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是一本由孙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疼》读后感(一):那些真实的疼
每个人都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我们活在一个充满痛苦的世界当中。即便真的觉得很痛苦,可能也羞于启齿。我们宁愿这种痛苦是我们内心的一个秘密花园,从自己出生,到自己死亡,都一个人面对。
书名叫《疼》,看起来就觉得有些害怕,似乎这原本不应该是一个可以公诸于众的话题,却被硬生生写成了一本书。
最初是被书籍的封面吸引。很灵巧的一幅插画,画面里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的心在往出喷血,血是彩色的。拿到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这幅插画的名字叫《花火》。不仅感叹这本书的用心良苦。其实那些痛苦,没有多么见不得人,而是我们生命当中绚丽的颜色。
五个短篇小说,花不了多长时间久读完了,但是那种震撼的感觉却始终都在。太多的疼痛让我感同身受,我想起自己因为各种原因失眠的夜晚,想起自己买醉的时刻,想起自己嚎啕大哭的瞬间。当时,我想我都是发自内心的难受;但当我再一次想起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也的确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恰好看了这周的《奇葩说》,辩题是要不要感激生命当中的暴击。没想到最让我感触的观点竟然来自女嘉宾春夏。她说很多时候生命当中的暴击会让我们成长,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我们好像战士一样有了自己的铠甲。但是当我们回过头去想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真的希望自己成为暴击之后的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自己无孔不入、无坚不摧的样子。
这些疼痛,大多都是我们被动接受的。当这些疼痛来袭的时候,伴随着我们生活当中的一次次磨难。我们无法预料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我们好像是漂泊在海上的一叶孤舟,静心想等待风平浪静,到头来得到的可能只是狂风骤雨。我们可能在狂风骤雨中,成为一个与命运殊死抗争的人,也可能就这样葬身大海。
第一个故事让我想到我的故乡。我是太原人,太原有一座武宿机场,还有一个汾河公园。所以当我看到故事里的这些地点时,立刻就把自己拉回了家乡。看到结尾,那个女人离开太原的时候,我不禁想到,幸亏我不是在太原看这本书。如果我是在太原看到这样的小说情节,保不齐我立刻就会想逃离我在太原的生活。
然而抛开我们生活的地点,是不是我们的生活总是被一些东西捆绑着。诚然,世界上存在自由的人,但肯定不是多数。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在一个牢笼当中。这个牢笼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可能是我们的工作,也可能是我们的爱情,更悲哀的可能是,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如何、怎样,走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牢笼当中。
第四个故事《柳僧》立刻让我想到妈妈,不仅仅是因为今天正好是母亲节,更因为小说中描述的这种母女之间的相处方式,离我现实中和妈妈的相处方式,越来越接近。
我逐渐成长,却觉得父母好像一直都在原地。当我觉得自己在朝着一个更新的目标迈进的时候,爸妈对我的期待和说辞却还是没有改变。当我的小的时候,看着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关心自己的堂表兄妹;等自己长大之后,这种关心就变本加厉地加诸于我身上。
有时候,我明明理解他们内心的期待,但却知道自己绝对做不到。他们不敢承认这样的事实,我更不敢在他们面前承认这样的事实。于是我们就这样,用更虚假的方式保持着这种最为亲密的关系。
一个好朋友曾经教育过我,在对父母的问题上,应该对他们一点点引导,让他们逐渐明白自己的真正想法。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愿意是虚假的,那么对待父母,是不是也应该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真实?我想我在这方面还是努力得太少了。
第五个故事《丑闻》,读完之后瓦解掉了我最近所有的性欲。我想如果我以后有性冲动,或者急切希望自己有个男朋友的时候,就应该拿出这篇文章来读一读,一定像当面泼冷水一样刺激,把我内心对男人的渴望瞬间浇灭。
女人有时候真是可怕而可悲的。女人渴望男人,但竟然并不是因为爱情,也不是因为性欲,而仅仅是一种说不出来原因的需求。我在想会不会真的有一种需求,是介乎于感性和理性之间,介乎于精神和肉体之间,它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而是更复杂的一种存在。如果真的有这样一种需求,我想我大多数时候的需求都能够有所归类了。
第二个和第三个小说杜撰得太过离奇,以至于没什么共鸣。但是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幽森的气氛,总是疼的,或者伤的,或者血淋淋的,或者黑漆漆的。总之,不是什么光明的东西。
承认自己的痛苦和艰难,只是一种真实。让自己真实地生活,才能够放下生活给你的所有负担。这可能是我读完之后最大的感触。
《疼》读后感(二):疼-拨开坚硬黑暗的外壳,是一颗温暖脆弱的心
【疼】是我读的孙频的第一本书。同样的80后,读她的文字,有种熟悉感,像是这个年代的人写出的作品。读到第二个故事,目前为止对这本书的想法是:她的每个故事,每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就像这本书的书皮和内封一样,拨开坚硬黑暗的外壳,是一颗柔软脆弱的心。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第一眼看到这个封面如此喜欢的原因。她的每一个故事的开始让我想到福克纳,阴冷黑暗,直击现实;也曾因为嗅到了惊悚悬疑的味道,让我一度以为是在读东野圭吾,似乎接下来会发现什么惊天秘密一般吊人胃口,可是却不是,什么都不是。她像一个审视者,冷眼观看这个世界的人和事,她唾弃这个世界,讽刺别人,却又不得不被拉入这个苦逼的世俗凡间,自嘲自己怎么那么自相矛盾,怎么那么傻逼。这也许就是她的风格。她喜欢探究人的内心世界,自私,丑陋,却又温暖,阳光。她喜欢像钱钟书一样运用各种比喻,却是另一种诡异的,阴暗的,一针见血的刺痛。读到现在不满意的地方是文字的重复和赘述的地方很多。有时候我宁愿它是一个彻彻底底的A rose for Emily式的黑暗狰狞的故事,而不是笔峰陡转,温暖如春风拂面,让我有些许失望。(我的内心独白:暗黑系就应该有暗黑系的样子,就应该贯彻到底~半途而废是要怎样?)会接着读下去,吧?
