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上的救赎》是一本由指纹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刀锋上的救赎》读后感(一):会有续!!!!!
看后郁郁无言,竟然真的跑去留言板问了OTZ
“(前略)据小米同志的爆料,真的有所谓的Alternate ending 吗?不是说我不喜欢那个有点开放性质的结尾啦,只是……乍然停在那里,把选择交给读者,多少有点“欺负”俺这种天生没想象力的人……我只是好奇,对,纯好奇——“莎士比亚”自己是怎么想的?毕竟再怎么代入再怎么YY我们也不是真。哈姆雷特君……”
至于“另一个结局”其实同样是开放性的,只不过主人公最终的立场略有差别,当时小米阴差阳错地看到的是我准备放弃的一个版本,就个人而言,肯定是更喜欢目前这个结尾。
会有续集,而您对结尾的一些疑问,在续集里会有交代,请安心~”
噢噢,等续等续!!
宁宁:
读完这部23万字的稿子已经有些时候了。在昏暗的公车后排借着昏暗的路灯光读到那个更加昏暗的结局时攒下了好多褒贬的话想说,一觉醒来全忘记了,索性从头说起,说到哪算哪。
不夸张的说,已经有好些年不读那种“公安文学”了。在推理小说“神作”横行的今天,回想起那种题材的文字竟感觉有些脸红。那时的街头小摊尤其是车站周边总有许多打着“刑侦”、“探案”幌子的软情色读物卖。不得不说我偷读了不少家人用来打发无聊旅程的杂志,这些故事通常只有一具尸体——必须是裸女,警察同志注定要经历种种诱惑——主要是女色,最终依靠生硬的推理解开一目了然的谜团。这些带插图的文字除了能满足一个孩子关于性和暴力的肤浅想象之外基本没有存在的价值,在网络时代那些叫做X盾X剑XX纪实的杂志大多踪影不见。
不过就像“本格”、“冷硬”这些词汇始终找不到权威解释,需要靠大量阅读同类的文字去寻找一种风格和内容上的认知感一样,“公安文学”也不存在一个科学的界定。当然,以警察侦破案件为主体那是一定的,连案子和谜团都没有的那种要坚定的排除在外。
此类文字这些年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区区两本而已。一本是二十多年前王朔的短篇集子《火欲——警官单立人的故事》,另一本是近十年前裘小龙杀回内地的长篇小说《红英之死》。现在我可以预先对你说,第三本出现了,无论将来书名叫做《合理化谋杀》还是《北京谋杀》。
如果说王朔的单立人系列通过试水警察加日常性推理的模式达到一种风格化的演练,《红英之死》是诗人裘小龙通过悬念推进的形式强烈抒发着被压抑的文学、抱负和诗化的乡情,那么指纹在《北京谋杀》一书中也是在进行一种简单的试验:写一本好看的小说。
无论名称是土鳖的“公安文学”还是洋气的“推理小说”,“好看”是一个生与死的简单界限。许多自诩专业的作者在掌握了大量的信息与案例之后编造出了生硬的故事,反倒不如另辟蹊径去追求单纯解谜的快乐。指纹一头扎进了这个死者如草芥的领域,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一种驾驭现实的方法。
全书以一次场面极为开阔的追逃事件发端,而且从最普通的景致迅速切入了警方内部,准确地拿捏着读者的胃口。频发的案件和适度的多线程推进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像极了观看商业大片,书中的确也一再地用到电影的运镜手法,说得夸张一些,几乎可以直接拿来当作剧本。
我知道你不会喜欢“商业大片”这个说法,但对一部刑侦体裁的小说来说,这应该是种褒奖。这种类似硬科幻的写作方法本就容易扯出素材和逻辑上的硬伤,再搞出些文艺片的小情调必然会显得与现实完全脱节,王朔和裘小龙可以玩票玩出杰作,但以连环杀手百科为底本的《北京谋杀》就必须写出棱角。虽然我完全不知道指纹是何方神圣,但无疑他做的不错。
有一度我比较喜欢《鉴证实录》和《重案六组》这两部刑侦题材的电视剧,除了因为午夜场的时间与内容很相宜外,还因为对剧中女主角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她们是锋利与温柔的完美结合体。然而《北京谋杀》中虽然涉及到多位女性角色,但不是被杀就是被劫,基本没有摆脱“死跑龙套的”命运。倒是两位男主角在碰撞的“基情四射”之后各自认领了鲜明的特征:警察赵馨诚有“拳”有“恼”,是个血性与智慧的矛盾体,他一直与自己的这种特征搏斗,最终却放任自己被征服;律师韩彬则绝对是个“多智而近妖”的人物,你说他让你想起草船借箭时的诸葛亮,我倒觉得他更像周瑜,一个掩盖在某种阴影下的真正有头脑也有战斗力的强悍存在。
