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的美食》是一本由[日]中山章子 等主编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全5册),页数:1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很难想到,长到那么大又折回头去看童书。好像是一种对自己童年的补偿,又有一点发自初心的好奇。
我的童年是缺少童书的影子的。我所有的财产就是安徒生和格林童话,再多就是一套童话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而这些都是我看到别人在读,央得爸妈买来。爸妈文化程度都不高,小时候妈妈最常说的话就是:我也不知道给你看什么书,你要看就拿钱去买。在所有家长都对孩子读“课外书”都视如猛虎的时候,妈妈的豁达让我终身受益。我至今还能想起来童年读书时那种迷人的沉醉感。
然而,我的书更多是故事书,那套勉强算上科普的《十万个为什么》,里面的童话故事远远比下面几句艰深难懂的科学解释吸引人。第一次知道《大自然中的美食》这本书的时候,我真心嫉妒当代孩子的幸运。大多数的爸妈开始培养起孩子的阅读,总有图书编辑费尽心思地为孩子们挑选一本好书。
书一套五册,分别讲了大米、蜂蜜、大豆,牛奶和巧克力生长(生产)的流程。图页很精美,用孩子的语言,大幅的图画去展现出了这一个个故事。大米从哪里来,蜂蜜怎么做出来的,大豆的一千零一种吃法你可曾了解过?
家乡在北方小麦产区,我生活中很难接触到水稻和可可树,大米和巧克力对我来说都已经是加工好的食物。也许我问过爸爸巧克力从哪里来,爸爸肯定只能投机取巧告诉我从商店里买来的。我的童年缺少科普,爸爸的童年更是没有科普。
我们被散养长大,对世界的好奇心在满满的疑问中被积压到内心深处渐渐忘记,更可怕的是它逐渐在消弭不见。但我觉得自己依旧够幸运,我在乡下长大,我亲手种过萝卜,摘过草莓。我亲眼见到过麦子被播下,返青抽穗灌浆,在芒种到来的时候变成清香一片的金黄大地。
等麦子割下,各家各户打了麦场,用石磙脱粒。那是六月的夏天,我的小学会特意放一场假,让我们回家帮忙收麦,而麦场繁忙的长辈,外面走街串巷卖冰棍的吆喝,是我童年里最难以忘怀的记忆。我也知道麦子怎么变成麦仁米,怎么变成面,怎么变成面条和妈妈蒸的好吃的馒头。
家乡已经没有人种麦子了。我有时候会想,我以后的孩子可能再也不知道一个植物经过怎么样的流程变成了餐桌上馈赠。看到这套书的时候,我想,其实你可以知道的,而且不用我那样在成长经验中摸索就能知道。你的好奇,有人用书本的形式为你妥善保管者。
而且,我也从中受益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我对牛奶也知之甚少,我只知道村里一家人养了奶牛,他们还有一片苜蓿地用来饲养奶牛。至于牛奶,当然是挤出来卖给我们喝了。牛奶还有什么可爱之处,我从来不知道。
很多很多年后,我已经长大了,我习惯了这个世界上的种种生存生活模式。有一天,我为自己打开了一个新爱好:烘焙。我从网上买来奶酪做披萨,买来黄油做饼干。我知道这些是乳制品,可是我没有问它从哪里来,好像它就这么自然而然的存在。当我看到《牛奶大变身》里讲到牛奶是怎样做成了奶酪,变成了黄油,我忽然就有一阵羞愧。青春期的时候,我自己总结出一个道理:不要把这个世界看做理所当然,你就会发现很多乐趣。而后来的后来,我连这个都忘了。
你可以说,因为读了一部童书我“返老还童”了,因为童书里藏着那颗差点被遗忘的好奇心。
这个好奇心,能让孩子去发现世界的秘密,也能让成人找到生活的曼妙。
《大自然中的美食》读后感(二):你·我·大自然——不错的陪伴文本
我的孩子生长在城市里。对她来说,米饭来自厨房,牛奶来自冰箱。我该如何跟她分享这些意境呢?一片蛙声里,稻浪在夏日的晚风里喧然作响;寒冬结着霜花的窗户边,一只刚出生而毛色耀白的羊羔拱着要喝妈妈的奶;雨后微凉的树丛中,静默的土地神奇地微微凸起,等着眼尖手快的人去揭晓她的秘密:一群群的蘑菇。
平时即使带着她玩米揉面,她仍然对大自然很隔阂。这套《大自然中的美食》算是帮了我一个忙。丛书从日本引进,共五本:《大米哪里来》、《牛奶大变身》、《蜂蜜做好啦》、《大豆!变身!》和《最爱巧克力》。老实说,除了对大米的由来比较清楚,其他几种食物的制作过程,对我来说也十分新鲜有趣!
