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女人》是一本由阎真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35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因为女人》读后感(一):男性作家写女性总是构陷太多真实太少,一场灾难!
阎真的《因为女人》被好些企图标榜自己有性别意识的直男推崇,他们推崇的话是这样说的:这本书真实地写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赤裸裸向女性拷问女性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青春。但是很抱歉,我看了大概三十页,我就意识到要看作者到底如何真实地描绘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了。反而,我看到了一个可悲男权社会里面一个男性对所有迫害的意淫。说实在,里面的所有人物,都不是“真实”的描绘,都是作者作为一个多年直男遭受生活迫害的宣泄。
男性在想什么只有男性知道,女性在想什么也只有女性知道。而这个作者很自不量力地试图做一件事:代言。认为代言是能够真正表达诉求,是21世纪最冒险的事情。这个教训,从福柯开始就在亮起了代言的不正当性的信号。话语后面是有政治力量的,这不仅仅是当代性别学家、文化学家在警惕的事情,更是翻译家也在警惕的事情。尼兰贾娜就说过这样一句话:“翻译自始至终都是政治行为。”但是很不幸的是,作者显然似乎没有警惕的这个教训,并且以为自己能够真实地记录出什么,于是还飘飘然地写了这本书.....
简直是一场灾难!
这本书说来说去,就是在说这样的一个事情: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盛行,中国人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大家在性上很自由,这种自由对家庭生活是一场灾难。这里七零八落有他自己构想出来的面对青春极度惶恐的女性。他笔下的女性,有着按他说的“血淋淋”的历史,同时又不能够和自己“血淋淋”历史释怀,极度渴望物质,害怕变老,不能忍受孤独与寂寞,死都不愿意离婚这样的标签。里面的心理描写,主要集中在对过去感情的不能释怀,对青春的不能释怀,对物质的不能释怀。可以说,这样的女性形象非常地扁平,完全就是男性在男权社会中感受到的压力不能释怀,于是开始对女性进行文学上的控诉。这样的一个作品实在恶心,这样的一个男性作者,也实在恶心。
要说里面的是女性的青春焦虑,不如说是男性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女性身上的焦虑。男性难道对自己的青春不在意?对自己的健康不在意?对自己的性能力不在意?其他细节我因为太没有共鸣,认为作者太臆想太多,我完全不记得了。但是里面秦一星对自己撒尿这几年射得不够远的焦虑,对自己身体越来越不好的焦虑,包括宋旭升对自己孩子是不是自己的焦虑,实在写得太细致,以至于能够感受到真实。而里面对柳依依坚持每天去健身房、坚持化妆这些刻板的规律性描写,甚至认为这个描写是重要的,我实在觉得恶心。里面的每一个女人都不够真实,里面所有女性的焦虑无法和解都跟作者自己不是女性,与作者和女性相处不好的际遇有关。他没有跟女性相处得到和解,就使得他在写作中对女性进行种种构想,这种构想,实在可以称之为对女性的迫害。
第一主角是女人。作为一个男性,他给出了三个面谱式的女人(人物刻画非常幼稚,而最大的幼稚问题是因为他是一个情商不高的直男),一个是柳依依,有着浪漫爱幻想的女人,单纯的女人。一个是苗小慧,对物质极度地追求,精明的女人。一个是阿雨,独身,情商高手女强人,女权主义者(作者以为他在写女权主义者,其实按女权主义者来说她就是一个伪女权主义者。)三个女人命运都很悲惨,因为男人管不住自己下半身。所有的情感问题,包括出轨不忠,都可以归咎在“因为是男人”,“因为是女人”这些所谓的本质问题。实在太过幼稚。唯一写对了,就是把女人必须委身给一个糟糕的男人,这样一个的现实。作为他认识到了这个现实,他借用了秦一星的口吻如此为自己开脱:唉,因为我是男人,我总是有些诱惑抵挡不住。直男似乎意识到他们的无道理戕害带来的后果,但是他们还是不愿意去换另一外一种思维生活。这本小说看到我的厌男情绪又来了......
