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爹俺娘(百年纪念珍藏版)》是一本由焦波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锁线裸脊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焦波的《俺爹俺娘》,感觉内心渐渐被一种温暖而坚定的柔软所包裹,时而会心微笑,时而悲伤感怀,读到最后竟有种依依不舍的感觉。焦波在这些黑白照片中展现了一代中国人的乡村生活和风俗习惯,他原本只是想多给自己的爹娘拍照,想用照片和录像留住爹娘的生活景况和音容笑貌,从这些作品中,既能感受到他对父母深切的爱,又能体会到他对父母老去,相处时间越来越少的害怕。这种感情是私人的、亲密的、无法时时宣之于口的,因此才最是打动人心,作品本身蕴含的深厚情感是这本摄影集的内核。
焦波的文字与照片一般精彩,他记录下的一个个生活片段感人也可喜,让我看到了两个可爱又固执的老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学,像大地般坚硬粗糙,却也朴实厚重,又像被砸开的坚果,经历苦难后愈加芬芳四溢,为人处世中尽显生命的宽度与厚度。听焦波谈论他爹如何妙语家国天下,土话串着文化讲特别有趣。他爹较真,性子又急,凡事都要弄个明白,他娘个性要温婉得多,生气只是闷着,骨子里也有一股倔劲,刚结婚的三年里一句话也没和他爹说过,但两人在长期的相处中也变得和和睦睦,互相体谅。
在这本摄影散文集中,最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家庭的情感交流,内敛而深厚,润物细无声般滋养人心。娘重病还坚持去给儿子的摄影展览剪彩、不解世事的傻大哥笨拙而直白地表达自己对爹娘的牵挂、为了改善家中条件,爹在57岁的时候又在城里打工了10年,他们不习惯用言语表达自己对家人的关爱,但一举一动、每个细节都让人热泪盈眶,父母给予孩子的是撑起头顶的一片天和脚踏实地的一方土啊!
书中有个细节让我很是感触,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要割断绊脚线,就是让老人拿菜刀从孩子的两腿间划一下,这样孩子就顺利走路,焦波小时候也让自己的娘划过,他也从山村教学到进报社,越走越远,越走越好,这中间也饱含着爹娘对他的期许。在大哥去世后,焦波在回北京前,他娘与他的一席对话叫人看着心酸,虽然想要儿子的陪伴,但还是选择了孤单和守候,如同小时候划下的绊脚线,做娘的任何时候都不想绊住孩子的生活,然而当娘过世后,焦波才感受到当初那个普通的时刻给娘带来的失望,这种遗憾警醒着每个还有幸做着儿女的人,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铭记孝顺永远是当下的事。
儿敬父,母疼子,父母相合,这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家庭,却也很不平凡。
《俺爹俺娘(百年纪念珍藏版)》读后感(二):让爱更久远
文 | 沐悦清晨
我看到这个书时,第一反映是作者谁?是不是记忆里那个?然后点开,当看到“焦波”二字时,既宽慰,有涩然。他就是我刻入深层记忆云里的标志性按钮,代表了我对祖辈一切怀念的开关!这开关有好长时间都被我按来按去,每按一次就沉默哀愁一次,每深深走进一次就久久无法摆脱过往一次,后来,我都怕了。可我又不愿丢弃。那时候为了抒发这无尽无休缠绕不清的惦念和恐惧,我写了另外一个文《生命的痛我的痛》,一共四篇,专门来记忆怀念我的祖父。
而今时已过十年,记忆似在消退,新的遗憾和新的生活,看似把我拉扯了很远,回不了头,靠不上岸,我仅余怅然和新的一轮愁苦。可无论怎样的变迁,当我只是轻触这个“开关”,我又颤抖不已。
我不断看过书册,还反复看了《俺爹俺娘》的视屏。如果说从书中黑白照里寻味到的是岁月峥嵘留给老人家无畏生活的褶皱笑脸,予以看者一边无限仰慕又一边不尽思念;那么视屏里看到的实景实情实人实事才是最让人情不自禁心怀无限温暖又一再泪流满面!
