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10篇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是一本由[美] 埃勒里·奎因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7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一):最后一案

  看完最后一案,才懂得悲剧系列的真正含义,它们不仅是被害者的悲剧,更是凶手乃至侦探本身的悲剧。X中的杀戮为了复仇;Y中的孩童凶手本身即是个天生注定要消失的悲剧;Z中的阿龙.道为了生命苦苦挣扎却在真相大白的那一刻悄然而逝,终于,最后的高潮在侦探本身。许多人好像把雷恩先生的犯罪视为“正派”的牺牲,但为了一份手稿杀人真的值得吗?哪怕它是莎士比亚的,哪怕它能揭开一个天大秘密。在这里我看到了人心中的那条是非界限被逾越的”轻易性“和坚守它的重要性

  当你在边缘游走,做出违背道德,基本规则时候,你要知道其实你再也无法回头,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

  其实杀人不是我觉得最痛惜的地方,对马代斯科尔的暴力行为才是我事后回想觉得最心惊胆战部分,那么亲切高尚的哲瑞.雷恩会做出这样的事,到底在他心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此书的腰封是我唯一一次觉得所言不虚的。不管怎样,怀揣着难以言喻的心情,我们总会满怀叹息留下眼泪。因为在热爱”探险“的人心中,侦探们永远是”我们认识的,世界上最好的,最富有人性的人,我们都欠你们良多。“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二):7篇日记

  ——谨以此文

  献给埃勒里奎因笔下伟大灵魂

  哲瑞•雷恩

  我在豆瓣的第一篇书评,献给哲瑞•雷恩。

  有机会看埃勒里•奎因的书纯属偶然。

  源自于买了许多书之后那些使用不掉的优惠券。

  我漫无目的地搜索有什么书值得一买,就这样遇到了哲瑞•雷恩先生。

  毫无疑问,哲瑞•雷恩是埃勒里•奎因笔下创作人物,然而我深知在一个作者创作了一个人物,经过一定的剧情发展,这个人物往往就有了自己思想逻辑世界。

  作者退居其次,成了笔下人物的转述者。

  因此,我认可哲瑞•雷恩先生的存在,如同每一个真正在这个世上存在过的人。

  我希望首先客观评论整个悲剧系列的行文,以供后阅者参考。当然评论意见免不了带有主观色彩

  悲剧系列构思最为出色的是X。

  四篇小说,作者文字功力并未到达炉火纯青,略显拖沓。然而逻辑推理部分出色。

  没有隐匿、没有作弊,没有任何仅仅作者知道而读者看不到的细节答案隐藏在字面中,如果你能够将这些线索穿起。也没有故布疑阵,故弄玄虚,将读者引向歧途。

  没有色情、没有暴力。没有哗众取宠,有的是逻辑世界严密精巧的魅力

  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悲剧系列远胜夏洛克福尔摩斯系列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故事

  并且,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在逐本推进的过程中,文字的瑕疵退让于主角光辉,这让我愿意给出整个悲剧系列打满分。

  没错,因为雷恩。

  书评到这里为止。

  如果有人选择看悲剧系列,那么请一定依序阅读,X-Y-Z-最后一案。

  以下仅仅关于雷恩。

  ——

  雷恩作为侦探出场,已是一位花甲老人

  他是上一代久负盛名的莎翁剧男主角,因为失聪离开舞台,从此不再是复制伟大剧作家戏剧的偶人,转而操纵起人生这出更伟大的戏剧。尽管他的一生事实上从未摆脱过剧作家的操纵,又尽管这一种被操纵,是心甘情愿的顶礼。

  他的心里,始终燃烧着对逝去的时代与伟大作家不消逝的热忱,这让他在嶙峋的岩石上建造起城堡似的哈姆雷特山庄。中世纪的古堡下是奔涌的河流,禁止通行的木标牌似乎要将整个喧闹的纽约隔绝在外。

  罪恶无孔不入,罪恶可以侵袭任何安宁的桃源。

  我多么希望这里的宁静不被打扰,但这显然有悖于雷恩先生的选择。

  雷恩先生的后半生,以捍卫法律正义——又或者是更为恒久的正义——一种超越法律的,亘古的正义而活着。

  他以惊人天赋掌握了读唇术,用眼睛听这个静默无声的世界。当他破解X谜案时,我忍不住为他击节赞赏!

