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大变局.中册》是一本由张生全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从来都只会记得流芳百世的名人,比如岳飞;或者遗臭万年的奸臣,比如秦桧。但是张生全的长篇历史小说《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却没有去写历史伟人的一腔正气,也没有写奸臣的大奸大恶,而是着眼于南宋末年四川宋蒙交战史上的不是太有名的边关将士、民间英雄、文人志士,刻画出一部浩荡忠烈的群英谱。
开篇,余玠等人出场。阴风怒号,漫天大雪,山川大地一片白茫茫。这是奇诡多变的暗黑环境,这是困难重重的抗蒙之路。余玠临危受命四川置制使,挽救被强蒙攻打的残败四川。他铲锄贪官王夔,广纳贤才,实施山城抗蒙大方略,使得抗蒙一度取得主动权。然而,皇帝昏庸、玩弄权术,姚因谋、谢方叔等大臣只求私欲,弃民族大业于不顾,百般陷害这位抗蒙统帅。余玠在大雪中来到四川,他离开时,前方也只剩下印有马蹄上的茫茫雪野。接着,那些马蹄也被满天飘舞的大雪填满……
再说嘉定知府俞兴,他有着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判断力,意志坚定,百折不挠。他在抗蒙过程中,历经千难万险,一直努力坚持,永不放弃。他是风骨的旗帜,是一种最纯粹的理想。他不是个体的英雄,他寻求群体,按余玠的方略,联合义军、百姓,依山制骑,在嘉定抗蒙中,体现出了顽强不屈的斗志。然而,他最终也和余玠一样,饱受陷害,兵权被解,空有一腔报国热情而只能看着蒙古铁骑横行四掠。
还有理学家阳枋,为抗蒙先入朝巴结奸人史蒿之,后又“叛逃”到蒙古汗庭为中书令,所作所为遭志士唾弃,也只是默默承受,从不辩言。他帮助余玠重掌四川帅印,又帮助宋军收复失地兴元府。如果余玠等人是在光明处轰轰烈烈地冲杀,那么阳枋就是在没有光的地方独自战斗。他的曲折他的忍辱,他的谋略都只为民族大义,救国救民。他舍弃一切、委屈求全,无不体现了大儒之风。最终,孤独地来,寂寞地去。
这部《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除了描绘出一幅壮美的英雄群像外,其艺术手法上,最值得称道的,是对“佛”,对抗蒙义士身上“佛性”的深挖壮写。
全书多处写到佛,由一尊稀世珍宝田黄玉佛引发的血案开始,引出嘉定贪官恶霸王夔书房的大小玉佛、九顶山前的凌云大佛、九顶山地道里的石刻佛雕。然后又由理学家阳枋带着六尊玉佛,穿插勾连抗蒙救难的各个场景,各种情感,抖出一个个令人叫绝的包袱。每一尊玉佛,都在救国救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掀起了小说情节一波接一波的高潮。小说最后,山上的和尚智生大师面对敌人的屠刀,敲钟念佛,助威将士抗蒙杀敌,虽然最终全山军民壮烈殉国,但佛的精神,佛的声音,在书的结尾,凝结成一曲感天动地的浩荡悲歌。
更让人惊喜的是,作者不仅仅写了佛门中人,写了石雕玉佛,他还让他笔下的人物也充满佛性。“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在整个抗蒙过程中,阳枋便以这种方式,默默地隐忍地反抗,直至最终被蒙哥和忽必烈识破身份从容就义,他那“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舍生取义的精神,不正暗合了佛中的地藏王菩萨吗?而恰恰是阳枋在牺牲前,把一尊地藏王菩萨的玉佛作为一个情报,交到俞兴手里拯救嘉定。很显然,这样的设计,作者是在努力地向我们暗示着什么的。
还有余玠、俞兴等义士,他们高扬顽强不屈的精神旗帜,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于绝境中化解矛盾。佛曰:“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也许余玠、俞兴等人一开始就明白,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望。一个横扫欧亚的铁骑王国,以当时的情形,就算遭遇变权,对付偏安江南的南宋,也是大石击卵,轻而易举。但是,并不因为注定失败,余玠、俞兴等义士便放弃努力。努力并不是现世的想法,而是未来的理想,他们是在为未来而战斗。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很显然是把作为未来佛的弥勒佛的精神灌注在余玠、俞兴等义士身上的。而当我们知道,著名的凌云大佛。其实就是弥勒佛的雕像的时候,我们就大致能够明白作者笔下蕴藏的深刻寓意了。
为了衬托余玠、俞兴、阳枋等人身上的佛性,作者还设置了姚因谋这样一个人物。姚因谋是一个无是非底线的利己主义阴谋家,他所作所为,只为了一个目的——权利。为了权利不择手段,他借余玠杀了王夔,又借俞兴抓了元用,勾搭余晦,行贿谢方叔,其后还杀害吴华,烧掉粮草,甚至最后解除俞兴兵权,陷义军和宋军于死地,种种行径令人怒目。一块腐肉,最活跃的就是见缝之蛆,一个腐烂的朝廷,正是这种人活得有滋有味的温床。利己主义阴谋家的姚因谋,最后竟然从一个通判,连升三级,成为整个四川战区的封疆大吏。而吊诡的是,促成姚因谋快速升迁的,竟然是一开始就惹发血案,又贯穿全书的那一尊带血的绝世田黄玉佛!
