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棉花糖实验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19 21: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棉花糖实验读后感10篇

  《棉花实验》是一本由[美] 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90,页数:26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棉花糖实验》读后感(一):育儿驭己

  我希望他们:内心乐观、有安全感、掌控感和自控力、擅长数学体育敏感自由。 这是一篇需要长期维护的笔记主题教育。大概包括这些方面阅读思考:希望子女具备哪些性格特质培养这些特质的方法是什么;在教育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研究,这些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面对未来社会,需要着重强调哪些技能知识,在技术层面上该如何培养?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35562869/

  《棉花糖实验》读后感(二):过程痛苦,但结果很幸福

  《棉花糖实验》[美] 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 作者的整本书,证明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老祖宗就这么简单八个字概括的很恰当嘛!我就想问了,那不是还有一句话叫“成功,靠百分之一的天赋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这汗水也挺重要的啊?作者怎么就不说了呢?

  其实,这本书的作者全文还有一个隐含的观点,就是后面这句话,也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想想“棉花糖实验”不是没有一点科学道理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延迟满足,需要长久计划富有远见,脚踏实地。延迟满足,让我们不容易“拣了芝麻西瓜”。心里住着一个“西瓜”,遇见“芝麻”或许就不会动心。你说我为什么不两个都捡,你真聪明,如果世界上有这等好事,“手慢无”,赶紧的!舍得,舍得,有舍弃才会有收获。不要在捡到“芝麻”,以为这就是“西瓜”。

  小孩子想吃这个棉花糖,但是规则是立刻吃就只能吃到一个,等会儿就能吃到两(其他情况就不在本次讨论范围)。我确确实实是一个即可满足得人,小时候相似例子,买回来的好吃的,总是一会儿就会吃完,从来不会像明天吃什么(或者有一个计划)?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但是我不得不承认,真的有这么一类人,他们很喜欢吃这样东西时,或许就是理智让他们没有最终“享受”,而是有计划有安排的想用,我们都很赞同这样的做法。即可享受的我们也能达到这一点,这是这本书告诉我的。过程很痛苦,习惯很难养成,但结果很幸福

  《棉花糖实验》读后感(三):《棉花糖实验》——成人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控力

  花了点时间读完了《棉花糖实验》,22.4w字。这本书的翻译不是太好,略有生硬之处,但不太影响总体的阅读和理解。整本书的结构并不是非逻辑化和系统化,作者尝试较为全面地去解释和分享和“自控力”有关方方面面,涉及到了很多细节心理学实验、历史发展认知、实施策略等,总体来说值得一读。该书也的确提供了很多具体可以改进自控力的认知和行为策略,也在大量广泛的实验中证明其效果

  这本书的结构大致如下(并不按照书本身的目录结构):

  一、孩子完成延迟满足的三大策略(成人也试用)

  在经典的棉花糖实验中,成功延迟满足的孩子主要运用了三大策略 :分心策略 、抽象化策略 、冷静聚焦策略 。

  ●分心策略 :让孩子用手蒙住眼睛 ,或者是完全将头转向别的地方以避免看到奖励物 ;或者把按铃和盘子往外推 ,使之尽量远离自己 ,甚至把盘子推到了桌子边缘 。最后一招是闭上眼睛试图去睡觉 。

  ●抽象化策略 :给孩子看奖励物的图片而不是真实的奖励物 ,等待会变得容易许多 。当然 ,图片必须和真实的奖励物一致

  ●冷静聚焦策略 :更加关注奖励物抽象 、认知性信息性方面的特征 (它是圆的 、白的 、软的 、小的 ) ,比如提示孩子们将棉花糖想象圆形的云朵 。

  二、自控力的先天后天影响因素

  通过对双胞胎研究的结果发现 ,有大约 1 / 3 ~ 1 / 2的成长与发展经历都可以归因于遗传基因作用

  所有生物进程都是被环境影响的 ,包括社会心理环境 。环境包含了一切 ,从母亲的母乳 、食用的花椰菜和培根 、服用的药物以及被吸收的毒素 ,到充斥你人生的全部经历 :社交压力挫折得意快乐以及抑郁 。而且 ,环境在生命之初对人的影响是最大的 。举例来说 ,母亲在孕期被伴侣施以暴力所遭受的压力很有可能通过遗传转移到孩子身上 ,使得孩子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 ,即使是孩子长大以后 。童年压力影响着许多孩子的基因表达 ,但绝不是所有的孩子 。童年压力往往会引起防御反应 ,以增强的免疫及应激反应为特征 。这些结果说明 ,婴儿大脑细胞环境深刻地被母体环境所影响 。

