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终结》是一本由[美] 莉迪亚·戴维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一):迷人的叙述
这本小说迷人之处似乎就在于短暂迷离、斑驳错杂的碎片式叙述,满是矛盾却又能感觉到真实又残忍,需要浸入戴维斯女士或者小说主人公描述的细碎场景,体察她细微的情绪波动,在她的各种“版本”间游移,一点点拼凑出男人的形象以及故事原本的样子。于是在细致的纹理中漾起各种隐秘的颤动。
似乎翻开任何一节开始读都很迷人。这样的阅读应该属于周末独处时光,趴在床尾对着窗外天光,在 youtube 上找首管风琴小曲然后让它自动播放下去,无论下一首是什么都无妨。于是在她对错失所爱的追索中,在她寻找一切和他有关的信息和写下一切时,我听到了英国婚礼的 trumpet voluntary,花束、面纱、泛着金光的教堂。
她一遍遍回顾一遍遍剖析过往,也许试图为那段没能持续到希望长度的关系转变成更持久的东西,也许试图为故事找一个终结。 然而“记忆经常是失实的、混乱的、残缺不全的,或是重叠堆积的”。一遍又一遍从外围剥离,小心翼翼地接近甜蜜的核心,一遍遍从安全的地方体味记忆中的永恒时刻,然而永远在到达核心时已惘然。梦也是失真的,醒来时的解读总会误导当时对梦的描述。在这些层层叠叠的记忆图景中,能够感受到迷人的相似性,叮咚作响的残忍的不在场感。
尽管迷离斑驳,尽管用重重版本来隐藏,尽管没有提及具体的内容,她对“我”的思绪的剖析清晰得无法轻易忘记。最终仪式感的终结丝毫无碍于人活在自己编织的记忆中。这是个绝对安全的位置,不会有任何麻烦,没有冲突和矛盾,而且我有时间去品尝它。没有东西能够打扰她,除非过久地置身其中。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二):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
每个人现在想到初恋脑中想到的是什么?是怀念那个时候懵懂的自己,还是因为分手后痛哭不已的自己。经历过的人都会觉得初恋就像智齿。它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但是在智齿长出的时候,又会给你带来无尽的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疼痛会让你下定决心把它拔出。感情不正是这样?阅读完小说后,这种感觉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记得初看这书的简介,以为它是叙述这段感情的书。阅读之后,才发现这和我想象的故事情节有很大的出入。看完全书,心里有种说不出的一种感受,感觉作者是想要忘却这段感情,但又想为这段感情留下些什么,从而不得不回忆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那段短暂的感情,通过作者的描述感觉出很多情感。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让读者随着她的的思路走,让读者沉浸在那段迷离、错杂的叙述中。作者对这段感情矛盾的想法和现实的残忍。都让读者觉得故事的终结,但又没有终结。
可以说故事并不复杂,她是老师。他是学生。年龄相差12岁。在特定的时间里,两人相爱了。可以说是经过很多“阻碍”在一起,但是随着相处的时间增长,那些让人怦然心动的感觉被时间磨平。随之而来的是两人无尽的折磨,他们被这个折磨打败了。两人结束了这段短暂美好又痛苦的感情。阅读本书的时候,会让人觉得有点琐碎,正是这些琐碎让人觉得真实。让人觉得作者在很努力的回忆那段时间与他相处的每一个细节。让人觉得即痛苦又甜蜜。正如我们回忆过往的感情都会有这种感觉。
我们不能批判他们感情失败谁是谁非。在感情的世界里,除了一些原则性问题可以判定,其他的旁人都不能随意判定。很多人会说两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和信任。说的好听实际上又有谁能做到?两人会因为琐事争吵,也会因为现实而分手。在感情的世界里,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
故事正如书名一样“故事的终结”,在感情的世界里,感情不是说终结就终结的,终结有可能是新的开始。正如很多人在经历一段失败的过往,都会说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但等爱情降临的时候,又会“重蹈覆辙”。所以我们能做的是珍惜当下、活好当下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三):故事是终结,也是开始
