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终结》是一本由[美] 莉迪亚·戴维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一):《故事的终结》:爱情与记忆,哪个更不可靠?
对中文读者来说,美国小说家莉迪亚·戴维斯(Lydia Davis)的小说,真可谓是近一两年来外国文学译介中不小的收获。楚尘文化先前出版了戴维斯两部短篇小说合集《几乎没有记忆》和《困扰种种》,引起较为热烈的反响。习惯了阅读情节的人,想必接触到戴维斯,会顿时有陌生甚至腻烦、厌恶之感,不过,等到读完她的短篇小说(如果能坚持做到的话),可能会喜欢、进而迷恋上这位别样的美国作家、2013年布克国际奖得主。
《故事的终结》是楚尘文化引进的戴维斯第三本著作,一部长篇小说。以短篇小说创作闻名美国文坛的戴维斯,甚少长篇作品,《故事的终结》算得上唯一例外。不过,虽有长篇小说的外壳,但每一小节,似乎都可以独立成篇,与戴维斯先前的短篇小说,形成微妙的共鸣。除却创作小说,戴维斯还从事法国文学的英译工作,而《故事的终结》,似有不少法国小说的影子,尤其是《追忆逝水年华》,至少在笔者看来如此。
《故事的终结》情节比较简单,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情节——这主要指令人印象深刻的冲突。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中年女人决心追忆自己一段持续一年左右的恋情经历,视其为蓝本虚构一部小说。这段爱情发生在三十岁的女人/大学教师和小她十二岁的男人/大学生(但她不教该男生)之间,像通常的恋情般,这段师生恋中有恩爱、缱绻、耳鬓厮磨,也有生气、恼火、怨怼、背叛,以及最后的分道扬镳。在回忆的时候,女主人公试图把握过往的细节,追问,他是否真的爱过我,像我爱他那般?我对他的爱,是何模样?
《几乎没有记忆》和《困扰种种》面世时,想必有不少读者怀疑,(短篇)小说竟然还可以这么写?而面对《故事的终结》,恐怕也少不了有人会问同样的问题。戴维斯尽可能淡化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以至于初读时易陷入五里雾中;但戴维斯的好处是,可以多读,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放眼世界文学之林,爱情小说实在数不胜数,而《故事的终结》,却很别致,没有千“书”一面的危险。叙述层面,第一人称不可靠叙述,第三人称叙述等多种叙述并用,“元小说”的色彩(很大篇幅是“我”在讨论如何写小说)、记忆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艺术张力,让人耳目一新。
一场在外人看来无太多可圈可点之处的恋情,在小说主人公眼里,几乎是过往一切意义所在。而回忆这一段恋情,进而将其虚构成小说,温情、迷茫、心碎的背后,潜伏着极大的危险。随着对过去的深入,自己曾经以为的爱情——彼此深爱——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一厢情愿,而且是强迫症式的。书写这一段恋情经历,并没有给主体带来期待的心理释放,反而陷入了深层的主体危机——过去的一切真的发生过吗?真的有那么一段恋情?“我”到底是谁呢?最后,一切都指向了人的终极孤独——也许,自始至终只有“我”深爱他这一段经历是真的,经得起时间和记忆的拷问。
