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篇》是一本由钱理群著作,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十六篇》读后感(一):那个讲鲁迅的老头的叮嘱
“青年对我的影响,当然不限于学术研究与教学,更是渗透到了我的生命本体。”
这是钱理群老先生在《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一书开篇里所交代的一句话。而这本书所面向正是眼下充满激情与理想却又徘徊茫然青年学生,这里既有钱老对自己人生过往和家国世道的回望与思考,更有老人家对后辈们的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嘱与提醒。语言亲切晓畅,闪烁着思想、智慧和人格的光芒。
这本书是钱老在过去十几年的一系列演讲合集,谈大学、谈读书、谈教育、谈社会、谈做人……非常适合现在的大学生、青年教师、年轻上班族和志愿行动者阅读。没有高高在上老资历式的训诫,有的只是如老朋友一样的随和地谈谈心、聊聊天,字里行间全是一个老人家的心里话,无不是殷殷之词切切之语,读来很有启发。
钱老素以研究和讲读鲁迅而闻名,当提到钱理群这仨字时,恐怕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闪过“那个讲鲁迅的老头”这样的印象,而我正是在阅读鲁迅时才相识老爷子的。我还记得才上大学时从图书馆书架上抽出一本鲁迅的小说来看,里面那些精彩的解读和真知灼见立马吸引了我,然后一看编注者正是钱理群,从此就记住了这个名字。
钱老坦言,“有一定的文化,又喜欢思考,这样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迟早是要与鲁迅相遇的。”在此我们不妨也可以说:一个喜欢读鲁迅的人迟早是要与钱理群相遇的。众所周知,当前鲁迅及其作品越来越被有意地排斥在主流之外,诸如将鲁迅轰出教材、赶出对话等,但这遮蔽不了鲁迅笔下所描写的那一系列残酷景象所对应的今天的社会现实与世道人心。故此,钱老接着说道,“我接触过许多青年朋友,他们在学校里读鲁迅作品,没有什么感觉,甚至有些排斥;但进入社会,有了阅历,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以后,再回想起学校读过的鲁迅作品,就有了感觉,进而自觉地读鲁迅作品了。”这句话,恐怕已经很多年轻人已经有了体会了。
平常在一些媒体上也时常见到钱老的言论,比如前两年有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提法,这一句便道出了大学教育中的问题所在,其时也可体会到老爷子心中的隐痛与忧虑。钱老认为大学应该具备两个功能,一个是坚守,一个是创造。除此,还应保持沉静、清洁和定力三种精神。但老人家也自知这些话不免近于痴人说梦,因为现实的中国、现实的大学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那么,作为个体该怎么办呢?老人家的诚恳建议,“一是要抓紧年轻时代的大好时光,自由读书,尽可能广泛地吸收古今中外的精神资源,为建立自己的信念与理想,打下知识与精神的底子。二是在可能范围内,适当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到底层、到农村去,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老百姓建立不同程度的精神联系,这是建立信念与理想之根。”这后一个建议也就是钱老所说的“认识脚下的土地”,这对我自己的启示来说最起码就是要重新认识我的家乡,了解那里的人、那里的事,它不止是物质的,更是一片精神故乡,因为在这个变动和飘荡的时代人不能没有根没有本。
我特别认同钱老所提倡的“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的主张,,这也就是胡适所说的“功不唐捐”,着重于渐进的一点一滴的力量,“这样做,既可以使自己的日常生活为理想之光所照耀,于是所做的小事也就被赋予了一种诗意;同时这样的理想的追求又可以落实到日常具体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而避免了空谈与无所事事。而在内心世界里,又可以在总体的焦虑中获得每一个生命瞬间的踏实感。”相反,如鲁迅所说的,“所感觉得范围颇为狭窄,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长此以往,陶醉于这样的小天地,不免落得个“哀愁”与“顾影自怜”,任生命一天天地萎缩、扭曲下去。
钱老还特别提倡一种“健康地、快乐地、有意义的生活”,也就是“在这个物质享乐消费的社会里边,我们这一群人尝试着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当许多人奉行极端利己主义,拒绝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和社会道义的时候,我们这一群人,尝试着利己利他;当许多人奉行将他人视为敌人,坚持丛林法则,进行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的时候,我们这一群人,不把别人当敌人,而当成兄弟姐妹,大家一起合作;当这个社会充满谎言的时候,我们这一群人努力地部分生活在真实里……”
在这个充满浮躁与诱惑的年代,各种五花八门的说法、刺激、新鲜玩意儿,怪力乱神层出不穷目不暇接,一个人稍不留神可能就会无意识的迷失自我,并最终失掉自我。那么,为了抵抗这一点我们该怎么做呢?这里,老爷子所推崇的是“沉潜的精神”,沉到民间和社会的底层、沉到生活的深处、沉到生命的深处、沉到历史的深处。所谓“沉潜”也就是将自己当成自己的土壤和种子,自己种植、自己浇灌、自己发芽,这传递其实是一种踏踏实实、放眼长远的人生观,并包涵着一种从容、乐观的生活态度,而其中之深远意味自然有待我们自己去领悟了。
说了这么多乍看也无非就这么几句鼓励的话,但不知为什么,当这些话是从钱老说出来时,却感觉非常受用非常有鞭策力!试看,今天从庙堂到江湖哪还有认真关心青年学生成长的人?很多时候都是在利用、糟蹋青年们的身体、头脑和精神,想着法让青年学生们听话、学乖,想着法怎么在年轻人身上捞钱。所以,老先生为青年学生们所说的一句句公道话、一句句提醒话、一句句鼓励话,怎能不让人心热?
