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柴思事件》是一本由约瑟芬・铁伊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兰柴思事件》读后感(一):我们需要清醒者-请看完小说之后再来看
跟《时间的女儿》以及《萍小姐的主意》里面如初一辙的情境:
清醒者一眼看穿的事情,却在其他享有话语权的人那里变得扭曲模糊了。
明明知道真相,知道公正应该是怎样的,却什么也做不了,面对十分有力的权威,大众,媒体,又是无奈又是气愤又是沮丧又是鄙视,这就是我一直能从铁伊的书里感受到的“火气”。
另一种无名火,是源自于先知一般的忧虑。明明能真真切切的预见到悲剧的结果,不能警告,不能改变,不能从权利者那里得到行动的许可,只能眼睁睁看着预言变成现实。然而,面对这愚昧和盲目造成的悲剧,不是一句“I told you so”就能释放心中的郁闷的。
清醒的人总是郁闷的,而浑浑噩噩的大多数从不会有这样的烦恼,没有担忧,没有反省,没有自责。知道却无能为力恐怕比从来都不知道要恐怖的多,这就是为什么从古至今清醒者总是如癌症患者一样受够了惶惶不可终日的折磨早早放弃生命。
清醒者总是弱势群体,愚昧是长存的。
但我们还是要满怀希望,希望能找到同样清醒的人,正如罗勃希望从更多的人口中,听到他们洞悉撒谎者的罪恶一样。
我 很喜欢华夏出版社这个系列里面 唐诺的 导读,非常精彩。
《法兰柴思事件》读后感(二):你也许和它相遇。
某出版社有一个系列的书在扉页写着:“为了人和书的相遇”。我读了铁伊的三本书后就是这种感觉。这种相遇十分奇妙,它必然有些特别,而你对此爱不释手。我写这篇书评,权做路标,为了你和它能够相遇。
肯定有人觉得铁伊对于细枝末节的叙述过于冗长乏味,有人看了好几十页觉得不知所云,因为读推理小说的猎人们总是在寻找着蛛丝马迹,但铁伊的书有它自己的节奏。你可以跟着它,若你们注定相遇,那么第一本书就会给你惊喜。
我自己的体验是,看她的书,前面3/1完全悠哉游哉,但是看到后面就会很紧张,即使你知道结局一定会好,还是没法放心,直到最后一页。
她笔下没有固定出场的侦探,每个故事都很特别,人物各具魅力,温情而富有人情味。
如果你喜欢看好书而不只是推理,那她的书值得一试。用不了你多少时间,说不定,你会和它相遇。强烈推荐。
《法兰柴思事件》读后感(三):南阿加莎,北铁伊——读一读铁伊好看的侦探小说
《一先令蜡烛》成文于1936年,约翰铁伊39岁。是1929年《排队的人》之后的第二部作品。判断一部作品好不好,于我,一个直观的标准是,读它让我也有提笔写作的冲动。看着书里细腻的描写、形象生动的气氛营造,引人入胜,让我感概这书中的寻常生活,不由想入非非,写一写这样的文章。
这就是约翰对人物、世情的细致观察。这部不像侦探小说的小说,它由一个女伶(国际女星)的意外死亡激起的不同反应,描写世人百相。涉及的许多人物都很有特点、性格饱满,除了主角侦探格兰特以外,记者霍普斯金、善良聪明的警察局长女儿爱瑞卡都有从各自立场出发的关于案件的思考。女明星克雷从未正面出场过(因为她甫出场,就已经死了),她就像一个背景,衬托出舞台上的各色人物。而大家的说法纷纭,也有些罗生门的意味。
不过,它终归还是部侦探小说,有的角落来不及发挥、人物来不及更好地塑造,还是匆匆归位于破案的主轨道,回归类型。正如唐诺在序言里所说:侦探小说是解谜的类型小说。无论如何,它始终是“诱发”我写作冲动的一部佳作。
比较而言,《博来法拉先生》虽作于十多年后,但相较这部展示人间百态的一先令蜡烛,略显简单,主要是人物比较单薄,没有深入挖掘性格,通过更多细节去丰满人物,加上译者一口台湾腔,通篇读起来让你联想到鼓舞励志的迪斯尼动画——若是拍成动画,会蛮吸引人哩(台湾腔)。
看完博来法拉,会遗憾这部不很完美的作品,对西蒙的犯罪动机没有充分呈现,到底是为什么——他在年幼的时候狠心杀掉自己孪生的兄长,一直没有让人满意的交代。只看得出来,伯特和西蒙的个性和人缘很不同。可是,就因为人性本来的“罪恶”吗,就让西蒙无耻于手沾鲜血;而动机和冲突,该是最好的理由。(这让我想起萍小姐的主意,设计杀人的模范生的真正杀机来源于她傲视别人、不能容忍别人妨碍她的唯我独尊的性格——这一点与出生良好、教育完善,却本性狂妄自我、接受不了“失败”的西蒙有高度的类似,比如他连女朋友的坐骑更出色都要嫉妒!)
