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求医不如求己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求医不如求己的读后感10篇

  《求医不如求己》是一本由中里巴人著作,中国中医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1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一):成为粉丝,并获益巨大

  妙处多多的金鸡独立

  中里老师一直极推崇闭眼金鸡独立法,甚至他的博客网址用的就是金鸡独立的汉语拼音,呵呵,可见大有深意。自己常常练习此法,获益良多,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思考,索性写下来好。

  1。首先,大道至简,闭眼金鸡独立极其简单,受众极广,几乎不受任何时间空间限制,等车,等电梯随时随地可做,甚至可以用来解闷除烦。

  2。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佛说:置心一处,无事不成。要想克服心性的纷乱焦躁,一切修养的法门都是从守一开始的。

  闭上眼睛要保持平衡,就必须专注,心意专注于脚底,就是抱元守一的一种方式.如此,心便不再散乱虚躁。

  金鸡独立的妙处在于:如果不放松根本就站不稳,随着站稳的技巧被渐渐掌握,无意之中,心性就变得清净专一,久而成习,一个人平时的心境也会慢慢变得空明淡定

  时代浮躁,想静心的人们常常有“树欲静而风不止”的苦恼,多练习金鸡独立实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妙法。

  3。心念清净,主观情绪身体的干扰就会降到最小,按人体使用手册的理念,身体自我调整效率将会达到最佳状态

  4。肾及肾经主下肢气血循环注意力在脚底,气血便向下流注,可带走肾经垃圾带来营养,便是强肾。

  5。气血引向脚底(心脏远端),可以激活气血循环,就像弓拉得越满,箭射得越远,无意间便达到了活血化淤,除浊布清的效果

  6。气血向下流注可以很好的抑制肝火旺引起的气血上涌,自动达到由太冲泄肝火的作用

  7。气血向下流注可以很好的抑制脾失运化导致的胃经湿浊上逆,锻炼脾胃两经。。。。。。。

  这么一个人人可做的简单方法,不用花钱好处却那么多,难怪中里老师说“金鸡独立是送给父母的最好礼物”呢!

  -----------------------------------------------------

  举重若轻推腹法

  中里老师的百宝箱里,提及数能跟金鸡独立比肩的当然就是推腹法了,我父母最喜欢此法,每天坚持结果是大便通顺了,睡眠提高了,要知道,睡眠质量高对老人来说可算是一件幸福的事呢。

  “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蛛丝马迹。。。。。当我们的慢性病牵延不愈,但又不知病因何在、如何治疗时候,那时您就去寻找这个腹部的阻滞点(也许是一个硬块,也许是一个痛点,也许是一个“水槽”,也许是一个“气团”)只要把它推开揉散,您会发现您的慢性病也随之消失了。”

  和风细雨,举重若轻的一席话却隐含着深厚道理。来看看腹部有什么:

  1.《内经·灵枢》: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饮食之伤。

  2.《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故虚邪(贼风)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出,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不可胜论。------外邪(风寒湿热等)之伤入内-

  3.《难经。十六难》

  其病有内外(病)证。假令得肝脉,其内证齐(肚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结点,硬块或痛点)。

  假令得心脉,其内证齐(肚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齐(肚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假令得肺脉,其内证齐(肚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假令得肾脉,其内证齐(肚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情志内伤五脏结气于肚脐周围。

  4.<难经.五十六难>

  肝之(病气)积(聚),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齐(肚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皖,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

  肺之积,名曰息賁,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

  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五脏久伤病气积聚在腹部。

  由此可见,无论饮食之伤,外邪(风寒湿热等)之伤-,还是情绪之内伤,如果久不解决,拖成各种慢性病,的确都会反映在腹部,反过来再看“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蛛丝马迹”这个话,真是一言以蔽之!俗手愈演愈烦,徒增迷惑;高手化繁为简,一语中地。中里老师真不是盖的!

