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4-02 20: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精选10篇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是一本由[巴西] 保罗·柯艾略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一):《维罗妮卡决定去死》:其实,活着也需要理由

  文/吴情

  自杀,不知从何时起,成为伴随现代人的一大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前现代社会存在自杀现象。不过,作为现代社会问题之一,自杀常常与资本主义、摩登都市关系密切,往往以城市病的面貌呈现。糟糕业绩公司内部的不合理规则、连续加班带来的精神压力等等,都可能成为自杀的主要理由,或者导火索。现代文学中,不少文学作品都书写了人的自杀,无论是因战争生发虚无情绪,还是对现实反感无奈

  巴西著名小说家保罗·柯艾略(Paulo Coelho)的小说《维罗妮卡决定去死》(Veronika decide morrer)也书写了自杀这一主题。在这部小说中,年轻女人维罗妮卡因感慨生命里的一切均一成不变,一旦青春消逝,一切都会朝着不好方向发展”以及世界上“一切都错乱了,而她却无法重整局势,这使她觉得自己无能”两个理由,暗自搜集大量安眠药,决定自杀。不过,在吞下安眠药后,事情并未像她预料的那般发展,没有进入天堂,也没有被罚入地狱,而是被收押至一间疯人收容所,维雷特,它因医生虐待病人和滥用职权而臭名昭著

  进入维雷特后,故事的发展并非电影《飞越疯人院》那般。医生告诉她,她只有几天的寿命;即便如此,维罗妮卡仍觉得活在世上诚为煎熬,她的生活,现在或未来,一眼可以望到头,没有任何惊喜期待。在维雷特,维罗妮卡结识了几个“病友”:善于讲寓言故事的泽蒂卡、静静听着钢琴曲的爱德华,以及博爱成员玛丽。尽管被外界目为疯子,但他们的生平经历,并非总与药物、癫狂联系在一起,相反,其实大有可观之处,与其他普通人正常人相比,显得精彩纷呈,当然,也少不了作为社会人的疑问焦虑迷惘

  在最后的日子里,维罗妮卡在别人的鼓励下,决心尝试自己先前从未经历过的事,比如无畏达到性高潮快乐地喊叫——这对先前理性牢牢主宰下的她而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比如沉入冥想,“努力寻找真实的自我”,试着体验“很多感觉——恨、爱、害怕、好奇、活下去的渴望”等等。在这过程中,维罗妮卡渐渐忘记了自己即将死去,不惧他人眼光,敢想敢做,最后甚至与爱德华私奔。

  除了维罗妮卡的故事,小说中还书写了其他几个疯子(是他们疯狂,还是世界?)的遭际。每个人的经历,都与众不同,因此或主动被动来到维雷特。这家特殊疯人院,患者的生活,非但不可怖,反而令人向往,因为他们可以大声欢笑,做自己想做的事,屏蔽掉公众舆论。《维罗妮卡决定去死》就现实与虚假、疯癫与正常话题,展开了深入探究。什么是疯子呢?书中人物回答是,“疯子就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比如精神分裂、心理变态或躁狂症患者。或者说,与其他人不同的人。”因此,或许都市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个疯子。那,什么是现实呢?“现实就是大多数人觉得应该如此的事。”换言之,现实与虚假,并未明确界限,现实即是虚假,虚假即是现实。

  在小说结尾,因为伊戈尔医生的义举,维罗妮卡并未死去——这并不令人意外。通常,我们习惯别人为自杀寻找可靠的理由,殊不知,有时候,活着,其实也需要理由;在现代语境中,或许找到自己必须活着的理由,远比活着本身更为重要。人为什么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为了生命的尊严?为不能违法上帝的律令?为帮助他人?为了让世界更好?尽管《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译成中文不过十二万字,但简洁深刻,善于讲述寓言的柯艾略,让读者如我再次思考活着意味着什么。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唯一的,不要等到时光流逝,才想起认真生活。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二):死亡带来的自由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是保罗柯艾略的一部小说,讲了一个叫维罗妮卡的女孩在精神病院的奇遇。

  小说设定场景时间是1997年斯洛文尼亚的一个精神病院。不过作为带有哲学色彩的小说,这个背景意义不是特别重要,小说要解剖的问题具有更普世的意义,南斯拉夫分裂后的社会现实只不过加剧了人的焦虑和抑郁,是书中的故事看起来更加合理。正因为如此,所以小说开头快速推进故事发展--维罗妮卡自杀而未成被转到精神病院。这件事本身稀奇古怪,也只有在战争后的混乱时期才会发生。这也是为了尽快做铺垫,让故事在主要舞台--维雷特精神病院上演。在精神病院维罗妮卡和一群精神病患者相遇,并影响了其中几位,让他们病愈出院了。