我每每看到冬日初起,撒过村里斜坡照进对面土马路,老人挑着扁担水桶去门的情景;还有一群老家伙们排排坐在墙根儿处,抽着大烟袋,头上青烟绵绵;石头院墙里劈柴,雨天一地湿冷;黝黑灶房里锅头火星四溅,木盖下香气去萦绕不绝;奶奶见相机对准自己时,满是羞涩不安抬手遮住额头的动作;老爷爷脱掉盖耳朵大黑帽子后锃亮的光头,最是叫我眼睛发热!还有,穿一身油亮的脏衣服院儿里坐定,等着只有农村才特有的乡间理发师抹几下刀片,再与他唠家常的闲适享受样子;村儿里过年节时的喜庆,小辈们给老人家跪拜年的热火虔诚,连着旧屋顶都表示欢乐!……
这些画面,我每每仔细看过,就心头热火,这一切景象,都叫我忍不住回播童年。我因着这位焦波叔叔的“杰作”,一再与过往亲近,使我倍觉温暖的同时,每到最后,又以泣不成声收场。
每次看到老爷爷病重,或是老奶奶卧床不起的细节,就被时间拉扯凝固在那个画面里去。我也记得,祖父在奶奶去世时抱着她哭得床沿震颤!
也许是因为从小只跟老人一起生活的缘故,我对老人家,老照片,旧物件,烂熟的食物总有不厌其烦的亲切和热爱,就连那些东西散发出的气味,我都能很快捕捉到!
因为跟随祖父一起生活的时间达到了12年之久,我或者在生活中更注意了男性老者的体态性格爱好特征,所以在《俺爹俺娘》里,看到老爷爷先奶奶而去时,心中悲痛,就连此刻都是巨大的,多年以来,我仍然不知要如何排解对祖父故去的深层疑虑,有一个时期,我像魔怔一般,回家忽然想到一件什么高兴事,想要与人分享快乐,张嘴叫了一句“爷”,赫然发现,其实屋内空空!从此我深恐自己再有类似举动,害怕让他走得不安,疑我牵挂不绝强留不去,那就真是我的罪过。
后来,看过《一代宗师》,由衷觉得里面一句话让我体悟不少: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我因之不敢光明正大地悼念怀想,有一次忽然梦见旧时茅棚屋顶塌陷一方,祖父蹒跚而行,远远站定,悲戚神色,望着我嗫嚅无声,最终看向低头山边,我在上端,心里怕他走得太近,拉我前去,又想走得近点好仔细瞅瞅,就这样,我犹犹豫豫,最后就看着他拄着拐杖又背身而去……好久我都被这个梦惊蛰上身,一时不明意图,一时有愧于相对时惧怕。
一直到了当年清明节,父亲祭扫回家,对母亲说起祖父坟头被兔子刨了很大一个洞!我才省悟:原来那梦里破的茅屋是他房子破了,找我诉说的!可为什么是茅屋呢?是不是坟头草太长了?
所以我每次看到最后,老爷爷去了,却骗奶奶说他病了在医院里,就觉得心酸。如同这个道理,我在骗我自己,骗了很多年。
终于在去年以我孤苦无依,悲愤而去的大伯也走了才又更换了新的悲惧,还有更多的无奈伴我今后。
而我之所以如此无奈,更多的是明了知悉,从他们处受到的爱无以回报。
但愿生生不息,我能用这爱来爱更多人!
《俺爹俺娘(百年纪念珍藏版)》读后感(三):乡土中国里温暖的群体记忆
最近两年,每逢春节之际,“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种论调就甚嚣尘上。去年一篇“博士返乡笔记”在网上引发热议,今年一篇虚构杜撰的《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 返乡日记》又再次成为网络热点,这种肆意编造的想象不禁令人反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作者这样污蔑自己的故乡?是迎合感伤论调的市场需求,还是真正关注乡土中国的转型?也许是前者。令人欣慰的是,确有从农村走出来,踏实、真诚地记录乡土中国变迁的人。摄影师焦波就是这样的一个记录者,他用影像书写着一代人的群体记忆。
焦波的摄影集《俺爹俺娘》从初版就获得赞誉无数,如今时隔多年后再版仍广受关注,是什么使这样一本以两位普通鲁中百姓为主角的摄影集产生这样的影响力?也许是因为俺爹俺娘这普通的个体让人联想到无数伟大而又平凡的父母,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乡愁;也许是因为这长达三十年的用心拍摄,是以普通百姓的角度见证时代变迁的鲜活例子;也许是因为农耕文明深植于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中,焦波的影像恰好符合人们的审美期待。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你总会被《俺爹俺娘》所打动。