总之,一股浓浓台湾腔的博来法拉,就像侦探界的《庭院深深》——这是拔高了琼姨,还是贬低了铁伊女士。客观的说,庭院深深的悬疑和剧情蛮吸引人,蛮出色的。
博来法拉,写于1949年!(题外话,书中写到了亚叙别家的御用裁缝店,百年老店虽陈旧不堪,但铁伊还是通过笔下人物之口对百年老店的因袭旧貌甚感宽慰,“变了就不是英国了”。在欧陆国家,人们保留着过去的建筑、传统,中国日新月异,但是在大家眼里,仿佛是个巨大的冒险家乐园,老有老的好处,新有新的薄弱,老,但有内涵,新,缺乏根基。怀念我们儿时古朴的小镇,什么时候,我国的城市才能用时间守住灵魂,才能不那么一个模子刻出来,分不清这个城和那个城。)
《法兰柴思事件》,1951年,它与《时间的女儿》应该是同类型的小说,全凭铁伊一人通过想象、依靠线索、抽丝剥茧,一步一步推导出最后的真相或是通过设计的角色,构建一个完全虚拟的案件。牛!你不得不佩服。
法兰柴思是一个女孩儿经常坐公交路过一个庭院,无聊中她关注到庭院里大屋的各个细节,而在需要时为我所用,杜撰、加工。铁伊创造出来的这个角色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一流(其实也就是铁伊本人的眼力,可以设想生活中的铁伊是如何在交通工具停靠站台时、在生活中其他时刻,敏锐地捕捉大家可能都没在意的各类信息的,再加以演绎和推理——这点,柯南身上也有。这是侦探的共通能力!)这个设计让人信服,生活化(回想一下,可能铁伊没有哪部作品的环境、角色设计不贴近生活吧),我们也经常在类似的情况下,坐公交、乘地铁在这个城市里穿梭,然后遇见形形色色的人,记住纷繁无章的讯息。
如果是我可不可能演绎出这么一桩栽赃案件?即使我有小女孩儿的观察力、记忆力,但还需要心机,并缺乏同情心。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本书是阐释这句话最复杂、最费脑力的一个版本。
《法兰柴思事件》读后感(四):《法兰柴思事件》:当正义化身为暴力……
法兰柴思事件其实只是一件小事:一名十几岁的在校女学生,在假期结束后没有按时回家,声称在等车时被一对好意让她搭便车的母女诱拐,监禁于一幢古老的叫做“法兰柴思”的大房子里,强迫她当女佣。这桩警方原本决定不移送起诉的疑似绑架案,经过八卦小报的煽情报道,面对一边是年纪不到十六岁,有一对婴儿般蓝色眼睛且“饱受凌虐”的清纯女学生,另一边是加起来超过一百岁,住法兰柴思大房子,且不跟人往来有巫婆传说的母女,义愤填膺的大众当然一边倒地站在了前者那一边。于是正义之言—谩骂—抵制—骚扰—攻击就像一条谁也挡不住的单行道,暴力在正义的召唤下毫不犹豫地现身,法兰柴思先是围墙被漆上脏字眼,接着被翻墙侵入砸破玻璃,最终是被一把大火烧了。
现实生活中上演的“法兰柴思事件”不胜枚举,尤其是在现今的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更是催生了无数的“法兰柴思事件”。 以“网络通缉令”的形式出现的这些事件,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一些子虚乌有之事,发展到后来却无一例外都蔓延到现实之中,令无辜的人受到莫名的伤害,这种伤害甚至无处诉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不自觉地参予制造“法兰柴思事件”。这是人性的弱点使然,还是人类的一贯弱智?步入网络时代的我们,原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技的进步和应用,并不能使我们变得更加睿智,人性真正的强大源自于心灵的力量。但是,时代常常是拖着我们前进,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步伐,这令我们无法看清自我。
