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瓯缺》是一本由徐兴业著作,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页数:3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瓯缺》读后感(一):转一个鉴赏词典的评价
福建人民出版社(1、2册);海峡文艺出版社(3、4册)
作者简介 徐兴业,中年作家,男,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曾写过《中国古代
史话》,文革中受过批判,遭受过非人待遇,但是他身处逆境,壮志不减,在简陋的条件、
艰苦的环境下奋笔著书,写成了长达近70万字的历史小说《金瓯缺》一、二册,小说出版后
引起了强烈轰动。作者又继续埋头笔耕,又写出了近70万字的《金瓯缺》三、四册。作者熟
悉历史,所写作品内容含量大、涉及历史事件较多,但作者从容叙述,娓娓道来,毫无枝蔓
。作者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在历史的基础上,把故事讲得形象、生动、感人肺腑。徐兴业的
作品还具有强烈的情感,作者常常忍不住评论历史,使得他的作品气势磅礴、感情洋溢、充
内容概要 本书分四册,描写的是12世纪初、中叶中国内部宋、辽、金之间的民族战争
。宋徽宗年间,中国大地宋、辽、金三国各据一方,金国初兴,国力昌盛,野心勃勃。辽国
积弊重重,统治集团腐朽僵化。北宋政府自澶渊之盟以来,以为天下太平,高枕无忧,终日
歌舞升平,已是一派日暮景象,宋派马超、马扩父子出使金国,与金订下海上之盟,相约夹
击辽国,事成之后,宋国收回幽云十六州。金国举兵攻辽,势如破竹,连克辽五京之四。宋
国内部主战主和两派争论不休,在刘锜等人的努力和形势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徽宗下定决心
伐辽。西北军都统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态度消极,朝廷内部经过争权夺利,最后拟定以童贯
为宣抚司,统领几万禁军开拔前线,指挥对辽战争。但是由于朝廷内部,西北军和宣抚司之
间、西北军内部矛盾重重,部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慢腾腾开赴前线。这时战机已过,
辽军在民族英雄耶律大石的有力统率下,早已率领十多万大军陈兵以待了。
北宋统治集团盲目乐观,以为只要勒兵巡边,不用认真作战,辽国就会乖乖受降,所以
以童贯为首的宣抚司严令部队不得开战,终日只叫弓箭手向敌营射去宣传品,企图不战而胜
,瓦解辽军。为此统帅部和宣抚司产生了巨大的冲突,结果是坐失作战良机。就在童贯正在
乐不可支地等待辽国来降的一天半夜,辽军在耶律大石的率领下从东起兰沟甸,西迄范村,
绵亘四十多里的沿河阵地上,选择了七八处渡口,先后渡过两军相峙的白沟河,发起全面攻
击。宋军毫无准备,猝不及防,经过了兰沟甸大战后被迫后退,后宋军又错误撤军,辽军乘
势追击,宋大败,童贯乘机夺权,撤销了种师道都统制职务。这就是第一次伐辽战争。隔了
两月,耶律大石回兵护主,宋军在朝廷的催促下再次出征,兵分两路,一路未遇到抵抗,直
达芦沟河南岸,与辽军隔河对峙。宋军出奇兵夜袭辽首都燕京城,由于接应部队贪生怕死,
至使此役功亏一篑,辽军扭转战局,反击宋军,宋军仓皇南奔,第二次伐辽战役又告失败。
宋朝廷为挽回面子,在金兵彻底摧毁了辽国,夺取了燕京后,出重金买回了这座空城,然后
举国欢腾庆贺胜利,全不知金兵窥视中原,山雨欲来。
金军厉兵秣马,兵分两路,大举南犯。郭药师别有企图,与金兵大战一场,由于部下投
降,郭药师全线败北,投降金军。宋朝燕山府全失,门户大开。金兵紧接着频频紧逼,宋朝
廷慌了手脚,宣抚司童贯奔逃东京。张孝纯收兵太原,死守,金南下部队一路被阻。金统帅
斡离不一部长驱直入,徽宗派禁军将领梁方平,何灌将兵三万余人戍守滑州和浚州两处黄河
渡口,以期阻敌南犯东京。梁、何二将昏慵无能,守土不力,金兵一来,未加抵抗就率先逃
命,黄河一线宋军全部溃败,金军乘势直达东京城,于是第一次东京保卫战拉开帷幕。徽宗
让位与儿子赵桓,自己逃走,赵桓即位称渊圣皇帝,改元“靖康”。金兵围攻东京,东京军
民群情激愤,李纲极力主战,深得渊圣皇帝信任,封为右丞,率领全城军民抗敌,取得第一
次东京保卫战的胜利。
