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南半球,一切都变了》是一本由刘小顺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了南半球,一切都变了》读后感(一):豆瓣上能看到的前二十章比较好看。
因为国庆要去新西兰旅行,百度到了刘小顺的豆瓣页面,里面有这本书的前20章。前20章确实很好看,文风有趣,我一口气看完了意犹未尽,于是淘宝上买了这本书。
后面的章节也能看下去,到现在看到228页,但绝大多数的内容是描写作者作为大龄男屌丝对于金钱的各种在意和敏感,以及各种抱怨性质的文字。
比如文章花了大篇幅描写成天把“有的是钱”挂在嘴边的王阿姨和Cherry的丑态。我觉得有点太过了,作者把人物性格刻画得太极端了一点,看起来更像是小说,而不是真实的游记,至少我的生活中没有出现过这类极品人物。
比如作者自己因为没钱,和女朋友相处得各种不愉快。女朋友在奥克兰逛小店买衣服,作者没有主动给女朋友付钱就算了,还因为女朋友自己带的信用卡无法支付而闹得不愉快。
还有一件让人觉得作者极品的事件,作者为了省2纽币也就是10块钱银行卡提现手续费,而东奔西跑把女朋友晾在一边。本来如果你一个人在新西兰,能省则省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女朋友请了年假,买了机票大老远过来的成本又是多少?等待的时间成本也远远不止10元钱了吧?
作者喜欢寻找最优最省的方案,那我们来算一笔账。假设女朋友在上海做着一般工作,月薪5000元,那5天年假的薪水价值227*5=1136元,机票价格文中说是4000+,女朋友在新西兰7天,光这两项的成本就是每天733元,设每天有效游玩时间为8小时,则每小时成本是733/8=91元。而实际女友每小时付出的成本可能不止这么多。
【夏季·圣诞节】新西兰 我们在风和云的尽头
http://www.mafengwo.cn/i/2985650.html
这位作者的女友感觉跟本书的作者女友差不多,但因为他们遇到不同的男朋友,所以旅行也大不相同。
《到了南半球,一切都变了》读后感(二):休闲读物,仅此而已
本书,怎么说呢,贵在真实。作者的亲身经历,写出来,能不真实么。记事性文本很容易让人感觉有流水账之嫌。也许,这本可以算作“日记”,转念一想,游记本就可以算作日记,然后也就释怀了。
第一次看作者的书是《放下一切去旅行》,当时,唯一觉得就是文字欠功夫。书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成长,从初出茅庐的驴友慢慢地能够独当一面。然后,还惊奇的发现,作者居然是老乡,同一个县城。所以当亚马逊看到这本电子书在优惠,就毫不犹豫地买了。
这本书给我两个印象:小顺文字有了明显进步,故事讲得有模有样;书中撕X太厉害,毁了打工旅行在我心中的印象。也就仅限于这两点。书中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相处让我觉得:难道生活真的会如此吗?至少,在我的生活里,相处两个月倒不会出现各种撕逼。不过,对想去新西兰打工旅行的人或多或少有点帮助,可以少走弯路。对于没有打工旅行的人来说,此书只能当做放松消遣读物因为。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因为当我回忆这本书时,只能想起与女友分手和拒绝另一女子的“桥段”。
最后,再看了一下书名《到了南半球,一切都变了》,起初我以为是南北的生活不同。看到中途,才想起来,是整个旅行与第一本书的旅行完全不同,这本是工作和撕逼加旅行加失恋,前面是旅行(为主)加撕逼。
就这。想看心灵鸡汤,另寻他书。
《到了南半球,一切都变了》读后感(三):就是一本吐槽书,想要阻止别人去南半球的可以给对方看
刚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有点惊喜:咦,竟然没有其他旅游书里大篇幅的美图;语气一点也不小清新,一点也不文艺,好像跟其他旅行书很不一样勒。有点意思的样子。
再往下看多点,越看越觉得看不下去:什么鬼,这完全不应该归类为旅行书,应该放到批判类图书中。因为通篇没有什么风土人情简介。作者走到哪都是在跟国人混,并且在不遗余力的吐槽国人:这个是浮夸癖,那个是神经兮兮。反正作者在南半球碰到的中国人(包括偶尔出镜的几个外国人),十个里面没有一个是好的,没有一个是作者看得上眼的。整本书集满了作者的各种吐槽,伴随着吐槽逐渐衬托出一个在一群异类中脱颖而出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低俗我高贵的正义的作者形象。
不是说,这世上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吗?就算人人都有缺陷,那作者就不能发掘发掘,看下别人的优点?一边不断吐槽上海女朋友有多公主病多自私(我就没看出来),一边让人家单枪匹马飞到南半球来看自己,还得自付车马费。这到底是谁自私公主病?