  环境对于人类特质 (如智力 )有着巨大影响力 。即使是像智力这种有着强大的基因作为决定性因素的人类特质 ,仍然有着强大的可塑性 。

  基因影响着我们如何对待环境 ,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哪部分基因会被表达出来而哪些会被忽略 。

  人的气质和行为模式 ,包括性格 、态度 ,甚至政治信仰 ,都反映着基因的复杂影响 ,基因的表达贯穿了整个生命过程并被一系列环境因素塑造着 。

  我们对先天和后天了解得越多 ,越清楚的就是 ,它们不可分割地塑造着彼此 。

  三、自控力提升的具体实践案例

  如何让吸烟者自己戒烟

  我常常假想自己是一位癌症患者 ,正在准备做下一阶段的放射治疗 ,这种设想毫无乐趣可言 ,只会让我的扁桃体吓得发抖 。但是 ,如果你的冷系统想要尝试一下的话 ,这种假想对阻止你的行为是很有用的 。这种形象方式是克服不良嗜好的第一步 ,因为不良嗜好所导致的后果可能要很久之后才能显露 ,但预防糟糕后果却需要即刻的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 。这要求我们去做那些确实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够做出来的事 :激活热系统来呈现未来的可怕后果会比当前的诱惑有力 ,然后运用冷系统来中和诱惑所产生的欲望或者利用热系统让自己生厌的方法来重新评价眼前的诱惑 。最初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付出大量努力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 ,这一过程就会变成自动化的了 。

  自控可以冷却攻击倾向

  ●找到自己的 “热点 ” ,即那些极易引发情绪激烈反应的事件 。一旦发现了这些热点 ,我们就可以预言在未来的相似情形下的反应 ,发现自己弱点 ,以便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

  ●应对压力的第一步 :每天记录详细的结构性生活日记 ,其中包括让自己产生压抑情绪的因素 ,同时也记录自己对这些因素的反应 ,就可以持续追踪特定的能引起压力的心理情形和反应方式 。一旦知道了某个 “如果 ”刺激或情形会激发你想要调整的行为 ,你就可以根据这种定位改变自己原来的反应模式 。

  如何克服对公开演讲恐惧

  心理学家戈登 ·保罗将有公开演讲恐惧的大学生分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 。

  在一组被试中 ,让他们通过想象和公开演讲相连的各种情境 ,从而帮助他们系统脱敏并逐渐形成放松状态 。在这一过程中 ,这些人逐渐学会了在越来越有威胁性的情境中保持放松 :从在房间里单独演讲到穿上演讲时必须穿的衣服 ,再到在一个观众面前演讲等 。

  另一组被试则接受临床专家领悟导向式心理治疗 ,帮助他们探究其演讲恐惧的可能原因

  还有一组被试会获得安慰剂 ,据说是会帮助他们有效应对演讲压力的 “镇静剂 ” 。

  当对他们在演讲时的焦虑进行生理指标方面的测量时 ,从焦虑等级来看 ,三组被试中的明显赢家是那些学习了系统脱敏程序的被试 。学生们在此情况下不仅克服了他们对公共演讲的恐惧 ,而且明显提升了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

  四、具体的提升自控力的策略和建议

  研究者们让年龄在 4 ~ 6岁的孩子们连续五天每天进行 4 0分钟的注意力训练 。在这些训练中 ,孩子们会玩各种各样电脑游戏提高他们在不同方面的注意力控制能力

  没有参加训练的儿童相比 ,参加训练的儿童的注意力确实显著提高了 ——这个简单且历时短的实验给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 。最令人惊喜的是 ,这个简短的训练甚至提高了非语言智能测试分数

  简单的冥想和专注力练习也可以大幅度提高执行功能 。 “专注力练习 ”帮助个体达到以当前为中心的注意力集中 :你可以让自己毫不费力意识到自己在此时此刻产生的每一种情绪 、感觉或者想法客观 、直接地接受和承认所体验到的一切 。在一项实验中 ,一组年轻人连续五天进行每天 2 0分钟的专注力练习 ,再加上一些简单的冥想练习 ,与在同样的时间里进行一般放松训练的控制组相比 ,这组的练习让他们减少了负面情绪 、缓解了疲惫 、减少了对压力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 “专注力练习 ”还会减少分心 ,加强注意力集中 ,提高大学生在标准化测试中的成绩

  正常成年人老人也可以通过相对简单的干预提高执行功能 。最显著的就是体育锻炼 ,即使是短时间适度运动量也可以 。事实上 ,任何减少孤独 ,提供社会帮助 ,加强人与人之间连接的事情都会奏效 。

  帮助孩子提升自主感的 4大策略 :

  ①帮助他们在人生早期认识到自己的每一种选择都会带来一种结果 。

  ②父母可以更好地创造让孩子走向成功的环境 。一个重要的策略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令人愉快但具有挑战性且越来越难的任务