山东省现简称鲁,我们都知道,古时鲁国的首都在今天的山东,这里是孔孟之乡,礼仪之乡。儒家传统文化穿越千年,渗透到鲁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爹没读过多少书,教训“我”时经常引用《论语》中的经典,论起家国大事来兴致勃勃;娘不识字,但心如明镜,为人宽厚,有着独特的大智慧。爹倔强、固执,有点大男子主义;娘温和、善良,有点胆小怕事。这不只是焦波的爹娘,也是生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普通中国百姓的共同特质。
《俺爹俺娘》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拍到21世纪,不仅仅是属于一个家庭的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改革开放给乡村带来巨变的形象体现。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充满活力的农村、爹娘到北京后的新奇与欢喜、外甥女桂花开的新式美发厅、“引水济博”工程实施后旧貌换新颜的天津湾……无不诉说着时代与个人的沧海桑田。
如今,焦波的爹娘早已离世多年,但他们的影像会同罗中立的《父亲》一样,永远存在于艺术的世界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同于春节期间那些刻意美化过去、塑造虚构的田园牧歌式乡土世界的文章,焦波的《俺爹俺娘》以真实和真情打动人心,让人在其中总能觅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可以说,焦波记录的不只是他的爹娘,更是我们的乡土记忆。
《俺爹俺娘(百年纪念珍藏版)》读后感(四):俺爹俺娘,也是我们的爸妈
读焦波的摄影作品集《俺爹俺娘》,头脑中盘旋着孟子的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正如新东方的俞敏洪在前言中所说:“没有谁的爹娘比焦波的爹娘更广为人知,也没有谁的爹娘会比焦波的爹娘更能震撼我们的心灵。”俺爹俺娘,其实也是我们的爹娘。虽然地域不同、世代不同、职业不同,但相同的爱是不变的。
人生天地间,父母的爱最大。他们把相互之间的爱情转化为对家庭、对子女更深远更绵密的爱。反过来,子女能做的又实在太少太少,无怪乎孟郊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那如春天和煦阳光一样的大爱,又岂能报尽。而焦波几乎做到了,他以整整三十年的光阴,用光影记录下了爹娘生前的一些生活和记忆。从中我们看到“俺爹俺娘”这平凡而又坎坷的一生,以及我们自己的父母的辛劳。焦波的孝心和孝行让人感动更让人反思,反省自己对待父母的言行,不禁惭愧。一如上月22号妈妈生日,我正值开学初,忙得全忘了。倒是爸爸牢牢记得,在前两天便嘱咐我去85°C买蛋糕为母庆生。其实每年都是爸爸记得我和妈妈的生日,而他自己的却从不在意。
焦波曾在一篇演讲词中写道,“每个人都有手机,手机里或许有很多你的照片,你朋友的照片,或者是你孩子的照片,但是你的手机里有多少张父母的照片呢?你心里有多少个你爹娘的故事呢?”这样的提问真实振聋发聩,使人汗颜。我们为人子女者,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无私地爱着我们的父母。就因为父母的爱不求回报,我们反而不懂珍惜,而真的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那将成为永远的遗憾,永远的痛。其实,我们都将面临父母老去和逝去的命运,如果天不假年,则更是人生哀痛。
看着书中一幅幅黑白的照片,读着一篇篇深情的文字,感受着“俺爹俺娘”的欢乐与愁苦,好像我也是他们的儿女,与焦波一同深情回忆和缅怀。真实的影像最为感人,比如在大夏天两老互相搓澡,情意绵绵。少年夫妻老来伴,一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但不离不弃,互相的依靠和扶持是两老爱情的保证。而令人潸然的是,“俺娘”在87岁病危之时,“俺爹”的深情一吻。焦波动情的写道,“娘躺到了灵床上。医生说,最多还有两个小时娘就走了。全家人围在娘的身边为她送行。就在这时,爹说:我试试她的体温高不高。说着走到娘的身边,使劲儿蜷起两条病腿,跪在灵床上,慢慢俯下身子,双唇贴近娘的脸颊。”
即便我们还年轻,父母才刚刚衰老,但是和父母相伴的日子,过一天便少一天。父母的这份亲情,看似很长,其实已经越来越短。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忙于工作忙于交友忙于自己的事,可就是没有时间留给父母陪伴父母。“春天又来了,花儿又开了,俺爹俺娘却走了”,徒留悲伤。焦波的爹娘,又何尝不是我们的父母?