不可否认《北京谋杀》存在着一些问题,就像你我讨论过的几个“硬伤”,与紧凑结实的前半部分相比过于戏剧化和大跨度的结尾,以及我觉得实在不怎么“合理化”的终极谋杀理由。不过我还是要重复一遍自己作为一个读者的倾向性意见:我喜欢这种有棱角的写作方式,这是一种为了讲好一个故事竭尽全力的姿态,并且他也的确点燃了读者的兴奋点。至于那些看似缺陷之处修改掉也好,留下也没什么关系,反正连环杀手本来也不是一种合理的存在,但却是种现实。
小米
2011年3月1日
多余的说明一:
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既不叫《合理化谋杀》也不叫《北京谋杀》,而是最终定名《刀锋上的救赎》,大概是为了和老布赐的宣传语相配合。
多余的说明二:
拿到印好的书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后的事情了,说实话装帧虽不恶俗但不让我满意,至少配不上文字内容。腰封,封底,勒口都显得比较廉价,张绍刚的续也十分不给力。不过除了这些,也就没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了,无论如何此书是该收一册的,它让人觉得原创推理或者侦探小说其实大可不必把位置摆的太低。
多余的说明三:
我看到的稿子阴差阳错地非最终版本,至少结局部分是不同的。说不出喜欢哪一个,提供这点花絮,有兴趣的问指纹去要另外的结局吧。
《刀锋上的救赎》读后感(三):意外之喜或悲
我是个喜欢看推理小说的人,高中时我唯一买全的一套书就是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当然,那也是我唯一完整读完的一套书。我痴迷于其中的推理过程,结果倒是无所谓,因为对于推理,过程远比结果重要。结果有的只是对或错,惩罚或宽恕,而过程涵盖了人性和世间的一切。
《刀锋》,我是从前天开始看,昨天晚上我困得快睁不开眼睛了,却依然舍不得放下。早上起来,做完该做的事,放弃加班的计划,我决定看完它,因为我心里一直放不下。
它给我的印象已经远超过了之前看其他推理小说的快感,当然,作为一本推理小说,它称得上完美。印象最深的是封面上以及书里被多次提到的那句,“没有什么能阻止人与人互相伤害”。是的,现在的世界已经变成了我们可以把伤害天才地合理化的地方,抑或人生来就是互相伤害的,理由可能是自身的,也可能是我们自以为的为了他人。所以我们才会渴望并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并珍视和关心自己关心、爱护的人。
因为,只有爱,才可以避免我们的互相伤害。
刀锋上的救赎,看似血腥,其实善意。
我们用爱自我救赎和救赎他人吧,尽管我们不是圣母或者圣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不那么寒心,不会失望到绝望,不会身处温暖却依然感到凉意。
《刀锋上的救赎》读后感(四):有料,有种!
我衡量犯罪小说的两把尺子:有料,有种!
——读《刀锋上的救赎》
布洛克的硬汉推理小说发生在他的纽约,东野圭吾的社会推理小说发生在他的东京。终于有一天,一个叫指纹的北京爷们,让我看到了一部“国产冷硬派犯罪小说”——《刀锋上的救赎》。
《刀锋上的救赎》是指纹的“破处”之作。三年前,在指纹眼里,国内犯罪小说水平低下,不忍卒读。某日,指纹又吹牛逼:我用一根手指就可以写得比他们丫都好看。别人接茬就激他,那你丫写呀,有种你丫写出来,让大伙看看你丫那根手指头,到底有多粗有多硬。
为赌一口气,指纹踏上了一次漫长的自我破处之旅。万没想到这一破,破得艰苦卓绝:搜集材料,构思故事,熬了多少夜,抽了多少烟,破了一年又两年,整整三年,他成了,他把自己没有作品的处给破了。
当指纹成为一个有作品的人以后,他开始忧虑——我是把自己给破了,可我破的精彩吗,漂亮吗?那些牛逼的读者们,他们会认为我这根写犯罪小说的手指,真的又粗又硬吗?