这本小说集的内容整体确实令人读后觉得疼与痛,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强烈的感受,就在于作者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得太细腻太写实了,简直像在用显微镜观察经解剖的纤维组织,无比清晰,辣眼睛,钻人心。初读几页十几页会觉得非常不适应,会产生反感,但是会忍不住继续读下去,想知道人物的命运走向和结局,但是作者只是细致地描绘了大千世界平凡小人物命运曲线的一段,至于之后的就看读者自己的想象和希望了。我觉得作者之所以去描写那些现实生活中经历各种不幸的人的故事,将那些不幸解剖得鲜血淋漓,不是为了刺激人的眼球,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不是为了让你疼而写疼,她主要是为了人们看到更现实、更深刻、更入微的疼之所在、疼之所来往,令人看清人性之复杂、精神之重要、生命之顽强,由此心生悲悯,在人情或者人心相比上个世纪越来越淡漠的时代,悲悯情怀是比较可贵的东西。
《疼》读后感(四):曲曲弯弯人心水,我们不懂别人的《疼》
孙频的《疼》,讲的是人类生存中关于”狩猎“的五个故事.。 《色身》,故事梗概如下:男主人公无法释怀曾作为替身演员的妻子在镜头前裸臀,在出轨时逃避妻子跟踪出车祸成为植物人。妻子有心摆脱此”累赘“”,但内心纠结于道德约束一直未能实行。最终她”幸运“地遇到一个因对母亲去世前瘫痪期间未能尽孝而内心受愧疚折磨,从而辞去白领工作专以照顾不能自理者为业的女人,从而将丈夫”托付“出去。 《圣婴》是一个城市母亲以房产与财产并以自己的性命为道德要胁,将弱智的残疾女儿终身”托付“给来城里拼搏却失败的乡下男子。 《抚摸》《丑闻》叙述了农村出身的留城女大学生,其中后者中为博士。与在其地位之上的单位领导,以及在其地位之下的社会小人物间的性纠葛。 《柳僧》则讲的是一个一辈子活在怀念过去不满现状的抑郁老女人与女儿“衣锦还乡”,最终被青年时的爱慕者,一生受着贫苦与强权欺压的乡邻及其子谋财害命的故事。 每个故事都是透过作者的眼记录下的社会平民阶层在生存中的痛、挣扎以及倾轧。有位名人曾说过,"小说是一个国家的秘史"。小说是创造,是虚构,但好小说的威力在于通过对人心世情的透视,呈现“真实的”社会生存现状,从而唤醒并抚慰麻木痛苦的心灵。小说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在于对生活的洞察与总结。 其实我并不同意作者对社会生存现状的创造,主要就是书中各个故事情节元素组合的有些不配套,缺乏逻辑性。一是以书中各主人公的社会地位,都是处在生存线上下并不远的。如何有力、有闲或者无力绝望到矫情那些虚无飘渺的事儿上?如《色身》中的男人是个有社会经验的社会低层人,与女子结婚各取所需。还矫情什么曾经在镜头上的裸臀?!在家庭经济上占垄断地位,他怕什么妻子的跟踪?!后来那保姆,没有对母亲尽过心力的愧疚,如何能在别人身上释放?!那不是对泛泛的不能自理者的模糊的愧疚,而是对母亲对亲情的愧疚,两者不是一回事儿。《圣婴》中的老母亲连女骗子都无法抵挡,怎么能放心自己的死能要胁住年轻小伙子照顾女儿的一生?那小伙子又如何就不如《柳僧》中拦路抢劫的父子三人对生活的绝望而为了有限的经济利益而甘心一生负担着无望的生命负荷?《抚摸》《丑闻》两个女人与那些男子交往的主题从来、一直就是性,却没完没了地磨叽着爱,满足,认可,承认、地位,身份、获得;又没有后台背景,她们不要为绩效考核焦虑?不要为单位的人际关系焦虑吗?!《柳僧》中的母亲,那个老女人,结婚前寄人蓠下于哥嫂家,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物质,还一辈子为了爱与丈夫争吵。这都不是这些人的身份地位阶层的人的逻辑。我记得很久以前我看过一个前苏联的小说,小说中一位农村老妇人的亲人好像是她的丈夫死了,然后就是一位贵妇很诧异那农妇的麻木不仁,当至亲之人离去,她竟然还能吃下去饭。我就能理解那农妇。因为,食物对于贵妇可能是食物,但对于农妇来说是生命。即使,在物质发达的今天,难道我们没有见到那些在生存中苦苦挣扎的很多人吗?!我见到了,我一直都能看见他们。二是《柳僧》中劫财害命的父子三人,在书中是从受罪恶迫害到成为罪恶的迫害者,但从他们起心到行动都太突兀了,有此心者早进城了,因为财富在城里。 上面一大堆责难作者的无逻辑,但究实质,以上所谓无逻辑,也仅是不符合我这个读者头脑中总结的对生活观察经验组合成的逻辑。