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01 04: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经典读后感10篇

  《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是一本由老麦 / 程远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2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读后感(一):大理想与小日子——《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策划浅谈

  书中的老麦,是我可以想象到的,最典型文艺青年

  比传统知识分子务实,比现代知道分子情怀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麦,身上都是嬉皮的气息

  而黑糖咖啡馆看似自由随性经营风格本质上也是嬉皮文化和台湾格调结合质朴简单环保自由,热爱摇滚反抗公司和托拉斯垄断,以及台式人情味

  虽然老麦说“永远不应该被‘文艺’这样的词条束缚住”,但脱离政治属性的“新嬉皮士”,在中国常常可以直接翻译成“文艺青年”————他们热衷讨论独立音乐艺术电影,其中,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向往自由是他们口头永远不变的主题

  和大多数嬉皮士的东方粉丝一样,他们年轻时候有勇气真正放浪形骸关注政治,而年长时也没有足够条件投向雅皮士的精英社会;他们自影自怜,或随波逐流回归主流,或开家“文艺腔小店”养活自己,老麦就属于后者。

  网络百科解释“文艺腔”时说,地下铁、美术馆、电影院音乐会、咖啡馆、书店,大都市有的是熙攘而寥落的角落,供人们滋生出文艺。

  咖啡馆是一门典型的经营文艺腔的生意,书中的老麦显然是最懂此道的老板,他说“咖啡馆是感官集合”,他既擅长也热衷用各种方式表达他想表达的文艺腔。

  而与文艺腔最初有害定义不同,这种现代都市的文艺腔已早非贬义,它更多是一种亚文化的符号,是现代流行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且当文艺腔进入消费领域,真正有害的反而是那些没有态度、没有精神土壤纯粹商业目的的伪文艺腔。

  可以说,老麦的文艺腔是“根正苗红”的,它发芽于老麦极度向往的嬉皮士黄金年代,滋养于“台湾文艺复兴年代”的感官土壤,最后在他有趣晃荡生涯实践下充满了血与肉。

  它是有情绪的文艺腔,但不是空洞无物呻吟,它是生活经历与文艺情怀的产物,是大理想与小日子完美妥协的果实。而这也正是我们“谷声”团队创作“文艺贩”系列初衷————在大时代用心经营自己的小日子,并且怀抱某种情怀。

  这本书的策划编辑,是我的拍档,这本书是她和她的撰稿人共同努力成果,是她的大理想与她的小日子妥协后的果实。作为本书策划方的负责人,我并没有具体参与实际编辑和对接工作中,甚至没有见过老麦本人。

  但我想说,她的工作很棒。

  因为书中的老麦,是我可以想象到的,最棒的咖啡馆老板。

  《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读后感(二):那些被称之为事业东西,最终应该让你获得内心的自由。

  “那些被称之为事业的东西,最终应该让你获得内心的自由。”这是封面文案,也是黑糖老板老麦说的一句话

  对于当下流行的“文艺”这回事儿,我打心底觉得,这种被现代人普遍追求的“生活本质”根本不会出现在我的身上,偶尔没地方去躲在咖啡馆玩笔记本、发发状态,都会被朋友认为这是件很文艺小清新的事,但我却嗤之以鼻。其实,我是真的一个人没地方去又不想回家;其实,我是想去咖啡馆蹭网络和电源的;其实,我对咖啡馆一点都不感冒。必须承认,并不是因为有多喜欢咖啡馆、多想开咖啡馆而阅读,只是,真心地被老麦说的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每当看到这句话,总是有股暖流上心头。而且我坚信,能够说出这样一句话的人,一定是个阅历丰富的人。在阅读书中故事的时候,总觉得老麦——这个思维活跃善变”、 有趣又有点爱“说教”的双子男就坐在你对面在与你交谈,用不缓不慢的节奏告诉你什么是“走过皆有所得”、什么是“人生三件最重要的事”、什么是“假文艺不如真自在”、要怎样去修炼成为一个独特的我、丰富的我、自由的我、要怎么让“被称之为事业的东西可以让你的内心获得自由”。

