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吃主儿》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吃主儿》读后感精选10篇

  《吃主儿》是一本由王敦煌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吃主儿》读后感(一):爸妈的有些话终于找到了出处

  我家在东北沈阳,离北京不远,小时候开始就听爸妈有些话,有些词挺有意思的,都不知道是哪些上字.看了<吃主儿>才知道是北京老话儿.

  比如说"欢油"就是熟油,以前我就不知道这个欢字是哪一个字.

  quot;氽"也挺有意思,把肉"喂"一下,这个喂字也经常听他们说起.

  看这本书能让人不知不觉回来以前,住小平房,吃爷爷奶奶做的饭,吃饭时在院子里放一个小桌,就在院儿里红砖地上吃.那种感觉再也找不到了.

  quot;吃主儿"讲究多,这种讲究又是很有章法,很有意思的.比如说过年时,什么东西能入果盘,什么东西不能入盘.哪些是茶果,茶果用什么装,都有说道.和以前的人比起来,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就百无禁忌了,简直有点胡来的意思.

  在吃上不讲究,看了<吃主儿>,还真能学点做菜的知识.比如说松花蛋吧,以前都是切开放在盘中就吃,顶多放点蒜末,<吃主儿>切细姜丝加酱油,一试还真挺好吃的.松花蛋归我,姜丝归老公.

  《吃主儿》读后感(二):好吃佬指南

  自认是好吃老佬一只。这个“好”是爱好的好,读四声,是本地对爱吃的人的专称。

  我就是这么一个人,听说哪有好吃的,是一定要去尝尝的。譬如上周听说佳丽楼上新开了一家东南亚菜,本人这个刚把胆给摘了的不能怎么吃的人就忽悠了一群同事专门去吃了一顿。

  也正是因为这样,对这些专门写吃的书也是很爱很爱来者不拒

  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写如何吃如何做的散文集子。作者用北京老话慢慢道来,很有那么种家长里短烟火红尘味道

  很平实易懂的内容,书里说的是“吃主儿”不光得要会吃还要会做,对我这种懒人来说,虽然自己也会做,不过大多数时候都是不想动手的,但是看完这本书还是有那么一点儿冲动的,因为写得平实简单操作

  其中对“虾仁吐司”、“羊肉氽儿”特别兴趣

  另外,对王世襄的《锦灰堆》系列书也勾起了兴趣。

  《吃主儿》读后感(三):那一份吃的细致

  孔圣人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吃,是一件修身养性事情

  孔老二还说:君子远庖厨。这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只有进得庖厨才可谓之曰君子。

  在快节奏时代,似乎不耽误时间成了主题,各种速食纷纷登上了餐桌,虽然方便,但也总不是那个味道。

  谁还肯为一晚打卤面预备两天,谁还肯为一锅高汤盯上两宿。

  我曾经也这样迷茫过,到底做饭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还是真正让吃的人和做的人开心?后来觉得,这个问题,真他妈无聊

  我觉得在做饭的这件事情上,我已经老细腻了,但是,看了这个之后觉得,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推荐给那些爱吃、会吃、琢磨吃的主儿们。

  《吃主儿》读后感(四):有无产阶级作风有钱人就是贵族

  关于一个大家的日常生活起居,更准确地说是介绍吃主儿的饮食生活。我第一次知道了正宗的打卤面是如何制作的,知道了汆儿。一直把汆儿念作lǔ,今儿才知道该念cuān-_-|||

  这是王世襄儿子写的书。他可以不经意间写道上初中的时候,去启功先生家里玩,向启伯伯讨教练字应该从那家法帖入手。这是大家之子的做派,非常人所及。

  叶圣陶孙儿兆言大叔也算个吃主儿吧,不知道是不是也会买、会做、会吃,可人家写得那个叫赞啊

  突然发现,能写吃的大多是优渥世家,穷孩子翻身的,苦大仇深满心功利,长大一准是纯老饕,写不了美食之道,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这话真理得让人心酸。看看人家,闲闲谈打卤面而已!sigh,洪晃大娘咋说的,有无产阶级作风的有钱人就是贵族……

  《吃主儿》读后感(五):想当吃主儿不容易

  以写美食成书的都是大家,譬如梁实秋之雅舍谈吃,汪曾祺之五味,赵衍之老饕漫笔等等,能够把一个“食色性也”写出文化韵味人生情趣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必得这些人来写才会有人看,他们多是拥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在文坛上有名气,是文化圈里的人;年龄上多是遗老或者已作古之人,至年轻者也要在五十岁以上;更重要的是除了本身学富五车之外,都有一定的家族渊源,或是书香门第或是权贵之家,至少你得有经济实力在五六十年代甚至解放前就能四处吃馆子,能够家里面自备厨师,南北风味、名菜细点、中西结合早就尝了个遍,这是一种什么境况?没这些见识,没这个本钱又怎么能成为吃主儿呢?