  故事是一种直线铺叙的结构,并不是前两年非常时髦的双线叙事或者多线叙事,追时髦的读者可能会略有失望。故事使用的是一种伞状花序的叙事结构,那就是遇到重要人物再进行不惜笔墨描写。最重要的人物有三个:泽蒂卡、玛丽和爱德华。他们每个人都像一面镜子,身在精神病院,不仅反射出维罗妮卡那里照耀的光,也反映了精神病院外面残酷变态的世界---这里可以找到一种二元对立的意象。每个人象一面镜子,折射的光线指向都是一个方向。这种结构很像向日葵的花序,也像阿基米德的聚光镜,将光聚在一起可以融化铅块。柯艾略想出得这个结构很是厉害有时间还想读一读他的其它著作,看看在文章结构方面他还有什么其它的创见。

  维罗妮卡是主角,她的故事也是小说的主线,串起众多人物。她是年轻一代女性,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被忽视,被安排。爱德华面临同样的问题,不过作为男性他获得的是肤浅流于表面重视,他真正想做的事情被禁止,却被强迫做他不想做的事情。维罗妮卡则是被忽视到根本失去了自己的欲望,除了自杀,无事可做。泽蒂卡和玛丽分别是精英阶层家庭主妇,生存无忧和富足只是表象,泽蒂卡从没想过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工作。玛丽也一直浑浑噩噩,直到某个事件或者某个时刻,紧绷的神经突然崩断,她们一下子就崩溃了---话说小说对这个过程描写的非常精彩

  维罗妮卡进精神病院纯属意外,她是自杀未成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她是属于那种“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类型的人,自杀是因为觉得无事可做。而维雷特精神病院是对病人限制比较少的地方,更让维罗妮卡放开的一点是,医生骗她说,她只有短短几天可以活了。这些条件加在一起,短短住在精神病院的几天,维罗妮卡活出了完全精彩的精彩生活。她先是打破了心中的禁忌,打了一个人耳光;然后给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爱德华弹奏钢琴。她本是被迫学习了钢琴,在自由自在心境技能全开,并且把自由放开的精神灌注进了琴声乐曲被她弹得动听精彩。最后她跟爱德华结成伴侣,双双离开了精神病院。

  小说的安排非常巧妙,一般精神病院很难把这些条件全部凑齐,作家以文为戏,竟然全凑齐了,而读者也觉得很自然,这就是本事了。小说顺手讲了许多问题,比如父母看似无私付出,但是却要孩子无条件服从他们对孩子的人生设计,维罗妮卡的妈妈付出的越多,她就越讨厌她,甚至痛恨她。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种蠢事?这种所谓的无私究竟是不是无私?

  小说的故事全在精神病院进行,但是很显然是两个地方对应的:精神病院和外面的现实世界。精神病院某种意义上被描写成了世外桃源,病人们在这里很舒服惬意,很多人已经病愈却不愿意出去,不愿意回到现实世界。一般小说基于现实写理想的天堂,而柯艾略反其道而行之,笔行险道,是其高明之处。不过,柯艾略借玛丽之口也说了,回到现实世界才是真正的治愈。记得以前读过一本《24重人格》,病人分裂出24个人格,有些人格甚至非常好,但是真正的治愈是所有这些分裂人格将控制权归还给主人格。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是一部内涵多样的小说,相信不同兴趣点的读者都可以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心人甚至可以学习到不少有用知识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三):短暂的生命也是生命

  关于死亡,没有一个人是有经验的,但又或者有经验后忘记了,无论威武还是唯心,我们都无从知晓,死亡的感受是如何的,有人说会看到一团黑,有人说会看到一道光,正如有人说天堂和极乐,有人说地狱和轮回。这本书中的故事一定是杜撰的,可是觉得生活里就是这样,一群思维正常的人,装成精神病躲在医院里。一个寻找理想的少年,在找到方向后的欣喜,到失去信心失落。为了理想放弃仕途的行为,被视为精神出了问题。医院里一切似乎比外界友好,而自由。他们有做一切的事情的理由:我是精神病人。这样的理由下,每一个病不合理的行为变得理所应当,一切怪诞的行为都是正常。可是当你看到故事的中间,你会发现,他们的想法都很简单,而且在这个医院里的人,都希望得到自我的救赎。曾经成功的女律师,有着他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家庭,可是有一天她自己走进了精神病院,并且不想离开。她感觉自己时时刻刻被恐惧围绕着,甚至后呕吐,晕倒。这恐惧来自她所拥有的一切,怕失去事实上,在生活里面,我们对幸福的渴望是欲望,而大部分人会害怕幸福的失去,恰恰是这样的恐惧,导致自己亲手毁掉了幸福。