  然而,时间无情流逝,罪恶总在发生。当事件进行到Y,雷恩开始老了。那个在X中让萨姆巡官看傻的健美身躯——那古铜色、极其年轻肌肉发达身体竟属于六十岁的雷恩——在Y的真相越来越接近时,无可避免地瞬间衰老了。

  那些曾经在他身上凝固不动的岁月,一瞬间化作衰迈,缠住了雷恩。

  刀锋永远是双刃的,而没有人真正做得成神使。

  当阅毕整个系列,回想起来,我伤感万分。

  Z中雷恩已是老病缠身,美丽年轻的姑娘出现在他的世界,点燃新的希望也启动悲剧的开始。案件的进展总是让人伤神,雷恩甚至斥下重金请了卑琐的律师,只为了保护自己已无力保护的嫌疑人。

  看完了Z之后,我开始难过

  不仅仅因为英雄迟暮。

  而是紧接着,只剩下雷恩的最后一案了。

  我犹豫过我该不该看。

  无论结局是怎样,终究是最后一案。

  为何是最后一案,无非是雷恩最后死了。

  至于雷恩因何而死,是因为案件、又或者衰老、疾病

  都不是我愿意看到的情况

  哈姆雷特山庄中那个曾经如同天神一般的主人如果不再出现,那山庄一定就如同被抽走了灵魂。

  我多么希望多看一部雷恩的故事,然而却不愿意面对最后一案后永久的别离。

  虽然,只是故事而已。

  看到这里的时候,文字与剧情,都已让位于雷恩。

  但我终究还是看了。

  当我还没有到看完的那一刻,我不可置信地回复到前面,再读了一遍信的内容

  然后我静静地看完。

  绿草如茵

  阳光下无愧的道别。

  我看过为数不多的侦探及推理小说,或许我曾经因为其中某些情节感动过,但唯一作为一个人本身而打动我的是雷恩。

  信念理想,对于一些人而言,或许是很无聊字眼,似乎那只属于年少时。于是,那些用毕生精力甚至生命诠释对理想的追逐的人,比如老雷恩,就显得那么高贵。他用自我牺牲姿态,完成了对理想的救赎,有人或许会认为那是一种玷辱,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拉长历史,何尝不是献祭。

  时光永不停息,哈德逊河带走往昔的矛盾与罪罚,留下的是永恒清澈

  合上书的时候,我细数这几日为了雷恩而留下的日记。

  一共七篇。

  写了第八篇之后,我选择权限设为私密。

  我不惯在他人面前流露感情,这一次已泄露太多。

  附录的是一首诗。如果它可以被称作为诗。

  从03年开始,我没有再写过一句诗。

  这一次为了雷恩再次提笔。

  我的笔下,有一个J。

  如果我有一天会继续写那个故事,我希望J会继续成长,希望他的下一步,走出雷恩的样子

  那是我对雷恩,这位终生热爱莎士比亚的老艺术家,最诚挚的敬意。

  我揣测过,冬天的湖水有多么冷

  甚至不能将手没过水面停留暂息

  然而他跳入冬天的湖水,纵情恣意地游了次泳

  懒懒躺在河滩边

  腰下搭着窄窄浴巾

  裸露的肌肤映着阳光熠熠辉生

  我揣测过,我会如何在无声的世界沉沦

  甚至不能呆在寂静房间安享孤独

  然而他在失去听觉的后半生,静默地读着每个人的唇

  将人生的线操纵于手中

  直到闭上眼睛,世界便只剩下他一个人

  我揣测过,是多么疯狂的热爱

  才会建立一个理想中的城堡

  在钢筋铁骨的尘世伫立于冷硬的岩石上

  任川流不息的河从脚下奔涌

  将整个凡俗隔离在外

  一日日重温往昔辉煌

  我揣测过,是多么高贵的心灵

  才会倾其所有

  收留着无家可归人们

  帮助卑微可怜

  用矢志不渝的热忱

  终结自己的一生

  我不揣冒昧用自己的心理试探了他

  却全心全意拜倒在他的脚下

  没有满身洁白的神

  正如同满心炽热的雷恩

  永远的

  哲瑞•雷恩

  Feb.17th.2011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三):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