  ③帮助儿童形成 “增量增长 ”的思维模式 ,使其将自己的天赋 、能力 、智力看作付出努力就能培养的技巧和能力 。

  ④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 ,就以身作则做个榜样

  =======================================================

  个人感触大致如下:

  1- 当一件事情,在自己的认知里,是需要消耗自己的精力去做的时候,那么就需要自己使用自控力,控制自己去做这件(对未来)有益但是会消耗(当下的)精力的事情。然而对于另外有的人来说,同一件事情做的时候,并非消耗,而是休息,或者精力的恢复。比如阅读一本书,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需要设定目标、自律的去要求读书,对于另外有的人来说,阅读就是休息、精力的恢复。对于后者,就几乎不存在自控力在阅读方面的问题。认知的改变(认为做一件事情是休息而不是消耗),比自控力的改善能量更大,但是可能也更难一点。这就是为什么鼓励工作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这样的话工作就不再是时时刻刻精力上负面的消耗,而更多一部分是自己喜欢而得到及时满足和快乐的事情。

  2- 小时价值观的培养非常非常非常重要。让一个人从小就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值得鼓励的,会被奖励和获得回报的,并且老师和父母都可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和对方,会促使对方从小就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成年之后再去塑造和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十分之难,有的行为必须通过很直观并且很严厉惩罚才可能得到纠正。譬如书中提到的一些性格特质,都是可以从小有意识的培养的:

  乐观——我永远保持进取,即使事情变得不好

  毅力——无论什么事情,一旦开始就一定要完成

  拥有决心并为之努力,保持专注的能力——我集中注意力,不被其他事物干扰

  在糟糕的人际关系情境中控制脾气沮丧的能力——即使被批评或被挑衅,我也要保持镇静

  热心——我怀着兴奋和能量去适应新的环境

  社交能力——我能够尊重别人的感受

  3- 但是如果是觉得自己的认知等仍有可以改进和提升的方面,也有很多策略可以去做。比如冥想、专注力练习、体育锻炼等,对成年人和老年人都同样有效。自控力,不仅仅是控制自己不去做坏事的能力(不抽烟),也包括控制自己去做好事的能力(每周进行3-4次有氧运动)。这更多的是一种对自己的语言、行为、人生乃至命运的掌控感、掌控力。这就更多的涉及自信心、self-esteem的塑造和巩固了。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具体的行为和有意识的锻炼从而被改变和提升的。

  《棉花糖实验》读后感(四):哪些策略,能帮助你抵挡住诱惑?

  作者:warfalcon 微信号:read01(warfalcon) 出处:哪些策略,能帮助你抵挡住诱惑? 这本书去年出的,给这本书写过推荐语:

很多人都听过一个著名的儿童心理学试验-【棉花糖实验】,今年刚好是这个试验的50周年,在这50年的时间棉花糖实验一直都在继续,并且带动了自我控制研究的发展和探索,这个实验的研究结果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帮助儿童、成人、学校、公司甚至是政府来改变世界。 《棉花糖实验》记录着这50年来对自控力方面的研究和发展。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改变和提升自己的自控力,科学的策略能帮助我们修改原有的思维和行动方式,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并不是空话

  这本书已经上市三个月了,说这本书的缺点应该不会影响到销量。这本书的框架有些不太合理,理论说得非常全面,但大都比较浅,缺少深入性。我在研究100天行动时,对书中绝大多数理论都做过更深入的研究,现在100天音频课程中就包括很多理论的实践应用。 书中的冷系统和热系统的进解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最后强烈推荐父母去阅读这本书,你的孩子越小,这本书对孩子的帮助就越大,学会这些策略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哪些策略,能帮助你抵挡诱惑?

  在棉花糖实验中,成功延迟满足的孩子主要用是应用于了三大策略: 1. 分心策略: 儿童用分心来对抗对糖果的诱惑,比如用手蒙住眼睛,将头转向其它的地方。跟自己说话,把按钮和盘子向外推,远离自己。当所有可以分心的方法都被使用过一遍之后,一些孩子会闭上眼睛试图去睡觉。 2. 抽象化策略: 给孩子看到奖励物的图片而不是真实的奖励物,等待就会容易很多。 (图片的延迟满足感平均是18分钟,实物会低于6分钟) 3. 冷静聚焦策略: 刺激对我们的效果取决于我们如何在脑海中呈现它。更加关注奖励物的抽象性、认知性、信息性方面的特征(它是圆的、白白、软的、小的),比如提示孩子们将棉花糖想象成圆形的云朵。 这个试验使我们相信,如果人们可以改变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呈现刺激的方式,他们就可以运用自我控制并从控制自己行为的冲动刺激中逃脱,不会成为冲动控制的受害者。 但你要明白一点,吃或不吃棉花糖并不真的代表什么,有些孩子在延迟满足方面的起点比较低,但随着时间和年龄的增长做得越来越好,有些孩子刚好相反。

大脑在延迟满足里能起到什么作用?

