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女巫一定得死》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29 05:0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女巫一定得死》经典读后感10篇

  《女巫一定得死》是一本由(美)谢尔登·卡什丹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4页,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女巫一定得死》读后感(一):明明都是圣母心,为何不爱玛丽苏?

  壹 当小孩到一定年纪时,父母也就自觉开发了讲故事属性。 “你看,这是压路车。它可厉害了,如果道路不平整了,主要它开过去,道路就会变得特别平坦。” 说完,还得配合着嘴里“嘟嘟嘟”的声音,在地板上推动着压路车。 “不过有一天,压路车也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前面有一块大石头,压路车花了好多力气,从石头上走过来,走过去,都不能把石头压下去。 这时候怎么办呢? 对了,我们还有打地车。——宝宝拿过来——你看,他尖尖的钻头,就能把我们的大石头给粉碎了。这时候,我们再用压路机,就可以把地给压平了。 所以,宝宝,这个故事教会我们什么道理呢?对,要团结合作才能战胜困难。” 贰 作为最初民间故事传说,小红帽的结局悲惨的:狼杀死了外婆,还骗小红帽吃了外婆的肉,喝了外婆的血。故事的结尾,狼跳起来就把小女孩吃掉了。没有猎人,也没有happy ending。 不过格林兄弟显然更希望这个故事更为温情、更被大众容易接受,因此小红帽得以在猎人的帮助下,打败了狼,拯救奶奶。从1812年格林童话第一集出版,到1857年威廉·格林去世,这样的修改一直没有暂停。 而格林童话修改的时代,也正是童年为人生一个阶段被大众接受、承认的时代,这一变化自然得益于生产生活资料极大丰富,以及儿童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前的小孩子十几岁就要成家结婚生子甚至掌权执政,因此他们听的读的故事自然也不会很“阳春白雪”。 不过,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既然现代童话强调教育意义同时注意到儿童在特殊阶段的敏感性,因此刻意淡化了故事的血腥程度,那么,为什么在故事里,狼会被杀害,女巫却必须死呢? 当然,这个答案可以很简单:正如无数电视剧重复的那样,正义战胜邪恶坏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不过在《女巫一定得死》中,作者谢尔登·卡什丹给出的答案是: 童话主角对立面恰是人的另一面。 在作者看来,所有的童话故事里都包含了童年的七宗罪: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懒惰。 虚荣:魔镜呀墨镜 贪吃:面包指引地方 嫉妒:如果这只鞋合脚的话 贪婪:豌豆带来的奖赏 (《女巫一定得死》部分章节名称) 而童话故事的魔力,在于使我们认识生活本来就是探险的旅程,只有以勇气智慧波折遭遇偕行,人们才会完成试炼,换言之,对于七宗罪而言,重要的不是去否认它,而是去超越它。 因此,杀死狼与女巫便成为了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重新认识自我,明确成长目标的靶向:《白雪公主》里的继母太过虚荣,《灰姑娘》里的两姐妹太过嫉妒……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也算是个合格的童话故事编造者吧。当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玛丽苏那么好,总有人不买账。 叁 按理说,玛丽苏作为观众心理投射,将善良勇敢诚实等众多优点一身,理应成为大家追捧的焦点,为什么最终却适得其反呢? 除去逻辑上的不合理,最大的原因或许是玛丽苏并没有战胜过邪恶,正如同主角不曾杀死女巫,她只负责美,剩下的交给了命运以及爱他的人。 当人们无法从中获得心理的认可时,玛丽苏也就最多是一次过长的春梦了。

  《女巫一定得死》读后感(二):童话中的女巫,就是我们自己吗?