曲曲弯弯人心水,除了绝对意淫的小说,绝大多数小说让人惊叹可能在于小说情节的生动,更在于小说比“读者”的生活更广阔。但小说毕竟从来不如生活多彩,再离奇再没有逻辑的小说也总能在生活找到同样甚或更加离奇以及没有逻辑的原型。生活是海洋,小说只是一滴水。小说的这滴水的意义,是使像鱼一样的具体的读者体验超越自己生活的那些“水”。而这个过程就是拓展生命的宽度的过程,从而增加了对世界的理解。所以,最终我能接纳作者展现的这些“疼”。 现代人的生命的疼就像如今时代流行的癌症,它不是因为“少”了什么,却是因为“多”了一些东西无法排遣,疯狂生长,无法抑制,从而让人痛不欲生。这些疼让人看不到希望,而只有绝望,最终无望地窒息。 而看这样的小说,也许能让我们在自己的生活窒息到极点之前,提醒我们打起精神,拾起勇气,张开眼睛,寻回本能,出发去寻找自己生存的希望。
《疼》读后感(五):为了现实而现实
豆瓣说孙频的文笔极好,评分也不算低,粗粗看了几个短评就买了她的《疼》
看完全书后最喜欢倒数第二篇,最讨厌色身那一篇。
倒数第二篇,若是母亲和女儿说的话能不那么长篇大论人生感悟,会是很不错的。
而我真的极度讨厌色身,尤其讨厌他的叙述方式,一个人物内心冲突的表达方式太僵硬了,僵硬到让我反胃。
整体来说,文笔确实不错,虽然比喻到后期有点让人烦躁起来,但初看还是有点惊艳。她很喜欢用比喻,用粗犷又通感的形容词,她写一个人愤怒不说他怒发冲冠,只说他披着睡衣坐在那里,饥饿又富有。 但我觉得这种比喻一篇有一个就可以了,多了太肥腻。
在我看来,孙的文章有种 “刚毕业大学青年受了一点小挫折就觉得感人生,努力维持不恰当饱经沧桑的沉稳男人形象的感觉,所以对情节的设定、人物语言的安排总是不够真实。过分将社会残忍化,仿佛就是为了让你感到疼痛而尽可能地剥夺生活原本可能存在的美好。
太过于极端了,反而不真实,不真实又如何打动人呢?
或许孙懂那些道理,但孙选择的表达思想的方式是通过一个文章中的人物口述出来。
唉,孙频这样子嚼过再吐出来的东西是没有味道和营养的。小说之所以难写就是难以通过最恰当的情节,既能让读者有兴趣嚼下去,又有能力消化理解。恕我直言,每每看到文中的角色长篇大论感悟人生,我就会想起自己小学写文章,总是有个大道理的妈妈。
火候还不到。
我不知道是我的问题还是书的问题,我知道作者渴望我看到文末长叹一声泪眼朦胧,可我没有,我只是毫无感觉地看完全文,像看不曾存在过的事故,除了感慨文字看起来挺舒服外一点动容也没有。
我不知道是不是中篇小说太短了,不够我完全地浸入到一个角色里,不知道是不是故事太极端了,以至于我打从心里觉得不真实,还是我过得太顺心如意太肤浅了,所以无法共鸣。
但是好东西是终于会被想起的。
就像木心的《童年随之而去》
写得真好…
真奇怪,要是木心在写那碗时不写其他的东西,单是说这碗的故事,我是肯定无法有如此深刻的感觉,偏偏是这样不痛不痒断断续续地提起,漫不经心地一笔带过,倒是这样厉害。
可能是打从心里认可这种真实吧,不是与虚假相对的真实,是和遥远相对的真实,因为真实,所以浸透我浸透得如此快速而不被察觉。
如此看来,孙的文章于我而言,还是太过于遥远了。
那么许多年后我愿意给这本书一个答案,要是我哪天也突然想起她写的某篇文章中的某个情节,然后坐在那里蠢蠢地要掉下眼泪来,那我一定回来好好夸她。
无论如何,在这个大家都喜欢读《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样的书的社会,孙这样的严肃文学家,若是能坚持初衷不断努力,相信最后还是能走出自己的风格的。
《疼》读后感(六):躯壳不过是坟墓,埋葬着人的灵魂——来自孙频《疼》的反思
我开始注意到《疼》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因为它的宣传语“一种最坚固的‘活着’,一次残忍的阅读,就像又看了一遍《活着》”。自从读了余华的作品《活着》,我就十分喜欢这一类的作品。那种苦难的沉重、人性的阴晴、爱恨的纠葛、社会的冷暖,让我一次次在天堂与深渊处徘徊。我暗自寻思,这本书既然能以这种宣传语面世,那定然是不会太差的。 在此之前,我未曾拜读过孙频的作品,也不知道她的风格,甚至并不知道她是男是女。但是我还是毫不犹豫的将此书买了下来,原因不过是因为它的宣传语引起了我的兴趣。 翻开卷面,迎面扑来的是疼痛的书香。这本书是由《色身》、《圣婴》、《抚摸》、《柳僧》、《丑闻》五个故事组成,但整本书也不过是282页。然而,我还未开始阅读,眼睛便在两句话上停留:“无人不痛,无生活不痛”“这是个人人心里带伤生活的时代,带着疼痛,也带着救赎”。 