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课堂》是一本由黄旭东著作,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84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014-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书主要摘取了十来对情侣的书信记录,并不完整,对这些情侣的情路描述也意简言赅。倒是可以作为导读来看待这本书。
大先生的情感世界让人好奇,但真正看了他们的书信后发现,他们也是和一般人一样,在爱情上或炽热或盲目。或许是因为他们大多是写文的大家,在书信中表达出的情感也越加充沛。
一开篇就是鲁迅这位大先生的情书,大概是因为和他平常给人的印象反差太大,反而觉得很有萌点,好像鲁迅先生走下了斗士的神坛,来到了充满人间烟火的世俗世界。
前几对都是赫赫有名的情侣,后面几对从未耳闻的情侣反而让我更觉有趣。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写的情书也不一样,但从情书上看出各自的性格和脾性,倒是令人玩味。
看了这本书后有冲动去找他们所有的情书来看看,不知道有没有这一类的书籍呢?
《民国课堂》读后感(二):爱是战火硝烟上 开出的花
这本书的标题是《民国课堂,大先生们的情书》。在豆瓣图书一搜索,与之类似的图书有许多,其中所收录的大先生情书,也都大致相同。但这书的编排却十分用心,在情书前有详细记述的大先生生平,并且在书中,还收录了几封普通人往来的书信。让我们有幸跨越时间的沟壑,去感受在民国,在那个自由与封闭,开化与封建,安定与动荡剧烈冲击的年代,那些开在战火硝烟,开在封建束缚中,自由的、炽热的、无所畏惧并坚定追求的,爱之花。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
对于民国时代,我始终心怀向往。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有那么多大先生接受过深厚的中国古典教育后,远赴重洋学习西方文化,之后只身报国。同时接受过中西文化的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更加虔诚与开阔。
最近我一直在看一部抗日剧《战长沙》,剧中的男主人公顾清明就是从德国军校留学归来的抗日军官。在战火硝烟弥漫的战场,他的爱是克制隐忍的默默关怀,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爱情如同逆风执炬,稍有不慎,则会有烧手之患。但又想起《巨流河》中曾提到,吴宓给齐邦媛的论文上写了一行字:“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我想这便是那个年代的爱情。
大先生们的情书,一定会有更多人去细写,而我想摘录一些普通人的书信,毕竟你我都是普通人,却同样拥有爱的权利。
“我们只要认识彼此的意志和人格,在一种共同点上是我们了解”——瑞琪。
上面那句,则是我们现在所说的soulmate灵魂伴侣吧。在信中,瑞琪通信的如桐女士,在瑞琪的笔下是这样说的:“你有着别的女子所没有的大方和正直,虽然我没有机会和女性周旋过,但由于见闻的经验,大概也知道一点,我希望,我们彼此的认识,不必站在异性的观点上,我们只要认识彼此的意志和人格,在一种共同点上使我们了解即可。
在如桐的回信中,可见她与瑞琪之间并不熟悉,也许是瑞琪对她的一见钟情,亦或是其他浪漫的故事吧。如桐是这样定位的自己:“我们全是意识到了新的时代的开端,而要追奔着时代的人,好像大家全不愿做一个时代的落伍者,那么我希望能各自抱着热诚,互相鼓励一点”
之后他们又有了一次同游的机会,瑞琪说了关于自己凄苦的身世,但在字里行间,却丝毫看不到他的自哀自已,而是希望打破旧时代弊端的希望与勇气,在信的最后,他说:“有一天我能擎起拳头,痛打仇人的时候,那么在临死的刹那,我依旧会清楚地记得你的”。
在临死的刹那,我依旧会清楚地记得你,看到此处,已然泪目。
