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上册》是一本由张生全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上册》读后感(一):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小说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宋代实在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朝代,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朝代。关于宋代的书籍,我曾经读过不少,如《大宋帝国三百年》、《蒙哥皇帝》、《宋末风云》等等,但是,当读到《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时,此书依然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别致,很新颖,令人有拿起就放不下、一口气想读完的强烈冲动。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绵延超过百年的封建王朝中,没有比赵宋王朝更加孱弱的了。此话信然!这孱弱,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宋朝的抵御外敌上。赵宋王朝绵延两百多年,先后与吐蕃、西夏、辽、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其中最主要的外敌,便是在北方相继更替的辽、金、蒙古。其中,南宋与蒙古的攻守防御,斗力斗智,更是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正是以宋末乱世,宋蒙在四川地区的纵横捭阖为切入点,描写了宋蒙双方的政治变局、军事谋略、人物气象,刻画出了从朝廷重臣、军队将领,直到商贾富绅、文人墨客,再到村夫野老的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在作者张生全的笔下,几乎每个人物都那么鲜活生动,呼之欲出,避免了某些书籍中对历史人物的脸谱化的描写,避免了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弊端,真正做到了给历史以尊严,给宋末以风骨,给四川以气象。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笔下的很多桥段,读来仿佛是电影剧本,画面感、现场感极强,如身临其境。阅读文字的同时,读者的脑中会同步建构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随着情节推进而活动着,跳跃着。无论是余玠伏击汪德臣,还是余玠与王夜叉的一次次交锋,都是如此;就连一些很细小、很琐屑的细节描写,读来也有电影镜头的感觉。比如下面这个细节:
“黄莲香看见余玠进来,先是显出一片惊愕的神色,接着又闪现出一丝抑制不住的惊喜,但很快又泪光盈盈,脸上满是委屈和愤恨,继之又是一片茫然,看了空着手站在一边的黄睿娘。”
这段文字,寥寥数语,一气呵成,五种表情交替转换,写尽了黄莲香的复杂心理和缠绵思绪,虽然没有片言只语,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于细微处显示出作者的不凡功力!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上册》读后感(二):让历史写作有在场的力量,让战争小说有人性的深度
张生全这部《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的写法很特别,很新颖。张生全是在场主义骨干作家,他虽然写的是历史小说,但是他把历史小说写得很有在场性,这是对传统历史小说的一个突破。
这部历史小说的在场性体现在哪里呢?我感到首先是小说的画面感特别强,场景感特别好,读起来历历在目,有如身临其境。张生全用笔很细,他把历史做了尽可能生动具体的还原。这样的写法,既让他的小说有很大的阅读快感,又实现了历史时空的在场性呈现。
其次,张生全对待历史有一个值得肯定的态度。张生全写的是宋末,宋朝在我们眼里是一个繁华的朝代,也是一个柔弱的朝代。宋朝有《清明上河图》那样的绮丽风光,有唐宋八大家的典壮刚健,有宋词宋书那样的婉曲优美,这些都是宋朝的繁华。但是宋朝又是个军事很弱的朝代,很难想象一种繁华能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实现。这就是宋朝的复杂性。不过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宋朝军事虽弱,但是这个朝代却能延继三百多年,这三百多年基本上还是一种太平的状况。这是一点。第二点,宋朝虽然很弱,但宋朝的文武官员却比任何一个朝代都显得更有骨气,更坚持。文天祥、岳飞,这些人在中华史上是最响亮的名字,给人的感觉仿佛这个朝代的军事并没有那么弱。这又增加了这个朝代的复杂性。张生全的历史写作正视了这种复杂性,并且通过余玠、俞兴、阳枋等一系列的人物塑造,通过他对历史事件各个侧面的精细描摹,呈现出了更加广阔丰富的历史空间和情感空间,给了我们一个真实可信的历史再现。