  在看这本书前,我一直固执的认为童话就是给小孩子准备的,从来没想过原来女巫和主人公代表的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懒惰等缺点正是我们自己的化身,作者由此出发,认为女巫一定得死,因为童话的目的就是教导我们战胜自身的缺点。

  就我有限印象来看,我在被灌输童话故事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这么多,或者说没有接受到如此多的教育。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当主人公就是要美丽(或者英俊)、善良和运气好,其中善良的高低决定了运气的好坏,灰姑娘辛德瑞拉运气好是因为她人好并且长得漂亮,白雪公主运气好是因为她人好并且长得漂亮……从匹诺曹那里学来的是不要撒谎,从各种版本的童话故事里学来的都是运气好了天降大运遇到神仙一夜暴富并娶得美人归。不得不说,这给幼小的我提供了足够奋斗和YY动力

  童话中的女巫,真的就是我们自己吗?童话真的可以塑造性格?我认为童话的印象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并不一定会如此的绝对,毕竟人天生下来就是喜欢听故事的,只要是一个好的故事,只要是一个好的Happy Ending,就能换来孩子甜美微笑何乐而不为呢?

  《女巫一定得死》读后感(三):惊喜

  之前完全不知道有这本书,去图书馆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的,很惊喜。

  为什么女巫一定得死?因为女巫是内心恶的那部分的外化,所以她的死意味着邪不胜正,也意味着总可以做个好孩子(抛弃内心坏的部分)。

  看完之后,很有些激动,有好多点就觉得特别好,写几个最想分享的吧:

  1、终于不纠结童话的情节和版本了。以前会对改编不喜,觉得作者自不量力,乱改经典;另外也对那些耸动的情节感觉疑惑,不知道为什么要给孩子读这么恶心的情节。读了这本书之后,首先是发现原来童话最初并不是写给儿童的,所以就跟黄段子一样,是用来吸引成人的;其次是看到作者在各个版本之间进行比较,恍然童话的文本本身就是不固定的,因时代和需要而变化的。

  2、那对兄弟在看了《绿野仙踪》之后,回家趁妈妈睡着把她泼湿,虽然妈妈没有溶化(绿野仙踪的坏女巫就是这么没了的)还打了他们一顿,但他们借这个象征性行为力量开始摆脱妈妈的控制。(这段笑死我了)。

  3、关于移情物品,以前总以为要想办法摆脱,或者说是不够成熟标志。但是从文章中,感觉到移情物品只要处理恰当,完全可以成为自我内心支持很重要的一部分。作者说一男孩把他的安抚毯子裁成几块小帕子,每天塞一块在口袋里。这个方法真好,我突然遗憾自己没有移情物品。

  4、童话的目的不只是简单的教育,它就像神话的儿童版本,包含了人性的各个方面,儿童版的“七宗罪”。如果只是简单的教育,作者建议可以去读伊索寓言

  最后一章作者特别探讨了如何利用童话来与孩子沟通情感深层的问题,很有启发

  全书看完,我下了一本《绿野仙踪》,准备好好读读。

  《女巫一定得死》读后感(四):女巫必须死,但女巫永不死

  女巫一定得死,

  整本书,给我们介绍了童话带给我们的影响。它从孩童开始,一直在潜意识里,告诉孩子,要善良,要勇敢,要敢于面对未知的困难,要勇往直前,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挫折,要一直向着美好

  孩子们,你们可以调皮,但不要失了尺度;你们可以偷吃邻居家的小草莓,但不要过分。

  孩子们,你们会担心爸妈妈丢弃你们,你们会害怕一个人独处,你们会面对来自四面八方攻击,已经自己内心的怯懦,所以你们必须要战胜他们。

  而他们即女巫。

  儿童时,我是个童话迷,就是童话告诉我,一直受后母欺负不反抗的灰姑娘,她所受的苦会被仙女和逝去的母亲看见,而后会有王子来拯救她。我想,小时候的我,就是喜欢靠着善良,就能获取一切美好的感觉,才对童话书恋恋不舍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童话也曾附上人类思维,在你阅读时,有一双手在告诉你,你应该这走,而后,你就顺着一直走了下去。

  青蛙王子的故事,在书中被反复强调,出尔反尔的公主,最后因为吻了青蛙,就获得了王子。不要小瞧别人,对自己说出的话要负责。

  阅读果真是要带着思维。

  《女巫一定得死》读后感(五):当读小说有了正当理由……

  哈哈哈,今天终于找到了捍卫自己看小说的正当理由。

  以后谁要指责你看小说是浪费时间,你就光明正大地怼回去:

  “我这是在自我成长!”