  一边阅读着,一边回想起与黑糖老板曾经有过两次际遇:一次是在Paradiso窑烤披萨店,一次是在黑糖。

  那一日,朋友提议到黑糖老板的侄子开的Paradiso小聚,因为氛围好,餐点不错。我们三只身前往,就坐在门口的那张圆桌子正当我们聊得昏天暗地乐开怀时,背后有人问道:“说什么笑得这么开心?”朋友随意地搭了句“在聊八卦”,中年男子笑着接了句“人只有在背后说别人八卦的时候最开心!”然后就自己悠悠地坐到吧台。询问着这位来客身份,才得知,这位拖着人字拖、慢悠悠地晃进店里的人就是黑糖咖啡馆的老板老麦!不紧不慢,是老麦给我的第一印象

  第二次是公司活动,借了黑糖的场地,小的鄙人不才我自然也要去露个脸打个酱油以表忠心。在黑糖遇见老麦的那一刻,竟觉得有些小激动。老麦悠悠地与同事寒暄了一下,然后走进了店里。不一会,拿着吉他走了出来,在黑糖的小花园里跟着旋律随意地弹唱了起来。虽然小花园人来人往,还有我们这些捣腾的人,但是老麦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弹吉他的画面,似乎将黑糖所有的气息凝聚在他一人身上,整个花园的纷扰一瞬间被清空殆尽。这!就是黑糖老板独有的气质

  老麦他对嬉皮文化的热衷、对摇滚乐的追求,以及他与生俱来的“善变”的性格,使其成为一个内心自由的人,自由到“固执己见”、自由到赶走与咖啡馆气场不match的客人、自由到坚决将咖啡馆隐世于繁华之中、不与他人同流为俗套连锁店。也正是因为他的“善变”、他的追求,让他拥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始终非常感恩他曾经经历过的每一份工作,不管是最开始的高材生去当出租车司机、后来的当海钓手做生意,再到工厂管理工人装修队伍斗智斗勇。这些经历,都是他一步一步成为他日后拥有自己的咖啡馆的开端,其实一切早已开始。丰富而专注的兴趣爱好,也是他能够成功塑造黑糖性格的关键因素。我觉得老麦是幸运的,因为他还成功地寻得了一位合适伙伴一起经营黑糖。对于他而言,咖啡馆是“感官的集合体”,从装修氛围到餐点咖啡、从书籍音乐电影再到员工,都是咖啡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内心的追求、生活的阅历、专注的兴趣爱好及合适的搭档成就了黑糖。

  我一直相信,遇到什么样的人、事、物,都是有因果缘分在其中。但却从未领悟到“走过皆有所得”这句话,直到老麦在静静地讲述自己与黑糖的故事,我才有所领悟。这个“得”,需要自己去慢慢领悟、去用心发现,甚至是做一番自我的审视批判才能得到自己最终想要的答案

  老麦生活的三个核心就是逍遥趣味简朴。他说:在开了十多年的咖啡馆后,我体验到,人生有三件最重要的事,最迟在 40 岁前一定要做好决定

  1. 决定在哪个城市生活!

  2. 决定和哪个人生活!

  3. 决定如何生活!

  他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抛出了这蕴藏着整个人生轨迹的3个决定,绝对值得去深思和掂量。

  一直在酝酿着,也许某一天,我会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不一定是咖啡馆,可能花店,心中暗自规划美好未来。但不是为了逃避现世生活,而是为了追求内心的那份潜藏的自由。当时机成熟,这句话会成为我向前的动力

  “对许多想法已经成熟的人而言,可能更需要的是勇气果敢准备好了就大胆一搏放手去做。毕竟,所谓契机机缘这种东西真是太随机了。”

  《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读后感(三):不是鸡血,也不是冷水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书名《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我满心以为这是一本实用型的“咖啡馆开店指南”。

  翻开目录果不其然:一开篇介绍咖啡馆创业缘起,随后是紧锣密鼓的计划成本、取名、选址、装修、和种种管理,甚至还有音乐、图书与电影的推荐

  “哦,原来是一本给年轻人打鸡血的书啊。”

  我那时这样想。这铺天盖地的碎碎念,仿佛看得到一个精明商人跃出纸面,向别人口若悬河地叨念他开店的生意经。

  我当然想错了。

  老麦不是商人,他是个挑剔的咖啡馆主人而已。

  老麦的挑剔无处不在食材原料挑上乘的,音乐与书籍挑小众的,两次选址的地点都专拣偏远的挑,生怕别人找到似的,甚至连顾客都要挑肥拣瘦,“不好看”的客人不招待。(他在书里说自己是双子座的,我根本不信。这么挑剔,一定是处女座的。)如此种种,商人们断不会做。