  在读《最后一案》之前,我一直在想,哲瑞•雷恩真的会死吗?还是像福尔摩斯的最后一案一样,死亡只是一个假象,在未来某一个案件中,会悄然回归。我合上书本,久久不能从伤感中平静下来,我明白哲瑞•雷恩不会回来了。他是舞台上忘我演绎莎士比亚名著的戏剧皇帝,是案件中捕捉细节解答谜题的睿智侦探,也是被案件背后悲剧纠缠着心力交瘁的悲悯老人。他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生谢幕,从此一去不返

  在X中,我还因为他大段地引用莎士比亚而有所不满,但到了十年后的Z,他已经很少提及莎士比亚了。我以为随着年华老去,他终于肯卸下这戏剧性的光环,但直到最后一案,我才懂得,他对莎士比亚的钟爱,早已浸透了生命的每分每秒,他爱得偏执,爱到宁愿牺牲一切。他的一生,都被定格在舞台的聚光灯下,最终,为他最珍视的遗迹献出了生命。他当然不会回来,他无法返身归来。

  在Z中,作者开始设置二号人物,萨姆巡官的女儿佩辛斯,很明显,她继承了哲瑞•雷恩思维严密的特征,是作为雷恩的接班人出现的。当她悲痛得难以自抑收拾行装远远逃离的时候,当她接到雷恩登报的消息来到哈姆雷特庄园的时候,当她看见雷恩那忠心耿耿朋友奎西轰然倒地的时候,她几乎哭出声来。悲剧系列的最后一案,不以悲剧为名,却是最大的悲剧。

  哲瑞•雷恩并不完美。他的不完美,源于感情的过于充沛。他也许不是最好的侦探,但他绝对是最好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员。他的死如此悲壮,悲壮到我无法介意他是否以正义为名。正如他在绝笔信中所说,他安然离开,愿上帝与他同行,直到,再见之日。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四):【原创】《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信仰和热爱的尽头

  鸽群中的猫/文

  ------------------------------

  “以往我是由大师用线操纵的,如今,我内心涌现出一股强大动力,在这比人为戏剧更伟大的戏剧里,我要自己来操纵拉线……”——哲瑞•雷恩(Drury Lane)

  ------------------------------

  W.威廉•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一个光凭姓氏就可以让戏剧盲膜拜的伟大作家、诗人,却在300多年后《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一五九九年的悲剧》(Drury Lane’s Last Case—The Tragedy of 1599)中,充当了不可估量的重要角色,并最终间接地把伟大的莎剧表演艺术家兼聋侦探哲瑞•雷恩先生送上黄泉之路。

  比较客观地讲,如果您未曾读过“悲剧系列”的前三部(《X的悲剧》、《Y的悲剧》、《Z的悲剧》),那么《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这首“终曲”不一定会打动到您。悲剧系列是埃勒里•奎因很特殊神来之笔(也可以说是巅峰),侦探形象的塑造更是如此——从《X的悲剧》一个60岁聋掉却依旧拥有强健体魄和读唇术的老侦探超完美、华丽的演出,到《Y的悲剧》逐渐力衰的心境和结尾的奋扑,再看《Z的悲剧》佩辛斯•萨姆小姐的成长和雷恩不可挽回的老化,直至《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为了信仰和热爱如化凤献身——都能发现雷恩的塑造是渐进“由神到人”的过程,他与“四幕悲剧”每部本身所直指的“悲剧人物”一样,整个侦探历程就是一个滑向深渊的悲剧。

  阅毕《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后,笔者感慨万千。“悲剧系列”的渐进性甚至表现在每部的逻辑结构和悲剧色彩上,前者逐渐削弱,后者逐渐增强!在本书中,这种特质发扬到了极致

