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山、古树和我》是一本由素黑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山、古树和我》读后感(一):根
我搬过两次家,有过三个住处。我换过三个学校,寄宿离家越来越远。 我最怀念的还是最初那个家,离家不远的学校。那是十几口人家住的小村,刚进村的时候,要过一座桥,我家在刚进村的第二家。 现在我已经距离第一次搬家有十年了。十年,并没有淡忘我对家的记忆。在《北大作文》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记忆最深处的都深深烙印在脑海里”。现在的我已经远离家乡,到外地上学,但是我仍然记得曾经那里的一切:家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一瓦一土,回想起来,仿佛鸟叫声仍在耳边萦绕,燕子巢仍在屋檐下,梧桐雨骤然来临,花香四溢,还有那个在梧桐树下久久伫立的佝偻的身影。 学校是我小时候极其讨厌去的地方,是村子的最后一家。即使最讨厌,但那里仍然有个秘密花园。在阳光下,玫瑰似乎变得更加夺目绚丽,旁边的月季也不甘示弱。蝴蝶蜜蜂群飞乱舞,还有我们怀着好奇的心讨论精灵到底在干什么的细声低语和怕被叮咬的丝丝恐惧。 从学校到家差不多就是从村头走到村尾,不需要拐弯,不需要过马路。每逢放学,总能听到那声苍老的呼唤,响彻整个村庄,唤我回家。而我总是听不到,或者故意贪玩不回家。 这一切的一切在记忆里,还是那么清晰。 追溯本源并不是我的个性,而是人类的共性。 人类总是爱追本溯源,哲学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成为了人们生生不息要研究的话题,这句话也成为了人们假装什么都不记得时的逗笑情趣。所得到的结果生物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成为了人们普遍可以接受的原理:人是从猿演变来的。祖,就不得不提到祭祖的一个节日“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小学生也早已滚瓜烂熟。我们这里习俗并没有大家背诵查资料所得到的那样丰富齐全。每每清明节,我们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上坟,蒸豆馍。除了全国家家户户都如此外,还有一样是与众不同的,就是我们都会去寻根祭祖的大槐树凑凑热闹。这里朗朗上口的儿歌依然被人传送“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每逢清明,这里总是人山人海,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著名主持人朱军等都来到访,真是有普天同庆的气象。 《如山,古树和我》是一个拥有特异功能的心理咨询师,想要追寻胎记——冰岛背后的秘密,来到冰岛后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舒服,舒服到放下了曾经的锥心之痛,舒服到忘了自己来到这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其实,我们都像麻木一样,疲惫了选择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古树,就是那个帮助麻木走出痛苦的人,察觉这个女孩眼里的沉重,察觉女孩的疲惫,两人似乎有什么契合点,于是,帮她理理发,泡泡茶,聊聊天,气氛也突然变得微妙。就在两人心理暗起波动时,一通电话打破了两人的平静。人生就是有着许许多多的突如其来,我们没有任何的防备,被迫接招。
麻木离开了,去打理去冰岛前的未理清的破事,这些事,让麻木再一次疲惫,再一次又受到伤害。一个心理咨询师帮助别人走出苦海却无法自救,帮助别人走出痛苦,而自己的事情总是一团糟,难道真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这一团糟就是因为前任的如山的突然去世。如山,麻木心心念念爱了数年与自己同职业的男子,在与麻木相恋时,又与多人相恋其中还包括自己的病人,发现真相的麻木面对这一残忍的对待,麻木还没想好该怎么办时,如山苦苦道歉,挽留,患上了抑郁症,再加上前女友是如山的病人,死缠烂打,以死相逼。如山脱离不开,去请求前女友的原谅和释怀,然而却毫无意义。其实,麻木之前怎么可能一点儿都没发觉呢?只是麻木相信如山,不曾有过一丝的怀疑罢了。圣母如麻木选择治疗如山,如山一次次逃离退缩畏惧,麻木一次次等待安慰。爱情长跑十年,终于如山得到女友原谅。在麻木以为终于修成正果时,如山又选择逃离,原来不过是答应前女友的分手要求。麻木累了,才会放下一切去休息并去了冰岛。这次回来,是因为如山死了。
处理好一切的麻木再次回到冰岛,寻找古树。思念麻木已久的古树知道麻木的伤痛,默默的在背后为她疗伤。在过去,没有人注意到麻木的伤痛,她一直被人看做治疗者,甚至如山看觉得麻木太厉害了,感觉自己驾驭不了她。其实,麻木一直把痛苦往心里咽,没有人发觉,也没有人关心,现在如山的关怀变成了麻木的专属治疗师,而且如山还帮助麻木找到了胎记的意义。豁然开朗的麻木邀如山一起回国,一起帮助医治病人。父母的双双离世,如山一直陪着麻木,胎记的秘密终于全部明朗,当然得益于古树的指点,两人也随之确立关系。但是好景不长,如山归来。三个人的尴尬,又会如何?