  当然,黑糖也不是普通商铺,她是一家咖啡馆。

  2000年,黑糖刚建成时,还没有那么多人来厦门。作为厦门第一家咖啡馆,黑糖既不同于棋牌室和茶楼的聒噪,也不像其他连锁咖啡店那样高速却仓促。她清新且文艺,独树一帜,说她是厦门小清新店铺的鼻祖也不算过誉。

  所以,这本书也不是一本“开店指南”。

  第一章里有五个小贴士,每个贴士里有两个小问题。虽然看着好像温馨提醒,实则句句咄咄逼人:你的兴趣爱好多吗?有别人难以复制的风格吗?人生经历丰满吗?选择开店是一时冲动吗?旁人的质疑与家人反对你应付的吗……

  “哦,原来是一本给年轻人泼冷水的书啊。”

  我后来这样想。因为这些问题里面,只要有一个答案不是坚定的yes,你这咖啡馆多半也就开不成了。

  我当然又想错了。

  这是一本,与旁人无关的,只是老麦与黑糖的纪念册而已。它记录了老麦与黑糖的点点滴滴白驹过隙,世易时移,许多的感觉若不记下,就要让人遗忘了。

  曾经的厦门,就快让人遗忘了。

  厦门原本静谧祥和的小岛,天也蓝海也蓝,憨憨地站在大陆东南的小边边上,与金门隔海相望。这也是最初吸引台湾人老麦来此定居的原因

  可后来,不知怎的挂起一股“小清新”的旅游风。人们对厦门趋之若鹜,说这里宁静、纯粹又出世,仿佛只要来一趟厦门就能脱胎换骨成为文艺青年。哪怕只是走马观花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也非要来凑个热闹

  游客蜂拥而至,店铺也跟着花开遍地。繁荣是繁荣了,可彼时安静的厦门早已不复,不知那些向往“文艺之旅”的游客,嗅到裹狭着浓厚商业气息的海风时,到底觉得清新不清新。

  黑糖也受到了一些影响。老麦说,拜众多旅游攻略所赐,许多人把黑糖当作“文艺地标”,“来厦门不可不去的十家店”等等,每天都有游客背着长枪短炮来黑糖拍照,络绎不绝

  但黑糖还在坚守着。不开分店,不搞连锁,简餐依旧现点现做,不合规矩的顾客还是会赶他们出去。

  《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读后感(四):老麦,真正文艺——《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采访手记

  在开“文艺”的店还没成为一种流行风尚的年代里,老麦和他的黑糖是最早的“弄潮儿”。厦门乃至其他许多地方,日后涌现的咖啡馆可以说多少都有受其影响。如今,开咖啡馆已跻身“四大俗”之首,黑糖仍然不徐不疾地活着,自得其乐。这样的背景下,聊一聊,很有必要

  走进黑糖,要一枚乳酪蛋糕,品尝一下后就能很大程度感受到黑糖的魅力在哪里。从蛋糕端上来开始:朴实无华的象牙白圆盘、长相朴实无华的一枚蛋糕……除了朴实无华的外观,更直观的感受是:好吃。 我一向认为自己不爱吃甜食,其实再想想只是惧怕劣质的甜味、过度的甜味;还有不时甩出“cheese cake”这样词汇人群导致的我对甜食的某种抗拒。

  知道黑糖是上大学不久,算起来那时它应该才开了一年左右时间,还在南华路上。那个时候咖啡馆对于我来说不吝是一件洋气到不行事情。去的次数不算多,但事实上南华路黑糖的风貌,的确给了我崭新的体验,令人印象深刻

  很长一段时间,在我的想象里,黑糖的老板应该是个瘦弱白净、戴眼镜羞涩青年。直到多年后见到本尊,我心里暗暗“哈哈”了一声,聊起来后更觉有趣。原来黑糖的主人是这样一位懒洋洋的、举动慢吞吞、言语中又有点刻薄的“老头子”。在新黑糖的院子里,我们经介绍初步见过一回以后,正式的采访也开始了。我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录音器默默放在一旁,倒是老麦聊着聊着突然停顿下来说:“我们是不是要有个录音设备比较好?”他这一说我的心到放下了。原来看上去懒洋洋和漫不经心的老麦,心里还是有谱。