爱情与记忆,哪个更不可靠?一时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解答。在《故事的终结》末尾几节,小说女主人公终结了小说创作,然而,这果真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吗?尽管她现在同文森特父子住在一起,她爱恋过的男人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但,曾经的思念,也许仍未烟消云散。现实与虚构,在这个层面上界限变得模糊。对于不确定的记忆,对于不甚可靠的爱情,我们到底能说些什么呢?人生,可能就是这样由这些不可靠、碎片式的记忆,拼凑出来的游戏?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二):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
每个人现在想到初恋脑中想到的是什么?是怀念那个时候懵懂的自己,还是因为分手后痛哭不已的自己。经历过的人都会觉得初恋就像智齿。它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但是在智齿长出的时候,又会给你带来无尽的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疼痛会让你下定决心把它拔出。感情不正是这样?阅读完小说后,这种感觉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记得初看这书的简介,以为它是叙述这段感情的书。阅读之后,才发现这和我想象的故事情节有很大的出入。看完全书,心里有种说不出的一种感受,感觉作者是想要忘却这段感情,但又想为这段感情留下些什么,从而不得不回忆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那段短暂的感情,通过作者的描述感觉出很多情感。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让读者随着她的的思路走,让读者沉浸在那段迷离、错杂的叙述中。作者对这段感情矛盾的想法和现实的残忍。都让读者觉得故事的终结,但又没有终结。
可以说故事并不复杂,她是老师。他是学生。年龄相差12岁。在特定的时间里,两人相爱了。可以说是经过很多“阻碍”在一起,但是随着相处的时间增长,那些让人怦然心动的感觉被时间磨平。随之而来的是两人无尽的折磨,他们被这个折磨打败了。两人结束了这段短暂美好又痛苦的感情。阅读本书的时候,会让人觉得有点琐碎,正是这些琐碎让人觉得真实。让人觉得作者在很努力的回忆那段时间与他相处的每一个细节。让人觉得即痛苦又甜蜜。正如我们回忆过往的感情都会有这种感觉。
我们不能批判他们感情失败谁是谁非。在感情的世界里,除了一些原则性问题可以判定,其他的旁人都不能随意判定。很多人会说两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和信任。说的好听实际上又有谁能做到?两人会因为琐事争吵,也会因为现实而分手。在感情的世界里,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
故事正如书名一样“故事的终结”,在感情的世界里,感情不是说终结就终结的,终结有可能是新的开始。正如很多人在经历一段失败的过往,都会说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但等爱情降临的时候,又会“重蹈覆辙”。所以我们能做的是珍惜当下、活好当下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三):关于爱的记忆碎片
一条蜿蜒迂回横亘于海岸线的回忆之路,一条笔直开阔铺陈在前方的当下之道,时间在空间中穿梭,仿佛微醺后的舞步,往后,往前,再往后,那质朴的文字,又如孩子们蹦来跳去的游戏。淡淡的思绪,笼罩在丝丝悲伤的雾霭之下,阳光普照却好似一片冰天雪地。