最后以这句话作结,“想为爹娘做事,不要等到明天”,孝心不能等!
《俺爹俺娘(百年纪念珍藏版)》读后感(五):少年夫妻老来伴
读焦波的《俺爹俺娘》,思绪总是在一些小情节里飘到自己父母身上,按理说“俺爹俺娘”应该算是“我爷爷我奶奶”了,但是落后的农村进步太慢了,这本书还是勾起我父母生活的影子。
我很羡慕“俺爹”和“俺娘”的恩爱状态,农村是体现男权思想的集中地,男主外、女主内,即使男的做的决定是错的,也要无条件服从,这是传统,焦波的爹娘是这样,我的父母也是这样,不一样的是他爹尊重他娘,但是我爸却从心底没有看得起过我妈。
我爸高中文化,我妈小学三年级都没毕业,这个文化差异也同时决定了我妈在我爸心目中的地位,所以我常听到我爸对我妈说“你懂个屁!”小时候的记忆里,我爸会在外面开车运煤赚钱,我妈在家做饭、洗衣、喂猪,几十年如一日。两人闹矛盾是我最烦的事情,因为我爸很少开口,我妈“继承”千百年来农村怨妇的絮叨模式,边哭边埋怨我爸,把她从嫁给我爸开始所有的委屈都要哭骂一遍,我爸前脚走了,怨妇还未“尽兴”的话,我就充当了我妈的“情感哭诉垃圾桶”。我倒是生来孝顺,点头点得勤快,誓与我爸划清界限。现在想想也挺恐怖,我当时的年龄哪能分辨出到底谁占理啊,就要PASS掉我爸,而我妈哭诉的最后总是一种“以死明志”的信念——喝药自杀,所以我必须特别恨我爸!
我妈心思很细腻,每次哭闹之后,都要把未来可能发生的细节都给我交待好:她会喝老鼠药死掉,让我爸后悔一辈子,让我们三个孩子这辈子都不要理我爸;他要是续弦,这更加证明你爸没良心;如果我没死成,你们也要继续恨你爸!这种农村妇女的歇斯底里式思维也是有根源的,她们生活枯燥单调,一辈子生活的意义都是围绕丈夫和孩子,存在感很小,骨子里对自由的向往就转变成了这个样子……好在最后我妈都会以“为了你们三个孩子,我忍你爸!”而作终,才没有发生悲剧,而她们之所以会想到这种方式来宣泄,是因为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待我慢慢长大成人后才看清这些,父母都没有错,只是农村的环境没让他们进步成我喜欢的爸妈状态,而要改变他们谈何容易。小哥结婚早,我妈的歇斯底里模式转移到儿子身上;伺候大嫂生孩子时,我妈又转移到大儿媳妇儿身上,只是情况还是有些不一样,因为她无法发泄到我大哥大嫂身上,在这个家里,他们赚钱最多,照顾父母和弟弟妹妹出力也最多,她发泄不出来。我在外求学,无法随时随地充当她的“情感哭诉垃圾桶”时,只有我爸可以充当了。可……我爸真的不喜欢女人在乎的这些“儿子、媳妇哪句话伤人心了。”这样的话题,一有空就进入自己的文艺世界了,去公园看民乐表演、看报看CCTV-3了。所以,最后的最后,我爸还是最初的那个靶子,我妈口中的“不心疼老婆的自私白眼狼”。
自打孩子们都长大以后,我基本看不到他们在一个床上睡觉了,在农村,院子很大,窑洞很多,床也很大,可他们好像很厌烦彼此似的。很可惜,我爸妈的这种状态最后演变成了,我妈积郁成疾,最后得了乳腺癌,这次是真的面临生死的问题了,马上要做手术了,她依旧用她那歇斯底里式思维的交待我爸:孩子们都别打扰,我要让大儿子后悔他娶了个害死妈的媳妇儿,我要让小儿子后悔他说过的伤妈心的每句话,闺女吧是别打扰她复习考研了!