  书中真正的女主角是维罗妮卡,一个年轻的女孩,她决定服用安眠药自杀,原因是她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其实这个状态似乎很多年轻人的感受,也许这就是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此书绝不是鸡汤文,激励活下去。恰恰相反,作者利用书中医一角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维罗妮卡服用安眠药后获救,但是仍然想寻求解脱,在她看来,只有死才能达到完全地解脱。医生告诉她,只有一周的生命。她再不用考虑别人的眼光,父母的期许,道德枷锁。在这一周中,她感到非常的恐惧,她开始思索死亡,找寻自己生存的意义。她开始发觉每一秒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值得珍惜的。作者想表达的是:死亡意识可以激励我们活的更好。最终,维罗妮卡逃出了医院,她不想死在医院里面。她向往外面的世界,一切不如意的周遭都变得美好鲜活

  这一切都是医生构想出来的治疗反感,并且用药让维罗妮卡感到身体不舒服相信自己只有一周的生命。努力地享受只属于自己地时光。在小时所有压力后,维罗妮卡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自己爱的,想要的生活。她开始想要为了活下去努力和“逃亡”。这个故事其实看起来荒唐,医生怎么会告诉病人马上要死去,而是为了她更好的活。

  当维罗妮卡知道自己时日不多,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她勇敢地爱上了那个精神分裂的男人,没有想未来,没有想会不会被接受。很多人不敢爱,是因为太多的事情,太多的过去与未来会纠缠不清。而她不同,她只有现在。我们经常说活在当下,其实并没有真的做到,因为总是有太多的未知可能,作为自己逃避的理由与借口。她的抑郁症好了,她在自己身上发现了更多的疯狂。她希望带着它们走向新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她从一个抑郁的女人成为一个疯狂的女人,从一个“正常”的人成为了一个“精神病人”,她却变得自豪自信起来。在心仪的男人面前,她第一次用心弹奏出华美的乐曲,她大胆地展现自己的身体,取悦自己,她不怕了,什么都不畏惧,没人会对她品头论足,因为她是进过精神病院的人。正是这疯狂解救了她!

  现在的社会压力很大,抑郁的人很多,但是很少人会需求帮助,因为他们觉得这是“正常”的,而只有进了精神病院的人才是疯子。可是当你看完这本书,你会觉得,似乎做个精神病人挺好的。因为可以活的像自己,你会看到真的,可爱的自己。

  在看这本书期间,偶然的机会,又重新看了《辛德勒名单》,与书中的内容形成了明显对比。战争是普通人控制不了的,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普通民众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如此的残忍灭绝人性。犹太人的顽强,求生的意志力。整个民族都希望活下去,每个人都在默默祈祷,地狱般的日子赶快过去。

  书与电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却一同道出了一个道理:对死亡的恐惧,激励着人活下去。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四):疯狂一次吧,向死而生

  死亡以自由魅惑维罗妮卡,而维雷特这个所谓的疯人院以祛魅的方式让维罗妮卡继续活。读完小说,我不确定维罗妮卡是否领悟了活的真谛,我甚至怀疑,在未来活着的一段时间里她还会决定去死。

  正像她这一次赴死的理由:“生命的一切均一成不变,一旦青春消逝,一切都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一切都错乱了,而她却无法重整局势,这使她觉得自己很无能”。维罗妮卡的死是对乏味无趣的,并与她理想中的完整世界大相径庭的现实的,一次浪漫主义的反抗。然而就如她的祖国斯洛文尼亚被记者愚蠢发问“在什么地方”一样,人们能够随意地搞混地球上存在的一个国家,对于维罗妮卡去死的决定,世界也不会为之动容。不过她这次决定去死的经历,促使读者我再次去思考死,并和她一样重新去迎向生。

