫好,原来他不只是开启了晚明时代的心学思潮(有一帮风骚的士大夫很崇拜你知道吗),还有军事上的才能和政治上的魄力。
最后,希望惊鸿继续写明代的故事,写明代的女子,写出明代该有的气象,明人该有的风骨。我大明实在是被人无视和误解太多了……
《明宫秋词(2):莫相负》读后感(四):当时明月已消磨
文·雨烟
掠水惊鸿的文已不是第一次看了,其文字上扎实的功底,史实上严谨的考据自不必说,而这一次将精力放在对明代风俗,器物,服饰,制度等一系列的复原上,作为一个朙粉,看到狄髻、挑心、马面裙、曳撒、飞鱼服、绣春刀就难掩激动、兴奋和感激。终于有文笔如此之好的作者愿耗费如此心力写有明一朝,写这个被妖魔化的朝代,这个在大多数人眼里盛产暴君、死谏之臣,腐朽,糜烂,暮气沉沉的朝代。
提到明朝的政局便不得不提到内阁制。内阁制始于永乐年间,起初只是皇帝的秘书处一类的机构,到了宣德年间,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内阁的权力便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虽正统末年偶有反复,但到了成化、弘治之时,内阁已经成为足以同皇权分庭抗礼的一支力量。后来的皇帝们都是再聪明不过的人,他们能了解到、感受到这一切,于是正德、嘉靖、万历,无一不在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内阁的摆布,却最终都放弃了。明朝宦官专权者有之,皇帝迷恋黄老之术炼丹修道者有之,可内阁永远驾驭在皇权之上,稳稳地压制着皇帝一头,让皇帝不得不感叹自己如提线木偶一般,只能从谏如流方可换得个明君的名声,如弘治帝便是如此。或许,这是民主的雏形,或许,这能更好地制衡皇帝的独断,又或许,这种制度让君臣之间的博弈耗费了君王和首辅毕生的精力,让第三方势力(如宦官)渔翁得利,让真正的改制和为民谋利的新法度迁延难行,以致于年轻的嘉靖帝在体面地消解了杨廷和一党的势力之后,短短几年内就失去了对政治的热情,这种互相倾轧,总会让人疲乏。在他之后两度政权更迭,万历帝也曾与张居正亦师亦友君臣相得,而做一个史册留名的明君的理想也被他放弃了,甚至放弃得如此之快以致后世学者都觉得原因难明。
而在掠水惊鸿的文中,这些历史的细节被丰盈了,她生动地刻画着每一个人物在浮沉的时代下的理想和挣扎,用语古雅,读时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她对政局,官场,文人的刻画很有廖心一的风范(是的,我也是读廖心一的人这一点一定要拿出来得瑟一下),如杨廷和致仕前与嘉靖私下的一场对话,以及王守仁和嘉靖唯一的一次奏对都极是精彩。而作为一个女作者,在言情方面又有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百转千回,婉贞作为一个我见犹怜的女主,前期对杨慎的难言的依恋,那些少女的小心思,私以为刻画得相当成功,而后期对嘉靖的认定却不能相守,还有她“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结局都让人神伤。
其实这篇文作为言情也已是足够优秀的,可是仅仅作为言情被贴上标签又觉得远远不够的。明代的制度,器物,服饰的考据不仅让那个时代更加有真实感,也会让读者偶有所得,甚至随便提到的婉贞家乡也牵扯出昆曲四大声腔,让人觉得处处都是心思。在写情方面,甚至除却嘉靖和婉贞的苦恋,还有秀眉对杨慎的执着和坚韧,王守仁与冀元亨的师徒之情。
作者并没有加诸太多的个人好恶在作品之中,读者尚有自己选择和思考的余地,杨慎和王守仁的书生风骨与家国情怀能感受得到,而嘉靖帝对有所谓风骨之人和书生意气之人的厌恶也让人理解。年少的天子与老练的阁臣,难说谁对谁错,却都有各自的坚持,他们自信地角力着,用循例用常理用圣贤之说,也用人情用筹码甚至流水般的时间,而最后妥协的那个,落得了一代名臣的声名,一时获胜的那个,最终也被沉默的深宫所吞噬。那声名本是他想要的,却是阴差阳错再也得不到。
而能写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必定也在失去中得到过。一种风流谁得似,状元词曲罪臣诗。
故事中的君主,三年之后还会经历一场宫女之变险些被扼死在宫中。而后他暴戾,喜怒无常,废一后杀一妃,听任一位皇后被大火烧死,再不复当初的深情少年。自古君王,也只能是江山孤客。
《明宫秋词(2):莫相负》读后感(五):胡言乱语说明宫
我不是学富五车的文人,只是一个有挑书障碍的屁孩儿。年岁渐长,原先喜欢的变了形,华美的修辞伴着可忽略不计的背景及人生意义等于折腾的人物让人读之乏味,通过徒惹的是非与巧合推动故事发展的圈套连鸡肋都够不上。遇上明宫,幸甚至哉。
私认为好的文章虽要有恰当的修饰但更重要的是白纸黑字间共鸣的力量。它不会用如同骈文般的富丽堂皇让读者迷失在文字的表皮,而应是让读者有空间回味喘息自然地走入那个世界,那个江山易主庙堂汹涌各方角力的世界,当然还有束缚下缓缓流淌的爱情。
于是我们看到了四方城里的一座座坟茔,是嘉靖的少年意气陨落,是婉贞的年华心意逝去,是亲情的枯槁权力的诱惑,是人心风化搅动着良知的血肉,原本面目渐渐模糊不清,终究忘却。
第一册看完就预感到结局可能不会太好,婉贞不会走入皇帝的后宫,嘉靖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抗衡定制,杨慎最终远离朝堂。看当年明月写的这段历史时大多是在朝臣角度,而惊鸿大大的角度是皇帝和重臣双角度,且夹杂着婉贞尴尬的身份,看起来更加像是个走向悲剧的趋向。但最后存了一丝庆幸,嘉靖这辈子无论清醒还是入梦都会记得那个麻衣似雪的少女。后世称嘉靖凉薄,是因为未曾见过最初的样子。紫禁城无情地吞噬了那个叫朱厚熜的少年,他无情地推翻了他曾缔结的一切,在所有人落幕之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待着朽坏到骨子里的魂灵彻底被埋葬,从此再无相欠。
帝子今何在,金水空自流。
《明宫秋词(2):莫相负》读后感(六):考据癖患者读考据派书
