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5-30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读后感精选10篇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是一本由[美] 安东尼·多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5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读后感(一):看不见丝毫光亮大脑如何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充满了光的世界

  最惊喜的一件事就是拆掉不起眼的淡绿色外皮后,看到整块的纯蓝和细线勾勒的海螺——那是一种很正的蓝色,有点像青金石,又有点像最万里无云晴空。摸到封底似有凸起的图案,翻过来一看,竟然是盲文。很容易便猜出写的是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啦,后来发现有一个字母小心印错了,不免感到有些遗憾

  生活中我们可能以为没有这样子的光——毕竟是“看不见的”。但当我们垂垂已老,回首我们的生命之时——个人的或是人类的,我们会感到难以呼吸。是泰勒斯仰望星空时获得的愉悦,也是普林尼吸入的火山灰中致命的毒气;是弗雷德里克把冰水倒在天寒地冻黑夜里然后说“我不会做的”时的铿锵,也是圣马洛城墙外的巨浪正在积蓄时艾蒂安对玛丽洛尔说的“你是我生命中美好事情”。只有一圈模糊的光晕,但是我们因为被这样的光晕笼罩而安心——其实谁也说不准它是不是真的在那里,可我们都像是忽然间抓住了什么东西。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信念

  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读完了这本流畅柔软的字集。最喜欢的是那一句——

  “ 大脑被禁锢在一片黑暗之中,它在头骨里的清液里漂荡而不是在光明里游走。但我们心里的世界却充满光明,涌动着变化色彩。”

  睁开你的双眼。

  在它们永远地闭上之前,尽可能地去看。

  For 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读后感(二):存在于黑暗中的光

  “睁开你的眼睛,在它们永远闭上之前,尽可能地去看。”

  一本以战争背景作品,没有太多血腥,摧毁,轰炸等关于战时悲剧事件描写。也没有太浓烈,歇斯底里的文字。似乎情节缺乏精彩程度?但我却读得不想停下来。

  书籍装帧设计新颖特别用心目录设计。纸张也算是轻盈,接近500多页的书不觉太过于沉重。每一章节针对更换人物叙述,略淡化了内容的连贯性,却相对地让我读起来十分轻松,没有紧迫、疲惫感。作者文笔文字风格优雅,但不会过于华丽,读起来会有赏心悦目之感。

  最大感触主角玛丽洛尔的勇敢,及积极面对生活。幼年失明后,没有绝望情绪,通过父亲关怀教育训练鼓励,直面黑暗的世界,那种力量,如存在于黑暗中的光,给予生活满满的希望。到战争开始,被迫跟着父亲远离家乡,也没有为此崩溃,直到父亲的离去失去父亲的保护悲伤过后重新收拾情绪,以脆弱身躯坚强地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当然,她的父亲对她的照顾和教育方式是优秀的。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赞叹庆幸玛丽洛尔有个如此优秀的父亲,他们的关系十分和睦美好。也是书中最温暖,正能量一面

  少年维也纳是比较可惜的,虽然受到玛丽洛尔的鼓励感染,但最终还是悲惨地离去。他帮助玛丽洛尔那一幕,是战时难得的温暖动人场面,本来还期待着战争结束后两人相聚的。

  整体读下来有淡淡的忧伤悲痛暖意感人。在恶劣环境,两个无交集人意外地相遇,相互影响着生存下去,看到的是希望,和勇敢。

  每每读这样的书,都会令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在最低迷,失落,甚至感到绝望时,不禁会想起那个特殊时代的人与事,还有什么理由不勇敢地面对生活中不尽人意的种种?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读后感(三):如果没有希特勒,这个孩子该有多厉害……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晚泊孤舟古祠下(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555135/

  一个小男孩垃圾中翻出一个收音机,他和6岁的妹妹一起把它运回孤儿院。刚开始所有的孩子感觉如获至宝,不久就发现是坏的,便都对它失去了兴趣。只有8岁的小哥哥整天抱着它、研究它,直到三周以后发现原来是一根电线断掉了、小心翼翼地修好了它。

  哥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他想知道为什么打个结会松不开、国旗为什么能迎风飘扬。他关心为什么有的鱼有须;闪电击中海面,为什么不是所有的鱼都会触电身亡?