  再看解决之道,中里说的既形象生动,又切中要害:“为什么我把“推腹法”说成是最简单最有效健康法,那是因为它就好比是家里的一把大扫帚,你每天用它来扫一扫,身体里哪还会有那么多的垃圾呢?没垃圾那些可恶的小东西(细菌病毒等)还会来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把因时代悬隔而让人觉得玄奥的中医瑰宝,以最简单便捷廉价有效的方式引入千家万户,中里巴人真是人如其名.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二):春季养生

  春季养生

  今天立春,过了这个节气,就是鼠年了,建议大家每半年至少安排一次一周左右的艰苦地区自助之旅,既是调节性情,更可作为无损有益的自我体检。要是在旅行中觉得自己疲惫不堪,那就应该注意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保健措施了。

  另外,借此之际,谈谈春季的养生方法。依据的是《黄帝内经》和唐代医家王冰的注释。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讲解

  春天阳气上升,渐渐向外发散,所以生育万物,显示出应有之姿容。这就叫“发陈”。这一时节之中,天气温,地气发,天地相应,温发相和,故万物滋荣。

  相较于秋日早卧早起、冬日早卧迟起的要求,春天的养生法则中,最重要之处在于要“夜卧早起”。也就是说古人认为,春天可以相对睡得迟一些,起的早一些。但是要注意,这里的迟和早,都是没有电灯的年代里的观念。就算是要“晚起”的冬三月,也只是说“必待日光”而已,何况是春天?至于所谓“夜卧”,则应理解为比其它季节稍晚些睡即可,但也不应迟于午夜12点。这是因为午夜是一日之中,阳气初萌的时相,一定要将养这微弱的阳气,有了生,才会有后面的长、化、收、藏,结成生命满足果实。就像果树上初发的小芽,如果被摘光了,则一年的收成都不会好。

  “广步于庭”,是说春天人们应多走走,在公园里散*,把冬日在身体里积蓄潜能发散出来。“庭”,古时指屋外面,院子里面的空间,在这样的地方“广步”,是提醒我们春季*要避免风寒。春寒料峭,吹到身上,还是会伤害到我们宝贵的阳气。俗话常说“春要晤”,就是同样的道理。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古人认为,这段时间里,多给周围人一些鼓励、帮助的话,不光是对对方,对自己也会带来一年好运的好兆头。所以古时的处罚之刑,不会放在春天,一定是秋后。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如果不遵守春季养生方法,会伤害到肝的功能。这是因为,春属木,人体五脏之中,肝也属木,不按照春季养生方法行动,肝气得不到良好的滋养,本该属火、充满温煦的夏,就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奉长”之资,反为“寒变”。

  顺便说一声,在春天里,朋友们不妨买一些乌鸡白凤丸来吃,对肝气的滋润会有很大的裨益。

  古人对春日的观察很细致入微

  所谓春天,在传统历法中,共有六个节气。每个节气十五日,又分为三个小令。

  立春开始的头五天,春风解冻

  中间五天,蛰虫始振

  最后五天,鱼儿上冰

  雨水开始的头五天,水獭活跃,开始抓鱼吃了

  中间五天,鸿雁来

  最后五天,草木萌动

  惊蛰开始的头五天,桃树开花

  中间五天,黄莺鸟叫

  最后五天, 鹰去鸠来

  春分开始的头五天,侯鸟飞至中原地

  中间五天,雷始作声,芍药荣

  最后五天,天空中开始出现闪电

  清明开始的头五天,桐树开花

  中间五天,田鼠出动,鹌鹑这些小鸟也开始活跃起来,牡丹开花

  最后五天,天空中开始出现彩虹

  谷雨开始的头五天,浮萍出生

  中间五天,鸠鸟拂其羽,开始寻求交配

  最后五天,蚕开始吃桑叶

  凡此六气十八候,皆由春阳发布所见之相。自然界如此,我们也该与之相顺应。

  http://i.cn.yahoo.com/aruni406/blog/p_107/?n=28500

  这文章,开始发不上来,说是非内容,久思不解。

  忽顿悟,原来是我现在写着“方法”二字的地方,刚才按照传统的用法,第一个字写成了“大”。

  哈哈之余,建议yahoo和其他网站,再有类似触犯条例之处,是不是可以给个页面提示?