最后,将老爷子的叮嘱浓缩成这样几句话:
1沉潜十年,慢而不息;
2认识脚下的土地;
3想大问题,做小事情;
4静悄悄的存在变革;
5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6寻朋友,联合起来;
7低调理性的理想主义;
8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别看老爷子一把年纪了,其实他比我们这些后生们还年轻着呢!
行吾,2016.10
看完钱理群的《二十六篇: 和青年朋友谈心》已有一周时间,内心很挣扎,从一开始相见恨晚的兴奋转为自我怀疑的不安,这种不安感促使我开始思考很多之前从未认真想过的问题。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某位作者说过一句话,任何一本书的影响莫过于使读者开始作内心的反省。以前于懵懂间认为这句话有些意思,便记在了心里,以至于忘了作者是谁,也没能忘掉这句话。这几年随着阅读量不断增大,越发觉得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一本书在你心里究竟有多重要,的确取决于你为此作出了多大的反省。而这些影响你的书籍,蕴藏着可能改变你的机遇与力量。
由着那份不安感,我想梳理一下关于读书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真正的把它们当作问题。
一、关于读书
在读书之前,其实我们很多人是没有考虑过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的问题。
1.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作家王蒙说:“读书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态度”。对我而言,除了“为读书而读书”的教材,“为工作而读书”的工具书,所选所读之书,基本是随心选择的一个结果。也即是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每天沉浸在书里的几个小时,大概是我一天中觉得最愉悦的时间了。天马行空多自由,那些时间,是脱离了现实,脱离了束缚,最轻松,最自在的时间了。
很多时候,这样的阅读时光是极其私密的,是没有办法和别人分享的。那天,一同坐校车的豆老师问我,你每天都给自己规定了读书时间和任务的吗?天呐,当时我掩盖住了自己的震惊,“规定”、“任务”,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读书是件多么好玩的事情啊,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它呢。有了阅读习惯之后就会发现,它就像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少了总觉得不自在,缺少点什么。虽不至于如“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那般“严重”,但的确会浑身不在。
2.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钱理群认为,读书有两类,一类是原典、经典,要一字一句的认真读。当然这样的书并不多,他个人推荐,如文学类的可以读《论语》、《孟子》、老庄的书,这些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其次是唐诗,中国青春期时代的诗歌;还有《楚辞》、《史记》、苏东坡、《红楼梦》、鲁迅等。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一定要读原典,要抛开各种各样的分析、讲解,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塞满了我们的脑袋,自己亲自去读去感受。钱理群认为:重点在于感悟,而不是分析。(至于为什么介绍的都是一些国内的经典,因为钱教授谦虚的说这是“扬长避短”,不讲他不擅长的。)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从小语文课本就让我们朗读啊背诵啊,看似不科学,实则正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出发的。我们在一遍遍的朗读背诵过程中,自然感受到了文章中无法,也无须多言的神韵,并记在了脑海中,这些东西潜移默化的进入我们的心灵深处,只要老师稍作解释,我们便理解了。即便不理解,随着年岁的增长,有了一定的经历,那些埋藏在心底顺口而出的文字,也就不解自通了。
在谈到阅读经典著作时,很多人会面临是否读得进去的难关。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障碍,一是文字关,也即是你是否读得懂,就文字本身的读写义;二是中国的文化是讲感悟、讲缘分的,就算你背下来了,不一定就能理解。但这也不要紧,因为很多书初读读不懂,读多了,自然就会融会贯通了。有时候几年后再翻,原先怎么都读不进去,读不懂的书,突然变得特别有意思。这和上面提到的“感悟”是一回事儿。