  自控力来源于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冷认知系统,当孩子们学会把棉花糖想象成云朵之后,就会把注意力从触发热情绪系统转移到冷静、抽象化的一面。 长期的压力会损害前额叶皮层,不利于自我控制。有效的自控力往往需要有效的压力应对策略,将压力降到最低。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想象其它人或你的偶像会怎么做,你在替别人做选择的时候,通常能冷静客观一些,这能降低压力。 年龄和性别都是关键因素,在4岁前的孩子冷认知系统还没有充分发育,等到12岁的时候,60%的孩子都能等待长达25分钟。女孩会比男孩有更强的自控力和忍耐时间。 使用“如果---就”或“如果--那么”的策略也能帮助大脑更好应用冷系统。可以通过定期练习来直接提高自控力。

过于强势的妈妈,会影响自控力的形成?

  孩子控制注意力的技能和基本的神经回路会在6-7岁左右才能成形,因此孩子在6岁前的成长经历就会成为他们学会自我控制、情绪控制、移情能力、警觉和道德的基础。 在书中看到一点很有意思:母亲抚养孩子的方式对孩子养成自控力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对孩子过度控制的母亲有可能影响孩子自控力的形成和发育,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那些能充足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父母,对孩子在棉花糖实验成功获得第二颗起到很大的帮助。

怎样掌控自己的自控力?

  冷系统中的执行能力,对于达成目标非常重要: 1、他们会主动牢记自己选择的目标和两种可能性,比如吃了这颗就得不到另一颗,不吃就能得到第二颗 2、会在实验的过程中,利用一些技巧抵挡诱惑或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3、学会抑制自己的冲动反应 当通过一系列小事获得自信,并且性格也比较乐观,就能形成一种:“我就是能行/我可以做到”的信念,这能不断增加你对下一次成功的概率。

自我疏离,用另一种视角来看待自已

  很多时候,当我们处于无法控制的时候,可以使用一种策略:自我疏离 试着用一只黏在墙上的苍蝇的视角来描述自己的整个经历,并试用这个角度来理解自身的情绪感受。一旦从这个角度,我们的反应不会那么情绪化,也不会表现的以自我为中心,会变得更回客观、抽象。 与此相反,当你用自我沉浸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感受时,就会重新想起那些痛苦记忆里的具体细节,情绪会就立刻变得无法控制。 当你站在离自身情绪较远的角度来分析自己就好很多。 扩展阅读:

  这九招让你的目标达成率提高3倍

  10分钟改变你和压力的关系

  跟压力成为朋友

  用自控力抵制冲动

  自控力极差的人如何自救?

  自控力极差的人如何自救?(2)