  哥哥是个智商很高的家伙。他在教堂地下室翻出了一本浸过水的机械原理牧师允许他拿着看,他就连吃饭都在研究这本大部头。他因为修收音机出了名,邻里街坊的收音机、电器坏了都来找他修。有一天几个大兵到孤儿院,把他带到一个大户人家去修一台收音机。说是之前有两个人看过了都没有修好,无奈之下才把他找来。他看到收音机并没有马上动手拆,只是看看然后思考。不到两分钟,他修好了它!收音机的主人媳妇说,“这个孩子修收音机是靠想的!”主人很高兴奖励他去军校读书。这个可以一句话决定一个孩子不用去煤矿干活、可以去读书的人是希特勒。

  他情商更高。妹妹不明白别人谈的“一半这个一半那个”是什么,就问哥哥“我们是不是一半爸爸一半妈妈”。哥哥告诉她,他们说的是有犹太人血统(half-Jew)。我们不是,我们是彻头彻尾的德国人(whole-German)。从希特勒家出来以后,他先把希特勒给自己的钱给了孤儿院照顾他们的阿姨,然后悄悄砸掉了自己修好、改装过的可以收听外国电台的那台收音机——因为当时德国境内已经只允许收听德国电台了。妹妹很不开心。而哥哥知道因为战事逼近、希特勒的注意和他的小小名气,他们随时可能被搜查。他要保护妹妹和自己,只能这么做。

  他是个好哥哥。他用阿姨退还给他的一部分钱给妹妹买了一台只可以听德国电台的收音机。他给妹妹写信只说好的事情,他想念妹妹,想知道她是否会因为没有哥哥在身边而悲伤,妹妹是否像他一样学着变得铁石心肠、懂得保护自己?

  其实,哥哥也只是个孩子。他在16岁的时候被人谎报成18岁,走上二战的前线。在他之前有两个“糟糕的”工程师,被派去搜索利用调频信号传递抵抗信息的“坏人”,什么都搜不到。他呢,所到之处都能找到那些“非法”的信号,再利用自己高超数学能力计算出抵抗分子的准确位置。我一直在想,那些在他来之前无所作为的“差劲”的人是真的技术不高,还是他们比他更懂得他们身处的时代和那场战争的意义?可惜,除了12岁的妹妹的关于对错的思考,没有人告诉过他在战争中应该如何自处,更没有人引导他去反思他们在做的事情。

  他有个没有机会讲完的故事他喜欢那个满脸雀斑、看不见他样子的法国妹子。他们一起分享难得的食物,他救了她三次,最后送她安全离开。妹子长大成了著名科学家,有了爱人和孩子。妹子从来没有找过那个救过她的男孩

  我一直在等待一个奇迹,等哥哥活着走出关押战犯的营地,等他成为一个厉害的科学家,等他把对万物好奇心变成造福世人发明。可惜,他自那一别、再没有机会实现对妹妹的承诺,带她去看看飞机、带她飞向巴黎。如果他当初没有捡到那台收音机、没有遇到希特勒、没有去读军校、没有被挑中上战场,那么他的人生可能不会那么短、那么让人遗憾。可是,哪里有“如果”!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2015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作者Anthony Doerr。谨以此篇纪念那些有故事的人。愿世界和平,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

  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号:一品尚书

  没有书到不了的地方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读后感(四):我所看见的“微”与“光”

