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到世界上闯荡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3-10 18:04: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到世界上闯荡读后感精选10篇

  《到世界上闯荡》是一本由刘墉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世界上闯荡》读后感(一):找寻自己的方向

  这本《到世界上闯荡》是我第一次接触刘墉的作品,一开始我看这个名字还以为又是年轻人写的浅显的鸡汤文,因为刘墉有着“励志教父”之称。其实我对这种称呼十分反感,总会让我误以为这个人经受了什么打击,然后在跌倒之处爬起来了,再拿这些我们根本不会经历的事来激励我们。这本书也完全不是仅停留于励志的水平,作者在这本书写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或者说正在面临的问题,很多生活中的压力本身是无形的,在刘墉笔下却显出本身的形状来。

  书中不单纯是文字,还有图片,这些图片是刘墉的绘画作品,于是我了解到他同时也是一位作家。对于绘画方面我虽然属于外行,但是这些作品一打眼看来就能感受到其中的故事,每幅作品都有自己的名字,如果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去做深入了解。这本书主要吸引我的还是文字部分,其实也说不上每篇文章都能感动到我,但是有几篇文章确实对我的内心产生了不小的撼动。

  我最喜欢,也是我最有感触的一篇文章就是《不要累死你的爱》,我实在是太理解文章中所写的这种心情了。这篇文章包含着四个小故事,它们讲的都是强施于人身上的爱反而是种伤害,这篇文章我觉得大部分人都应该阅读以下,毕竟我身边还没发现有重视这点的人出现。我之所以选择去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城市去工作,并不是单纯因为我热爱那个城市,又或者说我热爱那里的工作。而是我想逃离,逃离爱,其实我在这里所说的爱和书中的爱一样,都不是褒义的。这是一种需要回报的爱,是永远也换不完的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并不代表别人就一定喜欢。对于如今的教育,这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孩子们真正喜欢的东西家长不让学,总以为给孩子铺好了路,其实是毁了孩子的一生。

  其他的文章有时会影响到我的情感,我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这本书是有着它独特的存在意义的。很少能够看到一位作者真心为了表达而写一本书,这本书有的人用一生也写不出来,刘墉对于生活的理解比大部分人都深刻。如果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未必就要去读哲学,有时候一句话就够了。

  

  《到世界上闯荡》读后感(二):年轻人要敢于闯荡

  前不久台湾父亲节那天,刘轩贴出了一篇早前写自己父亲刘墉的文章,引起了很多读者对刘墉老师作品的回忆之说,刘墉老师的作品影响力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并且言传身教地教导自己的小孩,被称为“青少年心灵沟通专家”“励志教父”,他以很多亲历的故事告诉年轻人以道理。

  八九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十三岁的时候家里又遭遇一场大火,房屋财物均被烧光,他跟妈妈只能在烧毁的房屋旁搭一个帆布棚子暂为落脚处。夜里一场瓢泼暴雨袭来,外面暴雨,窝棚里大雨,他跟妈妈用从废屋里找来的锅瓢子尽量把水舀出去,久了累了,妈妈让他去休息,给他身上盖一层油布,以免屋漏的雨水打湿他的衣服,当他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忽然闻着一股香味,余光中看见妈妈在用边沿碎裂的锅给他做最爱的红烧肉,那是妈妈卖了唯一值钱的东西换来的食材,因为那天是除夕夜……于是红烧肉的味道成为他生命中不能忘却的味道。哪怕在经历最难的时候也会有别样的幸福感存在,那是不灭的希望。

  刘墉老师后来画了一幅画叫“劫后”,描述的就是那次经历火灾房屋被烧后又经历大雨暴袭的场景,袅袅升起的烟雾是雨后都未燃尽的房屋木桩的余烟,一片萧瑟,周遭的寂静反而衬出不远处邻边村落的热闹。在不久前的一场演讲会中,刘墉老师说起这段往事却以一种轻松淡然的语调道出那段往事中的种种趣事来,令人讶异,仿佛经历的不曾是苦难,仅是一场难忘的童年往事。当时在场的几千名观众,听懂的或者没听懂,却都在为他热烈鼓掌。