  《棉花糖实验》读后感(五):自控力是可以养成的

  棉花糖实验,早有耳闻。只记得研究结果是自控力稍微强点的孩子,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可能会发展的更好些。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似乎很有自控力。读书时,同学们沉浸于雪山飞狐,笑傲江湖之类的电视剧时,我却一部都未看过。已不记得自己当时忙于什么,但自控力并没有给我带来传说中的好处。仔细想来,这应该是有原因的。 这几天认真看了《棉花糖实验:自控力养成圣经》这本书。它是实验设计者、自控力之父沃尔特·米歇尔对实验来龙去脉的溯本清源,在破除大众对棉花糖实验的普遍误解的同时,还给出了对从孩子的养育、雇佣新职员,到避免糟糕的交易和个人决定的最明智建议。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棉花糖实验的详细描述。第二部分是由实验引伸出来的各种理论,第三部分是将理论推广到实践中去。在这方面美国做得比较好,他们有专门针对贫穷孩子建立的KIPP学校。 相信大家都有在乘车时遇到熊孩子的经历,也有过孩子总是人家的好的想法吧。为什么有些孩子能安静地呆着,而有些孩子在遇到一点小困难时就大哭大闹。曾经我认为这是天生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其实,这并不完全正确。基因和遗传确实存在影响。但人的大脑是可塑的,自控力是可以提高的。接下来我们要详细了解下,人的自控力是如何运作的。 人类的大脑有热情绪系统和冷认知系统。冷热系统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相互作用的:一方活跃,另一方便会消沉。影响延迟满足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年龄,通常青少年到20岁时,冷认知系统才会发育成熟。一个是性别。通常女孩比男孩延迟满足的能力要强一些。 为了更好的理解自控力,作者在书中引入了“执行功能”这个概念。这是一种让我们对思想、冲动、行为和情绪进行深思熟虑、有意识控制的认知能力。执行功能为我们提供了抑制和冷却冲动的可能,提供了让我们思考和灵活部署注意力的方法,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追求和达到目标。如果执行功能发展的好,能够帮助孩子较好的控制自己的冲动性行为。执行功能的三个特点,1,牢记目标;2,利用技巧转移对诱惑物的注意;3,必须抑制冲动性反应。简单的冥想和专注力练习可以大幅度提高执行功能。 面对成长中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培养出有自控力的孩子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下,自控力弱的原因在哪里?在孩子的成长早期,大脑是有可塑性的。完全需要别人照顾的婴儿,急需来自他人的关爱。如果婴儿的需求不能被及时满足,他的神经系统会变得非常脆弱。如果父母长期发生非暴力争执也会损坏他们的神经系统。因为争执会引起孩子大脑内控制情绪与压力的区域明显地被激活。由此可见为孩子营造和睦的家庭变得特别重要。另外,父母需要支持孩子的选择和决定来鼓励孩子的自主性。现在很多父母知道了教育的重要性,加上家里长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人的精力投入到一个孩子身上,总是对孩子的任何行为插手。比如孩子要自己搬个凳子,爷爷马上跑过来说:“快放下,你不行的。爷爷来吧。”孩子的积极性立刻被打消了,长辈的过度忧虑和对孩子过于严厉的管束,都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因为研究证明:过度控制孩子的父母事实上会冒风险,很有可能暗中破坏了孩子自控力的发育,而那些支持并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父母反倒更可能让孩子成功地在棉花糖实验中吃到第二颗棉花糖。放手让孩子独立地完成一件事,让孩子自由地建立自我满足感。这种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力量会成为孩子成功的基础。他们也会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得到更多的满足。 以上是家庭里,对于处于热情绪系统尚不完善的孩子来说,父母应该如何做以促进孩子的自控力提升。 对于已经长大成人的社会人来说,在热情绪系统发展成熟后,和冷认知系统相互作用下,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自控力。 第一是,多重自己的界定,尽量为自己建立明确的目标。书中提到,如果未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重叠的越多,那么我们就越可能为了未来的自己而抑制眼前的诱惑。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能有长远的人生目标,并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他就会抑止现在的诱惑。记得有一个广告,是个小男生,看到橱窗里的飞机模型,特别喜欢。但是标价是2500元。这对他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但是为了能得到这个东西,他忍饥挨饿,忍受同学的嘲笑,穿着破旧的衣服,就是为了能把零花钱省下来来买这个模型。这则广告是关于银行理财的,但却把自控力解释的淋漓尽致。首先要有目标。因为比执行功能更重要的是目标与动力。要想成功地实现目标,自控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给予我们方向和动力(内驱力)的是我们的人生目标。 第二是心理距离。心里距离越大,人就越能在更加抽象的层次上加工信息。换句话说,就是能从整个事件中抽离出来,客观地评价整个事件以及自己的行为。无论是时间跨度还是空间跨度,都可以将心理距离拉大。 第三是自我疏离。以一只黏在墙上的苍蝇的视角来描述自己的整个经历。也能更加冷静地理解自己的情绪。 第四是执行“如果-那么”计划。将如果要达到怎样的效果,那么需要怎么做,从思维的角度连接起来。比如,如果我想成为书评人,我就需要一直不断地练习写。虽然可能开始时,会觉得有困难,写不出来。但一旦大脑里,建立了这种连接,如果要怎样,就必须怎样。一直练习,练习,再练习,它就会成为自动,内在的机制。这同《麦肯锡精英的思维方式》中,改变自己的必须型思维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需要从思维上改变自己,主动建立联系,不断练习,内化为自动模式。刚开始转变时,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坚持就会抽离出来。你不再会觉得自己在坚持。 如果一个人能建立起恰当的自控力能力,无论是对自我的掌控感,还是与人相处的人际关系处理,都能起到保护作用,从而使自己处于比较和谐的环境中。 再回到自己的问题上来,虽然自我感觉自控力很好,但却一无事成的原因,现在想来可能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吧。虽然抵抗住了电视的诱惑,却没有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合理地利用到学习上去,这可能是我到现在还浑浑噩噩地原因吧。 《棉花糖实验》整本书可读性很高,科学实验和理论相结合,同时每一章节基本都穿插了小结形式的自控力洞察,帮助读者总结章节内容。无论是提升自我,还是对刚成为父母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棉花糖实验》读后感(六):关于自控力,我们需要知道的一些事情

  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一些问题。

  (1)棉花糖实验具体发现了什么?

