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沉没的西雅图》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14 21: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沉没的西雅图》读后感10篇

  《沉没的西雅图》是一本由常羲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没的西雅图》读后感(一):生活的石墙

  “我来美国不是为了混张文凭以后回国捞钱的,我是想变成,变成比原来的徐庆春更好的人......结果什么都没有变,什么都变不了,生活就像石墙一样。”

  这是这本小说《沉没的西雅图》里人物徐庆春说的话,也是所有人的内心独白。他们是一群外人看来会羡慕不已的美国留学生,“出国留学”向来包裹的都是光鲜的褒义,没有人会联想到不好一面,除了漂泊的学子才能清楚自己处境作者笔下的留学生活,还原的是《猜火车》里的酒精、嗑药、同性恋、打架等美国小乡村真实面目

  故事从一个留美少年不幸死亡开始警察正在收集证据和口供来判定自杀还是谋杀,可是,所有的人都在心里认定了后者。并且回忆往事,抽丝拨茧的寻找真相。所以,小说的结构就是倒回案发前一年多的时间里,根据每一个人不同性格口吻叙述。偶尔又跳回到事发之后,直到凶手现身,我才理解这种跳跃的目的何在。

  小说让我想起前不久刚看的一部电影,《罪恶之家》。虽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是你会从二者中发现,杀死骆驼的从来都不是那最后一根稻草,而是压在骆驼身上的每一根稻草。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做错一件事或是说错的一句话,还是一个无心的抉择,都能把一个人推向死亡。

  一开始,我觉得自己身上有苏鹿的影子,最擅长的就是给别人找一堆的借口,以此来伤害自己。可是又不像,她是被所有人围绕的圆心。可能林家鸿更适合我吧,他是一个旁观者,没有人真正完全的在乎他。所以他才能冷静的站在外围,对喜欢的人好,自动远离说别人坏话搞小圈子的人。似乎当不上主角,又随时可以转身离去局外人。他活着故事里,与故事无关。

  尽管他们去到他乡,心系的永远家乡。我们的青春还是有共鸣的,郭敬明安妮宝贝、周杰伦、林宥嘉......只是我们开心的吃着汉堡时,他们宁可用麦当劳换一包康师傅泡面

  自从灵修广为流传鸡汤洒满市场,这类“不开心”的青春文学很久不见。毕竟安妮宝贝都改名庆山了,这套忧愁容易遭人唾弃。可是不管如何积极的生活,心事都不可能一抹就净。如果你的手指没有被门砰然夹伤,又怎么可能明白那十指连心的疼。

  《沉没的西雅图》读后感(二):魂系青春

  或许是已经过了某一个阶段,对于青春题材的小说不再有那么浓厚兴趣。不过刚拿到这本《沉没的西雅图》的时候,被腰封上的推荐语吸引了,“90后天才少女笔下的西雅图留学生活”“一桩留学生谋杀案 揭开残酷青春真相”。

  想想我以前看过的青春题材的作品中,都有些什么呢?并不开朗乐观主人公,有时有自杀倾向,也有校园生活,有情感挣扎,可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看过这样类似情节

  其实,吸引我读的并不是关于残酷的青春,而是留学生活。我想作者应该也是经历过的,因此才能写出这样题材的小说。不过无论处在怎样的生活背景下,青春要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虽没有文学作品中那么残酷,但回忆起来都是魂牵梦绕作为一个90后,有些地方还是能看出作者文笔老道。

  《沉没的西雅图》读后感(三):西雅图的背影

  无论是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还是贝索斯的亚马逊,甚或是吴秀波主演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在固有印象里西雅图一直是做美好城市

  直到读了这本90作家写作的《沉没的西雅图》,其实无论是在媒体上还是留学机构宣传材料接触到的关于国外留学的细节描述,都是充满奢靡与灯红酒绿知识渊博教授轻松惬意的课余生活……让万千少男少女对国外美好留学生活心向往之。然而,这本90作家写作的这本书却通过第一视角向我们展示一个不同版本的留学生活,西雅图如同沉没的夜色一样,找不到丁点的亮色,艰难困苦颓废交织在一起。这让我突然间想起电影《中国合伙人》的片段,费尽心思走出国门却在异国他乡成为过客,住着廉价房间,面临着繁重课业负担,还是时刻刻处在危险境地。这位90后作家的笔,像一把匕首深深刺痛着国外留学着这一群体心理隐痛