  ))))))))))))))))))) )))什么))))))))))))))什么))))))))

  http://i.cn.yahoo.com/aruni406/blog/p_107/?n=28500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三):为了健康养颜才看这本书的

  写这篇评论,是想给后面来看这本书的人,特别是和我一样,是为了健康养颜才看这本书的人一些参考。

  我不是天生对中医就感兴趣,我也不是天生就喜欢研究医学,首先,这本书很火,所以也想看看到底火成这样的书,有什么宝贝在里面;

  第二,我是为了健康养颜才看这本书的。以前觉得保养皮肤就是各种化学品乱用,后来慢慢懂得养颜一定要以健康为基础,有了健康,才会有真正美丽容颜。这本书作为健康的基础普及是很不错的。

  前几天看报道,李嘉诚85岁高龄,还在工作,还那么精干,我爷爷83岁就躺在医院已经10几年,哪也去不了,一出门就生病。我就很好奇到底李嘉诚是如何养生的。

  李嘉诚说:我的养生秘诀就是吃最简单的。

  比如晚上一碗面就搞定了。中午一份盖浇饭就搞定了。

  其实,李嘉诚这个老头,是活明白的人,我想他应该不会有那些专家营养学家懂得那么多专业理论技术吧,但他懂得,简单一点,不给身体增加负担,身体就能轻松运转,能运转起来,就会健康。就这么简单。

  除了李嘉诚,比如巴菲特,一个老外,在我看来,老外是很不懂健康的,可为什么巴菲特活到83了,还在上班,巴菲特的养生秘诀就是:如果出门在外没什么吃的,我就选择吃汉堡堡。

  在我们那么注重健康的人看来,汉堡包是垃圾食品呀,怎么能吃。可是,巴菲特吃了也健康,为什么,想一想,也和李嘉诚一样,简单!汉堡包包括:蔬菜,肉(/蛋白质),面包(主食),人体的3大基本必须物质,够了,每一餐都吃足3大必须的物质就够了,而且每一种的分量都不多,浅尝辄止,不用吃太复杂

  我想,如果我们都懂得简单的去吃,任何东西都浅尝辄止,那我们什么都能吃,也不用忌口,依然会很健康,更不用每一餐都要看看哪个能吃,哪个不能吃,这不是生活,生活是自然的状态,而不是科学家的研究室,什么都要研究一下再吃。

  看到李嘉诚和巴菲特的例子,我就在反思,或许我们不应该看那么多专家的理论知识,而是看生活中那些不是专家,但反而已经做得很好的人。做和说是2件本质非常不同的事!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四):平安夜不怕失身_无痛人流

  看到这本求医不如求己 我深深的淡定了 这个是我写的评点 请各位指导一番:

  平安夜,12月24号!与其说是平安夜倒不如说是大部分年轻女性的“失身夜|。昨天晚上看到了这条新闻“某知名明星女友与好姐妹重游两人尖沙咀,Cammi认为平安夜玩到酒酣耳热,难免跟异性有身体接触,很容易蚀底,可是不怕在当晚失身。

  对于失身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显得那么敏感了,现在的年轻人思想逐渐开放,那么失身之后如果不幸遭遇意外怀孕,那么该怎么办呢?无痛人流 选www.2916120.com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五):幸好卓越退货方便

  首先,在书评中,本书有几个被颇受推崇的实用秘方,即金鸡独立、推肚子和补脾胃法。鉴于这是本实用性的书,一切应以事实说话,暂且我先尝试一段时间。如果有效,定来悔过,更改对此书的评价。

  然后再来说说我对此书的评价。

  不得不说,一拿到这本书我就后悔了。封面的一句话----“对待自己的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疾病就是孩子的恶作剧,是孩子野性的一种宣泄,它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可以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但我们往往敌视和恐惧这种能量,不惜耗费更多的能量来清除它。"坑爹啊!!!您这是写散文呢,对疾病都这么抒情!这是讲医学,还是玄学?

