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变得有思想》是一本由阮一峰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9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变得有思想》读后感(一):【拾人牙慧,且拾且珍惜】
不得不说阮一峰涉猎甚广,我没有深入去查阮一峰的背景,但从字里行间感受,应该是文学专业的, 并且学位不低, 曾经在体制内呆过。所以文字读起来还不至于太过粗糙, 虽然我一直以为他是个程序员, 虽然我一直认为程序员写东西比较糙, 哈哈。
首先随便摘抄几句,证明我确实读了此书,不是胡乱妄言。
现在的教育系统, 帮你把答案都找好了, 而不是给你找答案的勇气和能力。这个系统太重视知识数量的积累,而不重视得到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是要自己思考出力量来, 还是要被死去的灵魂所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 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就是投资那些杰出的个人。
文学篇没咋看, 实在是自己的文学修养不够。
理查德 斯托曼 只比比尔盖茨大两岁, 自由软件运动的发起人, 至今过着简谱的生活, GPL协议就是其成立的自由软件基金会发布的。
任何值得做的事情,往往值得你用真名去做。
最后得出俺的结论: 全书大部分都是在说, 我今天看了本什么书, 我昨天看了本什么书, 我前些年看了个什么新闻, 谁谁谁说了什么, 这本书怎么样, 这个新闻预示着啥, 谁谁谁说的对, 其中个人的思考其实并不多, 多是拾人牙慧, 在别人的观点上, 加以粉饰形成自己的言辞, 真知灼见并不多, 有时候反而画蛇添足。
不过的不过, 阮老师读的, 看的, 想的 确实比一般人多很多, 里边的很多他看过的是我没有看过的, 当一本导读来看也是非常不错的。
听说阮一峰最近去了阿里, 在玉伯手底下跟沉鱼一起搞自动化测试, 希望阮老师在IT职业发展上也能有所斩获, 且拾且珍惜, 毕竟天下程序一大抄。
《如何变得有思想》读后感(二):与思考者同行
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是《如何变得更有思想》这本书,作者是阮一峰,可能IT业的朋友更熟悉一些,他是上海财大的经济学博士,目前是阿里的Node/Javascript工程师。是比较早期的以blog形式讨论各种知识及其与世界的联系的大牛,曾翻译过Paul Graham的《黑客与画家》(这部作品影响力较大)。 我为什么要推荐《如何变得更有思想》这部书呢,因为从个人阅读感受来说,我倾向于把他和万维钢(代表作:《万万没有想到》、《智识分子》)、刘未鹏(代表作:《暗时间》)、知乎采铜(代表作:《深度学习的艺术》、《开放的智力》)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其中,阮一峰和万维钢的文章人文色彩更深厚一些,而刘未鹏和采铜则更强调思维的模式和方法,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几位牛人都是学习艺术的高度探索者和精彩实践者,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并回味他们的文章,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书。 阮一峰将本书划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1、观点;2、文学;3、历史;4、科技;5、影视”,实际上,我个人以为全书总共就分两个部分,一个是主题,借用阮的话说:“全书的主题,就是企图理解这个世界”,剩下的部分则是借由不同的人,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史、技、像)来反复阐明、串连作者的观点。这个观点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江南的《此间的少年》,不同的人看了感动的地方肯定不一样(这书的初版——电子版我觉得最好),又或者像蔡恒平的《古金兵器谱》,明明记录的就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阮自己对这本书的总结是:“这本300多页的书,为我前面的人生画上了句号,以后不会再这样写文章了。出版了这本书,我的人生就进入后半段了。还有其他的梦想等待实现,是时候另起一行了。” 是的,是时候另起一段了。其实,每个人读一本书觉得有趣并决定用笔记录下这有趣的过程,除了好玩以外,更多是在表达自己,“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明李贽《焚书·杂说》。每当发生一次这种有趣的过程,都会如野火一般,在你的心中种下一颗光明的种子。
《如何变得有思想》读后感(三):《如何变得有思想》书摘
《胡适的改行》
胡适1910年去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学的是农科,专门研究苹果----康奈尔大学所在的纽约州盛产苹果----将来毕业以后,就是果树博士。
可是,胡适觉得这个专业不好,想换个专业。他在自传里说:
“我勉力学农,是否已铸成大错呢?
我对这些课程基本上是没有兴趣;而我早年所学,对这些课程也派不到丝毫用场;它与我自信有天分有兴趣的各方面,也背道而驰。......