作为一个并不牛逼的读者,我鼓足勇气,来量量指纹老师这根写犯罪小说的手指,尺寸到底如何。
现在,《刀锋上的救赎》正横陈于我的手上。我亮出两把尺子:一,有料;二,有种。
第一把尺子:有料。没有真材实料,写犯罪小说,无疑是找死!
小说开篇,抓捕绑架者石瞻。北京海淀区刑侦支队主管副局长,亲临现场亲自指挥,蓟门桥早市的布控天衣无缝——只要绑架者石瞻一拿到赎金,行动队分分钟就能将其按倒在地。
可石瞻是军人出身,反侦查能力极强。“提款机”董继有没有报警?就算他报了警现场又布了多少警力?他小使一计只为诱警出动,当发现周遭平静如常后,他立即撤逃,与此同时,警方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的布控暴露。在和众警员尤其是警队虎将赵馨诚激烈交锋之后,石瞻颠了——你无法想象负伤的石瞻,居然能逃脱严密的布控,最后竟跃入小月河并从河坝下面的一条暗道脱身。小月河哪来的暗道?哼,小月河下面确有一条废弃的暗道,只不过无人记得。
你可能不信,但这就是真相,你不知道,石瞻知道。指纹更知道。
指纹对北京的熟悉程度一定不只是因为他生活在北京,对北京感情深厚。他手里一定掌握着一般北京作家所不具备的材料,比如,至少是近十年的北京历版全景与局部地图、测绘图、规划图,他对案情以及案情涉及到的地点把握精准。凭此一点,窥斑见豹,作为一个“平凡的写小说的人”,指纹下足了功夫,有备而来,且来势汹汹。所以,不要被指纹的谦虚给骗了,他的谦虚只是装逼。
当侦破点从北京的蓟门桥、阜成门、人民大学、小营、美术馆街……辗转至云南、广西……又横刺入境外的越南,无论是在繁华街市、高楼大厦,还是在荒村野地,一次次实景实地仿佛出自真实案宗记录的抓捕拼杀、一式式招招都可还原的擒拿格斗,一条条对脑细胞构成严峻挑战的犯罪动机剖绘……都逼真到经得起任何刻意的推敲和对证!至于小说中出现的各种枪械、装备,冷兵器,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也经过极为周密的准备。
《刀锋上的救赎》绝不是为找死而来,从一开始就卯足了劲要杀出一条牛逼的中国冷硬派犯罪小说的活路。指纹强大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背景,对案例庖丁解牛般的分析推演与还原能力,以及对大量欧美和日本推理作家作品暴君式的占有性研读,让我一点不怀疑他把下一本小说写得更好的实力和“破”力!
第二把尺子:有种。没有真刀真枪,想在小说里犯罪,等于是自杀!