麻木与古树:或许世界上就有那么一个人同你契合的完美,就有那么一个人就能轻而易举帮助你,就有那么一个人懂你,只是时候未到,还没有找见而已。麻木无疑是幸运的,终于找到了那个人。冥冥中自有天注定,从此不爱咖啡,只爱香茗。忘记如山,只要古树。
根,要跟随我们一辈子,我们一辈子也逃脱不开。古人喜爱“落叶归根”,即使自然现象,也是人的寄托。我们只有不忘本,才会知道我们所追寻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所以我们常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太过忙碌,而一味的只知道忙碌的时候,我们要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初心,生长在我们心中的树,是否依然旺盛,是否经久不衰,扎根在心中的树,是否还在。
《如山、古树和我》读后感(二):又见素黑·每个作者都应有自己独特的表达艺术
2014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无意中看到一个标题叫做《仔细的修为》的视频。
刚点开,里面就传出久石让的《Mission Impossible》。随着音乐,一位站在阳光下,眯着眼睛微笑的女子出境。一双灵动的大眼睛,一袭黑色衣服,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
《如山、古树和我》读后感(三):翻开书,开启一场自我疗愈
此刻,我在喝着茶。当然,和书中为饮茶人量身定制的茶无法相提并论,也不像Te和麻木那样对茶有着深刻的理解。 其实读到一般的时候,才发觉,书名《如山、古树和我》中的如山和古树是书中两位主角的名字。他们的名字都很文艺,但与之相对的,却是主人公麻木百转千回起起伏伏的人生旅程。 刚开始阅读本书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些不习惯。主人公大段大段的对白让人觉得有些沉重,感觉真正生活中人们在交谈时并不会一口气说如此长的段落。但渐渐读到后面才有所感觉,麻木,和Te他们的对话更像是说给读者在听的,作者是在借用书中人物的对话,来向读者传递一股拥有疗愈之力的能量。 都说一个治疗伤痛的治疗师,都要经过各种的痛,才能真正明白痛,才有慈悲心去救人免于痛苦。但此书却给出了另外一种解答:有些痛,不用经历都明白,人都有感痛之性,只要阅历够久深,有恻隐心,就能通。不过,经历过多少痛和是否明白痛。或者是否有慈悲心去救人免于苦痛却是两回事,更何况,没有人能救人免于苦痛,因为他自己本身也无法令自己免于苦痛。疗愈痛的目的不在于令人免于苦痛,而是如何能安然地接受与苦痛同行的人生。 同时,这个故事还有些许科幻的色彩,主人公麻木在经历了沉重的打击之后竟然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每个人的痛根。或许,这是在经受打击后,能够体会到人生种种痛苦的一种具象的表现吧。 其实麻木和初姐的经历何其的相似,都是深深地爱上了一个男人。但竟不想,自己却不是深爱的男人的唯一。初姐有自己的执念,但也有属于她的善良。初姐不愿放弃自己的爱人,但她也懂得自己有罪。丈夫出走后,初姐的暴躁、焦虑究竟是对丈夫的惩罚,还是对自己的惩罚呢? 麻木是善良的,她等了如山两年,直到这种等待成了她无法承受的煎熬。她出走冰岛,遇到了Te。一切都朝着美好的方向进展。她终于找到了懂她的人,“经历过种种恋爱的磨难后,方明白陪伴和懂你才是最真实的爱”。Te教会了麻木很多,“处理痛有两种方式:一是哭着努力地追求强大,而是笑着释然地愿意放下”。Te教会了麻木后者,放开怨恨,重新开花。 当看完本书的结局时,明明是为麻木感到高兴的。但不知为何,作者却给出了另外一种结局。炎炎夏日,瞬间让人感到绝望,如果一定要有三回起伏的话,如山一回,Te一回,麻木之后还会有什么样的痛?让人不敢想象。 我想,无论麻木和初姐是否能原谅麻木的父亲,他终究不仅亏欠了麻木一家。麻木的存在,是否是在为父亲继续赎罪?