记忆碎片,时间与已消逝的过去。莉迪亚对那段无疾而终的爱的记忆印证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真谛。蔓延于山边的海岸线,闪耀着耀眼白光的房屋,仙人掌和热带植物,飘来曼妙琴声的房间,从那只属于她的忧伤却又夹杂着点点喜悦的文字中浮现。书中的她,有时真实存在于故事中,有时却又游离于故事之外。虽然从一开始便知道故事的结局,但每一个短小精悍的章节,每一天平淡的日子,从她的眼中看到的周遭的一切,关于他的一切,看者拾起零碎的蛛丝马迹,那时而充满温柔时而又倍感疏离的情绪,那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共鸣,就算亲爱之人站在面前做着开心的事也还是觉得陌生,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嗜舔深情的甘甜。
她,心中充满无限激情,却表现得异乎寻常的理智与冷淡;她,甚至清晰地记得那件属于小他十二岁男友的磨边旧外套的所有细节,却总也找不到他后来的栖身之所;她,在迷宫里跌跌撞撞,用后来的日子不断梳理并零散记录着那段似有非有终了的故事。而他,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工作;他,喜爱文学却鲜有建树;他,经常抱怨,爱吃醋,爱皱眉,仿佛一位独行侠,总是夜晚出现,清晨作别。她深深地爱着他,却太习惯于隐藏自己的热情,那只属于他的青春,只属于他的面容,在她内心强大的不自信与不自在中,让所有欢愉蒙上了一层蓝色的面纱。她想象着与他的偶遇,疯狂地在路人的面孔中寻找他的痕迹,身份认同上的自然疏远让纯粹的爱背负着莫须有的罪孽,当我们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总是在谈论其他。
文中穿插了不少莉迪娅的文学创作方法,她毫无保留地展现出一切:标志性的极简文字,抛弃比喻,拣起一块,隐藏一块,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拼贴,以这场终结的爱作为地标,堆积、重复、怀疑、自省…让记忆随着情绪变化,在逝去中回望自己,爱,不是物品,但并不妨碍我们去细细品尝它。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四):迷人的叙述
这本小说迷人之处似乎就在于短暂迷离、斑驳错杂的碎片式叙述,满是矛盾却又能感觉到真实又残忍,需要浸入戴维斯女士或者小说主人公描述的细碎场景,体察她细微的情绪波动,在她的各种“版本”间游移,一点点拼凑出男人的形象以及故事原本的样子。于是在细致的纹理中漾起各种隐秘的颤动。
似乎翻开任何一节开始读都很迷人。这样的阅读应该属于周末独处时光,趴在床尾对着窗外天光,在 youtube 上找首管风琴小曲然后让它自动播放下去,无论下一首是什么都无妨。于是在她对错失所爱的追索中,在她寻找一切和他有关的信息和写下一切时,我听到了英国婚礼的 trumpet voluntary,花束、面纱、泛着金光的教堂。
她一遍遍回顾一遍遍剖析过往,也许试图为那段没能持续到希望长度的关系转变成更持久的东西,也许试图为故事找一个终结。 然而“记忆经常是失实的、混乱的、残缺不全的,或是重叠堆积的”。一遍又一遍从外围剥离,小心翼翼地接近甜蜜的核心,一遍遍从安全的地方体味记忆中的永恒时刻,然而永远在到达核心时已惘然。梦也是失真的,醒来时的解读总会误导当时对梦的描述。在这些层层叠叠的记忆图景中,能够感受到迷人的相似性,叮咚作响的残忍的不在场感。
尽管迷离斑驳,尽管用重重版本来隐藏,尽管没有提及具体的内容,她对“我”的思绪的剖析清晰得无法轻易忘记。最终仪式感的终结丝毫无碍于人活在自己编织的记忆中。这是个绝对安全的位置,不会有任何麻烦,没有冲突和矛盾,而且我有时间去品尝它。没有东西能够打扰她,除非过久地置身其中。