如果说,物质的佛、佛门中人、抗蒙义士身上的佛性,从各个侧面全方位立体地诠释了书中所要表达的佛的精神外,一尊带血的绝世珍宝田黄玉佛在一个阴谋家的升迁中发挥的作用,让我们对宋末这个乱世,对中国的文化,对人性的丰富与幽曲,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显示了作者很高的艺术水准,以及对时代对历史准确而深刻的把握能力。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二):重回故里的自由——《宋末大变局》书评!
提到宋末,有着“宋末三杰”称呼之一的诗人文天祥却不得不让我们再次回想,特别是他在牢房中创作的那首流传千古的慷慨激昂的诗: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本书的作者:张生全,笔名:三叠弓。《今日头条》《读者》的签约作家,他发表在各期刊杂志的小说、散文多达三百万字之多,可见作者的努力和坚持。荣获过:华文最佳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和在场主义散文奖。早期的散文生涯,成就了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如:《屋檐下的望天》《蒙哥大帝》、《超级版图》等出版著作。
说到四川,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我国的国宝大熊猫,其次是火锅和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四川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南宋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四川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各路豪杰使尽浑身解数也想要分一杯羹。
南宋时期的蒙古骑兵的战斗指数是很厉害的,很多人不敢与之匹敌,加之士兵吃的都是蒙古的牛羊肉,斗志昂扬士气大振。当时唯一能对付骑兵的武器就是:火器,火器对付骑兵有两个优势:其一,可以远距离射杀骑兵的猛烈攻势,避免近距离的格斗。其二,发射火器产生的轰鸣声会惊吓战马,使战马四处乱跑,不听士兵的口令。但物极必反,所说蒙古骑兵英勇无畏,可南宋时期的马的质量达不到作战的能力,真正作战的战马也就供不应求。
不仅如此,蒙古骑兵的嗅觉还是嗅到了欧亚两洲的地界,特别是由铁木真率领的蒙古代表团,千里迢迢杀进四川,争夺四川地区的归属权,重庆等地也因此遭殃,长达多年的战争由此激发。
据史料记载,此次战争长达五十年之久,可谓蒙古骑兵来势汹汹,势不可挡,但最终几千蒙古精锐骑兵还是抵不过英法联军的枪炮攻击,以至于全军覆没。
宋末时期一向比较富裕,不管是工商农学会还是政府官员,都不因时下的财力所感到困惑和迷茫。因此统治内部的矛盾没有日后的尖锐,可以专心抵御外敌的侵害。
本书的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故事丰富明了,对话简洁而不失大气,特别是场景分化的恰到好处,犹如置身其中。
民族的节气和抵御外敌的因素在本书《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里尤为强烈,岳飞的“直捣黄龙”更迫使复国的希望迫在眉睫。
读历史我们读的不是故事的精彩与否,而是要学习历史带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历史中的人物的那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品质和精神。
了解国家的兴衰、地区的和平、民族英雄的事迹、忍辱不屈的精神和灵魂,此书值得各位认真品读和探讨!!!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三):《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中的读书&为将之道
对每一个打小就爱读历史的人来说,有一个问题,始终应是逃不开的:
为什么要读历史?又为什么那么多人爱读历史呢?难道只是因为历史中那些有血有肉,值得我们去爱去恨的故事吗?
当然,这样的故事固然吸引人,但越读到后面,越是觉得其实阅读历史不该止于此。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此话妙极~换言之,读历史,就是在读当代,读自己。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精力和条件有限,不可能把人生的种种可能性都经历,但人生的偶然性又随时都准备发生,为之奈何?只有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方能立身。读历史是如此,那么,如果读的是在尊重历史前提下写的小说呢?同样如此。只是,阅读时候方法,可再讲究些。于此,经古籍验证苏轼之“八面受敌”精读法,或可借鉴。
所谓“八面受敌”精读法,苏轼在《寓简》卷八中作了详细介绍:“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读之。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读,但得 其所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换言之,如果阅读一本书,特别是阅读一本经典书籍,当其包含着多方面丰富的内容,读者便可以从不同的需要或不同的角度反复研读,以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样步步深入,就能读懂整本书籍,书就读“厚”了。
苏轼运用“八面受敌”精读法的一个范例,便是其读《汉书》。在谈到他读《汉书》经验时,苏轼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
苏轼读《汉书》,每读一遍都有明确的目的。读第一遍,他从中学习治世之道;读第二遍,学用兵方法;读第三遍,去研究人物和官制等等。这样读了几遍之后,他对《汉书》各方面的内容便熟悉了,精通了。这种读书法,目的明确,效果显著,能从各方面吸收营养,因此对后世影响很大,不少人称赞它是“读书的绝妙方法”。毛主席就曾赞扬说:“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当然,《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也不会例外。
这是一本在尊重大宋历史前提下写成的小说,卷帙浩繁。三卷加起来,近百万字。内有历史故事,也有家国离愁,很适合使用“八面受敌”精读法。翻开阅读后数十页,作者也不难让人迅速将焦点锁定在了一处——主人公余玠的为将之道。
余玠这个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宋史》对他的评价也很高:“玠之治蜀也,任都统张实治军旅,安抚王惟忠治财赋,监簿朱文炳接宾客,皆有常度。至于修学养士,轻徭以宽民力,薄征以通商贾。蜀既富实,乃罢京湖之饷;边关无警,又撤东南之戍。自宝庆以来,蜀阃未有能及之者。”
那么,他是怎样做到的呢?答案就在他的为将之道。于此,在《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中,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做了描述。
孙子在《孙子兵法·计篇》说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就是说,作为将帅需要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惜人才、勇敢果断、严明军纪”的五方面的素质。余玠,刚好五点都符合,尤其“足智多谋、爱惜人才、勇敢果断”方面,甚是出众。
足智多谋自是不用多说,从淳祐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36战,战果显著。后又率军北攻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如若不是足智多谋,又怎能节节胜利?