我那时很年轻,记忆力又好。考试前夕,努力学习,我对这些苹果还是可以勉强分类和应付考试的;但是我深知考试之后,不出三两天----至多一周,我会把那些当时有四百多种苹果的分类,还是要忘记得一干二净。我们中国,实际也没有这么多种苹果,所以我认为学农实在是违背了我个人的兴趣。勉强去学,对我说来实在是浪费,甚至愚蠢。”
后来的历史证明,他改行改得太正确了,中国因此多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学者。他要是一直在学苹果,绝不会有这样大的成就。胡适本人对这段历史也相当得意,作为自己人生的一大宝贵经验,到处宣扬:
“因此我后来在公开讲演中,便时时告诫青年,劝他们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前途的选择,千万不要以社会时尚或社会国家之需要为标准。他们应该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禀赋,作为选科的标准才是正确的。
希望青年朋友们,接受我经验得来的这个教训,不要问爸爸要你学什么,妈妈要你学什么,爱人要你学什么。要问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社会所需要的标准是次要的。”
《一个寻找作者的读者》
记录片上映以后引起的轰动,本文的开头部分已经提到过了。很多观众看完记录片后,对小说《夏日的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到处买不到这本书。在拍卖网站Ebay上,它的一本原版居然以1775美元的高价成交。马克在一次接受采访时,透露已经有出版商对再版这本书表示了兴趣,他说:"我想有些事将要发生。"
有一个影评家在他的评论里写道:"我经常会说电影永远不会死,这部记录片则给了我们同样的希望,小说也永远不会死,书籍也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石头的读者》决不仅仅是电影,在某种意义它是一种爱,是给予这个星球上那些高尚生命的一件礼物。"
另一位评论家则饱含深情地写道:"对我们中的某些人来说,书籍的重要性决不低于地球上的其他任何事。这些小小的、扁扁的、装订在一起的纸张会打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它们向你歌唱、或者抚慰你,或者燃烧你,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书籍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行为。它们告诉我们什么是集体,什么是朋友;它们告诉我们如何生,如何死。它们里面全是你在现实世界里无从得到的所有东西,诗一样浪漫的语言,高质量的关怀.......一个好的作者可以使你有所认识,有所关注,这是很伟大的天赋。"
《石头的读者》最重大的意义也许就在这里,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明一本好书,哪怕它再默默无闻,也不会象森林中倒下一棵大树那样,只有二三人听见;它会在作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创造出一种终身的难以割舍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或者信息媒体都无法做到的。
《人生只有900个月》
你可以画一个30*30的表格,一张A4纸就够了。每过一个月,就在格子里打勾。你全部的人生就在这张纸上。你会因此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你的人生是如何蹉跎的。
《为什么写博客》
王建硕:我依然热情不减。我的博客的最重要的读者,就是我自己。如果碰巧帮助了别人,那就是额外的收获。即使没有人读,我觉得我也会继续,因为它帮助自己思考。
《如何变得有思想》读后感(四):读后感合集
第一次看到阮一峰这个名字是在读中文版的《黑客与画家》看到的。当时便对译者强大的文笔所折服。后来又关注了译者的博客,发现译者的阅读量和涉猎领域之广令人敬佩。当时看到这本书,看到了作者的名字,便没有什么犹豫就买了下来。然而不得不说,此书有些失望。
首先从书名来讲,本书绝对可称的上是“标题党”。把书中一个章节的标题当作书名,而且标题本身就是个高深的话题,的确做到了吸引人眼球的地步,但文中内容与标题符合度几乎为零,还不如改成“阮一峰阅读随笔合集”来的实在。
再者,本书其实就是作者的阅读笔记,文摘和读后感的一部合集。对于书中很多的内容,我觉得其实更有价值的是去阅读作者读过那些书籍的原作。看原作和看别人的读后感,这差别可不是一点半点。
《如何变得有思想》读后感(五):读阮一峰的博客集有感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阮一峰的博客,一个70后的经济学博士,自己创建了一个博客,十年来写了一千多篇博文,内容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文学、历史、科技、影视等等都有。一开始只是写给自己看,后来看的人越来越多,最近博客集汇总出了一本书叫《如何变得有思想》。(他还翻译过一些书,比较有名的是《黑客与画家》)
我把其中的大部分都看了,感觉还是挺触动。不是因为他写的东西有多出彩,恰恰因为他的文笔很普通。我有一个朋友是中大中文系的硕士,她最近自己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不时原创些文章分享,非常惊叹她能比较轻松地写出如此出色的文字表达。在我身边还有很多文字表达能力很强的人,然而忙碌的生活让大家都极少使用这种记录、沟通方式。阮一峰的很多博文都只是从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段经历的感受和思考,同样让我触动的并不是其分享有多深度,而恰恰却是大部分都只是广泛浅显的涉猎。但从这些广泛的分享和记录中,能感觉到他是一个对生活有着好奇心、努力独立思考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有你觉得遥不可及的天赋,但以这样的探索、求知、向善的方式生活着,我觉得已经比许许多多的人的生活方式有趣得多。这便是最让我触动的。十年下来,他这些点滴平凡的分享,给了遥远的素未谋面的人,比如我,一些乐趣与共鸣,这样的奇妙力量总是让我感觉敬畏。