我承认石瞻是条汉子,够猛,够聪明,够有情有义,但石瞻案只是案情的开头,比石瞻更猛的人还在后头。
从海淀分局刑侦支队队长赵馨诚,也就是“我”,发觉警方布控暴露的那一刻开始,精彩的案情和推理就再没有停止过,直到小说结束,仍有许多疑点等待解开。也是从那一刻开始,作为读者的我,和赵馨诚,赵馨诚的同事、赵馨诚的老婆,还有与他志趣相投的做犯罪剖绘研究的专家级朋友,以及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一起,就暴露在一个又一个比石瞻更强悍、更睿智、更深藏不露的犯罪人的视野中,暴露在他们缜密、冷酷的反侦察中。彼时,读者如一颗棋子,对棋手的动机一无所知,只能任其摆布。
坦白讲,在最后一刻到来之前的很长时间,我感觉自己和赵馨诚,一起跨过了合理化谋杀的楚河汉界,我们都回不去了,也无法阻止人与人之间互相伤害,甚至也理不清这一盘无解的棋局为何到了这般田地。
小说主人公之一,人民的优秀警察赵馨诚,硬汉,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对犯罪痛心疾首,又对极高明的罪犯崇拜敬仰的死纠结道路。在和极端优秀的罪犯成为朋友后,他争强好胜、追根究底、决不放弃的个性,让他随时可能会成为朋友型罪犯的刀下鬼,也可能会随时被推上中国警界的断头台。不过,无论哪一种死法,都是他心甘情愿拿命换来的。
警察拉风,罪犯迷人,双雄对决,半生纠结。难得一见的警察,极其罕见的罪犯,一场发生在两个北京男人之间的巅峰对决……要编织这一切,让读者不易察觉不易猜到,角色的智力和行动力要高于读者,而作者的智力和行动力要高于角色。作者要将其写得合乎情理,这无疑是一次挑战和冒险,是和自己的一次漫长的搏斗。指纹有种,他敢。相比于我不幸看到的一些自比天高的作家们写的愚蠢的犯罪故事,我只能承认指纹已经脱颖而出。
当然,从小说结构的安排来衡量,我认为指纹有点用力过猛。在一些故事情节的勾连和衔接方面铤而走险,难免会因为摇摆而闪腰,在搭建小说主题的擎天柱时采用不同质地的材料硬做累加,难免授人以违章施工的话柄。造成以上遗憾的原因,如果是出于赌气写小说而造成的,那么,下一部小说则大可不必,因为《刀锋上的救赎》,指纹已表现出他足够傲人的驾驭能力。
最后,因为我本身的沉闷性格,请原谅我未能将《刀锋上的救赎》有趣的部分罗列出来,一方面是有趣的段落太多,举例困难,一方面我怕自己笨嘴拙舌讲坏了适得其反!一般而言,北京人从产房出来的时候就带着三分说相声的天赋!北京侃爷那张幽默的嘴,那杆诙谐的笔,一旦喷开了——我说的是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和小桥段的设计——都是好玩之极。读者诸君,自己看吧。
金马洛 2011年6月
当当参见更多图书信息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1059630&ref=search-1-pub
《刀锋上的救赎》读后感(五):唯一的刀锋,与遗憾
有些书,让你像照镜子般认出自己。
有些书,看了开头,当的一声,你像被一枪击中心口。
——为什么喜欢犯罪小说?为什么喜欢悬疑?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
北京是座庞大的城市,鼓楼、安定门、西客站、金融街、晨曦、暮色、人潮汹涌的街头……“刀锋”过处,一处处熟悉的场景,像一幅巨大的3D全景图上被圈中的区域,随着镜头推近渐渐清晰。
故事在蓟门桥下的早市、烟气袅袅的早点摊边徐徐展开……
“来套煎饼,不要薄脆,多加个鸡蛋。”我们的主人公说。
然后白局长硬朗的嗓门就插了进来:“你要么和大家一样饿着肚子把活干儿完,要么给所有人买上一套。二组就位了没有?还有不到十分钟,麻利儿的!曹伐,你傻了吧唧戳那儿看升旗啊?走走逛逛……”
——《刀锋上的救赎》有个生动而犀利的开头。
第一场戏,布控围捕绑架嫌疑人。
我从没见过一本书把布控写得如此生动。现场内心耳机,几队中控不同情况群众反应杀机暗伏此起彼落。未知面目的绑匪,敌暗我明,反侦查能力,巨额赎金……如此情况布控越到群众多的地方越紧张,因为每一处有人的地方都可能藏着凶徒,每一处藏着嫌疑人的地方却又可能面对的是你不能惊扰不能伤害的群众,现场瞬息万变,每一个小失误都可能造成局面失控,每一个小意外都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剧变,生杀胜负往往在仓促一瞥之间。指纹的文字短促利落,把这种情绪的紧张,现场的混乱,内心活动直觉经验,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拍案赞叹,第一场戏就击中了我。