  或许正是有着这样不平凡的经历,让刘墉老师有着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在他的状态里没有背负痛苦的痕迹,年近70岁的他完全是个老顽童,诗词歌赋、相声快板、名家名作的文章随手拈来,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他的幽默、博学让众多的读者无一不钦佩。

  年轻人最大的冒险是不敢冒险,最强的力量是敢于闯荡

  刘墉老师对年轻人的指导很多也来源于对子女教育中的故事,刘轩就曾说小时候一度讨厌爸爸把他的故事写道书里,因为觉得糗更怕同学笑话自己。后来有一次他在美国的时候收到一位读者给他的一封信,写道自己叛逆期的时候跟父亲经常闹争吵闹矛盾导致父子关系不合,有天晚上父亲趁自己睡着给他的书桌前放了一本刘墉老师那本《超越自己》,里面很多都是刘轩小时候刘墉对他的教育故事,这个读者看完深受感动,也开始慢慢理解了自己父亲那份深沉的爱,所以特意去信感谢刘轩。后来刘轩自己也回想自己的成长道路,也是靠父亲这样的鼓励和加持,才让年轻时候他的敢于超越了自己。

  不久前,因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大火的演员雷佳音在一篇文章里讲述自己的经历时曾说,自己15岁那年因为看到刘墉老师的作品《因为年轻,所以流浪》,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自己后来不屈于现实走向演员这条道路也正是因为看到刘墉文章的契机。

  青春年少,思维缺失且叛逆的孩子很容易被现实环境及自己禁锢的想法所局限,就像雷佳音所说:大多数时候由着自己性子来,就像一个孩子占领了山头就以为赢得了世界,可看着这些热闹还是觉得孤独,这个小圈子固有的沉闷使然。幸运的是,后来他在那种自我堕落的深渊中醒悟过来,打破当下自己的状态,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道路,一步步朝着新的方向去做些改变,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年轻时执着而生猛的爱情,挣扎于以爱之名里的亲情,历经时间涤荡才能体味百态的心绪。所有的人生历练旨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年轻的心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充满热爱,踌躇满志却能凌然向前。所有的人生道理,只有到世界上去闯荡才能体悟。

  劫后

  《到世界上闯荡》读后感(三):到世界上闯荡

  刘墉的书,基本上伴随着我成长了一段时间,大概是从高中开始,我就一直看他的书,从《萤窗小语》开始,到后来给女儿、儿子写的《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那一系列,再到后来的《我不是教你诈》等等这些书,我几乎都看过啦,所以再出了这么一本《到世界上闯荡》,还是忍不住要收来看看了。结果呢,不意外的发现了好多熟悉的篇张,大部分的内容在之前的书里面已经都看过了,所以再看起来,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只是有点小郁闷,这么个炒冷饭法,钱岂不太好赚了一点啊。。。。。。。不过就是再重新整合了一下,换了换排版,换了换书序,当然有新意的一点是送了几张明信片,还加了一些他自己的绘画作品,当然我猜这些绘画作品也一定在他出版的绘画作品集中有所展现了。

  不过,虽然让人略有吐槽,作品的内容还是很值得再次细细品味的,尤其是现在我也有了我自己的孩子,当年从刘墉书上学来的一些道理,现在也巴不得早一点讲给我的孩子来听了,而刘墉作为父亲的那颗柔软的心,那深沉的满满的父爱,现在我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现在只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把这些书,抱到我的孩子面前,告诉她妈妈当年看刘墉爷爷的书,明白了好多道理,增长了好多见识,这都是我的爸爸妈妈没有教给我的,这就是书本带来的魔力,所以,刘墉的书我是打算长期保存收藏的了,毕竟还是要传给下一代的哈哈。