简简单单的对话,真情至理于其中。虽无华丽之辞,却又贴近生少,感人至深。
相知的两个人因各种际会而阴差阳错的再不相见,这是人生的遗憾。而很多人此刻却已做着会遗憾终生的事,悲剧有苗头,只是很多人却不愿好好正视。自然,在这本《故事的终结》里会深刻告诉我们为了追寻幸福应该行动,积极的行动。没有不能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好好把握现时的这一秒才是最正确的方式。此书由一篇篇篇幅并不长的短文组成,看似毫无联系,却深有执着的感情牵连。
如果感觉自懒惰对未知的事无法掌控,不如把握好当下,焦虑,忧愁,又解决了什么问题?全书的故事情节描写在美国作家莉迪亚·戴维斯的笔下,如一杯白开水般缓缓展开,白开水并不绚丽多彩,没有果汁甜美多滋,但却是生命的必须。
完美的感情必须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否则身处其中的人最终都会受伤害----各方面的伤害。玫瑰的美丽和花朵人人喜爱,可是种植时棘剌却无人愿意承受。男女之间的恩情,往往是付出多的那一方最受伤。女生很少有爽朗洒脱放手后不再去回想,释怀二字写出容易,做到却很难。
愤怒----释然-----期待----温柔----绝望----愤怒。周而复始的情绪变化,无人可诉说的抑郁,生活的重压......所有的一切仅在于一段不合适的甚至可以说是糟糕的感情的发生。终结一切,是书中的故事要表达的,不留遗憾的不再让这类感情困扰生命。
这本《故事的终结》看似没有主题,却在一个个小的篇幅里体现了惊人的一致性,无论是琐事的描绘还是生活的场景都深切传达着女性被爱情所伤害时的痛苦情态,如此的文笔手法,恰可称得上莉迪亚·戴维斯的个人特色,作家的知觉敏感度和对文字的把握能力以及必不可少的专注度,构成了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只有经历过感情伤害的人才能切身体会到作家笔下的女主的痛苦,也才能知道怎样才能从这样的痛苦里起出并继续有勇气走好独特人生的每一步。
每位作家能称之为作家,必有其特色,而吸引读者在于能否因此特色引起共鸣的感情,做为一名女性作家,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有的只是春风拂面般的轻柔文字,这些文字可以为受伤的心灵带来慰藉,莉迪亚·戴维斯开创了自己的风格,并会逐渐成熟与完美。而我们在她的文字里,会与她一同成长、成熟和勇敢。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四):时间是治愈伤痛的良药 《故事的终结》书评
这是一个一开始就已经预知结局的爱情故事。全书以女主人公回忆的形式展开的,她在不断地回忆寻找失踪的男友,她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朋友,一点一滴地向我们讲述他们的爱情故事。回忆是琐碎的,有时重复叙述,有时又前后矛盾。
故事讲述了一对年龄差距12岁的师生恋人的爱情故事,他们的恋情只持续了一年,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爱情不会长久。谈一场纯粹的恋爱,看似容易,可现实世界里没有纯粹的爱情,爱情里掺杂着很多因素,虽然爱情不是以物质标准来衡量的,但光有所谓的好感是不够的!
他是个二十出头的学生,没有体面的工作,靠借住朋友家,还向女主人公借钱,这些生活细节描写,决定了他在她朋友面前的不自信,或者说是假扮的“谦逊”,从女主的言语中,看到了她对他的“瞧不起”!爱一个人就要接受他的一切,包括他的朋友,而女主用了“一群我不认识、住在城里某个没人知道的地方的人。”,“我倾向于把他们归入没有特征的人群。”这些贬义的话已经显示出她对于他的朋友的态度—不屑!她对他流露出的不满在字里行间,比如借她的三百块一直不还;在她朋友面前谈吐不够落落大方;没有如期赴约亦或者是不诚实等等。女主总是以主导者姿态看待这段感情,爱情里的不平等,使得处于弱势的他成了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人,一个鲜活的无理、傲慢、以自我为中心、爱挖苦人和刻薄的女人形象浮现于眼前。当把一个人的自尊不当回事的时候,转身离开是最好的选择。两个人的爱情里如果没有尊重,没有信任,很多方面的不对等,就注定他们的爱情走不长远!
