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罗马帝国的陨落》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1-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罗马帝国的陨落》读后感精选10篇

  《罗马帝国的陨落》是一本由彼得•希瑟 (Peter Heather)著作,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88.00,页数:6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帝国的陨落》读后感(一):帝国之殇

  罗马帝国享有:“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的声誉。罗马帝国是历史上欧亚大陆西部最大的国家,它的文明在西方世界发展中占有很重要地位。罗马的衰落是历史上重大的事件,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然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罗马虽灭亡,但是它的文化历史一直影响着欧洲,现代世界的格局,是由主要的历史事件,组合而成的。看似巧合,但细细想来,其中穿插的必然。

  在400多年时间里,罗马西起哈德良长城,东至幼发拉底河,从里到外的改变了境内居民的生活。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统治者日不落不列颠、西班牙、以及幼发拉底河的土地。在欧洲人认为,罗马帝国被当做人类统治的制度典范,好似超越《汉谟拉法典》,其统治文化,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岸,风格类似或迥同的城市繁星点点,点缀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历史想来不是偶然的发展,而是历史必然的进程。尽管罗马帝国强大过很长时间,却最终还是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语道:“天下大势,分就必和,和久必分”不是没有道理,在时间长河的冲击下,政权必然会出现问题,历史的错误总是重复的,人类习惯于好了伤疤忘了痛,更何况罗马的统治时间那么长。当狄奥多拉一世将帝国风给两个孩子,陨落初端就已出现,从此罗马帝国一分为二,永久分治。

  且在罗马帝国经济繁荣的背后,是统治阶级的腐化堕落。贵族的骄奢淫逸,糜烂生活早已失去了先民的品质,其失去的不仅是罗马精神,更有强壮的体魄和尚武的爱国之心。这是一个靠武力崛起的国家,当失去赖以生存根本,狮子的獠牙与坚硬的指骨就折断。这就如维德对程心说的:“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当剩下争权夺利之心,灭亡已是必然。

  罗马的陨落,一步步走下神坛,这是历史累计的结果,当爆发时灭亡只是转瞬间,4世纪末,呼啸而来的匈奴骑兵打破了欧洲与罗马的平衡,367年哥特难民请求进入罗马境内,异族的打量涌入,帝国统治瞬间就被动摇,而这时序幕正式拉开,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废黜罗马末代皇帝的,却是那时哥特难民的后裔。

  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失败,“永恒之城”终被推倒。罗马帝国陨落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给人留下了永远遗憾与疑问。详细请看此书——《罗马帝国的陨落》

  《罗马帝国的陨落》读后感(二):由盛至衰,轰然倒塌,罗马帝国最后一百年的悲壮史诗

  历史学家的最大特点是:严谨、有一说一。本书综合了各种史料,包括爱德华•吉本的奠基之作、大量的历史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采用严谨的考证与对比分析方法,还原、重现了西罗马帝国最后一百年由盛至衰,直至衰亡的全过程同时,对罗马帝国倾覆的根源做出了全面的分析,给出了令人信服结论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罗马帝国的社会结构,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现状,以及罗马人的特点。介绍了帝国的国防策略,与周边蛮族邻居(如日耳曼部落及波斯人等)的地缘关系,同时也介绍了罗马帝国的局限性,包括罗马的行政管理体系等。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罗马帝国最后一百年由盛至衰,直至西罗马衰亡的全过程。在鼎盛时期,罗马帝国的疆域西起不列颠、西班牙,东至幼发拉底河,北抵莱茵河与多瑙河,南达北非。罗马帝国的衰亡始于公元376年,源于莱茵河与多瑙河的北部防线(而非罗马认为的东部波斯的威胁)。

  公元376年,由于匈人西侵,大批哥特人突然出现在多瑙河北岸,渡过多瑙河之后,进入罗马境内的巴尔干地区避难,从此拉开了成建制的蛮族人侵占罗马帝国的大幕。378年,由于哥特人在帝国境内持续烧杀抢劫,暴发武装冲突,在哈德良堡战役中,罗马军队惨败,皇帝瓦伦斯战死。406年,汪达尔、阿兰人和苏维汇人横渡莱茵河,侵入高卢,莱茵河防线失守。另外一支哥特人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腹地意大利。409(411)年,洗劫完高卢后,汪达尔、阿兰人和苏维汇人强行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西班牙,西班牙全境沦陷,罗马丧失了维持帝国与军队所必需的税收来源。410年,哥特人首次攻陷帝国的象征罗马,在城内洗劫三天,帝国的根基动摇。429年,汪达尔和阿兰人跨海进入北非的摩洛哥。439年,汪达尔和阿兰人自西向东,依次攻陷阿非迦太基和阿非利加,北非全境失守,致使西罗马丧失最大的税收来源。446年,不列颠行省脱离罗马的统治。447年,阿提拉发病横扫整个多瑙河流域,一路摧毁各边境要塞。451年,阿提拉率领匈人大军横渡莱茵河,进军高卢,攻陷帝国的旧都特里尔,兵临奥尔良和巴黎。452年,匈人又进军意大利,一路攻打至帝国长期以来的首都米兰。截止452年,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占据不列颠,西哥特人占据高卢西南部,勃艮第人占据高卢东南部,苏维汇人盘踞西班牙,汪达尔人和阿兰人盘踞北非最富饶的行省,法兰克人、撒克逊人、阿勒曼尼人和阿兰人威胁高卢北部。453年,阿提拉猝死后匈人势力突然消失,脱离羁縻的各蛮族瓜分西罗马,罗马帝国几乎全面分崩离析。455年,罗马再次遭到洗劫。468年,东西罗马帝国最后一博的北非远征惨败,西罗马帝国彻底失去了救亡图存、反转复兴的机会。476年,西罗马最后一任皇帝逊位,帝国就此灭亡。

  最后,作者对帝国灭亡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背景介绍,内容稍显枯燥,第二部分是全书的核心,篇幅较长,内容丰富,也很精彩,第三部分篇幅较短,但包含了作者的研究心得。

  本书是难得的精品译作。从行文上完全看不出翻译的痕迹,可谓达到了翻译的最高境界。尽管如此,书中还是存在若干瑕疵,写下来供参考。

  55页,“瓦鲁斯下命”,应改为“瓦鲁斯下令”或“瓦鲁斯下命令”。

  62页,“此前半个世纪以前”,此话有重复说明之嫌,去掉“此前”可能更好。

  127页,“纸莎草纸”应改为“莎草纸”。“纸莎草”与“莎草纸”是两种东西,“纸莎草”是一种植物,其茎可制作“莎草纸”,故不能混写成“纸莎草纸”。

  183/190/198/212/223页,在地图中找不到文字描述中提到的地名。

  318页,“他也没有这么大的水域供他使用”,第二个“他”改为“自己”可能更好。

  366页,“他们从马西安诺堡的指挥部倾巢而出向东北推进”,根据地图,应该是“……向西推进”。

  438页,“其他的则是在寻求在罗马的领土上建立自己的飞地”,最好去掉“是在”两字。

  451页,“阿维图斯仍在西哥特人那时”,“那时”改为“那里时”可能更好。

  《罗马帝国的陨落》读后感(三):“永恒之城”的破灭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两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公元前49年,军事将领恺撒夺取了政权。前44年恺撒遇刺身亡,遗嘱指定屋大维为其继承人。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共和国由此进入帝国时代。鼎盛的罗马帝国,统治者日不落不列颠、西班牙、东至幼发拉底河。千百年来,罗马帝国被当做人类统治制度的典范,训练有素的军队与严密的防御体系。那时人们相信,“永恒之城”罗马永远不会沦陷。