再次,作为历史写作的在场性,他让历史指向了当下。正如贾平凹评价的:“穿越历史的迷雾,寻找今天的意义”。大家都在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但是要真正懂得这句话,并在历史写作中表现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感觉张生全对这个问题是有深入思考的。有句话叫做“崖山之后无中华”。因为对于宋朝来说,它是被外族灭了,但是,张生全通过让人信服的叙写,证明了尽管作为一个王朝灭亡了,但是中华的血脉是贯通的,灵魂是不灭的,精神是永在的。这种精神不仅对当时的民族延续有重要意义,对今天民族的复兴也有重要意义。
张生全的这部小说让我感兴趣的,还在于它有丰富的阅读元素。这是一本军事政治体裁的历史小说,里面的金戈铁马、人事权谋写得杂花生树,机权百变。但是,张生全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此,他很好地把控着小说的节奏,他在金戈铁马中,还写了儿女情长。
张生全写儿女情长的内容并不是太多,爱情故事也主要集中在文武双全的嘉宾知府俞兴和直率俏达的山寨女侠小青,以及聪明美慧的余玠小姨子黄睿娘之间,除此外,还有个单相思小青的山寨二寨主白炼。而且所有的爱情都是藏于心中的情愫,无论甜蜜、忧伤、嫉妒、失望,都没有直接的表白。唯一一次说破,还是在小青牺牲前,对俞兴说:“俞大哥,二小姐在等着你……”张生全这样写爱情,应该是大有深意的。一方面,在战乱年代,不可能有那种缠绵悱恻浓情蜜意的爱情,那样不符合历史真实。二方面,也表明了无论在多么悲怆的时代,也扼杀不了人性中爱情这种最美的的辉光。同时,也因为这种恰到好处的安排,让爱情元素成为全书内容的有机成分,成为小说在揭示人性闪光点上的重要力量,让战争小说具有了人性的深度。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上册》读后感(三):煮一段历史的魅力
煮一段历史的魅力
——读张生全《宋末大变局》
禾 源
心仓随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增长,会越填越满。不同喜好,不同阅历,每个人的一心两房蓄满了是是非非。但又有多少人能如蚕化桑吐丝,编织成锦,著书立说以飨读者呢?如是看来张生全先生细嚼宋朝末年那些事儿,吞精华化糟泊,耗费五年时间,写下百万字的《宋末大变局》一部大书可谓是智者之壮举。一章章品读足见其心堂豁亮,有燃炷之勇气,春蚕之献的精神。
精神只是一种值得崇尚的标杆,对于一部书而言,能不能吸引读者则在于他书写营造什么样的阅读境界,我读着《宋末大变局》有以下几境让人难以释怀。
用空间变幻立体展示故事情节。一部大书不仅要有一条明晰的线来串,还必须有一个个空间的变幻让主线的行走如水入境,不仅有痕有迹,还因境改变体现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中五十多个场景变化,府第、城池、关隘、荒野、乡村、军营、营账等等,在府第灯笼朦胧灯光里让宋时的生活穿越而来,府第建筑、布置、服饰、饮食起居,同样在小户人家,百姓人家,也一样样再现出来,让历史重活一回。宋末这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既有战争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环境,又有一个个战场的小环境,通过不断地切换,把握好横向与纵向的合理调度,这是既是基本功也是写作技巧。小说中个个场景温馨备置,朝中将士英勇,城池牢靠,朝野民心向善,喜欢安居乐业,本该是一幅祥和气象。用空间气象引发读者思考,大宋的局势为何越走越艰难,这就是小说一个魅力所在。
用谋略体现当局中人物的机智。许多读者都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本就是“三十六计”谋略大全,许多计谋在被引用的活灵活现。谋略,在生活中既寻常又使人感到神秘。古今中外,人们在军事、政治、外交、经济、交际、处事等社会实践活动的许多领域都广泛运用着;但又很神秘,特别战争,人有说这智谋是“软件武器”,他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转败为胜”。正因为如此,谋略与中国古代小说有着不解之缘。没有一部出色的作品会缺失谋略描写,没有一位完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能离开过谋略描写。《宋末大变局》可以说又是这些谋略再一次演绎。同时比起《三国演义》包容量有所拓展,包括内部争权,勾心斗角,《三国演义》智出军师,谋出对敌,而《宋末大变局》增加了为权、为利也设陷挖阱,用心权术,明争暗斗。这些不得不引起引发人们思考着人性的劣根,文化基因中的劣根,这也就是小说的又一个魅力所在。