一句话总结:这是一本让人越看越无味的书,想要从中领略异国风情的就算了;想要阻止谁去南半球的倒是可以推荐给那个人看。吓死他。
《到了南半球,一切都变了》读后感(四):我居然看了两遍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一个人百无聊赖,也刚有朋友告诉了我关于打工度假的事情(那时候澳洲打工度假才刚开放第一年)。因为好奇,在掌阅用了很多阅饼找了这本书来看。看完隐隐觉得有什么不对,却又说不上是什么,嘛,毕竟打工度假离我还很远,看看另一半球发生的各种奇怪的事情也算是开阔眼界。
后来,去了澳洲打工度假。我想起了某本书告诉过我,打工度假路上不要随意接受外国人的示好(特别是印度人),因为背后大多不怀好意。这个确实是有警醒意义,不过反正也没有人给我示好哈哈。
现在,即将去新西兰打工度假,便从图书馆借回来很多本关于新西兰的书。
翻到这一本,感觉略熟悉。看着看着,发现原来以前看过。
但我还是因为忘得差不多了就继续读下去。
我尽力地从所有琐事里面,找出一些对以后去新西兰有用的信息。几个小时后,书看完了,找到的对自己可能有用的信息只有几条。
读完整本书,我竟然只有一个想法:“既然像作者这样比我还咸鱼的人,都能在那边活的好好的,有工作,有故事,还能出书,那我还害怕什么呢?”
跳出整本书的故事,我居然找到了一丝励志。
跟其他看过的故事不一样,这本书里面的故事并不会让人觉得“哇好羡慕”、“哇好精彩的生活”、“哇这人好幸运”之类的,有的只是对生活的淡淡无奈。作者似乎在用最平凡的方式,在南半球过活。
虽然这一次读完,依然觉得说不出哪里不对,但是,这是别人的故事,就这样吧,我就以此为鉴,努力去经营之后的故事吧。
《到了南半球,一切都变了》读后感(五):还不是因为她一点都不好看啊!
多看正好免费在发这本,顺手领了看了,匆匆吐个槽:
1)下面请欣赏本书配套猪大哥MTV:上海小姑凉待你忽冷忽热只顾自己你却仍然舍不得放手,还不是因为她很好看啊;广东小姑凉独自来到你的家乡写下长文为你庆生,你却十动然拒,还不是因为她一点都不好看啊!
2)深深怀疑,作者出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借机表达对上海人这种族群的深深厌恶,因为书里凡是出现过的上海人都对刘小顺同志造成了几万点的精神法术打击
3)豆瓣差评如潮,多看一片好评,是反应了这2个平台的阅读人群的差距吗?