这个故事不复杂,一个早已经结束的爱情故事,一个女人在回忆中寻找终结的原因,故事仿佛没有终结!她一路寻找着,反思着。一段恋情的终结,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一首诗还是一声祝福?曾经爱过,曾经美好过,结束也许就是新的开始,没有过不去的坎,这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将来的岁月,只有慢慢学习会如何爱自己如何爱别人,才能走出失恋的痛苦与迷茫,重新找到真爱!
整本小说没有多少人物对话,大量篇幅都是女主的自述,心理描写,有想象有梦境,对人物的刻画也是很形象的,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作者的语言功底,作者使用大量的长句子,让人读起来有些“绕口”,但也增加了语言的魅力,让看似枯燥的词语变得有些许生动。
本书作者是荣获过布克国际奖的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翻译家莉迪亚·戴维斯。书的封面设计也挺特别的,被划去的文字,暗示着故事已经结束,回忆再多还有什么用呢?该结束了,人生还在继续。
爱是无私的、包容的、平等的,学会如何去爱,学会放手,才能减少自己受到的伤害。时间是治愈伤痛的良药,只有放下了,人生才会有新的开始,还是那句话,珍惜身边人!人生苦短,珍惜!珍重!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五):重要的不是你,是我的记忆
「我对自己说他忘掉了所有当时没能打动他的东西……如果他愿意的话,不管怎样,他可以忘掉其他所有的东西,特别是让他不愉快的东西,比如旧债主、旧情人以及生活中怨恨他的人」,如若如此,我记住的是所有打动我的东西吗?为什么无论是旧情人的我,还是就债主的人,只要通过这样的仪式,方能试图终究我的故事,终结我们的故事呢?
也许,即使你走出了我的视线,我却,依然无法面对自己散碎的记忆,于是凭借一切一切物像和表征,某些我尚能控制、尚能追回的东西。一条留在我家的毯子、一件送给我的方格布衬衫,另一件袖子已磨成碎片的方格布衬衫,以及至少三本书。那本又黄又旧的书,我不读的时候,也没有合上,所以书变成了两堆纸,一堆是还装订在一起的书页,另一堆已然散开,像极了那些过往,有一些我还记得,有一些之后模糊的残留的大概的浮影,我用某些数字来进行定位和装订,也许是五次争吵,也许是三次派对,也许是三百美金。但,也没什么意义了,我对自己说。
甚至,甚至,到最后,你的存在,以及,你到底是谁,也许也并不重要了。所以,即使是念念不忘的你,也是模糊的,你的名字、样貌、穿着,甚至我们之前的所谓的事实,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彼时,也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彼地,即使,时间封存,即使,拥有某种「褪了色的永久,一件纪念品的永恒」,但精确,也没什么意义。
我始终害怕自己被他的世界吞没,始终固执地死守我自己的世界,但又参与了他成年人人生最初的部分而兴奋不已。某种「与青春有关的力量,一种纯粹的活动,以及一种具有无限可能的感觉」,我一如年轻时候满怀激情地张开双臂,也许,只是为了拥抱那个十二年前的自己。于是,我们的感情终究像极了我自己的人生,「刚开始确实存在着各种可能,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一些会消失掉」,我无所谓,你尚未经历这些。虽然,我总是隐隐地害怕被扯回那无辜、精力充沛却又伴随着某种无助的青春年华,但是,书页尚未泛黄,记忆里的你也并未枯萎。他是我的将来,我是他的过去,而我和他的距离,是那个我与十二年前的自己的距离。而人,如何同时置身、同时抓住两个时刻呢?