用场景剧让读者获得审美愉悦。读《宋末大变局》一个章节就是一集的电视剧在播。小说有这么强的画面感也是非常难得。写到雪,不仅是雪花飘飞,还会看到雪境里的人,雪境中的一切。写到关隘,不仅会见到夹深岩高,还会看怪石嶙峋,看到那里守军神态,兵器寒光。当下人的阅读越来越走向感知层面,追求感观刺激,所以有的人说“读图时代”,也有人说是“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心变得浮躁。生活压力大,让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再去思考书中的要义,也很难有兴致去探索哲学的命题。于是作者面对这大社会,不绑脸孔,不端姿态,而用文字描图,用场景绘色,阅读中可感受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的画面感。这就是这部历史小说又一个魅力所在。
《宋末大变局》的魅力,不是在于让人醉,让人狂,让人迷,让人痴,而是在于通过作者的精心疏理,借历史知识搭桥,以文学形式,让人们轻松走到那段历史时期,感受到宋末大背景里让各个角色精气神,感受一个时代的风骨。
2016年9月1日于听月轩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上册》读后感(四):重回故里的自由——《宋末大变局》书评!
提到宋末,有着“宋末三杰”称呼之一的诗人文天祥却不得不让我们再次回想,特别是他在牢房中创作的那首流传千古的慷慨激昂的诗: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本书的作者:张生全,笔名:三叠弓。《今日头条》《读者》的签约作家,他发表在各期刊杂志的小说、散文多达三百万字之多,可见作者的努力和坚持。荣获过:华文最佳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和在场主义散文奖。早期的散文生涯,成就了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如:《屋檐下的望天》《蒙哥大帝》、《超级版图》等出版著作。
说到四川,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我国的国宝大熊猫,其次是火锅和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四川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南宋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四川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各路豪杰使尽浑身解数也想要分一杯羹。
南宋时期的蒙古骑兵的战斗指数是很厉害的,很多人不敢与之匹敌,加之士兵吃的都是蒙古的牛羊肉,斗志昂扬士气大振。当时唯一能对付骑兵的武器就是:火器,火器对付骑兵有两个优势:其一,可以远距离射杀骑兵的猛烈攻势,避免近距离的格斗。其二,发射火器产生的轰鸣声会惊吓战马,使战马四处乱跑,不听士兵的口令。但物极必反,所说蒙古骑兵英勇无畏,可南宋时期的马的质量达不到作战的能力,真正作战的战马也就供不应求。
不仅如此,蒙古骑兵的嗅觉还是嗅到了欧亚两洲的地界,特别是由铁木真率领的蒙古代表团,千里迢迢杀进四川,争夺四川地区的归属权,重庆等地也因此遭殃,长达多年的战争由此激发。
据史料记载,此次战争长达五十年之久,可谓蒙古骑兵来势汹汹,势不可挡,但最终几千蒙古精锐骑兵还是抵不过英法联军的枪炮攻击,以至于全军覆没。
宋末时期一向比较富裕,不管是工商农学会还是政府官员,都不因时下的财力所感到困惑和迷茫。因此统治内部的矛盾没有日后的尖锐,可以专心抵御外敌的侵害。
本书的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故事丰富明了,对话简洁而不失大气,特别是场景分化的恰到好处,犹如置身其中。
民族的节气和抵御外敌的因素在本书《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里尤为强烈,岳飞的“直捣黄龙”更迫使复国的希望迫在眉睫。