《如何变得有思想》显然不会成为流芳千古的卓越作品,它对一个人的意义最大,那就是阮一峰自己。“这本书涵盖了我的过去十年。十年前,我是学生;十年后,先是老师,后来又变成专业的互联网开发者,真是恍然如梦。这个blog从只谈文学,变成了只谈技术。时代的变迁,就这样投射在我的人生上。记得交稿的那一天,有点失落。这本300多页的书,为我前面的人生画上了句号,以后不会再这样写文章了。”
我对记录的理解和以前不大一样,有几年我也长期写日记,累积也有近千篇(很多是流水账般的记录)。那时候对记录的理解更像是一种自我概念、形象的强化,存在感的索求,希望有证据确定自己真实地活过。现在却越来越觉得唯有当下才是有意义的,唯有当下的这个自己才是真实的,而对过去的记忆是为了更好地倾听、了解此时此刻的自己,那个内心充斥恐惧、喧闹、焦虑、胆怯的自己。奥普拉回忆童年时光说:“我有书、有家里缝的洋娃娃、有家务活,我还会常常给农场里的动物起名字,跟它们说话。我坚信,所有那些独处的时光对决定我后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极为关键。”“我坚信,弥合过往的创伤是人生最艰巨也是最值得的挑战。知道你是何时及怎样被塑造成现在的你,然后你才能改变那些影响。这么做是你自己的职责所在,不关他人的事”。
现实中,阮一峰只是一个普通的博士、老师、员工,他既不是马云、李开复等一路开拓的典型商业成功者,也不是像《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那样非典型的,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默默地坚持,最后在某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听了好多这些典型或非典型的成功人士的故事、演讲、分享,知道好多奋斗梦想的道理。但客观的现实是,我们绝大部分人,最后并不会成为像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一辈子都只会是普通平凡的人。我们如何在一个属于普通人的,平淡繁琐、有时觉得重复枯燥的生活里过得更有意思一些?如果你从社交媒体里的吃喝玩乐的分享去寻求答案,恐怕会让你失望。
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古典将兴趣分为三层,一层是感官兴趣:通过直观的感官刺激产生的快乐,我觉得身边很多人总是难以自控地就煲剧、胡乱上网一整天、还有过度沉溺于美食、购物,过后却有某种空虚失落感,都属于这类。第二层是认知行为参与的兴趣,也就是有学习加入其中的乐趣。例如有的人在制定自由行的旅行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因为喜欢喝葡萄酒学到了更多品酒的知识等等。这样的兴趣更加持久稳定,学得越多--得到的乐趣越大--又有更大的动力去继续学得更多更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第三层则是志趣,与自己的价值观相符合的乐趣,例如爱迪生认为“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在我们短暂的人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这样的价值观给了他持久的毅力投身于发明的艰苦中,并且乐在其中。
生活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我们享受着它巨大的积极意义,但习惯了从无穷无尽、频率切换、一个接一个的的碎片化的新信息感受瞬间的满足感后,似乎会让我们渐渐失去深入思考、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古典说“当你的大脑吃惯街边麻辣烫,就再也永远无法感受到食物细致的原味了。当你习惯一分钟的烟花,你再感受不到整夜的宁静星空。”
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流逝在第一层的快乐中,暂且不说追求第三层的快乐,仅仅只要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第二层次“有学习参与进来的兴趣”,我想我们就能得到更有深度、持久、稳定的喜悦感。《如何变得有思想》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坚持学习、独立思考、怀着好奇去探索。
我很谢谢这本博文集的记录与分享,所以将以上分享予你们。如果你有一点好奇也有一点空闲,可以搜其博客看看。
《如何变得有思想》读后感(六):选择
读完了阮一峰老师的博客文集。
他是我心目中中文技术文章写得最好的人。
我第一次知道他是个经济学博士时颇感意外,经济学博士竟然把BM算法和文本编码讲的那么透彻易懂,仿佛它们本来就这么简单似的。
这样的写作我之前只在英文作品中见过,比如Richard Stevens的《unix环境高级编程》。
去年阮一峰老师辞去了高校的教职加入阿里巴巴,这让我想起他博客文集中的一篇文章:
中科院历史研究所29岁的樊铧博士自杀身亡,阮一峰说“我不认识他,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自杀,但是我觉得我很理解他…不是亲身待在这个圈子里,很难体会那种挫折感和绝望"。
我也不认识阮一峰老师,不能也不会对自己最崇拜的作者选择放弃教职而将自己爱好的互联网技术作为职业妄加评论。
我只依稀记得经济学中有这么一个基础的观点:事情(交易)只有在双方都认为对自己有利时才会发生。
而既已选择,就像阮一峰老师曾经摘记的黑客帝国中先知的那句话:
“你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做选择,你早已选择了。你来到这里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你为什么这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