慢慢看下去,就发现生动、逼真、节奏紧促、干脆利落,是这本书最明显的动人之处,言语之间充满张力,带来其他作品不能比拟的快感。更简单地说,就是这书从情节到文字非常带劲儿。嗯,一本带劲的小说是非常不多见的。这种带劲的感觉怎么形容呢?我看了第一场戏,就像坐到了刚刚起步的过山车上,嗯,不断给力,很快就只盼着后文能带着我冲上云霄不想下来了。
显然的,第一人称运用非常成功,带来了超乎寻常直观的感受、生动的细节、细腻的心理变化。人物也非常生动,不光是几个主角,连白局长也如见其人,那拎着手枪打火机到处指指戳戳的样子,那五处海景房电话,每每让人回心一笑,更显出作者的机智。高度专业的技术描写,则令众多作者难以企及,也成为全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而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故事发生的城市又别有一层深意。地点、吃食、那些挂在嘴边常用的玩笑话,那每个街道的名字,都无比熟悉,唤起心中累积的记忆。而正是这些掌纹般熟悉的地方,和指纹笔下雄心勃勃的故事悄悄重合——小月河边的现场,南锣鼓巷外的围捕,四环路上的追逐,四合院内的女人……这座红墙青砖棋盘格街道的都市,成为小说人物宿命的归处,灵魂依偎纠缠对峙又决杀的战场。
小说带劲儿是带劲儿,但还是有点遗憾,看完之后,不知为何令我想起昨天没煮太好的饺子,总觉得哪儿有点夹生,皮和馅没有和一起。或许,这种感受,我换一种方式表述是这样:
从欣赏与接受角度来说,通常在看小说时,我们对现实空间有一个非常本能的感受,和继之而来的衡量评价系统。而对完全脱离现实的,对纯虚幻、科幻的空间,会有另一本能的感受和随之产生的评价系统。当两种空间混淆的时候,就好像在平衡干扰试验面前,阅读者自身认知中存在的这个感受衡量系统,就会自动地困惑、不平衡。
那么对作者来说,也就是说,或者完全架构在脱离真实的空间内,人设、体能、情节,超脱现实,你可以有一支看不见的军队,你可以掌握最不为人知的科技。比如三叔的盗墓,你从一开始就知道情节将脱离真实,但细节感受又绝对真实。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完全依托现实空间,犯罪动机、人物经历从现实空间入手,从社会化挖掘。这是两种不同的路子,两种不同的材质。
“刀锋”最初的感觉,就是很现实——可以说,前面说的带劲儿的令人血脉贲张的快感,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感。也正是这种深深源于现实的带劲儿感,是在别的小说里找不到的。但是一竿子捅道越南后,就显的虚幻。遥远而模糊的异域,丢失了的存在感,也让人失落了探寻秘密的共鸣。“纳迦”还让我想起《痞子英雄》里的“萨克齐”,看那个偶像剧时,“萨克齐”本身就带来很荒谬的感觉,这样的桥段不容易和纯现实情节对接也不容易被接受。
也就是说,故事设定在自相残杀。那部队多神奇,伤得就多重。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小问题,比如最后赵童鞋一定去找韩彬时,明显动机有点弱……大部分人都不承认有另一个男人对你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当他隐瞒真相,竟会让你如此难以释怀以致非要找到他不可,而最后又亲手杀了他?他又不是老婆。
实际上,归根结底,主题与思想决定走向。那么我个人看来,这些问题和矛盾,显示了作者自己内心的困惑与未知。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人与人之间的伤害?那你为什么要有纳迦?这个要再琢磨一下。最后矛盾究竟要怎么解决,一个重要的人物,究竟怎么给它一个扎实的“剖绘”?究竟怎么给他的爱恨情仇生死孽报划一道闭合的圆环?这是明显还没孕育成熟的地方。
无论如何,《刀锋》以第一人称视角,冷硬利落的文风,紧促的节奏,高度专业的技术描写,生动的对话、细节与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示出罕见的真实感,呈现出超出影视作品的诱人魅力。实际上,照我说,这诱人中,充满了我们对生活真相的渴望。
——为什么喜欢犯罪小说?为什么写悬疑?或到这儿许已经可以找到答案。
在我看来,那是一种特殊的人群无法言说的奥秘。我们爱犯罪小说,爱悬疑小说,我们写它,是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善于体味惊心动魄的心,藏在云淡风轻的表面后不为人知。这个时刻,在这座城市的巅峰,俯瞰着国贸,俯瞰着东三环缓缓的车流,我看见生活的水流脉脉向前,这平静下,时刻汹涌着爱与不爱生存死亡的波涛。这城市依然是昨日的城市,但是每一刻都不同。