  今天想聊的这本书叫做《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塑造性格》。此书从儿童心发展观点来看待和剖析童话。全书通过经典童话内容对比不同童话版本,讲述童话如何帮助儿童处理内心的情感和欲望。在书的结尾,作者还简单指导家长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从童话中学习。本书浅显易懂相信即使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明白

/ 01 /女巫一定得死

  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免会有需要处理内心冲突

  童话一般有分明善恶对错,通常情况下“坏女巫”代表了邪恶的一方,对故事主角造成外在威胁,但同时也代表了读者内心的弱点缺陷。所以主角对付“坏女巫”,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帮助读者对付内心的冲突。因此,“女巫一定得死”。

/ 02 /故事如何帮助儿童成长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虚荣

  典型关于“虚荣”的童话故事是《白雪公主》,继母王后嫉妒白雪公主的美貌,所以对她赶尽杀绝;白雪公主因为喜欢美,想要更美(虚荣),所以三次中了王后的诡计——漂亮的束胸,使头发顺滑的木梳,美丽的红苹果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个故事充满了讽刺。《白雪公主》一方面想说虚荣可能导致的恶果,另一方面却强调了美貌带来的各种好处

  王后因为嫉妒公主的美貌,几次陷害不成,最后自己没有落下好下场,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白雪公主之所以能够三番四次“战胜”陷害,不正是因为自己的美貌吗?

  猎人因为她的可爱,楚楚可怜的求情放过了她;

  小矮人们因为她的美丽收留了她,最后舍不得用木棺材盖住她美丽的脸,用了玻璃棺材;

  王子因为透过玻璃棺材看到白雪公主,被美丽震撼坚持要带她回家,才有了后面仆人小心摔了一跤,让白雪公主复活。

  所以不能怪我们外协啊,毕竟从小就已经被童话洗了脑。

  遗弃焦虑

  《糖果屋》是讲“贪吃”的童话——兄妹二人被父母抛弃在森林里,看到一个糖果小屋就吭哧吭哧吃起来,然后被女巫抓住想要养肥了吃,结果两人杀死女巫,重回家庭的故事。

  但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兄妹二人战胜了被抛弃的焦虑。

  “你走不走?不走你自己留在这里,我走了。”

  “有了小弟弟/小妹妹,你妈妈就不要你啦。”

  “你要是再不听话,我就把你丢掉!”

  ……

  以上话语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吗?

  在儿童时期,孩子最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被父母遗弃。然而大人们还该死地总喜欢用这一点来威胁/嘲弄孩子们。

  《糖果屋》里的哥哥听到了继母要抛弃他们的话,当然是害怕的。这里的继母就是所谓的“坏女巫”,即孩子内心担心被抛弃的恐惧哥哥第一次捡了小石子,沿着记号回家;第二次就没那么幸运了。

  这个故事的结尾最温馨却又莫名其妙的一点在于两人杀死女巫回家后,家中的“坏女巫”不知什么原因不见了,两个孩子跟他们的父亲从此幸福地生活

  不管怎样,被抛弃的恐惧最终还是消失了。

  书中有各种丰富的案例说明童话如何帮助孩子战胜内心冲突。然而不仅是孩子可以从童话故事中得到安慰,成人也可以。

/ 03 /成人世界的童话

  从某种程度来说,小说可以算是成年人的童话。

  就说我常看的言情小说,这类“童话”至少满足女生对情感的幻想——小说里的所有男生都爱上“我”,跟男神谈恋爱,扑倒霸道总裁……

  男生爱看的修仙文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自己的“自我满足”——有实力,有运气,可能还有无数美女陪伴……

  记得有一次我拖延时看了一本小说《战胜拖延症》,跟着女主战胜拖延症的过程,我觉得自己也好像做到了一样。虽然现实骨感,但我至少从中汲取到了打败拖延小怪兽能量。这应该算得上小说对我的治愈吧。

  心理咨询中就有通过故事治疗的方法——叙事疗法(Narrative Therapy),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故事叙说”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该疗法最有意思的地方与童话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治疗师可能会向一个抑郁患者提问:“可以说说‘抑郁’是怎么来到你身边的吗?”