更神经的是,在他的书中,作者看到了年轻女性的优渥的性资本是一个问题。但是作者没有反思年轻女性的性资本出现问题的问题来源是:男权社会让女性上升的空间只有是男性制定了女性利用只能性资本交换。女性试图用能力交换?这在挤压别的男性的生存空间。所以,作者在审美上,觉得年轻女人和老男人在一起不是问题,年轻女人不会对老男人的老身体产生厌恶。他对青年男性也有怜悯,这种怜悯也是他自己的投射,最后还给了一个没有钱没有地位农村的小伙一个美好的未来。看到他的种种意淫和安排,再一次给我感觉到两个坑:一、作者这个没有性别意识的人就不要写什么性别话题;二、中国当代直男真的是大多数都糟透了.......(虽然女权主义变得时髦,很多男性也开始有点性别意识了,但要他们用生活实践....啧啧....我不乐观。更多可能的是越来越多振保一样的畸形人出现:嘴上说要女权主义,但是生活也不会去实践。因为对振保来说,要放弃的太多了!)
建议看完的女性,看完以后不要对自己的生活的绝望,不要感受到年龄的压力。里面出现的女性对年龄的焦虑,不过是男性对女性的幸福想象力无能的缘故。还有里面对女权主义者的戕害,这篇文章我就不多谈了,但戕害是有的。这本书唯一的用处: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分子直男是多么的可怕、无知、狭隘和愚昧。
《因为女人》读后感(二):深陷淤泥、心向光明——《因为女人》读后感
了解闫老师的书始于那本人尽皆知的《沧浪之水》,但认真阅读的却是这本《因为女人》。仅仅是看了一下剧情简介,便花了9.99的豆点在豆瓣阅读中一键买下了它。不过遗憾的是,书并没有读完。也许是因为害怕、失望和恐惧侵蚀心头。所幸的是,小说终归是小说,写尽了人生百态,而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波澜不惊。
1.“女人四十豆腐渣、男人四十一朵花”背后折射的社会价值取向。
单从生理上看,女人到了四十岁,皮肤失去弹性、身材走样、人老珠黄。男人四十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传统的价值观念是女人应以爱情和家庭为重,无论是从女人的生理结构还是心理特点来说都印证了这一点。在婚恋市场中,女人过了三十岁就开始“掉价”。曾经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找了无数借口自我安慰:只有动物界才分年龄,人类的年龄都是人为地划分的;只要女人好好保养,也可以适当地延缓书衰老的脚步;比起美貌来说,智慧才是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消逝的东西。可是现实残酷在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行为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一个看起来还算年轻美貌、事业稳定、性格良好的三十岁女人还未出嫁时,放到婚恋市场中,也许部分男士还是会选择不算貌美的二十出头的女性。
并非不相信爱情、并非不相信男人,但对于人性,却是束手无策。进化心理学提到,男性会选择年轻健康的女性是基于繁殖的需要,那些年轻貌美、体态丰腴、健康活力的女性能为他们提供较高的生育价值。女人是可怜又可悲的,买衣服、买鞋子、买护肤品,城市里最繁华的商业街都是为女人提供延缓衰老的消费场所。可美人迟暮,再美丽的女人始终敌不过岁月的苍老。能如杜拉斯和波伏娃那样潇洒一生的女人,在世上也是寥寥无几吧。
2.柳依依的一生未必具有普适性。
柳依依的跌宕起伏的一生未必具有普适性,从文中的描述可以看出,依依是面容姣好、身材尚佳、学历也高,再加上年轻活力这一天然优势,身边有众多追求者也是情理之中。可是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相貌平平、身材普通、学历一般,就像书中那个毫不起眼的“吴安安”。我们的一生就是顺利毕业、找个适合的人结婚、生儿育女,最后在养育孩子和家庭琐事中奉献终生。尤其是对于那些相貌不好、身材不好的女孩子来说,她们的青春没有像柳依依一样轰轰烈烈,更多的只是图书馆中一个人孤独落寞的背影吧。故事中柳依依的人生选择,既有时代和社会的烙印,但也有一部分属于她个人的选择。不是每个年轻美丽的女孩子在面对像秦一星那样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都会选择去做她的情人。在生存不堪忧的情况下,还有坚持与信仰。依依会做那样的选择,还是源于她“爱情至上”的理念吧。
3.女人应该何去何从?