另一类就是鲁迅先生推行的“先行泛览”,书读多了之后,我们自然会发现,有那么几个作家,特别符合自己的口味,自己非常喜欢,而且很有价值。通过这样的筛选后,我们可以将我们喜欢的作者,喜欢的作品,反复不断的读,深入的读,甚至去读一辈子。他们能够成为我们的精神依靠,就像鲁迅之于钱理群。这一点特别适合那些那些读不进经典的书籍,又不知道自己适合读什么的人,不要还没开始读,就担心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先去泛读,找到自己喜欢的。
大众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把读书功利化、实用化、游戏化、表演化。如果这样,我们就不太容易感受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那份快乐感和享受感了。正如钱理群所说的,这是一个自我和时代的苦闷时期,人们最容易陷入浮躁,像无头苍蝇乱闯,习惯于追逐时髦,急于出成果,热衷于炒作、包装等短期行为,因为缺乏定力而摇摆多变。沉潜正是对症下药。读得进去,也要走得出来。
读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去不去读,怎么读,还是在于你,方法毕竟只是方法罢了。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二十六篇》读后感(三):多读书,多实践
“这本书是我对青年朋友的告别辞,能说的都说了,接下来的路要靠年轻人自己探索。”这是钱理群先生针对新书《二十篇:与青年朋友谈心》在采访时所提到的观点。 既然将整本书定义为“谈心”,必能看出先生的用心之处,汇集着过往26篇演讲稿的肺腑之言,传达用心交流之主旨。
钱理群生于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全书由钱理群先生从2002年后退休后,开始在几个不同地点对青年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演讲稿集合而成。这些演讲中,每一篇的主题都不相同,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或是新闻事件发表演讲。但同时都具有非常接地气,且不离开他的“鲁迅语”进行着与青年朋友谈心的共同点。在提到重要观点时,必然引用鲁迅先生的话,以充当“鲁迅与青年之间的桥梁”为天职。
他自称与六代青年建立起亲密联系(自“40后”到“90后”),也许是这种亲密联系,使他能更深刻的认识到每一个年代青年身上的闪光点。虽然他“在研究近百年的历史时,早就发现,几乎每一代人都满意于下一代,而且批评的言辞都差不多。”,但先生得出结论为:“一是要相信青年,二是要相信时间。”
钱理群先生说他一直在努力保持着跟青年人的交流与沟通,并做适当的引导。共有六代的年青人聚在他的身边,聆听、学习,获得成长的指点。他并没有用晦涩的言语去谈论文学,而是传达他从文学中、生活中所体会到的人生哲学。这是一种包含智慧的生存哲学,有物质的需求,也不能缺少精神的追求。
钱先生在演讲中也提到,因为退休了,才可以说说许多以前并不方便讲的话。从大学精神到农村支教、公益活动、自然灾害,奥运会,甚至到电影《小时代》,钱先生用不同的主题讲述同样的精神。用他70几年的人生经历与阅历,来将其思想其见解分享给每一位仔细聆听的青年。始终与青年们站在一起,给予支持,却从不采取俯视青年的姿态,也不以一个奉献者、师者的态度来作教诲。反而谦言“更从他们那里吸取思想、智慧与力量,在相濡以沫中寻求生命的意义与快乐”。
纵观钱先生所有演讲,对青年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要读书,二是要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中国国情。多读书能健康、快乐、有意义的活着。而多参加实践,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了解国情,更能帮我们理解时代精神,完成青年的使命。
从2004开始,直到2014年止的演讲稿,正是跨越了我们整个“80年代”的青年时代。那个时代里的记忆都还在,再回头看先生的这些“谈心”内容,对那十年左右的时光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未来需要我们继续探索,而过去也是通往未来的路,更清晰的过去必然带来更光明的未来。
所以,多读书,多实践。
《二十六篇》读后感(四):与知识青年的谈心
这本书大概是钱老师对知识青年演讲最新最全面的一个集子,这里所说的知识青年主要是大学生、研究生和青年志愿者。
这个群体被视为社会的未来,也是一个时代最活跃的成分。这么多年来,以这个人群为对象的书,大概只有这一本。
钱老师是研究鲁迅的,当今没有人比他更有影响,更权威。多年前他的老师王瑶教授说:“钱理群讲鲁迅比我讲得好。”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谁都知道王瑶是学术界的泰斗。
钱老师说接着鲁迅往下讲。这些年也只有他做到了。
钱老师还说接着鲁迅往下作,我觉得钱老师比鲁迅做得好。鲁迅因为生活环境和身体的限制,只能在虹口的洋房里写些杂文,翻译点东西,也编点杂志,但都不长久。
钱老师教了很多学生,写了很多文章,还去研究一个世纪的社会历史,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他还编书,特别是编给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甚至老年人看。这些他比鲁迅做得好。