  再看,序言"我与《人体使用手册》作者吴清忠先生的不解之缘"中的一段:“在中国让我最佩服的医家一共只有三个人:您是第一个;再有是广州的一位特异功能者,他行事比较低调,名字就暂且不说;还有一个是我书中所说的陈玉琴。 ” - -! 我是彻底的晕了。

  ......

  关于健康和疾病,书中还有许多像雾像雨又像风的论述,再此不再一一列举

  【【【还好,还好,幸亏卓越退书方便】】】,要不然又冤枉花钱了。但豆瓣上3000多人评价过的书,竟然是如此一本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书,实在让人气愤。我是个较真的人,把给五星书评的人都找来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发现大约有5个绝对是书托的人:他们的豆瓣阅读动态显示,这几个人仅仅评论了此书,而写了五星书评后再没有新的阅读动态和评论。除了这几人,还有更多给了五星推荐,没有写书评的。是这些人炒高了这本书的评价!!!

  我在感叹这些所谓的营销手段之余,也为怎样寻得一本好书而发愁。为了保护和提高阅读者的读书效率,我个人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更好的选择书籍。

  1.尽量不阅读3年内出版的书籍(伟大思想家爱默生的读书准则之一就是,决不阅读任何写出来不到一年的书),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书才是一本好书。

  2.读书看书籍的印刷版次,再版多次的书籍一定是好书。其次,经典书籍的书名也不像今天许多畅销书那样充满噱头。诸如《不可不读.....》,《一生必知的....》不过是昙花一现的云烟罢了。另外,区分××编著和××著,编著指从同主题书籍中摘抄整理而来,一本六七十万字的书可能不到一个月就写完了,可猜想书籍质量。而××著就不一样了,这是要付法律责任滴。

  3.选书的时候也可以先下个电子版,略读下目录,试读其中几段看看,了解大体框架和作者文笔手法,再决定买还是不买。

  4.反思自己的读书心态。在浮躁的社会,书商的策略便是有奶便是娘,什么是读者最关心的、最切身的、最奢望的,出版商都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呈现在你面前,如果读者是功利浮躁的,你也掂量掂量手里这本书有的价值。

  5.尽量为自己看过的书写书评,一来是可以让书托毫无价值的书评现出原形无处可逃,二来也可以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批判一本书。强烈建议此条,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呢??

  嗯,好了,先写到这里。西谚云:You are what you read.祝各位能从好书中吸取精华,to be what you want~~~~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六):为健康提出另外一条可选择的路

  昨天随手翻了翻郑幅中的《求医不如求己》。是结合经络知识宣讲中医健康理念和养生知识的,强调预防和自愈,主张把调动自身的免疫和治愈功能,作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首要方式。

  以前念大学的时候,选修过中医养生学,对中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点了解,现在也还有些印象。看了这本书,赞同其健康观念,但并不认为这是一本看了就能给自己治病的书。想来这也不是作者的目的。希望其他读者也不要有这样的误解。辩症不是容易的事情,对于对中医只有入门知识的人来说更是有风险的事情。学学推腹啊,金鸡独立啊,这样养生的方法想来还是安全而有益的。

  从丰富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来讲,还是很有益处的一本书。不喜欢对作者的介绍,弄得好像神乎其神的样子,不过估计营销离不开这个吧。也看到有人提出,这本书没有指出经脉运用不好会如何。这个我不懂,想必很复杂,至少不是简单听说就能知道如何运用的。但在心里存着不可妄用粗浅知识的念头总是好的。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七):灵与肉

  (一)

  2007年重阳节的那天,我教了父母一个金鸡独立的健身法子。这法子是从一本叫《求医不如求己》的书上学来的。

  具体的方法是这样的:随便找一平地,两眼微闭,两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任意抬起一只脚,试试能站立几分钟。注意!不能将眼睛睁开!