  死亡,作为目前人类的本质属性之一,常以文末句号或文末省略号的戛然而止或神秘悠长,恐吓那些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活下去的人们。当然,它也告慰着某些痛苦的灵魂——此生终了,痛苦终了。而对于那些相信不死的人类来说,死亡更像是打开新世界的一扇大门,通往彼岸。维罗妮卡只想结束那时她并非神清气爽的人生,想通过死亡的力量结束她三十,四十乃至五十年都会看到的卢布尔雅那的这种美丽傍晚的重复。美丽,若是毫无新意,不如就断送在这个黄昏。可惜,如此反讽,并未寄希望于死亡打开新世界大门的维罗妮卡,经由去死的决定却回归到生。更讽刺的是,维雷特这个非理性的存在——疯人院,却成为了迷途心灵的救赎之乡。

  从向死到向生,维罗妮卡在维雷特这个无须背负责任,无须胜任任何角色的超社会环境中,解放了被捆绑多年的自己。给博爱会那个老头的一耳光让她领悟到生命的值得,无需忍受无谓的痛苦;病友泽蒂卡的昏迷治愈法让她喊出“人们抗争是为了从昏迷中苏醒,可不是为了陷入昏迷”;她任由内心的恨意汹涌,去质疑外在所谓现实给我们的“二二得四”的必然规律,去质疑所谓的爱,她领悟是这一切给自己套上层层面具,以至于忘记了“自己体内生存着的上百位另外的维罗妮卡,她们有趣、疯狂、好奇、大胆,勇于冒险”;她在钢琴边想起了自己的儿时梦想并凭依着弹琴寻到爱的懂得及性的高潮……带着这股疯人院里习以为常的不介意被说三道四的疯狂劲儿,一路疯回了理性社会。

  决定去死的维罗妮卡只是想杀死那个她早已绝望的自己,她没有料到死亡未遂的峰回路转,让她在伊戈尔医生善意的很快就死的谎言的催逼下,一周之内就脱胎换骨,从单调无意义的“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到了完美有意义的“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真实地活着才能继续往下活吧,只是真实地活着,在外部世界总是避免不了指责、非难、计较等等等等灾难性的事件及这些事件所引发的波峰波谷般跌宕的情绪。所幸活着的过程里,大事不多,琐事不断,诸行总是无常,诸漏也总是皆苦,两苦相形,我选择疯狂的维罗妮卡那般真实。

  正如开头我所怀疑的,维罗妮卡还会不会去死,毕竟,漫漫人生总不存在一劳就能永逸之法,小说结尾生的意义满满的维罗妮卡仍然可能在她活着的某段时间里又染上苦病,但是,决定死过一次的人这般对生命无畏弃绝的执行力,应该能助她去开启另一种“生”的大门吧。

  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里这么来回答活着的意义——“看画,听风的声音”,保罗·柯艾略大概会回答——“疯狂一次吧,向死而生!”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五):生活不易,勇敢前行

  “你要成为漫溢而出的泉水,而不是永远蓄着死水的池塘。”

  这本书的形式很像另一个版本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只是本书当中都是一些很大众的普通人,很体现大众生活。讲述了在一个叫 维莱特的精神病院里,因为收治了一位自杀未遂的姑娘,导致其中一些人思想升华,找到人生意义的故事。

  维罗妮卡因为自杀进入维莱特,当她被告知因为心脏问题只有五天的生命的时候,却在这里爱上了一个“精神分裂者“。在这短短的五天当中,她逐渐释放了自己所有的情绪和欲望,好像挣脱了一直束缚她的过正常生活的枷锁,虽然肉体的生命就要结束,灵魂却得到了升华。

  人的生命总是在被告知要结束的时候才会去思考活着的意义,才想着去努力的活好,在最后的时间里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那些曾经厌弃,曾经觉得无法继续的生活,仿佛又展现出了另样的光彩。维罗妮卡和他的“精神分裂症“男友逃出了维莱特,他们在外边恣意而活,反正都是从维莱特出来的人,维罗妮卡的心脏病也只是院长用一种药物制造出来的假象,这样的经历可以使得维罗妮卡以后不会再想着自杀。

  维莱特好像不是一间真正的精神病院,也许只是为了那些逃避生活压力的一些人的避风港,在这里你可以以"疯子"的名头任意而活,却又活的循规蹈矩,按时吃饭,睡觉,看电视,开讨论会来拯救世界,所以真真假假,又该如何区分。

  都说疯子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当有些人做出不合常理的举动时,我们就会称之为疯子,然而谁知道那些自称为正常人的人,是不是那些喝了能使人变成疯子的井水大多数呢?文中的“疯子”们都有爱自己的父母,然而她们却以爱的名义束缚着子女的生活,让子女按着自己所规划的人生去生活,如果脱离了轨道就成了“疯子”。这里并没有批判父母的这种爱的方式,只是需要自己找到一种平衡的方式,就是那句说的:不放弃努力,总能战胜每一个貌似强大的困难!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六):被置之死地而后生