他们随时平凡的普通人,却在彼此的眼中无限完美,他们渴望爱情,却不耽于情爱。他们要在时代中做一颗有利的分子,即使力量削弱,但团结起来,让后来的人们可以登渡彼岸。“我们既然做了人,那么不能看这世界尽坏下去,也不能看大多数的人只浸在痛苦里面,要使人的世界改变的更好”。
这便的那个年代,四万万中国人中大多数青年男女的所闻所思。即使君行万里,身处异乡,但举头望月,那是亘古不变的星空。
《民国课堂》读后感(三):评《民国课堂-大先生的情书》--温情犹存
《民国课堂-大先生的情书》内容普及了民国时期部分文人先生的爱情故事,将繁重的背景用爱情来贯穿和表现,配以相片以让读者领略民国时代这些先生的风采。
民国是一个离我们很近却又触碰不到的过去,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战火四处漫延,新旧思想的变革,自我价值的觉醒与认同,这些特色和变化都在书中这些先生的身上体现了出来。
如大先生鲁迅的爱情故事就道出了当时社会父母包办婚姻的陋习,对于没有自由没有爱情的婚姻,大先生身受其害,以至于到后来遇到了勇敢而又坚定的许广平后,自此大先生才有爱情佳话传出。
而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林徽因复杂的家庭社会背景以及其受的旧式传统的教育,在面对新派思想浪漫诗人徐志摩时内心的挣扎,两者的影响以至于最终选择嫁给了梁思成,正是这民国特殊时期的文化背景,二人虽未圆满,却依旧成为了佳话。
闻一多、瞿秋白、郁达夫这些先烈义士们也通过这一封封真挚的书信,还原了这一个个才子志士的平常生活,向人述说这些为精神献身的人其实与常人无异,血肉之躯内亦有爱恨情仇。
在这些书信中数大先生鲁迅的信最朴实无华,将吃饭睡觉见人遇事更甚至连细小的抱怨亦书写其中,近乎唠叨的文字显的与大先生的身份、性情不相符,但这也正是有趣的地方,因为此信是写给他的“乖姑、小刺猬”的,若与爱人信件往来还如做学问那般引经论据,那大先生就真的成了一个不通人情的老学究了。
沈从文也有趣的很,“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偏偏这第一次上他课的人中就有后来自己的妻子张兆和,难怪这张家小姐开始会不在意沈先生的追求,以至于胡适都看不过去说:“这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了情了……”
而闻一多的婚后恋爱也同样的让人觉得可爱,如他婚后五六年还给爱妻的信中如此写道:“前回我骂一个学生为恋爱问题读书不努力,今天才知道我自己也一样。”
就篇幅而言,这些先生们的爱情故事比他们写的情书所占的比重更大,这是美中不足的,如在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里,对青年时期的描述过多,而老年时的境遇却只是一笔带过,这是一种遗憾,书中并没有提到沈从文去世之后太太张兆和在整理其生前存稿时发现,原来自己并未真正的理解自己的丈夫,追悔莫及。如将此细节补上,那书中这二人的爱情故事就能画上句号了,后面的情书读起来也有趣味了,很可惜编者没有注意到这点,以至于让人误以为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夕阳未红。
如萧红与萧军的故事,编者同样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写萧红的生活背景与经历,二萧结合之后生活情感和境遇的不如意,颇有哭诉和幽怨之味。而大量的描写后却只看到两封萧红对情感的执著,对爱人紧张关心的信,似乎要给人一种感觉,要急于印证萧红过于热切的关怀压迫了与萧军彼此的空间。多年后同样是作家的萧军对两人的书信有过辑注,解释了一些事物的原由,这说明二萧之间确是有过情真意切的信件往来的,书中两封萧红写的信,却并没有将爱情往来的情感交集带出,也让这个爱情故事显得单薄和遗憾了。
朱湘的生平往事中,“清华四子”的荣誉只字未提,反倒是记录了他被开除后而说出的对清华的不满,却又没有说到这位诗人心中对清华的不舍,这又显得有失公允了。
