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泯灭》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泯灭》读后感10篇

  《泯灭》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的297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0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泯灭》读后感(一):开头很惊艳,越看越失望

  梁晓声的笔力其实是很厉害的,看过他的《盗靴》,从头看到尾都没停顿,很有种一气呵成感觉。这本书的前面一部分,也就是子卿和晓声的童年少年时期,也写得非常精彩。在贫苦的生活中,自强自爱各方面都很出众的少年,像泥土中的宝石一样熠熠生辉

  但是!但是,后半部分实在太让人失望了!冗长的心理描述,大段大段的说教,而情节却很平庸,除了子卿妻子母亲骇人的死亡方式,但这种死亡方式和前面的平淡情节太不搭了,有点像为了骇人而去骇人的感觉。

  最重要缺点,就是子卿到“华哥”的转变太突然文章中写道20几年兄弟两个没有联系,然后再见面时,倔强孤傲却自立自强的少年,怎么变成一身铜臭味的“华哥”了呢?怎么就像个种马一样不停地换女人了呢?要知道子卿当年可是为了鲍卫红打过架啊?怎么看,都看不出少年时的子卿是一个视女人为玩物的男人

  当年那么孝顺的子卿,怎么又把老母亲视为麻烦累赘了呢?连好好陪她说说话也不肯。那个整天吃臭豆腐就为了给老母亲寄钱的孝顺儿子哪里去了呢?

  还有晓声,20年后也变成了一个猥猥琐琐的中年男人了,一见面就去勾搭昔日好友老婆。。。真是无语啊!

  好吧,好吧!人是会变的。是会变!但是梁先生没有交代清楚,究竟什么让这两个好兄弟变成了这样?这或许就是本书最大的败笔吧!

  《泯灭》读后感(二):泯灭

  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读懂了这本书,反正我是被书中的故事给打动了,我也不是道为什么梁晓声会在书中用自己名字作为书中主人公的名字,我也不知道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否有了一个新的看法,我只知道一个唯一的结果,那就是:它泰安服了我对这个世界爱情的看法!!我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真爱的,但是我不在相信爱情是可以用真心换来的,有时候你的付出是不会有回报的,你的付出在别人眼里只是一种换取TA精神世界满足的一种途径而已·····你要明白的是,这个世界是很现实,很残酷的!!!这个世界缺少了太多的感恩。缺少了太多的不懂你的好。不敢想象的是一个缺少感恩的世界是多麽的可怕!!!另外就是:如果别人的世界中根本没有你,你是很难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的,哪怕你认为最不起眼的路人甲············

  《泯灭》读后感(三):物质精神的大厮杀

  昨天加上今天的行政学课上看完了梁晓声的《泯灭》,怎么说,看完觉得还是有一定启发的,尤其我现在正在处于一个由精神向物质不断过渡但是仍在死命挣扎的时期。人越长大,想的就会越多,比如我在高中的时候完全就不会考虑什么物质啊精神啊,在我看来大家都是一样的,我羡慕你嫉妒你只是因为你这次模考比我多那么一两分,或者十几分,而不是你家境好,钱多,那个时候还是很单纯的。哪里像现在,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很物质,很拜金主义,却还嘴硬的一直在强调自己是精神的,再不济也是物质与精神并存。

  《泯灭》里的子卿和晓声是一起在脏街长大的孩子,改革开放后,一个一直向往从文的经了商,一个则从了文当了作家。看这本书时,微微有种年代感,因为作为我们这一辈人,没有经历中国那个动荡的文革时期,更没经历过改革开放后,中国遍地是机会,先抓住机会的那一群人先富起来的欣欣向荣时期。所以在看知青上山插队那一段的时候,我觉得很新奇,很有意思,前半段也是叙事性文字较多,看得津津有味

  全书中,子卿和晓声——也就是第一人称“我”——是主角,刚开始读完我觉得子卿的形象刻画的更生动,前后巨大的反差最能突出一个人性格,但后来再细细品味,觉得晓声的描写也很动人,很深入人心。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子卿是一个刻苦学习时刻想要报孝母亲的壮志勃勃的孩子,他成绩好,他相貌好,他孤傲,但是他穷。正是因为幼时的穷,才使得他后来发了财却永远不满足,像一个无底洞一样疯狂敛财,最后妻母都惨死。小时候的子卿和晓声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不仅因为他们的父辈都是闯关东过来的移民,也不仅因为他们的母亲都是松花江畔小渔村的渔民,靠着父辈的拼死拼活才从农村混到城市——“有了城市户口”,更因为他们在最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有时候我觉得子卿和晓声就是一个人,作者把他劈开来一分为二的写罢了。虽然他们生活在脏街,一条临近城市的名副其实的贫民街,但他们都心比天高,有远大理想。子卿学习成绩令晓声望尘莫及,但他的好成绩和坏家境使他自己把自己与其他同学隔绝开来,他自己选择了远离人群,他只有晓声一个朋友。后来到了北大荒插队也是,晓声是兵团战士的班长,人际关系良好呼朋唤友,好不自在;而子卿每天穿的破破烂烂,努力劳动赚钱孝敬老母亲,沉默内向,寡言少语。子卿和晓声是完全对立的两种人,无论是性格还是其他方面,他们身上有着截然不同品质,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让人觉得,他俩从根底上,都是一样的。