  故事从维罗妮卡自杀开始,自杀的原因不是因为悲伤、苦楚、或深陷沮丧无法自拔,只是窥探到了自己生活的本质,想结束一眼望到底的人生,当然她未能如愿。我以为这又是一个抑郁病人的故事,好奇的寻找压倒骆驼的那根稻草。恢复意识后的维罗妮卡被送往维雷特疯人收容所,遇见了几个装病的院友,他们外表疯魔,内里清醒,但看似大彻,实则痴愚。与其说为了在疯人院保持自由,不如说只能为了逃避现实,因为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比解决问题简单得多。

  当维罗妮卡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不得已的等待死神之时,等死和去死是完全不一样的,等死的日子维罗妮卡才真正的感受到了生命,她不再害怕不再伪装不再遮掩,去追求真正的内心的自由。不意外的,生命和她开了另一个玩笑,她重新爱上了太阳、山川还有麻烦事;想再一次体验爱与恨、感受生活的简单与琐碎,这也正是人生的乐趣所在,在随时会死的情况下,她终于明白,生活缺少意义的责任不在别人而在自己。

  最后,她和爱他的男孩一起逃离了疯人院,去爬雪山,去活真正的自己。在途中维罗妮卡晕倒了,两人都以为维罗妮卡死了,她又活过来了,生命又奇迹般的给了她时间……其实,维罗妮卡没有病,是疯人院的院长用一种药让她出现心脏病的症状,并告诉她只有七天可活,这是院长治疗抑郁症的实验,他坚信他成功了,我觉得这个实验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清醒疯魔本就是相对的,谁又能清醒的知道自己不疯魔?我们总是害怕与众不同,希望和别人一样,又用恐惧代替了大部分情感,可以是很疯的两种病了。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七):死而后生

  死而后生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作者是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其曾被誉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当代作家之一。作品《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奇幻冒险故事曾经畅销多国,引起世界读者的极大反响。保罗•柯艾略在《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这部小说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对生活失去兴趣,想要自杀的少女。在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而又未死成,反而进入了一家叫做维特雷的疯人院,在维特雷的一系列遭遇和内心的思索后,逃离疯人院,为我们揭示生命的真谛。

  在人的一生当中,多多少少会动过自杀去死的念头。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是布满鲜花,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些许挫折或失意可能会让我们丧失生活的勇气。而本书中的维罗妮卡并不是经历了人生当中的坎坷或荆棘才做出自杀的决定,而是因为生命里的一切一成不变和对时局的无能为力感。不用再看着同样的事情发生三十、四十乃至五十年,毫无新意的人生会变成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的悲剧。

  在自己年少的时候,翻阅日记依稀写着曾经想要自杀的一个阶段。高二,十六岁的年纪,在军事化封闭管理的高中阶段,除了老师的授课丝毫没有其他的文娱活动,体育课也少的可怜,寄宿学校每天的日程安排,都是如出一辙,毫无新意。枯燥的课程,还要忍受学霸的碾压,也曾想熬夜努力学习,然成绩并不理想,逐渐失去动力,每天夜里思考怎样才能让这种波澜不惊的生活泛一圈圈涟漪,难道只有自杀才会快乐。日记了记载着现在看来颇为幼稚的言论,但在当时,一个寄宿学生,在离家的另一个城市,没有心理开导,也没有心理学书籍的阅读,面对单调的生活,出现这种想法也算正常。当然,熬过了那段看起来艰苦的岁月,现在回想起来竟还有点舍不得。

  在维罗妮卡的维特雷的日子里,得知自己在疯人院活了下来,心里想着又可以重新开始生活了,按部就班的工作,结婚,生子,为生活寻找种种理由,还会有出轨,反抗,当一切尘埃落定,生活仍然是毫无新意,不会前进也不会改变。如此之后,维罗妮卡对于自杀的决定又坚决了几分。此时,心口的疼痛,被告知严重的心脏病,还有五天的存活日期。