在爱情面前,这些个先生们的真诚之心尽显无遗,然而爱情是一件极私人的事,我们不能藉此来判定一个人的对错,却可从中领会到那战火连天的年代依然有爱情在温暖着人心,如许广平写给大先生的那句“愿眠食当心”,就尽显柔情与关怀。
细细体味,这感觉就仿佛回到了民国的某一个秋夜,高孝贞在藤椅上织着孩子的毛衣,先生闻一多一脸严肃的坐在后面述说着时下政事;又或某位先生正伏案写作,其夫人轻轻上前帮先生的茶杯续上热水,却惊扰了丈夫,先生抬首柔声说道:“夜已深,累了一日,早些歇息吧。”
《民国课堂》读后感(四):赶上了自由恋爱的好时候
记得穿越剧热播的时候,跟室友在一起卧谈,聊起来如果能穿越的话,最想回哪个朝代。我最想回的就是民国,像黑白照片一样的那段历史,出了多少清雅的人物,鲁迅、林语堂、钱钟书、沈从文、徐志摩、徐悲鸿、郁达夫、萧红、张爱玲、林微因、庐隐、石评梅……每一个都值得谈论很久很久……
很多人从封建大家庭中走出,去了大西洋彼岸的资本主义社会,认识莎士比亚和牛顿,学会了西洋人的消遣,还有他们自由的爱情。
我一直以为只有这个时期的爱情是外放的,大胆的和纯粹的,固步自封的国人一直遵从着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接受老天安排过来的任何一个伴侣。要知道没有尝过美酒的人,觉得白开水也很有味道。
鲁迅在遇到许广平之前是黯然接受母亲给他的婚姻的,他说自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当然是牺牲自己的幸福。他还不知道两情相悦的滋味,但是很显然深谙寡淡是什么情况。鲁迅需要的是热情洋溢的爱,许广平的出现把他从不幸中解救出来,他爱眼前这个年轻生动的女学生,她的跳跃和热情,爱她与他的默契合拍自在。当他尝到真正的爱情的美好后便义无反顾地去挣脱和追求了。
要知道他和许广平的爱情,相差17岁,而且还是师生恋,沈从文和张兆和也才差8岁,更何况他当时可是有家室的人。他们要背负的是陈世美和第三者的毁誉,还好那是一个极具宽容性的时代,人们在主张大胆的婚姻自由,不要束缚和支配。可笑的是我们存在的时代,人们对婚姻又有个不同的解读,对物质的要求不容质疑,令人唏嘘。
爱情和自由
我想对这两个字解读和诠释最彻底地应该是萧红和徐志摩。
我喜欢萧红,她一生悲悯,却不乏抉择。她不满意父母的包办婚姻便从家里跑出来,即使要饿死在东兴顺旅馆,也不向家里低头,她生了负心汉的孩子,不想要,便看也不看地送给了别人。很干脆,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被道德绑架。她能爱上粗犷的萧军,也能爱上斯文儒雅的端木,她的感情里没有多少规规矩矩,没有非要从一而终,她是自主的,独立的,唯一的,无从胁迫的,在感情里。
徐志摩是个情种,他像贾宝玉。他喜欢林妹妹,但也爱陆姐姐。他对林徽因的感情明目张胆,一点也不克制,他就要不加遏制地去喜欢这个女人,无奈林姑娘才貌家室都太出众,徐公子在她眼中也就是个酸溜溜的文科生吧!没看上……聪明女人分寸总是拿得恰到好处,刚好够徐公子欲追还休。他在林处的失意,在陆处得到了补偿,陆也是一个有婚约的人,但是他爱上了又能怎么办呢?所以的人都反对,鄙视,不支持,连梁启超都说,“祝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在世人看来,他们的婚姻更像儿戏,但是其中的浓情蜜意却以让旁人腻歪。徐给陆的信有这样赤露露的一段:“我再不能放松你,我的心肝,你是我的,你是我这一辈子唯一的成就,你是我的生命,我的诗,你完全是我的,一个个细胞都是我的——你要说半个不字叫天雷打死我完事。”
这本书里面集结了很多对民国才子佳人的爱情小札,文人们的情丝深种,无法自拔,随处可见,如徐志摩之于陆小曼不说,沈从文就是写信追到了校花女神张兆和,“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如一个奴隶蹲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美丽。”在爱人面前真是“低到了尘埃”。郁达夫追王映霞也是痴情一片,吃不好睡不好,虽然他和鲁迅一样都是有家室的人。朱生豪和宋清如的信也很有意思,这位大翻译家,竟然在信上给自己的妻子改起律诗来了。点评完还不忘嘚瑟,“不愧是我的高足,我该自傲不是?”不乏情趣和兴致。