  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在每一个黑暗来临的夜晚里,他们在我们向往的生活里生不如死。突然间觉得,你在国外的向往的留学岁月里苦苦挣扎,我在国内生不如此的岁月里四季如春,颇为贴切

  《沉没的西雅图》读后感(四):唯愿处处皆故乡

  九零后作者,写出国留学的日子,这让人想起当年在深圳打工的读到的有相似经历的作者郁秀,她写过一篇《花季,雨季》,也许这两人最佳地代表了这两个不同年代同龄人特点,彼时的郁秀,单纯唯美理想化、生活气息浓,而常羲的作品,一打开就如此地老道,一幅喑熟人情世故样子,而且受网络文化影响之深,精美成熟文字不时闪现一些玩世不恭的网络用语如“傻X”,“屌丝”。然而叙事手法又模仿帕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用不同人物作为第一人称来写不同的章节,每一次该人物都仿佛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全知全能一样。

  阅读过程中果然发现作者博览群书并阅了大量电影,比如名著《日瓦戈医生》,以及斗牛士、埃及艳后等典故中的细节都手到擒来,对于细节如此关注熟悉,对于一位如此年轻的作者实属不易,但这也切合了我一直以来对九零后的期许,一个崭新的一代或许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某种惊喜,就象国内九零后诗人就有不少理想而出色的,他们正处于一个绚烂时期,还没有过多地被生活的负面信息所惊扰,因为在没有心理准备之前如果过多地历经磨难,很可能会让一个人的内心万劫不复。然而也尚未被生活现实重担收编,象八零后成为房奴以后,再也拾不起心里的理想。九零后的理想,作者将那些不寻常卓尔不群超然独立朋友在岁月的流逝中将这种奇异火光慢慢熄灭视为“短命而终”,这种境界的理想某种程度上再现了当年七零年代的理想主义,也是这个时代比较短命的一种精神现象。而从本书的叙述可以看出九零后的理想更加脚踏实地一些,与生活结合得多一些,总的来说更为真实一些,所以也更有可能生命力强一些。当然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优势,八零后这一代虽然有更多的现实问题要解决,但在文字上所表露出来的那种无奈和颓废反而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深度,一种无法追求理想、无法按内心而活,但又极其渴望一种极致灵魂高度的那种冲突矛盾心态

  文字往往给人一种假象,写文字者本人总觉得从大量阅读中经历各种人生,还未长大就觉得自己历尽沧桑,好象经历过比别人同样时间经历的几倍长的人生一样,虽然在应付真实生活与世事的时候却仍然单纯而幼稚。最终发现他们写在书里的生活范围,仍然集中于校园生活与寝室江湖的那点爱恨情仇与恩恩怨怨,比如离别时对室友感谢其不杀之恩,原型也是来自于国内某些高校室友谋杀事件。吸烟扮酷以及一些中国式勾心斗角,每一个住过宿舍的学子都很熟悉的生活,当然更加上远渡重洋的诸多心酸体验,住过寄宿家庭的种种尴尬歧视,其实是国内的学子体会不到的。也许离乡的人才真正有所谓的“乡愁”,只有距离才能让人重新回视与反思过去。去之前想成是去天堂,去了后才发现更想念人间

  只是不同的人到不同的地方最终会有不同的感受,如果饱读了外国文学,再去这些典籍所在地,也许看事物会与没有读过的人是很不同的,或许会不仅仅局限于身边的人与事,那样和在国内也没有太大区别。多少会有一些超然与超脱的感受,将外国文学里读到的东西进行实物印证,一定是件美好而有趣事情。故而年龄太轻终究仍然是没有将全部的书里的内容读到骨子里,沉淀生活中,读到灵魂里,并化开渗透进生命的每一部分,让人看到的一切都与从前有所不同,生命与文学与写作都一样,来不得半点浮躁,靠的是慢慢体验与静心的聆听,即使这样那些名著里的名山大川,风物人情,博物馆人文景观需要大半生来消磨与品味的吧,而不致于象作者描绘的,千方百计去了心仪神往的地方,却还要常常埋怨自己是“抛弃了故乡,又被故乡抛弃的人”,其实他们真正在故乡的时候,却又感觉自己完全就是个异乡人,可见故乡不过在人的心里。“我心安处是吾乡”,只要你有一种本领,能随时让自己平静下来,那就处处皆故乡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沉没的西雅图》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