在市场化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追逐金钱成为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女人常被当成商品在婚恋市场上任人挑选、“自由买卖”。为了避免像柳依依晚年那样的悲剧,女人该何去何从呢?1.保持独立。保持经济的独立、人际关系的独立、生活能力的独立、兴趣爱好的独立。即使身处恋爱或婚姻关系中,依然能够保持单身生活的能力。2.降低对爱情与婚姻的期望。要做到这点实属不易,甚至需要去克服人性。女人是天生需要安全感的动物、追逐爱情和安于婚姻,几乎是她们的本能。可以相信爱情、忠于婚姻、养育子女。但绝对不要把爱情、婚姻和儿女当成自己生活的全部,适度地放手。随着社会化分工和脑力产业的发展,女人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作为。人靠衣装,也许我们不能阻止衰老,但是我们能延缓衰老。多花点时间在读书、健身、兴趣爱好、思考行动上,时间的沉淀给带给你不一眼的美丽。 就算有一天没有男人、没有儿女,一个人也可以自得其乐。
4.与其抱怨男人,不如顺应人性。
我不赞同“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这种一刀切的说法。我们抨击男人好色、男人花心、男人始乱终弃,对他们口吐唾沫星子的时候也应该关注一下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有人会说,人性不能克服吗?能,如果有一天你能不逛淘宝了,他就能不打游戏了。婚姻的幸福,在于两个人三观的契合程度。柳依依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福的。和夏凯伟、秦一星在一起的日子,她已经拥有了自己渴望的爱情,虽然也承担了他们出轨的风险。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你想要爱情,就去追逐爱情,也得面临爱情流逝的风险。你想要稳定个,就去追逐稳定,就得面临平淡如水的生活。依依的不幸在于行动和认知的不协调,也在于她想要的太多。既想要爱情、又想要物质。世间万物都是相生相克、阴阳协调的。夏伟凯会因为你的性吸引力和你在一起,有一天也会和其它更有性吸引力的女性在一起。秦一星会因为你的年轻美貌和你在一起,有一天也会因为你的年老色衰而离开你。
《因为女人》读后感(三):因为女人
前两天看完了阎真的《因为女人》,对于柳依依这个人物,我并不想做过多的评价,显然她的很多不幸遭遇更多的是她自己的一种选择,与爱情无关,只关乎欲望。但这种欲望,是否就是因为这个以男性利益为主导的社会制度而产生的?我不清楚,但很显然与之有着一定的关联。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度充裕的年代,我们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已经完全脱节。一直觉得当一个社会在大肆宣扬什么东西的时候便是他最缺乏这样东西的时候。时常在CCTV的公益广告里看到“我爱阅读”这则广告,显然在当下我们并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撑起高速发展的经济带给我们的物质水平,所以电视里才开始大肆的宣传,希望我们不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迷失自己。但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这点,每每到了夜里,到处都是寂寞的人在用各种寂寞的方式打发寂寞的时间,努力排遣漫漫长夜里的无聊和空虚。用纵欲等虚无的东西来填补内心里的黑洞,素不知它并不能填补那个黑洞,结束之后那扑面而来的空虚一下子便吞没了他们,使之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在这样的状态下,婚姻究竟应该何去何从?作为一个女人,我无法改变这个由男性主宰的社会对于女性以及很多事物的评判标准,也无法否定女人这一生物从天性上对于爱的渴望。个人认为,不管再怎么强大的女人都渴望被人疼爱,因为女人对爱有一种天然的依赖性。但男人不同,男人对此并没有太大的依赖性。 恋爱关系中,男人在追求女人时总是充满热情,不知疲倦,一旦到手后却会慢慢变得冷淡,而女人却正好相反,女人在被追求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冷淡,一旦在一起之后却会变得无比热情,开始对男人产生依赖性,会变得越来越爱男人。男女本质上的不同,也导致了女人在恋爱过程中常常会迷失自己,而男人,尤其是那种自制力不强的男人往往在到手后便开始四处偷腥。这是他们的动物本性,雄性动物的生理本性就是追求年轻美丽的肉体,以满足其永无休止的欲望。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思想,而动物没有。但在这个精神文明极度匮乏的时代,大部分的男人只会跟着他们的动物本性行事。这对于男人、女人,甚至于整个时代来说,都是一种倒退,一个悲剧。而更悲剧的是对于这样的现状,却甚少有人意识到,即使意识到也不做改变,只是一味的顺应大环境,任由它肆意的堕落。当一个社会没有爱,这个社会是就只是一个空壳,处处都是纸醉金迷,夜夜都是笙歌糜烂。