书倒是一本有趣的书,只是书中收录的书信还是比较少,应该多放一些进去的。适合放松休闲的时候翻翻……
《民国课堂》读后感(五):陌上人不在,徒留泼墨香。
陌上人不在,徒留泼墨香。
人生几度云月共翻涌,见过日升,见过月初,能留在心间的不过就是那段轰烈的过往爱情,或者我们从未在一起过,又或者我们在一起又分开,还是我们相扶相携一世到老。不管是那种结局,都是若干年后回想起来最美好的事。
美好的事与美好的人总是并存在一个最美好的时代。
很多人喜欢民国时候的爱情,这个时代沾染着炮火,绵延着斗争,但是乱世中的儿女情总是来得那么惊心动魄,百转千回。
他(她)们本都是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普通人,因为时代的变迁更替而变得不同,由此他们的爱情被大家熟知,而《民国课堂——大先生的情书》这本书又带我们走进了他们缠绵悱恻的世界。
初初对于民国时代的爱情,我所知道的不过就是徐志摩抛弃结发妻子张幼仪,追着林徽因没成功,最后跟陆小曼在了一起,还有就是才女张爱玲对于胡兰成的爱恋以及不得善终。看了民国课堂之后发现好多文人骚客都是婚内出轨,不然就是做了勾搭别人的小三,然而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可以理所当然的说是因为与结发妻子没有感情基础,不过就是被封建社会逼迫的婚姻,于是出轨是正常,应该得到理解。
在这里我不想把每一篇爱情故事和情书都单列出来说,其实有些情书不过就是日常的书信往来,有些亲昵的称呼,压根就算不得是情书。
但是作为我们,一些已经生活在后世纪的人,本就对以往的生活有些好奇,刚好这么一本书又展示一些过往里更神秘的东西,于是带着探究的心情想要读个通透,但是所得到的到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一本薄薄的书哪里就会揭示那么多人的刻骨铭心。这本书里每一段爱情都节选了那么一到两篇的书信,没头没尾,甚至有些没头没脑,有些不过就是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自信看来,还是有些失望。
或者因为自身想象的浪漫都是过于浪漫,总会把日子的平淡给忘记。
现在看来要把日子拾到生活里,真实的过活。
《民国课堂》读后感(六):当爱情不在的时候,至少,情书还在
y暖暖蓝田
民国时期,有许多轰轰烈烈的爱情传奇,这些爱情持久牢固坚不可摧,却也有昙花一现的爱情,这些爱情短暂脆弱一触即溃。
1、 一见钟情终敌不过生活琐碎
郁达夫遇见王映霞的时候,是有妇之夫。1927年1月14日,郁达夫登门拜访老友孙百刚,在他家第一次遇见了毕业于浙江省女子师范学校的王映霞,一见倾心。此后一连数天,郁达夫以各种理由和王映霞见面,是的,彼时的郁疯狂爱上了王,全然不顾自己已有妻子。王映霞知道郁达夫有家室,并且最初对郁毫无好感。可是郁达夫锲而不舍的对王进行情书轰炸,王终于还是被打动,于当年6月5日和郁结婚。
新婚初期,他们租房住,日子过得比较清贫,可是他们却十分享受。二人相依为命亦相亲相爱。
1933年,二人在杭州建造了自己的住宅。王映霞凭借自己的姣好面貌和优雅谈吐成为上流社会交际圈的翘楚,所以他们的爱巢很快变得热闹非凡,社会名流和政界高官蜂拥而来。而郁达夫本是期望爱巢可以成为个人宁静的写作场所的,烦躁的郁只好选择离开,南下福建省任职。期间,王和许绍棣多有来往,引起非议。1938年,回家的郁达夫发现家中许绍棣的三封信,误以为是情书,十分愤怒。二人感情江河日下,并于1940年8月协议离婚。
回顾郁达夫在给王映霞的情书里曾经写道:“望你对我的心,能够长此热烈过去。”“相见的时候,恐怕情热比从前还要猛烈。”
不禁唏嘘,或许生活中二人稍稍互相谦让,婚姻应该不会以破裂此收场吧。
2、等你离开,方知后悔
1922年,陆小曼奉父母之命和王庚结婚,彼时,王庚和徐志摩一起在北大任教。王庚常常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妻子,便拜托好友徐志摩陪妻子游玩解闷。
而那时的徐志摩正处于追求林徽因遇挫事情,感情上无所寄托。天长日久,徐陆二人擦出爱的火花。