  正式采访进行了4、5次。这期间,他去泰国北部游泳,去日本听演唱会,回台湾祭拜祖先。而我自己除了整理采访,出去吃饭也越来越有要求,还找出齐柏林飞艇来听。这些都是跟老麦聊过后的一种后遗症。也可能心里暗暗觉得,如此才算是对采访者真诚。说是采访,知道老麦的人肯定晓得那绝对是海阔天空式的聊天(谈吃占据了很大篇幅)。话题虽围绕着采访提纲展开,但聊着聊着就会散漫开去。我的本职工作也经常需要采访,有一种对话的扩展是真的因为无聊,结果也会很无聊。有启发性的、有趣的对谈;这背后有趣的人、对你生活带来的细微的影响,都很难得。

  采访结束后,因为身处“文艺小店”滥觞之地的厦门,我也常常在想:为什么是黑糖?为什么是老麦。其实除了黑糖咖啡馆,老麦参与经营的其他两家性质不同风格统一的小店也做的不错。以我的浅薄之见看来,这种不错不单是商业上,更重要是味对了。再放眼望去,现如今打着“文艺”旗号的各种小店,尤其咖啡馆,并非太多,而是太少了!刨除各种跟风与抄袭、浮于表面,真正能担的起文艺这个词,真正有自己味道的让你想一去再去,而不只是背着单反找几个小角落拍拍照发发微博朋友圈就算的——那些店。谈论起来,难道不还是那么乏善可陈么?

  老麦是我遇到过的一个真正文艺的人,虽然他本人可能并不会喜欢这个今天已经有点变味的词。他一点也不鼓励那些还没有准备好就贸贸然说要去咖啡馆的年轻人,除非你是真的了解了这件事,热爱这件事,做好了各种准备。读过《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你能体味到一些什么就再好不过了。老麦本人的故事很精彩,相信你也会在本书中略感一二。不过我其实始终觉得自己的文字对他而言有点造作浮夸。也很期待,有天能看到老麦用自己的文字,给我们来本关于他有趣人生故事的记述!

  《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读后感(五):如此生活,心向往之

  看完这本书感慨蛮多的,我从小到大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人,父母、老师说什么我就听什么,很少去想自己想要什么,偶尔有点“疯狂”的念头大多数时候都没别人的“劝解”扼杀了,越长大越讨厌自己的“小家子气”,看到《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中老麦大学毕业后放弃安稳的工作去做出租车司机,腻歪了这样的工作后又去做渔民、鱼贩,甚至倒腾鸡腿,循规蹈矩地做了一段时间的上班族后又开起了自己理想中的咖啡馆,我平静的内心也跟着躁动起来,我似乎将自己的人生定格得太早了,都没来得及尝试,就想着定在一处看世间风光。虽然时代不同、环境各异,但老麦的生活态度还是非常让人向往的,那份自由无拘、闲适洒脱在我看来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即便不能自己也开一家这样的咖啡馆,能从书中体验到那样的情怀也是美好的,彷佛受到一种鼓舞,让我抛开那份拘谨,勇敢去地尝试一下不一样的人生。

  《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读后感(六):岁月打磨后 梦想才开花

  “浪漫的故事,永远是人们最爱谈论的话题,也是人们最忍不住想要去实践的事。我想每个人内心中或多或少搁着几个梦想。环游世界,拍部电影,组个摇滚乐队,自己亲手盖间房子,开家咖啡馆……”

  台湾人、文艺贩、开咖啡馆的老男人,这些就足以吸引我了。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了解老麦,只听说他在厦门大学附近开了家很有名的黑糖咖啡馆。本以为这本书是关于咖啡馆的文艺品味,其实远远不止于此。文字中那份娓娓道来的细腻感果然不负一个文艺贩的称谓。书中的故事也真实而感人,让我不忍放过每一个细节。