至于爱惜人才,在其刚到四川地界时的求贤若渴表现中可见一斑:他可以八抬大轿请烂滚龙“刘邦”进府,也可以满足有真才实学却要多番试探他的冉琎无数个“无理要求”,王惟忠的不辞而别,更是让其痛苦不已。你可以说这是小说,是艺术加工,却不能否认现实生活中如是这般灵活运用赏罚的领导不是将才。
用余玠的话来说,“只有你们都留下来了,抗蒙大业才能坚持下去”。“保护好你们,就是保护整个四川的抗蒙大业,你们的言行事关重大”。这一点,甚至在他被谗言陷害丢官,临走时候也没有变:“你们不但要尊重余晦大人,而且还要想办法用你们的想法去影响他,让他接受并继续实施咱们既定的抗蒙方略。这才是咱们至关重要的大任务!”
勇敢果断,这个词条前或许还应该加个条件——沉着冷静。书中对余玠的描写,大致如此:“这一日,余玠正在帐中看书,张武闯进来,焦急地说道:“大帅,这样兜圈子的办法恐怕不行啊!虽然咱们延缓了蒙古人对城里的进攻,但咱们的损失也不小啊!蒙古人的骑兵比咱们跑得快,成都平原又一览无遗,咱们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大帅,下一步咱们该怎么办啊?” 余玠目光并没有离开书本,只静静说道:“张武,别着急,再等等。”甚至任敌军如何辱骂都可以,只待时机一成熟,立即执行作战计划,蒙古军队面对如此余玠,也只有苦水连连的份了。
当然,无论小说还是历史事实本身,余玠的结果都不好,但这主要问题在于时局及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网之作用。与余玠本身的能力并无太大关系。其为将,还是很值得学习的。也许今天行军打仗离着我们很远了,但其的为将之道在今天仍可以转为领导力的参考学习方法一种,让人受益。
以上,《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中的读书&为将之道小议,实为本书中文字不起眼的财富冰山一角,若想挖掘更多,或可用“八面受敌”精读法一试。本书也确实值得用此方法一试,毕竟,每一个阅读上的小收获,都是在夯实自己的软实力。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四):宋末变局下的川人精神
四川,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鱼米之乡的美称。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理价值,常常成为兵家用兵之地。特别是在抵御外族入侵之时,四川都成了汉民族的大后方,是抵抗外族入侵最顽强的和堡垒。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风土人情,独特的历史氛围赋予了四川人鲜明的历史个性。有资料显示,在抗日战争中四川承担了全国30%的财政税收和40%的抗战兵力,李宗仁将军曾评价道:“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川军不但扛起了近代中国抗日战争的大旗,还成为了宋朝末年抵御外族入侵的坚强堡垒。面对不可一世、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金国、西夏甚至欧洲各国纷纷败倒在铁蹄之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然而,朝廷的腐败、异族的强悍、人心的涣散,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稻草。风雨飘摇的年代,面对异族入侵,川人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血性胆气,担负起了拱卫南宋的重任,写下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
著名作家张生全撰写的《宋末大变局》,正是以这段历史史事为大背景,以余玠、俞兴、阳枋等人抗蒙经历为主线,生动描绘了内忧外患之下,南宋王朝政治斗争、民众的同仇敌忾以及异族入侵、军民抗战的惨烈,讴歌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族入侵时所展现的铮铮铁骨,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族入侵时的勇、国人互相支持的信和家国天下的义。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还原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张生全先生的笔触细腻,描写细腻,故事架构宏大多变,刻画人物个性鲜明,既有历史写实,又有艺术刻画,娓娓读来,生动有趣。时穷节乃见,特别是对历史条件下各阶层人物的描写,从朝廷官员到土匪山贼,从理学大师到乡绅百姓,都在保家卫国、救亡图存,展现了中华民族抵抗异族入侵的众志成城之心和慷慨赴义之志。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五):盾与矛的砥砺,血与火的洗礼 ——读张生全长篇小说《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作者:沈荣均
著名历史文学作家张生全历经五年打造的《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已经登录各大图书店商,正在热销中。本书讲述的是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并未引起重视的一段历史:四川抗蒙。作为一个与作家有着共同爱好的读者,长达半个世纪的四川抗蒙战争史,至少有两点可以抓住我的兴趣:一是农耕文化如何对抗游牧文化,二是在冷兵器时代是盾厉害还是矛厉害。
四川抗蒙前后跨度52年,比整个南宋抗蒙还多出一年,也就是说南宋政权灭了,四川人民仍未投降。如何用一部电视剧风格的历史小说来演绎这么长的时间尺度,我估计是个难度系数很高的动作。不过,张生全在历史文学圈内,就喜欢操习难度。他的《蒙哥大帝》以汉族书生眼光考察蒙古贵族风情;他的《不倒翁冯道》涉猎的是宫廷斗争和争议人物;这次的《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研究的是人与战争的问题。
关于宋蒙战争,史学界一直存有争议:这场战争的主流究竟是蒙古民族毅然改写历史的强力征战,还是南宋人不甘被改写的抵抗之战?