当时的徐志摩已婚,妻子是张幼仪,陆小曼的丈夫是徐志摩的好友。可是感情热烈的徐志摩仍然坚持冒天下之大不韪,背叛婚姻抛弃妻子,背叛朋友,夺友人之妻,与陆小曼结婚,这场婚姻遭到双方家庭的反对。陆小曼是个花钱大手大脚,只知花钱,不愿意挣钱的人。为了维持家中开销,徐志摩不得不奔波于北京上海之间教书写作兼职,即使这样,两人的小家庭还是时常入不敷出。长期的分居和生活的压力使得二人争吵次数增加,而此时,陆小曼和徐志摩好友翁端午关系日益密切,并且在翁的影响下开始吸食鸦片。
1931年11月17日,徐志摩回到家中,陆小曼却酒醉很晚才回家。第二天叫翁端午来家中给她按摩,甚至当着徐志摩的面,二人躺在床上面对面吸食大烟。翁离开后,二人之间再次爆发战争,此次,徐志摩心灰意冷,难过离家,此后乘坐的飞机失事,徐当即殒命。
得知噩耗的陆小曼痛哭流涕,追悔不及。从此性情大变,一改往日奢华懒惰生活状态,并默默承担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谩骂。她在给胡适的信中写到:我受此一击,脑子都有些麻木了,有时心痛起来眼前直是发黑,一生为人,到今天才知道认得心竟是真的会痛如刀绞,苍天凭空抢去了我惟一可爱的摩,想起他待我的柔情蜜意,叫我真不能一日独活。
眼前还晃悠着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温软情话:“你是我的生命,我的诗。”“只有你能给我心的平安。”
脑海中亦浮现出陆小曼独自一人悲伤不已的情景。
唉,如果当初好好珍惜,用心相处,结局怕是不会这样惨吧!
《民国课堂》读后感(七):民国之美,人事感叹
在这个电话短信频繁、网络便捷的年代,还有多少人在书信呢。这真是个古老而朴素的传播感情的方式,却是最最看得出写信人的真挚。一封信,从远方寄过来,飘飘荡荡好几座或陌生或熟悉的城市,经过漫长的等待才来到收信人的手上。等待来信的心情是忐忑的,充满幸福的期待也会害怕信件丢失;收到信时的喜悦是大过一切的,小小的纸上带着深深的祝福。
是看过为林微因编的那本《可惜不是你》之后,才越发对于民国的人事充满兴趣的。在那之前,好像除了林微因和张爱玲的情事和大鲁迅的鼎鼎有名之外,对于更多的人是只知其名却不知名是为何?直到看到那本书和这本书才对这些才子才女们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产生更大的兴趣。看完之后百度出了不少东西。
那个硝烟战火的年代,人与人之间总是颠沛流离的,信件是爱人们之间仅有的维系,将思念写在纸上,通过文字传达着深深的爱,给予彼此温暖。本书便是民国时期的一些先生的故事,每篇的前半部分,编者简略的概述着每对情侣的情路历史;后半部分便是节选了他们之前的情书:或温情或热烈或者家长里短……读着他们的书信来往倒是能了解他们的一些性情。
他们之中一部分人都是出自名门世家,或者因缘巧合被伯乐赏识,能够在那个时代得到学习甚至是出洋的机会。由此他们的文字得以流传,他们的情事也逐渐被他人瞩目,甚至到现在是津津乐道。那时的爱情是疯狂的甜蜜的;是感动的美满的;也是遗憾的唏嘘的。
身处那个年代,多的是不能时时相守的有情人,还可能随时面对着生离死别,母亲看完了之后便说了句:为什么这些人都活不了多久啊。唉,不知为何,好几段情事都是红颜薄命、天妒英才,显得不是那么完美,不过我是真切的感受到他们都是真正的度过了青春美好的岁月,经过不断努力才会有成就,又有一段段让人感动的爱情。无论对于什么,他们都充满热忱。
有人说这本书最多只能起到导读的作用,这话的确不假。编者的恋爱简史的确的过于简单,太让我意犹未尽了(比起情书我更加喜欢看前面的,为什么不全面些呢)。亦在看过一些文章和书评之后才知道还有很多重点被忽略掉了。就像是科教书一样,深深研究始终在课堂之外啊,而我还在努力的挖掘这些故事之中……
记住了这些名字,记住了他们之间简略的故事,记住了他们的真性情…所以想更深的了解他们。
于我们而言,这些清雅的文人,这些轰烈的感情,是上一个时代的传奇。
而我们也要好好生活,制造属于我们的传奇;拥有属于我们的美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