  然而强大的罗马为何会灭亡?“永恒之城”罗马城在一夜之间覆灭,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罗马灭亡的?罗马的衰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给欧洲及世界版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曾有人说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去世,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文学巨星的陨落。”而罗马帝国对西方世界的影响也是如此,罗马帝国的文明与政治法律体系,促进了西方文明的进步。历史的进步向来不是单一的历程,每一个文明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对西方来说,罗马帝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巨人。

  尽管罗马帝国强大过很长时间,却也最终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罗马帝国的陨落有许多的因素。在罗马帝国统治中后期,看似强大繁荣的背后,是贵族统治阶级的骄奢腐化,在时间的腐朽下,他们失去了罗马精神,自私贪婪空虚、成为了他们写照,上层奢靡挥霍,下层生不如死,或许帝国发展的一定的阶段,这些历史就会重现。在这时期,罗马帝国的军阀各自成派系,争权夺利,内讧不断。当狮子失去了牙齿与利爪,离灭亡已不遥远

  由盛到衰只发生在转瞬间,个人认为,这是层层累计的后果,而匈奴骑的到来,打破了欧洲的平衡,同时也加速了罗马帝国的陨落。本来与罗马帝国相安无事的欧洲蛮族被匈奴人击溃被迫请求进入罗马境内居住,然而大量难民的涌入,进一步动摇的帝国的统治。陨落拉开序幕!

  376年第一批哥特难民请求进入罗马境内,378年哈德良堡战役,罗马军队惨败于哥特武装,皇帝瓦伦斯战死。进入帝国的蛮族军队开始逐步蚕食帝国领土,直至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讽刺的是,废除罗马末代皇帝的哥特势力,正是376年第一批难民的后裔。

  罗马帝国的陨落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也给欧洲世界带来了一场震动。由盛传衰,虽是转瞬,但并不是毫无理由认真观察历史,可以发现,在多因素的背后,有着历史的趋势走向,这本书用精彩的故事和详细的细节重现了当时的故事与帝国最后的一百年。

  《罗马帝国的陨落》读后感(四):罗马帝国陨落之谜

  作者:王绍贝(自由撰稿人,汕头) 罗马帝国是历史上欧亚大陆西部最大的国家,其领土广阔,文明水平超前成熟,建有彼此相连的防御体系、具有战略意义道路交通网,以及训练有素的职业军队。罗马帝国的衰落以及随之而来的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成为构建欧洲历史的一次决定性转变,传统上被视为预示古典时期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开始。罗马帝国为什么会被政治、社会、经济和艺术等文化方面完全不能匹敌的蛮族部落击垮?这个历史的斯芬克斯之谜自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出版以来,就有无数历史学家作为事后诸葛亮力图揭开谜团。彼得·希瑟的这部《罗马帝国的陨落》清理这段长期被忽视的破碎历史画卷,在详实叙述罗马帝国陨落过程的基础上,综合前人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提出了自己对于罗马陨落原因的新解释。

  《罗马帝国的陨落》读后感(五):自己总结一下

  《罗马帝国的陨落》总结

  第一部分:罗马统治下的和平

  一.帝国的崛起

  1.军事力量

  第一,对军团的训练--荣誉感和体格,导致罗马军团十分团结一致,绝不会投降,也绝不会有感情因素出现在军团中,所以军团在退役之前基本是战争机器

  第二,军团的作战模式--武器结合了欧洲蛮族以及罗马(希腊)特有的武器,功能健全,导致帝国军队即使人少但也不需要专门的分工,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战士但有需要合作。 以分队作战,提高军团凝聚力,以少胜多。 建筑技术,导致罗马在征服一个地区后不会像蛮族一样无法统治,他们会立刻建筑堡垒只用少量人就可以控制一个地区,并有效防守。

  2.外交:

  第一,安抚外交——不对占领区人民进行压迫,派兵援助占领区防御,可以巩固精神上的统治。

  第二,残暴外交——对不投降、或挑起战争事端、或侵害罗马人生命安全的外敌城邦绝不留情,必要时可以屠城(震慑)。

  二.和平期的问题

  1.罗马境内

  • 腐败堕落

  1.元老院腐败堕落,阶级分化严重,阶级优越感存在,且需要关系才能参与政治,而且后来元老院变得更象征性了,已失去作用,且后来并不是只有元老院的罗马人才能获得荣誉

  2.帝国其他区域赋税制度严重剥削人民,但还要维持帝国中心(罗马城等)的食物免费提供,以致于帝国中心极尽奢华,容易丧失斗志,而帝国周围却愈发穷困,容易发生叛乱。

  3.教育模式太过单一(类似只背四书五经),限制文学科学界发展,且有钱人才能受教育

  • 分治:

  4.末期皇权不很集中,由于蛮族发达起来又有了优越感,所以社会开始动荡,皇帝(戴里克先)也怕管不过来,任命了多位助手(四帝共治),形成多位皇帝分治帝国,军官也会篡位,国内不稳定

  5.首都 罗马城 逐渐由于离边境太远不好管理、路途遥远不方便传播信息而被当作是象征性的首都,真正的权利中心在米兰 和 君士坦丁堡 或 特里尔 等 ,政治中心不集中。

  为了寻求成为上等公民的道路,很多蛮族地区开始 “罗马化” 或者说 “拉丁化” ,无论是从城市建设还是城市法制。因此,元老院等罗马特有机构失去了优越感,而其他地区的发达罗马化城市(如 书中的 德国城市 特里尔)也堪比 罗马 城 ,那么,首都环境又不是多好,路途离边界又遥远,还不如有些方便的城市好,变得越来越象征性了

  6.由于帝国统治时间长,而学好拉丁语又被认为是升官发财的出路、精通拉丁文学的人被人尊敬,所以原来的 蛮族 人也可以成为受人尊敬的富有罗马帝国公民。因此,蛮族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罗马化”。罗马人不再那么受尊敬,蛮族人也想享受罗马化的权利,因此,蛮族可能有谋反之意。

  2.边境蛮族

  • 日耳曼尼亚众部落

  早期:

  对罗马起不到致命威胁。虽然会不时团结起来骚扰甚至击败罗马(条顿堡森林战役),但只要击溃他们一次,整个部落就会分崩离析。

  日耳曼人众部落文明程度都不高(基本都不会读写),部落之间十分不团结且经常内战,而且他们是游牧民族。

  罗马不进攻亚斯多夫文化的日耳曼人是因为他们过于穷,即使完全击败也无法涝回成本,占领土地也需要投入兵力守卫,十分的不值。

  况且进攻这样贫穷的部落也无法为军官和皇帝提高荣耀。

  总:好战但不具有大的威胁性

  后来:大批日耳曼人从北欧迁移到罗马边境,定居后,他们开展了农业革命和经济变革——生产的东西品质大大提升。但是,(我认为)拥有铸造厂和矿的还是少数人,因此,和工业革命一样,少数人受益了,一些人还是和以前一样贫穷。所以,经济变革也导致了领主、个人部队、侍从制的崛起,因此日耳曼部落是否会更统一更封建了呢?事实上,日耳曼部落在从寡头制社会到完全封建社会还有很长时间。毕竟,(我认为)当时蛮族对个人集权观念还不是很适应,而强大的寡头也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大批偏远蛮族前往临近罗马的藩属国,掠夺资源。

  • 日耳曼--哥特人等

  与罗马关系微妙,罗马乱则哥特人攻击,罗马强盛则哥特人求和。和平条件都是由于战争产生的,且对双方都有利,所以,双方的战争是必要的。

  • 波斯帝国--萨珊王朝

  阿契美尼德王朝被罗马击败后,萨珊王朝在内乱中崛起,它中央集权强大,多次让罗马惨败(四位皇帝战死),因此罗马不得不大规模调整军队(增加数十万人)。虽然军队重组使罗马东部边界安定下来,但是,因此带来的财政问题却增加了,罗马不得不花了五十年时间重新规划国家的财政。也导致社会更动荡。

  • 罗马人对于蛮族的认知与秩序

  认为蛮族人天生由 肉体支配灵魂 ,比罗马人第一等、认为罗马人杀害或虐待蛮族人是理所应当的、认为击败蛮族是神的旨意。

  由此,罗马人才要不断征战蛮族、修竞技场等。

  但是,罗马末期经常在与蛮族的冲突中失利或惨败,所以有时皇帝会失去很多威信,皇权也不再稳固。

  罗马为了维系边境和平不得不花更多的钱和兵力,这虽然让罗马四周看似统一,但却导致内部空虚、远方蛮国窥探罗马。

  3.帝国的局限性(必须灭亡?)

  • 政府的局限性

  1.作者认为贪污腐败并不是导致罗马灭亡的根本原因,因为贪污腐败(作者认为这是正常的 以权谋私)自罗马初期就有了。

  2.由于地域辽阔,而通信和交通都很慢,所以帝国内部消息很不灵通,很多偏远地区远离皇帝掌控,且检查官员的机制很不严密,甚至有的官员能当一辈子,因此容易形成边境割据势力,他们还会隐瞒一些信息。

  3.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但谕旨经常被远方皇帝管不到的官员利用和曲解,所以,虽然皇帝权力极大,但因这些局限不能随意使用。

  • 幸存的代价

  4.由于帝国后期大量改革,经济遭到不小的打击,因此帝国不得不增大税收。导致农民虽人口不减少但生活艰难。穷的更穷,而富的也穷了。但即使如此(作者认为),帝国的灭亡主要原因也不是因为经济危机,仅仅是有影响。

  • 基督教的推广

  5.皇帝改信基督教,引起了帝国内一场宗教革命,但几十年后人们就习惯了。新宗教的推广导致地方精英的提拔要以基督教的价值观衡量。 不过,这却让各地因为基督教更加联系紧密,而且也表明中央的行为仍然受地方支持。(所以我不知道既然没有影响作者为什么要写)

  • 罗马政体

  0. 分权

  如果不分权,各地官员不好管理,会发生叛乱。但分权后,两个皇帝如果实力相当,就不可能和平相处。而如果一个皇帝比另一个皇帝强大的多,另一个皇帝必定会在臣民的鼓动下发动内战。

  即使两个皇帝能和平相处,那他们的下一代也不一定能和睦。

  因此,周期性内战不可避免。

  2.极端集权政府

  大臣思想极其统一、言论不自由。

  只有完全罗马化或基督教化的有钱地主阶级才能成为帝国的精英。

  3.少数人的政治

  实际参政的地主阶级仅有5%,而他们拥有80%的土地。所以说,帝国的税收主要来自于他们,且帝国的法律政策必须满足这些利益集团。因此 法律只倾向于 少数人

  大部分人口不参政只交税,而赋税重,所以他们对政府的各项政策或许会无所谓,而且对政府的税收表示不满,所以他们和帝国给的利益没关系。会发生叛乱。

  4.少数人的悠闲生活建立在极其不公平的法规下。

  第二部分:危机

  1.多瑙河上的战争(东罗马)

  • 匈人与匈奴

  匈奴在骚扰多年中国汉朝后,分裂为南北,南匈奴被同化,北匈奴被击败后西迁。 匈人在北匈奴离开中国北部300年后进攻哥特人,但虽然匈人与匈奴长相和穿着十分相似,但作者认为匈奴西迁和匈人入侵并没有直接关系。

  匈奴有统一各部落的单于,匈人是各自为政的

  • 与哥特人

  匈人或许是长期游荡在黑海东部,知道有一天匈人猎人发现了黑海对岸富庶的罗马蛮族附属国,于是匈人在财富的诱惑下袭击哥特-格鲁尼森人和瑟文吉部落。

  格鲁尼森人拼死抵抗,多次战败且两个首领死亡后开始撤退。瑟文吉首领试图建立防线的同时也遭到匈人猛攻,于是两个部落开始逃往罗马边境。

  事实上,匈人并没有征服哥特人,他们仅仅是土匪,抢够之后就不再追击哥特部落。哥特部落是因为惧怕匈人劫掠而逃离日渐 危险 的居住地。大批匈人还留在黑海东部。

  • 匈人武器

  分散攻击,装备极其轻便

  主要武器:反曲弓,上下不对称,导致稳定性不高,但适合在马上-身体正前方使用。由多层木材折叠、兽皮、动物肌腱构成的弹力极大的武器。可以轻松的在100米内穿透哥特人或其他游牧民族的装甲。 同时,弓还是匈人至高权力的象征。

  套索(捆住对手的套马的汉子)、剑(用弓扰乱对手阵型后近距离搏斗)

  • 哥特难民(不知十分能映射现在的欧洲难民问题)

  罗马对一般移民的态度:

  如果是友好关系,年轻男子加入罗马部队,其余移民迁往罗马各地充当农民。如果是俘虏,进入军队、成为奴隶或佃农。——一切按罗马的意思来

  但由于哥特难民来到边境时瓦伦斯皇帝正动用大部分军队与波斯交战,将军队移至多瑙河边境需要一年(兵力不足),所以帝国只好对难民采取宽松政策。但由于哥特难民比较团结,在瑟文吉部落的帮助下格鲁尼森人也进入罗马,难民兵力增加。后来,由于粮食紧缺、罗马指挥官劫持哥特人质失败,哥特人发生暴乱。

  瓦伦斯向西罗马帝国皇帝求援。

  • 哥特战争

  由于指挥官错误的放走人质,而附近的罗马部队不是野战军,所以哥特人击败了他们并开始洗劫巴尔干地区,随后他们开始洗劫富有的大城市。

  对此,瓦伦斯皇帝立即向波斯求和,派遣两支军队。但这两支军队在袭击哥特人用大车围成的营地时伤亡惨重,不过却以此为代价夺得军事主权——将哥特人堵在山崖中打算以饥荒饿死哥特人。

  但哥特人以战利品为诱饵使一部分阿兰人(游牧民族)和匈人加入他们的部队,罗马人只好撤退。随后哥特人在向君士坦丁堡进军时遭到阻击。

  西罗马帝国皇帝格拉提安的部队在前往支援东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斯时遭遇阿勒曼尼人进攻,于是虽然击败这些蛮族,但却延误了支援时间。

  瓦伦斯在等待格拉提安时士兵士气低落,接到格拉提安关于战胜阿勒曼尼人的信后由于自负的心理不等援军擅自发起进攻。结果,本来就在人数上不占优势的罗马骑兵和步兵在哥特骑兵与阿兰人的突袭下伤亡惨重,剩下的重装步兵阵型聚的太紧无法逃离战场被被歼灭。瓦伦斯本人也在战争中丧生。

  这场战役罗马人损失了一万或两万的兵力。

  哥特人向君士坦丁堡进军。

  然而,虽然哥特人令罗马军队损失惨重,但哥特人从未真正意义上攻下过一座城市。原因有两点(哥特的局限性?):首先,哥特人战斗力再强也顶多有罗马军队人数的三分之一,第二,哥特人是武装难民,都拖家带口,粮食需求量很大,不可能围城和长期占领一片被他们劫掠过的区域。因此他们不得不四处迁徙,劫掠粮食。

  等到他们见到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雄伟的城墙和舰队以后,他们就知道自己不可能占领这座城市。

  于是哥特人分头在色雷斯地区劫掠,最终在遭遇西罗马帝国军队后被迫在色雷斯和谈。

  瓦伦斯的继任者 狄奥多西一世 在被哥特军队击败后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外交策略——宽容政策,他不将哥特人变成奴隶或佃农,而是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繁衍,试图与哥特人组成军事联盟。

  虽然罗马和哥特暂时形成了和平局面,但由于匈人侵袭产生的连锁反应(匈人进攻阿兰人,阿兰人逃难进攻哥特人,哥特人逃难进攻罗马人)依旧存在很大威胁性。

  2.上帝之城(西罗马)

  • 匈人进一步西迁导致连锁反应:匈人打阿兰人占阿兰人的领地、阿兰人存在危机感打哥特人占哥特人领地、哥特人存在危机感打罗马人迁入罗马导致混乱——哥特战争、汪达尔人、阿兰人等其他蛮族数十万人迁入罗马境内,少量边境守卫根本无法阻止,再次导致混乱

  • 两支汪达尔人、阿兰人、苏维汇人联合强渡莱茵河,绕行击败莱茵河的法兰克人,洗劫高卢,后来翻过比利牛斯山,瓜分西班牙

  • 不列颠军队兵变,君士坦丁三世叛乱,以抵抗汪达尔人赢得民众支持

  • 阿拉里克领导的哥特人

  签订合约后由于惧怕罗马削弱他们的力量从而奴役他们,新哥特首领阿拉里克在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将格鲁尼森人和瑟文吉部落合并,叛乱,决定以武力要求东罗马皇帝改合约。但是东罗马政权混乱,尤特罗庇乌斯(《罗马国史大纲》作者)死后多个竞争皇位的人出现,反而与哥特人开战。阿拉里克转而攻击西罗马帝国的篡位者。篡位者斯提利科一开始与哥特人开战,后来却同意合约。

  • 斯提利科

  斯提利科本是东罗马帝国的军事统帅,是汪达尔人后裔,跟随狄奥多西一世出征东罗马后狄奥多西一世意外病死,于是斯提利科以不知真假的遗嘱为由自诩西罗马帝国统治者,但皇帝——霍诺留,狄奥多西一世的次子还存在。他上台后拉拢一些西罗马老臣,并希望夺取东罗马帝国。

  与东罗马帝国相持不下时,北部的汪达尔人和叛军君士坦丁三世问题加剧、斯提利科又想进攻东罗马帝国,于是,为了寻求增援部队,他与阿拉里克结盟。派遣阿拉里克去守卫伊利亚特西部。

  但是因为北部问题进一步加剧,西罗马军队无暇顾及东罗马,阿拉里克也无所事事,所以阿拉里克要求给他大量黄金作为补偿,不然就叛变。斯提利科给了。

  虽然斯提利科努力维持帝国稳定,联络各方,但汪达尔人还是盘踞于北方,君士坦丁三世也日渐逼近,驻扎于高卢。终于,军队以斯提利科勾结蛮族发动叛变,斯提利科拒绝躲藏,被斩首。但霍诺留安然无恙。

  • 阿拉里克叛变

  兵变后的罗马人大肆屠杀哥特士兵,于是很多哥特士兵叛变,投靠阿拉里克。阿拉里克的军队达到四万人。阿拉里克对罗马围城,迫使元老院支付赔偿费(大量黄金)和签订合约,而霍诺留为了不与哥特军队交锋而让君士坦丁三世乘虚而入同意支付黄金但拒绝给予阿拉里克权力。

  阿拉里克同意,但霍诺留却拒绝了。于是阿拉里克再次围城,推举傀儡政权。

  没想到傀儡政权的皇帝拒绝使用阿拉里克的军队,霍诺留也开始反攻。阿拉里克在谈判中遭遇一次伏击后忍无可忍,围攻罗马,罗马人打开城门。

  • 阿拉里克带领部下洗劫罗马城

  以犒劳部下。

  这次洗劫虽然并没有对帝国造成实质性打击,但在精神上,罗马彻底失去了它的神圣(之前罗马一直宣称自己是神圣的,战无不胜,无法被击败)(我这样认为)

  但仍有许多罗马人信心满满,希望罗马在下一回合较量中击败哥特人

  • 弗拉维乌斯 · 君士坦提乌斯

  他的家乡在巴尔干地区,和斯提利科一样,君士坦提乌斯跟随狄奥多西一世出征来的西罗马。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但貌似他和斯提利科关系很好。