作为蜀人的张生全,是从宋人的角度来演绎这场战争的。这是有难度的。我们知道,宋人的抵抗并没有改变历史的进程,只是从时间上把被改写的悲剧拉长了。如何处理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悲剧进程,作家巧妙地截取了时间和空间的典型节点,以此来辐射整个抗蒙战争。所取的时间段,大约是四川抗蒙战局中的从僵持到欲反转的阶段,也就是南宋理宗时期四川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治蜀十年(淳祐二年即1242年至淳祐十二年即1252年)。这段历史在元人所著的《宋史》中,并无多少记载,相比之下,之前和之后的蒙古两次大规模侵蜀更加惊心动魄。没有了所谓史实的约束,作家的想象力有了更多可以腾挪的空间。
于是,我们在这部小说里,看到了很多被淹没的精彩细节,看到了一代蜀人在半个世纪的抗蒙壮举,被压缩在一个文学的十年,即一部电视剧的三十个日夜或者一个暗流涌动冬天的影像长度。
于是,小说从一场雪开始,到另一场雪结束。中间还有许多的雪意和黑夜。显然,这是为了营造一场注定失败又必须得面对的战争的审美需要。这便是所谓的悲剧时代,诞生喜剧的历史精彩。
余玠治蜀十年是精彩的。作为过渡期,余玠的山城抗蒙防御体系有效地阻止了蒙古人快速解决南宋战事的进程。可惜,这段历史被忽略了。历史学家忽略余玠治蜀十年,有文化的差异,也有个人的好恶,当然也有南宋当权者的漠视。为了重新擦亮这段历史,作家选取了一个大书生,朱熹的弟子,号称“大阳”的重庆合州人阳枋,让他成为作家讲述那段历史的见证人。阳枋几乎见证了四川抗蒙全过程,这在他的诗文和笔记里都有记载。余玠入蜀十年,他应余玠邀请,参与蜀中事务。作为南宋士大夫的代表,阳枋在小说中的出现,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让作家在七百多年后所讲述的历史有了可以信耐的风骨和温度。阳枋在宋营和蒙营的经历,与金庸的宋代题材小说相比,阳枋就是王重阳,就是全真七子,就是郭靖。他们以各种高冷挺拔的姿势以及隐忍不屈诠释着英雄的本色,他们崇尚以大智慧去解决历史演变过程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错综复杂的命题。或者说,张生全在本书中所诠释的南宋书生风骨与金庸的个人英雄主义,本质上仍然是一脉相承的。
与金庸典型私密的个人英雄情结所不同的,是张生全《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更擅长雕刻群像。如正面的就有余玠、俞兴、阳枋、元用、白炼、小青、程刚等等。还有比较复杂的如姚因谋、谢方叔、史嵩之等等。这些人物中,有的有原型,有的为虚构,更多的是介于原型和虚构之间,比如余玠和俞兴。余玠在历史人物基础上,增添了同时期另一重要军事家孟珙的影子。作家在刻画余玠治蜀策略时,大量地记录了他作为南宋书生的政治胸怀、政治智慧,也移植了孟珙的军事胆识和军事谋略,所做人物移植大大丰富了余玠个体的血肉。
特别要提到的是俞兴。嘉定保卫战军事主官俞兴,是一个作家非常看重又特别用力的形象,在他的身上综合了钓鱼城保卫战王坚,以及后期四川统帅张钰的气质。钓鱼城保卫战及四川后期抗蒙,在整个宋蒙交战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王坚、张珏又是主宰这些战役的灵魂人物,很可惜《宋史》并没有给这两个南宋将领予足够的重视。这是作家认为的历史遗憾。好在还有历史文学,有《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这样的历史小说。历史文学的存在意义,有一点就是弥补后人的情感遗憾。于是,两者合二为一,再加上真实的嘉定保卫战将领俞兴,就有了小说中的俞兴:作为政治家,懂得如何打赢一场人民战争;作为军事家,他更善于打持久战、防御战和游击战,如地道战、心理战、麻雀战、夜袭战……按张生全本人说法,嘉定九顶山保卫战,就是中国二十世纪中早期以太行山为中轴的游击战场的南宋版本。张生全通过塑造七百年前这场战争的那些亦军亦民,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无疑是想再次告诉我们:任何历史都是人民书写的,都是进行史;任何历史也都是后人写的,都是当代史。《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就是南宋四川军民的进行史,也是历史作家张生全的当代史。当我们在欣赏完这幅恢宏画卷之后,收获了满满的荡气回肠,也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
然而,与一些以讲述战争故事为目的的历史小说不同,《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并不以人物性格来决定历史的进程,而以人物担任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来演绎故事的起伏。这跟《水浒》《李自成》和金庸的英雄小说都不太一样。战争的走向早已注定,历史已然定格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更关注那些被淹没掉的无数细节。张生全所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它们打捞起来,重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形象可观感,让内心可触摸,让智慧可拿捏。说白了,他是把它当成一部战争智慧小说来弄的。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看点:比如蒙古朝廷贵族的格局和南宋朝廷的斗争,不断决定着战争的取向。又如,兵临城下,攻防双方从军事角度所展开的一系列谋略,直接推动了战役的进程。不管是正面的军事智慧也好,负面的阴谋诡计也好,他都出自于战争的主体——人,他们个人和集体智谋极大地吸引了我们对于中国传统军事文化——“兵法”的浓厚兴趣。所以,我们每每谈到东周列国,就离不开孙吴、孙膑、庞涓、白起、吴起、苏秦、张仪、吕不韦、蔺相如;谈到三国,离不开诸葛亮、周瑜、曹操、郭嘉、袁绍、吕布和刘关张一样。