大概感情的终结在于,我们彼此的心只向自我的属地打开,于是,至今,我完全拥有你的唯一方式大概也惟有如此;至今,陪伴我的也只有我自己;至今,我只能用书写的方式,终结我的记忆。
而对于他,所有的描摹和轮廓,是我终结的仪式。纸张的空间标的了模糊稀疏的过去,也指向了触手可及的未来。而我的喃喃自语,让我拥有和掌握了所有的假设和可能性。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六):终结的开始是回忆
什么是记忆?什么是爱情?这两个复杂的话题加在一起只能是一团迷雾。作者在这本书里用意识流的写法写了一本写实的书,不知道我这么说,你们能不能明白我的意思。
她罗列了非常多的细节,用第一人称的方法,企图还原她的一段爱情。但她用她的回忆来还原,结果只是一幅若隐若现的水墨。
在自顾自的自我叙述里如何还能保持与读者的交流,这可能是作者忽略掉的方面。意识流的作品容易形成一种自high的局面,当然如果你的彻底的极致的美,读者仍然会被打动,但这种情况太罕见了,大多数情况有点类似这本书里的,是模糊的,看不清楚的,读者更多地只是困惑,他们不知道如何和书里的人保持沟通,他们不知道该从哪里去理解他。
整个故事实际上只是一个意识依附的框架,但觉得还需要有些血肉,不然只是魂魄,会有点太飘了。
朱利安•巴恩斯也写过一本终结的感觉,他同样也是在叙述记忆这个主题,在不同的记忆的里如何还原过去。他的写法可能更落到了实处一些。
但这并不意味着莉迪亚•戴维斯的这本书很差,并不是这样,她在这本书里的技巧值得研究,只是她的这本书似乎过于先锋了一点,有点过于形式化了一点,有几场戏写得很美,对于主角内心的挖掘也有深度,但对于我而言,还是不够打动我。如何平衡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理解这两个方面,可能需要做一些更加深入的研究。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七):最诚实真挚的回忆里,你不是你
——《故事的终结》
文/塞北1573
你会以何种姿态回忆旧爱?是歇斯底里的愤恨,或是郁郁感怀的伤心?你会以何种笔调写下你们的故事,他/她的美、温柔、邋遢、暴躁、说话的语气、身上的味道、争吵的怒吼、暗夜的思念… … 我看过很多故事,也见到过很多手法,无一不是在极尽笔墨,浓墨重彩地强调,以使之深刻,戴维斯给了人们另一种思路——冷静、絮叨、反复确认,最后又无法确认。
或许这才是对一个人最诚实真挚的回忆,你们之间没有修饰,爱和错、纠缠和不堪、魅力和缺陷都是裸露的,旁人不懂,自己以前也未必全然了解。
这本书的故事讲来十分简单:一位老师,一个学生,年差12岁的爱恋,相爱到分手,一年时间,而就这一年时间里,还充斥着试探、别扭和不忠,然后作者在分手之后的时间里,开始了漫长的回溯,在反复的质疑和确认中,有了这部小说。
初读这本书,很难相信这是“小说”。它在作者的回忆和现实生活里不断交叉,回忆本身絮絮叨叨,现实写作断断续续,是又不是,爱又不爱,像一个神经质的女人临近崩溃边缘的状态,读者不断的被带入她对他的迷恋或嫌弃中。温柔时她说“我会怀念他张开的手臂,他向我张开双臂时站得那么稳,好像他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我和把我揽入怀中这个行为上一样”,冷漠时她会说“他太不成熟,或者太谨慎,或者太年轻,不够复杂,所以很难引起我的兴趣,是他的错”,冷静时她又说“他离开我之后我对他怀有更多的温柔蜜意,尽管我清楚加入他回来了我的这种感情就会衰弱下去”。情绪是反复无常的事物,“混乱”“残缺不全”“重叠堆积”,破坏掉完整的故事线糅杂着散落的情绪,不断考验着作者对这段感情的记录,也不断重塑读者对故事的认知。
以单独一个人物的不断推演、追问的写作手法也并不算罕见。哈维尔·马里亚斯在《如此苍白的心》里曾经也是用一种零碎的反复的语言风格刻画主角的心理活动,甚至细枝末节的情绪转变都要在括号里提供,来达到最终确认的目的。但戴维斯的区别在于片段性的故事和克制的叙述,不吝啬于对自己的剖析,更大胆的怀疑对方,最后真实已经不重要,却也更难“终结”。
旧爱和回忆,是多少人难以躲过的情绪。忘不掉,找不回来,但最后很那解释清楚,你是难以忘掉他本身,还是重新编织的回忆里的那个人。故事里,他结婚了,“我”也和文森特在一起,戴维斯以“故事的终结”来说这段“未终结”的回忆,或许疲惫于旧爱的现实中人,更能懂得那句“他只是一个我听到消息的人了——实际上,他本人并不存在,除了我所知道的他。”
2017.8.25
阴天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八):《故事的终结》:爱情与记忆,哪个更不可靠?