  回到这本书上来吧,虽然内容上大多都是之前的老作品了,但是出版社还是很用心的,这本手从装帧到排版,都让人感觉特别舒服,用的纸张也是给人特别好的手感,包括里面的绘画作品的印刷,很清晰却也不失山水画的韵味。内容分了四大部分,爱在当下、用一生去寻找一个答案、人生路小心走、被镌刻的岁月,每部分内容都有一个非常优美的引言,组合起来,又很符合“到世界上闯荡”这个话题,刘墉作为父亲同时作为儿子那细腻的情感,满满的父爱,就这么贯穿在了这四个主题中,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具体的内容感想就不说了,因为每一篇都会引发人们好多的思考,作为子女也好,作为父母也好,天底下的感情,都是一样的。

  总之,这是一本虽然内容略有重复,但仍不失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值得一看。

  《到世界上闯荡》读后感(四):爱要及时,爱要知足

  -

  “爱”这个字,现在可以说是用的泛滥了,动不动就会听到“XXX我爱你”一类的话,尤其是在电视剧中,好像除了这么说以外就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了似的,感觉耳朵都快起茧子了。对于这样挂在嘴边的“爱”我是很反感的,以前上学的时候,经常把爱字挂在嘴边的情侣往往是分手分的最快的。难道爱不就应该说出来么?那倒不是,只不过爱更需要你用行动来表达,而不仅仅是停在你嘴边的一句口号。刘墉在他的这本书里为我们带来的他对于爱的解读。也许每个人对于爱的定义会有所不同,但觉得想刘墉笔下的爱是普遍适合大部分人的。

  爱在当下,爱要及时。爱有没有一个定义?有的,不过这个定义也许需要你用慢慢发现。刘墉用他身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你爱一个人或者是爱一份事业又或者是其他的东西,都要及时,不要等到快要失去的时候才来惋惜。书中有一句话写的很好“爱是不能等的!”你最终什么也不会等到的。多少人因为一个等字错过了多少擦肩而过的爱情?又有多少人因为一个等字换来的只是丈夫夜归的烟酒气息以及衣领上的唇印?爱是不能等的,你爱谁,你爱什么,就要大胆的去追求。爱并不需要什么豪言壮语、名车豪宅,有时候也许只是伤心时候的一句安慰;寒冷时候的一杯温水;雨天里的一把雨伞。爱不是你许诺的多少多少,不是你说的以后如何如何,而是要及时的将爱表达出来!要知道你可以等,你爱的人不一定能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你有时间了才去爱,如果你失去了爱着的东西,那无论你的成就多高,内心也是只是一颗孤独的星球。

  人生路要小心走,我们身边并不缺乏爱,只不过有的被忽略,有的掩藏在亲人的叮嘱或者责骂中!如果你“爱”的表达者,不要用简单粗暴野蛮的方式去表达,爱有时候是需要一些小小的谎言的,换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去表达不是个更好么?如果你是被爱者,在面对那些简单粗暴的表达时,也多一些心思去理解,也许你反感的东西就是你最需要的东西。

  爱要及时,爱要知足,爱要花心思,爱要细心的去理解!

  《到世界上闯荡》读后感(五):刘墉——一生的积累

  刘墉老师的这本《到世界上闯荡》,能在里面看到很多刘墉老师画的很漂亮的水墨画,作画时间从1970年一直到2016年期间都在依然的坚持作画,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幅画是《姜花溪畔》,喜欢姜花不受环境的影响而依然蓬勃的生长。

  对作者刘墉老师来说,姜花对他来说有一个不一样的纪念意义,不单单喜欢姜花,还因为想起姜花就想起爸爸,刘墉老师回忆说,刘墉老师小的时候父亲总是喜欢带着他去钓鱼,而且总是在同一个地方钓,父亲钓鱼的位置左边有着向前伸展的土坡,右边是一片浅滩,再过去是较高的河岸,据说鱼儿最喜欢聚集在这种小水湾的位置,尤其是坡下的那片姜花,一直伸展到水里,更是小鱼滋生的好地方。刘墉老师记得每次钓到鱼,有一个从来不带鱼篓的老先生,就去溪边拔一枝姜花,撕下长长的叶片,也不知道怎么一搓一绞就成了绳子,把鱼轻轻松松的串起来。刘墉老师当时还不明白的想:“这么美、这么香的姜花,为什么却用它的叶子,做那刺穿鱼鳃的狠事呢?”。姜花就在那个时候闯进了刘墉老师的生活中甚至嗅觉中,每次路过花店嗅到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香味,就使他想起童年和父亲一起钓鱼的那条河流,以及姜花的往事。