  学前儿童被邀请到一个有单向玻璃的“惊喜屋”,桌子上有美味的食物(如棉花糖)或者玩具,还有一个铃铛。儿童被告知,实验者出去做别的工作,但是只要按下铃铛,实验者就会回来。接下来儿童有两个选择:如果能够坚持等到实验者回来,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奖励(比如两个棉花糖);如果不想等,可以随时按下铃铛,这样就可以得到小的奖励(比如一个棉花糖)。之后实验者离开,从单向玻璃观察孩子的表现。

  总体来说,他们发现孩子能够坚持等待的时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并且随后的追踪研究发现这个个体差异能够预测个体日后的学习成绩和社会适应能力,比如竞争力和幸福感。在棉花糖实验里能够坚持更长时间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展现出更强的自控力,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更独立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断,面对压力更不容易垮掉,规划能力更强,更有能力进击自己的目标,拥有更好的学业成绩。并且在进入成年期后,这些个体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低的体重,更好的人际关系。从生理水平来说,他们有更活跃的前额叶皮层,该区域和有效解决问题,创造性思考,克制冲动行为有关。

  以上是很多家长和老师都知道的研究结果。不过其实Mischel进一步做了很细致的分析,探讨了哪些变量会影响到孩子能够坚持等待的时间。他们发现以下一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等待的时间:

  a. 当奖励物被盖住而不是暴露在儿童视线里时,儿童能等待更长时间。因为看不见时有利于孩子分心想其他事情,比如唱歌,想象,等等。

  . 当奖励物以图片的方式展现而不是实物时,儿童能等待更长时间。因为这样可以将诱惑物抽象化,激活认知“冷”系统。叫儿童假装真实的奖励物是一副画也可以延长等待时间。

  c.让孩子冷静聚焦到该奖励物不具备诱惑性的特征上,比如棉花糖是白的、软的、小的、圆的。这些抽象的、认知的、信息性的特征可以抑制吃棉花糖的冲动。

  d. 积极的情绪比消极的情绪更能提高等待时间。

  e. 对儿童越具有吸引力的奖励物,越不能让其等待。

  f. 年龄越大的孩子等待时间越长。

  g. 女孩相对来说比男孩更能等。

  h. 想象别人会怎么选择时更能等,而自己做决策时更急切。跟“心理距离”有关系。

  以上的这些影响因素也就指向了相应的等待策略,比如分心,抽象化,冷聚焦,换成第三人视角。同时,孩子对这些策略应用方面的认知也是存在发展变化的过程的:年龄小的孩子并不能认识到这些策略,还会错误地认为看见奖励物比看不见更能等待。相反地,年龄越大的孩子越能认识到这些策略的有效性。

  (2)自控力是天生的吗?一个人自主改变的可能性有多大?性格的本质与表现方式是什么?

  自控力和后天环境关系密切。我们都知道,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缺一不可。Mischel对自控力的培养也是这样认为的:“自控力来自基因,但它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锻炼增强”。

  a. 家庭:在儿童发展早期母亲能够支持孩子决定,后期在棉花糖实验中能够等待更长时间。控制欲强的母亲有两种可能性:如果孩子也有主见,不完全听从母亲的控制,那么他也能够在棉花糖实验中等待;相反地,如果孩子依赖母亲,那么在棉花糖实验中则不能等待。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控制欲强的母亲既可能有自主性强的孩子又可能有依赖性强的孩子?是因为家庭其他监护人的影响?还是基因的影响?

  . 习惯:教孩子执行“如果-那么”计划,比如如果我想吃糖,那么就捂紧嘴巴。这个计划应该足够具体所以可以执行,并且能够变得自动化,这样才能让情绪化的热系统本能地、无意识地工作。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会有拖延症,其实也会做计划,比如如果不做完就不看电视。但是我们的计划常常流产,其实就在于这个计划没有真正执行,或者只是偶尔执行,或者只是费了很多认知资源才执行而没有形成自动化。可是问题是怎么让计划成为无意识的行动准则也即习惯呢?这个问题本书没有提供很好的回答。也许是不断地练习吧。

  c. 信任:承诺者确实能够在孩子等待之后给他更大的奖励物。这大概是家长最难做到的。多少人无意识中就会说“你做完作业妈妈带你去动物园”,但是实际上做不到?没有一个信任的环境,孩子很难在生活中等待,只有相信“活在当下”。

  e. 情境特异性:名人丑闻是个很好的例子:一个人可以在某一方面具有很强的自控力,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却不行。克林顿如果没有很好的自控力不能当上总统,但是却在两性关系上失去控制。实际上,自我控制是很耗费认知资源的,在一个任务上耗费了精力,必定在其他任务上会更放松。因此,我们不能强求个体十全十美。关键问题是,个体需要识别和界定清楚,在哪些情境下要控制,而在另外一些情境下可以相对放松?