  文/文小妖 安东尼·多尔的《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是一部关于二战的小说。然而这又是一部区别与其他二战的小说,没有宏大血腥的战争场面,也没有残忍的两军厮杀画面及令人痛心具体伤亡数据直观地叙述战争。这部小说以“AB-AB”的双线聚焦在法国盲女玛丽洛尔和德国少年维尔纳身上。 多尔描写的手法奇特韵味,短小精干的篇章,双线并驱,主线清晰复杂描述不同国籍,不同生活背景的少女和少年,各自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默默前行。故事层层推进,开头点开了战争时城里各种混乱的场面,在读者意犹未尽时,多尔笔锋一收,不疾不徐讲起了玛丽洛尔和维尔纳战前的生活。 小说如同一部书上电影,阅读时有种写实的视觉感。乱了的时间轴上,玛丽洛尔的博物馆之行,与父亲的逃亡之旅,与叔祖父、马内科太太相处之日以及维尔纳第一次修理好破旧的收音机,为了改变矿工命运而通过各种考验进入“青年先锋团”,在先锋团里亲眼所见好友被殴打致残成为低能儿……这些回忆现实交错,清晰且碎片化的经历犹如埋好的伏笔,次第铺垫展开,一点点引人入胜,从两位主人公身上侧面见证战争的同时,也见证了两人的成长。 犹如白纸少男少女,在人生中经历一次次的黑暗,希望之光仿佛成为了奢望。战争挑起的绝望,让所有人看不到未来之光,每个人仿佛都在黑暗中摸索着茕茕独行。可盲女玛丽洛尔却是一个带着微光而存在的另类,她虽盲,但心灵却通澈。所有人都疲于忙碌逃命自保时,她的心却是向往自由、向往着大海、向往着一切美好事物。哪怕深陷囫囵,她临危不乱,脑海里想着父亲,借此来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当轰炸毁掉一切时,她依然用叔祖父的无线电阅读《海底两万里》的选段,正是她这一举动成为了被困在蜜蜂酒店的维纳尔的希望之光。她照亮了维纳尔,同样的,维纳尔也用生命为她点燃了希望之光。虽然只有短暂的交集,但两人却如同相互依靠取暖的人紧紧抓住了希望的微光,为残酷的战争注入一丝温情细节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小说里的玛丽洛尔和维尔纳就是这场战争中的两个细节,他们犹如一滴滴入宣纸的墨,慢慢地向四周晕染,由局部到整体,最终烘托出残酷的战争。多尔并没有花费大量的笔墨去刻意强调玛丽洛尔是盲女,他用文字为读者营造出一个“盲人”的世界,从感官、触觉、听觉嗅觉等细节描写让读者感知玛丽洛尔的世界和思想。同样,多尔对于维纳尔出类拔萃天赋描写,也是从修理收音机、一道三角函数试题等微小细节体现出来。在小说里出现得最多的物件大概就收音机了,正是这微不足道的物件成为了牵动整个故事的关键,两个主人公的缘分也来源于此。余外,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关于紫螺、蜗牛、煤炭及矿物质生物常识,这些微小的细节充满了笔者诚意,让阅读更加有趣。 战争是残酷的,人心却是温暖的。多尔的这部小说并没有一味抨击战争的残酷,他不余遗力地描写发生在玛丽洛尔和维尔纳身上以及周边人事,并对两位主人公所见所感所闻进行详细描述,其目的显而易见,多尔想让更多人看到在战争外壳的下面,那些经历战争的平凡人们承受伤害。不管敌方我方,不管是非曲直,在战争中,所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伤害,因此只有停止战争,才能停止伤害。 “再见,维尔纳。” “再见,玛丽洛尔。” 最后的那场离别对话,一语击中内心的柔软。战争无情地划下了两人的生死界线,从此天地永别。很多时候,我总在想,如果没有战争,那么维尔纳和玛丽洛尔会有一个美丽邂逅,当然,也会有一段浪漫的缘分。 然而,这个世上没有如果。 ps.本文禁止转载!侵权者必究!!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读后感(五):《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残酷的战争碾碎了无数人的希望,但我们依旧能够看到一些非常微小的光茫,正是这些微小的光亮,引导我们走出了黑暗。

  玛丽洛尔,一个长满雀斑的女孩,幼年开始丧失视力作为博物馆钥匙管理员的父亲鼓励她读盲文书、为她制作了整个街区的模型来让她熟悉并鼓励她走出家门。随着法国的沦陷,父亲背负了保护“海之焰”钻石神秘任务,不得不带着玛丽洛尔投奔远方的亲人