4)全书基本没有旅行,打工只有半部,却从头至尾充满了以作者视角看出来的各种极品奇葩组成的大串烧,建议书名改为《全中国的奇葩都到南半球来了》更合乎主题
5)好多人吐槽作者作为男性的小肚鸡肠让人生厌,可是不觉得作者非常有勇气吗?直面自己的龌龊心思,血淋淋地把它们剖析在你们面前,不带一丝遮掩,不就是鲁迅赞叹的那种真的勇士嘛!贪小便宜、嫌贫憎富、敏感多疑、工作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喜欢以自己的三观和小心思去judge他人,他都坦率自爆并坦然欣赏自己的那份不完美,简直就是猫腻小说《庆余年》主角范闲的真人版啊,至少我不辣么讨厌如此坦诚的人。
6)再补一句,真的没必要对作者那么不耐,人家把最真实的旅行撕逼给那些对“穷游”充满浪漫绮梦幻想的青年人看,把他们心里一大碗一大碗的绿豆汤统统都敲碎,善莫大矣,功德一件!
《到了南半球,一切都变了》读后感(六):万分纠结的南半球之旅
书的内容给3颗星,书本身记录的见闻还是很新鲜,很有意思的,但是作者本人的性格或者处事方面给一颗星,个人认为作者是一个很敏感,自卑,自我为中心的人。
1,在去新西兰飞机上,作者对于自己的语言能力反复无自信(甚至到了新西兰也好久没有自信),对于入境澳大利亚不能携带食品药品这一段也反复纠结,看的非常烦躁,一点不像个干脆利落的男人。
2,对于途中认识的奇葩朋友(确实奇葩,但我感觉很可爱阿),有一种自视清高的感觉,而且在评价某些人的时候(比如王阿姨)也暴露出自己的小气。
3,我最不能忍的就是女朋友从上海来新西兰找他,竟然一开始让一个女孩自己从奥克兰转机再飞到南岛,对于一个不会英语第一次来新西兰的女孩子,这样做未免太过分了。还有,女孩子请了七天年假,满怀希望来新西兰,结果旅行计划一无所有,安排的一塌糊涂,如果是我,半途就回国了,女孩子能带七天已经很不容易了。
总之,书的内容不错,但是作者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处事风格,非常令人难以接受
《到了南半球,一切都变了》读后感(七):到了南半球其实也没变
一直没有尝试看过旅行书籍,总是觉得那是另一些人的故事,总是觉得他们过于夸张了旅行的美好,或许根本原因是潜意识里鄙视自己没有勇气和行动力吧。我是学地理的,看到书名南半球,心动了一下,于是就这样看了下来。
这本书写得很平实,应该是比较客观地记录了自己在新西兰的打工经历。作为读者,我了解了所谓穷游者们所经历的真正生活。困难和陌生,并没有因为你是在旅行而减少半分,也没有因为你的一腔热血而变得有趣。我想如果换成是我,可能在打工旅行的路上很快就会意识到旅行不过是“生活在别处”,而套路般地珍惜起自己的生活了。所以,打工旅行这条路,真的需要毅力。
穷游的另一个面,是真的很穷。或许这就是小顺和露露之间的差异吧。露露所期待的,或许是另一种旅行方式,更轻松、高大上、兴奋点更高。现实打破了她的想象,打工旅行,虽是旅行,更是生活。生活不会那么闪亮。
打工旅行路上,遭遇的人更是比日常生活中千姿百态。书里写了很多人,但能记住的不多。在与这些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挺佩服小顺的心胸,那个爱吹牛的和那个爱找事的,换成是我早就避之唯恐不及了。或许正是因为见的人多了,磨练了心性,才能既包容别人又不委屈自己。想来想去,或许“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也是旅行的意义。
总是想在读书后找到一些深刻的什么,但是实实在在地,从这本书上,我只是更多地了解了背包客和新西兰。单位有个大姐辞职去新西兰开民宿了,我好像窥见了她的生活呢!
《到了南半球,一切都变了》读后感(八):可以出去,可以回来,还可以再出去
很久以前我无意间在网上看过一个黄色故事,看完之后我深深被折服了,击节惊叹怎么会有如此充满哲理的黄色故事?简直让人醍醐灌顶。后来我跟很多朋友分享了这个故事,大家听完只是似懂非懂地笑笑,好像没人真正明白,甚至觉得我这个人莫名其妙,哪会有人在黄色故事里寻找人生哲理的?