《如山、古树和我》读后感(四):让我们着魔的都是心病
俗话,心病还需要心药医,是实话,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得很痛苦是因为我们都觉得自己付出的太多,我们得到的太少了,觉得有些东西本该是我们的,却被别人拿走了,他就是那个罪人,是因为他我们才没有好日子过,都是他自私的原因,才造成了今天的这个局面。以前我也是这么觉得的,我甚至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的过错,跟我没有关系的,如果别人按照我的方法去做,也许今天的结果就不是这样的了,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想法改变了,我不再觉得自己的所有的做法都是对的了,我们都太关注于我们自己的想法了,没有注意到别人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别人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这对别人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人是自私的,这没错,但不能自私到你只关注你自己,没有看到周围的,你的亲戚朋友为你做的,就像是这书上的那些找上门来的患者,我真的不认为他们是有多么严重的疾病,而是过不去心里的那关,然后抑郁成疾,没找得上一个他认为自己可以倾诉的对象,他的病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固执与及不愿对外人诉说的原因,然而过了很久,自己好像都快忘了是什么原因让自己这么不舒服这么久,有一天你看到一份广告上面说,某人能一眼看穿你到底得了什么病,你就带着那份好奇与那份需要别人慰藉的心来到了这里,结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不堪,人家一眼就看出了你的那份想要隐藏的秘密。
我真的好想现实中我也真的能见到像他们一样的人,Te和麻木 这样的两个人,他们甚至比医生更厉害,也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医生给我们救命,而是一个能懂我们的人,如果没有人能懂,活着好像就是多了一个人吃饭,没有什么意义,只有真正的为你解开心中的那个死结,而这个结大部分的原因,我想大多都是因为爱,爱这个词听上去都是温暖的,但是当他因为忌妒,因为不理解的存在,它就会变质,变得都是不堪的,明明在外人看来,你是幸福的,然而你却因为某些忌妒变得不再理解这份爱,你这时候多么渴望有一个人能理解你,站出来为你说话,只要是认为你对的人,你都觉得他们是好人,相反有人对你说,你这样是不对的,你完全听不进去,这个事情以后就成了你的心病,你一被人触碰就想发火,不管时间过了多久,直到你遇到了一个别人都很信赖的人,他一言就看穿了你的心事,并豪不留情面的对你说出你的想法,是有什么目的的时候,我甚至有点不好意思了,我想你那时才会慢慢地选择是否放下,是否当时真的是自己错了,结果是肯定的,大多数人承认是自己当时认为自己没有错,只是想要别人更关注自己的想法而已,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存在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其实对家人而言是的,不论你做了什么,家人永远是爱你的。
《如山、古树和我》读后感(五):如山、古树、和我
原谅我,实在想不出一个好听的名字,写了几个标题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
初次看到这本书籍,就被淡雅的封面给吸引住了,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本关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的农村人的故事,直至收到书后翻开内页阅读后,才发现和自己想象中的大相径庭,这本书是讲述和伤痛、疗愈、蜕变有关的事情。活在这世上,我们都或多或少遇到书中角色们所遇到的类似的事情,也会有和书中人物同样类似的心理,或愤怒、或生气、或怨恨、 或诅咒等等。