  老麦人生中的每一段经历都跳跃得让人惊讶,但从他的口中说出却又成了顺其自然的结果。他说自己是一个极为叛逆且晚熟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喜欢中国的魏晋名士,也喜欢20世纪西方的嬉皮士。他说他是大学校园里的孤独者,他卖过酱油,当过出租车司机,贩过鱼,做过工厂大管家。这些职业难免让家人觉得脸上无光,可是老麦说他人生的三个核心就是逍遥、趣味、简朴。人生若想活的逍遥、趣味、简朴就少不了过程中的孤独,而这份孤独在我眼里却充满了美感。年少时我们心中都会有一些绚烂的梦想,可是这些梦想太容易在外界的压力和否定中泯灭,这不被看好的梦想和棱角带总带给我们青春的孤独感,无论是勇敢的尝试还是默默的藏在心底,我们都在这一份孤独中与自己对话,感悟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渐渐体会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现实终究让大多数人选择了妥协,我们天生害怕孤独,害怕自己脱离了众人的期待。那份被埋在心底的梦想会在时间的沉淀后再次发芽吗?这本书是每个人梦想的延续,那些我们敢想却没敢做的事,那些我们尝试过却挫败了的梦想,都在老麦的人生和他的咖啡馆中得到了延续,我们读到的是心底里向往的另一个自己。

  看似平静惬意的黑糖咖啡馆,却是老麦多年人生阅历的陈酿。读起这本书才明白,原来连老麦自己都会说“浪漫在现实面前是比卫生纸还要脆弱的东西”。若没有那么丰富的人生经历,也许也不会有今天的咖啡馆,在这本书中我们找不到视顾客为上帝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经验,但也绝不是虚无缥缈的文艺调调,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经历,老麦常常跟人讲咖啡馆是一个“感官的集合”。感官本身就是很主观的东西,个性化的“感官集合”怎么能被顾客接受,其实不是简单的不谋而合,你所营造的环境不能让顾客觉得欠缺点什么,想过文艺的生活远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老麦告诉我们开一家咖啡馆,不一定赚钱,但是可以活下去,要了解主流社会在流行什么,想从主流社会赚点钱花也不会太费劲。

  “如果没有下定决心,没有这么大的勇气,或者说得残忍一些吗,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兼顾一个稳定的人生与所谓梦想,那么就不要做无谓的尝试。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那么多‘两全法’。“

  我相信老麦说的,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两全法”,梦想不会按照我们相像的样子变成现实,青春的孤独正是天性中的独特使然,若没有这份孤独的沉淀,也许我们终将随波逐流,老麦的人生和他的咖啡馆有随性也有坚持,他坚持的正是自由和内心独有的格调。那份心底里的渴望从未被抛弃,终于在多年的飘泊和打磨后,将自己的梦想碰触,开花结果。

  《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读后感(七):咖啡好喝,那咖啡馆呢?

  台湾,是海峡这头的我们对“文艺”最初的想象;

  厦门,一个近年来因“文艺”而红得发紫的旅游目的地;

  咖啡馆,众多年轻人心之所向的美好幻想。

  当以上三者巧合的碰撞在了一起,Duang~~~就成了台湾人老麦开在厦门的“黑糖”。

  在关于开咖啡馆这件事上,书里店主人提的最多的就是:

  一、不要因为讨厌现状才跑去开咖啡馆,要因为喜欢才开行。

  二、咖啡馆是“感官的集合”,餐品、音乐、装饰,都是咖啡馆重要的组成部分。

  深以为然。

  想要开咖啡馆,过那种品着咖啡、听着音乐、做自由人的想法,很多人都曾有过。作为喜欢幻想和浪漫的天秤,我也想开一间咖啡馆,在本子上也下了未来心目中咖啡馆的样子,《第36个故事》就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开间咖啡馆”的电影。老麦在书里提到,有着广泛兴趣爱好的人比较适合开间咖啡馆(原话是“什么都不算精,但什么都感兴趣,知道一点儿。若想从事别的职业这可能并不占优势,不过对开咖啡馆倒很有帮助。”),我还窃喜,哈哈,因为我就是这种人啊,美食、运动、阅读、旅行、音乐……是那种特别贪心又没有长性的人,什么都知道一点,三分钟热度,脑子里想法点子经常冒出来,不正适合开间咖啡馆吗?