所以钱老师可谓是立言、立功、立德的人。
读他与我们谈心的这些文章,如何读书,如何做学问,如何观察世界,如何远离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何立身,如何面对这个复杂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想想钱老师自己的努力,或者更让我们感动。
《二十六篇》读后感(五):抵抗人生虚无感的二十六篇箴言
每个人的人生路上,也许都会有一本书或一个人对自己有特殊意义。比如鲁迅之于钱理群,就不仅是赖以谋生或研究的对象,更是指引人生的灯塔。钱理群和《二十六篇》之于我,虽然还不能上升到这种高度,但带来的冲击还是不小,以至于我常想,如果早六七年前看到这本书,我的人生轨迹是不是会不一样。
这本集合了钱老在各种场合和学生谈话的书,涉及最多的内容,自然离不开他的老本行,即如何治学、做学术,但又不仅止于此。在这本书里,他还谈自己的苦乐人生,求学历程;谈他的师长一辈的学养和精神风貌;也谈大学的精神危机,年轻人的信仰危机;谈大学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对大学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潮导致的知识实用化和精神无操守痛心疾首;也会结合自身经验告诉我们,该如何阅读、提升自己,如何应对人生路上的迷茫。对于我们这些不在学术圈里混,但同样面临迷茫的人,也大有启发。
印象最深的,是他关于为什么读书,如何读书及如何走出人生迷茫的一些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在钱先生看来,那是因为,书本中,尤其是经典著作中,集合了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各时代人的智慧。处在迷茫中的我们,不断寻找的支撑自己的合理价值观和幸福观,就隐藏在这些经典中。
那么,究竟该以什么心态去阅读,正确的阅读姿势又是什么样的,我们又该如何从读书中汲取战胜脆弱感、虚无感的力量?从钱老给的建议中,我总结了这么几个关键词:
1、沉潜
这本书里,钱老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沉潜”。他认为,只有脚踏实地,丢开一切杂事,沉下心来,方能有精力和时间思考;只有沉到书本里去,沉到原典中去,沉到自然中去,沉到日常生活中,方能做出真正接地气的学问;只有沉下心来研究,等到有朝一日机会来临,你才能临门一脚,大功告成。
“沉潜”的最佳例子,经历过十年沉默期的鲁迅先生是一个,钱老自己也是个中典范。他虽然出身很好,但遭逢六七十年代的政治动荡,被下放到边远山区贵州安顺,还因为成分的限制,不被允许报考研究生。他并没有从此自我放逐,反而更加潜心读书,深入研究鲁迅,甚至写了一本厚厚的鲁迅读书笔记,从而为十八年后以39岁高龄考上北大中文系百里挑一的研究生打下坚实基础。
2、原典
钱先生虽然一直倡导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解决人生困惑,也倡导“开卷有益”,但并不提倡什么书都读。在他看来,最重要也最需要反复读的,是《庄子》、《论语》、《诗经》这样的原典。多读原典,多悟原典,同时广泛涉猎,完善知识结构,这才是合理的搭配。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集文史哲于一身的存在,并未像西方一样学科分明,所以读中国传统原典,他并不建议用西方“析”的方法去解读,而是要重“悟”。最好的做法,就是不看任何注释本,而直接读“古代原典的白文,自己去感悟其内在的意义与神韵,发现其魅力”,这样才不会让别人的意见塞满自己的头脑,而能自己“感悟其内在的意义与神韵,发现其魅力”。
这一建议,换句话表达就是精读和泛读结合。精读、泛读结合,其实是我们在高中就被反复灌输的概念。只是走到大学和社会之后,我们就渐渐忘了,经典的力量,往往是什么火看什么。跟风阅读,也许可以获得一时的谈资,却无法给自己的精神真正的给养。
从今天起,也许我会离畅销书更远点,去把书架上落了灰的《庄子》、《孟子》之类的书捡起来了。
3、好奇心
在这本书里,钱先生举了很多民国时代老教授的例子,来说明好奇心的重要性。他也不断在鼓励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用婴儿的眼光看世界;要不只局限于专业书,“还要多看些本专业以外的书,要有广阔的视野,专精结合,文史哲皆通;要为趣味读书,随便翻翻其他书”。这一点和第二点,如果有人能结合得很好,相信一定会有不小收获。
4、平常心、循序渐进
这是和沉潜互相关照的两个词汇,也是钱老以及享有盛名的很多老教授都一直身体力行践行的准则。在钱老看来,理想目标现在还不具备实现的条件,那我就先给自己设置一个现实的短期目标,循序渐进,朝理想目标不断迈进。比如“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编一本书、策划一次旅游或到这里来演讲这样一件件事”,都可以作为具体的目标,全身心投入,从而促进自己的进步。
当年被下放山区、前途无望的时候,钱老就给自己设定了“成为受学生欢迎教师”的短期目标。他最终和学生打成一片,为自己忘掉烦恼、潜心读书找到一波好战友,也为自己日后实现理想打下基础。