社会是不公的,尤其是对女人。仓央嘉措曾在他的《我问佛》里写到“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这是多么美好的一段话啊,但事实上又有多少男人会在乎女人的纯净仁爱的心,更多的人应该只是关注女人那闭月羞花的容貌。给这颗心蒙上灰的难道只有女人吗?还是因为这个男性社会的审美和规则让女人不得不蒙上灰,只用她闭月羞花的容貌来取悦男人,只为换来婚后男人的一点点的经济保障和所谓的家庭温暖,只为寂寞时有个说话的人,只为获得世人的一种所谓的“成功女人”的认同感。婚姻原本应该是美好与神圣的象征,却不知从何时开始成了一种形式,为了逃避现实的空虚和寂寞,为了得到认同,彼此合伙的一段关系,恰似国与国之间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女人在此社会现状下完全是弱势群体,我们中的大部分生活在当下的女性,都无法逃避悲剧的命运。在这个社会,或许真的只能听天由命,只能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但或许我们作为女人应该努力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样的独立性可以让我们有一定的自主权,而不完全任由男人肆意的践踏和摧残。即使在进入婚姻也得保持自己的绝对独立性,独立的经济能力,独立的人格魅力。与一志同道合之人相互扶持,共同成长,或许才能真正摆脱掉我们的悲剧,但首先你得能遇到。毕竟目前的大部分男人还是不喜欢独立自主的女性,觉得这会打击他作为一个男人应有的伟岸形象。对于大部分的男人的而言,一个个性独立自主的女人和一个个性柔弱娇气的女人,他们都会选择后者作为对象,只因为后者更能激发起他们的保护欲,并且能在女人心里建立起一种崇拜的感觉,以便满足其的一种懦弱的虚荣心和动物的天性。 这或许就是当下的男人基本不能接受一个比自己能力强学历高的女人做老婆的原因吧。男人中的大部分毕竟还是懦弱的。但作为一个女人,并不能因此便放弃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一直认为一段成熟的感情应该是双方在相互依偎之时又能保有自己的独立性。即使一生都未必能遇到那个人,但至少,可以不成为一个任人随意丢弃的废品。
当下的社会对男女的评判标准,也是一个大大的不公。事业有成是社会对男人是否成功的唯一评判标准。一个事业有成的单身男士,社会称之为“黄金单身汉”。而一个事业有成的单身女性,不错的称呼是“败犬女王”,即便是个女王,前缀的“败犬”二字又是如此赤裸裸的表达了社会对于这一类女性的歧视和羞辱。当整个社会都把婚姻当作评判一个女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时,女人终将只是男人的消费品,并成为一个悲剧。很多女人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只能用她昙花一现的青春去赢得男人的青睐,以换取一段婚姻关系。纵然婚后,事业有成的男人整天在外面莺歌燕舞,只要男人还肯回家,便会忍气吞声,视而不见,只为保全自己的“面子”,以及得到身边人的那种虚伪的“认同”。当这一切成为一种大家所普遍认同与接收的社会现状时这样的社会是否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在这个乌烟瘴气的社会里,那些对婚姻、对爱情依然保有最纯真的想法的人,又该何去何从?那些依然苦苦追寻心灵上契合的人又该如何抉择?是妥协,还是坚持?显然在这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社会里,只能以非凡的勇气来坚持自己这不被世人认可的信念,愿那些依然坚持着这信念的人能努力使自己不被这个世界同化。
《因为女人》读后感(四):男人眼中的女人
磨磨蹭蹭,磨磨唧唧,带着不情愿,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一部分是因为作者的文笔,受不了这种翻来覆去说话的方式,一部分是有点伤心害怕。一本男人写女人的书,其实是带着一定男人看女人的方式吧。书中的一些言论的确有点极端,但极端不代表不存在,只不过不是普遍存在而已,至少,它反映了一小部分人的状态和心理。
看书的过程还蛮挣扎的,爱情不可靠、男人不可靠、未来不可靠、闺蜜不可靠。真tmd令人绝望。虽然知道世界并不是这样的,但也算给剩女们提了个醒,上了个闹钟吧。估计,这本书唯一的意义也就在这儿了吧。
至于爱情、金钱的选择。并没看到,只看到一个怨妇,从年轻怨到年老。
越长大越不知道爱情为何物了,记得老妈有一天打电话跟我说:找对象眼光放高点,我跟你爸现在也没什么爱情了,只有亲情,到最后都是这样,别追求你那所谓的一时激情。当时我苦着一只脸,表示拒绝听,但其实还是接受的吧。我不知道以前,在父母活着爷爷奶奶那一带有没有爱情,爱情又是什么样的。但是现在,我们说得爱情还是原来的那个爱情么?或许只不过是因为要爱所以爱罢了。那么,婚姻中,我们能期待的还有什么?钱必然成了首选。就像男人追求外貌不会被指责一样,女人追求物质又何必被万人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