我爸签了手术同意书之后,还是怕得不行,给两个儿子打了电话,大小哥迅速赶到医院,我妈已经被推进手术室了。手术很顺利,可我妈的思维模式还没任何转变,到处求证着自己生死关之后,大家对她的态度是否有所改变。我们用了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都变了,我爸更是做饭洗衣端尿盆,在这段时间,我妈每天说的话是遗言体,镇住了整个家庭……其实我知道除了我爸谁都不需要改变,在我心底,我最最希望的是他可以一直保持低姿态生活在我妈身边。
六年过去了,我觉得大家都进步了,尤其是我爸,至少我看到了他尽自己的力量在改变自己,可我的妈已经习惯了自己一辈子无话语权的地位,现在多了提醒我爸已经没有赚钱能力了,所以要好好伺候儿女。她隔一段时间仍然是向我宣泄我爸的自私,顺带也把这辈子的怨气再洒一遍,而我早已经习惯了……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可怎么觉得我妈总在给我传递负能量的老年感情观,作我妈的女儿真是有些累!
好在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目前鼓励她学习跳老年操,给她买点新鲜的玩意让她把玩。我爸就是让他发展自己的兴趣,大胆地参加大合唱。也许转移注意力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了,他们各自得瑟着自己的爱好,那将是多好的场景啊……
《俺爹俺娘(百年纪念珍藏版)》读后感(六):平凡却震撼人心的时光留影
平凡却震撼人心的时光留影——读《俺爹俺娘》
文/凡悦顔
“您的心那么高高在上,竟不习惯人间最平凡的亲情了吗?”想到这句台词,内心还是会被震撼。读《 俺爹俺娘(百年纪念珍藏版)》(中信出版社)摄影集,时而哭,时而笑,情绪起伏间方才懂得,世间最平凡的情,往往最能打动人。
焦波,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因抗战时期缴获的一台德国蔡司相机与摄影结缘,从照着书本学摄影到小有所成,这期间也曾和大多数寒门学子一样,飞出了落后的村子,寻到了毕生的梦想,就再也不想停下脚步,心里只念着远方。但看着镜头里慢慢老去的爹娘,他萌生了用摄影留住爹娘的想法,他用30年的时间拍了12000余张照片,录了600多个小时的录像,《俺爹俺娘》中的照片就是甄选于此,作者将之归类整理,穿插的文字质朴醇厚、真情流露,令人动容。这些照片不是为了审美或是收藏的艺术照,而是最单纯、朴实、真实的记录,翻阅一张张照片,我们能看到旧时代与新时代的冲突和碰撞,也能看到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真善美。
爹娘那个年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前没见过一面,结婚后三年未说话,动不动就挨骂的娘,也曾赌气喝下一瓶灯油,幸亏抢救及时才得以活命。在那样的时代,他们是想不到离婚的,“结了婚就像钉子砸到木头里”,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们磨合、包容到后来的相依相偎,彼此扶持。“少年夫妻老来伴”,世间从没有一不小心就到白头的夫妻,旧时的婚姻制度虽然与当今的观念有很大的冲突,但如今的青年男女真该学学那对感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只有努力给对方多一些体谅,才能让两颗心日渐靠近。
看着焦剑(焦波儿子)用推车推着奶奶在村子里转的那张照片,看着桂花用身体托着病弱姥娘的照片,看着焦波抱着身体娇小母亲的照片,多少人会为之动容,这是世间爱的传递和反哺,因为给予过,所以对方才更学会珍惜。古老的乡村虽然有很多不为现代人理解的习俗,比如“割绊脚线”“开锁”等,但它也用最宽容的心包容着每一个子民,虽然条件落后,但大多数人都知道给予,为了借给对方五毛钱,他们可以拿着仅有的鸡蛋去换钱,然而在物质条件日益丰盛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真诚却慢慢淡了,在他们身上,可以寻回高楼林立的都市最最缺少的东西。正所谓大道至简,且让我们在爹娘最简单平凡的日子里去体会为人处事的人生大智慧吧。
《俺爹俺娘(百年纪念珍藏版)》读后感(七):敬畏亲情
《俺爹俺娘》敬畏亲情
30年的跨度,12000多张照片,600多个小时的录像,汇聚到一本沉甸甸砖头般的精装书本里,这些数字、影像和文字无不传达着浓浓深情。当你打开焦波作品《俺爹俺娘》也将会有如此感触。