一部带劲的小说,让我们在冷硬的快感里被击中,又在书里彼此认出,这就是喜欢的真相。
显然,《刀锋上的救赎》无疑是这其中的国产翘楚。而对我来说,目前,《刀锋》的存在更是唯一。哈哈,它还是唯一一部让我看到一半儿半夜跳起来寻找下文的中国犯罪小说。
最后,当然,合上书,我也会很想有空去那座叫做指纹的咖啡馆坐一坐。
《刀锋上的救赎》读后感(六):不一样的人文关怀
昨天看完的,看完电子版5分钟跑去京东买实体。侦探类的小说,除了很经典的,一般我不收实体(太多了),但这本真的值得。前些天买雷米的心理罪的时候,腰封上说雷米是心理犯罪小说国内第一人,当时我完全同意,但是现在,在我看来,指纹更棒。并不是说雷米就真的不如指纹,只是我更喜欢指纹的风格。干干净净,平铺直叙,可是字里行间透漏的人文关怀并不比雷米要低。雷米的文字有时过于文艺,过于用力,是会让人激动,让人迷醉的酒;指纹比较像茶,初入口平淡,到了喉咙却有回甘,让人慢慢的沉醉进他塑造的世界,也许到几天后,还能想起那茶香。男主角不过分的痞气,文中时时流露的调侃,也都是让这本书更合我胃口的元素。袁适这个角色如果放在别的作品里会是我最喜欢的那种形象,可是在这本书里被调侃讽刺的活像“死海果子”,我居然毫不生气BLX,反而随着那些调侃哈哈大笑,大概是因为作者在写书里的任何人物时都没有太多恶意的缘故吧。因为没有恶意,没有想要伤害什么人,表现于笔端,那些或大或小的玩笑就不让人反感了。作者像个爷们儿,笔下的主角也很男人,现在够爷们儿的书真的不好找了,大家都把种马或流氓当爷们儿。令大家都说这本书很“阿布”,我觉得更像雷蒙德·钱德勒。长眠不醒给我的记忆太深了,昨天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是边看边回忆起长眠不醒的感觉,真的很像。
《刀锋上的救赎》读后感(七):刑警变身杀手的奇幻历程
《刀锋上的救赎》
人性的发展和自我唤醒被描绘得自然而合理,整体看来,主角赵馨成已脱离了“优秀刑警”的桎梏,而更具有“优秀特工”和“优秀杀手”的潜质。
如果有续作,他成为以上两者都是顺理成章的。
他心里一直自诩为“正义的司法执行者”,不容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夺取他人生命的权力,其实是他的潜意识对杀手的“羡慕嫉妒恨”在隐性作怪,随心随性的大打出手表明了他潜意识是喜欢暴力的。
在彬已成“杀神”或“妖”的传奇时刻,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与放任的态度,因为他没留下任何谋杀的证据,还不杀好人又逃出了国内,有供结案的顶罪者,赵馨成有什么道理死缠烂打紧追不放?
这个行为已无关乎警察的身份,而是像作者说的那样:源自人根深蒂固的性格。 一边是承担责任做个好丈夫好同事,一边是强迫执拗置自己于生死未卜的险境……
他选择了后者。 他骨子里对危险即冲动又兴奋,宁可抛弃心爱的女人也要见彬一面,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一定要见到彬?到底要抓他还是想杀他?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彬在他心中,已幻化成更高级的自己。
是的,他是在追寻着真正的自我。 最后终于爆发了,他第一次杀人没有常人经过的痛苦、迟疑与恐惧,仿佛是释放的必然,是解脱是升华。
很多人不满意后半部的情节发展,认为有些离谱了,我只能说,他们仅仅是想读到一本精彩的侦破小说,有警探、有推理、有罪案现场、有惊险剧情……
这些读者在阅读之前就已在心里做好了格式,没想到连环杀人案后来竟演变成了国际特种部队在民间的派对狂欢……
但是我很喜欢。 我喜欢这种反模式化的做法,实际上也合情合理,它实现了“兰博”大闹法治社会的奇幻猜想。
最后的结局也很有意思,赵馨成对着韩彬的方向把扳机一扣到底。 全书OVER
令人联想不已。 1、他和彬战死他乡。 2、他如果杀了彬,他就成为了魔头。 3、他如果是跟彬一起杀出重围,他就成了彬的“战友”。 4、他和彬脱险,他也没脸再以警察的身份把彬押送回国,因为自己跟杀人犯已没有分别。 只要他活了下来,他会被训练成特工或自甘堕落为杀手。 总之他的魔性已经是公检法这样的庙所难容了。
最合理化的可能,是和彬一起杀出重围,因为同样是大开杀戒,此情此景下实在没道理对着敌人先杀同胞,并且还是朋友。 作为重情重义的警官,即使魔性大发也不至于丧心病狂,同生或共死都是唯一符合逻辑的结局。
《刀锋上的救赎》读后感(八):中国冷硬派
“因为一个纽约的行吟诗人喜欢这样喝,我也想试试味道。”
“问题是不好喝啊!”