  有的人因为一座城市喜欢一个人;也有人因为一件微小的事而喜欢一个人;但刘墉老师却是因为姜花喜欢上一个人,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座飞机去一个城市的时候,遇到一个空姐,空姐带着他在机场的附近见到了很多小时候的姜花,那是刘墉老师第一次在外面看到姜花,所以和空姐相处的时候,刘墉老师会经常送姜花给空姐,但是有一次无意的听到空姐说,每次离开出租屋的时候,都要做最坏的打算,就是万一回不来的计划,所以说刘墉老师送给她的姜花都没有用,因为在空姐回来的时候就会看到全部枯萎的、腐败的甚至发烂的姜花跟,因为这件事刘墉老师就和空姐分手了,因为空姐是如此的说他那么喜欢的花,不仅侮辱了他童年的花还侮辱了那幽幽的醉人的姜花。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墉老师确实是很喜欢这姜花,甚至在纽约很多年,都想着在草坪上种上那让他念念不忘的姜花,还和当时在纽约的朋友英史讨论姜花的种植方法,直到后来英史因工作离开纽约去了洛杉矶还惦记着和刘墉老师一起种下的姜花,总是询问“姜花还好吧?发芽了没有?”,刘墉老师每次工作到深夜,只要电话铃响了,就知道一定是那个农家长大、童年里也有姜花的老友,刘墉老师会对英史回答:刚发芽,是姜花的叶的样子呢!长长的,有平行脉和叶鞘。刘墉老师也用对姜花的无限思念来纪念已经死去的英史,对英史的难过只能用姜花来怀念。

  我感觉我从来没有见过姜花,但是我看了刘墉老师的这本《到世界上闯荡》后,特别对姜花感兴趣,希望下次一定要找到姜花看看,是不是如书中说的那样,那白白香香的姜花,长在污水之滨,不择时,不择地的开花。用刘墉老师的话说“现在到处都是工业污染的水,连荷花都难以生存,姜花居然仍旧茂盛,而香味依旧,称得上是出淤泥而不染了,这就是姜花的可贵之处吧。”姜花不仅有我们为之学习的精神,更有人的傲骨。因为一本书而喜欢一种花这没有什么稀奇的,希望我能从这姜花身上学到姜花的品质。

  《到世界上闯荡》读后感(六):与心为伴,带梦飞翔

  《到世界上闯荡》被称为刘墉这位“励志教父”的暌违二十年沉淀之作。书中的故事无一不触动着我们的心弦,令人发省好多故事都具有激励以及教诲的意义。

  同时,我还特别喜欢书中的插画,像木莲、鸢尾螳螂、晨颜这些淡雅的插画,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其中有一个故事——用一生去寻找一个答案,这不仅是描写开罗人的追求,也在启示我们每一个人要用一生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像书中写的那样——

  我们的一生,都在寻找,寻找生命的道理,寻找我们的定位。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的那一刻,由“望尽天涯路”到“走向天涯路”。

  然后找到了,我们为那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尽我们的力量,把今生的理想实现。

  最后,我们老了,如同秋天,是丰收也是凋零的季节,因为每个成熟的生命,像成熟的果实,都得告别枝头。

  这些其实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面的三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是怎么了?是已忘了自己的梦想了吗?是自甘堕落了吗?我们不能在这样下去了,现在能意识过来还为时不晚,要把握当下,做该做的事情,并为之坚持下去。

  就我而言,我现在已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就要决定自己是考研还是毕业后直接找工作。我想考研,所以现在就要选学校选专业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准备,准备充足了,无论是考研还是做其他事情都能淡然处之,坦然面对。

  在我们这个风华正茂的年纪,一定要把握好这冲力,把握这浪漫,多看多学,勿忘初心,并为之而奋斗,以不辜负上天赐给我们的青春!