众人的暴力是最可怕的,当这种暴力披上民主和正义的外衣,会轻易地让人蒙蔽心智,头脑发昏。没有人再去关心事实的真相,关心证据,关注过程,所有人只在意结果并追求这个结果。于是,大众审判代替了法律审判,正义瞬间成为暴力,人性的集体失败最终无可避免。铁伊在《时间的女儿》里提出了“汤尼潘帝”,而在本书中又向我们讲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兰柴思事件”,其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洞察力,不得不让人佩服。“汤尼潘帝”和“法兰柴思事件”都令真相蒙蔽,都令人性失去光辉,晦涩阴暗。然而真相终究是时间的女儿,哪怕要经历好多个时代妊娠的阵痛。我们需要勇敢地承担时代的阵痛,也只有这样富有勇气的承担,才能最终还原历史的本原,回归人性的本原,完成人类的自我救赎。
当大众已经作出了“有罪(或无罪)判定”,法官需要多大的勇气作出正确的判决?由此可见,对于程序上的严格规定和遵守,是“法治”多么重大和艰难的一次进步。遗憾的是,有识之士在推动这种进步的过程中,依旧阻力重重,步履维艰,任重道远。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书的开头,罗勃对于生活的思考,十分的耐人寻味。这让我看到,这本书不仅仅鞭笞了人性之恶,还是关于生活的一个寓言。
《法兰柴思事件》读后感(五):老式生活的维护者
我甚至认为这不是一部 “推理”小说。故事涉及的主要犯罪事实“只是一桩小事”(借用序者言):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声称被非法拘禁并被殴打,而几乎所有的读者在一开始就应该知道这个小女孩在撒谎;故事也没有在一开始就把涉及到的人物都集中到一个地方(一艘船、一辆火车或者某个庄园),以便通过人物间扑朔迷离的背景和关系揭示出让人吃惊的“凶手”,人物按照顺序出现,需要的时候便有新的人物出现推动情节的发展,而这些人物的出现并非探案主角推理的结果,相反每每让主角很是吃惊,这其中包括那个几乎使整个事件定案的女帮工以及那个直接扭转了最终结局的证人“蓝奇”先生——正如小说自己说的,这个人物的出现就是个奇迹。
甚至连小说一开始设置的悬疑,也即声称自己受害的小女孩究竟为何能够准确的描述法兰柴思房屋内部的细节,——如前所述,因为几乎所有的读者在事件发生之初就知道这个小女孩在撒谎,因此这几乎成为了全书唯一可以设置推理悬念而让人大吃一惊的地方——也由作者通过不经意的描述化解——房屋的外貌通过双层巴士看到,而内部的细节,竟然就是猜的。这样的说法实在是让人有些泄气。
说到这里,这似乎不仅仅不是一部“推理”小说,似乎更是一部有些无聊的小说,但却仍不妨碍人们的热心阅读。除了铁伊一贯的细腻笔触外,小说元素的设置自然也十分重要:孤僻、怪异但善良的被指控者,年轻、放纵的撒谎者(这一点作者幸运的跨越时代找到了共鸣,在现在这个深深为年轻人不羁行为头疼的年代),温良、执着的乡村律师,势利的媒体以及纯朴、率真的居民。这些元素共同持续烘托着一个信念,也即小说本身说的,追寻的并不仅仅是被指控母女的无罪,更是一定要揭穿撒谎者的谎言,正是这样一个信念维持着阅读的情绪。
更重要的是,铁伊通过上面所有的小说元素表达的一个信念是对纯朴、温和、传统的生活方式或者社会氛围的维护,不容许任何放纵对这种生活方式或社会氛围的破坏:全书中所有“正面”的人物几乎都代表了这种生活方式或者氛围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而这些人物的结合,几乎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全部;相反的,“反面”人物则是对这种生活方式和氛围破坏的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年轻、外表纯朴而事实上放纵的撒谎者的反面效果也许远远大于一个杀人犯。而这一点,作者再一次幸运的跨越时代找到了读者的共鸣,在这个生活缺乏原则的时代。当然,法兰柴思最终的焚毁以及乡村律师最终对一成不变的生活的突破可能需要别样的解释。
《法兰柴思事件》读后感(六):小中见大
读完后,觉得一定要说些什么!