——《故事的终结》
文/塞北1573
你会以何种姿态回忆旧爱?是歇斯底里的愤恨,或是郁郁感怀的伤心?你会以何种笔调写下你们的故事,他/她的美、温柔、邋遢、暴躁、说话的语气、身上的味道、争吵的怒吼、暗夜的思念… … 我看过很多故事,也见到过很多手法,无一不是在极尽笔墨,浓墨重彩地强调,以使之深刻,戴维斯给了人们另一种思路——冷静、絮叨、反复确认,最后又无法确认。
或许这才是对一个人最诚实真挚的回忆,你们之间没有修饰,爱和错、纠缠和不堪、魅力和缺陷都是裸露的,旁人不懂,自己以前也未必全然了解。
这本书的故事讲来十分简单:一位老师,一个学生,年差12岁的爱恋,相爱到分手,一年时间,而就这一年时间里,还充斥着试探、别扭和不忠,然后作者在分手之后的时间里,开始了漫长的回溯,在反复的质疑和确认中,有了这部小说。
初读这本书,很难相信这是“小说”。它在作者的回忆和现实生活里不断交叉,回忆本身絮絮叨叨,现实写作断断续续,是又不是,爱又不爱,像一个神经质的女人临近崩溃边缘的状态,读者不断的被带入她对他的迷恋或嫌弃中。温柔时她说“我会怀念他张开的手臂,他向我张开双臂时站得那么稳,好像他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我和把我揽入怀中这个行为上一样”,冷漠时她会说“他太不成熟,或者太谨慎,或者太年轻,不够复杂,所以很难引起我的兴趣,是他的错”,冷静时她又说“他离开我之后我对他怀有更多的温柔蜜意,尽管我清楚加入他回来了我的这种感情就会衰弱下去”。情绪是反复无常的事物,“混乱”“残缺不全”“重叠堆积”,破坏掉完整的故事线糅杂着散落的情绪,不断考验着作者对这段感情的记录,也不断重塑读者对故事的认知。
以单独一个人物的不断推演、追问的写作手法也并不算罕见。哈维尔·马里亚斯在《如此苍白的心》里曾经也是用一种零碎的反复的语言风格刻画主角的心理活动,甚至细枝末节的情绪转变都要在括号里提供,来达到最终确认的目的。但戴维斯的区别在于片段性的故事和克制的叙述,不吝啬于对自己的剖析,更大胆的怀疑对方,最后真实已经不重要,却也更难“终结”。
旧爱和回忆,是多少人难以躲过的情绪。忘不掉,找不回来,但最后很那解释清楚,你是难以忘掉他本身,还是重新编织的回忆里的那个人。故事里,他结婚了,“我”也和文森特在一起,戴维斯以“故事的终结”来说这段“未终结”的回忆,或许疲惫于旧爱的现实中人,更能懂得那句“他只是一个我听到消息的人了——实际上,他本人并不存在,除了我所知道的他。”
2017.8.25
并不是一本性别互换的《情人》或是别的什么,尽管相差十二岁,她只是三十有余,而他二十出头,不是彼此的初恋,当然也不是彼此的终点,没有猛烈痴缠也没有为爱疯癫,不用期待这份情感的诡谲。
戴维斯的手术刀落下来,变成了料理刀,躺在她的解剖台上,每个人都是一块千层蛋糕。尽管每一层都肖似,但终究有那种细微的不同,她是连发呆和恍惚都可以写到你魂魄悬浮的,戴维斯。
看到她写眼镜从腿上滑落,不去拣,而是用脚掌覆住。读得我四肢蜷缩,周身过电。你在那一粒粒字中融化于夕阳,我坐在广州大剧院的露天梯级上看,每一页翻过去,都像十年后的自己在耳语。
她笔下的他,本来就打算面目模糊着存在吧。整本读完所能回忆起的,只有耳鬓厮磨时她凝望他的头发,还有他非常在意她是否把他写进作品中,非常在意。而她像是将爱情当作写作灵感的源泉,或者说的再不客气些,工具,是,她反复修改,甚至不惜背离原意。
朋友跟我说, 庆山曾明确表示,自己的书写具有阶段性,写过的只代表曾经的状态。这个声明具有普遍意义,某种程度说,作家生产作品,不寻求一以贯之才是正常的,变动不居是人类本性。戴维斯之妙,是她将这种变动的四维状态铺展成二维甚至一维,这类似于杜尚,类似于《下楼的裸女》。