  自杀是一回事,等死又是另一回事。在这五天中,维罗妮卡见到了泽蒂卡的离开。泽蒂卡说,我们不是疯子,如果想要按照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别人希望的方式去生活,会被当做疯子,那做疯子又如何。诚如,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维罗妮卡在维特雷弹钢琴,遇到大使的儿子爱德华,音乐让其想到自己曾经的追求,当一名钢琴家。在得知自己活不长的日子里,维罗妮卡的疯狂和大胆以及为所欲为,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感觉,爱恨、害怕、好奇、活下去的渴望,逐渐找到真实的自我,学会与内心的疯狂共存。

  终于,维罗妮卡和爱德华逃离了维特雷,他们做了疯子该做的疯狂的事情,因为他们不想再隔绝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对生活充满的新的希望。原本以为逃离维特雷的维罗妮卡会死于心脏病,在结尾故事出现的转机,作者安排维特雷的院长伊戈尔医生,给维罗妮卡注射的一种病症像心脏病的药物,真正拯救维罗妮卡的正是其自身活下来的勇气。在死亡的倒计时中,活下来的每一天都是奇迹,会更加感恩生活吧。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八):死亡意识激励我们活得更久!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特质与天性,追求快乐与寻找冒险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然而社会却把一种统一的行为方式强加给人,而为什么需要这样行事,人们居然连问都不问。”

  “希望与别人一样才是个严重的病,会引发神经官能症、精神病和妄想症。强迫自己与其他人一样才是个严重的病,因为这既违反了人的天性,又对抗着神的法则。在世界的每座森林里,每棵树木上,神创造的每片叶子都不尽相同。但是你却觉得与众不同是一种疯症,因此选择维雷特来逃避。因为在这里,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你也就变得与别人一样了。对不对?”

  这是维雷特医院院长伊戈尔医生和一个患恐惧综合症的病人玛丽的部分对话。整个社会有一个近乎统一的标准,哪些行为方式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一旦有人与大众的行为方式有差异,就会被认为是病态的。诚然,比如恐惧症、抑郁症、分裂症等等精神类疾病严重的时候是会危及生命,给家人造成困扰甚至伤害,需要就医。可为什么非得和所有人一样呢?

  我97年初第一次患抑郁,这20年来,它时不时会再次来袭,短则半年常则两三年,坚持了这么久,我差不多要觉得我还在看书几乎就是个奇迹。到底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当年轻美貌的维罗妮卡一粒一粒地吞下几瓶安眠药,当泽蒂卡为了一个男人陷入极度抑郁,当玛丽因恐惧症被迫放弃律师工作被迫离婚,在她们眼里,活着,是为了什么呢?每天,在大家都以为这是维罗妮卡生命中的最后一天的时候,维雷特医院的病人们,痛苦得意识到死神的逼临。就这样,泽蒂卡要出院了,玛丽也想重返社会,维罗妮卡以为她活着的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于是快乐地弹琴,全情地恋爱……

  伊戈尔医生说,“死亡意识激励我们活得更久”,“我们脆弱生命中的每一秒中,都会有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因此每一天都称得上是奇迹。”

  是的,期待吧!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九):投入地爱,投入地生和死

  整个故事是人类终极问题的简化版:在每天重复的生活之下,在时间流逝的悲哀中,在至亲至爱相继离开的人世间,活着,还有意义吗?选择当下死去,便可以避开那些令人烦忧的种种,不是很好吗?

  维罗妮卡家境不错,美丽温和,听从父母的意愿,放弃了挚爱的钢琴,选择法律专业,又在毕业之后,按照家人的安排进入图书馆工作,月末领钱便是她全部愿望。工作时在修女院租住了一个房间,因为有门禁,她也找到了适当的理由拒绝和男友在外过夜。一切都按部就班、井井有条,却惨白无趣的进行着。

她教导自己,给男人的欢愉要有一个精确的量,不能多也不能少,只给他需要的这么多。她从不对人发火,因为那意味着反击,意味着与敌人战斗,之后却又不得不去承受无法预料的后果,比如报复。她得到了生活中希望得到的一切,便得出了一个结论:她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所有的日子都一模一样。因此她决定去死。

  她小心翼翼地活着,为了不惹怒家人,放弃梦想;为了和同事朋友好好相处,让自己忍耐谦逊;为了不成为别人口中“放荡的女人”,她扼制内心的渴望……

  她这只是在呼吸,并不是在活着。

  如果她真的甘心于这样生活,一切便相安无事,直到自然死亡。但她内心的暗流时刻涌动,在完美的伪装之下,她很清楚自己精心塑造的面具已出现致命裂痕,稍有不慎,一切便轰然崩塌。