故事大概是这样:一个风骚的女施主到庙里去拜拜,发现庙里的住持和尚很英俊很挺拔,不禁春心荡漾,三番两次地勾引之后,和尚终于和女施主上床云雨了,接下来当然是一般黄色故事的套路,描绘两人云雨细节以及一大堆嗯嗯啊啊的语助词。就在两人交战正欢之际,女施主终于忍不住开口问,师傅,你们出家人的大智慧难道不是无欲无求、六根清净吗?怎么这么容易就被我勾引得动心了呢?和尚听完女施主的话,没有立即回答,他只是更猛烈地动作了几下,就在马上高潮的当口突然停住,迅速从女施主身上爬起来,开始平静地穿起衣服。女施主不解,问师傅为何突然抽离?师傅停顿了一会,慢慢地告诉她,施主,其实真正的大智慧并不是不动心,而是想动就动,想停就停,尤其是在其他人都不敢动的时刻以及其他人都停不住的当口。
我的第三本书《到了南半球,一切都变了》写的是我辞职旅行将近三年期间最后一段在新西兰打工旅行的经历,写完这本书之后我就回上海来工作了,现在工作半年多,一切感觉良好。那些曾在旅途中发生的故事凝结成了三本“啰里八嗦”的游记,够了,我很知足,也算是对得起自己了。
现在走出去的人越来越多,年纪大的、年纪小的、走得远的、走得近的、有钱的、没钱的,就此发声的人也越来越多,并且慢慢形成了若干小圈子,互相看不习惯,甚至吐槽、谩骂都时有发生,对于局外人来说,更是一头雾水,对于“该不该走”又“该不该回”这样的命题似乎每个人都迷茫,大家都希望得到亲身经历者的意见,但往往是意见太多、互相矛盾,到最后就跟得不到意见一样,反倒更加迷茫。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伪命题,我也经常被问”顺哥,你说我要不要辞职去旅行?“”顺哥,你看我在外面旅行了这么久,要不要再回去找工作?“可是问这样问题的人往往又特别没自信,当你给了他们答案,他们通常又有排斥情绪。“啊?真的要辞职吗?我还是不敢啊,我怕家里人反对。”“啊?真的要回去找工作吗?我怕我已经没办法适应朝九晚五的生活了。”所以到后来,我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只能回答,“我无法决定你的人生”,其实说难听点,就是“关我屁事”。
这个世界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如果你想走出去,你会看到满世界都在怂恿你出去,如果你想走回来,你也会看到满世界都在鼓励你回来。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你做了决定就对自己负责。出去不是勇敢,回来不是懦弱,该出去的时候出去、该回来的时候回来才是真正聪明的人,而且不要把出去或者回来都看成无法再改变的决定,可以出去、可以回来、还可以再出去,不压抑、不放纵、对自己负责,就像黄色故事里的那位和尚一样,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现在总是有太多旅行者从自身经验出发,草率地告诉别人某个特定结论,其实这是不负责任的,“不要把个人经验当成普世真理”,你又不是菩萨,把决定权交回给当事者本人吧。辞职旅行三年,我得到最受用的东西其实是一句看起来很寻常的话,但确实将会指导我接下来的人生——“一切都没有你想的那么好,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坏”。旅行没有你想的那么好,工作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坏。外国没有你想的那么好,中国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坏。新鲜没有你想的那么好,熟悉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坏。刺激没有你想的那么好,平淡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坏……
我出去之前,身边大部分人都不相信我出得去,我回来之前,身边大部分人也都不相信我回得来,如果我让别人的经验来决定我的人生,那就不会有现在的我。如果当我有一天要“再出去”时,我同样不需要寻问别人,当然,这个“再出去”很有可能不再是旅行。毕竟人生那么多出口,为什么偏要在旅行这一条道上被众人堵死呢?寻找另一条没多少人的路,走一遍,再回来,然后看着别人,置身事外地一笑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