读历史我们读的不是故事的精彩与否,而是要学习历史带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历史中的人物的那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品质和精神。
了解国家的兴衰、地区的和平、民族英雄的事迹、忍辱不屈的精神和灵魂,此书值得各位认真品读和探讨!!!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上册》读后感(五):读宋末,品的不只是历史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是我近期拜读的书中内容最为充实的,在恢宏的时代大背景下把故事铺陈开来,对宋末人物风骨、历史时代脉络,朝堂权术争斗、古典军事谋略等把握的准确而深刻。不愧被阿来称赞为“给历史以尊严,给宋末以风骨”。
历史小说的核心在于写人,写人性,写人性的多样和多面。每当一个朝代颠沛流离的时候,总不乏余玠、俞兴、阳枋等一众义士的涌出,在民族大义面前什么都可以抛下。同样涌出的还有像姚因谋这样的毫无是非底线的人,一己私利为上,家仇国恨内忧外患与我何干,但这样的人偏偏青云直上做到了四川制置使。这些历史小说的“标配人物”我们都不再陌生,但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黄睿娘、竹小青两位女性。她们不似梁红玉,穆桂英那样一展武将风范驰骋疆场,没有巾帼不让须眉的万丈豪情,但是作者把她们描写得更像邻家姑娘一样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为恢宏的历史水墨画增添了几份亮丽的色彩。同样姓黄,不禁让人忆起金庸《射雕》中的黄蓉,我对她印象深刻的并不局限在她的美艳与武功,更多的是她集于一身的天地灵气和冰雪聪明的傲人才气。黄睿娘简直是黄蓉的翻版,古灵精怪俏皮可爱却又有胆有识,在上册中重施空城计保重庆,兵不血刃智退扎合数万大军,在下册中巧计离间监国太后脱列哥那和汪直臣、奥都剌合蛮,着实让我对她刮目相看。相比黄睿娘,草莽出身的竹小青虽然没那么聪明,但习武之人的豪爽造就的这个单纯的四川辣妹也让我看好,看此书已接近尾声,但上册中九顶山上小青鞭笞俞兴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与人物相伴的故事中,阳枋六尊玉佛的路线全线贯穿,让我不得不服。这六尊玉佛仿佛是大学士出山的号角,之后为民族大义抛却个人得失,走上了奔走呼号的澎湃之路。他先后用这六尊玉佛扳倒了史嵩之、离间了蒙古人、解了阆州之围、传了嘉定军情……若以《六尊玉佛》为题翻拍成电影,势必留给观影者无限遐想。同样,此宏幅巨制,在历史的岩壁上刻下了人物的立体群像,鲜活动人的感觉一嗔一怒一癫一痴,或挺或曲或悲或喜,无时无刻不让我脱离那种画面感,也期待能拍成电视剧供读者品评。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上册》读后感(六):我想和你谈谈这段历史
蒙古铁骑天下无敌,
谁在四川找到了遏制的大方略,
却为何
如此方略最终无法实施--《宋末大变局》
张生全,笔名三叠弓。《今日头条》签约作家,《读者》签约作家,在场主义骨干作家。在《人民文学》《天涯》《青年文学》等期刊发表小说、散文300余万字。有作品收入最佳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等奖项。
初拿到此书,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来看看。我之前了解过张生全老师。在写历史方面,张生全老师坦言“我有一种发现历史,发现真相的野心”。在历史小说的写作中,他承袭了在场主义写作“去蔽求真”的理念,并认为“历史并不都是具有逻辑性的,太圆润的丝丝入扣的历史写作是可疑的”。
再来谈谈这个王朝。宋朝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动乱的王朝,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朝多名将。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宋末三杰: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主要讲了宋末动荡,主要原因是丢了四川, 南宋官员毫无准备,让蒙古轻易侵入大肆屠掠,不但使四川经济崩溃,连带宋廷财政困难,还让蜀道天险尽失,完全丧失战争主动权,灭宋是蒙古元朝最后一次成功的战争,后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南宋淳祐初年,蒙古铁骑大举进攻四川,四川主帅战死,蒙古兵锋直达夔门。余玠、俞兴等将领临危受命,一代名将开始了救国的英勇举动,四川人民不畏战乱,不畏牺牲,帮助余玠重掌帅印,在蒙古大军的一次次进攻下,余玠率领众将士英勇杀敌。与此同时,一系列阴谋正在随之发生......