这是个满含疼痛的世界,虽未进入其世界,便已被其冰冷所伤。 我带着这种压抑缓缓阅读,静静体味。不幸的是,阅读才不过十几页,便难受的中止了。我不得不暂时放弃,否则我会压抑到窒息。当时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刚到这本书,才读了十几页,已经快读不下去了,赤裸裸的冰冷,活生生的疼痛,让人窒息。 过了几天,我重新拾起这本书。调整好状态的我却是被那个悲伤的世界所吸引,肆意翱翔在那个灰蒙蒙的天空中,“痛并快乐着”。 每一本故事都是一个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有一个灵魂。彻底读懂一个灵魂尚且困难,何况五个灵魂呢!《色身》反映的是赤裸裸的现实问题,也是相对来说最喜欢的。 《色身》讲述的是一个“房奴”的故事。主角杨红蓉是一个没读过大学的替身演员,为了生计,为了能在城市中买套房,把年迈的母亲接到城市中来,她把自己的臀部裸露在大众面前。等终于把买房的钱攒够了的时候,噩耗传来了,母亲癌症晚期。在明知母亲必死的情况下,她还是把买房子的钱用于母亲治病。最后,母亲走了,房子没了。没办法,还得养活自己,于是她就想到了嫁人。她如愿嫁给了一个相貌奇丑、小有资产的白志彬。但是因为裸臀的事整日提心吊胆,丈夫知道后在一场车祸中成了植物人。终于,她继承了白志斌遗产,成为了一个在城市中有房的人。由于护理丈夫请了一个保姆,这是一个因对母亲愧疚而专以照顾不能自理者的女人。受这个女人影响,她放弃了房子,将丈夫“托付”了出去。 其实,在现实中的你、我、他又何尝不是“杨红蓉”呢?我们都是为生活奔波的苦命人,都是在认真探索学习的旅者,都是不甘被命运压迫的真正勇士。 我们看得到,杨红蓉的原型就是那无数义无反顾的“北漂者”,那些为理想、为生活的奋斗者。 “这爱是不会死的,死去的只是躯壳”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同时也是《色身》的灵魂之句。有些人一生都在为填饱皮囊而不懈奔波,求爹告奶、低声下气的寻找工作,甚至为了一份工作而放弃自己的尊严、丢掉自己的灵魂。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但体现最明显的还是在娱乐圈,认“干爹”、请“导演”的八卦简直是不绝于耳。然而,在这个喧闹糜烂的社会,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仅仅是喂饱皮囊吗?不,绝不是这样的。 皮囊只是我们存在这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依靠它生存。但是爱和理想是永不消逝的,是的,它将永生。 我们从《色身》中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也可以看到他人。杨红蓉的悲哀并不是她一个人的悲哀,而是千千万万人的悲哀。“房奴”为了自己那可怜的理想裸露自己完美的臀部有错吗?最起码她是正正经经赚来的钱。可是又有多少人在背后婉转求欢,出卖自己的身体? 裸臀被看作如妓女一般,出卖身体却像贞洁烈女一样。显然,生活在黑暗中的事物是容不得挑衅的。这是这个世界的黑暗,也是这个社会的虚伪。 我们一生都在寻寻觅觅,为了肚子里的那口食而不断奔波。但人的一生有多长?也不过是几十年华而已。杨红蓉为了能在城市中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努力了大半辈子,最后靠结婚嫁人得偿所愿。而在这大半辈子中,她失去了青春、失去了快乐、失去幸福,也得到了内心的煎熬、得到了别人的白眼、得到了“房子”。这个“房子”却也是囚禁了她生命和自由的枷锁,这是她的选择。 人一辈子都被一套“房子”囚禁了,你说可悲不可悲?但是好在杨红蓉最后醒悟过来,放弃了自己的房子,不顾一切的去追寻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我有时也在想,人一辈子是为了什么?不就是幸福和快乐吗? 当现实在无情撕扯你的灵魂时,“即使你的灵魂已经精疲力竭,你的皮囊还在拖着行走,行走”。所以在这时,在严酷的生存问题前,人的尊严就会显得多么脆弱,更不必说幸福与快乐了。然而,即使“躯壳是埋葬灵魂的坟墓”,我们也不能抛弃自己的人格尊严、幸福快乐。因为这是我们生存的脊梁,我们不能丢掉它。否则,与行尸走肉何异!