对中文读者来说,美国小说家莉迪亚·戴维斯(Lydia Davis)的小说,真可谓是近一两年来外国文学译介中不小的收获。楚尘文化先前出版了戴维斯两部短篇小说合集《几乎没有记忆》和《困扰种种》,引起较为热烈的反响。习惯了阅读情节的人,想必接触到戴维斯,会顿时有陌生甚至腻烦、厌恶之感,不过,等到读完她的短篇小说(如果能坚持做到的话),可能会喜欢、进而迷恋上这位别样的美国作家、2013年布克国际奖得主。
《故事的终结》是楚尘文化引进的戴维斯第三本著作,一部长篇小说。以短篇小说创作闻名美国文坛的戴维斯,甚少长篇作品,《故事的终结》算得上唯一例外。不过,虽有长篇小说的外壳,但每一小节,似乎都可以独立成篇,与戴维斯先前的短篇小说,形成微妙的共鸣。除却创作小说,戴维斯还从事法国文学的英译工作,而《故事的终结》,似有不少法国小说的影子,尤其是《追忆逝水年华》,至少在笔者看来如此。
《故事的终结》情节比较简单,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情节——这主要指令人印象深刻的冲突。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中年女人决心追忆自己一段持续一年左右的恋情经历,视其为蓝本虚构一部小说。这段爱情发生在三十岁的女人/大学教师和小她十二岁的男人/大学生(但她不教该男生)之间,像通常的恋情般,这段师生恋中有恩爱、缱绻、耳鬓厮磨,也有生气、恼火、怨怼、背叛,以及最后的分道扬镳。在回忆的时候,女主人公试图把握过往的细节,追问,他是否真的爱过我,像我爱他那般?我对他的爱,是何模样?
《几乎没有记忆》和《困扰种种》面世时,想必有不少读者怀疑,(短篇)小说竟然还可以这么写?而面对《故事的终结》,恐怕也少不了有人会问同样的问题。戴维斯尽可能淡化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以至于初读时易陷入五里雾中;但戴维斯的好处是,可以多读,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放眼世界文学之林,爱情小说实在数不胜数,而《故事的终结》,却很别致,没有千“书”一面的危险。叙述层面,第一人称不可靠叙述,第三人称叙述等多种叙述并用,“元小说”的色彩(很大篇幅是“我”在讨论如何写小说)、记忆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艺术张力,让人耳目一新。
一场在外人看来无太多可圈可点之处的恋情,在小说主人公眼里,几乎是过往一切意义所在。而回忆这一段恋情,进而将其虚构成小说,温情、迷茫、心碎的背后,潜伏着极大的危险。随着对过去的深入,自己曾经以为的爱情——彼此深爱——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一厢情愿,而且是强迫症式的。书写这一段恋情经历,并没有给主体带来期待的心理释放,反而陷入了深层的主体危机——过去的一切真的发生过吗?真的有那么一段恋情?“我”到底是谁呢?最后,一切都指向了人的终极孤独——也许,自始至终只有“我”深爱他这一段经历是真的,经得起时间和记忆的拷问。
爱情与记忆,哪个更不可靠?一时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解答。在《故事的终结》末尾几节,小说女主人公终结了小说创作,然而,这果真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吗?尽管她现在同文森特父子住在一起,她爱恋过的男人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但,曾经的思念,也许仍未烟消云散。现实与虚构,在这个层面上界限变得模糊。对于不确定的记忆,对于不甚可靠的爱情,我们到底能说些什么呢?人生,可能就是这样由这些不可靠、碎片式的记忆,拼凑出来的游戏?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九):一种说话方式
在菲茨杰拉德之后,幻灭成为了美国作家普遍的写作主题,无论是对人的神性的幻灭(海明威),或对人性的纯真的幻灭(塞林格),或对普遍的道德精神的幻灭(厄普代克),或对世俗生活的幻灭(卡佛),随之而来的是汗牛充栋的本质雷同只稍有区别的美国当代作家,尤其是那些重复着厄普代克和卡佛的作家。