她绝少譬喻,绝少情绪宣泄但我们在字句间能同时读到几种视角的观看。她有种以多重身份展开第一人称叙述的能力:她陷入爱情,同时看着陷入爱情的自己,同时记录观看者与沦陷者。并没有分身乏术,她甚至在同步记录恋人的投入与背弃。
其实嵌套式的写法也不是绝对高妙,许多情爱文章都乐于展现主人公的反复辗转与情绪叠加。可能写到戴维斯这种准确又克制程度的实在寥寥,她将所有的原材料打碎分子结构再重组,而不是如普通写作者那样千辛万苦地连缀一些支离的破布,她用一个故事收束各种可能,她甚至不惧怕将结局放在开始。
模糊与极简,译者是这样总结她的,充满矛盾的说法,但很精确。戴维斯摒弃了多数技巧后,仍然可以呈现一种纯粹的“失焦”,在那种不准确里,我们各自找到出口,却又眷恋她构造的迷宫,最终我们停下来,走遍每个角落,不再急于得到。
仿佛是在一部作品里同时达成了日记、书信、回忆录,连虚构与非虚构之类的界限也在模糊,她像杜尚,也像杜尚所反叛的印象派,日光月影,每一种背景的涂抹在增强核心言说的呈现,她偏爱普遍,远胜露骨的细节。
因此,做她的读者需要肉体与精神的成年,懂得反复咀嚼不只是为了吞咽快感,需要喜欢用舌尖在口腔里找寻一粒芝麻,再细细碾碎,并着惘然饮下。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七):恋情终结,人生继续进行
故事的终结,也是一段恋情的终结,一段关系的终结,只是在这终结之后,会有发生什么?而本书就是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
《故事的终结》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莉迪亚•戴维斯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迄今为止唯一长篇。小说讲述一段关系的瓦解,一次失败的爱情和其中破碎的片段。她是老师,他是学生。二人相差12 岁。故事从记忆中的怦然心动开始,到相互折磨结束。仅仅维持了一年。她在旋涡中找不到出口,挣扎在回忆和忘却之中。一位无名的叙述者,尝试以写小说的方式去捕捉她的记忆。
莉迪亚•戴维斯(Lydia Davis),美国人,2013年布克国际奖得主,此后开始受人关注。作品基本都是短篇,最短可以一句话,最长也不超过三五页。去年国内出版了她的前半部小说集《几乎没有记忆》,今年后半部《困扰种种》刚刚出炉,两本加在一起共计近200个短篇,都很精彩。
本书 形式新颖,伸缩性强.比起情节的构想,莉迪亚•戴维斯更擅长玩形式。一句话一个故事的冲击感俯拾皆是,有时则用文字游戏和读者周旋。碎片化、日记体、警句……你可以在她的书里找到任何一种可能性,时刻期待。她从来不局限于去营造一个故事,而常常聚焦于某个点,精巧解剖几乎到了夸张的地步——可以说这样的形式是极为大胆的,而且很有风险,因为忽视了情节感,许多读者或许并不买账,只觉得这是无意义的废话,而这却成了莉迪亚•戴维斯的专长。
作者具有锐利幽默有哲思.她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描写的也都是人们的日常形态。她笔下多是第一人称,侧重心理活动,直白的叙述手法剥除了色彩幻象,直面生活的粗糙无华。难以下咽的部分她一点一点咀嚼给你看,但却是以幽默的形式,不使人察觉到痛苦的迹象,最终才恍然大悟惊讶于她的睿智。有时觉得这个老太太实在聪明得可爱,在生活的种种尴尬困境面前,用一些任性的句子就能轻易化解。
我们从她展现的这些第一手思绪资料中能够感受到什么呢?或许生活本身就如同这些思维碎片一样,没有一个主心骨,散成一片。或许生活的本质属性就是无聊,无聊填充着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只能在一些一闪而过的机警思绪中摆脱这样的无聊的、无意识的生活。网络上充斥着的段子手不正是说明了这样的现实么?