  老麦开了“黑糖”,真正的把头脑中的想法用一砖一瓦固定出了模样。我特别喜欢他在书里列出的问题,可以让你先过过自己这一关:

  1、你的兴趣爱好多吗?

  2、你是否有别人难以复制的风格?

  3、你的人生经历够丰满吗?

  4、你曾经从事的职业对你会有哪些帮助?

  5、你的选择是一时冲动吗?

  6、你想开一家什么样的咖啡馆?

  7、面对旁人的质疑,你的内心是否足够坚定?

  8、你要如何面对家人的不解甚至不支持?

  9、你的启动资金从何而来?

  10、盈利需要时间,你是否做好了等待的准备?

  11、你是否做好了度过创业瓶颈期的准备?

  12、你是否想过守业之难?

  13、你想开咖啡馆的初衷是什么?

  14、你的个性如何融合到开咖啡馆中?

  这十几个问题下来,想开咖啡馆的我们都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在开咖啡馆之前,老麦还有很多在世界各地泡咖啡馆的经历,对咖啡馆、好的咖啡馆有了充足的感性认识,也留好了“万一干不下去,就回工厂做白领”的后路,绝不是热血上脑拍胸脯的意气用事。看吧,开店之前还有很多问题要三思呢。

  “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虽不至于如此,但泡咖啡馆和开咖啡馆是有天壤之别的。老板结合黑糖的故事,从计划、成本、取名、选址、装修、软装、顾客、员工管理、营销、活动、多元经营等方方面面总结了黑糖的特色,每一页纸我都看得很仔细,一是发觉开咖啡馆不是对着神灯许愿那么简单,杂七杂八的事很多,不过其中还是有很多乐趣的,二来觉得老板说的“感官的集合”不假,咖啡馆并不是单纯的喝咖啡的地点,这方天地里的气场、声音、味道,里面的员工、顾客等等,统统在一起才构成了这个空间。

  书的序言里还写道“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很好的养活自己”,这种理想生活有一个名字,叫“文艺贩”。文艺的形态有很多种,咖啡馆、花店、家庭旅舍、乐器行、书店……生活中如果能充满这些美好的东西,真是件想想都会笑出声来的开心事呢!有一些幸运儿,可以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更多的人想起周一就感到绝望,觉得工作是件特别没劲的事儿,我也是这样,是在惯性的驱使下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去上班,想辞职……我也一直对自己说,绝不能把开咖啡馆当成对现在生活状态的逃避,你要因为真心热爱它而选择它才行,就像你不能找个仅仅因为“条件合适”但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一样,如此你才能找到快乐,盼望着太阳升起后能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找到久违的价值、充实,还有,幸福的味道。

  开一间有特色的咖啡馆是件非常“私人”的事,因为你的店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味道,黑糖的经营故事也许不适合每个人,但还是要谢谢老板老麦告诉大家他在黑糖度过的那些日子,对读这本书的我也有很大启发哦。有机会去厦门的话,一定会去海边吹吹风,再到黑糖找个舒服的位置,吃蛋糕,喝咖啡,就这么消磨时光。

  《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读后感(八):这本书,适合30岁看

  30岁以前,最爱看的是所谓“梦想”的书,辞职、旅行、做工作室、开咖啡馆……anything,都让我激动,就仿佛一个闷头游泳的人,拨开水面扬头深呼吸一口,胸腔中新鲜的空气又能支撑再走一段。

  等自己过了30岁,曾经梦想的事,好像也做了好几桩。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理解了梦想的实现,和其他别的事情的实现一样,无非就是决定去做并且真的做了。也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了很多抛弃循规蹈矩生活的人,他们有的让我很欣赏,有的却让我摇头。你正在做的事,和你是什么人、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可以相关,却没有必然联系。

  所以,30岁后,当你不再轻易羡慕别人的人生,而是更关注自己生活的节奏时,再看这本《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会比较容易滤去理想、浪漫的浮泡,看到更多本质的东西;而不是头脑一热大呼一声:我也想开一间小店!