  这听起来不难,试试看就知道,跟往常的感觉不太一样。平时,眼睛能帮助你看到参照物,你可以很容易调节身体的平衡。但闭上眼睛后,靠的就是大脑来调节平衡。

  从中医的观点来说,在脚上有6条重要的经络通过,通过脚的调节,虚弱的经络就会感到酸痛,同时得到了锻炼。这种使人意念集中的法子,有助于将人的气血引向足底。

  我自己也试了试,站立了一会儿后,两只脚热乎乎的。

  (二)

  中医看待身体的方式,是非常独特的。常常有悖于科学的“常理”。

  科学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科学对于这样的事情是比较擅长的:

  【1】大数系统:比如统计、平均之类的;

  【2】机械系统: 局部的精确认知和约定俗成的解决方法;

  科学导致了精确的思维和方法,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1】分类过细,有时会导致局部的问题被充分放大,一叶障目;

  【2】忽视对全局的梳理和直觉,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3】因果关系的关联过于强悍,造成了冲突和战争的心态,而不是耐心等待和协调;

  比如说,你去医院体检,查出了某项指标超出了常规的范围。在确认指标这件事情上,科学和专业能做到很棒,这毋庸置疑。

  这说明了你的身体有了麻烦,但不能说明其来源。

  在这方面,西医一般会让你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来再次确认和定位疾病。一旦再次确认指标属实,他们会大致给出相应的方案:例如一个前列腺患者,如果psa超标,会给出开刀根治的建议。

  a超标确定病患,这是专业知识,但它能否说明什么治疗是对患者最佳的治疗吗?大概不能一概而定!

  从科学的习惯来说:按照逻辑往前走,是一种本能。但这种逻辑有时也是很可怕的。因为它忽略了很多重要的,还可以利用的东西。

  其实,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很多医疗的进步增强了人类及早发现疾病的能力,发现疾病的时间被大大提前了。但是,遗憾的是,人们发现疾病后的做法让人生疑:更多的人被太早地推向了手术台,而不是用更加积极的治疗方法。科技越快,人们动刀的速度也越快,解决麻烦的速度也越快。

  但是,很多事情并不是解决得越快越好。

  最后,你发现很多病都变成了富贵病,在还没有真正开始触及治疗前,人的精神就崩溃了,放弃了对病源的探索,过早地进入了复杂的治疗疗程。当然,我们知道,很多做法只是拖延时间,我们一开始就彻底放弃了痊愈的想法。

  人们没有意识到:科技存在着普遍的滥用的情况。只要我们看一看身边的治疗方式就可以感到这一点:如果你有扁桃体炎的患者,有不少医生会建议您最好割掉它;有点小感冒,就开始输液,用抗生素。

  在很多时候,对疾病的害怕和忧虑,让我们放弃了重新思考的可能。很显然,治疗的方式变得更加主动,也更加激进。但解决疾病的思路并没有真正进步。

  有资料显示,也有很多科学家在搜集和研究了大量的病例后,发现:治病的阶段和策略并非是越早也好,也不是越快越适合。很多的手术是跟一个最坏的结果的想像联系起来的,而不是跟一个具体的病例不同的阶段联系起来的。

  我的意思,并不是要否定西医。我只是说,如果我们来看这种治疗的思路,我们会发现它的思维的惯性,我们会发现它假设了些什么,它依据什么做出了必然的结论。

  最后,我们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唯一的有效的方法吗?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可行方法?

  或者说,我们会看见,在什么样的角度或观点下,它是最有效果和价值的。而它笃信什么,而不太相信什么呢?