  维尔纳,一个生长在德国矿区的孤儿,对于无线电有着惊人的天赋,从小就用自制的无线电来收听玛丽洛尔爷爷所发出的无线电节目。随着战争的爆发,收音机被砸毁,维尔纳加入了纳粹的青年训练学校,目睹了朋友被欺凌致残、发明了寻找无线电信号的设备,最终仍无法避免的被派往战场负责搜寻游击队的联络点。他没有开过枪,但目睹了无数的尸体,一次误杀使得他的心里蒙上了阴影…再之后他们被派往玛丽洛尔所躲避的小城并发现了她爷爷的信号,但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这个信号正是自己童年一直收听的那个信号… 这一次,他选择隐瞒

  最终在围城的时候,维尔纳在废墟下以为自己就要死去的时候又听到了这个信号,听那个女孩摸着盲文读完了《海底两万里》,听到了她最后的讯息:有人在楼下,要杀了她……

  几十年后,当维尔纳的妹妹拿着哥哥的遗物找到玛丽洛尔时,玛丽洛尔再次想起了那个一共救过她三次的男孩… 虽然她无法看到他,但维尔纳确永远在她的心中… 在废墟中,他们分享了最后一个桃罐头,一起交流了对《海底两万里》的看法,玛丽洛尔说:“大家都说我很勇敢,失明后大家说我勇敢,父亲离开后大家说我勇敢,但这不是勇敢,我没得选,我只是每天醒来,继续我的人生…”

  “好多年不这样了,但今天不是,或许我今天这样活了。” ——维尔纳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读后感(六):《鲜明多彩,尤为可和》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书评

  2016.1.20 18:04

  《我们的旗帜飘扬》

  矿区里的两个少年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团。维尔纳眼见前些日子还在一起玩闹的伙伴变成了挥舞着传单和旗帜,斥责同龄人崇洋媚外的激进青年。埃莱娜妇人不再多说法语,看着两个前些天还在她怀里哭闹的孩子时,眼神也是诚惶诚恐。

  在社会动荡,信息闭塞的时代,独裁统治的力量尤其恐怖。它像提供给的失恋者的酒精,送给冠军的欢呼,它让年轻人忽然有了“坚定地信仰”,以致“一夜间成熟”。

  2016.1.21 17:12

  《末位处罚——之二》

  残酷的惩罚和竞争是德国军队制造武器的来源,它可以唤起青年人内心一种报复性的求胜欲和决心。

  少有封建崇拜的欧洲和伟大的文艺复兴让西方思想的自由绵延不绝。这种自由绝不仅存在于康德和但丁的笔下,像弗雷德里克这样一个喜欢大自然,可以通过声音辨别不同鸟类的德国青年就是自由意志的典型。

  面对残暴的巴斯蒂安的质问,他依然想让他明白“人各有所长”的道理,他想一名极端的纳粹主义者去理解人性中最质朴的真理。

  橡皮管在海斯迈尔就是权力的象征。他是勒德尔对力量的渴望,他是巴斯蒂安的诱饵。人们总会臣服于自己所惧怕的东西,然后渐渐习惯,渐渐开始渴望掌握将之施加在他人身上。我又想到《斯坦福桥监狱》了。

  维尔纳想到孤儿院,那个他一度恐惧,一度想逃离的地方在此时可以让他获得慰藉。他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呐喊:“这不是错的吗?”。

  2016.1.22 20:30

  《命令》

  玛丽洛尔的世界净是由一些美好的东西构成——父亲的模型,马内科太太的热情,艾蒂安叔祖父的神奇经历。

  幸好玛丽洛尔失明,才得以保留一些纯真。准确地说是保留对一切的好奇,对一切的希望,还有在大难临头时镇定自若的勇气。这让我有些感受——每个生命的意义都不同寻常。

  维尔纳电台里的法国人,也就是玛丽洛尔的祖父,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影响了这样一对互不相识,命运迥异的年轻人:“睁开你的双眼,孩子们,在他们永远地闭上之前,尽可能地去看。”