  收获很多。细节的不说,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年轻时的视野经历往往影响之后的人生格局,二是:那些称之为事业的东西,最终应该给你内心的自由。后一句话被用在了书的封面上,可见这句话也打动了书的编辑。

  老麦的经历很多,学社会学,开计程车,跑海钓,卖带鱼,工厂经理……非主流的人生,可以说不靠谱,也可以说很精彩,看你从哪个角度看。也许是隔了多年的岁月,书里的老麦回忆起过去的经历时,鲜见有过多情绪的流露,但他又不忘小幽默地总结了一下:这些经历,不见得能为以后的工作起什么作用,倒是对咖啡馆很有帮助。

  这倒是真的。无论是他的经历,他生活的时代,还是他的爱好,他欣赏的生活方式……一切,都沉淀为日后黑糖咖啡馆的底子。相比很多开咖啡馆的人都憋着一股劲做加法,把自己理解的不理解的喜欢的不喜欢的符号都往里加,于是客人去了,看见的只有“设计”二字;老麦开咖啡馆,我觉得是在做减法,因为有了人生阅历与审美的基调在,其他,就不用过多叠加上去了。

  我相信,书里呈现的老麦,并非最真实、立体的他。但让我很欣赏的是,他从少年起,一直到年长甚至年老,对于自由的追求:无论是少年时期阅读、听摇滚,还是在选择职业时“任性而为”,甚至是开了黑糖之后仍然不断折腾。对于“自由”,老麦还有一个更好的说法:逍遥。老麦说,“深受苏东坡和陶渊明的影响,我的生活三个核心就是:逍遥、趣味、简朴。经营黑糖咖啡馆其实也是这三个概念的实践。

  最后鼓励没有去过黑糖的人,来厦门一定要去坐坐。黑糖给我的印象一直就是很舒服。即便在南华路、顶澳仔的咖啡馆鳞次栉比的今天,要去咖啡馆,第一个想到的只有黑糖。论环境论设计,黑糖并不是最佳,但那种自成一体、丝毫不为外部打扰的气场,别处模仿不来。我甚至觉得,黑糖像极了一个文化多元的大学最open的自修室,大家在一个小屋顶下安静却自在地做自己的事情,除了不吸大麻(笑),就是嬉皮士最爱的环境!

  何况,老麦连黑糖今后的归宿都有了结论:“如果经营的是一家很小众的店,那它跟主人的个性、喜好,还有情感有太大的关系,没办法传承,也不需要传承。主人不在了,即便继续经营下去,那些味道和感觉也会慢慢消散……黑糖便是如此,油田做不动了,就会关门大吉,一切都顺其自然就好。”

  所以,要去趁早!

  《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读后感(九):小日子和大梦想

  相信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黑糖,可以是一家咖啡馆,一间酒吧,一家唱片行,又或者是环游世界,组个乐队,拍部电影。

  小时候,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未来有过憧憬,未来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的,过着怎样的生活,是否会按照自己理想的轨道前进。面对这些梦想,少部分的年轻人选择不计后果地努力付出,而大多数的人则是选择把梦想藏起来,在现实世界中不断磨平自己的棱角,慢慢融进主流社会。

  我也有梦想,我梦想有一天能和朋友飞去心仪的国家看看外面的世界;我梦想能有自己的唱片行和书店,这样我就有听不完的歌看不完的书;我梦想将来能进一家文化经纪公司,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我很佩服那些有梦就去追的人,想到什么就马上付诸行动,我的一个舍友就是成天为梦想付出的人,她有自己的乐队,时不时在各地进行演出,有自己无法放弃的爱好,有自己独特的vintage风格,他人无法复制。她可以在上课期间到世界各地去游览,到各种古着店淘复古的小玩意儿,用相机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相信这个时候她已经准备去荷兰开始梦寐以求的服装设计课程。

  老麦就是一个浪子,害怕日复一日的生活,所以才要漂流到世界各地挖掘不一样的人生。从台东渔民,到泰国钓客,到广东白领,最后成为黑糖的主人,三分之一的人生都在经历着各种尝试,老麦的人生阅历无疑是丰富的,老麦说:“什么是成功,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把自己的尺子去衡量,有属于自己的目标和想法。”就是因为尝试过不同的生活方式,更加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适合自己的是什么。

  咖啡馆是一个感官的集合,有自己迷恋的摇滚乐,有心爱的书籍和电影,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黑糖对于老麦来说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有时伴着摇滚乐弹弹吉他,有时捧着书坐在黑糖的院子里思考人生,有时和志同道合的客人们聊聊天,这种简单淳朴的小日子正是老麦所迷恋的。