《疼》读后感(七):读《疼》后感
对三个故事感触良多: 《柳僧》 借用作者的话:这个故事表达了一种疼到极致的深情。就好像一种对身边人的“相思苦”,女儿对母亲的亲情、母亲对昔日恋人的爱情都处于一种深入骨髓,口不能言的状态。无法表达的深情,终于在心底生出疼痛的感觉,时时牵挂,伴随着阵阵剧痛。 《抚摸》:无法自我消化的耻辱往往来自于最亲近的人。那种最无耻、最无法言说的伤痛,深埋心底,最终成为一种隐化的内在残疾,一种近乎自虐症般的心理疾病。很不幸,未能得到他人的谅解,也没能够自我救赎,只好以一种殉道者的方式自我毁灭。 《圣婴》:世界上最伟大也最卑微的情感就是母爱了吧。最具奉献精神的职业莫过于为人父母。 作者以女性的视角写爱情,也写苦难。 对爱情,作者似乎怀着一种怨恨式的怀疑,书中的男子,无论刚开始是如何风度翩翩,温柔体贴,达成发生性关系的目的后便化身恶魔,面目狰狞,心灵丑陋。而女子,但凡陷入爱情,便卑微可怜,转化为一种受虐狂和受害者的形象。作者把男女间的爱情体现为一种你死我活的博弈,以自尊和人格为代价。(可能我直男癌病发,评价不客观
《疼》读后感(八):你把这世界看得太透彻,因为你深陷其中
文/叶子阿姨
孙频出了最新短篇小说集《疼》,这样简单粗暴直截了当的书名,在这个书名越来越长的时代实属异类。我曾经想过,这个书名会不会太简单了一点?但是转念一想,最简单的东西,总能引起最深刻的思考,就那么一个字直直地刻在那里,多么像是我们真实的人生,想回避都不行。
与时下流行甚至泛滥的鸡汤文学相比,孙频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毅然决然地搞起了严肃文学,以至于许多人在看到文章的时候,无法想象作者只是一个30岁左右的青年女性。坦白说,她的优势并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以及对于现实和人性的精准描述。她的文字,总有种看透世事的苍凉之感,明明内心戏丰富到不行,外在表现却总是冷漠无情。或许有人觉得旁观者是不会痛的,但我为这些故事感到真实的悲伤,这些看似夸张离奇的遭遇,随时都可能在我们身边发生。
孙频的小说大多着眼于当下的都市生活,房子、钱和性是她最常写到的话题,这让我这个同样在大都市打拼的外省女青年深有同感。简单来说,《色身》和《圣婴》都是为了房子而结婚的故事,为了能有自己的房子不再四处漂泊,不情愿地嫁或娶自己毫无感情甚至厌恶的人。看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难道为了一个房子就结婚吗?好像对方是什么人并不重要,只要在城里有房子就行。但仔细想想,在我们身处的真实世界,为了房子结婚的事还少吗?小说不过是把现实夸张放大,让我们更深刻地看清自己而已。
另一个重要且不能回避的话题是钱,房子说到底也不过是钱的另一种形式,这两样都是可以让人在都市丛林中感到安心的东西。《柳僧》和《丑闻》都写到抢劫,而且都是被熟悉甚至有好感的人抢劫,让这些本就残酷的故事更添几分悲凉,而作者的行文是那么冷静,几乎看不到她的真实态度,却总能感到她藏在故事和人物背后的深情。唯一的不同是,《柳僧》里的母女最终被杀,《丑闻》的女主却杀死了入室抢劫的维修工。
孙频的小说中几乎都有病态的人——《色身》里的丈夫成了植物人,“我”期待他早日死去,最后更是落荒而逃,回到最初那个没房没家四处漂泊的状态;《圣婴》里的女儿则是后天的智障,一个单纯无辜需要被爱抚的婴儿,母亲为能把她嫁出去操碎了心,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柳僧》里的妈妈得了抑郁症,每天吃药把自己吃得很胖,舅舅又得了老年痴呆,所有人所有事全都记不清……
这些都是肉体上的疼痛,但在这本小说里,我关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病态,尤其是女性深陷两性关系之中所呈现出的病态。《抚摸》的女主享受被男人奴役的感觉,被抚摸是她的存在方式,她强迫自己和世界发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感觉自己真的活着。床上的小矮人和观众席上的女人,其实都是另一个意义上的她自己,不停地和现在这个做着傻事的自己对话,她不是不明白应该怎样做,却还是无力将自己从自虐自溺的氛围中解脱出来。幸好在故事最后,她在又一次抚摸中得到了救赎,与自己和这个世界和解并且拥抱。
《丑闻》的女主则需要崇拜和被崇拜,甚至以为这就是爱,好像跟男人睡了就是吃亏了,很久之后才能明白对方对自己根本没感情,只是出于不同目的想睡一觉而已。忘了是谁说过,男人会想与自己看上的女人上床,真正得到之后却很快就会厌倦,女人则会爱上与自己上床的男人,就算她之前对他没有一点好感。在性这个问题上,男女从来不平等,而且还将继续不平等下去,即使在性观念前所未有开放的现在。而我们所谓的爱,其实也可能只是一种恐惧,害怕没人陪,更害怕没人真正爱我们。
看完孙频的小说,我不由得倒吸几口凉气,并且开始了新的思考——如果把这世界看得太透彻,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握太精准,到底是好是坏?毫无疑问,孙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作者,一个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女人,同为写作者和女人,我发自内心为她感到高兴。而所谓的旁观,其实从来都不是冷眼,而是将自己深陷生活之中,怀着巨大的深情。但另一方面,我希望自己笨一点,与自我和世界的纠结少一点,或许只有这样,我才能在尘世获得幸福。谁知道呢?