我甚至不愿意称它作推理小说,它完全超出了一本推理小说——因为它所关心的问题,它所传达的观点——对于人(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本身的探讨,对于传媒功能和职责的担忧,以及对于个人观念与信念的理解等等——远非一本普通推理小说的主题。
其次,我实在为Josephine Tey倾倒,这个1897出生的女子聪明、敏锐、自信、勇敢,更重要是她具有现代性,即使在一个世纪以后来看仍然如此具有时代感!她应该被归于Jane Austen那样一流的作家,我非常好奇怎样英国的土壤能够培育出如她们的女子?!
此外,我得说我第一次对法律有正面认识和态度,感谢她并没有用夸大的、传奇性的方式来描写法律。
最后,它再次提醒我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不要忘记质疑、思考、学习,永不停息。
《法兰柴思事件》读后感(七):孤岛上的绝美风景
读一本书,可以哭可以笑可以感动流泪可以若有所思,但是让我看得倒吸一口凉气的,实在屈指可数。五年前的暑假,《悲惨世界》让我有些这个感觉,但更多的是震撼。张爱玲与严歌苓也曾让我有些这个感觉,但远不及约瑟芬·铁伊。
约瑟芬·铁伊这个名字是谁?200%的人恐怕都不认识,她是20世纪30年代推理史最辉煌的第二黄金时期三大女杰之一,也是其中最特立独行的一位。和她齐名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多萝西·谢尔斯都是大产量,销量惊人的作家,而铁伊穷尽一生之力,只写了8本推理小说,8本水准一致的推理小说,其中没有败笔。
然而,真正的推理迷却并不推崇她。这从她远远不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名气就可以得知。被冠以“推理小说作家”名号的她,于是被埋没在浩如烟海的英国文学里,成了一座乏人问津的孤岛。事实上,我也是藉由推理小说的因缘才开始接触到这个女人。由于沉迷于推理小说最擅长的情节编织技巧,我以为这位号称与克里斯蒂齐名的推理作家一样有着过人的想象力与技巧,于是买齐了她的8部作品。推理小说是通俗文学的一类,自然要以情节取胜,然而一本看下来,发现此人所走的,几乎完全不是推理的路子。她所关注的并非复杂的谜局和抽丝剥茧的推理,她写人。写得叫人拍案叫绝。
这是真正的才华横溢的作品。有男人理智而节制的思考方式,有女人优雅而亲切的世俗情趣,铁伊是真正懂得生活,并且知道如何观照生活的作家。她用她独特的才华缔造了一片绝美的风景,等待有人踏上这座孤岛,然后拜服。
《法兰柴思事件》读后感(八):我们的德行端赖他人
在约瑟芬.铁伊一生屈指可数的八部作品中,《法兰柴思事件》是特别的一部;在整个推理小说创作长河中,《法兰柴思事件》同样别具一格。
好吧,我说的是独特,独具一格,独树一帜,不是多么好,多么伟大,却庶几可以说是不太有人会去复制的作品。
在《法兰柴思事件》中,推理小说中用谋杀来刺激读者的模式消失于无形,虽然看起来铁伊从不曾太像一个循规蹈矩于类型小说创作的作者,(盖因其不循规蹈矩,我们才得以看到《时间的女儿》那样的作品),但是没有人被杀的作品在她的八部小说中也只是这样唯一一次的惊鸿一瞥。
小说撇开了推理小说中(哪怕是大多数冷硬侦探小说中)必然会出现的刺刀见红,拾掇起辩证一起攸关名誉的绑架虐待案的真伪上。我要说,当然古典解谜类作品与日后的日常推理中也不有不少不存在杀人事件的作品在,但是与古典解谜与日常推理中类似安乐椅神探的智者逻辑推演后迅速解决离奇事件所不同的是,《法兰柴思事件》不但保有了解谜推理中的逻辑推演,更将笔触深入事件周遭包括律师、苏格兰场探员、侦探、媒体、普罗大众对于一起轰动事件的不同应对。
在铁伊的小说中,事件的意义往往不在于事件本身,而是由这起事件折射出的不同立场、不同阶层人士各异的看法,这些看法,是铁伊对于整个社会或者更上一个台阶的说整个人类内心世界的看法。也可以说,事件出现后,加害者与受害人两造完成了自己的引火线的功用,退居到一个比较次要的位置,而大众的评议慢慢浮上水面,随着时间的逐渐水落石出,这种评议之声也不断变化着论调。
居住在法兰柴思的一对古怪母女,一个十五岁人见人爱的女孩,哪一方是谎言的缔造者?我想,阅读者在整个过程中不见得被怎么迷惑到。
而倘若,我们是那个时代粗鄙的容易被误导的或者纯粹喜欢看热闹的市民一员,又会作怎样的考量?