关于这些作品的意义,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其一,焦波以摄影师的视角面对父母,以亲情为基点,仿佛他在用画面谱一曲忠孝之歌。另一个角度,焦波对准的是老一辈的生活,虽然他记录的是自己的父母,但可以让我们感同身受,就像看着我们自己的父母一样,都在乡村岁月里受苦受累,不屈不挠,苦中作乐,慢慢走完一辈子。
在余秋雨为焦波所作的前序中,将焦波的照片与罗中立的著名画作《父亲》做了等同比较,可见对其推崇有加,之所以两者有共通性,最基本的一点,是抓住了沧桑的角度。一个是画作,一个是摄影作品,在虚构和真实之间因相同的气息而显得彼此融合。
汇集的照片有各个年月的留影,满满都是回忆,这些终将成为历史,所以也可以这么说,焦波是在记录家族历史。读读他笔下爹娘的趣闻轶事,他们是扎根于农村的老一辈人,对土地的感情根深蒂固,他们相融以沫,偶有磕绊,相扶相持过到老。时而流露爹的较真,娘的淳朴的文字里偷着诙谐和天伦之美。一幅幅照片记录了他们的音容笑貌,又在焦波的字里行间注入回忆点滴,两位老人平凡又琐碎的日常生活,岁月逝去了而影像留存下来。拍摄自己的父母,且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这应算是最可贵的精神了。
焦波另有一部关于乡村的纪录片,镜头对准他的家乡一个村庄里普通老百姓们,记录了乡村的人土风情,平凡人的喜怒哀乐。焦波的关注点是值得推崇的,以人的本性出发,而纪录片的手法比电影更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那些当地农村特有的习俗散发传统魅力,其中婚嫁丧娶事宜都有涉及,比如,片头“咬春”那一段其乐融融的氛围里,孩子们和老人们的欢笑声透出丝丝诙谐;其二,有个男孩在爸爸的棺材入墓添土之际,笑着说墓坑的门太小了,这种自然朴实的场景比一切高尚的渲染更具令人震撼的气质。因为,没有比真实(生活就是真实)更好的艺术。
《乡村里的中国》其空间呈现了地地道道的农村世界,家家都有难念的经,磕磕绊绊过日子,如其中的角色杜深忠所言,弹一曲锅碗瓢盆交响曲。当自以为是的杜深忠乱弹着心爱的琵琶,妻子也跟着唱起了《孟姜女》,这幅温馨画面竟有了超越纪录片的艺术效果。所以说,焦波对农村对家乡的熟悉就像自己的呼吸,他作为一个乡村里走出来的寒门学子,始终怀有对乡村,乡亲,土地的敬畏。不管是他的纪录片还是摄影作品,都在复述这一切,乡村是他手里的琵琶,琴弦为亲情所系,弹起来就是一曲曲爱之歌。
焦波为爹娘所拍的作品都是黑白构图,少有彩色,没有花里胡哨的编辑,只有家乡的黄土后天的自然映证。人物在世界里也是黑白的,这是情感所决定的基调,儿子对父母只有真挚的感情,洁白肃穆,又令人沉思其中。
1998年,焦波带着爹娘一起,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俺爹俺娘”摄影展,爹娘亲自上阵为影展剪彩,成了一时话题,作品引起热烈的讨论,因为他拨动了观者心底最深处的亲情感触。是的,我们都看到了,焦波用影像演奏了一曲关于“俺爹俺娘”的大爱之歌。
《俺爹俺娘(百年纪念珍藏版)》读后感(八):记忆的源头在这里
焦波先生用摄影作品见证了父母亲的生活,直到老去。当我第一次听说有一位孝子在用镜头记录自己的父母的时候,是从我已经去世的大姨的口中知道的。她说电视上演了一个倔强的老父亲,还有一个小脚老母亲。她看到这些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就是我的外公外婆。说着她眼眶鲜红的有了泪水。不必说我清楚大姨看的时候已经哭过了。
这是十几年的事情了。现在大姨早就不在了,看到这本书对我而言是双重的回忆,双重的痛苦。我们每个人在各种利益,各种关系的角斗场中生存,很多时候虚与委蛇,溜须拍马,自欺欺人,强作忍让,这都要我们感到不快,因为我们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因为我们本来就不是这种人。因为,试问谁没有一个纯洁的开始呢。
它很遥远么?但是即便再远,我们依然能够找到它。那是我们出生的地方,一片真诚的热土,它不哭不笑,像山一样伟岸,像水一样温柔,它滋养着万物生长,塑造了我们最初的人文素养。也许那是一片枯黄的土地,也许那是富春江柔软的山水,也许那是东北的寒冬腊月,我们点燃了烟火,拍手叫好,不知什么时候却成了比烟花还寂寞。
当我们提到耶路撒冷的时候,我们也许会用圣城来赞美它,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哪有不是圣土的地方呢。神恩浩荡,我们才得以出世啊。这恩重如山的不是上帝,而是我们的父母亲大人。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说到底我们还是受到儒教的影响最大。只是生来叛逆,我偶尔会认为,你们生养我是否有征求我的意见,为何要带我来这痛苦的人世,要我遭受无法形容的悲哀,这最大的悲哀除了这必死的结果,便是我不想施于人的时候,他人因我而苦恼。