金兵暂退,朝中主和派占上风,罢去李纲职位,向金屈膝求和。西北勒王军在种师道统
领下进入东京,给了主和派沉重打击。朝廷调整军事机构,任种师道为河北宣抚使,驻在黄
河北岸的滑州,统筹两河军事。任西军大将姚古为河东路制置使,将兵救太原;任种师中为
河北制置副使,将兵救中山、河间各地。时称三太师。种师道、姚古各率大军分两种合救太
原,由于姚古惊疑不前,种师道孤军深入,终成败局,种师道战死。这年七月,出任河东宣
抚使的李纲又组织起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解围战,分兵三路,解救太原,结果又以失败告终。
太原城在张孝纯的死守下坚侍了二百五十多天,终于因为饥饿失了城。金兵拔了太原城便通
行无阻,这年11月30日,两路金军同抵东京城下,第二次东京保卫战开始了。由于朝廷内部
派系倾轧,各方面掣肘,也由于渊圣无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城中竟无一统率,更由于
皇帝任用奸臣,组织什么神军,结果城破了,他做了金国的俘虏。“靖康耻”,金兵攻破东
京俘获了徽宗钦宗二帝,杜康王赵构在临安称帝,号高宗,与金求和,经过讨价还价,割地
赔款,终于偏安一隅,开始了南宋。南宋人民不忘国耻,力主抗金,涌现了韩世忠、岳飞等
著名将领。但是朝廷奸臣当道,赵构本人也犹豫不定,怕收复失地以后皇位难保,秦桧勾结
金国、互通款曲,致使讨金战争常常受到牵制。力主抗金的著名将领刘锜组织军队进行了顺
昌大捷,击败了金兀术的大军,宋金乘势前进,直抵东京城,但赵构一心求和,不愿证讨,
强令宋兵撤回,派秦桧与金朝言和。由于朝廷主和派当道,致使许多主战派人士被迫害,岳
飞被害于风波亭,韩世忠被革除兵权,刘锜被贬湖南,马扩出生入死,与辽、金谈判、组织
义军,忠心可鉴,可仍然逃不脱秦桧等人的迫害,妻子、老母被金人作为人质,骨肉分离、
家破人亡。南宋小朝廷终日宴饮歌舞不绝,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全忘了疆土待收、人民待
作品鉴赏 本文分四册,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把笔墨集中到宋徽宗末年到宋高宗偏安江
南一隅这段多事之秋,时间与空间跨度大。但是由于作者组织小说系统有方,使得我们开卷
读来,只觉历史一幕幕有条不紊地展现在面前,毫无混乱无主次之感。宋金海上之盟和议夹
击辽国,然后有宋两次伐辽,伐辽事败,金国却胜了辽,宋从金手中买回燕京以护面子。金
军挟灭辽之威乘势攻宋,宋仓皇应战,到两次东京保卫战,到二皇被虏,到临安称帝,南宋
偏安江南一隅。这期间,政权更迭,人事沉浮,刀光剑影,狼奔豕突,要写要讲的事很多,
而且这种事件人物之间关系复杂,盘根错节,如何去叙述呢?这是考作者的功力所在的。徐
兴业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以马扩一家人的遭遇为线索,层层展开叙述,围绕这个线索
,写出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情况,同时在大的背景前又极力描绘出马扩一家人的沉浮,用大
背景为马扩一家人命运作渲染、铺垫,马扩一家人的命运又反过来渲染当时的重大的政治军
事情况,使得文章读来生动鲜明、感人肺腑,同时有了马扩一家人的命运作头绪,面对错综
复杂的历史事件作者就有选择了,面对众多材料,利我者用之,不利我者舍之,取舍自如,
因而作者叙述起来,从容得体,舒卷自如。光有了线索只能为组织故事提供一个形式上的脉
络,要把各个故事完整地组织起来,还要涉及到它们各自的“灵魂”,就是说各个故事在内
在情感、基本政治态度、政治倾向等问题上要具有一致性。作者很好地注意到这一点,他抓
住了爱国主义精神为本文的中心灵魂,各个故事的取舍莫不是以之为准绳的。文中用了大量
的笔墨写了北宋南宋人民可歌可泣的反侵略斗争,同时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嘲笑、讽刺了
当时一些卖国贼。有了以马扩一家命运为线索,以爱国主义精神为灵魂,文章写起来就避免
了六头无主,面对众多的复杂的历史事件,可以清醒地侧重讲述了。同时又可以以此为准绳
决定叙述的详略,叙述的缓急。徐兴业灵活地运用了这些方法,使得本文纵横开合,缓急错
落有致,叙述清晰而不含混,作者本人态度鲜明,文章一气到底,情感洋溢,痛快淋漓!