  (三)

  说到精神的力量,没有人怀疑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即使是医生在大多数时候,也会让病人的亲属给予病人无限的关怀。

  精神在科学面前,是一种添加剂,不是必需品。但对于生命这样的复杂系统而言,两者的作用,刚好相反。

  很多年前,韩国有一座百货大楼因设计不当而倒塌,有一名女士被埋在废墟中16天后得以生还。从科学的角度,你无法解释:人如何在这样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能活了下来。这种情况超越了人的极限。当然,其实,也反过来说明了另外一种极限的可能。

  后来,那位被营救的女士不到1个月就恢复了健康,她说是坚定而乐观的情绪帮助了她。她自己感觉在地下的日子好像只过了5,6天那么长。

  还有一位母亲不接受自己的孩子是盲人的事实,她坚持用正常人的习惯来教育孩子。终于把孩子培养成音乐学院的高材生。

  按理说,一个身体有残疾的人,就应该按照残疾人的方式去对待他。然而,这位母亲并没有选择这样去做。她认为:人的残疾只在心里。身体的不便是可以有办法克服的。但如果你认为你没法了,那么,你就只能认命了。

  很多年前,我认识两个人:其中一个是高级知识分子,当他知道自己患癌症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去世了;而另外一个也是患了癌症,先是得了鼻癌,后来又听说得了皮肤癌。不过,她成天乐呵呵的,看到热闹就去看,有舞就去跳。从查出癌症后,17年后,她仍然活得好好的。

  人的身体是一个奇迹,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这样想过。不闻不问的做法,和过早放弃修理的做法一样,使我们陷入恐慌之中。

  生命是由偶然而来的,我们却不太信任它,人的结构和组织是多少年进化来的,又是用很短的时间暴露出问题,或者总是有什么东西破坏它。

  问题出来了,我们不认为这是好事,而是想立刻处理完事。象对待敌人一样,水火不容。而不是像朋友一样,互相照料。

  这是思路的问题。当你习惯了一种思路的时候,你会忽略另外的一些极有可能有效的思路。

  (四)

  中医看待身体的方式,是有自己的角度的,总的来说,比较谦和,不是一个家长,而是一位教练:

  【1】复杂的系统,自有其智慧,如果它有能量,它就有自愈的能力,治疗的时候,要善待这种能力;

  【2】器官上的毛病,往往来自于精神的变化;

  【3】经络就是看待人体系统的一种方式,所以经常按摩穴位,就是梳理人体,排除体患;

  【4】好的能量和意识能带来健康;

  很显然,中医在对人体的系统的整体上,有一种和谐、平衡的思维方式。而且,千百年来,它也积累了很多办法,用简单的方法来看待复杂的问题。

  借助于这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我们也可以靠直觉感受一下如下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现如今的疾病增多?为什么很多疾病的年龄提前?

  我们吃得什么?充满了各种添加剂的食物,从动物的嘴,到动物的肉,再到我们的嘴和身体,一条食物链传过来;

  我们焦虑什么?房子、车子和教育。我们和所有的人一起抢钱,害怕自己不够富有。

  我们看到这样一个趋势:我们的常见疾病,跟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有关?

  为了富有,我们计算GDP,计算CPI,计算时间成本,但是,从来没有计算过健康成本。

  如果是这样,回到起点,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可能的恶果,得出如何预防的结论来呢?

  健康的状态,是一种结果,是一种表象。如果能在来源的路上布置好刀斧手,很多疾病就能遏制或控制住。

  我们只是很忙而已,没有时间了解而已,没有时间去照顾身体而已。

  其实,这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反应。也是这个时代的焦虑和短视。

  (五)

  所以,毫不奇怪,为什么2007年,有那么多的养生类书会风生水起,热闹非凡。

  这是一种生活的需要,也是一种心理的需要。

  在越来越焦虑的日子,在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日子,人们需要重新评估健康的价值,其实,我们停下来想一想,总会得到更多:

  我们是人,我们和动物不同是因为我们有思想。但是,因为思想,我们却忽视了物质基础的健康:我们的身体。

  我们去工作,不是为了好好活下去,而是为了扬名立万。这听起来多少有点荒诞。

  还好,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还有觉醒的一天:

  不要等到失去健康的时候,才去珍惜健康,不要等到孤独无助的时候才去寻找帮助。不要借口我们忙就无暇顾及身体,那样,你永远不会有空闲。

  学会关注健康,而非疾病,学会灵与肉的平衡,用积极的心态面向未来,这才是人的福气所在,才是生活的智慧所在。

  首发:喷嚏网 www.dapenti.com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八):自己需要的穴位