  前半部分很有看头,一直到子卿因写信诉告高考制度不合理而被勒令今生不得参加高考,发送到偏远地方插队后,两个少年的人生之路就此发生分歧。晓声在文革后拿起笔杆子当了作家,而子卿,与晓声有快二十年没有了联系,后来在一次炫富性质的同学聚会上,晓声才认出了他——做东的“华哥”,财大气粗众星拱月,衣着华裳,举手投足间颇有贵人气派。说实话,从这里开始到全书完,我一直觉得很,怎么说,失望吧,我没想到子卿后来变成了这个样子,太出乎意料了。在后半部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子卿不是这样的,富起来的子卿太令我失望了,那样一个寡言倔强,十年磨一剑的孤傲少年,怎么就成了这个追名逐利,越有钱越无情的中年男人呢?大概是反差越大越有艺术效果,后面一个子卿根本就是另一个人,晓声倒是一直没怎么变,不过也更庸俗了,被生活和金钱磨平了棱角,成了一个懦弱的、瘦小的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后面部分关于价值观思考辩论与内心描写有些过于冗长,但也清楚的表现了子卿与晓声如今的差别,尤其是子卿出计雇人用两万块钱就使得晓声俯首遵从于金钱,更是使这种反差达到了高潮。在这段,我深深感受到了凡尘俗世中,人对于金钱的诱惑是多么无力,为了金钱,自尊什么的都是浮云,都可以抛却。书中有两个女性角色,鲍卫红和子卿的妻子,鲍卫红也从秀丽的为爱不顾一切少女,变为了碌碌无为、邋遢,因为交不起儿子三千块钱的入学费而愁眉不展的母亲。这样的前后反差也让我觉得很失望,原来岁月真的可以这么深刻改变一个人,完全颠覆了以前,就像他们的青春没有存在过一样,原来生活真的可以被金钱所左右,一切精神的非精神的都在金钱面前俯首让路,一切感情都因为金钱化为云烟。晓声和子卿妻子的婚外恋情也让我觉得不能接受,不过人大概到了那个年纪,礼义廉耻,道德准则什么的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吧,谁知道呢,谁知道多年后我是不是也会变成鲍卫红那样,为了儿子,抛却了自尊。

  也许是为了突出悲剧色彩,子卿的妻母后来以那样惨烈的方式结尾,也让人觉得唏嘘不已,更别提有钱的意气风发的“华哥”,在妻母死后,也落得个疯癫的下场。子卿和晓声,他们其实本来是一体的,只不过造化弄人,不同境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大概生活就是这样,你永远不会知道它通向何方。

  物质与精神,从来都是人们争论探讨的大话题,不能说纯粹物质或纯粹精神的就是好的,这两种极端都达不到,我一直认为,只有物质满足了,才有多余精力谈论精神,这两者本来就是相辅相成、同为一体的,如同一朵双生花,共同盛放却各有各的芬芳

  姑且认为我是既精神又物质的吧,我现在这个年龄,要做到完全物质也不现实,但若论是完全精神,那便是笑话了,哪里有人是完全精神的呢,要想追求精神上的东西,怎么能没有物质做赔垫呢。

  《泯灭》读后感(四):泯灭--金钱至上的时代

  我曾经读过梁晓声写的《年轮》,是写当年下乡知情在经历种种磨难,返城后人生的总总际遇和变化。《泯灭》的前半部分也在写那个时代的草根阶层,也是写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后每个人命运的改变。但同样是讲述当年那个“红色时代”以及信仰丧失的故事,《泯灭》显然对这种改变思考得更加深刻。作者将自己的名字和作家身份都赋予了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也间接说明了对这部小说的偏爱和投入的感情之重,差不多有些个人自传的成分和意味了。