  这就是大多数人看不见的光,但他看得见,她也看得见。

  2015.1.26 16:53

  《2014》

  当看到福尔克海姆去找尤塔的片段时,我每次再翻页就会更加犹豫。心里有一种暗示,不太想看到这维尔纳和玛丽洛尔之间再产生联系。

  从一开始,作者就通过短篇的形式轮番描写两个人的生活。随着独裁的崛起和战争的爆发,玛丽洛尔和维尔纳在各自长大。她的家乡被侵占,流离失所,他的命运颠沛流离,在纳粹的阴影下尽力保持自我。故事讲了501页,两个年轻人在442页才真正握住了对方的手,尽管他们的命运自第一页开始就交相辉映。

  当维尔纳打开衣柜,轻轻叩响玛丽洛尔藏身的暗门时我没有过多激动。这样的相逢在小说家笔下,在观众的期待中一定是必然。但假使我们有能力让自己回到1944年的圣马洛,回到二战时期的欧洲,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相遇未免太过理想,太过轻易。

  不过这不打紧。小说虚构的部分我们称为人物和情节,而我们尝试在脑中建构,或者无意间记忆的是虚构部分的感情和意义。

  为什么看到极具反抗精神的福尔克海姆精神错乱时我感觉自己的双手无力?为什么看到维尔纳推着玛丽洛尔走向美军,而自己义无反顾地转身时我也忍不住哭泣?我想这大抵是读书的人投入了感情,触发共鸣其实没有很大意义。不过这些真实存在的,你多少经历体验过的情感会让你更好地投入这个白纸黑字构成的简单世界。

  玛丽洛尔的安稳日子迟迟不来,二战的结束仿佛也不是开端。维尔纳则是连战争都未支撑过,留下几张信纸和装着宝石的模型就走入了纳粹的雷区。由此看来,“在苦难中重生”的说辞好像是一个笑话。两个年轻人的经历告诉我们,苦难就是苦难,就是侵略者无所顾忌的杀戮,强奸,抢劫掳掠和被侵略者的孤立无援,夜不能寐,辗转漂泊。

  因此在这样用战争给人民洗脑,用无处不在的恐怖来碾压弱者的时代,那些有胆量去就弥足珍贵。每个人都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14岁的矿区男孩认为纳粹青年是军人,可以打枪跳伞,英勇又帅气,所以他们也去追求。14岁的维尔纳同样在矿区长大,不过他每天和尤塔在阁楼上偷偷听着法国人的电台,对自然科学而不是对纳粹产生了兴趣。

  我向来不想评论一个人选择的好坏,相信即使是现在,世界上还会有不少人崇尚暴力,同时把元首奉为圭臬。纳粹倘若取得了胜利,我现在可能也很难买这样一本书,还在家里敲着键盘。不过纳粹是彻彻底底地失败了,我们便可以理所当然,自觉问心无愧地对他大加挞伐。

  “独裁和暴力永远不会被多数人所认可”。我想我们说这样的话,依照这样的准则做事,正是源于独裁者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更源于反抗者不遗余力的呐喊。我不是为独裁者正名,只不过他们的存在确实有极为实际的意义。

  为什么会有战争?会有对获取利益和权力的方式的争端?很显然这是因为我们长久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缺乏共识。幸而有福尔克海姆对校长的反抗,艾蒂安保护家庭的责任感,维尔纳解救玛丽洛尔的过程,当然你还可以加上美国,俄国战斗机投下的炮弹。这些都证明了人性本来的面目,也就是人是高级动物的原因。

  从二十世纪到今天,这些道理被一次次地推到重建。有些已经成型,现在正安静地躺在宪法的条目中。它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公平和自己存在的价值。

  而更多的,更多的观念还在进行着交锋。我们应感谢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光,但却不应“坐享其成”地等待。因为同样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应当对社会有自己的责任”。如果你不去思考,不去寻找,那这些光永远照不到你的身上。