“但据说里面咖啡和酒精的效果能相互抵消。”
“据谁说的?”
“据创造那个诗人的作家说的。”
“等等,你是说因为一个人瞎编了一个故事里的一个劳什子诗人喜欢喝这个见鬼玩意儿,所以你就只喝这个?”
……
这段文字里面提到的那种饮料是波本威士忌掺咖啡。对推理小说读者——准确地说应该是劳伦斯•布洛克的读者——而言,这种“见鬼玩意儿”就是各自辨认身份的接头暗号:只喝这种饮料,是布洛克塑造得最成功的小说人物、“纽约行吟诗人”马修•斯卡德最具个人特色的标签之一。因此,读过布洛克并且与他投契的,一说起“波本掺咖啡”,必定会心一笑。
在《刀锋上的救赎》里出现这么一段对话,似乎可以视作是作者向布洛克致敬之举。事实上,布洛克确实充当了这本书的“腰封小王子”,他在宣传语里暗示这是中国读者的“属于自己的冷硬派犯罪小说”。
平心而论,中国可供推理小说生长的土壤非常贫瘠,读的人多(其实也只是近两年才渐渐多起来),写的人少。在这种条件下,作为处女作,《刀锋上的救赎》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在我看来,要写出中国自己的冷硬派犯罪小说,作者有两个优势,一是够专业,二是懂写作。当然也有人会说推理小说对写作要求本来就不高,干脆利落就行——或许是吧,那就说最基本的:中国的类型小说能把对话写漂亮的也不多。《刀锋上的救赎》的对话则透着一股酷劲儿,特别有“冷硬派”范儿。
这里说的专业知识,一是指犯罪剖绘、法医鉴定之类的学科知识,二是指警察办案的分工、程序、行话等行业知识;前者或许可以通过阅读自学,后者则只能通过观察和体验才能获得。举个小例子。迈克尔•康奈利在《行李箱之曲》里提到“勒索卡”,这种宽三厘米长五厘米的卡片,正式名称是室外审查卡。“警察在截住嫌疑人员但缺乏足够的证据逮捕他们时,或者是像眼前违禁擅闯这样的案子,如果进行逮捕只会浪费时间,警员就会填写这种卡。美国民权联合会把这种审查叫做勒索,是警察在滥用职权。”这类细节看似微小,但非从业者所不能知,要凭空想象亦是极难。
《刀锋上的救赎》作者的职业,书里付之阙如,只是提到他创建了一个“犯罪剖绘爱好者团体”,开办了一家主题咖啡屋,看来至少是个半专业人士。书中涉及刑事侦查的各方面专业知识,虽然不像先在《洛杉矶时报》担任犯罪新闻记者、后来改行写推理小说的迈克尔•康奈利那样写得巨细无靡,却也能够不让外行看出破绽来——尽管我对是否存在“市局刑侦技术队犯罪心理学顾问”这个职务以及它能否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抱有怀疑。
但是要成为真正的“中国冷硬派”?作者顶多是走出了第一步,除非他能一直写下去——这点对一个类型小说家来说太重要了。纯文学作家可以一辈子就写一部小说,写《杀死一只知更鸟》那位就是;但类型小说家要立足,就得把写作当做工作,一本接一本地往下写。这不仅是从赚钱的角度来说的,单纯从写作角度来说也是如此。纯文学作家的处女作可能是他一辈子最好的作品,但是类型小说家只会越写越好,因为他学会怎样写是错的、怎样写是对的,而这样的认知,只能通过长久的写作实践才能获得。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也只能越写越好,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
《刀锋上的救赎》作者具备继续写下去的条件,那几个条件看似简单,符合的人却很少。但是他似乎没这个打算(他在后记里说“我有正当职业谋生,不指着这个吃饭”)。可能他想把有过的所有念头都塞进一本书里?于是,在《刀锋上的救赎》里面他的野心太大,他要表达“没有什么能阻止人与人互相伤害”(其实几乎所有的冷硬派都是在表达这个),却不满足于让这种伤害局限于一对一,而非得把跨国犯罪、雇佣军、集体杀戮等元素拉进来。所以小说变得越来越失控,越来越遥远,越来越虚假。如果他肯老老实实只写谋杀案,或者把篇幅砍去三分之一的话,我想效果会好得多。
《刀锋上的救赎》读后感(九):失望
在电子书上看了半部,买回实体书读完。很失望。前半部和后半部差距太大。原来处理不好悬念的推理小说就叫犯罪小说啊。
读推理小说最讨厌的事恐怕就是作者设置了一大堆悬念,成功地把读者的好奇心挑逗起来、入了戏,结果到后来发现作者没有能力揭开这些谜团吧。如果不用解开,那么设置谜题还有什么难度呢?那么追逐谜题读完全文还有什么意思呢?