  晓声和子卿是生活在哈尔滨脏街的贫苦人家的孩子,他们都不是共和国的宠儿,也不曾在那场轰轰烈烈的红色运动中扮演了什么重要角色,但是无疑他们的命运跟其他千千万人一样被时代改变了。从小两个孩子形影不离彼此都是对方的另外一半,子卿更加优秀有天赋更加坚韧,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毅力决心都更为优秀些,如果没有那场上山下乡,或许他会成为非常杰出的青年。为了争取上大学的机会,子卿给教育部写了封建议信,结果却被定性为破坏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永生打入地狱不得录用,从此不知下落。晓声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大学,成为了颇有名气的作家。

  二十几年后,中国的历史车轮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时代。在某次应酬中两位亲如兄弟的朋友偶然重逢。子卿已经成为先富起来那批人中的大款,岁月可以改变太多太多,原来对于文学抱有极大热情的他,努力试图说服晓声弃文从商,两个人共同赚大钱。子卿将金钱至上的理论说的头头是道,甚至连最亲的母亲和孝心都被赚钱的欲望蒙蔽,向晓声灌输他的金钱和女人的理论。面对看似庸俗却颇有道理的金钱理论,晓声在抵制和挣扎中痛苦地徘徊,很意外很有缘地跟子卿的老婆有了婚外情。几年后,当他再次回到故乡,却意外听到子卿发疯失踪,母亲和老婆双双毙命的噩耗。

  如果单纯从情节来看,这是部关于当年那个特殊时代,关于两个草根阶层的兄弟,成长后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故事,或许其中还包含了婚外情的桥段。其实这些都仅仅是小说的表皮,从最根本的实质来看,小说是在反思80年代的改革开放,带给人们信仰和观念方面的巨大改变。曾经对文学和读书充满热情和坚韧的子卿,却彻底变成崇尚金钱依赖金钱的大款,这在当年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子卿代表的是在改革开放中迅速把握机遇富裕起来的一批人,他们曾经单纯过充满理想过,但当经济大潮来袭后彻底抛弃了原来的信仰,自身的精神和内心都依赖金钱的不停累积。子卿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和代表,他有很好的精神和气质,对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和金钱信仰有独到完善的理论,而且就像小说中那样他可以说的头头是道,让晓声听了都觉得非常有道理。他讲的是符合社会实际却不会拿到台面上来讲的道理,如今我们的社会正是按照他的道理在运行,尽管很多人不承认或者不愿意提及。作者正是通过子卿把这层窗户纸捅破,把这些东西通过子卿的口将给所有人听,完成对那个时代变革以及时代里面人的变革的反思。

  好的作品必然是可以跨越年代地让读者感同身受,或者从小说的情景,或者从小说的人物,或者从小说的思想性中受益。今日中国,我们对物质和金钱的追逐并没有偃旗息鼓,而是比子卿那个时代还要激烈和白热化,而是我们都已经认可或默认这样的规则和理论。我们的理想都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过上好日子,在社会中占据有利的资源地位。我们同样为了赚钱会忽视掉很多我们曾经珍视或者应该珍视的东西。时代并没有比那个时代更好到那里,当然也没有坏到那里去。但是一代代的成长起来的青年,会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信仰到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答案,但肯定不是物质享乐和无休止地积累金钱!

  《泯灭》读后感(五):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

  喜欢梁晓声,是从看过他的《雪城》后开始的,可能由于他也是个知青出身,所以对于知识分子那十年的悲喜交加的命运颇有感触吧,特别是雪城,整个故事所有人物都被刻画的那么饱满。当然今天写的是《泯灭》,从字数来看,的确是没有雪城多,但并不代表故事会比它枯燥。看了一些评论,似乎有些人觉得他开头精彩,对后面部分很失望。而我并不是。

  都出身垃圾街的两个兄弟,一同上学,一同看小人书,一同暗恋一个女孩,命运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不会让你们这么轻易地看到结局总会千方百计的糊弄你。际遇的嬗变就从下乡当知青开始。原本我以为,子卿这样用功的好学生,这么守纪律的知青,怎么说也得是个喜剧结尾啊,也许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内心的自卑掩饰不了他脸上的恐慌,对母亲的孝顺和好运的渴望造就了他的性格,也注定了他强为自己出头,子卿啊,你不知道,在那个黑白颠倒,本末倒置的年代里,有什么正义有什么公平有什么理性可言,所有的人儿都昏了头,尤其是凌驾于你头上的那群人,你的命运他们一句话就搞定了,发配边疆!永不得推荐!你是不是苦笑不得欲哭无泪,就是这样,那个昏昏的年代,你这样昭昭之人是不被允许存在的。晓声比你强,就强在这一点,不声张,装乖巧,人家倒好上了大学。

  有人说这书可惜的是起承转合部分不尽如人意,从子卿到华哥那部分太过于突兀,接受不了。我反倒有另外的理解,几十年过去,特地将这部分省略,然后突然一个急刹车告诉你,子卿他妈的变成穿金戴银、财大气粗的老板了,你是不是感觉:卧槽!要的就是这样的感觉,然后继续读下去,到底怎么回事儿啊?要是我,让我来写这部分,估计我也会这样写,当然不是说我要跟梁先生比,咱能和他比么,这是抓住读者的心理。高!