再来说说余玠这个人。余玠,字义夫,号樵隐,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人,南宋名将。余玠幼时家贫,在白鹿洞书院和太学上舍读书,因与茶馆老人发生口角,不慎失手推茶翁致死,脱身出逃襄淮,作长短句一首,投入淮东制置使赵葵幕下。赵葵赞其心怀壮志,把他收留在军中任事。不久即以功补进入副尉,又擢升作监主薄。嘉熙年间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淳祐元年,赴援安丰,败蒙古军,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总领,兼夔州路转运使。从淳祐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36战,战果显著。后又率军北攻兴元府,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的蒙古军。余玠像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上册》读后感(七):一部展现中国历史长河中四川宏大气象的好小说
我在读张生全长篇历史小说《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的时候,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蒙古人在发动第三次西征的时候,已经横扫西亚和欧洲,甚至打到非洲了,为什么却突然停止推进了呢?原来在南宋的四川发生了重大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大汗蒙哥被打死了。二是当蒙古打下南宋都城临安,甚至打到崖山后,四川仍然没有被拿下来,最后还是和平谈判才归于一统。这又是为什么?我读了张生全的这部百万字大著作以后,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原来中国历史上的四川,宋末的四川,有一种浩大的坚韧的气象。
这种气象是什么样的呢?我以为,首先这里有强烈的家国意识。书上写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包括余玠、俞兴、阳枋、赵葵、杨文、王坚、元用、小青等等。这些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有强烈的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放弃了小我,放弃了名誉、利益、前途、地位(比如阳枋为救国而当“汉奸”;比如余玠为打造山城体系不怕被陷害而火烧渠江;比如江同庐为救全嘉定百姓而牺牲自己),他们也可以承受大委屈、大苦难(比如余玠等义士一面致力于四川抗蒙,一面承受来自朝廷奸邪自利之徒的污蔑和攻击),但是在他们心中,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始终是最重要的。其次,四川人有一种“袍哥”精神。在和平年代里,这些袍哥们就是一群混混,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却又是极明白的人。就像曾经有部电视剧《傻儿师长》里的范哈儿。《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里也写了许多这样的人,比如山寨义军头目元用、白炼、程刚、小青等。他们占山为王、打家劫舍,但是当外族入侵的时候,他们可以放弃与官军的仇恨,放弃赖以生存的山寨,放弃所有的既得利益和名誉,救国救难。再次,四川人有一种小智慧大情怀。四川人被称为“川耗子”,非常“精明”,精于算计。但是当他们把这种精明用于救国救难上的时候,体现的就是一种大情怀。这一点,在这部书里体现得尤为明显。这部书里写了很多智谋,有许多大勇大智,大方略大腾挪,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智谋总汇。但也有许多小智,甚至是“狡智”。比如杨文为了扳倒庸才指挥官余晦在四川的荒唐方略,故意输掉在紫金城的战争;白炼为了励军而做活道场等等。这种小智大情的事例,在这本书里面比比皆是,充分展示了张生全对四川本土人物的把握能力,也使得他所要表达的四川气象,既具有明确的核心价值,又有丰富多姿的内涵。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上册》读后感(八):宋末的英雄们
蒙古铁骑天下无敌,横扫宋朝大片土地,在国家危难时刻,总有忠义之士挺身而出报忠国家,而且总有各类奸臣处处给他们带来麻烦,导致战局处处不利,那个年代忠义之士真是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的地步。
张生全,笔名三叠弓。《今日头条》签约作家,《读者》签约作家,在场主义骨干作家。在《人民文学》《钟山》《天涯》《青年文学》等期刊发表小说、散文300余万字。有作品收入各种年选及大学教材。获华文最佳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等奖项。出版有散文集《屋檐口下望天》《变形词》《半拍澄澈》,长篇畅销小说《蒙哥大帝》《不倒翁冯道》《超级版图》等。