  每日泡脚,按太冲至行间以疏导肝火,肝不能补,减其压力即是补。肝通畅后方按手三里与足三里,是为两大补穴,肝不同则不能补。而后挤按太溪穴,是为肾经第一补穴,能激发人生命潜力。而后按脚底涌泉穴,若能有痛感则表示肾经已畅,身体当无恙。

  时常推腹刺激督脉即胃经,同时敲腿部胆经,可住消化去赘肉,每日床上跪行十分钟,可使关节无碍。

  时常以十指肚梳头,可通膀胱经、大肠经,使发乌黑。

  常按手指阳溪阳池二穴,激发全身阳气。

  按合谷穴可治百病。

  第二掌故乃身上小型宇宙,各经脉出问题都会有反应,时常揉按可助恢复。

  掌心劳宫穴,按之通心经,益气血,助安神,防晕车。

  挤按晴明穴、轮刮攒竹穴,可缓解眼疲劳及充血。

  感冒按孔最穴,可通鼻。

  希望有用,不管这书有多少科学性,只要无害不妨试试。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九):无法兼容并蓄才是真槽点

  作为一个读药学专业而在中药行业工作的人,我是喜欢中医药的。在我童年的白日梦里,有那么一个自己是手到病除的神医。   自从有了科学,中医便被打上“伪科学”的烙印了,在我看来,这命题本身就是荒谬的:若无法用科学解释便是伪科学,那能说有些字无法翻译成别的文字就是错别字吗?况且中医的起源远远早于科学,这后辈想要了解前辈,怕是差得远了。   今天才看完的书,我无权谈论“有没有效果”这个问题,中医药讲究细水长流潜移默化,按摩穴位能解一时之痛,想要恢复健康还有待时间验证。   中医正在没落,但仍在生活中应急灯一样地存在,小到痛经大至中风,人们仍会相信某些疾病唯有中医才能治愈。   书中唯一让我不满的是作者对西医的态度过于傲慢,无意中的对比似乎要在任何一方面压倒西医,丝毫不符合自己说的“中西西医应该是战友,而不是夫妻”。谁都无法否认,有些没有中医的国家的人民要比国人长寿得多,自古以来他们也像我们一样健健康康地活着;“消毒”和“卫生”的理念西医比中医更重视;某些重大外伤(战争中很常见)不得不靠西医救急,此外,中医的封闭性也阻碍了自身的发展。   中医的地位在国人心目中无可撼动,然而过分自大、无法辩证地看待西医是中医的弱点,无法跟上现代生活节奏也是弱点。国人爱动辄搬出“五千年文明”提升民族自豪感,这种事情就像失业者在到处炫耀他姓爱新觉罗一样蠢不可及——辉煌的历史是没法拿来阻止走下坡的,想要爬上去,就该采取点真行动。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十):推开中医的大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工业化把人变成了社会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一切都按照着标准化的模式来运作以求效率最高。

  西医就是这种制度模式的体现。把一切病症都标准化了,头痛去医头,脚痛去治脚,看病吃药成了流水化作业,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发同样的药,追求的是总体的成功率。也许个体的治疗失败对总的成功率影响只是0.01%都不到,因此医生并不会在乎个人。

  而中医则相对人性化许多。用辩证的方式来对待病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子,虽然诊断的时间要很久,但至少让人在看病时感觉到自己被重视了。

  不管是不是信奉中医,都应当拿来一读,它纠正了很多人对于疾病的观念——疾病犹如我们自己的孩子,应当认识它疏导它,而不要一棍子打死。这本书也拉近了普通人与中医的距离,它就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医的大门,而愿不愿意进去便是自我的意愿了。

  郑先生的每篇小文都是一则故事加几句金言,短小精悍写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你可以对应自己的身体状况挑几篇来看,临时抱个佛脚,也是非常顶用的。一些常用穴位在书中都有标明,没事自己按摩几下也就几分钟的功夫,但确实有惊人的收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求医不如求己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