  《到世界上闯荡》读后感(七):只有磨难才会助人成长

  编者说刘墉是几代人的“励志教父”,用客观、细致、冷静的笔触讲述了一系列珍藏在心头间多年的故事。年轻时执着而生猛的爱情,挣扎于以爱之名里的亲情,历经时间涤荡才能体味百态的心绪。所有的人生历练旨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年轻的心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充满热爱,踌躇满志却能凌然向前。我们都需要被激励,因为我们都曾经有过困惑,在你最无助的时候,如果能够有人帮助你解开心中的结,一定会带给你无穷的动力。人的潜能是无止境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不行,还差很多,还需要学习很多,不自信让我们失去了很多成长的机会,当然人也不能过度自信,过度自信就相当于自不量力,这个尺度很难拿捏,也很难把握,我们都做不到最好,但是我们可以做到足够好,这就够了。

  迷茫的时候,很需要有一位阅历丰富的老大哥给予最及时的帮助。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就有一位老大哥,经常与他聊天,他算是我心目中的成功人士,现在想想,他只是年长了我几岁,在社会上打拼的时间久了一些,然而这些生活、工作阅历足够让我羡慕至极。他给我讲过他的奋斗史,他告诉我年轻时一定要有热情,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要怕失败,更不要怕输,在你还没确定自己人生方向时,只有多多尝试,才能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岗位,选择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我也听过他的失败,很努力的做一件事,却被领导痛批,因为没有搞清楚领导的意图,所以做了无用功。努力学习,努力做好每一件领导交办的事,却没有被领导赏识,而身边不那么认真做事的同事反而平步青云,不理解,甚至觉得不公平。但是这些都没有阻碍他前进的脚步,终于有一次,他的工作获得了领导的首肯,他也因为自己的不懈努力,获得了暂时的小收获。接下来,他不骄不躁,再接再厉,每一年都有一个小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目标都得到了实现,虽然时间有长有短。人生就是如此,不要轻易放弃,也不要好高骛远,我们都行走在人生的路上,在不如意时,我们要学会豁达,要学会看身边的风景,在飞黄腾达时,也不要骄傲放纵,抬眼望去,努力的人都在前行。

  《到世界上闯荡》读后感(八):我们不反感鸡汤,是讨厌当年被蛊惑的自己

  今天还需要读刘墉吗?

  大概在90年代,一位叫刘墉的华人作家的文字, 开始在年轻人中间流行起来,风靡一时。同时期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相比较。今天看来,比较像咪蒙以及大冰,成为一代年轻人的偶像,精神导师。

  今天看来,他或许对应了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形成。咪蒙和大冰观点新锐,追求自我,文字有趣个人有故事,而大概20年前的刘墉,有着独立成熟,世故又真诚的观点,以追求自我成长的心理诉求上,解决每一代年轻人心里共有的迷茫和焦虑。其实20年间仿佛什么都变了,其实一样没变的是人心,读者和人群都以年轻人为主,面对着时代变动不知所措。

  我读刘墉比较早,最早的《不是教你诈》,大概在中学,每每读到会心处,暗自点头激动不已。原来成人世界里是这样复杂,懂得一点世故才能学会生存和成长,在保全自我的前提下,活得更好。

  在读到《萤窗小语》又发现刘墉老师深情一片,对事物有着独特的敏锐观察以及对身边人有着尊重又深情的感情,越发觉得人生应该活成这个模样,理性又感性,觉得特别有范儿,后来在其他媒体上看到刘墉老师的照片,基本上和形象相符,儒雅又智慧,洋气又亲切,口才极好,几乎一个完美的形象,这也是他的书给人的形象。

  再后来,各种所谓的成功励志书就泛滥的了,一个书名,车轱辘话来回说,据说都还卖的不错。现在看,大部分读者是缺乏分辨能力的,尤其是3-4线城市的青年,他们心里的焦虑需要鸡汤来给他们希望。

  刘墉老师也许就慢慢淹没在了这些成功励志的图书当中。

  一、 我们不反感鸡汤,只是反感那个以前幼稚的自己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在大家都爱“黑”鸡汤,而鸡汤又流行的年代,作为一个非主流的编辑,我只好请您见谅。

  可是谁知道,韭菜又已经长了一茬了。

  二、刘墉作品根本地位是不是被高估了?