通过孩子的视角去分享食物生产和制作的过程。孩子的小手去挤奶,连触感都有了。高个大叔将磨好的豆腐递到镜头前,附送一个憨厚的微笑。每个步骤生产的食物都有小朋友品尝的照片,可爱之余,大大提升了小朋友的兴趣,她来回来去地看!十分憧憬能到乡下亲眼看看,而且一下子变身十万个为什么小姐,问很多问题,有些显然经过了自己的推理,让我惊喜。
图片清晰有趣,步骤也简单明了,不识字的孩子看完全没问题。配图的文字简单严谨,会有适量的专业词汇,如“工蜂”、“秸秆”等,认字的小学低年级孩子能看到更多文字,收获也更大。
从三岁到八岁这几年,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给他们灌输虚妄的公主王子的故事,不如让他们在这一重要的认知窗口期了解大自然的精彩。从这套精彩的图书中了解了关于食物的前世今生,孩子和我就有了更多话题。刚看完书的那两天,每次米饭端上桌时,她都会夸张地说“香喷喷的大米饭”。还会央求我买一块“足够大”的巧克力。我想,我们的旅行中,也会有更多话题了。藉由此书,陪伴成长变得更有趣了。
《大自然中的美食》读后感(三):带孩子了解日本的“食育”精神
前几年开始了解到日本的“食育”,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也就是从幼儿期,给予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观培养上。这些年,“食育”这种精神也传到中国,我们中国的家长和孩子也能够在一些书籍和活动中看到这种方法。“食育”这种方法最可贵的是希望通过对食物营养、食物安全的认识,以及食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调和,对食物产生感恩之心,进而培养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人性。
不过相比日本处处体现出来的食育精神,中国还欠缺不少,特别是中国的孩子对于食物的来源和制作缺乏了解,也没有这样的环境让孩子们参与到食物的制作当中,体会不到制作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
其实我们这一代大人就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有很多食物方面的常识我们也不太了解。比如曾经我们几个同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突然聊到了黄豆,有一个年长一些的同事就问我们,“你们知道黄豆在刚结出来果实的时候是咱们平时吃的什么东西吗?”基本上90后的同事都在摇头,我们稍微年长一些的都暗自偷笑,因为我们知道黄豆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毛豆。为什么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根源就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食物的制作过程中,也没有途径摄取这方面的知识。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多了解食物,在城市中的我只能抽时间带孩子去野外采摘,或者多带孩子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籍。最近看的一套书《大自然中的美食》,其实不看作者我也能猜到作者们一定是日本人,因为从这几本书中就能明显体会到日本的“食育”精神。
为了让孩子更好的阅读这套书籍,我和孩子不仅仅是从头到尾进行阅读,仔细的观看每张图片,最关键的是结合每本书我们都进行了额外的操作。我相信作者们也绝不是让小读者阅读完就完事,而会希望小读者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了解这些食物。
第一册《大米哪里来》是按照大米的成长日期来描述的,在这本书的开始就告诉孩子们把稻种放到盐水里,沉下去的就是好稻种,并且稻种不是直接种到田里,而是从4月份开始育苗,经过一个月之后才可以移栽到田里。这本书把大米从种子到最后的打磨出来的“精米“的过程用照片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水稻从绿色到黄色是如何演变的每一次细小的变化都没有落下。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女儿用自己的画笔重新画了一张图,梳理了这本书的脉络,更好的理解了大米是怎么来的。
《大自然中的美食》读后感(四):越读越觉得自己无知,我要吃个烧卖压压惊
身为一个自命的吃货,本着吃不到也要读到的精神胜利法,我厚着脸皮从后浪讨来了这套《大自然中的美食》。按照后浪附赠的2016春季童书宣传册,科普书《大自然中的美食》的适读年龄是3-10岁。嗯。。。如果“-”换成“×”,我大致也是适龄读者。。。算了,这种事情还是不要在意比较好。。。总之。。。
我开动了。。。不对,应该说:我开读了。。。
【被标题骗进来的小朋友一定要抗议了,烧卖在哪里啊?大家都是来围观你有多无知的好不好?】
呃。。。你们这种看客心理是不对的,鲁迅叔叔早就说过。。。唉哟,谁扔的豆腐啊?