莉迪亚•戴维斯的极端写作方式,实际就是想要看看,我们通过写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抵达最真实最本质的感受。客观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并非最本真的存在,只有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对我们来说才是有意义的。所以在她的小说里面,只有没有反思的第一手意识材料,很多时候甚至只有偶发性的、吉光片羽般的意识碎片。
也许,恋情已经终结,但你人生的故事正在开始,正在进行,这也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八):碎片式长篇小说
最初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本能地去寻找章节目录,发现竟然没有。而翻了翻后面的文字,也多是或长或短的小节。长的可能两三页,短的甚至只有半页。这种不同于常见小说的章回体,每章在一个或多个场景下描述一个或多个情节,或者说这是一种“碎片式”写作方式。作者Lydia Davis的著作以短篇小说为主,《故事的终结》是其唯一的长篇。或许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作者选择了这样一种写作方式,因为众所周知,写(传统意义上的)长篇和短篇在构思和技巧等方面是有诸多不同的。
整部小说像一本没有记录日期和天气的日记,“我”一个人唠唠叨叨回忆过去的琐事,试图从这些记忆中拼凑起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平凡无味,没有众多爱情故事的冲突高潮,唯一有些离经叛道的地方是“我”比“他”的年龄大了12岁。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东亚地区,大家更能普遍接受男大女小的关系。然而故事里的主人公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差距而与其他的爱情故事有什么不同,恋情持续了一年,从甜蜜到互相折磨最终分手。在一起的时候“我”并没有珍惜,分开之后反而持续不断纠缠思念。
小说以第一人称写就,女主角的身份和作者本人极为相似,都在大学教课,都从事翻译并写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写小说,是很多新手作者喜欢的,因为还没有掌握第三人称的写作方法,学会脱离自我代入。而偏偏女主角把他们的爱情故事写成了小说,治愈伤痛,这些已经足以让人浮想联翩。因为Davis曾经是著名小说家Paul Auster的前妻,两人年轻时分分合合,最终以分手收场(见《冬日笔记》)。人性的八卦之心总是想窥探一下,故事中是否有着两人过去的痕迹。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九):终结的开始是回忆
什么是记忆?什么是爱情?这两个复杂的话题加在一起只能是一团迷雾。作者在这本书里用意识流的写法写了一本写实的书,不知道我这么说,你们能不能明白我的意思。
她罗列了非常多的细节,用第一人称的方法,企图还原她的一段爱情。但她用她的回忆来还原,结果只是一幅若隐若现的水墨。
在自顾自的自我叙述里如何还能保持与读者的交流,这可能是作者忽略掉的方面。意识流的作品容易形成一种自high的局面,当然如果你的彻底的极致的美,读者仍然会被打动,但这种情况太罕见了,大多数情况有点类似这本书里的,是模糊的,看不清楚的,读者更多地只是困惑,他们不知道如何和书里的人保持沟通,他们不知道该从哪里去理解他。
整个故事实际上只是一个意识依附的框架,但觉得还需要有些血肉,不然只是魂魄,会有点太飘了。
朱利安•巴恩斯也写过一本终结的感觉,他同样也是在叙述记忆这个主题,在不同的记忆的里如何还原过去。他的写法可能更落到了实处一些。
但这并不意味着莉迪亚•戴维斯的这本书很差,并不是这样,她在这本书里的技巧值得研究,只是她的这本书似乎过于先锋了一点,有点过于形式化了一点,有几场戏写得很美,对于主角内心的挖掘也有深度,但对于我而言,还是不够打动我。如何平衡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理解这两个方面,可能需要做一些更加深入的研究。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十):《故事的终结》:前任,以一本书的方式结束
前任,之于我们,早已无关一个具象的人设;而事关于一场我与我的回忆的和解。—是为题记
《故事的终结》,一部关于旧爱、回忆与疗伤的意识流经典之作,于是我们即在一种混乱的结构、内容、情绪里,看到了过往,看到了自我。
人不会真的忘记,所谓的忘记,只不过是那些经年过往不再是一场无法抵抗的侵袭。好聚常成佳话,如白许西湖之约;好散确是臆想,奈何十娘怒沉百宝;聚,我以我不再有的一生的重诺;散,我以此生不再相逢的决绝;于这一聚一三中,竟是要走过多少千沟万壑,然后找到一种方式终结。
爱是自我最后的退守,亦是自我最隐匿的理想,你终究会爱上一个人,他符合你所有的想象,包括虚荣,于他亦是。来过,是吗,是的;走了,是吗,是的。我可以确认来和走,但是我无从确认爱与不爱;所以我们,终归要在一场我与我的回忆的和解里解脱。
可能,之于爱,仍尚有质疑,但我确信,一个人最初的走来,一定不是为了伤害。
小超超于津 二〇一七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