  在接替斯提利科称为罗马主帅后,他清理了谋害斯提利科的大臣们。随后,高卢地区的君士坦丁三世与部下闹翻,君士坦丁三世和部下一一被君士坦提乌斯的意大利军队击溃。君士坦丁三世被劝降后被杀死。

  君士坦丁三世的另一个叛变部下与接替阿拉里克统领哥特人的阿拉里克的姻亲阿萨尔夫结盟。君士坦提乌斯利用外交手段令哥特人改变立场,这个部下投降后也被杀。

  叛军被全部解决。

  君士坦提乌斯发给投降的叛军士兵更多军饷,统一了罗马军队。

  • 阿萨尔夫

  阿拉里克洗劫过罗马城后试图入侵北非,但由于风暴,未能如愿,阿拉里克病死。

  他的姻亲阿尔萨夫在帮助过叛军后,的思想并不是摧毁罗马,而是在罗马帝国的基础上建立哥特帝国,将罗马文明复兴。

  于是他与劫掠来的皇帝 霍诺留 的妹妹结婚,生下狄奥多西三世,以此试图令自己的儿子在无子的霍诺留死后成为西罗马帝国皇帝。

  但君士坦提乌斯在统一西罗马军队后向供给本来就是靠劫掠的阿萨尔夫施压,使断粮的哥特人推到西班牙。

  狄奥多西三世突然夭折,而君士坦提乌斯继续施压,导致哥特人叛变,阿萨尔夫被杀。作为和平条件,霍诺留的妹妹被送回。

  • 再次统一

  君士坦提乌斯带领哥特人进攻西班牙的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利用哥特军队击溃大部分侵略西班牙的蛮族。

  后来,君士坦提乌斯将哥特人安置在高卢西南部的农业区,让哥特人不会因为饥荒和不公而造反(杀死瓦伦斯的哥特战争),又可以让哥特人抵御海盗-萨克逊人。

  • 多年战争的后果

  虽然西罗马帝国暂且回归正轨,但是,由于常年的战乱:

  1.西罗马各行省 税收大减 ,经济困难,帝国也不敢征收太高的税。

  2.军团虽然统一,但总人数减少了25%,但要想增多人数,税收又不足以维持组建军团的开销。

  3.由于政治局势动荡,很多大臣和平民都会只为自己的安全着想,会反而支持侵略者。

  3.走出阿非利加

  • 君士坦提乌斯之死

  帮助西罗马帝国回归正轨后,君士坦提乌斯被任命为执政官,随后获得各种各样的荣誉称号。在第二次担任执政官后,君士坦提乌斯迎娶已死的阿萨尔夫的妻子——霍诺留的妹妹,并生下一儿一女。随后,霍诺留将君士坦提乌斯任命为共治皇帝。但七个月后君士坦提乌斯就死了。

  权力的斗争开始了。

  君士坦提乌斯取代斯提利科就是靠的强有力的政治手段,而在他死后,西罗马帝国将出现巨大的权利空缺。

  在罗马帝国,成为身居要职的大官很不容易,只要有一点疏忽就可能被对手利用,从此在权力的游戏中败下阵来。

  • 权力的游戏

  第一阶段:

  霍诺留的妹妹为了给儿子巩固皇权,尽力讨好哥哥,甚至流露出丑闻。但很快,几个利益集团就将他们离间。母子被流放到君士坦丁堡。

  第二阶段:

  霍诺留39岁生日过后突然死亡,大臣们互相争斗,直到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派远征军击败篡位大臣们,帮表弟——被流放的母子——瓦伦提尼安夺回皇位。

  第三阶段:

  三个高级统帅争斗,埃提乌斯最后胜利,成为贵族。

  • 盖萨里克

  入侵西班牙的汪达尔人和其他蛮族在被君士坦提乌斯-哥特联军击败后残余的阿兰人与汪达尔人合并,形成既 格鲁尼森人和瑟文吉 合并后 有一个巨大的联军。

  君士坦提乌斯死后,西罗马又内斗,所以无暇顾及他们。

  首领盖萨里克 趁罗马政治空白,历时一年,组建舰队分拨把联军及平民送往海峡对岸的离罗马帝国中心较远的较安全的摩洛哥。

  在随后的日子里,盖萨里克带领联军缓慢的朝迦太基进发,击溃了大部分罗马守军。

  • 迦太基

  是西罗马的国库主要收入来源,管理成本低,生产水平高。同时也是帝国西部文化中心。

  • 弗拉维乌斯·埃提乌斯

  受罗马政治空白影响(我认为),各地蛮族又开始骚动不安。

  西罗马最后一位英雄——埃提乌斯由于父亲是高级军官,曾被作为人质送往匈人那里,因此,他夺取政治地位的很多因素都是有匈人的援助。

  成为西罗马执政官后,他向东罗马求援。东罗马将领攻击盖萨里克带领的汪达尔人,迫使盖萨里克和谈,但西罗马还是割让给盖萨里克一些土地。

  同时,又一次借助匈人的援助,埃提乌斯平定了帝国北部的蛮族。

  几年后,正当埃提乌斯准备休息时,盖萨里克撕毁协定,攻陷迦太基,并围困西罗马在西西里岛的海军基地。

  埃提乌斯又一次求援,得到东罗马舰队的支持。但当带领大军的埃提乌斯准备赢得胜利时,远征军全部撤离了。其原因,就是匈人终于开始了入侵。

  为了尝试令盖萨里克的威胁减小,埃提乌斯不得不将整个阿非利加割让给汪达尔人,并进行联姻。

  这样做虽然令盖萨里克暂时被稳住了,但失去罗马最富庶的地区所带来的代价是税收大大降低,导致军队减员多达数万人。

  4.匈王阿提拉

  • 接替叔叔统治匈人,一上台就与东罗马帝国谈判。

  为了稳住匈人,正准备发动远征的东罗马提高付给匈人的岁贡。但阿提拉借此也许也更确定东罗马野战军不在北部。

  于是,由于匈人在袭击罗马之前一直是作为罗马人的辅助部队和雇佣军使用的,所以他们可以说是对罗马的城市构造了如指掌。

  于是,阿提拉带领匈人使用攻城器械占领了三座东罗马要塞。

  随后,由于东罗马军队回营,东罗马拒绝支付岁贡。

  于是阿提拉率大军击败东罗马两支主力野战军,横扫巴尔干地区。不同于哥特人的洗劫,匈人部队将占领的城市彻底毁灭,面目全非。

  东罗马不得不又签署一些更苛刻的条约。

  东罗马使节前去会见阿提拉,但阿提拉态度暴躁。后来,阿提拉发现了罗马人试图贿赂阿提拉亲信以谋杀阿提拉的大量金钱,于是阿提拉又以此要挟罗马人。

  阿提拉专制政权的形成(我认为)是由于

  1.在击败没有迁入罗马境内的日耳曼人后他们自己也被人数其实占阿提拉军队多数的日耳曼人所同化,习惯了日耳曼人的习俗。

  2.以前,匈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当罗马的雇佣兵。后来他们发现罗马不堪一击又特别有钱,于是便将酬劳改为进贡。为了对抗富有的罗马帝国,他们不得不将各个小部落联合起来。随后阿提拉的叔叔击败了其他首领成为王。