《疼》读后感(九):疼痛是一种修为
疼痛是一种修为 ——《疼》锋利冰冷的形象塑造
生命,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我们在寻找“活法”,也失去着“活法”。 人的一生中,欲望支配着行为。但欲望所产生的痛苦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只能怀着一颗惨淡而虔诚的心去救赎灵魂。或许只有经历过苦痛的人,才懂得幸福的滋味。只有在痛苦中徘徊过的人,才会珍惜现有的幸福。 痛苦是生命存在不可缺少的元素。我们在寻寻觅觅的短短几十年中: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因为痛苦,所以深刻。 《疼》是80后女作家孙频2016年6月出版的作品,这部如此严肃、如此残酷的作品不遗余力地去关注的是人的疼痛、人心的疼痛,仿佛要把人世间的痛苦写尽似的。 以研究现实、揭示现实、深刻剖析被扭曲化的病态心理为基点的作品,在当今这个鸡汤文横行甚至泛滥的社会显得尤为可贵。孙频以其冷静的观察、细腻的笔法、精准的语言冰冷残酷的去述说这个世界,仿佛在说一件不相关的事情,但每一件事又恰恰能说到你心里,说出你隐藏多年的秘密,令你痛苦而又无奈,伤感而又仿徨。 《疼》共分为五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带着撕心裂肺的疼痛。《色身》之疼痛在于求而不得;《圣婴》之疼痛在于生存与母爱;《抚摸》之疼痛在于自尊与耻辱;《柳僧》之疼痛在于深情与残酷;《丑闻》之疼痛在于爱与恐惧。 就作品人物的社会阶级性来看,孙频所描写的人物毫无疑问是社会的底层人物。《色身》中的杨红蓉是一个为了能在城市中买一套房子,接年老多病的母亲来居住的“房奴”。《圣婴》中的许峰和宋怀秀,一个是为了一日三餐而不断奔波的推销员,一个是为了患病的女儿能有个好的归宿而呕心沥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苦难母亲。《抚摸》中的张子屏是一个自小父母双亡、寄居姑父家被姑父抚摸猥亵而心理产生扭曲、不断寻找慰藉的可怜女孩。《柳僧》中的倪慧和母亲都有一种“爱要怎么说出口”的艰难。互相爱着对方,互相要寻找对方原谅,却都在等待、在沉默不语。母亲千里回老家看昔日的恋人,却被初恋情人和他两个儿子为了金钱在回家途中杀了。《丑闻》中的张月如是一个在大学当老师、为了上位主动被院长“潜规则”的女博士,被院长潜了后置之不理但又感到心有不甘的矛盾女性。 无论是小说中的哪个人物,孙频都是残酷冰冷、毫不迟疑的剥开人物的衣服,将其身体赤裸裸展现在众人面前,就像博物馆的蜡像一样任人指点。但这些身体都有一个普遍的共性,都是身在劳苦大众中的底层人物,都是经历生活苦痛折磨的悲苦生命。 就作品的语言艺术来看,孙频一如既往的沿用极端冷酷的叙事方式,用极端冰冷、极端残酷、极端幽暗、极端窒息的叙事语言,讲述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讲述社会底层民众的种种心酸、种种伤痛。如作者所说:“无人不痛,无生活不痛”。 孙频善用比喻和通感来描写环境的幽暗恶劣和人物内心的痛苦惆怅,当你阅读时,你会深深感觉到作者的残忍。你不会被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压倒,但会受到作者语言的折磨,那种丑恶潮湿的人性描写,让你如堕深渊。如在《色身》中描写杨红蓉居住环境的恶劣:“不过最可怕的是下雨的时候,尤其是下暴雨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就像有无数只手正擂在一面大鼓上一样,她是一个被装在鼓里的人,外面瓢泼大雨,她无处可逃。”在描写人物上,她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是毋庸置疑。《圣婴》中许峰看到宋怀秀等待他时的情景:“老女人身上的阴郁像块固体一样搁在那里,她都不用开口便溢出了冷酸的酵味,他远远便闻到了,有些发憷。” 坦白的说,这部作品中最大的亮点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其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以及对现实和人性生动精准的描述。