这第一个教训就是所谓的平权是没有的,每个人的出生就失去了知情权。人生的第一课大概就从这里上演了。但是当我明白这些,我亦无怨无悔。因为这人类的世界原本就是一次朝圣之路。周而复始的生命,每个人都会遇到艰难险阻,包括如何面对至亲的离去,以及自我的消亡。那个时刻我们脑海里不舍的是金钱与地位,荣誉与梦想么,我想都不会的,我想只要我们还懂得回忆,那应该是这一路与我们相伴的至亲真爱。那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甚至自然草木的一刻恩惠。
我想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人,当你眼眶里闪烁泪水的时候,你一定是一个懂得感情的人,只是生存艰难,我们要穿上盔甲面对世人。有的人可以接受你的光荣,却无法认可你的脆弱,有的人可以接受你的风光无限,却无法承担你一无所有时流落街头的狼狈。有的人欣赏你自信满满的样子,却无法忍受你卑屈的眼泪,但是我们平凡的父母可以,所以他们这是神恩浩荡啊。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朋友,他们都是上天的恩赐。这样一种感动,甚至愿意为此付出十年的寿数。
每个人都有自尊,轻易不愿把糟糕的一面袒露给对方,当我们越成熟的时候甚至最先不愿的就是如此面对我们的父母。他们已经承担了太多,如果我们可以觉察到,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这样的打扰。所以个人的独立与责任意识在这个时候是多么地重要。
给我们上第一课的除了我们的故乡还有我们的父母,他们要我们懂得爱。这种爱非常伟大,因为它不求回报,只是希望子女平安健康。子女好也,父母便安心。如果我们承接这种爱的本能,我想父母是会感到欣慰的。爱我们的父母,也热爱生活,热爱他人。那个时候的我们不再虚与委蛇,不再溜须拍马,不再自欺欺人,不再强作忍让,也不会再身披厚重的盔甲。这不是因为感恩,而是出自于真诚与热情。出自于我们原本伫立于这个大地上的艰难,出自于我们个体生命原本的卑微,出自于对生命本身的敬意,如果我们认为倚强凌弱是错的,那么我们嫌弃与轻视任何一种生命的呈现也是对生命平等权利的亵渎。最后感谢这本书赠与我眼泪与哀愁。
《俺爹俺娘(百年纪念珍藏版)》读后感(九):纪念我们渐渐老去的父母
纪念我们渐渐老去的父母-评《俺爹俺娘》
文/信实的精灵
大文豪马尔克斯曾经说过,“大多数的爱情故事都是凄凉的,总是来个悲剧收场。而我所写的这部小说里,那一对情侣是事事顺遂,他们是完完全全的快乐。在我看来,快乐是目前已经不时兴的感情。我却要尝试把快乐重新推动起来,使之风行起来,成为人类的一个典范。”
其实焦波摄影作品中的俺爹和俺娘着实将朴实无华的爱情演绎到极致。由于生于农村,父母一生几乎没有尝试过浪漫的爱情桥段,他们俩用自己的亲身行动将爱情和生活的完美融合表现出来。借助于儿子焦波的一张张有心之举的照片,俺爹和俺娘生活过的一个个场景被细心挖掘出来进行摄影保存,留给我们关于那一代即将过去的人的印记。
子不嫌母丑,这是对焦波摄影作品的概括。在焦波自己的叙述中,他的母亲不到150cm的身高,典型的乡村妇女的形象。恰恰是这样一个看似弱不禁风的女子,将焦波及其他的兄弟姐妹们抚养成人,并且在那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年代,教会了焦波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是焦波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从1974年起焦波就开始用照相机为爹娘拍照片。1999年,又开始用摄像机为爹娘录像,整整30年,为爹娘拍摄照片12000余张,录像600多个小时,终于实现了“用镜头留住俺爹俺娘”的初衷。1998年12月,他在中国美术馆为爹娘举办“俺爹俺娘”摄影展,焦波的爹娘亲自为影展剪彩,被媒体誉为“感动京城,轰动全国,是近年来唯一让人落泪的影展”,观众留言:“焦波,你做了一件万千儿女想做而没做的一件事,你拨动了人们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其实,他只不过是做了一件最普通的事情,却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儿行千里母担忧,焦波长期工作在外地,使得他不能时时为自己的父母排忧解难。生活中只有父母两位老人自己相互依偎,而这对最最普通的农村老人也借助于自己儿子的作品走到了观众的面前,以一种活生生的见证向世人说着自己儿子的一片孝心。