  阿提拉与东罗马帝国谈判,最终被东罗马帝国的“睿智与金钱所折服”,和东罗马达成和平协议。

  事实上,阿提拉放弃进攻东罗马只是为了为进攻西罗马帝国做准备。

  进攻西罗马帝国的原因:

  1.盖萨里克贿赂阿提拉

  2.霍诺留的侄女在与一位生意人偷情被发现后被关了起来,于是她写信说要嫁给阿提拉(这个原因有可能不成立)

  3.本来要进攻的波斯路途遥远

  阿提拉带领多达五十万的联军进攻西罗马高卢各要塞,特里尔陷落。埃提乌斯急忙组织罗马军队与哥特人迎击匈人,并展开大战。16.5万人死亡,阿提拉战败。随后返回匈牙利。

  阿提拉在几个月后再次进攻西罗马帝国,这一次他冲向意大利。在围攻米兰多日后攻下米兰。但由于攻城时联军围的太密集(有可能),爆发了瘟疫,同时阿提拉军团又遭到东西罗马军队夹击,阿提拉又一次失败。

  随后,当他准备第三次进攻西罗马帝国时,由于饮酒过量,“上帝之鞭”阿提拉死了。

  • 阿提拉帝国对罗马的影响

  虽然并没有在直接攻击上使罗马毁灭的进程加速太多,但却使西罗马帝国在对抗阿提拉时无法顾及北非的盖萨里克、西班牙的苏维汇人、不列颠的撒克逊人、罗马境内的哥特人——西罗马帝国失去了大量领土。

  第三部分:帝国的陨落

  1.匈人帝国的灭亡

  • 阿提拉死后16年里,一些已有首领哥特部落和斯基利人迅速脱离匈人统治,叛变并形成独立小王国,在多瑙河流域开始了军阀混战局面。最终,哥特首领将哥特人统一起来,击败了斯基利人。

  • 随着一个个小部落脱离阿提拉儿子们的统治,他们的地位迅速瓦解。最终,阿提拉的儿子们要不然就是被杀,要不然就是投降于东罗马帝国。其余的匈人逃往匈牙利。

  • 原因:

  匈人帝国统治下的部落基本都遭到严重的剥削,都是因为匈人的武力而屈服的。

  匈人在将这些日耳曼等部落并入帝国后并没有进行“匈人化”(如罗马化)的改革,仅仅是任其自己发展。

  为了统治匈人帝国,阿提拉不得不不停发动战争以赢得臣服部落和本来就不团结的手下支持。但两次在西罗马帝国失败后,他的权威收到了动摇。

  • 分裂后各部落都形成了一个个小王国,将东罗马帝国围成一圈。东罗马帝国不得不给每个小部落以月供换取和平

  • 部落争霸时,有更多难民涌入帝国。

  • 埃提乌斯之死

  匈人倒台后,一直靠匈人支持维持政权的埃提乌斯显得多余。

  于是,对他的专制忍无可忍的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与宦官袭击并刺死了他。

  然而,由于埃提乌斯死后皇帝并没有满足宦官马克西姆斯的掌权意愿,马克西姆斯在埃提乌斯死后六个月刺死了瓦伦提尼安三世,成为皇帝。

  • 阿维图斯

  由于马克西姆斯篡位并将本来要许配给盖萨里克儿子的西罗马公主许配给他自己的儿子,盖萨里克带领汪达尔人攻占地中海诸岛并洗劫罗马城

  马克西姆斯死

  这时,出使西哥特人的将领阿维图斯自封为皇帝,拉拢西哥特人。结果西哥特人跑去洗劫被苏维汇人占据的西班牙。于是失去哥特人支持的阿维图斯被另外两个指挥官 墨乔里安 和 里亚梅尔 所击败,死亡。

  2.帝国的终结

  • 东西罗马

  东罗马帝国并没有对西罗马遭受重创而幸灾乐祸,事实上东罗马帝国也多次帮助西罗马帝国重组政权。只是由于匈人入侵、与波斯抗衡、多瑙河混乱,东罗马可能无心在5世纪中叶帮助西罗马帝国。

  • 西罗马帝国政治

  混乱不堪,皇位多次异位(墨乔里安等)。最终罗马军官 安提莫斯 夺取皇位。为了使帝国振作起来,他打算进攻仍在盖萨里克统治下的迦太基。

  • 远征

  为了远征,东罗马皇帝筹集了1100艘战舰,多达几万人的陆上部队。

  罗马联军决定先尽快航行至海岸,随后让陆上部队打击汪达尔人。

  由于是顺风,舰队用了一天就从西西里到达迦太基沿岸。随后,罗马人将庞大的舰队拴在岩石上,准备登陆。

  这时,占领阿非利加多年、已经从当地人那里学会造船术的汪达尔人乘小船从后方突袭。

  由于还是顺风,罗马庞大的战舰动弹不得,于是 汪达尔人使用数艘小火船 冲向罗马舰队(类似赤壁之战),由于船只太庞大,无法逃走,罗马人损失了大量船只,舰上的士兵也被屠杀殆尽。

  逃到路上的罗马人溃不成军,根本无法夺回迦太基。

  远征失败。

  由于这次远征耗费大量财力且损失严重,两个帝国再也无法夺回迦太基,也再也无法控制周围的小蛮国。

  • 边境:罗马化解体

  随着向境外发动战争等行为,西罗马帝国的财政收入减少,军费也随之缩水。帝国不得不解散一些边境驻军。

  于是,为数甚少的边境部队转变为民兵,筑起堡垒,试图维持由罗马军队建立起城镇 继续罗马化。

  但随着四周无数蛮族的不断侵袭,失去罗马帝国输出和保护的村镇注定无法再将罗马风俗维持下去,他们开始服侍蛮族主人。

  • 高卢和西班牙

  罗马联军战败后,

  由于发现安提莫斯再也无力率军抵抗蛮族军队,西哥特王尤里克率军征服整个西班牙,建立西哥特王国。

  其他蛮族军阀也纷纷效仿,占据高卢地区。

  此时,罗马的地主阶级必须决定是帮助蛮族人以保全土地,还是继续支持罗马帝国但却失去地位和财富。

  因此,大量西罗马贵族倒戈,以他们的知识帮助“蛮族人”建立成熟的王国。

  • 帝国的中心

  为了争夺意大利最后的领土,里希梅尔击败了安提莫斯。随后是数场无意义的权力争夺。

  最终,没有军饷的军队指挥官奥多瓦卡将意大利的大片土地分给部下赢得支持,并废黜末代皇帝 罗慕路斯·奥古斯都 ,派遣使节希望 东罗马皇帝 芝诺 同意他成为贵族,掌权。

  芝诺最终得出结论——西罗马帝国完了!