我们每个人都携带着终身都无法疗愈的伤痛,也许终日抱怨,也许隐藏心底。其实人的成长不在于有能力克服这些伤痛,而是学会着破解这些伤痛后继续前进,不管怎样,路还是要继续走的。
当我们身边的朋友或者亲密的人遇到一些心理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能够用很多的大道理去开导她,给她去疏通心理上的一些坎,并附上几句安慰的话语,可是当同样或者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时,家人或者朋友来给我们疏导的时候,我们有几个是听的进去心里的。很多的事情是你的帮助也解决不了的,很多的伤痛是你的关心也疗愈不了的,生离死别不是一句轻轻的节哀顺变就能化解的,伤痛最好的疗愈是看清自己,只有自己才可以破解自己的迷茫。
不管别人怎么对待自己,总是坚持内心中的那份美好,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忘初心的麻木一直践行着自己对自己信仰。面对脚踩两条船的前男友,相信很多女生会认为这个男的太渣,会选择分手。但是麻木坚持为如山治疗,相信终究会有一天会变好的,但是前男友却不想在继续这样下去,在留下一份信后就离开了麻木,有的时候,你以为的好只是你自己的想多了,你不是当事者,怎会有当事者的感受。
也许有些时候,很多事情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一个人的离开,会带来另一个人的到来。古树的登场不仅为麻木疗愈好了长久以来的伤痛,还改变了麻木,让其蜕变,用自己的点滴影响着麻木,使其振作起来。在我看来,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迎接新的晨曦才是对的起自己的吧。
书的内页还夹着一张麻木树茶单,说实话,里面的茶还真的没有喝过呢,我不是一个会品茶的人,茶对于我而言只是饮用。相信不止我一个人这样饮用茶。麻木树茶单里的茶的名字也是很唯美的,很有意境,真的挺希望也可以喝一杯古树亲手泡制的茶。也许,蜕变,就是从喝好一杯茶开始的吧!
《如山、古树和我》读后感(六):“画个梦境,等你住进梦里”
麻木说:“冰岛是适合放逐自己的地方,有火山、大西洋暖流,是冰川和火山交融的北大西洋孤岛,极端的性格,冷暖自知的民族”,这像极了我们自己,时而悲伤,时而欢喜,开心的没有理由,难过的莫名其妙。孤独地像是一颗树,一片与世无争的风景。
麻木说:“说不伤心是百分之三百的虚伪,潇洒从来都是文人画出来的符咒,导演拍出来自我安慰的一场三十秒的戏。”正如同我们,明明受了伤还微笑着送他离开,倔强地不肯承认自己的难过。可是呀,尽管“我痛恨成熟到,不要你望着我流泪”,但是“要漂亮笑下去,仿佛冬天饮雪水。”恋爱本就是一个人的冷暖自知。我曾惧怕爱情,因为我搞不定它,因为受不了曾无比亲密的两个人,突然就形同陌路了。可是尽管不想再喜欢任何人,心动却是无可避免的事。尤其是当你看到他穿着那件你最熟悉的格子称衫、迎着阳光走来用你最熟悉的方式对你微笑的时候,突然汹涌的记忆令人窒息。
“麻木树”像是一个梦境,真实到让人流泪的梦境。那些一个人的心事无从说起,也不知向谁说起,这时候会希望真的存在麻木这个人,一语点醒梦中人,告诉你是该坚持还是放弃,不用煎熬地等待着时间来治愈你。突然就想起那天离别时,想写“我们山前没相见,山后别相逢”,却终未落笔,我怎么舍得,再遇不见你。
即使疼痛,我们也仍要带着伤痕去爱,去生活。正如:“生命的裂痕,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如山、古树和我》读后感(七):黑暗的存在,是为了看到光明
黑暗的存在,是为了看到光明。我们在人世间所经历的苦痛,是为了被疗愈。就像素黑写的这本《如山,古树和我》,当彼此伤害成为生活里的一件事,如何治愈受伤的心灵则显得尤为的重要。而《如山,古树和我》则是一本疗愈之书。在这本书里素黑用她手里的笔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关于伤痛、疗愈和蜕变的故事。