2016年春晚上佟铁鑫和杨洋合作演绎的歌曲《父子》戳中了太多人的泪点。歌里面的歌词“如果你是一棵参天大树,我就是一粒种子;你宽大的树荫把我守护,我每天眺望你的高度。等到有一天你慢慢长大,也许我的枝干早已干枯;无论你的繁华蔓延何处,不要忘记脚下那片泥土。”我们总是在离开父母的日子里面渐行渐远,甚至于忘记了自己的根到底在哪里。
当我们停下我们匆忙的脚步时,蓦然回首,才发现“子欲孝,亲不在”的悲哀。我们总想着等自己有一天功成名就,再去照顾自己的双亲,可是太多的人间悲剧都不给我们喘息的时间,我们何不在我们尚且能够照顾好老人的时间段里面,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陪伴着他们终老。虽然这句话“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很煽情,可是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惟愿我们成为这句话“我害怕有一天自己苍老,成为你的包袱;我会一直把你搀扶,就像当初,你带着我走出人生第一步。”的践行者。焦波用朴素感人的语言、30年纪录式摄影作品阐述东方亲情、远方乡愁和每个人心底来自父母、家庭的坚实力量,让我们立即飞回到那片遥远的家乡,飞回到日益苍老的爹娘身边,疏解了我们无处找寻的乡愁。
这本书作为百年纪念珍藏版,加入了一些全新的内容,知名教育工作者俞敏洪也被感动,甚至于推荐作序。我们的爹娘、我们的家乡,这份回忆不只属于焦波,也属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国人永远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是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这本书能够得到余秋雨、俞敏洪、崔永元、白岩松、冯骥才、敬一丹、倪萍、刘心武、李铎、苏叔阳、希拉克、赵忠祥、朱军等众多名人、学者的暖心推荐,究其背后的原因是这些人也是被繁忙的工作压得脱不开身,他们更看重焦波身上那种把父母奉为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位的生活态度。
恰好此时《俺爹俺娘》同名纪录电影即将全国上映,中信出版集团用全新的封面形式再现了这种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作品。加上焦波自己的数十万字文字记录,真挚感人地记录了两个世纪老人30年间的生活片断,透过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真实还原了中国人的家庭亲情和中国乡村的岁月影像。没有焦波的文字,没有焦波镜头下的一张张照片,或许这一对老人现在依然默默无闻。
《俺爹俺娘》(百年纪念典藏版),献给天下所有的父母,献给天下所有的游子,献给中国的乡村和过去的珍贵岁月,献给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个人都有爹娘,每个人心里都珍藏着爹娘的故事;每个人都有家乡,每个人心里都蕴涵着对故土的深情和乡愁。焦波作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艺术总监,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提醒着国人不管到了人生的什么阶段都不能忘掉自己的父母。
著名摄影师焦波用质朴的文字真实记录了父母一辈子的生活片断,以及对家庭、父老乡亲的深沉记忆,用真挚深厚的情感打动人心;这本书从30年间他为两个世纪老人拍摄了12000多张照片中精选出百余幅,还原出一个个真情瞬间,图文并茂地编织出一个游子思念家乡、想念爹娘的影像故事,还原出典型的村风民俗和家庭境遇,是我们这个时代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家庭生活标本。
这既是一个儿子用镜头留住日渐年迈父母容颜的温暖过程,也完整记录了一个中国人的家庭生态,呈现了世代相传的中国人的情怀。透过这些文章和老照片,我们看到了父母颤微的身影、百姓民生、故乡温暖的记忆,感受到了一种无以伦比的心灵震撼。
很多时候,我们仅仅只是在说,而焦波脚踏实地在做!他的做法让我们感到羞愧的同时,也给我们一种感慨生命的慰藉。惟愿在生命尚且来得及的时候,给自己的父母最温暖的陪伴。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