“冷眼观察这人间,却无不深深地爱着这苍凉与残酷”。如孙频所说 ,她的语言中能让你感受到现实的残酷,也能让你感受到一种对世事的苍凉。 “房子”“金钱”“性爱”是孙频作品中的三个基本点,“女人”则是孙频作品中的中心。五个中篇故事无一不是以女人为中心,只不过《圣婴》是借男人的视角描写女人的悲哀。真想像不出,孙频对女性为何如此残忍。《色身》和《圣婴》都是为了房子而结婚,都是为了自己在城市中不再漂泊,而和一个没有丝毫感情甚至憎恨厌恶的人结婚。但不同的是,杨红蓉最后醒悟了,追求幸福去了。而许峰却眼看着宋怀秀为了女儿而自杀了。《柳僧》和《丑闻》都是终于抢劫,都是因为双方的贫穷差异而心生歹意。不同的是《柳僧》里的母亲死于昔日的恋人之手,而《丑闻》中的女博士杀死了维修工。而性爱几乎贯穿于孙频的作品中,在五个中篇中最为出色的就是《抚摸》。张子屏童年的阴影使她的精神发生病态,被抚摸几乎成为了她的生存方式。但在故事的最后,医生和实习生的抚摸却使她的灵魂得到救赎。 冷静残酷的塑造人物,隐晦朦胧的传达深情。孙频描写的人物都是都市生活中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都是在社会中苦苦挣扎的劳苦大众的典型人物。但每个人物几乎都是心理扭曲的病态人,她们以肉体来祭祀,疼痛为祭品,换取灵魂上苦难的救赎。 行走地狱,匍匐天堂。或许人生会是一场修行,那么疼痛则是打破桎梏、超脱彼岸的一种修为。 “人间别久不成悲。无法够得者,便是一切痛苦的痛苦。” 苦难者,愿你在尘世里获得幸福,愿你仍记得蓝天的模样。
《疼》读后感(十):极致深情
极致深情
原创 2017-05-20 渊
【作者按】:一个平凡世界的角落成为渊的成长空间。在接近尘埃和现实的境地顽强生存,笑得开心。在一个无言的世纪,与芦苇水塘黄土为伍的童年里,各种残酷的疼痛与充满幻想的精神交织纠缠。渊,一直追逐的梦想,也许从来就不曾存在。一个心怀天下,却连自己都拯救不了的渊。用渊的视角去感悟这本《疼》
疼,渐变的不再是知觉、不再是神经的颤动;疼,更像是一种默默的承受、一种自我的麻醉。在崩溃的边缘游曳,灵魂和肉体分离的间歇里存在,这种骨肉离析的疼痛、精神压迫的疼痛,加诸一人之身。其疼不可言、不可想,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一直以来就是伴随着疼痛慢慢走向尽头。这些疼痛来源于仁义道德、来源于公正公平、凡是彰显世间光明的东西。在没有这些东西之前就没有这些束缚,就不会被诟病,没有这些东西就没有那些理论来源的依据。我们一面感恩着这些东西的抚慰,一面又被这些东西伤害。我们沉醉在某个梦境当中,把当真的当真,把疼痛当做疼痛。我们不曾去思考,疼痛其实来源于自己极致的深情。
‘色身’应该是佛教中的名词。我们每一个人都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而成,父母精血交媾阴阳和合,一缕神识注入,造化合元符,交媾腾精魄。色身是第一篇,也是我第一次读她的作品,从感官的角度真的是扑面而来,白志斌成为植物人嫣然一副臭皮囊而已,杨红容追逐梦想做了一个裸替。杨红容做了裸替之后‘裸了几次之后,同屋的姐妹们开始避着她,还在背后偷偷看着她窃笑’,而作者的语言更是犀利。正是因为这种毫不掩饰,使人物更加丰腴,也更加接近现实社会中的肮脏和虚伪。色身应该是很微妙的把每个人的痛苦刻画到心里,就像烙印在皮肤上落下的瞬间,焦灼、吱吱带着血腥的味道。在一次次痛苦的选择中加剧每个人的痛苦,母亲的生命和杨红容心血积攒的房屋同时化为齑粉,就像每个知道得了绝症的亲人必将离去,但她不可能不去治疗,延缓死亡的同时让亲人承受离世前最后的痛苦。这种折磨会内化到心里,人的内心本是复杂的变化,念头就像纷飞的苍蝇一样讨厌。保姆周身携带者一种萧条而坚硬的气息,甘之如饴的对白志斌尽心护理,原因竟是自己母亲的不幸离世,饱受内心折磨。而照顾瘫痪老人这种悲壮的行为好似一种救赎,在平衡自己没能好好照顾母亲的遗憾‘我喜欢被他们需要的感觉,陪着他们每多活一天,我都觉得这对我自己来说是一种补偿,是一种胜利。即使他们不能和我交谈,我内心里也从觉得孤单。’