素黑,国内知名作家,心性疗愈师。她特有的经历使得她的文字格外的充满了质感,看着她书写的故事,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中感受故事的张力,这或许得益于她所从事的行业。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人会害怕,而两个人的孤单好过一个人的独自面对,人与人的关系就像刺猬,离得远了会冷,但靠的太近又会彼此刺痛。这更像是一个纠结的矛盾体,如何在疼痛过后疗伤就成为了一个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全城最年轻的心理医生麻木,在经历一次情伤以后忽然获得了能一眼看穿别人痛根的能力,可她可以治愈所有人却独独治愈不了自己,在听从心的召唤下她来到了冰岛。那夜,他们遇到了极光。 这就是一种难得的缘分,突然间麻木变得豁然开朗而她也在Te的陪伴下一起经营着“麻木树”,Te是一位谜一样的造型师和茶人,他俩在一起帮助别人认清痛苦和疗愈他人。这是一份展开寻找解开伤痛 密码的旅程。书里的故事以及人物我们可以依稀看到自己的模样,我们都会经历痛苦和挣扎,但是如何走出那个痛苦的根源我们众多的人都在苦苦寻觅着。而通过素黑梳理的文字看着似曾相识的自己在慢慢的被开解走出桎梏,那是一种发自心底的解脱。
“你能告诉我,人为何要把相爱变成伤害?这世界真的没有无辜的人?”《如山,古树和我》就像黑暗的存在是为了看到光明,人真的善于用伤害来掩饰自己的怯懦,更善于以种种的借口来替自己洗脱罪名。而有些事情势必是,你不过来,我就过去。而看到这本书更像是一种缘分,这本书就是一本一本治愈功能的作品。素黑的文字直抵人心,柔软中带着坚强和冷艳,她的文字具有吸附功能,受伤不可怕,重要的是伤愈过后的重生和面对。
我不得不感叹素黑独具魅力的文字,好好的爱自己,学会爱,超越爱,在自己经受苦难的时候加倍的爱自己。我一直想趋利避害让自己不受伤害,这是我最真实的想法,可事实是受伤害是难免的,如何治疗自己如何让自己获得更好更自在。很庆幸我在这本书里寻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个答案。人总是要向自己所经历恶苦难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懂得黑的话,你就能看到阴柔内的火。其实很多人都明白:存在,是深深的孤独;而真爱,只不过是更深的孤独。请记得黑暗的存在,只是为了看到光明,而我们要时刻拥有一双寻找光明的眼睛!
《如山、古树和我》读后感(八):成为这样的人挺好
小说结局有些造化弄人,那些真心相爱最后又能一起携手到老的人是有多么的幸运。说来惭愧,貌似至今都没有真心去爱过一个女人……可能是因为太独立,压根就不需要感情上的依赖?或者又是畏惧全身心投入,会必须承受感情带来的创伤和伤害,所以压抑了真实情感的流露?或者又是本身的职业影响着我去看淡这些?又或者这些原因都有?在对自己的认识上,始终觉得个人其实不成熟,至少在感情上面,我得坦白没有经历过那种轰轰烈烈的恋情,也没有经历过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不知道我该是庆幸还是遗憾。总觉得真心去专注去投入去深爱,虽经历伤痛,欺骗,背叛……却依然初心不改,继续前行的人,在情感上会更成熟吧。想想也是,这样的人有点儿勇敢亦有些儿伟大,虽历经世间不幸,却不被黑化,不曾堕落为渣男渣女,他们延续着自己人性中的光辉,纵使身处黑暗,却依然坚信会看到光与希望。
《如山、古树和我》读后感(九):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素黑和她的作品,收到书第一眼就是自己喜欢的绿色,几个简单的涂鸦,大黑字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像在摸一块温润的玉。
老实说,只看到开头麻木为客人疗伤那几章时,我心里并没有很大的信服和心灵被洗礼的感觉,甚至有点觉得素黑在故弄玄虚......觉得喝一杯茶会有这么大的领悟吗?