  他模凌两可的回复奥多瓦卡。于是奥多瓦卡心领神会,将西罗马帝国的黄袍和皇冠送去君士坦丁堡。

  西罗马帝国灭亡了。

  3.罗马的灭亡

  • 中央罗马性的毁灭

  西罗马帝国的中央政权灭亡后,地方其实还是保留一定的罗马性的。

  中央灭亡后,地方还需要一代人的世界才脱离罗马性。

  中央罗马性的灭亡 自始至终都是拥有一致性的 :

  匈人驱赶蛮族人--蛮族入侵--地方混乱--内斗--财政危机--阿提拉帝国灭亡--多个蛮国剥削--财政危机加剧--不顾一切的远征--失败--财政危机又加剧--军队解体--蛮国蚕食--内斗--灭亡

  • 地方罗马性的毁灭

  首先,地方罗马化的形成是由于地方精英想要在罗马帝国内升官发财就必须学习拉丁语(或希腊语)读写,接受罗马文化。

  但后来,罗马灭亡后,新的君主与政策——贵族为君主(或领主)服役(中世纪)的制度并不要求必须会拉丁语写作,只需要会读就可以了。

  于是,新的政治模式和学习模式诞生了,罗马的政治模式和学习模式被抛弃了。

  灭亡原因总结

  ⁃ 内部原因:

  1.虽然罗马军队总人数是蛮族总兵力的至少3倍,但却由于地域辽阔,被各种任务所牵制,因此在蛮族入侵时人数反而比蛮族人少

  2.经济上说过要增加军队就需要花大量的金钱,而帝国以处于相对繁荣的状态,经济不会有太多增长,大多数金钱都花在对抗博士上,因此无法增加兵力

  3.政治上:

  罗马帝国的法律和军队主要以保护地主阶级为主(地主是主要纳税人),但地主阶级的钱靠的是土地(我认为),土地无法迁移,因此地主阶级会投靠蛮族。

  由于地域辽阔,导致行省分化,导致各地精英组成的利益集团控制着皇帝的政权。因此内战很容易爆发。

  总体来说:即使帝国内部有这么多问题,但即使政权不稳定发生暴动,军队也都是职业的,地方几乎控制不了,所以说没有外部冲击帝国还是很难灭亡的

  ⁃ 外部原因

  帝国试图完全将臣服的日耳曼部落分离并残酷的统治,因此却导致了日耳曼部落的团结。

  因此罗马是自己拨下来毁灭的种子。

  “罗马帝国因为无节制的侵略,最终要对自身的毁灭负责”

  

  

  《罗马帝国的陨落》读后感(六):罗马帝国的陨落

  罗马帝国是历史上欧亚大陆西部最大的国家。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7年,以元老院授予凯撒的养子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为标志。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而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以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除为灭亡标志,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则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为标志。那么,作为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帝国,它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向衰亡的?

  罗马帝国从建立之初就是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它的帝国范围包括:西起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边界哈德良长城,东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经的美索不达米亚,东西相距约4000公里;北起莱茵河河口的罗马军事基地,南至北非阿特拉斯山的哨岗,南北相距相对只有2000公里。如此强大的帝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一时期的另外一个大的帝国,中国的汉王朝。两者可以说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他们都有着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完善的政治制度。

  罗马帝国在当时拥有成熟的文明体系,在政治、社会、经济和艺术等文化领域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罗马人还有着完善的供暖系统,规范的银行系统,以及成熟的兵工厂。而与之对比的蛮族部落还从事着农业。如此大的差距,在罗马帝国的灭亡中蛮族人却起着重要作用。

  是吉本的内部原因?

  自罗马帝国灭亡以来,已经有无数的人研究过罗马帝国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吉本在1776-1788年间出版了鸿篇巨作《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爱德华吉本强调了是内部原因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吉本写道:“罗马帝国的衰退是国家过于庞大而自然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结果。繁荣催生腐败的基础。征服的范围越大,导致毁灭的因素就越多。一旦时机或意外事件除去表面的支撑,这个庞大的结构就会被自身的重量压垮。”吉本的分析延续了希腊作家波利比奥斯的理论。波利比奥斯认为个人的美德或邪恶是推动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他主张,罗马共和国的繁荣是因为历届领导者的自律,而堕落始于成功带来的奢靡最终导致后代的腐败。

  吉本.借用了波利比奥斯的主要理论,认为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一灾难。在吉本看来,这一新兴宗教通过教义之争在帝国内部种下分裂的种子,唆使社会领袖成为僧人,脱离政治关系,并且通过宣扬“逆来顺受”的态度,暗中削弱罗马的战争机器。

  吉本的观点从某方面讲有他的道理,在中国的历代王朝兴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类似的情形,在开国皇帝的建立新的王朝,确立了各种制度、完善体系,为后代子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往往前几代的领导人都是励精图治,不断的发展经济、完善不足的体系。越往后领导人往往就沉迷于奢靡中,日积月累,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解决,当变得无法解决,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在西罗马帝国的中后期往往在问题变得很解决时会出现强人当政,强人当政的好处是暂时可以稳定局势,可以使的帝国慢慢的走向正轨。如果这种局势可以持续那么帝国就会再次焕发出活力,但是问题是没有人会做傀儡皇帝,明争暗斗、阴谋诡计自然不可避免,通常的结果就是强人被杀,那么再次走上正轨的帝国就进一步走向了衰落。在西罗马帝国后期我们可以看到皇帝是走马观花,任何政策都不会贯彻到底。帝国走向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还是本书作者认为的外部原因?

  作者分析了吉本的原因之后,提出了外部原因。他认为外部原因有2方面组成:匈奴人的冲击和日耳曼人的境外部落。匈奴人对罗马帝国的冲击只是在被誉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手上遭到了严重的影响。匈人帝国的崛起对罗马帝国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罗马帝国的边境在公元376年至380年和公元405年至408年经历两次巨大危机,迫使罗马接受尚未臣服的蛮族在其境内设立飞地。这些飞地的存在反过来又给帝国的政体内部带来了极具破坏性的离心力。

  2、阿提拉上任前,匈人从入侵者转变成欧洲中部的帝国建造者,匈人利用臣服的部落,努力控制潜在的对手。在罗马方面,君士坦提乌斯和埃提乌斯能够借助于匈人的力量,控制那些早前为躲避匈人而移民帝国境内的部落。但是,这些部落从未被彻底的消灭,这一阶段相对缓和。

  这一阶段是以阿提拉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为标志的。其影响相当深远。阿提拉所经过的地方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尽管破坏巨大,但是没有伤及命脉。