  开头就显得云里雾里——蒙着“彩虹胡子”的神秘客突访萨姆(前)巡官的侦探事务所,出重金拜托巡官包管好一只信封,并声称其中有“价值百万的秘密”!随后,不列颠博物馆发生的极诡异盗窃、失踪案又扯出了价值连城威廉•贾格尔的盗版莎翁诗集《热情的朝圣客》(以前存于萨克森家的图书馆中),信封中泄露的一串密码却与萨克森家有着联系?紧接着,不列颠博物馆的新任馆长赛德拉博士和疑似“彩虹胡子(者)”的“阿莱斯博士”相继进入巡官、佩辛斯和雷恩的视线范围内,一切线索而无疑问地指向了1599版《热情的朝圣客》所暗藏的一份文件!在阿莱斯博士的暂居之所中,却发生了一连串打砸、谋杀、绑架案,当谜团愈发清晰时,佩辛斯找到了最后的答案,而雷恩为了那份莎士比亚亲笔手稿不惜付出了难以想象代价,让人悲痛万分……

  ------------------------------以下严重剧透(泄底),未读本书者谨慎观看------------------------------

  佩辛斯通过推理得出破坏阿莱斯家的“刀斧手”是一个聋子……

  当尾声处,众人奔向雷恩住所(哈姆雷特山庄)之时,一切都已无可挽回了!原来,赛德拉博士和阿莱斯博士乃孪生兄弟,后者得知了有份珍奇文件藏在仅存于世的三册《热情的朝圣客》里的一者之中,前者想方设法要毁掉文件(这份莎翁在去世前一天写下的亲笔信中提及自己可能被慢性下毒,并吧矛头指向了赛德拉博士的祖先),雷恩先生为了一生对莎士比亚的热忱感情和保护文物的心态,悲壮地决定洗劫阿莱斯家搜出文件(在此过程中无奈杀死了赛德拉博士),把文件送交英国方面后服毒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悲剧性的死,不论是W.威廉•莎士比亚抑或是哲瑞•雷恩,恐怕都是本书所要表达的“悲剧”。雷恩的死,固不是必然的,却也体现出其人暧昧的“法律守护神”之态度。与其对是否值得这么奉献生命进行讨论,不妨在脑海里如是怀念——宁静古风的哈姆雷特山庄,左右脑尽皆发达的“老哲瑞先生”,奎西、福斯塔夫、德罗米欧等侍从,萨姆巡官、沃尔特•布鲁诺检察官(后为州长)等老战友,佩辛斯•萨姆小姐、戈登•罗威先生等年轻的希望之光……啊,都恍如南柯一梦,去而不返了!

  这是信仰和热爱尽头,最后的悲剧。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五):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美国埃勒里·奎因著·新星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的副标题为“1599年的悲剧”,乃埃勒里·奎因四大悲剧侦探小说之一。这个案件确实是哲瑞·雷恩最后的一案,1599年的悲剧,源于莎士比亚生死的秘密。正是这样的秘密,让哲瑞·雷恩参与进去,不惜以身试法,由解谜者变成杀人凶手。一位侦探成为犯罪主角,其构思确实“十分奇特罕见”。虽然哲瑞·雷恩给出的理由十分美好,但为了某种目的而杀人,只能是欲望的膨胀、人性的卑劣。相比前三个悲剧,“1599年的悲剧”倒是让人有了一种回味。不过作为以哲瑞·雷恩为主角的四部系列侦探小说,最后一案,让哲瑞·雷恩成为终结。或许可以说作者已无心继续构筑这个系列,所以才让哲瑞·雷恩死去,流星短暂,曾经辉煌。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六):我不哭,我松了一口气。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崭新的被塑料纸封着,封赠的小页有许多名家对于奎因这本书的赞扬,就想名言名句一样。有希区柯克,有什么英国侦探俱乐部主席,还有东野圭吾。然后我看到东野圭吾说的是:这是唯一一部让我落泪的推理小说。

  因为之前啃了好几本这个日本人的书,所以觉得东野圭吾是个冷血且思维缜密的人,所以他的那句评价让我觉得,老雷恩在这本书里注定是要离开了。只是我猜不到是多么的令人悲伤。索性也不想那么多,开始进入奎因的NB闪闪的世界吧。