  这本《吃主儿》侧重点还和其他书略有不同,所谓的吃主儿并不是作者,虽然在自小的耳熏目染之间也是遍览风情,一口浓重的老北京话在字里行间泼洒挥墨出三位老辈吃主儿的鲜活形象。至于作者,也许并没有继承这份天资,也许对于美食并不那么在意,这在他小时候并不愿意上馆子吃饭也不爱吃炸酱面和烤鸭等都能看出点踪迹,不过这并不妨碍他讲述别人的故事

  并没有天南地北的海阔天空,有的就是自家院落寻常生活,在每日的买菜选料、准备工作、烹调手段、菜品罗列以及习俗趣谈中侃侃而谈。他说得很对,并不是只会评头论足的吃就是吃主儿了,还得会做、会买会选料、会学习创新吃出讲儿来,但是他们并不是厨师,他们是心中有一套信条,并自然而又虔诚的讲究这些信条的吃主儿。他们是些会生活,爱生活,讲究生活的可爱的人。

  《吃主儿》读后感(六):治大国如烹小鲜

  王世襄的公子王敦煌写的《吃主儿》一书,我也俗人一个,就是冲王世襄先生去的.烹饪也是他玩得极精的一门手艺。这是本好玩的书,好玩就好玩在它不是本菜谱。(有人说他是菜谱,反对)备多少克油、放多少克盐、主辅料各放多少,作者根本就没写怎么详细。而在如何选料上,作者是不惜笔墨,以至给人有罗嗦的感觉——可老北京话就是罗嗦。

  这有点像几年前看过车前子著的《江南话本》,当把美食被冠以文化的外套时,爱吃之人就摆脱了“贪欲”的帽子。于是我就愈发死心塌地,义无反顾视死如归般地爱上饕餮。

  其实这有传统!爸就是个老饕!不仅爱美食,更爱自己原创新菜式,“小步舞曲”是我为他的荸荠肉丸御赐的馔名,至今念念不望。

  治大国如烹小鲜,爱吃之人必定爱生活。。。。

  《吃主儿》读后感(七):诡异的轮回

  《吃主儿》,王敦煌著

  王敦煌是“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的公子,《吃主儿》是王敦煌记录自己儿时家里饮食起居回忆录,也记载了很多老北京吃食的做法(菜谱)。《吃主儿》另有独特之处,是对老家人玉爷和张奶奶这两位末代八旗子弟的观察和记录,二位出生时家道尚好,从小衣食无忧,也受到了八旗贵族家庭的传统教育成年后则家道中落,最后沦落到给别人家做佣人的地步。作者从小和两位老家人共同生活,对两老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吃主儿》可以看做是对久已消逝的一种生活方式的重温。这种生活方式曾经被一代社会主流大加批判,可很诡异的,仅仅在“大批判”二三十年后,这种生活方式又被新的社会主流所推崇和重新仿效。

  老话儿说过,“三世仕宦,方解穿衣吃饭”,从玉爷和张奶奶的精益求精、细致入微里,我们略略品味到了仕宦贵族家庭的衣食住行、饮食起居的讲究和精致。可用历史眼光看,所有这些精致,在历史和时代的巨流中,又是那么微不足道,甚至可怜可笑。。。

  《吃主儿》读后感(八):您拿这本书当啥看?

  作者说了,做为吃主儿,必要会吃,会做,会买。也就是炊事班的吃货小姜+大厨胖洪+三轮车老高。他忘了一茬:作为一个出书的,您首先得有文字功力啊?