很多读者说,《法兰柴思事件》是抨击舆论恶质的武器。这样说,似乎武断偏颇了些。铁伊的作品里,反抗的情绪没有那么强烈,对于小报的吸引眼球,她的解读是增加销量的手段,而无关意识形态的疏导训诫。舆论恶质确实存在,但这种恶质存在的根源是我们确实需要某些可以被我们自己指责与藐视的人格来显示自己的人格至少还不显得那么不足取不是吗?
需要什么,什么就来了,这样会觉得好过一点,不是吗?所以,我们需要为自己树立一个信仰,如那个十五岁的“圣女贞德”,我们也需要像巫婆一样的一对母女来指责谩骂,烧毁他们的住宅而不觉得是犯罪,这样一来,我们的德行便有了两条规划清晰的线,一条我们遥不可及但是不会忧心忡忡,因为那是完美人物才能达到的标准(这条线越高越远越显得神奇,我们也就越不会担心自己触不到,也就对于自己的失德自我默认也不以为耻),另一条被丑化到恐怖的地步,我们同样不担心自己会沉沦到那个地步,所以也不会一味束缚自己。
法兰柴思的那对母女,十五岁的“圣女贞德”,在舆论眼中的德行差距与现实中恰恰完全背反,但这种舆论导向的输出并不是主动的,而是他们知道芸芸众生怎样为自己构建这个社会的美丑理论,他们只是给出了人们所要得而已。
如同“艳照门”事件,指责明星的道德沦丧还是谴责照片上传者侵人隐私,也都只是舆论知道大众此时想的是什么,需要听到的是什么。
又或者多种论调同时存在,只不过是有的人要听这个,有的人要听那个。
有的时候,客观的不夹杂暗示或明示评论的报导是残酷的,在这个人心越来越难以承受现实与自己的幻想的不一致性的时候,骗骗自己,或者暂时骗骗自己,有那么大的罪恶感吗?
当用法律的手段让事件水落石出后,报章的报导立即站到母女一端,而十五岁的“圣女贞德”成了史上最邪恶的骗子。这样的一百八十度大翻身,难道不是人心深处永远必须是“自己是正确的”“自己是善良的所以被骗的好苦”的需求所致吗?