1.小阁烹香茗,疏帘下玉沟。
《对茶》[唐]孙淑
小阁烹香茗,疏帘下玉沟。
灯光翻出鼎,钗影倒沉瓯。
婢捧消春困,亲尝散暮愁。
吟诗因坐久,月转晚妆楼。
2.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晋书》卷六十五《王导列传》
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
河之异。”皆相视流涕。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
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俄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迁骠骑将
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假节,刺史如故。导以敦
统六州,固辞中外都督。后坐事除节。
3.宫人斜
朝代:唐代
作者:窦巩
离宫路远北原斜,生死恩深不到家。
云雨今归何处去,黄鹂飞上野棠花。
4.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伯兮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我的丈夫真威猛,真是邦国的英雄。我的丈夫执长殳,做了君王的前锋。自从丈夫
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膏脂哪样还缺少?为谁修饰我颜容!天要下雨就下雨,
却出太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丈夫,想得头痛也心甘。哪儿去找忘忧草?种它就在
屋北面。一心想着我丈夫,使我伤心病恹恹。
5.宫人斜
诗人:王建
朝代:唐
未央墙西青草路,宫人斜里红妆墓。
一边载出一边来,更衣不减寻常数。
6.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左思
咏史八首
【其八】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
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7.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春山夜月
朝代:唐代
作者: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8.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古诗十九首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9.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春残
朝代:唐代
作者: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又到了春天快要结束之时,这让人怎么走出翠绿的帷帐?人独自站在落花面前,小
雨中燕子成双飞去。观看此景魂魄像要失去,经过很多年梦境也不一样了。怎么能
够忍受如此愁苦的夜晚,蝉在凄凉萧索的夕阳下映出光辉。
10.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子夜夏歌》
第八首
朝登凉台上, 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11.转烛飘蓬一梦归
浣溪沙
李煜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12.牡丹含露真珠颗
菩萨蛮
无名氏
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一向发娇嗔,碎挼花打人。
13.发乱谁料理,讬侬言相思。
懊侬歌十四首
丝布涩难缝,今侬十指穿。黄牛细犊车,游戏出孟津。
江中白布帆,乌布礼中帷。撢如陌上鼓,许是侬欢归。
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寡妇哭城颓,此情非虚假。相乐不相得,抱恨黄泉下。
内心百际起,外形空殷勤。既就颓城感,敢言浮花言。
我与欢相怜,约誓底言者。常欢负情人,郎今果成诈。
我有一所欢,安在深阁里。桐树不结花,何由得梧子。
长樯铁鹿子,布帆阿那起。诧侬安在间,一去三千里。
暂薄牛渚矶,欢不下廷板。水深沾侬衣,白黑何在浣。
爱子好情怀,倾家料理乱。揽裳未结带,落托行人断。
月落天欲曙,能得几时眠。凄凄下床去,侬病不能言。
发乱谁料理,讬侬言相思。还君华艳去,催送实情来。
山头草,欢少。四面风,趋使侬颠倒。
懊恼奈何许,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
14.将恐将惧,维予与女。
小雅·谷风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习习谷风,维风及颓。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
15.身前身后事茫茫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欲回烟棹上瞿塘。
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 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 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
, 再把船头掉转到瞿塘去吧!