很多从小被自己父母或师长寄予重望的人,往往都会有一种傲气。那是因为,在各方目光注视之下,往往会战战兢兢,生怕自己做得不好让周围亲友失望。久而久之,人便会变得眼高于顶、心高气傲。
但在走向社会的慢慢成长过程中,我们会慢慢发现,其实,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有些人能坦然接受,有些人却心里意难平。其实,接受自己是普通人这个事实并没什么。因为,普通人也能活出普通人的精彩,这魅力的万千世界,就是由亿万个普通人的精彩人生组成的。如钱教授这些大学者,在遇到困境时,都会坦然接受自己很普通、很无力的现实,毕竟在大时代的环境面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绝望和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像钱教授以及很多老教授一样,放平心态,同时又绝不放弃对自我的改进。当“现实的条件不具备”时,就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吧。
钱老的这本书,说的不仅是做学问的心得,也是做人和应对人生困境的心得,句句箴言。
《二十六篇》读后感(六):青年人必读
钱理群老师是很多青年人的偶像,也是我的偶像,很高兴再一次看到钱老师和青年朋友谈心真本书,钱先生说跟六代年轻人都有生命的交集,作为一个标准的80后,很荣幸能聆听他的教导。他对年轻人尤为关心,当社会批评80后自我,道德观念不强时,钱先生第一时间发声为80后辩护,相信时间,相信青年。这本书里钱先生不光有对年轻人的讨论和分析,更有具体的建议,还有热切的期盼,阅读下来收益颇丰!分享钱老师对年轻人的建议:一是要抓紧年轻时代的大好时光,自由读书,为建立自己的信念与理想,打下知识与精神的底子。二是在可能范围内,适当参与社会实践,特别是到底层去,到农村去,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老百姓建立不同程度的精神联系,建立信念与理想之根。
《二十六篇》读后感(七):钱理群与青年人谈理想
钱理群是北大著名的现代文学教授,也是著名的启蒙知识分子,在他笔下的周作人与周树人兄弟,已经成为了青年阅读现代文学的重要门径。当然,他还有另外一个角色就是青年导师的身份,他在安顺卫生学校教书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个读书群体,成为了贵州当地青年的导师。《二十六篇》大多是演讲,是他与青年沟通的文字,在其中既能看到他青春的印记,也能看到他对于青年的殷殷期盼。我们不妨将他的一生分成两部分,前半生是青年岁月,后半生是导师生涯。
一、安顺与北大
钱理群五十年代考上北大的新闻系,在院系调整后,从北大到了人民大学就读,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安顺为卫生学校当中文教师。这样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北大哲学系毕业的钱耕森被分配到复建的贵州大学,然后被调入贵州师范学院任教。这对于有些青年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读书是为了留在大城市,但是被分配到边远地区,难免心中烦躁。
不过,钱理群到了安顺之后,反而心中平静下来,认为自己应该扎根边疆,一方面要在教书育人上做出成绩,另一方面要继续读书。因此,他在安顺结识了很多朋友,包括后来著名的贵州本土作家戴明贤。在贵州安顺的生活,让他沉潜于读书与教书之中。在文革的岁月里,他完成了《鲁迅全集》反复阅读,撰写了很多读书笔记。这为他在文革后,重回北大读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安顺的岁月里,他不仅是为卫生学校里的教师,而且还是社会上青年读书会的核心。在他的带动下,有很多青年慕名而来,跟随他去读书。这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就像王阳明发配龙场后,依然坚持读书讲学一样,钱理群也把读书启蒙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无偿地向周围的青年人进行启蒙和教育。
不过,在得知北大恢复研究生招生后,他还是毅然决定继续深造,考取北大王瑶先生的现代文学研究生。当时,他自己并未预料到,申报研究生的人数有五百人,而能考取的不过五六人而已,差不多是百里挑一。不过,恰恰是不知道这一点,否则他是否还有报考的勇气。
在考上北大研究生后,王瑶先生已经得知钱理群在贵州的情况,并阅读过他撰写的鲁迅全集的笔记。不过,在研究生面试的时候,王瑶还是追问了他一些专业问题,逼得他手忙脚乱,最后把压箱底的想法都说了出来。不过,从中也能看到王瑶对于钱理群是格外另眼相看。
在读书期间,王瑶告诫钱理群要沉潜下来,认真读书,不要着急写作。只有真正耐下心读书,才能够做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另外,王瑶对钱理群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教育方式,下面放羊读书,回到门下聊天侃大山。这样的读书方式,启发了钱理群,让他在北大任教的岁月里,也保持了青年导师的自觉。