莉迪亚·戴维斯一点都不幻灭,她从不感叹生活和理想的不一样,对诸如(佛教的)顿悟或(基督教的)“静止的神性时刻”之类的精神升华也缺乏兴趣。她首先是一个忠于自己七情六欲的作家,她眼里看到的生活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也就是被大多数人虚伪地斥为“低贱”和“卑俗”的样子。她面对事实,而不是自己的想象,因此她既不迷惘,也不失落。她对自己有中肯的判断,因此不矫情。她不怜悯,所以也不自怜。就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最后被杀死的那个女孩:“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我就是怎样的,而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既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我也既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只不过就是这样子而已——这遥相呼应了阿兰·罗伯-格里耶提出的“这个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诞的,它只是存在着,仅此而已。”——对于男性作家来说,很难做到既不显得卑琐,又具备这份透彻。
显而易见的是,莉迪亚·戴维斯很不像一个美国作家,她既不像普遍的那种美国作家,也不像特别的美国作家。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她比较接近法国新小说作家,恰好她本人也从事翻译法语文学。在这本《故事的终结》里,第一人称的“我”收到了前情人寄来的一首诗,于是“我”决定写出一部小说作为回信,这部小说就是我们读到的《故事的终结》。由于这是以追忆一段逝去的恋情为背景展开的叙述,因此读者不能确定,“我”描写的那些人和事,是真的和“我”描述的一致,还是统统都经过了扭曲和改造。有意思的是,叙述者“我”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记忆的不确定性,以及在创作时自己对素材进行的取舍和组合。因为小说里的“我”既是自己笔下的一个角色又是小说的作者,因此“我”可以在这两种身份间自由切换。于是我们读到了一份奇特的叙述文本:有时候“我”在回忆,有时候又坦承自己所讲的前后矛盾,因为回忆终究是靠不住;有时候“我”又以作者的身份,告诉读者自己如何为了创作而筛选素材,以及写这个故事时的感受,甚至还向读者透露了一些原本故事里被删除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份文本同时具有了内容的回忆性和叙述的即时性的特征,因此而呈现出模糊回忆这一行为和回忆的内容的边界的叙事特点。
在文体方面,《故事的终结》大体上属于散文体小说,情节(记忆)如碎片般斑驳交错,既有自相矛盾之处,也有同一事件不同角度的描述——因为小说的结构方式具有回忆的特征,因此故事不是随时间线发展,而是常常从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从一个人跳到另一个人、从一段经历跳到另一段经历,在其看似随机的叙事策略之下,是由意识的连贯性和情境的延续性来梳理文章的脉络。简而言之,这是散文化而不是故事化的小说文体特征。但和有些沉湎于抒情的作家不同,莉迪亚·戴维斯不喜欢过多地抒情,而喜欢叙事。当我们粗略了解过小说的故事背景后,书中的每个小节也完全可以单独阅读——这些小节不排序号——不必置其于一个整体的叙事结构中,读来同样妙趣横生。这是因为,莉迪亚·戴维斯的个性和叙述风格是合二为一的,这是她身上最为突出和原创性的方面。一个有才华的写作者,必然会警惕熟门熟路的叙述。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套路,在我们最初学习写作时,难免会学到和运用一些套路,比如媒体写作往往就是一种熟门熟路的写作,以传达信息和观点为目的,这是高效便捷的方式,也更容易被普遍读者理解和接受。但艺术是创造性的行为,它天然地反对一切僵化的形式,它对传统的继承方式常常不是遵守而是反叛,它既是自己的风格形式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实践者。一件成立的艺术,从风格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和作者高度一致且独一无二;就像你说话的声音,别人听到就知道是你在说话,哪怕是不认识你的人,在仔细聆听后,也不会混淆你的和别人的声音。