作者熟悉历史,在不拘于历史的基础上,大量地进行艺术想象,注重艺术的真实与历史
的真实的有机融合。例如对师师命运的描写、对刘锜、马扩等人物的行动的描写,都是充分
发挥了想象力的结果,金圣叹在评论《水浒传》的时候曾经有云:“因文生事”和“以文运
事”,所谓“以文运事”者,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因文生事
”者,只是顺着笔性去写,削高补低都由我。徐兴业是“因文生事”,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
,纵横笔墨,写得天马行空,荡气回肠,然而又不违背历史,实是难得。(刘长久)
《金瓯缺》读后感(二):最好的历史小说
硬盘里翻了下,一篇旧文还在,帖这里.
在开始评论前,我先说说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向来是种很红火的文体 ,有因政治原因而意义非常的李自成,引发辫子
戏热的二月河的清代帝王系列,以及倍受生意人们追捧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但不得
不承认的是现在历史小说又是种很尴尬的文体,在历史与文学之间艰难的徘徊。历史
爱好者可以尖刻的指责小说中史实的偏差,史观的错误(似乎没有小说家指责历史学
者文笔差之类的事情发生)。
可是对历史的普及的作用,历史小说起到了比二十四史更好的效果,比如人们更多的
是通过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来了解刘关张的故事。 我之所以钟爱这一题材的小说,
却是因为历史的细节。雨果笔下下激荡的巴黎,托尔斯泰文中风雪迷漫的莫斯科,飘
中大火下的亚特兰大,小说因为其故事人物置于动荡的历史时代中,更能唤起读者代入
感,对历史,命运,未来的思考。即使张爱玲想写一段倾城之恋,也必须要以一座沦
陷的香港城为背景展开。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小说中史实和虚构所占的比例,以及主人公与正式史书记录
的关联,决定了一部小说是否被称为历史小说。这又是个对评价小说本身毫无意义的问题。
回到主题,回到我想评论的是金瓯缺。我前面说这么多的目的,是想说,一部小说首
先要写得精彩,无论是虚构还是重叙,都必须展现出好小说所具备的气息,如果作者
本人恰好又精通史实并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更是最好不过,否则不过是部白话文翻译
机器机器。而我提到的这部金瓯缺,兼顾文笔的华美和历史的考证,历史流畅的展开,
小说中的人物在历史中都获得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在这里,我不想重复作者徐兴业的
个人简历和写作背景,也不想提这部小说获得的荣誉,不了解这些并不影响欣赏这部
小说,甚至可以更纯粹的品味。前提是,作为读者的你,是否对历史有深沉爱好的同
时依然对小说这一展现人对生活的超越的形式依然保持着几分兴趣。
有个朋友对我说,这部小说的文笔可以媲美雨果,莎士比亚,我深以为然。汴京城,
这繁华而脆弱的城市,作者用铺排繁复的描绘,将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的风貌再
现,以细致的考证,精妙的文笔,写尽了上层贵族的的纸醉金迷,也用同情的笔调如同
市民社会的方式写出了东京的百态风物.当描写战争状况时,兼顾战略上的分析,大将
小说的几个关键词:
宋:宋这个朝代而今不知寄托了多少文人的遥望,那是士大夫的黄金岁月,那是理想
而功利的王安石与同样理想却很浪漫的苏轼可以在一起把酒言欢的年代。但这又是个
武备不振,积贫积弱,满江红必然成为悲歌的时代。这个矛盾年代的人和事随便挑上
几件都可以说上几天几夜。宣和年间,那爱好文学艺术却不晓国事的君臣,最终使这个
畸形的王朝被北方的铁马金戈所撕裂.