‘圣婴’一个母亲为女儿不断‘牺牲’的过程,一个男人为虚伪的满足不断‘献身’的过程。母亲的爱是伟大的是卑贱的,母亲为了找到可以托付照顾女儿的人煞费苦心,倾尽所有直到最后自己以落叶的姿势向洞开的窗仰了下去。‘圣婴’最后三段尤为精炼,‘只是一个瞬间’、‘满屋子都是他深深浅浅的呼吸声’、‘又一片红色的落叶划着一种奇异的弧度飘落下去了’、‘空中留下一滴血迹一样的影子’。就这样,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画面,浮现出那个瞬间,那片落叶的奇异弧度。最后一句引入深思,不自觉的回想起整个故事的每个环节,每个转折点。甚至,每个瞬间母亲与那个男人的交易。很疼的,一位母亲天性的疼痛。
‘抚摸’张子屏父母在车祸中去世。她寄宿在姑姑家,姑父性侵了她‘那双想象中的双手终究落了下来,它们在他两腿之间抚摸着’‘就连姑父把生殖器塞进她手里的那种黏湿的感觉也渐渐固化成一种坚硬的标本了’。张子屏的疼痛因耻辱而起,也因耻辱而消解。这个过程太纯粹了,我刚刚开始会认为张子屏是一个‘荡妇’,‘渴望’和男人发生关系,男人在她身上的疮口抚摸了一遍又羞辱了一遍‘甚至她觉得他插进去的也并不是他的身体,他插进去的只是她身体上那个黑洞。’她感到羞耻,她失去了自尊,她就像参加祭祀,而自己这具赤裸的身体就是祭品。‘她骑在他身上,甚至看不清这个男人的脸,可是她忽然觉得这个男人此刻就是她的法官。或者说,此刻任何一个男人都可以是她的法官。’张子屏需要的羞耻感、或者需要的折磨更加强烈。这种强烈的感觉就是疼痛中的觉醒。张觉对张子屏的羞辱就像杀死她一样深刻,这还不算结束。张子屏在图书馆副馆长的办公室‘她开始动手脱毛衣,脱裤子,她说,领导,你不是早就想和我睡觉吗。’她觉得此刻她正有着从没有过的丑陋和从没有过的骄傲。她去看妇科,在病床上任人宰割,医生带着五个学生在她的两腿之间抚摸,不动声色又很笨拙的把手伸进了她的身体。第五个学生竟然是一个男生,她被一次次窥视、展览、观摩。张子屏就这样一次一次的死去,一次一次的复活。
‘柳僧’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最‘惊喜’的一个结局,而女儿对母亲的感情,就是实现中的我们的影子,母亲对初恋的感觉和最后被屠戮,冲击得我目瞪口呆,还有那些穷亲戚的一些表象。深刻地反映了像是生活中的人们,这种普遍的疼痛不是每个人都会在其中醒悟。爱母亲是陪伴是容忍,是一种为他而舍己的精神吧!倪慧对母亲想说三个字而已,竟然到死都没能说出口,她应该向母亲到道歉‘对不起’竟然难以出口。初恋,母亲的初恋。几十年前的那个人在母亲记忆力从来没变过,回老家看到那个曾经的初恋。在交织在鄙夷、失落、怀念的极致深情疼痛到生命里。把最爱的人留在记忆深处,无论岁月春秋,她都是哪个最美的。不要相见,只要遇到而已,只要一个心动而已。在极致深情的反面,是悲惨酷烈的疼。
‘丑闻’张月如在面对一个荒诞的时代,一面抵制一面沉浸的疼痛。张月如大学老师,博士知识分子大龄剩女。除了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空巢青年、毫无归属感、平凡平常。还有一点投机的想法,院长办公室的云雨被她寄托某种希望,这是荒唐的想法。为了和一个男人睡觉而在内衣店偷偷摸摸费尽心机挑选内裤,又对着镜子解开了外面的衣服,露出了里面的蕾丝豹纹内裤,她想象着一个男人脱下她衣服看到这条内裤的第一反应,为人师表的竟像一个应召女郎。院长张文涛确实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左爱手法娴熟,节奏完美,尤其让她记忆生深刻的是,做爱之后他还紧紧抱着她吻了很久。张月如还以为院长是喜欢她才这样。那些可笑的荒诞的想法见鬼去吧。我读这篇的时候竟然激愤起来,道貌岸然的畜生。作者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描述真真切切,充满了讽刺。
‘疼’或许让你看明白了许多事情,那些真切的疼痛来源我们本身。俯瞰芸芸众生的苦难和渺小,疼痛归结为一种普遍的人格的不完美、社会的不完美。美好的实景就如同疼痛的前奏,人总是在默默地深情交织着疼痛,含泪而笑,拂袖出门。每个人坚强的方式不一样,每个人背后所承载的不幸不一样,我们在乎一个人的过去就像在乎自己的过去一样,疼是一样的。
【作者简介】孙频 女,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2008年开始创作小说。《疼》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ISBN:978-7-5502-7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