总之,先举个栗子:
《大米哪里来》13页
《大自然中的美食》读后感(五):你还在教孩子“粒粒皆辛苦”吗?妈妈们该换个思路了
微信版
想要孩子热爱生活,就要让他们深入生活,想要让孩子热爱自然,当然是要让他先了解自然。
那如果有一套书,详细的把生活和大自然之间的联系(其实是食物和大自然之间的联系)展示给孩子,你是不是会迫不及待的去给宝宝看呢。
推荐这样一套书给您——大自然中的美食:《大豆 !变身!》《大米哪里来》《蜂蜜做好啦》《牛奶大变身》和《最爱巧克力》。
推荐理由一
除了“粒粒皆辛苦”我们还可以教给孩子什么
当妈妈的总是患得患失,不知道有没有妈妈和厚妈一样,在给孩子接触了一些绘本和诗词后,又怕自己带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给厚哥讲《悯农》的时候,厚妈准备了手影唐诗课,做辛勤耕耘的老爷爷的手影给厚哥看,可是十分钟左右的课,足以使孩子读懂一首诗,却无法让他真正领会生活,领会“粒粒皆辛苦”的真实意义。
并且说实话,“悯”之一字,本身便带着士大夫阶层对于农民俯视视角,我们需要对别人的辛苦有“悯”心,但是更重要的,我们要对这辛苦有所了解,当我们不知道宝宝长大后会是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阶层”的时候,小时候给他提供多个视角看事物,深入的机会了解事物,也许是当妈妈们最能做到的事了。
所以看到这样一本书,把孩子常见的一碗米饭变成一口科普井,深入的挖掘出很多知识常识给宝宝看,觉得这真的是需要给孩子看的书啊。
推荐理由二
这套书做的很有情怀,通读一遍时,以为自己在看《舌尖上的中国》呢,偷笑。后来看简介。
作者简介
日本著名料理研究家中山章子崇尚自然的食物烹饪过程,她倡导尊重自然赋予食物最原始的味道,烹饪出美味而真诚的食物,进而更好地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在日本,中山的料理观点受到追捧,此套书由著名日本少儿杂志社Sunchild策划,中山章子领衔,携手日本豆腐合作社、东京都农林水产振兴财团、静冈县农林技术研究所等诸多食品行业权威机构联合编写,专门为解决3—10岁孩子对食物的好奇而量身打造。
由著名料理研究家领衔的科普书,难怪把大豆变身成各种食物的方式写得那么引人垂涎,(对了,你们喜欢纳豆和味噌汤吗?)难怪介绍了牛奶变成奶油、黄油、奶酪的详细过程,连怎么吃都要告诉你呢。并且你知道哪个季节收获的大米又松软又好吃吗?书中也会告诉你哦。
说本套书是有情怀的书,还因为,书内外洋溢着浓重的生活气息,一切都是美好的,认真的,劳动、收获、享用、每本书中的小孩子的脸都那么天真,眼睛亮晶晶的,封底说“引导孩子、珍惜、善待食物,尊重、爱护大自然”,我相信它做到了,因为作为家长的我已经先被引导了呢。
推荐理由三
书中的照片很美,最让我喜欢的,除了孩子们的笑脸,就是《牛奶大变身》中的牧场照片,还有《大米哪里来》中秋季的麦田。
《大米哪里来》从春季开始介绍,大米的种植过程,一直写到秋季收获,书的开头是一碗米饭,书的结尾,是收获的一碗米,似乎在说,从米到米饭似乎只需要几十分钟甚至更短,但是他们的真正产生过程,却要经过一年四季呀,这时候再看那碗米,似乎一种沉甸甸的时光味道。
这个扉页上大米的卡通形象是不是很可爱?其他四本书的扉页也设计的很走心哦
对了,最重要的一句话,好人平和中正,好书亦是平和中正,本书只展示和介绍,内容无比细致周到,却既不矫饰也不渲染。大自然就是这样,慷慨馈赠,劳动是存在的,辛苦是存在的,可是那些笑脸,那些甜蜜和美食,在每一个页面里,熠熠生辉。
————————————————————————————
更多内容尽在绘本妈妈:
《大自然中的美食》读后感(六):对食物抱有感激之情