《法兰柴思事件》读后感(九):推理的乐趣与成人世界的复杂
这是铁伊的第三本书了(指我读的顺序,其实按铁伊写作时间来说,本书是第四或第五,正好是过渡风格)。
本书故事据说改编自一起真实事件。这件事呢,没有凶手,因为不是谋杀,而是貌似“绑架”的案件,可真相原来是一起诽谤……
听上去是满无趣的故事吧,可是再看看,两个女巫似的人要洗清自己的清白,对抗一个看起来天使一样,实则万分邪恶的女孩,嗯,这就有意思了吧。
这,就是铁伊写作推理小说之下无穷的张力。
从《萍小姐的主意》到《时间的女儿》,铁伊的风格变化还是挺大的。前一部还能看出类似阿加莎等人的传统谋杀推理小说的痕迹,力图给读者造成“意料之外”的效果。而后一部则是一开始就明明白白地把读者带入铁伊的论断中,关键是推理的过程,而非结果,象那种“凶手是谁”的问题,决不会出现。那么这中间的写作转变鸿沟,怎么填补呢?啊哈,《法兰柴思事件》。
这起事件从“无辜”的女孩控告绑架开始,她眼神中无意流露的残忍让我们跟着铁伊一起坚信,另两位被告肯定是清白的。那究竟该怎么证实女孩的谎言,她又为什么说谎,以及怎么能那么精确地说谎,这便成了读者首要关心的事情了。所以,你看,在潜移默化中,我们不再关心所谓的“凶手是谁”,而是如何寻找蛛丝马迹,如何证实我们的万千猜想。
真正体验推理的现实乐趣,这是铁伊的一大功劳。
与《时间的女儿》不同,而与《萍小姐的主意》略同的一点是,案件的真相不再是唯一的主线。在本书中,男女主角微妙的爱情是另一条让人津津乐道的线索。按说,都四十好几的人,上演的爱情戏码应该味同嚼蜡。可是,换到英伦女作家细腻而含蓄的笔触下,这就不一样了,尤其再带上铁伊那一点点恰到好处的幽默,女主角非比寻常的个性,这条爱情线索就很有回味了。甚至在案件落下帷幕之际,爱情还要继续一波三折,的确非常有趣。端看女主角在面对求婚时的回答,就能体会出成人世界的复杂:
“和一个成熟的心智一个礼拜吃一次晚餐是很迷人的,但是在你被琳姨照顾了半辈子之后,你会发现用那跟在温馨和谐气氛中吃可口的餐点长期交换,不很值得。”
啊,真是爱死了这些英伦的女作家!
可见铁伊也是有倾向性的。
就三部作品来看,铁伊破案首重面相,特别是人的眼睛。理查三世的眼睛,宝儿的眼睛,贝蒂的眼睛,人说眼睛是心灵之窗,这话在铁伊这里一点不错。若不是法律需要证据,铁伊基本上可以靠眼睛泄漏的秘密来断案了。
铁伊也不走寻常路,目前为止的三部作品,全部是比较业余的“侦探”:心理学家、律师,虽然还有一位算是正儿八经的探长,可也代表官方,而在传统小说里,官方就意味着窝囊。而铁伊还是不计较这些的,她的案件像是现实的机遇,可以降临到任何人的头上。
最后,铁伊作为女性作家,总是忍不住在作品里表达一下自己的婚姻观。这是不是从奥斯丁时代就继承的优良传统,不得而知。
《法兰柴思事件》读后感(十):铁伊姑娘是个撩妹高手
小说的结尾看得我真是忍俊不禁、合不拢嘴、哈哈大笑、小心荡漾。相比于探案,我一路看下来居然更关心的是罗勃能不能和玛莉安修成正果,两人交往的小细节——面临骚扰者罗勃本想表现得cool一点但一想到玛莉安总能看穿他不觉又气馁了下来,罗勃在最初看到玛莉安对纳桑尔亲切时不觉表现出莫泊桑式的语调等等。
铁姑笔下的英国绅士有着细腻敏感的心思,三观超正的同时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小心思,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真实,我们才燃起小宇宙想要和罗勃一起努力找出真相,感受他对乌合之众的愤怒,感受和玛莉安交往时像小男孩一样的患喜患忧,感受对小女孩的鄙弃转而对她养母的无限同情。是的,我们看到了真挚的情感,也唤醒了自己的本心——对正义不能是“主教式”的虚伪,是“正义就是正义,与媒体无关,与群众无关,与真相相连”。我感到自己的同理心同情心难得如此充沛,是的,这部小说是对内心的滋养。
铁姑的幽默源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精准的细节描述,玛莉安的直爽、夏普老太太的高贵、琳姨的可爱和傻乎乎、小女孩的伪装,包括从未露面的虚伪的主教,包括乌殷太太的聪慧和接着的世俗的小女孩的表姑,像是一部全是影帝影后的电影,连一闪而过的配角都演技爆表,连一块小饼干都是戏。洞察了人性的滑稽险恶,但也了解人性的光辉,这大概就是铁姑得以形象描绘人物,让人莞尔一笑的原因吧。
“嗯,我亲爱的罗勃,你不知道当你这样沾沾自喜时看来有多讨厌!”
啊哈哈,我的天,一想起来就忍俊不禁,原谅我把小说看成了爱情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