她具有独立女性的外在,内心却绝望地想找人相伴。白天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喜欢盯着她看,而晚上她却孤枕难眠,只能待在修女院的出租屋看电视,甚至连台都懒得调。为了让所有的朋友都觉得她是个令人钦羡的榜样,她几乎耗费了全部的力气,期许行为符合她自我塑造的形象。

  庆幸的是,生命对她是仁慈的,吞下四盒安眠药之后,她被救起,送进了疯人院维雷特,幸存了下来。而就是在这里,在病痛的折磨之下,她体会了愤怒、欲望、兴奋。生活,对她来说,已经不是食不知味的下意识咀嚼动作。

  吞食大量安眠药的后果之一,便是不时呕吐,面对那些“疯子”的嘲笑,维罗妮卡第一次允许自己愤怒;在同样喜欢音乐的温柔的爱德华面前,她可以肆意自然地演奏钢琴,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欲。在维雷特这座疯人院里,那些她从未敢尝试的情绪、行为都能够实现,她开始大胆展现自己。她的自杀,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同伴。

  泽蒂卡有位英俊多金的丈夫,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然而,某天下午,她经过普列舍仁的雕像,想起了这位诗人浪漫的爱情故事。

三十四岁时,他偶然走进一家教堂,看到了一位少女,她叫朱莉娅·普里米奇,诗人深深爱上了她。他开始写情诗给她,并想娶她为妻。然而朱莉娅家世极好,除了那次教堂的不期而遇,普列舍仁与她始终缺少缘分。如今,在卢布尔雅那的小小的中心广场上,诗人的双眼凝视着一个方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在广场的另一面,会看到一栋房子的墙上雕刻着一张女人的脸。那正是朱莉娅的住所。即便死后,普列舍仁也永远守候着他那无望的爱。

  突然,泽蒂卡的心被刺痛了,因为她想起了结婚之前自己苦苦追寻的无望的爱,那个有妇之夫允许泽蒂卡做他一段时间的情人,后来再也没有联系。泽蒂卡想,如果当时自己坚持去找他,求他回来,是不是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期待?于是,她疯了似的耗尽所有钱财、精力去寻找那个男人,终于有一天,她被送进了维雷特,诊断结果是抑郁症。

  另外一位女友是玛丽,四十年的律师生涯,终究让她意识到:人们创造法律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将斗争无限期地拖长。偶然一次,在看一部讲述萨尔瓦多人们疾苦的影片时,她惊恐万分,决定放弃让人厌烦、无休无止的律师工作,将余生献给人道主义事业。她开始不时地冒冷汗、无法控制暴力行为、分不清现实和虚幻。在朋友的劝慰下,她主动去维雷特寻求救助,医生判定她得了恐惧综合症。

  作为国家大使的儿子,爱德华的一生早已被注定,他将出入上流社会,学习政事交往技巧,以便将来继承父业。但他对那些都不感兴趣,生活空虚至极。直到有一天出了车祸,在住院期间,接触到了一些空想家的生活。他觉得

这些男人与女人撼动了世界。这些男人与女人如他、他的父亲或者与他渐行渐远的女友一般平凡,面对程式化的生活,也有普通人的焦虑与不安。对宗教、上帝、思想的传播或新观念,他们其实没有特殊的兴趣,但是突然有一天,他们决定改变。这本书很有趣,因为每个人物的生活中,都会出现一个神奇的瞬间,让给他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堂影像。

  于是,爱德华决定,他要学习绘画,向世人展示那些圣徒眼中的影像。对于爱德华成为画家这一想法,父母当然惊惶失色,他们软硬兼施地劝阻爱德华,在发现儿子对外在的刺激毫无反应之后,他们把他送进了维雷特,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既然是疯人院,维雷特里自然都是不正常的人,然而,这些所谓的“不正常的人”在得知有一位自杀的女孩儿入住之后,生活都发生了变化。在第一次听到维罗妮卡弹钢琴的时候,爱德华就被深深感动,他一直要求维罗妮卡为他演奏,虽然他一言不发,而在这种被需要的心境之下,维罗妮卡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爱情萌芽,也是在那个晚上,她全身赤裸地在爱德华面前释放着自己的情欲,她终于知道了活着的真切感受,是用力去爱、去愤怒、去喜悦。而爱德华也被她的美丽、大胆震撼了。这一幕被玛丽看在眼里,也终于让她明白:“一次冒险抵得上一千个舒服安逸的日子。”泽蒂卡是维罗妮卡入院之后认识的第一个人,那时她的治疗将近尾声,她清楚地明白自己症结所在,决定不再执迷于那虚幻的不切实际的爱情,她对维罗妮卡说:

或多或少,我们都是疯子。刚进维雷特的时候,我是个抑郁的女人。今天我是一个疯狂的女人,我深以为豪。我到了外面,行为不会与其他人不同。我会去超市购物,与朋友谈些八卦,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但是我知道我的灵魂是自由的,我可以与其他的生命交谈。我们是疯子,也只有疯子才会创造出爱。

  泽蒂卡潇洒地离开了,玛丽也被维罗妮卡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震撼,决定投入萨拉热窝的人道主义事业中。而维罗妮卡走到医生的候诊室,对医生说:

我想离开这里。我想让雨水打在我的脸上,我想向对我有兴趣的男人微笑,如果他们请我喝杯咖啡,我一定接受邀请。我要吻我的母亲,告诉她我爱她,在她怀里大哭一场。对于感情的流露,我不会觉得羞愧,因为它一直存在,只是从前被我藏起来了。我想投入地爱男人,投入地爱这个城市,投入地度完这生命,最后,投入地死亡。

  维罗妮卡终于在死过一次之后,敢于面对、体验人生中赤裸裸的情感,这并不是说生命便不再有重复,生命的重复是无可避免的,但是如何在这重复中、如何在时间的流逝里,仍旧活得生气盎然,是人一生都要修炼的功夫,不必担忧,在这修炼的过程中,生命的精彩会自然涌现。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十):维罗妮卡死了?还是未死?

  保罗•柯艾略所著《维罗妮卡决定去死》,文中以维罗妮卡决定以服用安眠药自杀为开头,慢慢展开,为了打发即将失去意识的时间,她随手翻阅了一本叫《男人》杂志,“斯洛文尼亚在什么地方?”是杂志中一篇关于电脑的文章的开头,维罗妮卡觉得很不快,于是她给这家杂志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斯洛文尼亚是从过去的南斯拉夫分离出来的五个共和国之一,这封信也成为她最后的遗书,别人可能会以为她是为了捍卫国家荣誉而自杀,但她自杀的决定却源自两个简单的理由,第一,生命里的一切均一成不变,一旦青春消逝,一切都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第二,面对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她觉得自己很无能。她没有死去,她在维雷特(这里是司法机关和其他医院送来的真正疯子或被人诬陷或装疯卖傻的人所呆的地方)被救起,她醒了,她意识到自己没死,她开始设想自己被救活以后的生活,重新回到图书馆上班,为了让母亲高兴,强迫自己爱上一个男人,结婚,生孩子,丈夫出轨,吵闹离婚,只有把孩子们养大一个盼头,最终自己只有认命,但一切也只是自己的想象罢了,她由于服用过多的安眠药导致心脏严重的受损,她的生命也只是被延长了几天而已。在维雷特,她遇到了想要征服爱情而得抑郁的泽蒂卡,遇到了发现类矾(苦病)的伊戈尔医生,遇到了患有恐惧症的玛丽,遇到了想画出天堂的影像而精神分裂的爱德华,她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他们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

  看到本书名《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不禁心中充满疑问,为什么维罗妮卡决定去死呢?难道遇到了生活中难以克服的挫折,慢慢深入,才发现是因为生命的一成不变,自己的无能,心中不禁想到自己的生活,内心充满失落,可能作者就想以悲观的基调给我们讲下去吧。维雷特(精神病院),我们的感觉里面可能住着的都是精神失常的人,文中通过泽蒂卡讲一则故事(所有的居民都饮一口井里的水而成为疯子,国王独自饮另外一口井的水,他虽然自己觉得自己的精神是正常的,但他的命令无人听,最后他也自能跟所有的居民饮用相同的水,也变成疯子),改变了对它的看法,我们以为他们都是疯子,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们可能也是疯子。在维雷特他们无需隐藏自己的病情,无需理会那些循环往复、无聊至极的事情,享受这疯人世界的自由,维罗妮卡的出现,使玛丽、泽蒂卡、爱德华他们明白了这里的生活与外面的生活是一样的,无论是这里还是外面,都是人以群分,建构起自己的城墙,不允许异类打扰自己的庸碌,他们最终离开了维雷特。这自己的心中不免充满了对自己生活的珍惜与希望,作者脑洞挺大开的,本来我以为维罗妮卡可能就这样死去了,最后却发现这不过伊戈尔医生的实验,激起对生活的希望,死神慢慢走来,人的心中充满恐慌,不得不想起正在失去的一切,并重新评价自己的生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