  我们应当像玛丽洛尔一样,像维尔纳一样,像收音机里的人说的一样:“睁开你的双眼,在他们永远地闭上之前,尽可能地去看。”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读后感(七):独善其身何其难

  好像我不是很适合看美国文学,不知是写作手法不符合我的阅读习惯,还是遣词造句不能引起我共鸣。开头几章真是硬着头皮看下去的,好在故事情节铺开之后,渐渐地越来越吸引人。但是最后章节个人觉得有点落入俗套,类似于好莱坞大片没有新意。 但这本书的结构有点妙,总体像是两根交叉的线,从距离甚远到重合再到渐行渐远,令人唏嘘。可这两根线并不是直线,而是波浪线,像潮水一般起起落落,最终还是远离大陆回归大海,终不见踪影。 所有人都无法从战争中逃离,没有世外桃源。青壮年男人上战场,老弱妇孺做后勤,一片凋敝,只为了站在权利顶端的统治者的一个狂妄想法,可怕又可悲。 维尔纳聪慧善良,只想成为一位工程师,照料好妹妹,却无能无力地被浪潮裹挟着做不情愿的事,何其幸运地看到收音机里传播的那束光,终于得到一点点救赎,却因不能承受之重只能走向死亡。玛丽洛尔从无忧虑的少女成为孤儿,除了坚强,别无他法。尤塔想忘却,却永远不能忘却,只能一生都带着创伤。福尔克海默也是如此。何人不是如此。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人物,是弗雷德里克,独善其身何其难。他出生在纳粹家庭,耳濡目染地都是所谓的纯粹秩序那一套,有理由与其他先锋团成员一样机械地执行冷血的任务,他逃离不开那个圈子,却敢于尊崇内心道德沉默反抗。用多少溢美之词形容他都不过分。 但是更多的人,缺乏这份勇敢与聪慧,被裹挟于洪流中无法抽身。被洗脑,做着残酷的事情却不自知或者假装不在意,还兴奋地为自己鼓舞喝彩。等到清醒过来,只能在煎熬中过着注定不能平静的生活。希望有生之年不会遭遇战争,毕竟,胜利是用尸骨堆出来的,不值得高兴,而失败了,则是被当作牲口奴役。怕只怕,人的欲望与狂妄无止境。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读后感(八):我们看不见的光

  很久没有看过一部小说让我舍不得看完又一直想继续看下去。

  故事背景是二战,主站国和防御国地下的普通民众,德国的一个小二等兵维尔纳和法国的盲女马利洛尔。

  故事的写法有些跳跃,时而在1937,时而在1941,时而在1944,场景和人物也不停的变化,但并不觉得困扰。作者的描述极为细腻,各个场景非常生动,仿佛就是在眼前的画面,亦或是看着电影,远景特写相互和谐的交替出现。

  战争很残酷,不管是对于侵略方还是被侵略方的普通民众而言,承受的苦难都是一样的。

  故事的人物很多,都围绕着维尔纳和玛丽洛尔展开,而玛丽洛尔和维尔纳之间却因广播联系,也因儿时的广播在维尔纳心里的重要分量而令维尔纳爱上并救下了玛丽洛尔。玛丽洛尔爷爷的广播在维尔纳心里占据很重的分量,我想也是维尔纳对过去生活怀念,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尤塔后来把维尔纳的遗物圣马洛的小房子还给玛丽洛尔的时候说, “不是很容易做好人,在那个时候。”确实,更多的是无奈,各为其主的无奈。

  看小河的公众号里面提到,为什么对描写苦难的书感兴趣,原因很简单,只是求真的好奇。对于二战是这样,对于文革那段特殊的历史也是同样。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读后感(九):黑白的生活丢失的梦