  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个耐不住好奇心的人,每次都这样,尤其是对一本可以由我随意支配的侦探小说书,我更耐不住。在我看到三分之一处的时候,我终是偷摸的像个孩子一样翻到了最后,我看到雷恩的手重重的垂下去之类的话语,虽然我还不知道我越过的那些内容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但我的确是看到了,万能儒雅聪明的绅士雷恩死了!!!我的心真的沉下去了。

  然后我又返回去接着看那剩下的三分之二,奎因这次将一对年轻人的爱情掺杂在案件中,把Miss佩辛思描述的聪明伶俐,让人觉得看着很舒心。再后来随着案件一步一步的进展,刀斧手的出现,知道最后我终于了解到,我们的老雷恩是怎样离开的。此时看到的最后,我竟然没有了悲伤,我忽然觉得奎因似乎像是要让雷恩离开的坦然,为了自己所想要保护的伟大的事物,雷恩不惜牺牲自己。这似乎是老雷恩并不后悔的。

  于是,我不哭,反之我松了一口气,终于,我们的雷恩先生可以休息了,即使我们是多么的不舍,我们的老雷恩,终于累了可以好好休息了!谢谢埃勒里奎因,带给我们的伟大的作品,带给我们雷恩先生,他们永存!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七):最后的最后

  在图书馆花了一个下午,在寝室花了几个零散的时间终于把这本书解决了,只是看完后有小小的失落感。我觉得自己很笨诶,标题明明是最后一案却没猜到结局。傻子都会知道雷恩先生会离我们而去。当时看完后就在微博上发了条心情,心情异常的沉重。

  案件接连发生,我现在连细节都记不太清楚,映象深刻的只是看到最后佩辛斯赶往庄园的时候我的心怦怦直跳,似乎有不祥的预感,却不想承认真的会这样。不过,先生最后还是离去了,不带走任何遗憾的离去。我想,做了一辈子的演员和业余侦探,其最初的爱好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吧,所以这次事件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毕竟他以一名文学爱好者的身份保护他所认为珍贵的东西,他是真的爱莎士比亚。

  也许这本书的精彩不在于他的推理,令我感动的是雷恩先生的精神,是他追求人生理想的境界,我,先他致敬。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八):告别雷恩

  这本书买了很久,可是一直不敢看。一方面是我个人一直认为悲剧系列在质量上平均要高于国名系列。而这最后一本看完后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看到水平比肩巅峰时期奎因的作品了。另一方面就是对老哲瑞·雷恩的不舍。然而至今为止,除了西村的《七个证人》外,我没有看到任何一本书在逻辑上能够和奎因的巅峰作品相提并论的。而且之前这本书差点被人泄底。于是在纠结了一周后,我终于决定开始读这本书了!

  悲剧系列一向与国名系列齐名,而本书作为悲剧系列的终章,也的确是为全系列划下了一个即完美,又遗憾的句号。

  之所以说其完美,是因为本书贯彻了悲剧系列一贯的逻辑至上和悲剧结局。

  奎因的作品经常被人认为只有逻辑,没有故事。但本书的故事性很强。开篇就是一个打扮怪异的委托人请萨姆巡官为他保存一封信。并声称这关系到一大笔财富。之后连续出现了“多出来的游客”、“被更加珍贵的版本调包的藏书”、“真假难辨的博物馆馆长”、“失踪的警卫”等等一系列稀奇古怪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几乎全是围绕着那位伟大的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最终,萨姆巡官和女儿佩辛斯不得不请雷恩帮忙。然而,这一行为却最终酿成了一场难以挽回的悲剧……

  而在人物刻画方面本书又有着后期莱特镇时期的细腻和老练。人物刻画十分生动。我一直认为悲剧系列强于国名系列的原因并不是全系列平均水准高。毕竟拿只有四本的“悲剧”与九本之多的“国名”比本就不太公正。但是要说在故事和人物方面,悲剧系列绝对要高于国名系列的。说句体外话,我个人认为国名系列里故事性和人物刻画比较好的是《暹罗连体人之谜》。

  在推理方面,虽然雷恩早就看穿了整个事件,但这次他却没有说出去,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解决的办法。真正锁定凶手的推理则是由自《Z的悲剧》出场后就表现不凡的佩辛斯来完成的。而那个推理也是十分精彩的。而奎因惯用的“密码破解”与“关键证物”依然作为本书的关键线索被给出,也让我有种见到老朋友的感觉。

  至于遗憾,我想很多人都知道是什么,我也不想多说了。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九):未曾开始,便以结局(泄?)