《大自然中的美食》一套书共有五本,介绍了大米、大豆、蜂蜜、牛奶和巧克力的来源与制作,是一套科普丛书。尽管购买这套科普书是为了增加孩子的知识面,不过作为家长的我看后也不禁感叹,自己知道的太少了,可以说这是一套家长与孩子一起共同学习的书籍。
这套丛书之所以叫《大自然的美食》,我认为食物就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但称之为“美食”,是人们怀着对食物原料的理解,进行烹饪加工、制作,再通过味觉,甚至是视觉、听觉等感知而来。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一味地摄取食物,却未抱有感激之情去对待食物。
日本人吃饭前都要说一声:“我开动了!”第一重意思是对参与制作食物的人们表示感谢,第二重意思是表示从食物那里取得生命,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我想,日本之所以是全世界米其林餐厅最多的国家,或多或少跟这也有些关系,只有抱着对食物的感激之情才能做出最美味的食物。
对待食物,日本人有着精益求精的理念,而制作图书亦是如此,这套《大自然的美食》是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议会选定图书,孩子们通过书本就可以了解食物生长、产生、制作整个过程。《最爱巧克力》是我很喜欢的一本,这可能跟我本身就喜欢吃巧克力有关。虽然之前知道巧克力是用可可做出来的,但是却从未想过可可是什么样的,巧克力到底是怎么做出来。
《大自然中的美食》读后感(七):宝宝,世界那么大,我想带你去看看
有了一个小宝宝,懵懵懂懂,白纸一张,很自然的,就想带着他认识这个世界,告诉他花的名字,草的名字,告诉他吹到脸上呼呼的是风,告诉他天上慢悠悠飘着的是云,告诉他路上开的飞快的是车车,告诉他街边跑来跑去的是狗狗。慢慢的宝宝自己会指着水里游来游去的鱼儿说:鱼!鱼!也会在给他买了新玩具的时候高高兴兴的告诉每一个人:新玩具!新玩具!整个世界对于宝宝来说都是新鲜的,充满了未知,随时可供探索。
带着宝宝逛超市,逛商场,告诉他每个商品的名字,慢慢的宝宝知道说:米饭!米饭!香菇!香菇!也会很老道的在我们问他:吃了巧克力会怎样?的时候,指着自己的小鼻子,一脸严肃地说:会流鼻血!然而米饭并不是天然就放在袋子里搁在架子上,也不是从来就冒着热腾腾的蒸汽窝在电饭锅里或者碗里,巧克力也不是天生就长得直板板的或者裹着五颜六色的糖衣,好好的呆在盒子里或者罐子里——商品都有各自的来源,食品也都有他们本来的模样。想跟宝宝讲大米是地里种出来的,牛奶是牛妈妈给牛宝宝喝的,无奈宝宝太小,抽象的概念或者形容基本不懂,百度着图片来讲吧,手机分分钟被抢走了。。。看到这套《大自然中的美食》,立马觉得很适合跟宝宝一起阅读,一起好好的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的来源、制作方法,看看它们在被摆在超市架子上、盛在碗里之前,都是什么样子的。
这套书一共五册,每册27页(为何如此强迫症。。。),薄薄一本,长方形的开本,纸质和印刷都非常赞,十分适合跟宝宝一起阅读。
大米哪里来:个人感觉是这套书里最棒的一本,封面的缺牙小妹抱着自家种的稻穗笑的一脸灿烂,书里小妹他爸——帅大叔一枚给大家详细演示了从育种、插秧、培育、收获,到最后加工稻谷得到大米的整个过程。还有很多有趣的细节:稻苗是如何从细小的一株“分裂”成绿油油的一大簇的,水田里的蓝色小蜻蜓和灰扑扑的“害虫”蝼蛄,花期短暂的稻花,偷吃稻谷的小麻雀,面瘫脸稻草人等等。田野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春种秋收,美的妙不可言。