最后回头来看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农耕文化如何对抗游牧文化,冷兵器时代是盾厉害还是矛厉害。第一个问题,张生全说,辩证地看,农耕文化定比游牧文化先进,当它们二者同时面临战争的选择时,代表游牧文化的蒙古人选择了用战争本身解决战争的问题,代表农耕文化的宋人选择了用文化去最大限度抵消战争对历史的破坏力。孰高孰下,读者心中自有一杆秤。第二个问题,我就不多说了。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争论了几千年,而且还要不断争论下去。矛所以锋利,因为盾不够坚固。要让自己不被消灭,必须得比敌人更强大。小说中的那些故事,正在为你推演盾与矛针锋相对,互相倾轧又互相砥砺的演义。建议大家自己去读读。如果你是一个军事迷,我相信你在阅读中定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如果你和我一样讨厌战争,但血与火的洗礼一定会震撼你的心灵,谋略故事本身折射的智慧火花也一定不会辜负你美好的阅读时光。
(《宋末大变局 · 四川风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
(沈荣均,笔名雨余天,新锐作家、评论家、宋史及古陶瓷研究专家,在场主义成员。有散文及文化专著《倾城的土著》等四部。获孙犁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四川散文奖等。)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六):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超级IP的诞生
宋末这本书真的是可以和《芈月传》相媲美的超级IP。通俗来说,IP就是知识产权,现在的IP基本上就是一个作家写出一部作品,然后再有导演找编剧将其改成影漫游,网大网剧之类的,基本就是这么一个套路。知道了什么是IP,咱们再来说说一个超级IP,要有什么?我认为IP的根本要有好的故事和角色。
《宋末大变局》的历史背景,发生在宋末。一提宋末,可能大家都熟悉,什么靖康之耻,岳飞呀,宋末三杰之类的,这些历史和英雄人物,他们可歌可泣的壮举,已经被中华民族歌颂近千年,这些故事和这些英雄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如果再有一些作者写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好意思,故事是好故事,人物也是大英雄,但是可能许多读者要比作者还要了解他们。而张全生,确实选择了,宋末的一个地区——四川。在中原全部沦陷之后,天府之国因为地理优势,还在苦苦坚持抗蒙。四川军民以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代价,抵抗蒙军50余年,使我大宋延续了50余年。其中四川军民的坚持,中华民族的风骨,再次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这段历史,又不为人熟知,所以这个故事,绝对是好故事。
再说我们的人物。当时的蒙古族统治者是忽必烈还有蒙哥大帝,这两位蒙古战神打下了16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比之下,一个小小的四川,却让蒙哥大帝道消身死。北方少数民族在军事上空前强势,南方汉民族在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成果的同时,军事上却节节败退,进入了一个式微期。但在名将余玠等人入主四川后,四川在军事上的异军突起,差点让这一变局实现了反转。在人物刻画上,无论是大英雄余玠、俞兴等机智勇猛,还是权奸史嵩之的贪婪狡诈,又或是蒙哥的诡计多端,将任务性格描绘的淋漓尽致。
作者在这本书中的战争描写,可谓是既场面宏大,又细致入微,作者在《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书中,将很多军事智谋藏在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里面,藏在扣人心弦的小故事之中,需要我们读者自己慢慢去感悟。而且作者对古代的军事智谋不仅能够融会贯通,而且还能翻新出奇,令人称奇。如书中曾谈到二次空城计,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众所周知,历史类的小说是最好看,但是最难写的。就像当下热播的由小说改编为正剧的《大秦帝国》有人褒奖有人骂。写的太正,符合历史,有可能会显得死板,读起来像是嚼蜡,食之无味。杜撰的东西多一些,有可能跑偏,太过扯淡。
作者敢于以蒙宋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以四川这一点入手写这部小说,足以看出作者在下笔之前,做足了功课。据了解,张全生在写这本书前,翻阅了《宋史》、《蒙古秘史》、《多桑蒙古史》等一系列史料,并且,还去了书中涉及的合州钓鱼城(今合川)、九鼎城(今乐山)、云顶山(今成都金堂)等地做详细考察。历时五年之久,足见功夫之身。
提起蒙汉战争,就难免触及民族问题,毕竟现在五十六族为一家。但如果不触及,有违背客观历史,张全生很巧妙的在两者之间把握了平衡。作者对那些在艰难困苦中反抗侵略和残杀,寻求民族独立和自由的义士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和不遗余力的讴歌,同时也对包括忽必烈、蒙哥在内的有远大眼光的蒙古王室的统一行动,给予了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使本书实现了历史的丰富、准确与真实。
不得不说,这部历时五年的小说,确实是一本佳作。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七):怎样的历史写作才是给历史以尊严
贾平凹说,《宋末大变局 • 四川风云》让冷的铁有了温度,让乱的世有了秩序。阿来说,《宋末大变局 • 四川风云》给历史以尊严,给宋末以风骨,给四川以气象。两位作家在评价这本书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指出,这本书在清理和把握历史的同时,清晰准确地指向了今天,指向了当下。
那么,《宋末大变局 • 四川风云》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为什么能获得当下文坛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如此高的评价?或者说,作为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惊喜和启迪?