  看,在这个过程中,“抑郁”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变成了一个活生生角色。放在童话故事里,这个角色应该就是一个叫“抑郁”的坏女巫。

/ 04 /女巫不一定得死

  童话是服务社会需求的,社会的变化使得童话内容有所改变

  我们都熟悉的木偶人匹诺曹的故事,其实作者写该故事的目的并非强调“说谎鼻子会变长”,而是想表达“懒惰的下场”。(在那个年代,儿童很早就开始工作)但是在迪斯尼改编《匹诺曹》的时代,美国已经有了禁止雇佣童工的法令,于是电影主题更多在于“说谎”而非“懒惰”。这就是时代的变迁带来的改变。

  随着时代的变化,童话的内容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究其本质是一样的——帮助人们处理内心的冲突。本质虽不变,但我们对待“冲突”的方式却可以不一样。

在一个童话里,有个人有一副自画像,画像上的他年轻有活力,他许愿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像画上的自己一样年轻。这个愿望实现了,他一直保持着年轻,而画像却越来越老。他把画藏起来,害怕别人发现这个秘密,自己却成日被这个秘密困扰。于是他决定把这幅画毁掉。结果在这幅画被毁掉的同时,他也杀死了自己。画中的人儿依旧年轻,年老色衰的他倒在血泊中。

  过去,童话强调的是“杀死女巫”。那么我们能不能试试换一个方式呢,比如“拥抱自己”。不站在冲突的对立面,而是接纳这些冲突,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在上述童话里,不管是年轻活力还是年老色衰,其实都是这个人的一部分。如果他能够接受自己“年老色衰”,那么他就能够保持“年轻活力”。或许这会是一个更好的结局。

/ 05 /未来的童话

  这是我本书中最喜欢的部分。作者结合了科技,畅想未来童话的可能性。

  比如角色扮演,孩子可以通过体验不同角色来感受同一个童话。

  《杰克与魔豆》中杰克为什么在有了可以下金蛋的鸡后还要去巨人那里偷东西呢?

  巨人在自己的东西被偷后有什么想法?如果巨人没有被摔死,但是回不去家了,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巨人的老婆也是吃人的呀,为什么当时好心地帮助了杰克?

  未来的童话故事里,我们可能可以找到这些答案。

  怎么办,光是想想这些可能性,就觉得热血沸腾。

  想要害死白雪公主的恶毒王后不一定会死。白雪公主了解到了王后从小被教导“美貌就是一切”,害怕自己的地位被威胁。于是两人进行了深谈,化解了王后的心结。白雪公主顺利嫁给了王子,王后也继续做着国王的妻子。

  诅咒睡美人的女巫会不会其实原本也善良,却因为其他仙女的排挤变得孤僻(霸凌的危害)。不被邀请是她委屈和愤怒爆发的导火线,所以恶狠狠地诅咒了睡美人。

  ……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匆匆与人打交道,仅仅通过几面之缘,就匆匆给人贴上标签。如果我们能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了解TA所作所为背后的原因,这个社会也许可以减少好多的误解。

结语

  故事真的有治愈人心的力量。

  不管是童话还是小说,真心期待它们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

  最后,不跟你们多说啦,我要去小说中汲取养分啦!

  《女巫一定得死》读后感(六):童话故事的背后

  儿童文学评论家泽娜▪萨瑟兰所言:“童话故事几乎涵盖了孩子在其他各类儿童文学作品中可能触及的叙事特质,例如童话故事通常破题快,并借助主角的行动不断推进故事向前发展;内容常带幽默,引人入胜;故事角色通常具有鲜明的人格特质,角色间好坏、正邪、勤惰、顺逆分明,在故事中往往不是绝对的美善便是极端的丑恶,少有灰色地带,因此儿童读者很容易对故事角色做出是非判断与正邪区分。“

  这本书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剖析童话,将童话视为”童年的心理剧“;在异想天开的奇幻情节后,却是反映现实人生挣扎的写实剧。童话故事所描述的情节内容或触及的主题内涵,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与懒惰称为”童年七宗罪“。这些在童话故事情节中由主角或恶角(多为女巫)所引发的童年大罪正代表孩子内心邪恶的自我,它们同孩子心中另一半好的自我相对抗,故事终了当然邪不胜正,罪行终获得合理的抒发,并获得心灵和道德上的成长。

  《女巫一定得死》读后感(七):两个问题

  女巫为什么一定得死?