  再回来这书的内容说,“但是”后面就出现了很多“因为……所以……然后……于是……“情节其实仔细想想也是可以预料到的,你这么嚣张,你这个极拜金主义者,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不,说摔就摔了,然后承受不了了,紧接着,祸不单行,老婆老妈被自己好生养着的狗给咬死了,讽刺啊讽刺啊,然后受不了疯了。很多大老板没了钱没关系,还有家庭嘛,钱不是万能的,爱是有力的。没钱没爱没人疼,致命!

  谈谈,子卿遇到晓声后,喝醉跟他谈的”论金钱与知识孰轻孰重“,对一个已经掉钱眼里的人来说,当然是金钱了,知识有毛用,有了钱,什么大明星全都臣服在我脚下。看到曾经的子卿沦为现在这样,着实有点心痛,好好想想,是情有可原的,一切都是事出有因的。为了孝顺母亲,他决心好好读书,一定要抓住被推荐的机会去上大学,然后包分配有个好工作,足矣。但是我们之前说了性格决定命运,他性格有错吗?没有!要是放在现在,绝对是清华生啊,可是错就错在生错了时代,那个时代,你能讲道理吗?母猪都赛大象了。然后被剥夺了追逐梦想的权利,孤独无助啊相死的心都有了,没办法还有个老母亲,不能当官就经商吧,于是乎,华哥就出现了,不停的赚钱,弥补心灵的空虚,叫你们瞧不起我,叫你们扼杀我,我现在用钱就能砸死你们。钱弥补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在饭桌上他讲的那些,说白了就是知识无用论,我觉得一个人越鄙视什么,内心就越渴望什么。

  说的都是子卿的事,来看看晓声。有个地方,他昧着良心收了钱。虽说是个套儿。让我们分析分析,人嘛,谁会跟钱过不去,再说了赚的是自己的老本行,就更没有不收之理了。其实晓声不必要庸人自扰,觉得自己干了违心的事。是人都有七情六欲,自控力不一样而已,有些人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不收钱,然后把自己标榜得冠冕堂皇,有一万个理由来解释。反而令人恶心。虽然我作为局外人这么说,我内心难道不是这样吗,看到别人挣钱叫一个欢的时候,我有没有动心过,然后告诉自己,我才不要变成守财奴呢。今天写的出奇得多,也是因为想面对自己的心,好好掏掏。

  现实有那么多的不如意,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守着原则坚持下去,即使会有违心的时候,用不着自责,这世上没圣人。

  《泯灭》读后感(六):人性本恶??

  扭曲过的人性才是最真实的

  偶得梁晓声的《泯灭》,再一次见证了现实中人性的阴暗面,但是也是因为有了泯灭,才有新的涅槃。

  在改革开放的时期,中华大地百废待兴。在“不管黑猫白猫,能够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号召下,太多的人开始下海,开始不择手段的追求金钱最大化。在这个时代下,许多下乡的知青们,也改变了初心,在时光的侵蚀下,渐渐的变了模样,也变了梦想。

  男人,是依旧是社会的主宰,是经济前进的生力军。在当时的时代下,子卿那样的是典型的男性代表。对于金钱,他可以付诸比他上学时百倍的努力,可以变成曾经挚友眼中不再曾经的那个人。因为,有了金钱,就可以拥有气派的住所,可以拥有娇美的女子,可以解决一切物质需要,将儿时的“脏街”甩开几十条街去。那时的金钱,是最实在的东西,是可以帮助男人实现一切欲望的手段和方式,而且是唯一的方式。女人,是每一个男人心底永远的向往,是最原始的一种发泄。就算是在虚伪的君子,即是在无人问津的环境下,依旧不知道会有怎么样的反应,只是平时表现的不是那么真实罢了。所以,有人说,最成功的男人就是喝着最烈的酒,X着最爱的人。

  其实,在这样的男人看来,一切物质都是对自己的奖赏,包括女人。通过奋斗得到的金钱,换来了美好的生活,满足了自己所思所想,这是金钱的使用价值,也是自己人生奋斗的价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泯灭》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