  3、但是随着阿提拉的离去,匈奴人的帝国也随之瓦解。但是日耳曼部落的破坏性远比阿提拉大得多,尽管没有像阿提拉那样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的破坏,但是他们却是持续的破坏,所造成的影响也更深远。日耳曼部落从未被征服,越是到了后期,日耳曼部落在罗马帝国境外不断的扩张、融合,最终形成了超级军团。罗马帝国也就难以驾驭了。

  作者认为,罗马帝国采用的统治方式有一种产生逆转的内在倾向,使被统治者最终摆脱他们的枷锁。因此,罗马帝国播下了自我毁灭的种子,不是因为它发展了几世纪的内在缺陷,也不是因为出现了新的内在缺陷,而是帝国和日耳曼世界的关系造成的。正如萨珊王朝可以重组近东社会推翻罗马统治,日耳曼社会给西罗马带来同样的影响。西罗马帝国的毁灭不是因为它自身“庞大结构”的重负,而是因为它的日耳曼近邻以它无法预料的方式对它的强大做出了反应。罗马帝国因为无节制的侵略,最终要对自身的毁灭负责。

  即使在东罗马帝国在1453年灭亡以后,罗马帝国的影响力一直都在,在拿破仑战争之前,无论是法国,西班牙,奥地利还是没有完全统一的德国,他们都以谁能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为荣,他们默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为正统。对西方世界而言罗马帝国为他们树立了标杆。

  本书的作者彼得希瑟研究罗马和蛮族有近25年的历史。尽管罗马帝国方面的书一直有人在写,这本《罗马帝国的陨落》出版于2005年,本书中作者最大的亮点就是根据最新的资料以及考古发掘重新纠正了历史中的一些错误为我们解开了一些疑惑。自吉本的巨作《罗马帝国衰亡史》出版以来,吉本的结论几乎就是唯一的答案。而作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罗马帝国陨落的原因。所以,作者的另外两部作品《帝国与蛮族:罗马的衰落与欧洲的诞生》和《罗马的复辟:蛮族教皇和帝国的觊觎者》更是值得期待。

  《罗马帝国的陨落》读后感(七):哥特入侵和黄巢动乱性质不同效果一致

  西罗马的灭亡中有太多的影子和五代十国时期无比相似。来自东方的那个黑天鹅(是不是霍去病赶走的匈奴很难说,但应该有关系)为何会引起如此的动荡,根本原因是他们有了匈牙利大草原作为立足点,就跟当时汉人丢了河套,割了燕云十六州的出境一样。然后就是一连串蝴蝶效应。游牧民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的目标变成了攻城掠地,从而动摇国之根基。匈人怎么都威胁不了罗马,可问题是他们把原本在匈牙利农耕的哥特人赶了过来。而哥特人是要地来生存的。他们蝗虫般过境高卢和西班牙并不可怕,可偏偏他们脑洞大开的越过了直布罗陀来到了迦太基。这就好比汉王朝,瞬间让胡人杀入汉中直捣四川。没了粮仓,再牛逼的王朝也要被颠覆。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东罗马北有匈奴,西有哥特,东有波斯,强敌环伺。哪怕色雷斯被蹂躏了千千万万遍却依旧屹立千年,而西罗马明明偏距一隅,面对一片名为蛮族,却实实在在已经半罗马化,笃信基督教的日耳曼哥特人却在半个世纪土崩瓦解。

  《罗马帝国的陨落》读后感(八):罗马帝国为何覆灭

  近几年国内陆续出版了好多关于罗马帝国的社科类书籍。比如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全套六册,可谓鸿篇巨制;还有许多转换角度来阐述这段历史的书,比如《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罗马帝国的崛起》、以及中信出版的这套罗马史诗三部曲,分别是:《罗马帝国的陨落:一部新的历史》、《帝国与蛮族:罗马的衰落与欧洲的诞生》、《罗马的复辟:蛮族教皇和帝国的觊觎者》。

  罗马帝国的兴盛与衰亡是一段显耀的历史进程,反映在书面文字上,就像看到的这些源源不断涌现的研究类专著一样。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展开罗马帝国的版图, 国土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纵横世界千余载。同时间的我国,处在秦汉时期。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君主是盖乌斯·屋大维·图里努斯,他是罗马帝国从罗马共和国走向帝国的关键缔造者。他平息了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内战,被元老院封为“奥古斯都”,取神圣伟大之意。奠定了罗马帝国两个世纪的和平。这也是罗马帝国可以走向繁盛的前提。屋大维去世后,到图拉真执政以后,是罗马帝国的版图最大的时期, 东起两河流域,西到不列颠的大部分地区,南延伸至埃及,包括北非,北至莱茵河。

两百年后,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东罗马帝国于1453年灭亡。说起罗马帝国覆灭的原因,普遍来看,大致有:传统的奴隶制经济制度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基督教的兴起;蛮族的入侵。后两者是外在因素,也是直接原因。

  可是本书的学者彼得·希瑟写道:既然境外武装势力——蛮族——为新王国提供了军事力量,那么他们显然与罗马的衰亡有关。但是吉本之前和之后的史学家都认为罗马这样的强国,其文明水平超前成熟,令人惊叹,不应被政治、社会、经济和艺术等文化方面完全不能与其匹敌的蒙昧部落击垮。罗马人有集中的供暖、基于资本原则的一定形式的银行和工厂,甚至还有御用演说家,而蛮族人却还只是从事农业,嗜好装饰用的搭扣。因此,尽管是个相关因素,蛮族仍不足以导致帝国的衰亡。他们显然只是利用了充斥罗马帝国的更为根本的问题。

  最后,他抛出了这个疑问:事实是否如此?本书将重启史上最大谜团:罗马帝国的神秘终结。之后作者展开了侦探般的探索。可见无论是先期的这个观点,还是研究方法,都不同于传统的写史角度,一种全新的期待进驻到读者的内心。

  《罗马帝国的陨落》读后感(九):罗马帝国灭亡的内在倾向

  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曾统治着大约6000万的人口,5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是世界古代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均有非常高的建树。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对欧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句条条大路通罗马,从侧面印证了罗马帝国曾经的辉煌。繁荣的经济贸易、强大的军事力量、严密的法律制度、皇帝与元老院的政体以及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等等,均引起后人对罗马帝国的极大兴趣。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强大罗马帝国也未能实现千秋万代,千层大厦也毁于一旦。对罗马帝国灭亡原因的探讨一直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历史的表象看,导致罗马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蛮族”的入侵。但正如美国学者马文·佩里指出:没有任何一种单一解释足以说明罗马衰落的原因,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罗马史权威学者彼得•希瑟潜心研究25年,写成了《罗马帝国的陨落》,通过深度挖掘研究,为研究罗马灭亡提供了新的思路。他认为,罗马帝国的毁灭虽然有着外部因素的推拉,但内在缺陷是导致了帝国灭亡的关键所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罗马帝国的陨落》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