作者在小说中费尽心机设置了好多谜题、悬念,可是却几乎一个都没有给出满意的解答。
----------------剧透,不过说实在的也没什么值得拍大腿的谜底--------------
小月河对韩彬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为什么韩彬知道小女孩被抛尸的地点是小月河就一定要插手查案?
韩彬为什么一口断定杀害小女孩的是姥爷而不是爷爷?这个倒是给出答案了,可是与嫌疑人早就相识这个谜底恐怕是我能想到的谜底中最不负责任的了。
那个专害左撇子的强奸犯挑左撇子的原因何在?作案手段如此残忍的原因又何在?就算是心理变态是不是也交代一下心理成因?
那个院子里埋满尸体的女人究竟怎么做的案?和王睿究竟是否合作?韩彬为什么要杀她?
韩彬为什么杀三个小混混而不杀被抢劫的小学生?
在柬埔寨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NAGA的成员互相背叛?
医疗救助队去柬埔寨究竟是干什么?陈娟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说他们都不该活着回来?韩彬为什么把他们一个一个除掉?
太多了,说不清楚的地方太多了。如果有续集能把这些一一揭开还好,可是如果单纯解谜的话又无法支撑起一部小说,不知道作者到底是如何打算的,还是就打算不管不顾了,那真是大大的令人失望。
还有作者在后记里说自己写的是主旋律小说,也不知道是何出此言,是说自己本来设计好的一些劲爆情节因为不够主旋律因此忍痛割爱了吗?
《刀锋上的救赎》读后感(十):值得买来看,看了不后悔
作者成功转嫁了硬汉侦探应有的“个人——体制”冲突,引入黑历史作为道具,世界观一层层扩大的快感非常地道。
华语推理小说圈欺世盗名的作者太多,静心写作者寥寥。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范本。更不用说它将当代中国世界观和硬汉笔法结合得毫无违和感,这点尤其可贵。
本来大反派真正的动机是不太成立的。但作者在故事前段用一个看似无关的案件的动机为之做了丰富铺垫,因而将这一问题抹过去了(并且这个案件和大twist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成功的处理。
问题也有一些。故事前半段男主角对自己的语言和行事方式(包括揍人)显得自鸣得意,为京油而京油。你见过哪个硬汉侦探揍个人都要回忆光辉往昔半天的?
精彩的全城戒备段落之后,也就是书的收尾部分,作者笔力突然有点失控,仿佛是编辑强迫他赶紧收尾但他还有太多东西没说一般,讲理段落变的频繁而且彼此联系不紧密了。
案件设置和有些对话段落非常好,几处致敬也恰到好处。但仍然遮盖不了这个作者不擅长写日常文戏的短板。
两个吐槽:豆瓣上看不出来,但拿到真书后我感到新星的封面设计简直是对此文的羞辱。不能更敷衍了。另外,张绍刚给写的序简直就像横贯扉页的一坨翔。希望以后新星不要再找这种装逼者作序了,他在职来职往上的表演从来都是会被任何硬汉侦探暴揍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