  当在书的末尾,我看见佩辛斯伤心的泪水汹涌而出,我不禁也湿了眼眶。

  我要说,哲瑞雷恩先生以强大的个人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在我个人的侦探排行榜上,哲瑞雷恩先生排名第一!

  究其一生,他始终为了自己的理想,信仰而努力奋斗,演了一辈子的莎剧,他早已看穿人世百态,世间炎凉:人间的种种,大部分都只是悲剧罢了。悲剧比喜剧更加吸引人,这只不过是因为世界上的人,一辈子能获得的幸福只不过就只有那么一点罢了。哲瑞雷恩以他极富洞察力的头脑,成就了他戏剧皇帝的称号。

  可是就像他自己说的,“以往我像拉线木偶一样受大师的操纵,如今,受内心涌出的一股强大的动力所驱使,我要自己来操纵拉线”,老先生不允许那些眼中只有利益的人破坏自己毕生所追求的理想。于是他迫不得已的,亲手拉动了引线……

  毫无疑问,哲瑞雷恩的逻辑放眼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可是他太执着了,一旦一个人变得执着,那么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于是我们不得不感叹的结局便上演了。

  好了,我快变成了佩辛斯了。

  谢谢。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十):老糊涂了才是真正的悲剧

  之前读《Y的悲剧》,当雷恩“自作聪明”处置掉凶手后,我对这个优雅、时不时把莎士比亚台词挂在嘴边的老绅士就始终抱有一丝成见。这不仅是因为在逻辑上我从来都认为私刑者是一种极其恶劣的犯罪循环,另一方面,是雷恩自己想不出来别人也就无法做到的自负激怒了我。虽然,就侦探的基本能力——推理和演绎法而言,雷恩绝对够的上伟大的级别;遗憾的是,雷恩的本职却是一个戏剧演员。于是再回过头来看看这四个故事,我忽然觉得,也许所谓的四大悲剧并不在于案件本身,而是在向读者展示一个雷恩式天才的陨落。

  再回到《最后一案》,雷恩的死是有迹可循的——日渐衰老的身体,对佩蒂如继承人般的赞赏以及、这个毫无节操的标题。作者有意要让雷恩走上一条有别于福尔摩斯、波洛式侦探的道路,《最后一案》中的故事原本刚好合适。我想作者的初衷可能是想描写一个有血有肉也有纠结而不仅仅只有风度翩翩的雷恩,于是在前3个案件中,你能读出雷恩的睿智、正义和善良,哪怕与此同时,还有自负和愚蠢。

  如果刨去佩蒂这个多余的角色,故事本身尚算成功。雷恩的谢幕演出,个人感情色彩严重影响了他的行为,这或可追究为雷恩对莎士比亚的狂热崇拜。雷恩的大半辈子都活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长时期的潜移默化使雷恩即使退役也依旧摆脱不了莎士比亚与自己的羁绊——直到最终雷恩不惜亲身犯罪,用谋杀案来保护莎士比亚的遗产。我很难想象,当雷恩与萨姆巡官一起分析案情时是怎样的心情,那具千苍百孔的尸体,是雷恩不惜一切也要保护莎士比亚遗产付出的代价,也是对法律的亵渎。于是当最终巡官得知真想后发现雷恩已经悄然离世,心中纵有万般不舍,却也是最好的结局。

  他曾为正义而战,甚至忍受莫大的痛苦“私刑”结束掉杰奇的生命。

  那时雷恩也曾痛苦的想过,如果杰奇能幡然悔悟,他一定不会死掉;

  可是,垂垂老矣的雷恩,在已经保护好莎士比亚的遗产后自己也没有选择自首,这才是全书最大的悲剧。

  雷恩并不畏惧死亡,可是究竟是什么,让你如此动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