  f. 看到未来的自我。也就是说,越是未来导向的个体、能够更多地看到未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之间的连续性的个体,越能够自我控制。如果你想抵抗未来某件事情的诱惑,比如去异国旅行,那么就假想做这件事的细节,将未来自我和现在的自我建立更多的重合。

  g. 自我疏离和认知重评。当进行负面事件回顾和反思的时候,自我沉浸会加大负面情绪;相反地,将自我抽离出来,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去回顾发生的事情,才能够实现很好的情绪控制。这也给心理咨询提供了建议:让来访者直面痛苦的心理访谈,可能对某些人有用,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只是加重痛苦,不如让来访者尝试以他人的视角来阐述。

  h. 榜样的力量:模仿学习,无需多言。

  (3)为什么儿童早期在棉花糖实验中的表现能够预测未来的成功和幸福?这对于公共政策有什么启示作用?

  a. 掌控:因为能够自我控制,展现了个体“我就是能”这样的信念。这种自信和掌控对人生发展意义重大。然而,作者也警示了我们,自信的个体也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尤其是那些缺乏心理理论的自信个体,他们不会换位思考,于是那种自信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 人际:延迟满足能力高的个体更能抵抗人际关系高度敏感所带来的痛苦;即便他们也体会到被人排挤的焦虑,也不会走向人生悲剧。延迟满足能力高的个体也更能指定如果-那么计划,知道自己的“热点”在哪里;因此当出现状况时,更懂得如何应对,也就少一些人际冲突。

  c. 情绪:健康的个体都有夸大和拔高自我的倾向,他们的自评比观察者的评价更乐观、更积极;反而是抑郁患者的自我评价和旁观者评价更为一致。这个论述还挺新鲜的。也就是说,合理范围内的自夸帮助人们远离抑郁的困扰。

  d. 热爱:意志力会疲劳,热爱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力。

  e. 过犹不及:过度的延迟满足也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这个度到底在哪里?