在钱理群看来,安顺与北大是他两个精神故乡,一个是他青年磨练的岁月,一个是他读书的时光,是两段时光塑造了钱理群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大学与社会
在北大研究生毕业后,钱理群留在了北大中文系任教,他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在教书育人之外,他还肩负起对青年启蒙的工作。他一方面向考取北大和大学的青年人宣扬读书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也对于进入社会中的青年,谆谆教导,告诉他们不要放弃理想。
他在对大学生们的时候,一方面介绍自己青年时期的读书经验,另一方面介绍自己在北大接受王瑶先生的教导,两个部分构成了他对于青年读书的建议。可以说,他是将自己的经历,转化成为一种普遍的经验,并以此告诉青年应该如何面对大学的时光。
因为年龄原因,他到新世纪之初就退休了,也就很少接触八零后九零后的青年,他的大学教育经验截止于七零后。因此,他把六零后、七零后与八零后九零后进行了区别,将前者视作理想主义的最后一代,而将八零后九零后视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批判,得到了一部分八零后青年的支持,也让他与后者的心理产生了距离。
在退休之后,钱理群将精力主要放在对社会青年的教导上,他依然保持了在安顺时期,对于青年人的热情,试图通过自己在安顺读书教书的经验,勉励后来的青年能够坚持理想,不放弃奋斗的努力。当然,他既要对毕业的大学生宣讲,也要对去边远地区的志愿者建议,让青年们懂得进入社会,沉潜十年的道理。
一点感想,不算结语
钱理群的青年岁月,是共和国的前三十年,那是一段艰苦奋斗的岁月,虽然后来人不断否定历史,但是我们看到钱理群身上就存在这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感召下,他能够献身于边疆教育,能够坚持理想十八年不动摇。
在回到北京,回到北大之后,他就逐渐远离了乡土和民间社会,他开始将自己青年时期的理想,不断上升为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将其作为抵抗八十年代以来,商业和世俗主义的侵蚀,他高昂地将此描绘成大学精神,但是我们看到大学不可遏制地走向了世俗。他是在新世纪世俗化浪潮下,黯然离开北大校园的。
钱理群生活在理想主义的时代,他用理想来面对艰苦的岁月,他也用理想主义来面对市场化的时代,但是他显然是失败了,至少他没有意识到,前者恰恰是艰苦岁月磨练出来的,而在城市和大学之中,会将理想主义消磨为世俗与庸俗,甚至会变成一种叫卖的口号。这才是活生生的悲剧。
启蒙主义者用理想来批判现实,却在现实中迷失了理想。人们在物质丰富后,如何继续理想?从安顺回到北大后,理想主义还能做什么?
《二十六篇》读后感(八):一位学术大师的呐喊与彷徨
市场经济时代,大学校园也早已不是过去的象牙塔,简单的学生时代被社会的一些气息过早地污染。如果连校园这最后的净土都不再干净,那我们对这个社会怎样报以积极乐观的期待?如果连知名高校的教授都深陷丑闻,那我们如何相信大学教育的质量?如果连为人师表的老师自己都存在严重的问题,那我们如何指望品行不端的他们教育出人才?
一些知名学者早已意识到当今大学教育的问题,并将自己的思考呈现给大众,让人看到一丝改变的希望。钱理群就是这样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之一。凡是大学时上过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人一定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因为他是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作者之一。如果说这本书是我们作为学生与钱理群沟通的桥梁,仍有思想上的距离,那《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则平易近人得多。
这二十六篇多是近年来钱理群在高校给青年学生做的演讲,还有几篇在一些论坛上的演讲,总之,受众对象是青年人。钱理群教授是研究鲁迅的专家,鲁迅的精神已内化他个人的思想体系中,他承袭鲁迅引导青年、关心青年、爱护青年的思想,使鲁迅精神在新时期里继续发光,始终与时代同行。退休后钱理群在中小学讲鲁迅,这与鲁迅文章在中小学课本里越来越少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只要鲁迅笔下“麻木的看客”还在,启蒙就有其必要性。
新时代下,启蒙的对象与内涵与鲁迅的时代截然不同。钱理群提出一个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热议的概念:“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这是十分可怕的。钱理群教授在其中一篇里提到,有些学生一上大学就打听怎么与老师搞好关系,怎么争取奖学金等,而不是将沉下心来读书学习放在第一位。对此,他态度十分鲜明:学生时代稍纵即逝,一定要多读书充实自己,不要浮躁、焦虑、怨愤。在外界诱惑极多、社会喧嚣浮躁的今天,有多少青年能真正听进去钱先生的话呢?