  对于长久未看长篇小说,从不接触战争题材的读者而言,《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将是一个另类的开始。它厚重但好读,沉重又轻盈。说其厚重,因为全书容纳了四十余万字的篇幅加上打碎的时间线,但因为优雅的语言与生动的细节片段让阅读体验很是顺畅好读;言其沉重,源于其表现的战争主题,然而,作者将笔触绕开正面战场,避开大部分血雨腥风,相反保留了云淡风轻的风格。这一切,无疑让这部小说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全书采取了双线并行,打乱时间先后的碎片化叙事方式,初读时会有支离破碎的不适应感。当然,也可以采取顺着时间轴阅读的方式,与处理《金色笔记》的结构如出一辙。当然,等花了一些时间进入状态后,则会认同作者采取的这种表达形式,在些许反常的时间线中,恰能更好地形神一致地表现出战争时期的混乱局势。所有彩色的完整的梦都被打碎,生活与世界成为一池碎萍,黑夜与白天的界限也变得模糊,让记忆同样变得崎岖跳跃。在这样的叙述方式下,法国盲女玛丽洛尔与德国天才少年维尔纳的成长旅程各自展开,他们分别生活于命运的颠沛流离中,她保护着珍贵的“海之焰”钻石,他在青年团组织中炼狱。战争让他们的生活彻底陷入了绝望,也让他们的命运意外交汇。在他们曾经短暂相处的一天中,他曾经救过她三次,第一次,他没有揭发她的爷爷艾蒂安,第二次,他为她解决掉了军长,第三次,他帮助她出逃,离开这个城市。两个年轻人在那一天,曾互相点亮了对方心中的光,然而,命运颠沛流离,他们很快失散,生死两隔。直到很多年以后,年迈的玛丽洛尔回忆起那些属于战争的回忆,她想念起自己的父亲、爷爷和那个叫维尔纳的男孩,似乎一切看不见的光,都在花丛里、草地上、歌声中死而复生。

  安东尼在书中说,“看得见的光是色彩”,而故事中的主人公显然生活在一个全无色彩的世界中。尽管书中大部分篇幅写的都是少年的成长与遭逢,鲜有表现主战场的残酷搏杀,却同样让人读来沉重。战争开始了,玛丽只读了上册的《海底两万里》被拦腰斩断,与她的生活别无二致:“她曾经的生活是上册,那时她和父亲住在巴黎,一起上下班;现在的生活是下册,德国人在陌生、狭窄的街区里骑着摩托车你来我往。”在特殊的时代中,个人显得格外卑微,亲人离散、颠沛流离成为常态,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更容不下孩子幸福的童年。让人同样难忘的还有安东尼所刻画的细节,他写死囚的尸体最终冻成了灰白色,最后只有用大锤凿开他脚下的冰坨,将寒冷的气氛推向了极致。

  杜拉斯曾说:“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而安东尼则试图告诉我们:战争之于世界,不只破坏之力,不只颠沛流离。它是一种黑暗的力量,是梦想生活的终极破灭。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读后感(十):命运幽微,人心如海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知道读什么书时,我就翻各大奖项,找得奖书来读。这样当然比较偷懒,也没有了探索和冒险的乐趣,但胜在质量有保证。

  这本《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便是如此质量有保证的书,它是2015年普利策奖(虚构类)得奖小说。

  众所周知,普利策奖在文学虚构类作品上口味独特——并不垂青畅销类文学作品,就连海明威、福克纳的畅销作品都一度被排除在外。当然,随着时代变化,曾经空缺多届的文学奖也颁给了畅销作品。比如这本《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纽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名,连续65周在榜,亚马逊年度畅销榜亚军。

  这样好的销售成绩,当然有多方面因素,比如布局精致,语言精雕细琢,场景引人入胜,节奏轻快,易读,内容包含文学、无线电历史、珠宝、软体动物、鸟类、花卉、锁具、希特勒的兴起、20世纪博物馆文化,像本百科全书等等,但看完这本书后,其中最令我唏嘘的,是作品所展现的命运幽微感,以及人性的脆弱和韧性。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美丽又充满遗憾的故事,以交叉切换的讲述方式,主线叙述1944年8月7日到8月12日几天时间里,翡翠海岸小城圣马洛在美军与德军对战中发生的事情。这一部分像电影,镜头穿插,其中有法国少女玛丽洛尔,德国二等兵维尔纳,有玛丽洛尔的叔祖父,有致力于寻找稀有钻石“海之焰”的德军军士长,有挥洒传单的美军飞机,有负隅顽抗的德军……