宋末是中国中古的转折点,是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汉民族在长期对峙后的一次总爆发。而且是北方游牧民族第一次在军事上全面战胜汉民族,并建立统治朝廷的一段时期。这个转折的成因,有蒙古人异军突起,横扫世界的大气候,有蒙古人和汉人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严重对立的大背景,但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则是蒙宋两朝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所表现出来的迥然不同的变革方式和把握能力。
《宋末大变局 • 四川风云》选择的正是中国历史这一关键节点上的关键十年,也就是宋末名将余玠入主经略四川到最后离奇去世的十年。
有人可能不太了解,四川只是一个局域,十年只是一个小断面,为什么竟说这是关键节点上的关键十年呢?
蒙古和南宋从开打到战争结束,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在余玠入主四川之前,两国的战争就早已开始了,而且是蒙古发动的对南宋的全面战争。不过,随着战争的推进,蒙古的攻击策略从两淮、荆湖、四川三线进攻转变为对四川一线的重点突破。这个策略的改变,是随着蒙古国内的权力中心从窝阔台系转移到拖雷系而逐渐形成的。余玠入主四川的十年,恰好是蒙古处在权利转移中,无暇大规模南侵的十年。余玠等四川抗蒙义士正是充分利用这个空挡,在四川全面打造出了强大的山城防御体系,对蒙古的大规模侵略做出了有力的回应。
余玠等人的策略非常成功,不仅找到了抑制蒙古铁骑强悍战斗力的方法,而且还让南宋从整体的军事防御,变成军事进攻。一度延续了南宋人念念不忘的“北伐梦”,收复了被蒙古占去的兴元等部分领土。然而,这样的好势头却只是昙花一现。南宋不是在战场上被蒙古打败,而是由于宋廷内部的倾轧内耗等各种原因,余玠离奇去世,四川义士的抗蒙努力也付诸东流。军事上的反转,最终功亏一篑,从此南宋与蒙古的对抗转变为被迫防御,被动挨打,最终灭亡。
《宋末大变局 • 四川风云》这部长篇小说,便很好地寻到了这样一个历史断面。作者张生全下刀非常快,切得非常齐整。这使得他的写作有一副冷静而客观的面孔,呈现出一种毫不留情的具体和真实。这种真实看起来是静悄悄的,其实却是一个沉默的惊雷,在尺幅水墨里便能掀起惊涛骇浪,在弹丸方寸地又有宏大惊艳的格局。
这样的表达方式更是猝不及防和容易让人陷落的,它以冰消雪解的方式,突然就把残山剩水而又绚丽华盛的宋末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些原本掩埋在尘埃里的人物,都鲜活起来,扬起了生动的脸。那些复杂诡谲的历史事件,都以一个清晰准确的身形,呈现出它的质地、气度和精神品质。那些缠绕不清的历史乱麻,则在书的字里行间里,顺着一条清晰的脉胳,电光石火地指向今天,延续到今天。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历史规律是不可改变的,蒙元代替南宋是历史的必然,并不因为南宋在四川一些局部的胜利,就能扭转南宋的整个颓势。然而,《宋末大变局 • 四川风云》却给历史规律提出了另一种可能。作者虽然并没有对历史做任何可能的假设,虽然仍然还是把历史规律血淋淋地向我们撕开。但是,读完全书后,我们却并感到不绝望。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暗哑中的呐喊,展示了绝境处的抗争,展示了面对死亡的时候,脸上的最有尊严的微笑。这就使得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有了特别的意义。正如阿来说的,让宋末有了风骨。
(《宋末大变局 • 四川风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八):一场用文字演绎的电视剧
张生全的笔名是三叠弓,《今日头条》签约作家,《读者》签约作家,出版过许多散文集和长篇小说。这个作家我确实是头一次听说,一开始我只是通过朋友说精彩程度堪比《明朝那些事儿》,作为历史谜的我来说,就像亲身体验一下。果不其然,这个作品打消了我全部的怀疑,名副其实的一部神作。
首先张老师的写作手法不同于之前的历史题材小说,包括与《明朝那些事儿》也大不相同。这本书在看的过程中,脑海里不断浮现种种画面,真的就和看电视剧一样,那些宏伟的场面仿佛向千军万马踏遍沙场般回响在脑海中,让人流连忘返。
对于不是很了解宋史的我来说,刚开始看还以为是纯属瞎编的历史小说,因为这里面的人物性格实在是太丰富,剧情太富有戏剧化了,这些故事一环紧扣一环,一事未了新的麻烦随之而来,增加了故事的密度。书中每个人物都立得住,很符合史实,没有一个人是形同虚设,都有着各自的作用,就仿佛是一个人除了毛病,整个历史都会随之改变一样惊心动魄。