  对于公共政策来说,最重要的是应该将自控力培养纳入学校课程设置中来,包括专注力练习、运动、社会联系。作者多次介绍了美国的一个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似乎在这个方面很成功,值得我们再多关注。

  ~~~~~~~~~~~~~~~~~~~~~~~~~~~~~~~~~~~~~~~~~~~~

  最后作者总结说:“要想成功地实现目标,自控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给予我们方向和动力(内驱力)的是我们的人生目标。”兜兜转转,其实又回到了一个大问题:怎么帮助孩子树立一个人生目标?中文口号里老说“正确”的人生目标,但是什么是正确的?当然,不能将违法犯罪作为人生目标。但是做一名医生比做一名面包师(参考《月亮的六便士》)的人生目标更正确吗?我们的教育被批判最多的,其实就是应试教育将处在最重要发展期的孩子的人生目标树立成了考清北,并且给孩子们画了一个虚构的饼:考上大学就幸福了。于是大家都在拼命地“延迟满足”着。而这十二年的延迟满足,换来的却是和想象不相符的谎言;而这前十二年的自控力消耗了太多认知资源,为了弥补损耗,好多大学生选择了大学里颓废。我的感觉,我们的教育其实更缺的是怎么树立人生目标,尤其是现在的大环境都是唯经济论的情况下。

  《棉花糖实验》读后感(七):自控没那么难

  罗振宇在2017年跨年演讲上说了一个报道:一个年轻姑娘两手拎着各式各样的购物袋,兴致盎然地从商场里走出来,满心怀喜地对记者说:“哎呀!买了好多东西,看来我后半月要吃土啦!”罗振宇说,他如果后半月要吃土了,是绝对高兴不起来的。当然,他讲这个报道是说现在人们买东西都不经过理性思考了,而是由一种叫蜥蜴脑的部位瞬时决策。确实如此,现在购物都不出家门,买东西真的是瞬间搞定。刷个朋友圈的功夫,就能买点不在计划内的东西。难道我们真的无法控制住自己吗?

  自控力鼻祖之作——《棉花糖实验:自控力养成圣经》告诉我们,自控真的没那么难。只要我们懂得自控的原理和策略,有目标、动力和信心,就能练就自控力。

  现在自控力和意志力的书籍相当普及。我们也听说过许多自控力的实验研究。不过也许我们还不知道,最早的自控力研究正是这个棉花糖实验。这个实验自20世纪60年代开启,历时半个世纪之久。实验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发起,研究的是学龄前儿童为了得到更多的奖励,能够延迟满足的行为和心理以及生理原理。

  简而言之,延迟满足就是孩子一个人在屋子里,眼前放着一块棉花糖。他能够忍住15分钟不去吃,从而获得两块棉花糖。这第二块棉花糖就是更多的奖励。棉花糖只是奖励的一种,实际的奖励要看被实验的孩子个人的喜好。原本实验的研究课题名字是一长串,叫起来很拗口。后来《纽约时报》的专栏作者在报道这个实验时,称其为“棉花糖实验”,从此这个课题就被成为“棉花糖实验”。

  实际上,实验要复杂得多,不仅通过仪器检测到自控时大脑哪个部位在起作用,而且还追踪了被实验的孩子们的青少年和中年情况,从而发掘出延迟满足对人生的作用。

  《棉花糖实验》这本书是对50多年实验成果的精华汇总。书中告诉我们自控力是什么,自控的策略以及自控和失控的生理原理。书中最精彩的是如何将自控运用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除了生活自律,自控还能用于社交和化解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恐惧和痛苦。总之,自控能让我们掌控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的作者,沃尔特•米歇尔教授,是棉花糖实验的发起人。他是美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是人格的结构和发展、自控和意志力等领域的专家。哈佛荣誉教授史蒂芬•平克称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

  不过这位专家也有过无法自控的事——吸烟。他明知吸烟有害健康,还会每天抽三包烟。戒烟对他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但有一天,他到医院做实验,看到一个肺癌患者剃着光头,表情痛苦,脸色灰暗,光秃秃的头上和裸露的胸口上布满绿色斑点。护士说这名患者的癌细胞已经扩散,需要化疗。标记斑点的地方是要做化疗的部位。

  沃尔特教授被这一幕吓坏了,他不禁联想到自己,假如还不戒烟,他也会得肺癌,会像这个患者一样痛苦不堪。从那一刻,他戒烟了,而且没有复吸过。

  他之所以能立刻戒烟,是因为他看到了未来。如果不戒烟,他就会和这个肺癌患者一样生活恐怖又痛苦。如果成功戒烟,这种悲剧就不会发生。他亲眼所见的恐怖画面又刺激他对悲剧未来的恐惧心理。他要对这样的未来敬而远之,因此有了极大的向往美好未来的目标和动力。于是,他成功戒烟了。

  沃尔特教授说,自控就是为了追求未来的结果而延迟满足。他的这个经历则是自控的一个核心策略:关注未来结果。想象好的行为产生的好结果,以及不好的行为造成的恶果。想象越生动,效果则越好。因为生动的想象能让心中产生对未来成功的期待或对恶果的恐惧心理。这种期待或恐惧的情绪会激活大脑不的同部位。

  期待能够激活大脑前额叶皮层,这个部位是自控力的源泉。书中说这个部位是我们的冷认知系统,简称冷系统。这个部位能够控制我们的情绪、认知和思想,能让我们冷静思考。

  而恐惧激活的是大脑边缘系统,一个形状像杏仁核的部位。书中称这个部位是热情绪系统,简称热系统。这里是我们生存和欲望的本能所在。这个系统让我们在遇到老虎时能拔腿就跑。但同时也会让我们抵抗不住诱惑,比如热巧克力奶,狗血剧和买买买。

  冷系统和热系统相互作用,此消彼长。最佳的自控是合理调配这两个系统为自己服务的。就像沃尔特教授戒烟,通过冷系统去分析好坏两种结果,并通过热系统去感知坏结果的恐怖,用热系统的情绪反应(恐惧)来刺激自己,从而离坏习惯远远的,最终做到自控。

  既然咱们与生俱来冷热两种系统,那么只要学会使用就可以做到自控。书中说,意志力就像肌肉,通过锻炼可以养成。除了核心策略,书中还给出了很多方法,其中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建立“如果-那么”计划。

  举个例子,我想减肥,所以下决心不吃甜食,尤其是巧克力蛋糕。这时候,我就可以建立一个“如果看到蛋糕店,那么就绕道走”的计划。然后当我看见蛋糕店,我就真的绕道走。再比如,我不想天天刷剧了,想学习,提升自己。此时,我就建立一个“如果我拿手机,那么就打开kindle看电子书”的计划,并且付诸行动。

  沃尔特教授说他自己并不是个天生自控的人,但通过努力他还是做到了。并且大脑的冷热系统合作,还能帮到我们。因此,自控并不难。但前提是练习,练习,练习。世界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说,老师并没有魔法棒,做不到一挥棒就解决一切难题。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不断地练习,练得越多越好,越少则越差。只要从小事开始锻炼自控,我们会长出自控的“肌肉”。慢慢地,自控就像刷牙一样成为我们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就能做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棉花糖实验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