最爱巧克力:第二喜欢这一本,因为我自己很喜欢吃巧克力~无奈宝宝吃了巧克力就流鼻血,于是只好把巧克力藏起来,自己躲起来偷偷吃。。。第一次知道原来可可树的果实是长木瓜那样的,原来还一直以为是跟葡萄一样一嘟噜一嘟噜的。。。巧克力的制作过程大部分基本就是:研磨。。。研磨。。。再研磨。。。看起来好无聊的样子。。。书里简单介绍了如何用成品巧克力制作自己专属的巧克力——日本漫画里的经典桥段:情人节亲手制作送给喜欢的男生的巧克力!看到这里又YY了一下:以后会不会有妹子给我们家宝宝送巧克力呢。。。要是没有宝宝会不会很伤心。。。到时候要不要送他安慰德芙或者好时呢。。。
牛奶大变身:小牛牛吃奶图和哔——挤奶图十分高清细致+震撼!感觉奶牛好不容易的样子!既要喂牛宝宝又要喂人!比起巧克力,牛奶食品的加工主要操作基本就是:搅拌搅拌再搅拌!美味食品的制作过程,为什么都如此滴无聊呢。。。最后面头一样大的奶酪看起来好好吃啊。。。口水。。。
大豆!变身!:一直知道豆浆、豆腐、酱油是大豆做的,没想到的是,青色的毛豆,居然就是年轻时候的大豆啊。。。还有就是用稻草裹着煮熟的大豆2~3天就能做出纳豆,好想弄点稻草试一试啊。最后想说的是,表演炒豆很好吃、味噌汤很好喝的那个小弟弟,前刘海该剪了,头发长过眉毛遮住眼睛十分影响视力啊。。。
蜂蜜做好啦:这本排最后,怎么说呢,一直觉得蜂蜜作为蜜蜂给自己准备的食物,人类取而用之,总有点强取豪夺的感觉。该如何跟宝宝解释这个,感觉有点为难的说。这本书里给出的解释是:养蜂人给蜜蜂提供保护,蜜蜂用蜂蜜回报养蜂人——这种强要保护费一般的逻辑。。。感觉很难说服我自己啊。。。不然这本就重点给宝宝讲讲蜜蜂如何聪明勤劳萌萌哒,蜂蜜如何甜蜜美味吧,有些真相,长大了总是会知道的。
这一套书大致就是这样子啦~给宝宝屯了好多书,旅行类的,科普类的,希望能在家里给他好好讲讲这个世界的广大多面,讲讲这个世界的细枝末节,然后我们一起出门,好好的走一走看一看——这个美丽又奇妙,充满了无数迷人细节的世界。
《大自然中的美食》读后感(八):端午吃粽子,蜂蜜哪里来?
自从有了娃,我就成了最职业的“非职业”育儿专家,自从开始了亲子阅读,我就成了最职业的“非职业”绘本专家。几乎每一本绘本,到了我的眼力,都不再是故事书,而是传播知识的工具,作为家长,我需要做的是发现知识,传播知识,并且让知识有乐趣。
《大自然中的美食》这套书,是因为临近端午节,马上要吃粽子了,我配合着粽子买的书,需要重点读的是其中的《蜂蜜做好啦!》
南方人包粽子,喜欢在里面放上腊肉或者其他东西,直接咬着粽子就吃了,而我们当地包粽子,一般是不放太多配料的,只是放几颗豆子堵住粽子的尖角,防止在煮的过程中,糯米跑了出去,有的也要放上两三颗红枣,增加粽子的口感。我们吃粽子很少剥开直接就咬,而是要蘸着白糖或者蜂蜜来吃。
小时候,每当槐花盛开,村里都会来养蜂人,爸爸总喜欢在这时候买上两罐纯纯的槐花蜜,留着端午节吃粽子。如今又到端午节,粽子备好了,蜜从哪里来?
在一次关于“日本食育”的讲座上,我了解到,日本人已经立法普及食育了,可见他们对于“吃的教育”有多重视。而日本人也在食育中得到了切实的实惠,国民平均身高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平均年龄也有很大的提高,身体素质更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日本的食育到底是什么?可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怎么吃。
分享讲座的悠悠妈妈说,悠悠在日本上的幼儿园每周会给家长发一张食谱,标明每顿饭吃了什么,这些食物可以给孩子提供哪些营养,食物采购于哪家公司,每年还会举办家长试吃活动,还会在幼儿园里给小朋友讲食物的原料是怎么来的,比如:大米是怎么生长的。(这套书里有一本《大米哪里来》)教小朋友养成合理营养的好习惯,更教他们爱惜粮食,体会农民和工人的辛苦。
借着端午节的东风,受了食育讲座的影响,我决定带我女儿来一场“蜂蜜教育”。
《蜂蜜做好啦》这本书里非常详细的讲解了制作蜂蜜的过程,我们一步一步去看看吧!