可是通畅地读完整本书后,才觉得这本书是那么的让人惊喜,素黑的文字是多么的细致、深刻而有力量,愚昧的我也低估了茶的力量,不同的茶能给你带来不同的意境,随书附赠的麻木树茶单中的每一味茶都在书中有更详尽的描写,越看到后面你就越觉得自己好像也在亲身体会这味茶给你带来的意境。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会受伤,受伤不是因为作过恶,或者代替谁受惩罚。
伤害,都是因为无知。是啊,人生那么长,有很多事情都没有答案,不要太执着善有善果什么的问题,往往看不到因就有了果。
以前总觉得黑暗特别可怕,能吞噬所有。所以我一直都很怕黑,可是看到麻木在全黑的海岸前洗礼自我,我开始对黑暗有不同的看法。为何要退缩、害怕?为何不直迎而上、与黑暗共舞?或许,在黑暗里,我们才最能看清自己。
还有书中的那些爱情,除了麻木和Te这一段,其他的都不善而终,最为心悸的当然是麻木的父母那一段,看到后面麻木的爸爸给她留的日记本里那些话语以及给临终前给麻木妈妈发的那条短讯,真的差点掉下来。麻木的父母,他们当然是爱着彼此的,一直如此。
这些都是我读了这本书后有的不同的新认识,我觉得,肯定,对我的影响还会持续下去,在我的未来里。
最后提示一下!看这本书一定要!配合网易云同名专辑服用!效果真的很好!强推!
尤其是那首尺八本曲《三谷》,那种空萦,那种旷古,感受非常不一样。
听着那些纯音乐,读着素黑的文字,真的很滋润心灵。
非常感谢素黑带给我的新感受。
《如山、古树和我》读后感(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点。
素黑一向是我热爱的作家,她总是非常简单朴素而温柔地去抚摸你的伤口,让脆弱而孤独的灵魂去回复温暖。
这次的我没有伤口,只是一心期待地翻开自己喜欢作家的全新书籍——《如山、古树和我》,这是素黑的第一本小说,于她而言填补了十三年来的空洞,甚为重要,于我亦是。
本书的主人公是出色的心理治疗医生,在遭遇如山给她的感情的巨大创伤后,获得异能,能看到其他人的痛点却无法看到自己的痛点,而出走冰岛,从而遇到了古树。
既是造型师又是茶艺师的古树虽然不是心理医生,却对人极其敏锐,以茶养人,给予客人以焕发新生。
两个各怀痛苦的灵魂在冰岛找到彼此,回国开了一家治疗茶吧。
故事从她治疗的客人开始,被伤害到遍体鳞伤,与伤害他人到恨不能省的人,都有自己幼时积累的伤害。宗教与信仰都是工具,循的是深处的人心。
当痛点被揭开,人总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却不知道这个口味习惯正是不适合自己的那款,反反复复的恶性循环,一代又一代的重蹈覆辙,一切都被点透在阳光下,震撼而潜入心底。
喝下一口治愈的古茶,温暖而舒适,自己也终于拥有了原谅与照顾自己的能力。闭上眼睛,改变形象,一切从新开始。
虽然路途还很遥远,但已经开了个好头。
我以为这本书会是这样的节奏,无论是治愈客人,还是治愈如山给自己的伤害,或者是古树多年的错误爱情。
然而素黑又是那样真实而坦诚,当如山幸运地活了下来,而麻木拒绝了他;当古树与纠缠的旧爱绝交。麻木与古树分享一份老茶。翻开这一页,有一个结局2。
让你在无比捶胸顿足中又不得不承认,这才是充满爱与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