主人公:作者挑选的主人公是马扩,一名低层的武将,他参与海上之盟,见证了辽国的
灭亡和靖康之耻。作者把所有可能的褒义词都用来了形容马扩,却造成人物形象的模糊,
马扩更象一个拿破伦时代的军官.好在这部小说里,马扩只是一条线,以他的行程,他的
视野来描绘那个激荡年代的变迁,上至天子权臣,下至兵卒。以他的格格不入来反刺官
僚机制的荒谬无能。写的虽是宋末故事,刻划的却是千载不变的人性。
权谋:人们看历史小说的时候,更热衷的似乎是历史上的宦海波澜,宫闱纷争。二月
河充斥着血腥暴虐之气的小说是典范,以史为鉴在这里被庸俗化的使用。金瓯缺里,
作者清楚的剖析了个人所处的不同阶层决定了其人的思想行为和冲突的必然性。而在
北方强敌威胁的大背景下,童贯等人的一道道成功的计谋只显得滑稽悲哀,他的每一
次得志只是更快的加速了北宋的灭亡。作者更强调的是关键时刻,民心士气的作用。
国殇:这个词一再出现于书中。国破家亡之际,西军将士的命运总摆脱不了这个悲壮
而梦魇般的词。种师中,杨可胜,马政,王凛……他们是与党项人作战力保河西的栋
梁,他们都是质朴的军人,忠君报国是他们的信念,战死沙场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日后的南渡名将也多出自西军)但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臃肿低效的官僚体制,加上
腐烂的统治层,注定了这群勇士的悲歌。醉生梦死的东京城最终还是改变不了沦陷。
大石林牙:耶律大石,他以十万哀兵击退踌躇满志的宋军,。他殚精竭虑却挽救不了
退化的辽国.这个神一样的男子,在书中的风采完全压过了作者全力塑造的马扩。他
的命运已经为后来岳飞,韩世忠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大局的溃败不是杰出的个体所能改
变.但辽灭金兴,宋室南渡的年月里,他审时度世,不甘坐待灭亡,率部族西迁创立了西辽。
这是小说第三卷的结语,
quot;伟大的东京城,美丽的东京城,在这一年中历经沧桑,多少人为它操心,为它挥汗,
多少人为它流了血,希望从敌人的锋镝下,把它守卫住。可是昏聩糊涂的靖康君臣,
儿戏似地拱手把它让给金人了。这是东京城的灾难,也是这个北宋王朝的灾难!
一座城市被毁灭,一个朝代被灭亡,都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事情。首先它
并非单纯地亡于外来的暴力而亡于内部的溃烂以及本身不断造成的错误。人们要花多
少气力才铸得成这样一个足以毁灭一座京城,一个朝代的大“错”。"
也可以作为这部小说的一个前言。
《金瓯缺》读后感(三):几忆星叶几嗟叹
这本书十多年前曾经购过一套,因为当时年纪尚幼,没有足够的兴趣读完,终于此书不幸散逸。随着年纪增长,见识也稍长了些,重读此书,感觉此书实在是历史小说的一个另类,他更多着眼的似乎并不是对情节的跌宕,也并没有通过虚构对人物的进行渲染(除了马扩此人身上赋予了较多坐着本人的理想,以及把人民同志的思想觉悟过分拔高,其余人物个人感觉基本上是较忠实历史记载),他更多地是在评论史实,臧否人物,抒发抗战时期国仇家恨以及对历史那深沉的叹息。
全书哀而不伤,悲愤之气溢于始终。文字叙述上属于比较西化的语言,但遣词造句却有古朴之风,对于喜欢娱乐和刺激的读者来说或许并不适合(这或许也是此书知者甚微的原因之一)但喜欢历史分析及能忍受沉重之哀伤的诸公而言,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写到这,临时胡诌无半点格律的歪诗一首,聊以结文:
金瓯有缺月易残,
人生自古不得欢,
伯牙断琴怀子期,
几忆星叶几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