书中的主角余玠在历史上真真有这号人物,余玠字义夫,号樵隐,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人,南宋名将。嘉熙年间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淳祐元年,赴援安丰,败蒙古军,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总领,兼夔州路转运使。从淳祐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36战,战果显著。后又率军北攻兴元府,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的蒙古军。宝祐元年,宋廷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七月,服毒而卒。余玠死后,宋理宗辍朝,特赠五官。
余玠在书中临危受命冒着大雪带着妻子去四川走马上任,刚到四川却碰到蒙古军队打到成都,在余玠才智过人的计谋才得以击退蒙古军队。,之后在嘉定遇上了奸臣王夔,与其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较量,而王夜叉身边的姚因谋是个诡计多端的捉摸不透之人,你实在无法判定这个人的善恶,余玠招纳贤才,注重别人眼中不注意的事物,,并在山上打造城市,防止蒙古人在抢粮食,余玠的种种行为证明他实乃一位智勇双全的一位了不得的人物,可惜还是被奸臣给盯上,真是让人感到愤慨。
书中忠义之士让人触动,保家爱国的精神在他们的血液流淌着,个个都是好男儿,大英雄,面对 蒙古铁骑不畏生死大无畏的精神让我感到敬佩。在国家危难之处他们挺身而出,无论多么困难,也要勇敢的去斗争,去捍卫国土。英雄总能让人铭记,奸臣们总被人谩骂
本书有些文字虽然夸张,但节奏感很强,能让人一直想读下去停不下的感觉,一本很好的历史小说就该这样。给作者们带来愉快轻松的阅读。否则枯燥无味让人看不下去。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上册》读后感(九):宋末变局下的川人精神
四川,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鱼米之乡的美称。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理价值,常常成为兵家用兵之地。特别是在抵御外族入侵之时,四川都成了汉民族的大后方,是抵抗外族入侵最顽强的和堡垒。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风土人情,独特的历史氛围赋予了四川人鲜明的历史个性。有资料显示,在抗日战争中四川承担了全国30%的财政税收和40%的抗战兵力,李宗仁将军曾评价道:“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川军不但扛起了近代中国抗日战争的大旗,还成为了宋朝末年抵御外族入侵的坚强堡垒。面对不可一世、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金国、西夏甚至欧洲各国纷纷败倒在铁蹄之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然而,朝廷的腐败、异族的强悍、人心的涣散,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稻草。风雨飘摇的年代,面对异族入侵,川人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血性胆气,担负起了拱卫南宋的重任,写下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
著名作家张生全撰写的《宋末大变局》,正是以这段历史史事为大背景,以余玠、俞兴、阳枋等人抗蒙经历为主线,生动描绘了内忧外患之下,南宋王朝政治斗争、民众的同仇敌忾以及异族入侵、军民抗战的惨烈,讴歌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族入侵时所展现的铮铮铁骨,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族入侵时的勇、国人互相支持的信和家国天下的义。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还原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张生全先生的笔触细腻,描写细腻,故事架构宏大多变,刻画人物个性鲜明,既有历史写实,又有艺术刻画,娓娓读来,生动有趣。时穷节乃见,特别是对历史条件下各阶层人物的描写,从朝廷官员到土匪山贼,从理学大师到乡绅百姓,都在保家卫国、救亡图存,展现了中华民族抵抗异族入侵的众志成城之心和慷慨赴义之志。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上册》读后感(十):展现民族气节 弘扬民族精神 ——读《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展现民族气节 弘扬民族精神