  黑糖,更准确的说,是老麦另一个家,多年以来的漂流浪荡、辗转反侧,终于在这个南方城市的隐蔽小楼里按下了暂停键。我曾经沧桑,如今风华正茂,怀抱最初的梦想游走在现实世界中,坚持棱角不被磨平,反而人生越来越缤纷,即便无法回到最初,也可以因为内心的向往而永葆青春,那些称之为事业的东西,最终应该让你获得内心的自由。

  《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读后感(十):咖啡馆的自由哲学

  无疑,此书的作者,黑糖咖啡馆的主人——相熟的客人叫他老麦,是个自由随意到散漫的家伙,这本薄薄的名为《30岁后,给自己开一家咖啡馆》的书,直到第171页,才正儿八经地谈论咖啡馆里的咖啡,而且还毫不掩饰地宣称“一直觉得茶里有更多趣味,更深厚些”。——真是个有趣的中年老男人。

  他说,咖啡馆是“感官的集合”,又说好的咖啡馆,“是一种文化”,但一直强调自己梦想的一直是小酒馆这样的live house,最终选择开咖啡馆更多是基于现实的考虑。他骨子里很文艺,但是拒绝被贴上文艺的标签,并且不惜大段说教年轻人“要了解主流社会在流行什么,这样跟社会打起交道会比较轻松”,“如果想从主流社会那赚点钱花,也不会太费劲” ……这是让人感动的。有趣味的生活首先是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这样的话那些宣扬文艺至上、摇滚到死的导师们大多难以启齿。老麦说了,并且非常不文艺地说了,真诚的让人想笑。有了这样的真诚,他再说出“人文知识和生活常识从长远来看将决定个人的竞争力”这样的话,读者就一点也不觉得虚伪了。

  咖啡馆似乎天然地和文艺有着牵扯不清的关系,流连在黑糖的年轻男女们大多也是文艺电影和小资情调的拥趸。但作者告诉我们,不要沉溺在肤浅的小文艺里。关注社会、多去经历和体验才是生活的正道。这就是作者强调30岁后再去开咖啡馆的原因了,多走一些地方,多看一些人,多沉下心来想想自己究竟要以怎样的姿态在这个世界走一遭,等你积攒了足够的金钱和故事,并且拥有基本的经营头脑,再去考虑实现咖啡店主的梦……这确实是一本指导如何开一家有个性的咖啡馆的好书——虽然直到第171页,作者才正儿八经地谈论咖啡馆里的咖啡,但开一家承载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独特认识,并从方方面面展示自己兴趣品位的咖啡店,难道不应该从那个最初的缘起说起吗?至少对我来说,读了这本书后,既有了开咖啡店的兴趣,也有了从选址、装修到如何运营的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主意,甚至连菜单如何制作这样的细节都挺有想法了。

  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馆,或许是很多都市白领特别是有一点文艺气质的都市白领的共通的梦,但大多数人要么过于将它美化了,仅仅怀着一腔热情去做,结果很快以失败告终——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那个叫做八又二分之一的咖啡馆一样。要么一辈子只是远远望着,梦想最终没有照进现实。老麦用自己的经历告诉那些怀着咖啡馆梦想的人们:开一个“迎合自己”的咖啡馆,感觉确实美好,而且完全可以实现,但是实现梦想的过程必须扎扎实实,并且要有长时间的准备。开咖啡馆如此,追求其他的梦想也是一样。

  这个世界充满辩证法,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主流和非主流之间,找到你觉得最舒适的那个结合点,用80%的真实生活着,用剩余的20%应付着,应该是最理想的状态了。第一次让我有这样的想法是梭罗的《瓦尔登湖》,那是在青涩的高中时代。而立之年让我再次确认这一想法的,是眼前的这本《30岁后,给自己开一家咖啡馆》。

  自由、浪漫,这些美好的词汇在任何时代都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最重要的是,怀着自由的理想,永葆浪漫的情怀,不断积蓄能量、丰富自己,在现实的钢筋水泥中曲折但坚持向前……只要信仰不死,一定能走到梦想的自由国度。就像作者最后总结的:那些你称其为事业的东西,最终应该让你获得内心的自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馆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