  我在困惑,当年的刘墉为什么能够红极一时,当时为什么能打动那么多人。

  他应该是最早给年轻人讲人情世故的以为作家,经历了成长的一代80后,他们从小就被放养,在教育上基本是缺失了,那一带父母估计在忙着赚钱,社会急剧变动中,年轻人更觉得迷茫。

  刘墉的文章接地气,讲述的故事基本可能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而且他的是给出一个解决出身、教育的一个方案,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再加上一点天赋,是可以活得更好的,更优雅。

  三、这一锅“鸡汤”当年很红,现在是不是过期了?

  大家都以为刘墉是励志,并且是“老鸡汤”放在现在会不会有点过期。再看刘墉老师的文章,几乎还是在劝人如何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勇敢地去经历。对年轻人来说,由于自身的问题,比如成长背景,往往将自己限制在一个不可能里,而在如今这个每日巨变的社会里,将自己放在变化里,走出去,到世界上去闯荡。所有的道理,只能用经历去体悟。

  谦和、尊重,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如果看过刘墉的文字,不难发现,刘墉的书和一般励志书,告诉你一个正确但是无用的道理,比如说要坚持,事情没成功就是不够坚持。如此严密的悖论,很容易成为一个陷阱。刘墉比较务实,他更像一个智慧的长者只说经历了自己人生之后的经验,或者对或者不对,留着你自己去体会。

  当年打动了一代人的东西,有他时代性,也有一些共性。而共性是禁得住时间推敲的,啰啰嗦嗦,絮絮叨叨得说了这么多,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一些,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

  《到世界上闯荡》读后感(九):不让人讨厌的快意恩仇

  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看一本刘墉的书,早先零星读过他的一些文章,是他与儿子谈人生的书,当时太有名了;

  这本书虽然是心灵鸡汤类型的书,但举了非常多有趣的事例,类似散文,并不让人厌烦;书中有朋友圈的人情世故的描述,有对父母妻子儿女点滴生活的记录,从某种意义上是刘墉的半自传。

  刘墉身世坎坷,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母亲的命运,保持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同三毛的作品不同,刘墉的故事体现他入世的理念,文章中家长里短,都是他的人生感悟。

  刘墉的文学功底很深,在《眼波才动被人猜》一文中描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分别的一幕,作者就分析了战乱中生死夫妻的悲凉与心照不宣的默契。

  最喜欢其中几篇文章:

  《臭豆腐》--有鲁迅写祥林嫂的文风,虽然比起祥林嫂的命运薛嫂子只能算生活艰苦,命运不济,也反映时代不同,小人物平凡而坚韧的命运。

  《归零》《远方的呼唤》--刘墉可贵之处在于,曾经处在人生巅峰还能冷静思考,不断学习,为了开阔眼界到世界去闯荡;从万众瞩目变为日常的演讲,也能心态平和,过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知道的幸福》--讲的是孩子有超强的适应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孩子放到什么样的环境就能有什么样的人生:改编自现实故事的《兔栅栏》电影中,早期澳洲政府为让毛利族家庭融入社会,强制儿童接受现代教育,一个名叫克拉克的女孩带着妹妹和表弟沿着围兔子的栅栏逃跑,表弟半路被抓回,她和妹妹行走一千多公里回到妈妈身边的故事,现实中克拉克姐妹还生活在部落,她的表弟受过教育,长大后在城里工作;刘墉做慈善的理念受到深山中的孩子由于不识字一辈子只能待在深山中的冲击,有所改变,如果他不能资助每一个孩子完成六年学习,会资助几个孩子完成至少两年教育,能识字了机会就会成倍的增长等等。