就拿书中描写姚因谋这个人为例,这个人物的性格很丰富,他一个人就联系了好几个重要的角色,关系错综复杂,与山上的义军,和王夔、余玠,余晦等人都保持着联系,顺着书中的剧情来看,我们实在是琢磨不透这个人,这也使剧情变得神秘,不光是书中的当事人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就连读者都会被他的身份所迷惑。
要知道,历史是严肃的,就算再怎么夸大,最终还是要回到人物本身,每个人的故事线都是固定的,小说只能随着历史的记录走下去。然而张老师却把这种限制发挥到了极致,不失真实的情况下又能精彩的演绎这段历史,说是神作并不夸张。之前看过很多小说,文字夸张轻浮,为了展现文采而过多修饰,其实大家最喜欢的就是朴实的东西,看故事的好坏,不是看文采有多好,关键是看故事,看读者有没有想要一直看下去的冲动,再看《宋末大变局》的时候,我就是被拉着走的,真的是没有一处可以让我吐槽,我只能感概终于看到了今年我看过最精彩的书。
一本书其实有了精彩的故事就足够了,但是这套书,它不仅仅是让我们看一个热闹,而是在感动中学会历史。一本书最牛的点就在于此,人们为什么不爱学习理论知识,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太古板,太费脑。而把那些古板的东西放在游戏里,人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去学习。《宋末大变局》就是这样一本小说形式的教科书,我更希望我们中学历史的课本上多出现些这类文章,主动性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一场大场面,政治与心理的斗争,构成了这部历史神作,可谓名著级作品!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九):大变局见真血性
散文家张生全,素昧谋面,却神交已久。他的文章宏富恣肆,获了很多奖,他却低调谦和,始终躲在自己的作品后面。不像时下许多写手,得一勺即欲掀起巨澜,炒作出来的泡沫可以淹没屋顶。生全则几乎是只见作品不见人,将自己的豪情胜概、逸趣远志统统融铸于笔端。数月前,他跟我说,最近出了新著《宋末大变局》。我很感兴趣,初以为是一部长篇历史文化随笔,不料拿到手上,竟是厚厚三册、近百万字的大部头历史小说,心里不禁叹道:好生了得!
在中国历史上,“宋末”是一个奇特的拐点,是中古的转折点,是由盛而衰的敏感点。宋代文强武弱,有正统而强大的文明,却只有竹篱笆一样的边防。宋代的文学成就绝不亚于唐朝,宋词与唐诗都具有大气象,散文则宋代更胜一筹。宋代的城市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资本主义萌了芽,商业贸易和娱乐业越来越发达,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柳永的《望海潮》真切地描述了以杭州为代表的江南都市繁华富丽的景象:“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据说这首词传到金国,金主完颜亮遂投鞭渡江,将北宋变成了南宋。金朝让宋“金瓯残缺”,却不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蒙古大军先是联宋灭金,再强力吞宋,元朝踏在登峰造极的宋朝的肩膀上,打造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王朝。
宋代的灿烂文化遇上草原铁骑,就像瓷器砸在石头上。然而,毕竟是淬过火的,大美无方的瓷器亦自有其锋利。生全的《宋末大变局》就是通过残酷惨烈的战事、曲折婉转的故事、翻云覆雨的人事,通过对余玠、俞兴、王惟忠、阳枋、元用、黄睿娘、小青、颜老太太等囊括四川官、兵、民这一人物群像的生动刻画,向读者展示出“瓷器(china)”面对侵犯与面临破碎时的凛然大义和奋勇抗争。
《宋末大变局》写的是“末”,写的是“变”,写的是国破山河碎,写的是历史与人生的大悲剧。张生全在如此宏大的叙事中,细腻地呈现了每一个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让人为之敬服,亦为之叹惜。
余玠精忠报国,足智多谋,他在蒙古人席卷千军之际,临危受命,离别正在分娩的妻子,赴任四川制置使。他第一仗便以自身为诱饵,引敌入瓮,解围成都。但为避免俞兴因杀死贪官恶霸而受罚,他竟然代部下背黑锅,被朝廷罢为庶民,致使虚荣心极重、只会纸上谈兵的庸官余晦上台,让抗蒙形势急转直下。虽然后来再获重用,又打了不少胜仗,但已然无力回天,最终还是遭余晦诬陷,被大阴谋家姚因谋等害死。
俞兴大智大勇,在余玠被免职后,独撑四川抗蒙大局,尤其是联合以元用为首的九顶山山寨义军,大大增强了抗蒙力量。但俞兴早已发觉元用的弟弟元利是蒙军奸细,他为了不让元用知道,怕他们兄弟相残,竟然再三隐瞒,从而使元利数番得逞,我军痛失大将,损失惨重……