  本书给我们的答案是:

  因为童话就是为了能清楚明确地让孩子分辨善恶,女巫是人类天性中恶的化身,所以她必须死。其中的恶包括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懒惰等七宗罪。阅读童话的过程就是把内心的善恶交战投射到公主与女巫之战的过程。

  为什么童话中女性角色特别突出,而男性角色基本都微不足道呢?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

  童话主要关于孩童的自我发展,所以特别强调母亲的角色。

  母亲是孩童在生命的最初阶段最亲近的人。她提供食物,奉献爱意,尽可能满足婴儿的一切需求。对婴儿来说,母亲也应该是有求必应的,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但母亲也是凡人,不可能每次都在第一时间满足婴儿的所有需求。为了消弭母亲这个形象的矛盾,孩童于是将母亲分成两个精神实体,一个好的,一个坏的。而好妈妈与坏妈妈又逐渐成为孩童意识中好的自我与坏的自我。童话故事事实上就是从童年早期分裂的幻想衍生而来的关于母亲的戏剧,这肯定了女性在儿童建立自我中的重要角色。

  期待以后读到更好的解释。

  《女巫一定得死》读后感(八):别给小孩看童话全本好吗!!!

  我对童话的感情很复杂——不知道是只有我这样,还是别人也如此。一方面有故事看总是好的(此处省略四万字本雅明),另一方面看完童话总是觉得世界观都要崩塌了,整个人生都黑暗了。说实话读了这么多童话我还没变成反社会真是太不容易了。

  有阵子失眠,就随便找来有声书听,其中就有格林童话,韩赛尔与格雷特,蓝胡子,rumpelstiltskin,Rupumzel,Briar rose之类。朗读者还好死不死故意用了些中古英语的词来念,于是睡前的半个小时满脑袋都是用thy maketh thou描绘的中世纪的饥饿、暴力、黑暗和不公——父母把小孩丢去森林饿死,邪恶的后母,把小孩养胖天天摸你手指看你肉够不够厚好准备吃掉你的女巫,堆满鲜血和尸块的神秘房间……本来是治失眠的,结果越听越失眠,就算狗屎运睡着了,做的也是噩梦。

  小时候我还从同学手里借来过一本红色封面的德意志童话,当时读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很不好。首先从头到尾故事情节的设置就没有任何逻辑可言、几乎可以说是随机生成的,最可怕的是坏人总是胜利、好人各种被整死,里面还掺杂不少很黄很暴力的东西。把这本书还给同学的时候我看他的整个眼神都变了,我觉得跟这种故事一起长大的人就算不是反社会,也肯定不能有多健康的心理。因为这个经历,(也因为德国曾经轰轰烈烈的女巫猎杀),我对德国的印象一直比较纠结,老觉得他们是外表天使内在恶魔,分分钟撕开表皮露出血盆大口,就像生化危机里的中岛美嘉。

  如果说我对童话还有点好印象,那肯定得归功于安徒生和安房直子。

  话说到这里我又要吐槽我那俩伟大的爹妈,给小孩看的安徒生可以选个简化版不要一上来就木雕封面未删节精装本吗……启蒙可以从迪士尼《小美人鱼》开始而不是上来就《海的女儿》吗……虽然我一直非常非常喜欢这本书,但是一个小孩喜欢安徒生的理由是文字很美而不是公主很美王子很帅,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好吗……小学二年级的小孩在语文课上报告整理的整理好词好句,结果读出来的都是“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的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又是那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老师和同学都把我当傻逼看好吗……

  真是心塞。

  扯远了。总之虽然我很喜欢安徒生,但是喜欢的理由完全不是小女孩子沉迷公主和王子,我特么一小学生喜欢的是他的哀伤……哀伤啊……一个小学生虽然还完全不懂人生但特么已经开始哀伤了啊卧槽……

  我本来想写个关于心理分析和童话的书评了,但是我现在已经完全不想写了。打算生小孩的爹妈听我一句劝,不要给小孩看正真的童话全本好吗!要给也给个删节过的、世界很美好的版本好吗!

  就酱紫吧我要去反思我的人生到底从哪里开始崩塌的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女巫一定得死》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