16.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声溜的圆
牡丹亭
杜丽娘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
怎占的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17.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于玄武陂作诗兄弟共行游。
曹丕
驱车出西城。
野田广开辟。
川渠互相经。
黍稷何郁郁。
流波激悲声。
菱芡覆绿水。
芙蓉发丹荣。
柳垂重荫绿。
向我池边生。
乘渚望长洲。
羣鸟讙哗鸣。
萍藻泛滥浮。
澹澹随风倾。
忘忧共容与。
畅此千秋情。
18.闻道长安似弈棋
秋兴八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19.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20.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
后园凿井歌
朝代:唐代
作者:李贺
井上辘轳床上转。水声繁,弦声浅。情若何,荀奉倩。
城头日,长向城头住。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
2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阁夜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22.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醉眠
宋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23.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朝代:唐代
作者: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眉妆漫染 叠盖了部分额黄 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 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
整一整衣裳 梳洗打扮 慢吞吞 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 对了前镜 又对后镜 红
花与容颜 交相辉映 刚穿上的绫罗裙襦 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24.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莫愁歌
朝代:南北朝
作者:萧衍
河中之水向东流,
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
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为卢家妇,
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
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
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
平头奴子提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
恨不嫁与东家王。
25.消破古今惟日月,补完风雅只江山。
江上晚行寄介之
孔武仲
廉织一雨适春闲,击剑悲歌气满颜。消破古今惟日月,补完风雅只江山。
我因为旅成拘滞,君此安居得往还。一夕竹窗灯烛照,论文谈易两俱閒。
26.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
过楚宫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
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
《明宫秋词(2):莫相负》读后感(七):一种风流
我本来做好了被虐残的准备,然而下卷读毕,却并不觉得很虐,反有一种“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之后的怅然。虽然《明宫秋词》并不是以政治事件为主的历史小说,但作者的历史观深浸其中,君臣奏对议论天下,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字里行间,正是作者对于明代政治制度的思索与所得,能与之分享,我之幸甚。
下卷的主角是婉贞和嘉靖,从两人相知相许,到不得已分离,到婉贞终于走上绝路。少年天子和多情才女的感情,在禁忌重重的深宫之中,注定没有团圆。过程愈绚烂,结局愈惨烈,愈能撕裂心肺。上卷中浓墨铺陈的杨慎与黄娥如诗 的爱情已经淡如云烟,成为婉贞心底一缕飘渺的思念。摧折了少年嘉靖的爱情的,和摧折了他的政治理想的,是同一股力量,来自朝臣、书生、风骨的力量。
杨廷和去时与嘉靖的一场奏对,我以为极是精彩。所谓的大礼议,皇帝与内阁都一步不肯让,所争的到底是什么?杨廷和说,嘉靖不懂形势;而嘉靖以为,他是天子,要荡涤弊政,先要改制定矩。杨廷和与嘉靖的互不相让,不免令人想起《万历十五年》中万历皇帝的挣扎与放弃;而杨廷和与张太后的联合,似乎也与张居正与李太后的合作前后相应。我读书不多,对明朝的历史了解甚少,然而不同的文体之下,竟然折射着两朝皇帝与阁臣之间异曲同工的斗争,就大可玩味了。有明一代,君臣所争,无非是政从谁出。不知是中了什么魔咒,纵然君主专制到明朝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纵然明朝的皇帝不惜不顾身份设置了锦衣卫和东西厂,甚至设廷杖,令斯文扫地,然而观明代政治,臣权竟始终压得住皇权,政出内阁,皇帝中旨总显得底气不足。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本质不同,明朝的阁老地位与清朝军机大臣相较,亦是云泥之别。这便到了要紧的地方。明代见名臣而不见明君,清代见雄主而不见名臣。君臣虽共处朝堂,而势同水火,难以相容。
前阵子读汪曾祺的散文《杨慎在保山》,深感于“一种风流谁得似,状元词曲罪臣诗”的句子。如今想来,却觉得这个“一种风流”,别有深意。历史的宽度,终究只盛得下一方辉煌,载得了一种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