问题也不仅仅出现在青年人身上,如今的教育体制、教师队伍、社会环境都影响着青年人的心态。在钱理群回忆自己的老师王瑶的那篇演讲中,教师与教育的时代差异真实地体现出来。如今的中国的学术圈乌烟瘴气,无论是身在其中的人还是圈外的旁观者,都能感受到那满满的功利与世俗。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有着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老师比国宝还罕见;学术界问题重重,与人才培养机制的急功近利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无关系。
钱理群虽已是年逾古稀,却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竟还会看《小时代》这样的电影,来以此为例教导青年们,良苦用心可见一斑。钱理群在北大任教多年,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他本可以安享晚年闲适的生活,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令他不停歇地为青年呐喊,让我们不再彷徨。
《二十六篇》读后感(九):青年人的选择与承担——读钱理群《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这是一本以青年人为主角的书,由钱理群老先生在高校所做的二十六篇演讲稿汇编而成,青年们从大学新鲜人成长为社会的脊梁,人生四季缓缓走过。二十六篇,或痛心、或希冀,篇篇承载着这位七旬老人对我国当代青年的殷切期盼。钱老先生不做学术界的权威与独裁者,隔着白纸铅字,似是一位良师益友,向我们娓娓道来。
读罢此书,你会感动于有以钱老先生为代表的一群人,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还愿意扎根于土地,致力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他批判如今大学中大行其道的实用主义与虚无主义,为崇高且纯粹的的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奔走疾呼。在高度商业化、市场化的今天,很难想象他是怎样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精神堡垒前。如今,真正的人文研究出路越发狭窄,这必然是一条艰难且少有人走的路。
一切要从钱老先生与教育事业结下的不解之缘开始。
1960年,时年21岁的钱老先生逋一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贵州安顺的一所中专学校教书,艰苦的环境和郁郁不得志的“民间现实”将他原有的一点“民间想象”彻底击个粉碎。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钱老先生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将理想分解为两个层面,一个是遥远渺茫的“学者梦”、一个是可以实现的现实目标——成为学校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从此,这三尺讲台和讲台下的青年人们便成了钱老先生生命中重要的、无法割舍的一部分。文革时期,有追随钱老先生的学生为其发声而付出了性命,这座“压在心上的坟”令钱老先生对青年一代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五十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不管是作为乡村志愿者还是北大资深教授,钱老先生的身边始终围绕着一群青年学生朋友。“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是汪曾祺赠予沈从文的八个字,我想在钱老先生身上也同样适用。
书中,钱老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正面临怎样的生命存在危机?”这是历代青年人都未曾彻底解决的问题,如今之所以称之为危机,是因为中国的发展正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有必要放慢脚步,认真反思过去、规划未来。而关于个人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就变得尤为突出。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
90后的我们生长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全球化、高度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以个人为中心”、“追求物质享受”似乎成了90后一代的标签和关键词。时代差异下年轻一代普遍缺乏历史感与社会担当。城市带给青年人的经济压力和并不乐观的生存状态,使人们不得不信奉“个人奋斗”“金钱至上”的原则。“不仅他们自己失去了对社会、他人的关心与联系,社会、他人也从不曾关心过自己,自己已经完全被排斥在社会之外,成了局外人”。而当金钱成为人与人之间衡量彼此的唯一标准时,我们面临的将是中国社会文明的空前危机。
钱老先生心痛于此。心痛见证北大诸多荣光时刻、象征着北大人独立、批判、创新精神的三角地被拆除;心痛于人文情怀、民族精神的消亡;心痛实利主义大行其道,大学教育沦为职业培训班,培养出的是一批又一批高智商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我们的社会像一位满身创伤、急待治疗的壮年人、一路疾行却迷失了自我。
鲁迅有言:“青年人有各种各样的,有睡着的,玩着的,醒着的。”睡着的和玩着的青年人成了主流的大多数,那些不满足于低级趣味的、醒着的青年人必定是孤独和苦痛的。对这样一群存在于“地底下”的中国的“筋骨和脊梁”,钱老先生给出的建议是:“寻朋友,联合起来,从改变自己的存在开始”。在许多人追逐高消费、高享受时,我们就选择物质从简、精神富足,“用行动开创另一种可能”。