《大自然中的美食》读后感(九):文字版的小森林
这本书原是给我家小侄女看的,拿到书后,我就先睹为快了。一开始以为只是5本薄薄的册子,翻一翻就好。看着看着,竟不自觉的告诉身边的同事,“啊你看原来巧克力是这样做的!啊原来黄油是这样出来的啊!”如果我告诉别人,我是一名食品专业的学生,我想一定没有人相信。但是我们专业课上,讲的全是自动化生产的流程,看的全是一个个的方框图,而我向来对一堆的流程头疼不已,更不要提熟悉他们的流程。
我是个标准的城市小孩,在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见过农田,只在课本里和电视上见过。一直到20出头了,才突然有机会看到,秋天金色的稻田有多美,鸭子时不时抖动一下身上光亮的羽毛,母鸡刚下的热乎乎的鸡蛋握在手心里的满足感。
这本书来自日本,日本在传统教育上向来做得很好。学生们不会浪费浪食,每年都要接触大自然,有小动物值日生,他们可以到农田里,到工厂里,看到香喷喷的大米饭,甜丝丝的蜂蜜,浓郁的巧克力、香醇的牛奶、百变的豆制品,他们一开始是什么模样,后来是什么模样,这些平时我们看到的美食是怎么做出来的。有的学校更会要求学生要自己体验一把生产的辛劳,面对自己辛苦生产出来的成果,他们在品尝的同时也对珍惜粮食有了更深的体验。
反观我自己,虽说并无浪费粮食的习惯,但也算不上珍惜粮食,而我们只在课本上听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没有直观的感受又怎么会有实际的行动力呢?虽能对加工食品说上一二,也喜欢做美食,但往往是从超市买来半成品自己加工,从未从头开始做过食物。前阵子在看风靡一时的《小森林》,核桃饭,烤炉面包,烤红薯,一个个画面都美得让人想回到乡村去,品尝自己手作食物的美和满足感,是无法从现成的食物里感受到的。而自己手作的食物也会觉得特别香甜,特别美食,不愿意浪费一口食物。
当然,大部分孩子仍然会在城市里成长,仍然鲜少感受到食物原本的模样。但是这套书的魔性就在于,它用画面为食物增添上了平时看不见的光环,是另外一个版本的《小森林》,是文字版的《小森林》,是儿童版的《小森林》。不管是精致画面化的流程、是可爱的孩子、还是美得醉人的稻田和牧场……这一切都散发着浓浓的亲切感,让人对这些食物有了神奇的感受,也能跟孩子有更深的交流,也许等有机会带着孩子去农田的时候,她可以开心的大叫,我在书上看到过!我知道牛奶是怎么来的!啊我见过大豆在田里的模样呢!而不会出现我们当初的担忧:以后的孩子连鸡蛋是从哪里来的都不知道。
这看起来只是一套5本的小册子,并不是鸿篇巨作,但是这套书的价值并不亚于20万字,30万字的专业书籍。对于一个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孩子,它完全能够启蒙孩子的天性,能够让孩子体验到真实的生活,是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生活的父母值得阅读的一本书籍。哪怕孩子还不是那么看得懂,真实拍摄的图片也能吸引起幼儿的兴趣。还有什么不值得阅读的理由呢?
《大自然中的美食》读后感(十):3岁女宝宝也爱看的美食科普书
女孩似乎生来就与自然科学无缘。要想孕育出兴趣的萌芽,首先要有一个温柔耐心的爸爸,不仅能够静下心来声情并茂地将科普读物讲成悬疑小说,还要在女儿无休止的打断下,不厌其烦地为她答疑解惑。妈妈讲也不是不行,但爸爸可万万不能离开,因为妈妈的问题多半比女儿还要多。其次是要生一个左脑发达的女儿,像我小时候一样连80后童年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都不爱看的孩子,是绝对不可能喜欢自然科学的。即使家长和孩子都符合条件,你也未必能找到一本内容和难度都合适的读物。纵览各大图书网站,虽不乏各国的高分科普读物,但知识难度至少要小学起步。而且动辄就是呼啦啦一大套,试错成本实在太高。再看内容,什么昆虫啦恐龙啦宇宙啦建筑工地啦……自然科学似乎有一道无形的屏障,将女性从儿时就挡在门外。
就不能有一本属于女孩子的科普读物吗?《大自然中的美食》丛书来得正是时候!主编中山章子不仅是个料理研究家,一定还是个聪明细心的女人。大概她也体会到了妈妈们的苦衷吧,竟然选择了一个女性既喜欢又在行的主题。说起吃,女人似乎比男人有天生的敏感度,而且妈妈不光喜欢吃,还会做哦!让科普读物不再成为妈妈的天敌,作者的贡献实在不小。更让人感动的是,一套五册图书居然全部由小女孩出镜!我简直觉得,这就是一套女孩专属的科普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