余玠、俞兴都是心地良善之人,这和宋代的文化浸染是有关系的。他们的失败不是因为谋略不够,而是心狠不下来。唯其如此,他们的牺牲才显出一种别样的悲壮,这是一种源于性情深处的真血性,是一种悠久文明带来的优雅和韧的精神——优雅在于永不泯灭的良善,韧的精神在于永不轻言放弃,真血性在于该赴死时绝不苟且,慷慨就义。
中华民蔟历经无数患难,可以说是灾祸连绵,几千年来却能生生不息。读过《宋末大变局》之后,我想,还是因为我们文明中那种根系发达、无所不至的优雅、韧的精神和真血性吧。这是我们永恒的国祚。(吴昕孺)
《宋末大变局.中册》读后感(十):浩荡忠烈群英谱
观南宋历史,从南宋初期的靖康之变、中期的宋金和约之订立、绍兴辛巳宋金大战、孝宗治世,到南宋末期权臣相继专权、金的灭亡到宋蒙之战,亡因繁复,当时著名的有蒙宋钓鱼城之役、蒙宋沔州之战、蒙宋江陵之战、蒙宋黄州之战、蒙宋庐州之战、蒙宋归州大垭寨之战、蒙宋余玠防蜀之战、蒙宋寿春之战等,宋之灭亡因高度文明遇到了野蛮暴力时的无奈,张生全的《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长篇历史小说,便很好地寻到了宋蒙之战这样一个历史断面。
四川天府之国,自古以来是成王必争之地。秦商鞅变法灭巴蜀后,依托巴蜀慢慢才有了灭六国的资本。汉高祖刘邦也是分封蜀地,而后才有了暗渡陈仓逐鹿中原与项羽一争天下的实力。三国刘备占据西蜀后才一改以往东奔西逃的日子,也才有了以后蜀国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的力量。明末张献忠雄踞四川也过得风生水起偏安一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空间换时间,依托四川为大后方,带领全民抗战,终于取得抗战的胜利,都说明了四川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并对战争的格局有很大的影响。
南宋末年,中华民族进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在军事上空前强势,南方汉民族在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成果的同时,军事上却节节败退,同样在宋朝四川也发生了一场鲜为人知的大变局,在名将余玠等人入主四川后,四川在军事上的异军突起,却差点让这一变局实现了反转。余玠等名将是怎么实现南宋末年的军事复兴?最后为什么又会功亏一篑?
本书围绕四川山城抗蒙体系的打造和废黜,以及南宋朝廷与蒙古汗庭复杂诡异的权利更替,用一个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奇谋与诡计,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战争与生活画卷,一组组鲜活饱满、呼之欲出的人物群像,一段段或尔虞我诈、或肝胆相照、或缠绵悱恻、或舍生取义的丰富深透的人间情感,以小说的形式,对这一段历史进行和历史悬疑,进行了合理生动的演绎和解释,实现了艺术想象和历史真实的完美融合。
作者以四川蒙宋交战为事件主轴,以南宋朝廷及蒙古汗庭的各种风云变换权力更替为两翼,着眼于南宋末年四川宋蒙交战史上的不是太有名的边关将士、民间英雄、文人志士,把众多人物放置在风雨飘摇的南宋偏安朝廷之下,各色人等为了救国救民,在逼仄的空间和弯曲的时间轴上做了最大的努力。有不计世人误解青史留恶,打入敌人内部施反间计的大儒;有不惧敌人屠刀威胁,安然诵经激励士气的高僧;有为了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毅然舍生赴死的将军;有坚守民族大义,忍痛大义灭亲的壮士……宋末的这种风骨,不只是体现在一两个特别的人身上,而是整个宋末人的一种集体精神品质,此书对人物的精彩描述让人耳目一新,着力群雄,刻画出一部浩荡忠烈的群英谱,而众多有力的呐喊,也因此汇成宋末最洪亮的声音,雕琢出最坚硬最峥嵘的布满血色的时代风骨,这些情感既能让人感动,又能传递正能量,弘扬民族精神。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就是这样一部描写四川气节和精神的书。著名作家阿来指出,本书“给历史以尊严,给宋末以风骨,给四川以气象”。全书共三部,百万字左右。小说文字优秀,写作手法纯熟,既有时代风云人物的豪情,也讲述宏大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曲折的故事情节,构成跌宕起伏的壮阔画卷 ,让人感受“冷兵器”时代人们的谋略、见识。也正如贾平凹在评价此书时所说的,作者在展示历史真实的同时,让历史指向了今天,指向了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