就呈现出的文本而言,莉迪亚·戴维斯做到了令读者随便翻开一页都可以读得津津有味,是她的叙述而不是情节吸引了读者。下摘引《故事的终结》中的一段:
我告诉了他一些让他震惊的事情,我自己并没有感到震惊,因为我只是把我考虑了一段时间的东西说给他听,因为是我在说,这么做伤害不到我自己。直到后来,当我从不同的角度回顾这件事,看到他会多么不乐意听到我说的那些话的时候,我才感到了震惊。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自言自语,那些让他震惊的事情,其实是“我”对他不忠的经历。不过,我们由前后文得知,“我”仍然爱着他,和别人一起只是临时找乐子。当“我”向他坦白时,“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双方都是开明和坦诚的,他会对“我”既往不咎。自然,结果并非如此。诸如此类的生活经验,恐怕很多人都有过和表达过,但我很少读到比这段更富有个性趣味的表述。这里我随便以一个方面举来例,如果一个人总是很随和,或者总是很霸道,那么其人往往很无趣。但是如果一个人既随和,又霸道,同时还能够看清楚和包容自己身上的这一对矛盾特征的存在,那么这个人就有意思。莉迪亚·戴维斯是一个很多方面都有意思的人。她的思维和感受常常是童稚式的,不受概念和常识束缚,既生动又形象。更难得的是,她并不把的自己的精灵般的洞见“翻译”成规范的叙述文本,而是动手创造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方式高度匹配的叙述语言(这对她来说是一种自然的语言)。就这一点而言,她的短篇比长篇特征更明显,也更好读,因而短篇是更易于理解她的门径。但是她在写作短篇时,更多的是依靠灵感,是拼天赋而不是拼才能,而才能是包含了天赋和努力的,如果缺少写作野心的驱动,一个作家在长篇上绝难取得成功。
此外,莉迪亚·戴维斯也不是霍桑——福克纳——弗兰纳里·奥康纳那一脉的南方作家的继承人。她不写宗教愚昧,不写落后乡村,不写迷信暴力。她生在新英格兰地区,她的出身属于文化精英阶层,她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在她小时候,特里林、萨义德、奥登等都曾作为客人拜访过她家。她的家庭环境很好,但不知道具体为什么,可能是出于对波希米亚式生活的向往,后来她过了一些颇为艰苦的日子,经常入不敷出、举债度日。庆幸的是,她既没被教养毁掉,也没被生活毁掉。教养容易令人变得不愿接受现实,带着一种高贵的偏见而辨不清本质。生活化的写作却往往重心在生活上,靠着抖机灵或者老气横秋,文本语言粗糙不耐读。莉迪亚·戴维斯则凭借自己在写作上的敏感和天赋,而成为一位独特的散文大师 。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十):一封写给错位前任,最真挚、坦率的情书――评《故事的终结》
假若他日相逢,事隔经年,我将以何贺你?以沉默,以眼泪。
这是拜伦春逝里的句子,夜深人静,一首诗,一个故事,也许可以为潮涌往复的回忆画上句点。一段感情故事的终结,应该以何收尾?是干脆地说一句分手吧,别想了,还是一脸愧疚、满脸歉意地说一声对不起,谢谢你,抑或是心有不甘,转身后又折返回来,问一句……想问的话还没说出口,对方便答了一句――爱过。
对不起是检讨过去自己对你的不完美,谢谢你是感谢你曾经爱过我的岁月。没关系,路还很长,未来我会更加美好。每一次恋爱,都是一种成长,摸索着通往更加幸福的道路。不再把你当作生活的全部,一味仰望别人的幸福,因为这样,才会成长,才能迎接下一个对的人。
美国著名作家戴维斯的这本书《故事的终结》,作者用精确、冷静、克制的语言描述着一种混乱,将失恋者脑中闪过的8万4千个念头巨细靡遗地呈现出来。让人想起谭咏麟的那首歌《一生最爱》:如真,如假,如可分身饰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