今年是我国进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历史元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是文化与精神建设的滞后。我们一直在强调中国梦,老生常谈的宏大议题下,是我们的青年人正在失去追求与信仰。在痛批当下青年人功利主义,个人至上的病态心理时,是否有反思过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否有看到社会对人才的扼杀与有志青年的报国无门?社会这个最大的播种者吃下了弊端重重的中小学、大学教育所结出的恶果,终于开始消化不良。
钱老先生所处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历史变革的动荡时期,个体命运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走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与生活的交融统一,形成了老一辈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历史运动赋予了他们生命的“厚度与韧性”,这是现在的青年一代无法复制和感知的,唯有通过教育和民间实践让青年人建立自身与社会历史的联系。
“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是钱老先生所说的生命最佳状态。如若脱离了这片孕育与培养我们的土地,青年人的成长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钱老先生鼓励并提倡青年人能够走入农村,投身到农村志愿者活动中,体会农村的好与苦。去真正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土地上的人民和文化。探索国家的未来与出路是建立在对这片土地的深度了解之上的。
钱老先生是一位天生的理想主义者,他戏称自己总是喜欢做梦,梦里的大学校园是民主改革特区;制度、文化、价值、生活四个重建都得以实现……这样一位有独立精神追求的文人是可敬的,但同样也是无力的。钱老先生无力于如今社会与大学的喧嚣、腐败、浮躁,唯一能做的便是苦口婆心、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伸张自己的观点。毫无疑问,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国家需要新生代的力量,可以感受到钱老先生对当代青年思想教育的苦心孤诣,希望通过一次次的讲座、交流,引导青年人,引导社会思潮回归正位。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我国青年人还任重而道远。
《二十六篇》读后感(十):【书评】前途很远,也很暗
钱理群老师用他自己年逾古稀的经历反复地告诉我们,生活是充满苦难的。那段时代的苦荒在很多其他的渠道中了解甚多,可是,能带给我如同钱老师这般经历的并不多,在我印象里,上一个能带给我这种感动的,就是梁慧星老师了。
那段闻者流泪,听着愤怒的历史没有让他们产生如其他人那般的不堪、愤恨和抱怨。而是一面掌握"现实目标",默默地接纳这些"考验",将上山下乡转化为底层眼光的积累,与当地人尽量打成一片,同时也容忍下里巴人生活里的狭窄和琐碎;另一面掌握"理想目标",等待机会,仰望星空,为着阳春白雪般的憧憬而备勤,哪怕在当时是多么地遥远模糊。
多少枝头凤凰反反复复地指责甚至辱骂他们经历过的那个年代,顺便再自我夸耀一下。但是他们不是这样。他们承认给他们带来改变的机会,是来的那么的晚,也来的那么的偶然,而且也并非来自自我的筹划和努力。这的的确确是一种幸运,是相对于其他和他们一样谋划努力但只能留在山林里的人的幸运。
于是,他们知道自己现在所得到的,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所以,他们主动承担起了责任,对现在的年轻人,对现在的社会都一直抱着热情的关爱。
另外,钱理群老师用自己的故事让我们更加地理解鲁迅那句"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的含义。
一方面,要面对现实,"要真诚,也要保护自己"。切忌赤膊上阵,不要说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话,但不等于要改变自己的观点。同时要对真实的环境报以理解,否则如果丧失了某个整体性的认同,就无法做一个真正的个体。不过,千万不要回应争论,而是把这个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思想性命题。
为此,要尊重历史。嘲讽、戏谑、矫饰,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而只关注个人奋斗,变成局外人,也就失去了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心。二十几岁,无论是时代发展,还是人的成长,都有连续性,因而,代际相承和相融,是不可忽视的。
另一面,要胸怀未来,防止让现实主义式走向极端,褪化成爬行现实主义——只有材料依据,只有客观冷静的观照,而没有推理、想象和假设额过程,完全排斥研究中的直觉灵感,甚至排斥理论分析,没有飞跃、诗意和浪漫。从个人角度来说,彻底融入现实是对自我的否定,让"立人"的宗旨、意义和价值完全丧失。
为此,要研习文化。沿着"精神→知识→理论→实践"去研读经典,而不是用"大众化"的方式抽空其内涵。为读书而读书,不为国家,不为功名;只为好玩,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一本万利。学会中西融贯,时刻注意"感悟"和"分析"在不同文化中的侧重。丢弃成见,既排斥文明奔溃论,也排斥文明崛起论。
最后,还要时刻警惕文化本身的危险性:文化是地狱的门口。要么进不去(艰深难懂、要靠缘分);要么进去了却出不来了(顶礼膜拜,被其俘虏)。
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不同的选择也有各自的困惑。所以,不要问别人你该怎么办,一切自己决定,一切自己做选择,一切自己担责任。
在这个过程中,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沉潜十年,慢而不息,边打边玩,进行静悄悄的存在变革。
前途很远,也很暗。
不怕的人,才有路。