  《馓子》《母亲的伤痕》《生命中的野姜花》《一件花毛衣》--作者对父、母和自己逝去青春的怀念。

  《生命中的野姜花》写的深情款款,有这么几个小插曲,表达了作者对姜花的喜爱:童年作者跟父亲钓鱼,在水边的姜花从中嬉戏;青年时一段偶遇,由于对姜花的情感轻重争吵而情断义绝;后来作者在美国大学教花卉写生棵,一直画姜花,友人提到想在院子要种姜花,不久由于车祸而离世;另外一个的朋友来作者家借宿,刚和作者在院子里种上姜花,两周突然传来朋友离世的噩耗,而姜花由于冬寒也被冻死了;最后写离家五年的作者第一次回台北,碰巧遇到一家花店有卖姜花,本来想要完完整整整枝的姜花,结果被花店老板减掉了叶片,令作者啼笑皆非。这篇文章用了第三人称他为主角,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就是作者自身的故事,为什么用他来指代自己呢,只有作者知道。

  书中附录刘墉的三四十张国画作品,清新隽永,可以看出他静心作画并且赋予画作充沛的感情。

  刘墉的文章并不追求有多深刻,只是记述具体故事,生活中的小事,略微有点婆婆妈妈,适合休闲的时候阅读,由于作者的人生阅历丰富,也能给人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到世界上闯荡》读后感(十):世界很大,可以去闯闯

  被大陆读者广为熟知和爱戴的台湾畅销书作家中,善于写心灵鸡汤的作家,以林清玄和刘墉两人最出名,这两人都非常高产。林清玄以写美文出名,其禅意散文非常值得一品。有许多经典语录,像“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柔软的心最有力量”,“缘是随愿而生的”等等。

  刘墉的散文,多为处世哲理,并非出世,也少有禅味,相反倒是有许多家长里短,沾染了不少红尘烟火。而且他的用字用语犀利深刻,有点不留情面的直戳人心,读着就像迎头一棒的“醍醐灌顶”,让人佩服他的眼明心亮和果断利落。因为对他来讲,处世的原则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就是“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他是“一个很认真生活,总希望超越自己的人”,所以,他的文字也不断鲜明地传达着这种感受,以及其中的激励和鞭策,对已也是对人。

  比较起来,林清玄给我们喝的是浪漫主义心灵鸡汤,而刘墉的则是现实主义的。这本《到世界上闯荡》是新作,关照的也还是青年人的内心。浮躁世界,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让人总想逃离现在,逃离此刻,于是有人流浪,有人旅行,有人体验,有人闯荡。刘墉抓住这股气息,说,“奇迹和痛苦来自另一个地方,你所看见和感受到的,你所喜爱和理解的,全是你正穿越的风景。所有的人生道理只有一条,只需去世界上闯荡。”借用古人的一句话,树挪死,人挪活,闯荡,换个环境,看不一样的风景,寻找不一样的机缘,开启不一样人生,这便是勇敢走出自我局限的开始。放手,骑行,溜哒一下这世界。世界在变,心境在转。

  刘墉,除了作家的身份之外,还是名画家。比如手中的这本《到世界上闯荡》随书便附赠了刘墉的4张明信片画作,一尺长正反面两图:荷塘和少年听雨,以及30幅创作于1970-2016年间的30幅自选画作。刘墉1972年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师从岛内绘画名家黄君璧,他既研究学习传统绘画,也在传统之中有创新,画风多变。30幅自选画作中有山水画,有风景画,有风情画,也有花鸟画和人物画。种类丰富,画法独特。

  在一次访谈中,刘墉谈及成为艺术家的初衷,不过是“骨子里的选择”,“他内心有一种声音或有一种冲动叫他不得不说、不得不画、不得不写。”《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画一体,同样都是表达情感和志趣。画为心声,是不得而为之;同样,写文字,亦是言心志,是不得而为之——刘墉兼作家与画家于一身,平衡得很棒。

  “为别人举烛的也在烛光里,为别人祝福的总在福荫中”。到世界上闯荡吧,在刘墉点亮的这片烛光中驱散我们心底的晦暗,照亮未来的从容自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到世界上闯荡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