——读《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胡忠伟
近日,张生全的历史小说《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在专家及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响。陕西、四川两省作协主席、同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著名作家贾平凹和阿来,都对该书高度评价,倾情推荐。同时该书在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图书榜上高居前列,获得读者极大青睐。
该书以宋末战争及宋蒙两朝政治变局为题材,真实地再现了宋末深刻广阔的社会变革,生动地刻画了宋蒙两个朝廷复杂诡谲的权力斗争,精彩地描绘了两国跌宕起伏的战争画卷,立体地展现了宋末人物挺立的抗争精神和强健的民族气节。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这本书没有写到赫赫有名的江万载,也没有写到家喻户晓的文天祥,反而因为描写了一群普通人、底层人的坚持和气节,使得它对宋末风骨和民族气节的呈现丝毫没有减弱,让读者不得不信服,宋末的这种风骨,不只是体现在一两个特别的人身上,而是整个宋末人的一种集体精神品质。《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就是这样一部描写四川气节和精神的书。著名作家阿来指出,本书“给历史以尊严,给宋末以风骨,给四川以气象”。
在冷兵器时代,四川一直都是独立政权的要地,是维护中央政权最坚定的一个地方。当中华民族遭受异族侵略的时候,四川又往往是奋起反抗最坚决的一个地方。本书描写的宋末时四川对蒙元坚决的阻击和抵抗,就是四川特有的精神,也是四川特有的气节。
在宋末的时候,四川一直是抗蒙的主战场。一开始,四川利用盆地边缘的“三关五州”抵挡侵略,但这“三关五州”很快被蒙古打得千疮百孔,形同虚设,蒙古人四川境内反复抢掠烧杀,四川竟毫无还手之力。但是,自从名将余玠临危受命,到四川指挥抗蒙以来,他用独特的智慧,广纳贤才,把四川的城防搬到山上,建立了有名的“山城抗蒙体系”, 找到了山城抗蒙的大方略。这是一种全新的战略思想,这种思想让四川找到了对付蒙古铁骑的办法,不但让蒙军从此在四川束手无策,使四川的宋蒙战气象一新,让南宋一度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最后还打死了蒙古的大汗蒙哥。这,就是四川的一个气象。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拯救危难、取得不世奇功的人,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而是被百般陷害、猜忌,最后还不明不白地死去。在南宋死亡的阴影上开出一片绚烂的花海。
为什么这种有利局面却又昙花一现?一方面,蒙宋两国的形势不可逆转,并不因为四川有了起色,就能阻止蒙古人全面灭亡南宋的统一行动。另一方面,蒙宋两朝的变局走向,尤其是南宋朝廷沉疴日久,朝臣的争权夺利、宋朝限制武将的传统,中央政府自古以来对四川的防范心态等等,都注定了余玠等义士在四川必遭重重阻碍,最终是宿命的失败。
不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在于,《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的作者,并没有给这种宿命以灰心和哀叹,小说浓墨重彩地写到了四川义士们在身处绝境时的奋争,在黑暗中的呐喊,在艰难处的努力,在山崩前的撑持。虽是绝境,但并让我们感到绝望,因为我们看到了一种坚持的勇气,一种积极的态度,一种不屈的气节,一种挺立的精神。这种气节和精神,又使得四川有了另一种大格局大气象。
四川的这种大气象,是宋末最真实的民族画像,最美丽的时代风景。这样的风景,在宋末的时候,比比皆是。江氏“三古”的壮烈殉国,崖山十万人的惨烈蹈海,状元宰相文天祥的宁死不屈……这是宋末区别于其它朝代末年的最典型的特征。而余玠在四川十年里带领一众义士的抗蒙斗争,又是这道风景中最集中最深刻的群体性展示,再加上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段,出神入化的铺排描写,典型生动的人物刻画,因此使得这部小说又有了一种迷人的气息。在四川具有大气象的同时,也同时使得这部小说有了足够让人称道的格局和气象。
而这,正是作者想藉此告诉我们的,正是因为有精神,有气节,历史才具有厚度,人生才具有价值。也正如贾平凹在评价此书时所说的,作者在展示历史真实的同时,让历史指向了今天,指向了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