  您要把他当本散文看吧:这文字组织实在电台录音整理稿。北京台的,那是当然。

  您要把它当本菜谱看,想照着做菜吧,能急死你:水分那个多啊,刚写了材料,就开始感叹:咱家做菜的那些个爷爷奶奶的,可都是见过世面的啊。吹牛半天回来接着做菜,好不容易菜成了,他来一句:现在可买不着,做不出以前的味儿了呀!意思是,您要是照着做了嫌味不对,那得怨社会!真能把人齁死。

  照我说,您要是想学那“老北京片汤话”,这本书合适

  唉,或许只是我期望值太高!出于对王家老先生那功力的景仰,想看这位小王先生他的世家气度如何潜默在笔力之中--没看着,真没看着。也就一返城青年水平加上老干部回忆录的笔风。

  当然,和沈宏非和殳俏这二位专门在时尚媒体端着努着的写手,咱王大哥还是实诚多了。

  《吃主儿》读后感(九):开卷有益

  散文这种东西,我一向是喜欢言之有物类型,那些徒发呻吟类:或感慨命运多舛,或高歌生活美好却没有一点实物例证的文章,即便再有发人深省之处,也一律敬谢不敏。没办法,太抽象的道理于我的这个脑袋是接受不了的。

  喜欢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有一段时间这几乎是我在学校就餐的佐菜。从《雅舍谈吃》到《老饕漫笔》,从《随园食单》到《闲情偶寄》,我对这类文章的也越发的挑剔了。读《云乡话食》就觉得不是很尽兴,总是差那么一点意思,看了《吃主儿》我总算是知道这点儿意思差在哪里了。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语言,作者使用的语言带着浓浓的北京味儿,用这种语言描写出来的吃主儿和吃主儿炮制的美馔,也带着浓郁的北京味儿。老北京人生活中的那种安适,雍容,精致,从字里行间点点的弥散开来。读上去,北京话那种特有的节奏和风韵,让你如穿行在老北京城的巷陌之中,擦肩而过或者身前身后的行人都时不时的说上几句,飘入你的耳中。而紧接着,你便和作者一起,走进他家的宅院,一同看他们家的吃主儿做菜了。

  “吃主儿”应该也是老北京对于会吃懂吃的人的一种称谓,与现今动不动就这个家那个家的风尚相比,这个称呼朴实多了。但朴实并不代表简单,这个名字蕴含的意义却决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就如作者所说:“吃主儿”不但要会吃,那些菜可以同吃,那些菜不可同席入馔,吃鱼怎么吐刺,吃蟹怎么剥壳;还得会做,知道怎么做才能有最好的美味;也要会买,知道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什么总分做什么菜最好;对于“吃主儿”来说,他不会道听途说,不会人云亦云,不会先入为主,不会糟践东西。。。。这样的要求,对于现代人来说,好像是件不可能的事。试问除了厨师,谁还会有时间有闲钱有精力有兴趣为了口吃的,研究那么多的学问呢?现在的“吃主儿”已经慢慢变成了那些一掷千金,胡吃海塞者的称谓了,全是仰仗这样的人,把“吃”从一种生活的艺术堕落到了人的动物本能体现,真真地羞煞天下好吃人。

  “吃”是如此,其它的东西又何尝不是呢?现在的社会号称信息时代,人们见得多了,听得多了,知道得多了,却少了份踏实稳重精神。就如一层浮土,好像是块好地,一阵大风吹过,就不剩什么了。

  这是我看这书想到的,有点乱,但真的有益于我。

  《吃主儿》读后感(十):一本“知其所以然”的吃主书

  很合我的口味

  对于我这种爱吃的人来说,看很多美食书都觉得无聊。因为那些书通篇讲如何做,怎么个好吃。却不讲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不那样做,为什么用这个材料不用那个材料?还有什么其他做法,区别是什么?

  按照王老师说法是“吃主儿,必须会买会做会吃。”,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王老师这本书,就讲的很透彻。 家常的菜,融合在他的生活中,写成了散文。并且,逼格高,让我们看到了过去土豪人家是怎么吃的。

  不过,时代不同,条件差异是很大,今天的原材料、产业分工厨房工具工艺提升很快,导致他当年要废很多时间才能得到的一些佳肴,今天唾手可得。因此有些篇章看不出那个心境(当然,人家吃的心情和讲究,我们吃的是食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吃主儿》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