  这些人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作者在辅线中娓娓道来:

  战前,法国少女玛丽洛尔由于先天性原因眼盲,深爱她的父亲,培养她逐渐接受黑暗的世界。

  德国少年维尔纳生活在德国矿区孤儿院,等待他的未来是15岁时成为矿工,为帝国开采矿产。

  战争改变了玛丽洛尔与维尔纳的生活。为保护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的一块稀有钻石“海之焰”,少女随锁匠父亲离开巴黎,到圣马洛投奔叔祖父。少年因为科学素养好、动手能力强,被送入纳粹管理下的精英学校。

  或许算是命运的安排,通过无线电波,远隔几百公里的法国少女与德国少年有了最初的关联——玛丽洛尔叔祖父的广播,被无意间捡到收音机的维尔纳收到。

  如果没有收听到广播,维尔纳不会对科学如此向往,不会自学科学技术,进而有良好技术维修无线电,机缘巧合下,被推荐进纳粹精英学校,离开矿区,在遥远的未来遇到法国少女。

  在战争中苦苦求生的玛丽洛尔,失去了相依为命的父亲,但却成熟起来,跟不问世事的叔祖父一起,与圣马洛小城的人们共同用无线电反抗纳粹。

  命运幽微处,就是谁也说不清,深奥精微的命运究竟会对渺小的人类做出怎样的安排。努力进入纳粹精英学校,想改变生活的维尔纳没有想到,那里因为希特勒的种族主义主张,几近炼狱。他们不接受“血统不纯粹”的人,不接受弱者,体弱者在那里会受到非人的折磨。维尔纳在目睹好友被伤害、目睹众人越来越疯狂的举动,想要退出。但疯狂的纳粹根本不会放过他,反而将他送上战场。

  在前线,维尔纳以学过的科学技术,搜索“非法”电台,目睹战争的残酷和伤害,本来就对生活充满疑惑的他,内心此时更是伤痕累累。总有一天,他会受不了这样的折磨吧?

  命运却在这个时候垂青了他,让他遇到了玛丽洛尔。在相遇的那一刻,玛丽洛尔的纯洁打动了少年伤痕累累的内心,成为经过战争摧残的德国少年最美丽的邂逅。

  人心是最深不可测的海洋,眼盲的玛丽洛尔不知道维尔纳的存在,维尔纳却为了保住这份纯真和美好,没有上报发现的电台。而就是这样一个举动,救了他自己——在他们所在地下室出口被炮弹炸毁时,维尔纳几乎是凭借着玛丽洛尔的无线电广播才坚强活下来。而活下来的维尔纳也让玛丽洛尔逃开了德军军士长的魔爪。

  这很像是寓言故事里一直想向人们说明的那样,世事永远有命运无形的手在操控,救人,即是自救。

  不仅如此,法国少女与德国少年那短暂的相逢,竟然成了瞬间的永恒。

  听祖辈们讲述战争残酷的我们,有时候可能很难想象,处于敌对方的两个人,是如何对对方惺惺相惜,像玛丽洛尔与维尔纳。而处于同一阵营中,又是为什么会被同伴施以暴行,像维尔纳在纳粹精英学校的好朋友弗雷德里克。

  曾经在纳粹精英学校学习的维尔纳,也有机会成长为对同伴施暴的人,可是他没有。

  这便是人心中最难以预测的部分吧?

  作者巧妙地把玛丽洛尔的生活和维尔纳编织在一起,就是想证明,无论命运如何多舛,人心总是向往善良与美好的吧?

  命运幽微,人心如海,值得反复玩味,甚至于,“合上最后一页书,题目中那束看不见的光仍然在长久的发亮”。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